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社会转型的影响.doc_第1页
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社会转型的影响.doc_第2页
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社会转型的影响.doc_第3页
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社会转型的影响.doc_第4页
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社会转型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的过程其实是资产置换和人员身份置换的过程。买断工龄是实现国有企业人员置换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一场涉及几千万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巨大社会变革,买断工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深入认识买断工龄这一社会事实,有益于相关社会政策的正确制定,也有益于对当前的其他相关社会现象和问题做出解释,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获得相关的资料,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从社会公正理论、资本理论和社会行动理论等视角,对国有企业改制中买断工龄行为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特征、成因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买断工龄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政府与企业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解除职工与原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实现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由“单位(企业)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种政策行为,其本质是以资本转换的方式实现职工身份的转换。这一转换过程表现出以单一经济资本替代其他资本、经济补偿不公平问题突出、风险转嫁于职工、非自愿与不对等、职工行动在冲突中顺从等主要特征。在此过程中出现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效率优先”的理念下出现了某些政策定位偏误,政府角色多重而出现职能错缺,以及政府、企业、职工的三方权力不平衡和职工在守法意识主导下采取的有限理性行动。本文对买断工龄行为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买断工龄实现了国企改制过程中职工身份的置换,实现了职工从“单位(企业)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有力地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人们市场意识的形成。但是,买断工龄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在改变买断工龄人员资本结构的同时导致部分人员出现总体性贫困;在社会结构方面,加速了一些富裕群体形成的同时,也导致了原国有企业职工中的部分成员的弱势化;在社会心理层面,部分买断工龄人员群体出现了失落、孤独和对未来无望心理,形成一定程度的社会紧张和焦虑,而且,买断工龄还在社会基本价值观念和人们对执政合法性的信任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最后认为消除和减弱买断工龄行为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首先反思买断工龄行为政策的理念、性质,赋予政策制定和实施以整体性观照,坚持以往贡献、公正操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对买断工龄人员特别是其中的弱势群体要建立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机制,完善由政府主导的社会支持网络。关键词:国企改制买断工龄社会公正资本转换ABSTRACTThe replacement of assets and the replacement of personnel are thetwo key tasks in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which is animportant aspec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Buying off theservice years is a major way to realize the replacement of personnel.Asan enormous social change involving tens of millions of workers andtheir family members,buying off the service years has a broad and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ounderstand this social fact deeply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set downcorrect social policies,but also to explain the other current socialphenomena and social problems,thereby it can promote the healthyrunning of our society.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literature studies,questionnair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in the methods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It discusses the mainfeatures,causes and effects of buying off the service years in therestructuring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views of social justicetheory,capital theory and social action theory.The thesis thinks that the essence of buying off the service years isto transform the status of workers from“the unit(the state-ownedenterprise)”to“the social”through financial compensation in theprocess of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The process of buyingoff the service years displays the following major features:alternatingother capital in a single economic