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经练习题 1 单项选择题 2 1 最早记载 内经 书名的现存文献是 A 史记 B 伤寒论 C 汉书 D 三国志 2 内经 的汇编成书年代是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3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的作者是 A张志聪B杨上善C张介宾D马莳4 高世栻所著的书是 A 灵枢注证发微 B 灵枢经注节解 C 内经知要 D 素问直解 5 最早注释 内经 的医家是 A王冰B全元起C滑寿D杨上善 CCADB 3 6最早对 内经 进行分类研究的医家是 A全元起B杨上善C王冰D张介宾7传世本 灵枢经 始自 A王冰B林亿C史崧D皇甫谧8 素问 书名首见于A 史记 扁鹊传 B 针灸甲乙经 C 汉书 艺文志 D 伤寒杂病论 9将运气七篇补入 素问 的医家是 A杨上善B孙思邈C巢元方D王冰 BCDD 4 内经 的注家与注本 素问训解 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 内经 素问 最早注本 佚 黄帝内经太素 唐初杨上善最早分类注释 内经 缺 黄帝内经素问 唐王冰后人注 素问 的基础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明马莳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灵枢 注为人称道 素问吴注 明吴昆明于医理 然擅改经文 5 类经 明张介宾现存全部分类注释 内经 最完整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清张志聪集体注释 颇得经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黄帝素问直解 清高世栻简捷明白 要言不繁 读素问钞 元滑寿最早摘要选释 内经 内经知要 明李中梓摘要选释 影响很大 素问识 日丹波元简精选诸家注释 持论公允 灵枢识 6 10 据 阴阳应象大论 具有 肿 致病特征的邪气为 A 风B 热C 燥D 湿11 阴阳应象大论 中 具有 发泄 作用的药物阴阳属性为 A 气薄B 气厚C 味薄D 味厚12 据 阴阳应象大论 清气在下 的病变为 A 胀满B 飧泄C 温病D 气逆13 阴阳应象大论 治病必求于本 的 本 指A病因B病机C症状D阴阳14 据 阴阳应象大论 指出下列错误的一项A怒胜思B喜胜恐C风胜湿D辛胜酸 BABDB 7 15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 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 其中 壮火 少火 的本义是A 药食气味纯阳与温和之别B 人体阳气亢盛与平和之别C 病理之火与生理之火的区别D 邪火与正气之别E 相火与君火之别16 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 表示阴阳的 A互根B消长C升降D转化17 阴阳应象大论 五味所伤所胜之论 胜甘的是 A酸B苦C辛D咸 AAA 8 18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所论 清阳出上窍 中的 清阳 是指A 卫阳之气B 饮食化生的精气C 呼吸之气D 发挥上窍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E 以上都不是19 下列哪项五行属水A志之思B气之湿C体之筋D音之羽20 据 阴阳应象大论 半死半生 为邪气侵入A六府B五脏C胃D心21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所论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是说明A 阴阳互根B 阴阳消长C 阴阳对立统一D 阴阳的相互转化 DDBD 9 22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 壮火散气 其 气 指的是A 阴气B 精气C 阳气D 正气23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指出形体浮肿是由于 A 风邪为胜B 寒邪为胜C 热邪为胜D 湿邪为胜24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指出药食气味中 气厚 之品的性能是 A 宣散B 通C 发泄D 发热25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中提出的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 