(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抗战胜利后的张爱玲(19461952).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抗战胜利后的张爱玲(19461952).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抗战胜利后的张爱玲(19461952).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抗战胜利后的张爱玲(19461952).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抗战胜利后的张爱玲(19461952).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抗战胜利后的张爱玲(19461952).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抗战胜利后的张爱玲( 1 9 4 6 1 9 5 2 ) 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位申请人:许荻晔 指导教师:薛毅教授 詹丹教授 摘要 本文依照时间顺序,观察张爱玲在抗战胜利到离开大陆这一时期内的生活经 历与文学活动,通过材料爬梳与文本分析,揭示作家思想认识与文学观念上的变 化,以及在创作中的相关调整。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的创作量减少、文风转变。通常认为这一变化是由两方 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方面,作家被指为“文化汉奸”,承受巨大舆论压力,并失 去发表的空间;另一方面,作家不稳定的婚姻使她的感情受到很大伤害。在推崇 张爱玲前期作品的读者看来,这一时期的变化说明了作家文学能力的退步。但事 实上,张爱玲并不完全满意自己之前的创作状态,她的变化不仅因为受到了压力, 也包含着作家自觉的选择。新的时代环境下,张爱玲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应地导致了她在文学上的调整。 正文部分第一章主要通过张爱玲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作品,主要是 1 9 4 6 、1 9 4 7 两年间的创作,考察她思想意识、文学观念上发生的变化。在中 国的日夜中,作家已用“中国”来取代“上海 ,来想象、思考她所处的环境; 在华丽缘中,对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作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新的认识;多 少恨中,作家展现了她对人的新的想象,“好人与“真人 不再处于分裂的 状态;而( 太太万岁) 题记中,作家对文艺于读者之功用,也产生了新的理 解。这一系列的变化可以理解为张爱玲接受新中国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分析的是张爱玲解放后到离开大陆前的创作,即长篇小说十八春 与中篇小说小艾。十八春较好体现了张爱玲对新中国文艺政策的理解与把 握,符合时代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并且受到了普通读者的欢迎。主人公们 在旧社会中无法施展才华,遭受凌辱不公,有情人难成眷属,但在建设新中国的 进程中,通过积极的自我改造,超越了旧有情怀,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 体现出作者对“人”与“人性 的新的理解与想象。小艾以底层劳动者为主 要描写对象,反映他们在旧社会受到的侮辱与伤害,以及最后在新中国获得了拯 救。这可以看作张爱玲调整创作方向,力求符合时代需要的进一步努力。但是小 艾在各方面都未达到十八春取得的成就。 1 9 5 2 年7 月,张爱玲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她抗战胜利后创作上的一系列的 变化与调整就此终止。在日后的回忆中,张爱玲否定了她这一时期的转变,放弃 了曾经在她身上体现出来的新的可能。 l i 关键词:张爱玲;变化;调整 论文类型:文学研究 a b s t r a c t n i sd i s s e n a t i o nw i nr e s e a r c hi n t 0e i l e e nc h a i l g sw r i t i n g s 舶m1 9 4 6t o1 9 5 2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t l l ea u t h o r sp r o d u c t i o n ss l l r a i l l 【s u b s t a n t i a l l y ,a n dh e rs t y l ea l s 0 c h a j l g e da1 0 t hi sw i d e l ya c c e p t e dt h a tt h ea u t h o r sc h a n g ew h i c hw 弱s h o w e di nh e r c r e a t i o n sc a u s e db yt 、) l ,or e a s o n s f o ro n et h i n g ,世e rt h es i n o - j 印a n e s ew 吗e i l e e n c h a i l gw 弱t r e a t e da sat r a i t o ri nt e m s0 fc u l t u r e ,锄dt h e r ew a sn oc h a n c cf o r h e rt o p u b l i s hn e ww r i t i n 笋f 0 ra n o t h e rt