capital,prominently unfair problem offinancial compensation,transferring of risks to workers,non-voluntaryand non-reciprocal,and workersobedient action in the conflict.Themain causes led to these features are that the orientation of the policies isbias under the concept ofefficiency first,and that governmentalfunctions appear of mistakes and shortages because of the multiple roleof the government,and that the imbalanced power is among the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workers and that the staff take limitedrational action in the awareness of law-abiding.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influences of buying off the service years.On one hand,it achieves replacement of the status of workers,enhances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market,and promotes effectively to establish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nd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On theother hand,it brings about many negative impacts.For example,it leadsto overall poverty of some workers when it changes the capital structureof them;in the social structure,it leads to disadvantageousness of someformer worker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at the same time itaccelerates some of the better-off groups formed;in the socialpsychological aspects,it results in a certain level of social tension andanxiety,such as lose,lonely and hopeless for the future of some workerswho had bought off the service years,and whats more,it brings aboutnegative effects not only in the basic social values but also in theconfidence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ruling.In order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se negative impacts,this thesisadvises that we should reflect on conviction and nature of policies of theacts,consider wholly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 of the policies,abideby the principles of compensation according to contributions,fair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establish an effective mechanism of th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workers who had bought off theservice years,especially the vulnerable groups of them,and build up agovernment-led social support network.Key words:restructuring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buying offthe service years/social justice/capital conversion目录前言.1(一)问题的提出.1(二)相关研究综述.3(三)理论视角.8(四)研究方法与资料获得.12一、买断工龄行为概述.13(一)买断工龄的界定.13(二)买断工龄的背景与过程.16(三)买断工龄的对象.19(四)买断工龄的方式与一般操作程序.20二、买断工龄行为的特征及其归因分析.22(一)买断工龄行为的特征.22(二)买断工龄行为特征的归因分析.40三、买断工龄行为的影响.56(一)对买断工龄人员资本结构的影响.57(二)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66(三)对社会心理的影响.69(四)对社会基本价值观和执政合法性的影响.74四、买断工龄行为改进的可行性建议.77(一)以人为本基础上考虑政策总体性.77(二)在公正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政策.80(三)建立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机制.84(四)完善政府主导的社会支持网络.87结束语.88参考文献.90后记.971前言(一)问题的提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加速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也逐渐深化。在国企改革过程中遇到一个突出而普遍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职工身份的转变。买断工龄是我国转变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一条重要途径。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员富余这一现象就显示了出来,从那个时候起,买断工龄行为就出现了。但是买断工龄大范围的进行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的。至今,国有企业职工由7000多万下降到了4000多万,有3000万的职工与原企业买断了工龄。总体来看,作为一场涉及几千万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巨大社会变革,买断工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买断工龄实现了国企改制过程中职工身份的置换,实现了职工从“单位(企业)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有力地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人们市场意识的形成。