的针刺法 即为 A 毛刺法B 斜刺法C 缪刺法D 直刺法 DBDC 10 33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认为主 罢极之本 的脏是 A 心B 肝C 肺D 肾E 脾34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认为人以五藏为本 心为 A 血之本B 生之本C 气之本D 罢极之本35 素问 六节藏象论 指出 魄之处 之脏是 A 心B 肺C 肾D 脾 BBB 11 36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认为人以五藏为本 其中肾为 A 阴精之本B 先天之本C 封藏之本D 水火之本37 据 素问 六节藏象论 的论述 下列哪一脏器不属于 能化糟粕 转味而入出 的 器 A 胆B 胃C 小肠D 大肠38 素问 六节藏象论 指出 魄之处 之脏是 A 心B 肺C 肾D 脾39 六节藏象论 认为肺的主要功能是A气之本B生之本C精之本D血之本 CABA 12 40 据 五脏别论 具有 满而不能实 功能特点的为A 五脏B 六府C 奇恒之府D 传化之府41 传化之腑不包括哪项A胃B胆C小肠D膀胱42 在 素问 五藏别论 中 胆属于 A 传化之府B 奇恒之府C 中清之府D 五藏43 据 素问 五藏别论 所述 不属于奇恒之府的是 A 女子胞B 骨C 三焦D 胆 ABBC 13 44 素问 经脉别论 府精神明 留于四藏 之 四藏 是指 A 心肺肝脾B 心肺肝肾C 心肝脾肾D 心肺脾肾45 素问 经脉别论 指出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其中 浊气 是指 A 饮食水谷B 食物残渣C 水谷之悍气D 谷食之气中的浓稠部分46 素问 经脉别论 所述 毛脉合精 行气于府 之 府 是指 A 六腑B 神明之府C 经脉D 肝脉47 素问 经脉别论 之 毛脉合精 的含义是什么A 皮毛与脉中精气相合B 脉中精气滋养皮毛C 皮毛开阖正常 脉中精气不泄D 气血相合 CDCD 14 48 素问 太阴阳明论 认为四肢不用的病理是 A 肝风动摇B 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C 阳气偏阻D 气血不足E 风寒湿袭49 素问 太阴阳明论 所述脾与季节的关系是 A 脾主长夏B 脾主四时C 脾不主时 D 脾主四时末十八日E 以上都不是 BD 15 50 据 灵枢 本神 篇所述 所以任物者谓之A 意B 心C 志D 思E 虑51 据 灵枢 本神 篇所述 心有所忆谓之A 意B 心C 志D 思E 虑52 灵枢 本神 篇指出 肾藏精 精舍A 志B 魄C 神D 意E 魂53 灵枢 本神 篇所述 肾气虚的症状是A 耳鸣B 形寒C 手足厥冷D 面晄白E 腰膝痠软54 据 灵枢 本神 凡刺之法 先必本于 A气B血C神D精 BAACC 16 55 据 本神 导致 恐 的因素为 A 肝气实B 肝气虚C 心气实D 心气虚56 灵枢 营卫生会 指出 营卫运行五十度而复大会的部位在A 足少阴肾经B 足阳明胃经C 足太阳膀胱经D 手太阴肺经57 灵枢 营卫生会 篇认为营卫之气在体内一昼夜各运行多少度 A 二十五度B 三十五度C 四十五度D 五十度58 灵枢 营卫生会 篇中 人生有两死 而无两生 的 有两 是指 A 夺血不夺汗B 夺汗不夺血C 既夺血又夺汗D 营卫二气失调 BDDC 17 59 据 灵枢 营卫生会 篇 漏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A 伤于风邪B 外伤于风 内有热饮食入胃C 饮热汤D 行于烈日之下60 据 决气 导致 耳聋 的为 A 精脱B 气脱C 津脱D 血脱63 据 灵枢 决气 篇 气脱的表现是A 耳聋B 汗大泄C 目不明D 昏厥64 灵枢 决气 篇指出 一气化六气 此 一气 指的是A 元气B 营气C 卫气D 水谷精微之气 BACD 18 65 据 生气通天论 日中时段阳气呈现A 生B 隆C 虚D 收67 据 生气通天论 高梁之变 可酿生A 痤B 汗疹C 皶D 疔68 据 生气通天论 导致 精神乃央 的为过食 A 辛味B 酸味C 甘味D 苦味 BDA 19 70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认为 大筋緛短 小筋驰长 的原因是 A 暑邪外袭B 寒湿阻滞C 风热内停D 湿热不攘71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认为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 乃生A 风疟B 痈肿C 惊骇D 