h i n g ,h e ru n s e t t l e dm a r r a g eb r o u g l l th e r 孕e a t t r a u m a f r o m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a u d i e n c e sw h o g a v eh i g h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nh e rp r e v i o u s w o r l 【s ,t l l e s ec h 锄g e sr c v e a l e dab a c k w a r dt e n d e n c yo fh e rl i t e r a t u r et a l e n t p 选a m a t t e ro ff a c t ,e i l e e nc h a l l gw 勰n o tc o m p l e t e l yc o n t e n tw i t hh e rf o 珊e rw o r k s i t w a sh e ri n i t i a t i v et oa n e rd i r e c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 st h i n l c 曲gc h a i l g e du n d e rt h en e w 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s o c i e t y ,w h i c hm a d es h ea d j u s t e dh e rl i t e r a t u r et ot h en e e do f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f i r s tc h 印t e r 觚a 1 ) r z e st h ew r i t i n g sc r c a t e di n1 9 4 6 觚d1 9 4 7 i nt h ee s s a y 刀l ed 哕 口以m 咖f 觑饧伽口,e i l e e nc h a i l gs e tc h i n ab u tn o ts h 觚g l l a i 弱t h eb a c k g r 0 吼do f h e rw o f k s 觚dr e a ll i f c a n di nt h ee s s a y 彳g d ,g e d 淞三d w 跏砂,t h ea u t h o rd i s p l a y e d h e rn e w u n d e r s t 趾d i l l ga b 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a ni n d i v i d u a l 卸dag r o u p i i lt h en e x t f i c t i o n 胁w 尺眵g 瑚如z ,t h ek i n d n e s s0 ft h el e a d i n gc h 锄娥e rw a sn o th y p o 嘶t i c a la ta l l , w h i c hw a sd i 虢r e n t 劬mt h ea u t l l o r sp r e v i o u si m 硒n a t i o n h lt h ep r e f a c eo fh e rf i l m s c r i p 三d ,l g 如e 胁c 坛小,e i l e e nc h a n ge x p r e s s e dh e rv i e 、p o i n t ,t h a tt h el i t e r a t l l r e 卸da ns h o u l da t t r a c tt h ea c c e p t e r ,觚dp l a yaf o l e 弱锄e d u c a t i o n e lw ec 趾c o 邶i d e r t h e s ec h 柚g e sa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o fe i l e e n c h 衄g sa 铲e e m e n tw i t h t h en e w l y e s t a b l i s h e dc h j n a t l l l es e c o n dc h 印t e r 觚a l y z e st h ew r i t i n 笋c r e a t e d 劬m1 9 5 0t o1 9 5 2 :t h en o v e l e 锄纶绷印,呻锄dt h en 0 v e l e t t e f 砒彳f h lt h ef o 珊e r ,e i l e e nc h 觚gd i s p l a y e d h e ru n d e r s t 孤d i i l go ft h en e w a g e ,w h i c hm a d et h ep r o d u c t i o ns u c c e s s b u tt h el a t t e ri s af a i l u r e0 fh e ra t t e m p t t h ea u t h o rw a s e a g e rt 0d e s c r i b et h eg r a s s r o o t sp e o p l e ,w h i l e s h ew a sn o tf a m i l i a rw i t hs u c hl i f 色 i n1 9 5 2 ,e i l e e nc h a n gl e f ts h a n g h a if b rh o n gk b n g ,e n d i n gt h ec h a n g e so fh e r c r e a t i o n s 仃o m1 9 4 6 i l lh e rr e t r o s p e c to ft h eo l dd a y s ,t h ea u t h o rd e n i e dh e rc h a n g e s i n t