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二高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测习题.docx_第1页
辽宁省阜新二高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测习题.docx_第2页
辽宁省阜新二高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测习题.docx_第3页
辽宁省阜新二高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测习题.docx_第4页
辽宁省阜新二高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测习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阜蒙县第二高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满分 100分 时间 90分钟 1、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仍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是由中央王朝分出的。“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 B.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 D.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3、 康熙皇帝曾说:“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由此可知康熙时期( )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中央集权空前加强C.官僚制度尚未成 D.君臣权限划分不明4、 明代科举考试流程有严密的程序,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从这一记载,可以推知明代( )A.人才选拔更加注重形式 B.用人标准侧重道德品行C.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 D.科举制的影响日益扩大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6、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7、“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8、英国有一句格言“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监督,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9、“(美利坚合众国)在邦联时期,国内经济濒临崩溃,债台高筑,人民的生活陷于困境,终于激起了谢斯起义;外部的英、法、西等国虎视眈眈,伺机侵犯年轻的共和国。”这一材料说明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主要目标是( )A.实现公民的民主平等 B.实践先进的政治理论C.建立强大的世界帝国 D.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政权10、 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醉状态唤醒似的。”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A.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运动 B.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 D.鸦片战争期间爱国将领抗击英军11、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中国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12、 1949年初,毛泽东在同斯大林密使米高扬的谈话中说道:“我们这个国家他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虱子什么都有,我们必须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柴草、垃圾等比喻中国经济残破 B.毛泽东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C.中苏此时已经建立了“友好同盟” D.目的是为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3、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采访录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真实记录了“亲眼所见的一段剧变的历史”。其中有“反对政府”、“反对战争”、“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分娩之前的阵痛,正在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等内容。此书反映的是( ) A.巴黎公社 B.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C.俄国十月革命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4、马克思在评价某事件时说:“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由材料可知,“这次革命”()A.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初次尝试C.是马克思直接领导斗争的结果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5、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朝鲜出现南北分裂的根源是( )A.日本法西斯对朝鲜分而治之留下的后果 B.南北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C.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D.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16、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已经形成了单极化格局B.当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C.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D.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17、 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长终被拘留。这部影片反映了( )A.“文革”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B.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C.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D.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制度18、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C.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D.冷战出现19、有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用一个小标题来反映。其中适合用于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C.“一边倒”、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20、 北宋苏轼诗云:“传呼草市来携客,洒扫渔矶共置樽”;南宋陆游吟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两宋“草市”的发展说明了当时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商业活动已不再受到时间、空间限制 B.市场商品十分丰富,且交易公平规范C.“草市”补充了城市商业,倍受政府重视 D.“草市”涌现直接推动了“交子”的产生21、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 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22、 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这说明唐朝时期( )A.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C.民生问题被长期的忽视 D.财政支出的主体是水利工程23、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千耦其耘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约经营24、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一品种是( )A.白瓷 B.青瓷 C.秘色瓷 D.青花瓷25、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26、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27、都城纪胜记载:“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梦梁录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A.秦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28、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29、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其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30、 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了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31、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海禁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32、 明清之时的帝王每年春天都要在北京先农坛亲自下地进行象征性的耕作。这一活动反映了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抑商传统仍然盛行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统治者对农业的高度重视A. B. C. D.33、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重利轻义 B.工商皆本 C.实业救国 D.重商轻农34、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B.东南沿海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C.棉花、花生、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的扩大 D.洋务企业的产生35、 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 )A.建立民主政府 B.实现民族平等 C.发展资本主义 D.挽救民族危亡36、 以下是18851902年中国进出口货物统计表。年份分类1885年1902年增长倍数货物性质中国进口1.7亿吨5.7亿吨3.3倍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中国出口0.28亿吨1.66亿吨6倍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此表从本质上反映了( )A.清以来实行的闭关政策至此终被彻底打破B.甲午战争使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C.中国民族工业被完全排斥于世界市场之外D.中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37、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人口城市化开始出现 B.人类迈入“电气时代”C.改变了殖民扩张方式 D.工业化国家开始形成38、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39、 白海军在2049,相信中国中指出:“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A.从封闭走向开放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从分散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40、下图反映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土高炉炼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泛滥 D.领导人的果断决策二、材料题(41题16 分,42题24分,共40分)41、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信息 图1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 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1869189450多500多1.421.4118951900100450016.77501901一1911300560031510191一191960013000751625 材料三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3.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4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的主要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进行着。 欧洲文明扩张史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外延。在国家内部的制度还没有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