同时,无论是体制变革性的导致职工与原企业买断工龄,还是职工自愿性的与原企业买断工龄,这一社会事实对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以及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和行为方式等等都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大量人员失业(包括完全失业和非充分就业),一部分人的总体性贫困和生活水平下降,作为执政党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这一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逐渐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焦虑和不安全感,对政府和执政党忠诚度下降,社会矛盾冲突增加,等等。近几年来,一些企业因买断工龄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因为买2断工龄上访的比比皆是,很多甚至发展成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着火点。目前,买断工龄带来的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有些影响甚至还刚刚显现。而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完全完成,一些集体企业的改革还刚刚开始,涉及3000多万职工的事业单位改革也正在筹划之中,可以肯定的是,买断工龄的现象在将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发生。买断工龄既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典型范本。买断工龄不但在现实生活中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理论资源,它不但受到社会各个部门、阶层的广泛关注,更应该得到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充分重视。针对这一具有特定时空特征的社会事实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从现实意义来说,本选题试图通过对买断工龄行为过程中出现的特征及其成因和影响等内容的考察和分析,从现象到本质揭示其“真实”的内在逻辑,这不但可以深化对买断工龄本身事实的认识,也有益于对当前的其他相关社会现象和问题做出解释。在此基础上,总结买断工龄行为的得与失,探讨政策改进的具体措施策略,有利于因买断工龄导致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也可为其他类此改革项目推行提供镜鉴,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从理论上说,本研究将综合运用社会公正理论、资本理论和社会行动理论等多种理论知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买断工龄进行解读,也试图从买断工龄的实践事实中在某些方面深化相关理论认识,拓展其应用范域。(二)相关研究综述针对买断工龄,学术界和相关的政府研究机构已经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有的是直接就“买断工龄”进行的研究,有的则在“下岗”“失业”等相关主题下进行的。严格来说,买断工龄和失业、下岗等概念及其内涵都有一些区别(这在本文后面还要做具体解析),3这里将下岗失业研究中一些与“买断工龄”有关的成果也纳入到分析中来。概括起来,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买断工龄的可行性研究买断工龄是否可行,学者们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多数的研究者认为买断工龄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政策行为。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买断工龄是不可取的。如:厉以宁认为政府不要采取买断工龄的做法,与其买断工龄,不如拿钱让下岗工人再创业(历以宁2003)。鄂翔认为买断工龄并非是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最佳办法,他认为:一是国家政策法规中还没有关于“买断工龄”的规定或条款;二是1986年推行劳动合同制以来,企业职工的正式身份已随着劳动合同的签订而消失;三是企业实施“买断工龄”,在资金上存在困难;四是买断工龄将大大损伤职工的感情,导致职工对企业归属感的丧失,增强职工的离心力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性(鄂翔2001)。2.买断工龄的经济补偿金研究经济补偿金是买断工龄中最核心的元素,因此也最受研究者的关注。研究主要在相互关联的两个问题展开:一是经济补偿金的性质,二是在此基础上如何确定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或者“买断的价格”。在如何认识经济补偿金的性质问题上,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1)贡献补偿说。有研究者认为经济补偿金实质上是国家对职工以往通过劳动而积累的财富给予的补偿(关柏春王涛1998)。王善平等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实施着“低工资,高福利,高积累”的分配制度,国有企业职工从国有企业实际拿到的收入,只是其劳动应得的一部分,其余部分或者以税收或类似于税收的费用上缴给了国家,或者成为国有企业净资产的一部分,或者部分地以集体福利的形式存在。由此,经济补偿金是国有企业对其职工的历史欠款,应该在国有企业改制时清偿(王善平周兰徐铁祥肖俊2003)。(2)违约金说。张崇强从劳动合同签订的角度分析认为,作为改革推进者的国家应成为旧的“就业合同”的违约方,原有企业4职工则成为违约的实际受损者。因此,国家应当给予下岗职工一定的补偿,即“买断工龄”(张崇强2000)。刘桂荣则从产权权益的角度认为形成国企职工产权权益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劳动力“收益权残缺”导致的;二是由于职工让渡劳动力所有权而导致政府“不得退出”的“隐含劳动契约”。如果政府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就必须向职工赔付“违约金”(刘桂荣2000)。(3)社会保障说。罗生祥等认为企业支付职工工龄买断款是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预付(罗生祥罗皋萍1998)。(4)综合说。就是综合以上三种观点,认为经济补偿金实际上应当包含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如赖毅斌认为起码包括三种费用:第一,部分身份代价;第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第三,各种社会保险费。但在现实中企业给与工人的所谓“一次性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经济补偿”是一种不等价的交换,工人是被“低价买断”了(赖毅斌2005)。与此相应,对于买断工龄的价格,学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出发,对价格的计算提出了不同的依据。首先,在确定补偿金标准的原则上,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思路。陈发南认为补偿标准不仅需要考虑职工的利益,而且还需要考虑企业的利益,因而在确定买断工龄支付标准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时,必须兼顾企业和职工个人的利益(陈发南1998)。