h i sp e r i o d ,a n dg a v eu pt h es u d d e n 锄e 玛e n c yo f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 ;w h i c hr e n e c t e d h e rc o n s t r u c t i v es u b j e c t i v i t y k e yw o r d s :e i l e e nc h a n g ;c h a l l g e ;a d j u s t i v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煞,不包含其戆入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精呼日期:骣专;f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名:忤撇诵b 舢护厂、j f 上海舞器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引言 张爱玲在抗战胜利后复出,创作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她发表的 文章数量遽减,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新作问世1 ,即便是这一时期最“高产”的1 9 4 7 年,目前可知的作品,也不过两个剧本( 不了情与太太万岁) ,两部,j 、说 ( 多少恨与郁金香) ,及两篇散文( 华丽缘与( 太太万岁) 题记) ; 而1 9 5 0 。1 9 5 2 年,她的全部创作能量似乎也只体现在长篇十八舂与中篇小 艾上2 ,相比1 9 4 3 1 9 4 5 两年闻的成就发表了十八篇小说、四十四篇散文, 以及英文创作、翻译、绘画、剧本改编等文学活动自然是弗如远甚。而另一 方面,张爱玲这一时期的文章风格,也与之前呈现出不同的面翳。一度充斥在张 作品中的纤穰绮丽的文字、丰富精巧的意象、自如机杼的比喻,以及种种如入意 表又使人会心的俏皮话,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大量减少。 如何看待张爱玲创作中发生的这些变化? 通常认为,这是豳于作家的创作力 衰退所致。柯灵称1 9 4 3 1 9 4 5 这两年是张爱玲文学生涯的“辉煌鼎盛的时期3 : 作家充分展示了她卓异的文学才华,而她的作品也为各界所欣赏、称道,奠定张 爱玲文学地位的作品,大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丽当辉煌鼎盛成为过去之蘑, 大致仅留下急景凋年了。因此,很多论者都将张爱玲的文学生涯看作“流星, 如罗久蓉的张爱玲与她成名的年代( 1 9 4 3 1 9 4 5 ) 、范智红的在“古老的记 忆 与现代体验之闻沦陷时期的张爱玲及其小说艺术,不约恧同地采用了 这一比喻,隐约透露着作家自最辉煌的时刻陨落的意味。在这种观念下,张爱玲 “辉煌鼎盛的时期的创作,相比其他时期,显然更具有研究价值,而研究者们 的著述,也往往集中于此。对于张爱玲变化乃至“衰退之螽的研究,人们似乎 并没有多少兴趣。 当然,人们缺少研究兴趣,也宥可能是因为前人对这变化的原因已有论定, 在墨前的研究条件下,此类定论似乎很难再有补充或推进。早在鼬年代,柯灵 便有言简意赅的描述:“张爱玲也在经受考验,内外交困的精神综合症,感情上 1 包括从l 孵5 年5 胃之后戮1 9 镉年l 熏月传奇增订本出版之蘸,以及l 舛8 、l 舛9 两年。 2 此羚,l 粥o 年7 胃2 5 翻亦报属年纪念,张爱玲发表一篇亦掇) 的好文章,短不 过五百余譬。 3 柯灵遥衡张爱玲金宏达胙夜月色【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0 3 :4 3 9 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的悲剧,创作繁荣陡地萎缩,大片的空白忽然出现,就像放电影断了片。 4 一个 “内外交困”,道尽张爱玲面临的困境。所谓“外”,在于抗战胜利后,张爱玲因 为通过日伪背景的文学刊物5 崛起于文坛,又选择与汪伪要员胡兰成结婚,被指 为“附逆文人 、“文化汉奸 ,受到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比如周芬伶的哀 与伤张爱玲评传,直接将相关章节名之为“政治暗潮 ,强调了张爱玲受到 的“口诛笔伐 、“当时文坛对张爱玲的排斥与敌意”6 。而陈子善在发掘张爱 玲四o 年代史料随想中,更以翔实的史料说明了这一点: 抗战一胜利,张爱玲的处境就颇为尴尬。当时上海舆论界把张爱玲视作 汉奸的大有人在。有一本女汉奸丑史( 上海大时代书社刊行,出版时间 不详,当在一九四五年下半年至一九四六年上半年之间) ,就把张爱玲与陈 璧君( 汪精卫之妻) 、莫国康( 与陈公博有染) 、余爱珍( 汪伪特务头子吴四 宝之妻,后与胡兰成结合) 和日裔电影明星李香兰等相提并论,指责“无耻 之尤张爱玲愿为汉奸妾”。更有甚者,对张爱玲大施人身攻击。一九四六年 三月三十日上海( ( 海派周刊竞刊出张爱玲做吉普女郎的新闻,无中生 有的凭空捏造,真是耸人听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爱玲被迫搁笔,淡出 文坛一年零八个月。7 陈子善另有一篇1 9 4 5 1 9 4 9 年间的张爱玲,主题与引文相仿,同样以大量 材料说明张爱玲当时受到的舆论压力,但这两篇文章,更多为我们提供了“背景 , 至于这背景与张爱玲“被迫搁笔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详细解释。 随着沦陷结束,上海文坛的左翼力量复苏,“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8 的张爱玲,其文学观念并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文学要求,维持原有的创作方向, 则将无法获得出路。