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ppt课件.pptx_第1页
细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ppt课件.pptx_第2页
细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ppt课件.pptx_第3页
细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ppt课件.pptx_第4页
细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ppt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Contents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免疫学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 新的细菌检测技术和方法已广泛用于病原微生物的鉴别 传统的细菌分离 培养及生化反应 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努力 已创建不少快速 简便 特异 敏感 低耗且适用的细菌学检测方法 尤其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明显提高了细菌的检测水平 1细菌传统培养检测方法 1 1分离培养检测及鉴定方法食品中病原菌的传统检测方法是将分离培养后的可疑菌落做涂片染色实验 生化反应实验 溶血实验 协同溶血实验 CAMP 动物实验及典型运动等鉴定等 1细菌传统培养检测方法 1 2显色培养基快速检测技术显色培养基是一类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酶与相应显色底物反应显色的原理来检测微生物的新型培养基 它是一种新型分离培养基 利用显色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的筛选分离 其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大大优于传统培养基 1细菌传统培养检测方法 1 2显色培养基快速检测技术例 大肠杆菌 大肠菌群显色培养基 用于食品 水 牛奶 冰激凌和肉制品中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 大肠杆菌显蓝色至紫色 大肠菌群显红色 1细菌传统培养检测方法 1 3API生化鉴定系统主要依据API试剂条的生化反应结果将一种 组细菌与其它细菌相鉴别 并用 id 鉴定百分率 表示每种细菌的可能 各类API试剂条均由多个生化反应组成 编码即是将生化反应谱转换成数码谱 以便于使用生化反应检索手册或API电脑分析软件进行检索 确定生化反应谱对应的是什么细菌 1细菌传统培养检测方法 1 3API生化鉴定系统API AnalyticProductsINC 系统用于细菌鉴定的品种有15种 分别有相应的数据库 数据库由细菌条目 taxa 组成 每个条目可能因情况的不同代表细菌种 细菌的生物型 细菌的菌属 2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2 1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 Immunecolloidalgoldtechnique 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 2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2 2免疫层析技术免疫层析技术一种将免疫技术和色谱层析技术相结合的快速免疫分析方法 原理是将特异的抗体先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的某一区带 当该干燥的硝酸纤维素一端浸入样品 尿液或血清 后 由于毛细管作用 样品将沿着该膜向前移动 当移动至固定有抗体的区域时 样品中相应的抗原即与该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若用免疫胶体金或免疫酶染色可使该区域显示一定的颜色 从而实现特异性的免疫检测 2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2 3纳米免疫磁珠技术纳米免疫磁珠技术是以抗体包被纳米磁珠的为载体 通过抗体与反应介质中特异性抗原结合 本方法最大程度地提高该致病菌的检出率及灵敏度 在24h能够检出病原菌 2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2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是根据抗原或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原理设计 将己知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在某种固相载体上 以辣根过氧化酶 HRP 为指示剂 标记在另一种抗原或抗体上 加入酶作用底物 酶与底物发生反应后 底物显色 根据底物显色的深浅定性或定量地检测样本中的抗体或抗原 2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2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应用酶联免疫技术制造的mini 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是用荧光分析技术通过固相吸附器 用已知抗体来捕捉目标生物体 然后以带荧光的酶联抗体再次结合 经充分冲洗 通过激发光源检测 即能自动读出发光的阳性标本 其优点是检测灵敏度高 速度快 可以在48小时的时间内快速检测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O157 H7 单核李斯特菌 空肠弯曲杆菌和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2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2 5乳胶凝集实验 LAT LAT是以乳胶颗粒作为载体的一种间接的凝集试验 利用人工大分子乳胶颗粒抗体 吸附可溶性抗原于其表面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以达到检测目标细菌的目的 乳胶凝集试验由于具有快速敏感 简单易行 无需昂贵仪器等优点 已广泛用于多种病原菌的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中 2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2 6免疫印迹法 Westernblot 免疫印迹法又称为蛋白质印迹法 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某种蛋白的方法 它综合了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 SDS PAGE 