徐铁祥认为一次性补偿涉及到国家、经营者、职工以及企业债权人等方面的利益,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承受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多种因素。其原则主要有:1、公平性原则;2、可操作性原则;3、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原则;4、提高经济效益原则;5、市场化原则;6、市场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协调性原则(徐铁祥2003)。霍艳梅等认为补偿金标准的制定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在一般标准上坚持统一性原则,即仅以职工性质和工龄为调整因素,不考虑所谓行政职务、职称区别;二是作为例外,对曾经做出突出业绩,为国企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要在身份置换补偿金标准上有所体现,以彰显公平;三是应切实考虑本地区的经济状况,企业资产的承受能力,防止制定标准过5高又无力实现(霍艳梅谢艳华孙淑云刘军2004)。其次,在具体确定补偿金标准的依据和办法上也出现了多种说法。雷勇等认为买断工龄价格或货币补偿标准计算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基于员工的平均连续工龄和工资收入增长情况计算补偿,作为测算员工正常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医疗费及其他待遇的依据;二是将研究视角放在考虑员工从买断工龄起到正常退休时之间,通过这期间员工是否退出企业所得收益差异比较而确定的,这种思路关注员工离开企业后的就业能力,兼顾外部收入效应(雷勇蒲勇健2005)。陈发南从收入与闲暇理论出发认为,企业在买断工龄时所支付的货币只能理解为企业支付给该职工在工作期间除正常工资收入外的补偿,这种补偿应以该职工在企业的连续工龄和正常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医疗费用及其他待遇为测算依据(陈发南1998)。关柏春等从养老保险理论出发,认为买断工龄与养老保险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价格标准也应以养老保险为基础(关柏春王涛1998)。杨继绳认为,从理论上讲,“买断”的价格应该是在工人在职期间理论工资与实际工资差额的总和,即过去由国家集中起来的用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的那部分钱(杨继绳2002)。汪海粟等则指出身份置换中以工龄为单一尺度的补偿标准存在测度缺失,各地在改制中所依据的以平均主义为特点的“贡献”,标准和工龄尺度存在很大问题,在实践中极易造成国有企业职工历史贡献差异与无差异平均补偿的矛盾(汪海粟汪锋2005)。3.买断工龄中的问题研究买断工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对此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喻新安认为买断工龄致命弱点是为企业的利益想得多,为工人的利益想得少。买断工龄过程实际上成了对工人应得工资的剥夺过程,在“买断”过程中,买卖双方不具有平等地位,价格多少,工人没有发言权,工人能拿到的只能是他应得的一小部分(喻新安2001)。熊泽云认为买断工龄存在隐患,表现在未能体现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把企业正常的减员增效工作引入歧途,以及使6劳动人口提前变成了消费人口(熊泽云2002)。马志忠等认为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漠视广大职工利益、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马志忠郝翠荣2005)。4.买断工龄中的职工行动研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还没有研究者专门就买断工龄中职工的行为特征做出研究,现有研究都是以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为研究对象的,但是买断工龄与下岗失业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大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最终通过买断工龄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李从容等认为下岗职工不愿意与原国有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其原因有:计划的就业体制正向市场的就业体制转轨,劳动管理混乱的客观原因,而下岗职工自身择业观落后的主观原因等,这些原因都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李从容张凤鸣2001)。冯同庆认为,从工人的行为认知来看,他们知道改革的深入对自身利益的不利处境,其感受比其他阶层更真切;从工人的行为动机来看,希冀的只是工作和生活能有基本保障;从工人的行为选择来看,在不满与容忍中更倾向于后者;从工人的行为控制来看,努力调整自己以保持尊严;从工人的行为目的来看,是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冯同庆2001)。刘爱玉从“顺从理论”出发认为,多数工人在具体改革过程中从情境理性出发,采取了服从、消极退出、个人倾诉的方式表达不满,但总体来说表现的是一种顺从行为(刘爱玉2003)。刘爱玉等还以福建省厦门市下岗、失业工人的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下岗、失业工人的行动选择及其原因,遭遇下岗、失业事件的工人采取了三种不同形式的行动:集体行动、个体行动、不行动(刘爱玉王培杰2005)。佟新则从“分化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下岗失业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工人集体行动,是因为这一减员过程首先是以单位内部的“择优”形式完成的,使国企工人群体在年龄、技术层面发生分化,下岗工人们对弱势地位的自我认同,使被分化工人群体无法团结起来采取行动(佟新2003)。75.买断工龄的影响研究有学者对买断工龄行为对职工和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有其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买断工龄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聂正安认为,“两个置换”通过把传统意义上的国有资产的相当部分转化为对职工个人的补偿,从而为他们成为“市场人”了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聂正安2000)。花晓伟等认为买断工龄实施以后,对缓解企业职工保障压力,增添企业经营活力,促进劳动效率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花晓伟王新利王永德2005)。买断工龄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于对职工心理的震荡,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等方面。有学者认为买断工龄对职工在继续从业、谋生、心理反映导致的社会秩序稳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花晓伟王新利王永德2005)。李强认为失业下岗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是失业(下岗)引发个人心理危机;二是失业引发家庭生活紊乱;三是失业引发的社会焦虑情绪(李强1995)。