王德威所谓“随着抗战结束及大陆变色,她的绚烂迅即归于 平淡”9 ,即将张爱玲的变化,直接联系为政治上的“变色 所致。对于接受“文 学独立性 观念的论者尤其是对左翼文学及中共文艺政策多有不满的一些港 4 柯灵遥寄张爱玲金宏达昨夜月色【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0 3 :4 3 8 5 即隶属于新中国报下的杂志。现已证实杂志主编袁殊实为中共地下党员,假 意执行日本的文化政策,实为中共在沦陷区控制一定的文化阵地。 6 周芬伶哀与伤张爱玲评传【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 0 0 7 :6 3 6 4 7 陈子善发掘张爱玲四。年代史料随想迪昔辰光格上海【c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5 :1 0 4 8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看【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2 :3 6 8 9 王德威张爱玲,再生缘重复、回旋与衍生的叙事学落地的麦子不死【c 】山东:山东画 报出版社,2 0 0 4 :2 1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台、海外学者来说,政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文学若屈从于政治,只 会导致自身的失败。张爱玲由沦陷时期的“辉煌鼎盛 ,到抗战胜利的后继乏力, 即是他们展开批评的绝佳论据。 虽然也是从“政治压力”的大方向解释张爱玲这段时间的变化,张爱玲的弟 弟张子静切入的角度却有所不同,他的回忆是: 抗战胜利后的一年间,我姐姐在上海文坛可说销声匿迹。以前常常向她 约稿的刊物,有的关了门,有的怕沾惹文化汉奸的罪名,也不敢再向她约稿。 她本来就不多话,关在家里自我沉潜,于她而言并非难以忍受。不过于胡兰 成婚姻的不确定,可能是她那段时期最深沉的煎熬。 没有发表作品,减少收入,这也是很现实的生活问题。加 在张子静看来,张爱玲之所以销声匿迹,是因为没有了发表文章的场所。除 了他所提到的原因之外,恐怕还要加上一条:左翼文学刊物也未必会对张爱玲的 文章有多大的兴趣,遑论约稿了。以他对其姊的理解,似乎社会舆论本身对张爱 玲的伤害并不太大,她有能力通过“自我沉潜 而克服,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 社会环境下,张爱玲的经济收入大不如前,产生了“现实的生活问题”。 此外,张子静犹透露了张爱玲“内外交困 的“内忧,亦即“感情上的悲 剧 ,乃是她风雨飘摇的婚姻,并以之为“当时最深沉的煎熬 。张爱玲1 9 4 4 年 8 月与胡兰成结缡,热恋中固然是“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1 1 ,然而“来日大难 , 免不了成为张爱玲“汉奸 身份的铁证。而这也并不是这段婚姻给张爱玲的唯一 馈赠。胡兰成1 9 4 4 年1 1 月赴武汉办大楚报,新交护士周训德,次年3 月回 沪后不讳与张爱玲言;日伪倒台后他避走浙东,借住斯家时又与姨奶奶相好。对 这样的丈夫,张爱玲恐怕不仅要担心他的安危,还得承受他感情不专带来的痛苦。 张爱玲最后在4 7 年6 月去信与胡诀别,但这之前,她所受到的“煎熬 ,往往也 被联系到她这一时期的创作“衰退”,比如刘川鄂的张爱玲传以一种抒情笔 调谈论“张爱玲唯一的爱 的覆灭对她的影响: 她爱得伤心、伤情、伤了灵性这里的创伤,不仅影响了她的生活,而 且影响了她的创作。她勤奋的笔耕得慢了,生花的笔开得淡了全身心品位 的感觉钝化了,对意态情致的体悟淡薄了。张爱玲风格弱化了 1 0 张子静、季季我的姊姊张爱玲【m 】上海:文汇出版社,2 0 0 3 :1 8 8 1 1 胡兰成今生今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1 6 2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她曾对胡兰成说:我将自萎谢了。萎谢的不仅是青春,亦是文采,一 代才女的才情。1 2 在强调张爱玲“传奇 生平的传记作品中,除了她的身世与天才,张爱玲与 胡兰成之间的一段情事,也是作者们格外乐意演绎的题材。于青、宋明炜、张均、 魏可风等人的张爱玲传记里,都述及婚姻失败对张爱玲的思想情感上造成的伤 害,以及这类伤害对她创作产生的影响。但事实上,张爱玲出现创作停滞的时间, 要早于她面临婚姻危机,感情变故当然会对张爱玲产生影响,但未必能完全解释 一个作家创作中出现的变化。像刘川鄂直接把“变化 看成是“钝化 、“弱化 , 认为是作家的“萎谢与退步,似乎流露出一种倾向:将作者的既有风格视为标 准,而与此风格的偏离则被看作标准之不及,张爱玲显然是今不如昔。但今日的 论者作出这样的判断,可能并未考虑到张爱玲当时的处境:面对新的政治形势与 文学要求,一个旧时代过来的作家应当如何继续自己的创作生命。 相形之下,宋家宏的研究力图超越个人情感的视角,在时代与作家的互相作 用的关系中,考虑张爱玲主动转变的可能。在张爱玲的“失落者 心态及创作 中,他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量上发生的变化,认为“有限的生活阅历和狭窄 的题材范围是经不起如此喷涌的 ,“张爱玲要延续自己的创作生命,必须拓展题 材范围,那些完不了的故事,就张爱玲自己来说,已经完了。也就在这时, 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到来了,新的社会生活突然降临。时代的氛围也在要求着 作家改变自己。”1 3 在他的观点里,张爱玲的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 家所掌握的创作资源未必足以支持她的持续写作,而社会变革恰逢其时,新的社 会环境也要求作家在思想认识、故事题材上体现出不同的风貌。