的高分辨率及ELISA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 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广泛应用于细菌的检测中 但该方法操作复杂 耗时费力 2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2 6免疫印迹法 Westernblot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1核酸探针检测技术根据完成杂交反应所处介质的不同 分成固相杂交反应和液相杂交反应 固相杂交反应是在固相支持物上完成的杂交反应 如常见的印迹法和菌落杂交法 液相杂交法指杂交反应在液相中完成 不需固相支持 优点是杂交速度比固相杂交反应速度快 缺点是为消除背景干扰必需进行分离以除去加入反应体系中的干扰剂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2PCR检测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PCR 是一种体外扩增DNA技术 当存在模板DNA 底物 上下游引物和耐热DNA聚合酶时 经过多次 变性 复性 延伸反应 的循环过程 模板DNA就可得到大量扩增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2PCR检测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在DNA扩增反应中 以荧光化学物质测每次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循环后产物总量的方法 通过内参或者外参法对待测样品中的特定DNA序列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Ct值 Cyclethreshold 循环阈值 的含义为 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3DNA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法原理 针对靶基因的特定区域设计1种特异的引物 利用一种链置换DNA聚合酶 BstDNApolymcrasc 在65 左右恒温保存几十分钟 即可完成核酸扩增反应 且1h内可扩增靶基因至1010倍 反应过程不会受到反应混合物的影响且受非靶序列DNA分子的影响较小 同时 在等温条件下扩增 不会因温度的改变而造成时间损失 并且模板也不需要进行热变性 从而保证了LAMP扩增的高效特异性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3DNA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法DNA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法 LAMP 是一种连续 恒温 基于酶反应的 可用于细菌和病毒的定性检测的新型核酸扩增方法 具有高特异性和等温快速扩增的特点 例 志贺菌检测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4CRISPR检测近来研究发现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 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sCRISPR 广泛分布于细菌和古细菌中 CRISPR主要由重复序列 repeat 和间隔序列 spacer 间隔排列构成的R S结构组成 其与CRISPR相关蛋白基因 CRIPSPRassociated cas 组成CRISPR cas系统 为原核生物提供对噬菌体 质粒等外源基因的获得性免疫能力 从而抵抗噬菌体感染 限制基因的水平转移 HGT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4CRISPR检测例 志贺菌CRISPR的检测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5DiversiLab系统DiversiLab系统是基于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 rep PCR 技术原理的半自动基因分型方法 通过PCR扩增细菌基因组的非编码重复序列后根据扩增片段的多态性比较菌株间相似性 其操作简单 可重复 数据标准化 可广泛应用于医院感染菌的快速检测分型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5DiversiLab系统例 DivcrsiLab系统对医院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6VNTR检测技术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 VariableNumberofTandemRepeat VNTR 通常由二个核甘酸组成的单元如 胞嘧啶 腺嘌呤 CA 经过若干次重复组成 由于重复的次数 即n值 是可变的 因而构成一种多态类型 VNTR是近年提出的概念 因其在基因组中分布极为丰富 故应用日趋广泛 就某一VNTR而言 通常重复单元可以表现出几次到几十次不同的重复 并由此决定不同的长度类型 因而其蕴含的多态信息量 PIC 较大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6VNTR检测技术例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测分型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6VNTR检测技术例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测分型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7焦磷酸测序技术在细菌鉴定分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中 能够提供核酸碱基序列资料的分子检测技术成为细菌鉴定分型的金标准 焦磷酸测序技术是一种准确 快速 实时进行短片段DNA序列分析的方法 是一种依靠生物发光进行DNA序列分析的技术 3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7焦磷酸测序技术例 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沙门氏菌 4展望 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系统病原微生物的高通量检测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前沿技术 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分型和预防控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由于其所需样品和剂量较少 快速省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