陈仲常等通过问卷调查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研究,得出了失业人员的独立度不高,满意度较差,理解度一般,信心度相对较好的结论(陈仲常谢曼刘志国1999)。许吉等则从管理学角度研究了“制度性失业”所引起的职工挫折心理反应(许吉余英1999)。李玉杰认为制约失业心理承受力的因素包括对失业的心理准备和风险意识,失业给劳动者造成的损失程度,失业持续的时间周期和劳动者经济适应能力(李玉杰2001)。曹山河认为政府的义务和失业人员的权力之间的分离导致了他们的社会逆反心理(曹山河2001)。另外,石彤以国企下岗失业女工为研究视角,运用社会排挤理论,对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女工成为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挤的体制、市场及社会关系成因及其由此导致她们的物质(经济)资本、符号资本和社会资本降低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和解释。(石彤2004)。总的来看,学术界对买断工龄现象的研究已有不少,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有些学者虽然从社会学的角度8对买断工龄人员的行动、心理、生活等方面进行过研究,但这些研究一般局限于只对其中的某一具体问题(方面)进行描述,研究结论也大多来自对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对于买断工龄行为的整体性和过程性考虑明显不足。而且多数的研究并不是以买断工龄本身作为研究的直接对象,对于买断工龄行为的本质、过程以及其引发的深层社会影响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分析。这为进一步就此问题进行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三)理论视角正如本文将特别强调的是,买断工龄尽管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中的一项政策性行为,但它实际上关涉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等各个方面,因此,对买断工龄的研究应当始终抱持一种总体性的态度。对这一社会事实的研究,必然可以从许多不同的理论角度来进行分析,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将本文将要涉及到的主要理论视角和分析思路做一个简单的交待,以作为下一步展开论述的理论铺垫。1.社会公正理论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提出正义的两个原则,第一是每个人都应平等地拥有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第二是社会分配在个人之间的差异以不损害社会中境况最差的人的利益为原则,而且地位和职务应向所有人开放。吴忠民在其社会公正论一书中,分析了现代意义上的公正的具体内容和规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本权利的保证;二是机会平等,亦即事前的规则;三是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亦即事后的规则;四是社会调剂,亦即社会调剂的规则。他还强调指出,关于社会公正,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代际公正。代际公正指对于每一代人基本贡献的肯定和尊严的维护。代际公正的基本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9内容是,确定代际之间有关公正的恰当“储存率”;保证代际之间的机会平等;按照贡献进行代际之间的分配。代际之间的分配是承认每一代人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有差别的,并且应当对这些有所差别的贡献予以尊重和承认,并应当本着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来进行。但是有一种情形需要特别的注意,在共时性的代际状况中,有的年长者尽管目前对于社会的贡献虽然比不上年轻代,但是,他们在年轻时曾经为社会做出了过度的支出、做出了过多的自我牺牲,但在当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对于这样的年长一代,社会应当制定特别的规定,予以应有的补偿。公正作为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能不能在现实制度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效果中得到体现,是评价该制度政策的一个重要标准。2.资本理论资本理论由经济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并且逐步应用到其他学科。20世纪80年代,布迪厄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丰富和发展了资本理论在社会学领域中应用,他剖析的资本概念可以说是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延伸,但是,“他的资本已经不具备马克思理论中榨取剩余价值或驱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剥削的含义。资本变成了一种超历史的、能够产生权力的资源,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必然关联。”布迪厄认为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这种劳动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群体所占有。个人或群体通过占有资本,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布迪厄认为资本可以表现为三种基本的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他还认为这三种资本可以相互转化,资本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转换,是当代资本社会运行的最复杂形式,而且也是社会实践的实质内容。只有充分有效地推进三种领域中的三种资本不断顺利转换,社会生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6、205-223页。朱国华:习性与资本: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上),东南大学学报,2004第1期。10活才能在总体上良性运行;也只有以促进这种总体性的转换为目的,才能建构积极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战略决策。他认为资本是历史积累的结果,是一种排他性的资源,同时又是新一轮社会活动的起点,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资本分布结构,体现着社会的资源和权利结构,这种起点的不平均决定了竞争活动的不平等。布迪厄的关于资本之间转化的主要局限在于“在最终的分析中,把每一种类型的资本都化约为经济资本,忽略了其他类型资本产生的特殊功效的东西”。3.社会行动理论韦伯的社会行动分析,以及他深入阐述的分析和理解人类行动的方法,是行动理论陈述的主要经典源头。韦伯认为社会学是“关注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并由此关注对社会行动的过程与结果的因果性说明”,他运用理念型的方法将社会行动区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科尔曼更加系统地对社会行动理论进行了分析。