在这篇1 9 8 7 年 发表的论文中,宋家宏针对张爱玲在新中国的转变而作此判断,抗战胜利后这一 时间段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而到了1 0 多年后,在他书写的张爱玲传记中, 他将张爱玲“前后期创作的分水岭”划在了1 9 4 6 年,对于作家后期创作中体现 的改变,观点与先前一致: 变化了的社会环境给作家提出了她无法拒绝的要求,她在尽力寻找自己 对人生对人性的理解和社会环境要求之间两相适应的契合点,寻找自己小说 1 2 刘川鄂张爱玲传【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 0 0 0 :1 9 6 1 9 7 1 3 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0 0 态及创作金宏达镜像缤纷【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0 3 : 2 8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创作生命延续的可能性。1 4 但在具体论述中,宋家宏并不将传奇增订本的出版看作张爱玲1 9 4 6 年 的文学行动,而认为1 9 4 6 年是其创作的空白年、失语期;对于1 9 4 7 年创作中体 现的变化,认为是作者开始“为读者而写作”,判断也未必准确。 宋家宏颇有洞见的一点,在于他将通常被看作整体的“辉煌鼎盛”的两年拆 将开来,发现了一个高产的年轻作家所隐含的创作危机。而这一点,同样为张爱 玲所自知。1 9 4 4 年3 月,风头正旺的张爱玲,却在存稿流露了对自己写得 过多的忧虑:“后来我到香港去读书,歇了三年光景没有用中文写东西。我 想这是很有益的约束。现在我又写了,无限制地写着。实在应当停一停了,停个 三年五载,再提起笔来的时候,也许得有寸进,也未可知。 1 5 “卷首玉照 及 其他中,亦真真假假表示在文集中加照片的必要,乃在于令读者出于好奇而购 买:“那么我的书可以多销两本。我赚一点钱,可以彻底地休息几个月,写得少 一点,好一点1 6 当然,传奇与流言销量颇佳一版再版,张爱玲所要求 的“一点钱 估计是赚到了,因此1 9 4 5 年4 月,杂志出现这条简讯便不足为 奇:“张爱玲近顷甚少文章发表,现正埋头写作一中型长篇或长型中篇,约十万 字之小说:描金凤,将收在其将于不日出版之小说集中。1 7 对于一个有文学 理想也有成名欲望的作家来说,写作绝不会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包含着展现个 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意义,所以当生计初步无虞之后,张爱玲可以不计稿酬 与人情,为她“写得少一点、好一点 的文学理想而努力,描金风看起来正 是她当时寄予厚望的作品。虽然张爱玲在1 9 4 5 年并非“近顷甚少文章发表 ,每 月仍有作品见诸报刊,但在4 月的声明之后,5 月她在杂志上发表姑姑语 录,很有些存货出清恕不补仓的意思,并且之后也确实再无下文。从这一点上 看,张爱玲从1 9 4 5 年5 月后到抗战胜利前无作品发表,乃是她为自己的文名与 自己的文章负责,自动中止“高产”生涯。只是其后紧接着抗战胜利,杂志、 天地停刊,张爱玲虽然罪名不大,好歹也是个有待清算的文化汉奸,一度不 见于文坛,也在情理之中。 从这一点上看,作家的创作数量减少,并不能说明创作能力下降;另一方面, 1 4 宋家宏走进荒凉【m 】广东:花城出版社,2 0 0 0 :1 8 1 1 5 张爱玲存稿张看 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2 :3 4 7 1 6 张爱玲“卷首玉照”及其他张看 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2 :1 0 3 1 7 陈子善1 9 4 5 1 9 4 9 年间的张爱玲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2 0 0 7 ,3 :5 1 5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雩l 畜 作家创作风格由“绚烂归于平淡,也并不能看成“褪色 或“失色 ,因为这很 可能是张爱玲的有意为之,丽菲通常理解的能力不逮。1 9 5 4 年张爱玲寄秧歌 给胡适,附信表示“希望这本书有点像他评海上花的平淡而近自然,胡 适回信赞日:“你自己说的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以为你在这个方砸已做 到了很成功的地步l 稳在这封不足8 字的回信中,“平淡焉近自然 共出现四 次,都用来肯定秧歌的文学价值,且往往与“境界 相联,可见达成之难与 评价之高。胡适更进一步挑明:引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是很难得到一般读者的 赏识的 糟。海上花列传因其“简无可篱 ,并不得到多数读者的赏识,胡适 此说也是有感而发;而对于张爱玲来说,这部作品是她文学启蒙中的重要一环, 对她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便是等这样的早期作品,同样流露着“平 淡面迓巍然 的况昧。对于不同文学、美学风格麴好处,张爱玲皇是有她的欣赏 能力,以往作品的“绚烂 虽易眩入耳目,但也有刻意求工之嫌。早在1 9 4 4 年, 傅雷便已语重心长地告诫“技巧对张女士是最危险的诱惑2 0 ,“平淡 在这一 意义土,可以看成是作家对这一诱惑的自觉克服。只是读者往往雅好“绚烂, 以之为准绳衡量“平淡”,则只见其寡淡乏味,不再留意此中别有情致。 通过上述两点,我们可以知道,作家抗战后的创作中发生的变化,都包含着 她自觉主动鲶选择。抗战胜利后的社会环境固然给张爱玲生活的各方匿带来了很 大的压力,感情上所受到的创伤也必使张爱玲产生精神上的痛苦,但诚如柯灵所 言,“内外交困 的处境,是张爱玲所面对的“考验。