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 1 2 慢性硬膜下血肿 概念 指外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 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具有薄膜的血肿 流行病学 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 占颅内血肿的10 占硬膜下血肿的25 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 一般在1个月 文献报告有长达34年之久者 3 发病原因 1 大多数病人有轻微头部外伤史 尤以老年人多见 当额前或枕后着力时 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 易撕破桥静脉 其次是静脉窦 蛛网膜颗粒或硬膜下积液受损 2 部分病人无外伤史 可能与营养不良 维生素C缺乏 硬脑膜出血或动脉瘤 血管畸形及其他脑血管性病变等相关 4 血肿扩大原因 血肿腔内高渗透压 现已被否定 凝血机制障碍 血肿包膜血管新生异常 研究表明 血肿外膜大量的毛细血管网有异常的通透性 形成漏血现象是血肿进行性扩大的关键因素 5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 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 多数病人有头痛 乏力 智力下降 轻度偏瘫及眼底水肿 偶有癫痫及卒中样发作 老年人以痴呆 精神异常和锥体束征阳性为多 小儿常有嗜睡 头颅增大 顶骨膨隆 囟门凸出 抽搐 痉挛及视网膜出血 酷似脑积水 6 临床分级 级 意识清楚 轻微头痛 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或无 级 定向力差或意识障碍 有轻度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 级 木僵 对痛刺激适当反应 有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级 昏迷 对痛刺激无反应 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状态 7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多表现为颅骨内板下的新月形 半月形或双凸镜形低密度区 体积大 吸收慢或有再出血者 可为高 混杂或低密度影 单侧等密度血肿应注意侧脑室 第三脑室的受压变形与移位 以及同侧脑沟消失等间接征象 增强扫描后可显示血肿包膜 8 影像学表现 MRI检查 在MRI上呈长T1 长T2异常信号 为单侧或双侧性 钙化组织则无信号 侧脑室受压向中线移位 皮质表面的脑沟受压消失 血肿内膜由增厚的脑膜组成 9 鉴别 1 慢性硬膜下积液 多与外伤有关 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极为相似 鉴别主要靠CT或MRI 2 大脑半球占位病变 脑肿瘤 脑脓肿等占位性病变 区别主要在于无头部外伤史及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确诊需借助影像学资料 CT MRI 3 蛛网膜囊肿 病变多位于颅中窝或外侧裂处 一般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CT扫描可见囊肿为均匀一致的低密度影 其形状各异 大小不一 10 治疗 一 手术治疗 首选 手术指征 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 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如能耐受手术 均应积极施行手术治疗 术式 顶结节钻孔引流 目前首选 经典 麻醉方式 局麻 11 手术过程1 取平卧位 头偏向健侧 于患侧血肿区 以顶结节为中心 作长约3 4cm切口 切开皮肤达骨膜 2 撑开器撑开皮肤 钝性剥离骨膜 手摇钻钻一直径约1 0cm骨孔备用 12 3 钻孔后 可见硬脑膜蓝染 双极电凝止血 十字形切开硬脑膜即有浆红色液体涌出 4 及时将引流管插入血肿腔内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直至冲洗液清亮 置引流管于血肿腔 5 分层缝合头皮 13 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指征 1 血肿内混有血凝块 2 血肿腔内有分隔 3 经钻孔血肿引流不畅或失败者 4 血肿包膜肥厚 或已形成钙化者 14 术后处理 1 平卧位头高30 引流管的摆放与头颅平齐以利引流 2 预防感染 止血 保护脑细胞 预防癫痫 补液 3 密观神志 瞳孔 生命征 肢体活动变化 4 注意保持引流管位置及引流液性状 注意计量 5 术后2 3天视引流液变化 适时复查头颅CT并拔除引流管 15 1 患者程某某 男性 69岁 1 左侧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 2 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