他的社会行动理论是以理性选择为基础,其核心是解释社会系统的活动,但是如果要充分了解系统行动,则应以系统层次之下的个人层次的行动作为研究的起点。他称自己的理论是个人层次的行动理论。个人行动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有目的行动,其理论假设是“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行动的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行动者是依据这一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或事物之间进行有目的的选择。“理性”和“效益”并不局限于狭窄的经济含义,这就使“理性人”不同于“经济人”假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性行动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还包括社会的、文化法布迪厄著: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211页。法布迪厄著: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8页。澳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1页。美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11的、情感的、政治的等目的。理性行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当然,也有人认为并非所有人类行为都是理性行为。如帕雷托提出人类社会存在着“非逻辑行为”。这些行为涉及价值观、信仰和感性领域,本能和机械地遵从习惯。在现实生活中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是混杂在一起的。阿罗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用他的话来说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在诺思看来,人的有限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西蒙提出以一种符合实际的理性行为代替经济人的那种完全理性。他认为,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而只是“满意”的标准。在上述理论视角观照下,本文主要试图通过考察买断工龄这一政策行为的过程,尤其是考察作为买断工龄的各种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和职工如何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来发现这些行为选择以怎样的特征表现出来,又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其间的因果逻辑。沿着这个基本的思路,本文的论述将体现如下的逻辑:首先,通过对买断工龄的概念界定,分析这一政策行为的实质。同时对买断工龄政策的基本内容、背景、过程进行简要的描述。其次,通过考察买断工龄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行动策略和过程,分析概括买断工龄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然后,利用调查的材料和数据,分析“这样”的买断工龄行为对社会各个主体和层面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买断工龄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应有原则与可能对策。转引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7页。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杨栎、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7、45-62页。12(四)研究方法与资料获得总体而言,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综合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具体方法的利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以前别人做过的相关研究,查阅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文件和地方性法规文件和其他各种文献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访谈法,包括小型的座谈会和个体访谈。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改制中买断工龄行为的参与者进行访谈,其中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和买断工龄人员,主要是对买断工龄人员的访谈。了解他们企业的状况,买断工龄行为的整个过程,对买断工龄行为的看法,以及在买断工龄前后的生活状况。问卷调查法。本文分析所依据的主要统计数据资料来自笔者进行的两次调查。一次调查是2005年笔者参与的“辽宁社会保障试点调查”。该次调查在辽宁的沈阳市、本溪市和盘锦市进行,每市各选择了典型性的三个社区和三个企业。共走访企业9家,根据行业性质划分,制造业企业5家,商业企业1家,其他类型企业2家;根据改制情况划分,改制企业5家,未改制企业4家。调研组共走访社区9个。社区与企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的典型选择,在选取企业时,考虑到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在企业抽样时,按照企业全体员工的年龄、性别比例,抽取包括管理层和操作层的员工20名左右。在社区抽样时,样本涉及退休人员、低保人员、并轨人员、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等人群,并控制各类人员的比例。同时,还在街道、劳动力市场等地点进行了随机调查,以补充样本。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25份,回收有效问卷574份。另一次调查,是笔者在确定毕业论文选题之后,2006年8月在湖南娄底市专门就此选题进行的一次调查。调查召开小型座谈会2次、个案访谈14份。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8份。由于此次调查是以个人身份进行的,接近和调查这些人员也有很大的难度,调查对象的抽样框确定困难,样本的获取采取了熟人介绍与被调查的下岗、13失业人员介绍的“滚雪球”方法,因此,本文在样本推论上有所限制。一、买断工龄行为概述(一)买断工龄的界定买断工龄,作为一个概念,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在内容上基本是相似的。概括来讲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富余职工安置说,如:“买断工龄”或称“买断身份”是指国有企业为安置富余职工,一次性支付给职工一定数额的补偿,从而解除企业和职工之间劳动关系的经济行为。“买断工龄”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安置富余人员的一种办法,即参照职工在企业的工作年限等条件,经企业与员工双方协商,报有关部门批准,由企业一次性支付给职工一定数额的货币,解除他们之间的劳动关系的一种形式。一种是经济补偿说,如:所谓买断工龄,就是指国有企业按照职工工作时间长短,一次性地补偿给下岗工人一笔现金或非现金资产,从此以后,该职工与企业脱离任何关系,医疗、养老、教育、住房以及其他一切都与该企业无关。