也许对一个年少成名的作 家丽言,这“考验 可能显得过予严峻,但是为了继续她念兹在兹的文学志业, 张爱玲还是尽力调整以求适应。本文即由此出发,通过材料爬梳与文本分析,试 图回答如下问题:作家的思想认识与文学观念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为此作家 如何调整自己的创俸? 体现出了怎样的新酶特点? 并且作家为何最终放弃了这 些可能? 在个人于时代的能动关系中,重新考察张爱玲这一时期的文学走向。 1 8 张爱玲忆胡适之张看【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2 1 7 8 1 9 同上。 傅雷将“技巧成熟避度的情况描述为:“在下意识中,技能像旁的本能一样时辩骚动着, 要求一鼹身手的机会,不问主人胸中有没有东西需要它表现,结果变成了文字游戏。写作的 目的和趣味,仿佛就在花花絮絮的方块字的堆砌上。”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尝试 第一章尝试 第一节1 9 4 6 :投石问路 顶着“文化汉奸 的名头,张爱玲在抗战胜利后陷入无处发表作品的窘境, 但她并没有就此消沉。1 9 4 6 年1 1 月,藉着朋友们的帮助,张爱玲增补新篇、改 订旧作,出版了传奇增订本。 一个写小说成名的作家,在声誉不再的时候,将代表作品辑以重刊,很容易 被理解为是出于重振往日声名的目的。但有着“落水 嫌疑的张爱玲,这个时候 将旧文增订出版,并不会仅仅是为着自己的文学追求:在当时处境下,张爱玲在 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或声明的机会渺茫;而借着作品出版,作家才有机会为自己 说几句话,为自己蒙受的“罪名 略作辩白。 所以在序言有几句话同读者说中,一开头张爱玲就为自己做了简短的声 明。尽管“自己从来没想到需要辩白”,还是不得不出面“说几句话”了。针对 “文化汉奸”的说法,张爱玲认为她本人及作品均与政治无关,并补充了一个具 体例子:她曾去信请辞“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代表,但名单中仍将她列入。此外, 对于最使她声誉受损的婚姻问题,她坚持这是私人事务,“除了对自己家的家长 之外仿佛我没有解释的义务 。当然,前者是作家的立场问题,即便多费唇舌j 。 也有必要解释清楚;后者关涉到个人的私生活,张爱玲则不认为有向社会展示的 必要,并且在这点上,“牵涉不到我是否有汉奸嫌疑的问题 。在张爱玲的表述中, 这短短的声明面向的是“关心我的前途的人、她的用意也不过是“只要读者知 道了就是了 ,预设了有关心她又不了解情况的读者存在,她只是向他们说明情 况,并不是直接吁求整个社会上的普遍谅解与正名。从这短短两段的辩解中来看, 张爱玲对于那些“议论 与“谩骂,尚保持着高姿态,不愿与之纠缠,只将自 己觉得有必要解释的地方交代清楚,对自己颇有自信。 在辩白之外,作为序言,有几句话同读者说也简要地介绍了该书的情况, 包括新增篇目与封面设计。收录的小说都是抗战胜利前的创作,虽然颇可以证明 “我所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拿过任何津贴 2 1 ,毕竟是过去的时 2 1 张爱玲有几句话同读者说张看【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2 :3 7 6 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尝试 代的产物,未必适合新形势的要求。由此看张爱玲新增的一序一跋,恰是构成了 一个现实的框架,收纳了她过去的创作。有几句话同读者说里张爱玲克制而 冷静地“阐明我的地位”,简明扼要,点到为止,是一种自恃自信的姿态;而在 中国的日夜里,作者却一任感情直接流露,作为传奇增订本的跋,这被 记录下来的真情,也应当担负着为她“正名 的作用。 据张爱玲介绍,前一年冬天作了两首诗,为诗配的解释,结果成为“一篇独 立的散文 ,即中国的日夜。用以作跋,“虽然它也并不能够代表这里许多故 事的共同的背景,但作为一个传奇末了的余韵,似乎还适当。”2 2 “传奇末了 的余韵似乎直接可以理解为该文作为跋,处在传奇集的最后;但联系 到“许多故事的共同的背景 ,张爱玲似乎流露了另一重意思小说集传奇、 与传奇产生的时代背景,已共归于末了。张爱玲自诩“我生来是一个写小说 的人 2 3 ,在这个时节选以传奇而非流言增订出版,也可见对于传奇 更为器重,张爱玲对自己的文章纵有自负,倒也颇清楚再好的传奇也难以继 续了。结合张爱玲此后的创作,我们确可以发现,作家笔端离“传奇 相去愈远, 更接近“平淡而近自然 ,从这里考证,作家对自己的转变,应是早有自觉的。 如果要进一步考察“许多故事的共同的背景”,不难联系到的是1 9 4 3 年8 月发表于杂志的到底是上海人。同样是为小说作推广介绍,当时的张爱 玲谦虚而又自负地表态:“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包括沉香屑第一炉 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 恋七篇。 这七篇小说里,倒有三个跟香港无甚关系心经、琉璃瓦、 封锁都是上海故事,一并归入“香港传奇 颇有些牵强。但是,香港不过他 人酒杯,上海才是张爱玲胸中块垒:“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 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 地方。”2 4 以李欧梵的观点,张爱玲书写香港,乃是因为“这个城市是她的家 城上海的她者2 5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观察张爱玲“上海眼光 下的 “香港经验:两炉沉香屑分别在5 、6 月发表,7 月茉莉香片,8 月到 底是上海人之后,9 月开始连载倾城之恋到这个时候,很可能张爱玲 2 2 同上。 2 3 张爱玲童言无忌张看【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2 :6 1 2 4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张看【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2 :6 2 5 李欧梵上海摩登【m 】一匕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3 3 9 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尝试 所积累的“香港经验”短期内不再有什么新鲜之处可供发挥;但在另一方面,如 果张爱玲真有意以香港确定上海身份,那么这一类“香港传奇”,可能业已完成 使命,给了上海观众想看、想确定的。 问题是,张爱玲想给上海人看什么,用来确认什么? 在李欧梵的理解中,“这 个问题可以被换成一个更具后殖民眼光的问题 ,之前被世界列强分立租地, 而今被日本统治、彻底沦陷的上海,对于自身处境的焦虑,可能在观看另一个更 彻底的殖民地香港时得到纾解。李欧梵读出张爱玲的感受是“好象她在时的 香港( 大约1 9 4 0 年) 是寡廉鲜耻的殖民化,而同时期的上海却不是这样,至少 不完全是,因为香港没有上海的涵养2 6 。看起来像是一块“飞地 的上海, 与香港相比,还是能很安心地发现自己的“中国 特质,比如上海人使用中文更 为纯熟一“文理清顺,世故练达 无怪乎张爱玲强调“上海人是传统的中 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2 7 身份特殊,但是本质犹在。 但是到底是上海人包容的信息,单以上海香港这样的视角解读,并不 能解释完全。张爱玲另外重点勾勒的,更是上海人的性格:纵然是“传统的中国 人 ,然而也经过了“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各种畸形产物的交流 , 其结果“不甚健康 ,按傅雷的说法,“这是道地的东方精神:明哲与解脱;可同 时是卑怯、懦弱、懒惰、虚无播,并不抱多少好感。但张爱玲却对此表示理 解与体谅:“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2 9 联系上下文,这奇异的智慧应当是在近 代高压生活之下,提挈出的生活智慧、“处世艺术 :因为无可奈何,因为疲乏, 所以“容忍与放任”。即便是“谁都说上海人坏 ,张爱玲也还看的出这坏里面 的正面价值,因为“坏得有分寸 ,坏也就不见得有多坏,并且在这样一个非童 话的现实世界里,需要的更是坏人而不是好人。在这样一种论调中,市民阶层的 生活方式有其合理性,在时代的重压之下委曲求全地生存,实在是正当的、不得 不如此的。 然而放诸整个中国来看,“上海人 的生存哲学,未必有很大的普遍性。对 一个有着民族国家意识的中国人来说,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唤起他们对国家、 2 6 同上。 2 7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张看【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2 :6 篮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1 9 4 9 年前张爱玲评说【c 】山东:山东画报 出版社,2 0 0 4 :1 3 2 9 同上。 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尝试 民族的使命感,激励起他们抗击外敌的决心与勇气。不论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或者 延安政权,都鼓励、号召人民投身到抗敌事业中去。惟有沦陷区,直接处于日本 侵略者的统治之下,虽然地下活动也未曾停止,但这一类的呼声无法直接传布。 对于统治者来说,自然不希望中国人组织起来进行抗争,而其中一种解决策略, 则在于使每个人只成为他自己,好使中国人脱离“中国”的感觉,在日常起居的 生活中吸纳他们的注意力与精力。但在当时中国经济萧条、政治动荡的环境中, 人们想踏踏实实、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却也并不容易,相对而言,城市 较之农村,更有使人们过那样一种“日常生活 的基础,而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 大的城市,也是日本统治者宣扬中日亲善、实行其统治政策的主要阵地,具备推 行试点的条件,也很有实施的必要与价值。所以整个中国固然是身陷水深火热, 但在上海,倒还是“美人帐前犹歌舞”:小报、鸳蝴杂志、“纯文学 刊物各有市 场,国产电影与进口大片的播放也不曾停顿,各类消费场所如常开放除了时 世不景气手里的钱有越来越不值钱的趋向,以及街上驻扎的是日本兵,时不时来 次封锁检查之外,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似乎和之前并无不同,而在这样日复 一日的生活之中,即便心中隐约感觉不安不妥,也因习惯而成自然。这当然是一 种“卑怯、懦弱、懒惰、虚无,但张爱玲更强调其中的自保、无奈之处,在中 国的上海人,如果对这样一种苟且偷生的生活尚感觉理亏心虚,那么张爱玲妥帖 宽容的安抚,显然会令他们略为心定心安。甚至在此之外,张爱玲还在这样一种 伧俗小气、鸡零狗碎的生活中,提挈出“处世艺术 ,那些本来会令人羞于启齿 的市井中的算计贪小,奉承利己,种种并不值得被肯定的“德行”,现在却变成 了生活的艺术,包含着生活的智慧。以“精明 著称的上海人,在张爱玲的这样 一番解释中,完全不必为自己不甚高尚的精明而有所愧怍,他们甚至可以相信, 这是他们不同于其他中国人的,独有的美德。 但是三年以后,在中国的日夜里,“上海这个关键词俨然换成了“中 国 ,甚至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上海人 也顺势摇身一变成了“自己人”乃至 “我的人民 。