“这种方式是国有企业与其职工通过共同协商,企业根据有关劳动工资法规和职工连续工作年限,按照一定的标准以货币或非货币资金形式一次性地支付给职工个人用以买断其工龄;职工在被企业买断工龄后不再享受原有企业的任何工资及福利待遇,其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待遇也与企业彻底脱离。”这两种说法,基本上概括了买断工龄的主要内容。但进一步分析,其对买断工龄行为的实质没有做出准确的概括。在笔者看来,于立、孟韬:国有企业买断工龄的问题与规范,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高峰:解除关系莫入“买断工龄”误区,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02月08日。杨继绳:买不断管还乱,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8月31日。陈发南:企业减员分流的一家之言“买断工龄”,企业管理,1998年第4期。14买断工龄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政府与企业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解除职工与原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实现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由单位(企业)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种政策行为。上述第一种说法将买断工龄看作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方式,如果说符合改革初期的情况的话,其对1998年以后的大规模买断工龄行为缺乏解释,首先,买断工龄不只是一种企业的经济行为,政府作为国有资本的事实产权人也参与了买断行为,而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在以后还要做详细分析);其次买断工龄并不只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政策性行为;再次在大规模买断行为阶段,买断的对象已经不再局限在“企业富余职工”,而是在企业产权改革的同时多数企业是对企业的全部人员进行“全员买断”。而第二种说法只是从经济待遇补偿的角度作了解释,更没能揭示买断工龄实际上解除了职工劳动关系和转化职工身份的实质。事实上,买断工龄作为一个概念,一直只是作为一种“民间话语”在实践中使用,在国家的法律文件中并没有这个词语,而是应用“一次性清退”、“职工身份置换”等。在正式的法律文件和意识形态舆论中,都尽量避免使用“买断”这样的语言,甚至是明确禁止的,如在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关于贯彻两个条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的通知中规定:“任何单位都不能以买断工龄等形式终止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1999年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中也强调:“确保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出售方应在申请出售前征求职工对出售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的意见,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在企业出售中终止职工社会保险关系,不得借出售之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对职工买断工龄或为职工办理提前退休,把职工推向社会。”可见在政府的正式话语体系中是不接受“买断工龄”作为一个概念使用的。笔者在本文中要使用这一概念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买断工龄尽管没有成为官方的正式语言,但它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是存在的,可以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而且在实践中更多地被人们(包15括各级政府官员)使用,是一种更加日常生活化的社会语言,更容易为受众接受。二是因为买断工龄一词更加直接和形象地对这一社会事实进行了概括。在实际的操作中,工龄是作为计算劳动者获得经济补偿金的参数,成为区别经济补偿金数量的主要因素,“买断工龄”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这一事实的特征和本质。三是买断工龄与本文分析过程中所要用到的“社会资本”理论具有更多的“亲和性”。为了更加准确的理解“买断工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必要对与它相关的下岗、失业和并轨等几个概念做一简单的辨析。下岗是我国特有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为了社会稳定而制定的一项特殊的政策。根据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的界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是指国有企业中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正式职工以及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但合同期未满的职工,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等原因而下岗,但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没有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下岗与买断工龄的主要区别在:下岗职工与原企业的劳动关系没有解除,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原单位保留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下岗职工还与原企业保留了一定的经济联系,如从原企业领取一定量的生活补助费、由原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社会统筹部分、在原企业报销医药费以及领取一定的福利等;一种是仅与原企业保留一纸劳动合同而已,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联系,这种下岗职工在经济不发达或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区相当多。而买断工龄却是职工与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完全解除,职工不能享受原企业的任何经济利益。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根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新界定,失业人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和新生劳动力中为实现就业的人员。买断工龄与失业的区别在于:失业人员是没有工作,而买断工龄人员中有一部分失业,有一部分没有失业,他们被原企业返聘回去或另找到了新的单位或自主创业等。16并轨,全称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