张爱玲固然没有离开过上海,但是她不再仅仅将上海看成上海, 而在上海发现了“中国 。如果我们将中国的日夜看成作家自我辩护的一部 分,那么抗战胜利后,张爱玲要表态自己并非汉奸,必然得相应地表达她对“中 国的感情,中国的日夜势在必行。但是另一方面,张爱玲在这篇散文里, 1 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尝试 确也显得情真意切。自称是“不会做诗 的张爱玲,却因为她所见到、所感受到 的“中国 而感动,从而“从来没有这么快地写出过东西来 地写了一首诗。在 张爱玲的散文序列里,中国的日夜可以归于道路以目这一类,同样是将 行路见闻志以成文,但我们比照两者,却能发现,道路以目中的张爱玲,似 乎更处在一种纯粹的观看者的位置,她在观看别人的言行举止,加以评点,但较 少带进自己的感受。而在中国的日夜中,作家同样处在观察者的位置,却有 更多的感情流露:看见小孩穿着桃红色的衣服“那珍贵的颜色在一冬日积月累的 黑腻污秽里真是双手捧出来的,看了教人心疼”;看到一个卖桔子的则想起外国 漫画里类型化的中国人,“那种愉快的空气想起来真叫人伤心;甚至对着一个化 缘的道士设想了很久:“看着他,好像这个世界的尘埃真是越积越深了,非但灰 了心,无论什么东西都是一捏就粉粉碎,成了灰。我觉得很震动 3 0 。较之以前 的“清坚决绝 ,此时的张爱玲似乎格外的感情纤细柔肠百转,眼里看见什么“心” 里往往就有所感应。这种变化当然可能与她那时候内外交困的处境有关,但是我 们亦应该注意到,此番的“道路以目”,不仅让我们见到了张爱玲所所见,也更 多地看到了她这个人。在这个意义上,姑且不论张爱玲写作中国的日夜,多 少是形势所迫多少是心甘情愿,或者两者如何交织纠缠,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通 过中国的日夜,我们可以看出在张爱玲身上发生的变化:曾经她观看“上海 人 ,采用的是客观冷静的摄像机镜头式的方式,但是现在,她却更多地对她的 观察对象有了感应,此中有情,呼之欲出。她与她的观察对象之间有了新的联系, 她不仅以眼观看,并且用心沟通,所以她这个时候的看,所看到的就不只是她与 他们的区别。 而另一方面,日本战败汪伪垮台,重庆政府重新接管上海,上海不再是日本 直接统治的沦陷区的上海,而重新成为中国的上海。尽管这战胜似乎让张爱玲背 负了“文化汉奸”之类的恶名,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她仍然体现出别有一番轻松, 因为中国的土地上已不再需要日本兵的把守,没有在敌人的统治下讨生活的苟且 感,真正是“我自己的国土 了。而这时候的上海人,已经不必特别强调自己的 特殊身份,从而为自己在敌人的铁蹄下委曲求全的生存开脱;反而应该强调他们 正与任何地方的中国人一样,都感受到身在中国、身为中国人的归属之感。纵然 3 0 张爱玲中国的日夜张看【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2 :1 0 8 1 0 9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尝试 上海人的“处世艺术”犹未改变,但这也不再是值得特地拿出来辩解或夸饰、显 示自己与别不同的特征了,那些路上的人,与他们各自的生活,被张爱玲一统归 并在“中国 的大背景之中,是不是上海的已无足重轻,关键在于,他们是中国 的。 对此张爱玲相当深情地描述为:“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我也 喜欢觉得手与脚都是年青有力气的。而这一切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知为什么。快 乐的时候,无线电的声音,街上的颜色,仿佛我也都有份;即使忧愁沉淀下去也 是中国的泥沙。总之,到底是中国。3 1 我们可以体会到张爱玲此处流露的真心 实意的快乐与感动、她对“中国抱有的认同与热爱,而她的快乐与感动,显然 与她深切意识到自己是“中国”的一分子、与中国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有关。在 到底是上海人中,张爱玲与上海人并不完全合一,“我为上海人写了一部香 港传奇 、“我喜欢上海人 ,都显示出张爱玲的置身其外,但在“到底是中国” 里,张爱玲则屡屡表示她于中国,则是“连在一起的,“我也都有份 。如果说 因为自外于上海,因此张爱玲在道路以目中才能这样的清洁不沾,那么很可 能是自归于中国,中国的日夜里才流露了张爱玲这么多的感同身受、情深意 重。在此基础上,张爱玲动辄提及的“自己人 、“我的人民 ,也未必就是她为 求政治正确所以才作的表态,而包含了她真心实意的认同感。如果说之前,张爱 玲还往往以“洋人看京戏 的眼光来看中国,那么现在,她显然无须借助于任何 一种外在的“眼光”,而大可以凭自己的身心去感应。由此反观有几句话同读 者说中所说的,可以将中国的日夜作为“一个传奇末了的余韵,似乎 可以读出隐喻色彩:传奇与它所发生的时代、与特殊时期的上海似乎将一同 “末了”,归为过去,而“中国 的日夜余韵未歇,还将延伸出新的故事、新的 张爱玲。 第二节1 9 4 7 :跃跃欲试 相比1 9 4 4 年8 月1 5 日传奇初版,9 月2 5 日即再版的“业绩 ,传奇 增订本的销量平平无奇,并无再版,也没有引起如何的社会反响。但是对此一时 3 1 张爱玲冲国的日夜张看【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2 :1 1 0 1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尝试 期的张爱玲来说,不引起关注可能反是好事,说明外界没有到不可容她的地步。 因此在接下来的1 9 4 7 年,张爱玲接连发表了好些作品,足见她的创作力并未衰 退。只是经过时势的一番锤炼洗礼,张爱玲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流露的感情或想法, 都与之前有所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