大偻72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认为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A 洞泄B 咳嗽C 胁痛D 眩晕73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认为秋伤于湿 上逆为咳 发为A 痎疟B 痿厥C 温病 洞泄74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认为味过于酸则A 挛急B 短肌C 心气喘满D 肝气以津 DBABD 20 75 据 至真要大论 诸病水液 澄澈清冷 皆属于 A 脾B 肾C 寒D 湿76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认为 皆属于下 的病证为 A 诸湿肿满B 诸厥固泄C 诸胀腹大D 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77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认为 皆属于上 的病证为 A 诸逆冲上B 诸痿喘呕C 诸气膹郁D 诸躁狂越 CBB 21 78 据 百病始生 伤脏 的原因为A 风雨袭虚B 清湿袭虚C 喜怒不节D 饮食偏嗜79 据 百病始生 症见 肢节痛 腰脊强 为邪至A 络脉B 经脉C 输脉D 伏冲之脉80 百病生于气 的 气 指A经气B精气C气机失调D浊气 CCC 22 多项选择题 23 1 据 六节藏象论 以下与肝有关的说法正确的包括 A为罢极之本B魂之居C其华在爪D其充在筋E为阳中之阴2 据 举痛论 下列由情志因素导致的包括 A气上B气消C气结D气耗E气收3 下列分类研究 内经 的著作为A 黄帝内经太素 B 类经 C 素问集解 D 素问直解 E 灵枢注证发微 4 灵枢 在古代又称为A 九卷B 针灸甲乙经C 玉枢D 针经E 灵轴 ABCDABCABAD 24 4 据 太阴阳明论 邪入六府的症状为A身热B不时卧C喘呼D闭塞E肠澼5 据 阴阳应象大论 法阴阳 阳胜的表现为 A身热B汗出C腹满D数慄E喘粗6 素问 六节藏象论 以心所主之五体和五华是 A 其华在面B 其充在骨C 其充在筋D 其充在血脉E 其华在爪7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认为肝所主之五华和五体是 A 其华在面B 其华在爪C 其华在毛D 其充在筋E 其充在骨 ABCACEADBD 25 8 素问 五藏别论 论述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是 A 泻而不藏B 藏精气而不泻C 能藏能输泻D 满而不实E 实而不满9 据 素问 五藏别论 内容 哪些是描述奇恒之府的 A 天气之所生B 藏而不泻C 皆藏于阴而象于地D 地气之所生E 满而不能实 BDBCD 26 10 灵枢 本神 认为智者之养生必做到哪几个方面 A 和喜怒B 顺四时C 节阴阳D 安居处E 调刚柔11 据 灵枢 营卫生会 篇所述 老人之不夜瞑者 的主要机理是A 气血衰B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C 肌肉枯 气道涩D 五脏之气相搏E 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ABCDEACDE 27 12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指出阴偏胜的症状是 A 身寒B 汗出C 身常清D 数慄而寒E 烦冤13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指出针刺治则是 A 从阴引阳B 从阳引阴C 以左治右D 以右治左E 热者疾之14 灵枢 决气 篇指出 液脱的主要表现是A 骨属屈伸不利B 色夭 脑髓消C 目不明D 其脉空虚E 胫痠 耳数鸣15 灵枢 决气 篇指出 血脱的主要表现是A 目不明B 色白C 夭然不泽D 耳聋E 胫痠 ABCDABCDABEBC 28 16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认为煎厥的症状是A 体若燔炭 目盲不可以视C 耳闭不可以听D 烦则喘喝E 小筋弛长17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认为与汗出有关的病证有A 偏枯B 痤C 疿D 皶E 风疟18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认为阳不胜其阴则A 脉流薄疾B 五藏气争C 九窍不通D 并乃狂E 精乃亡19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认为阴不胜其阳则A 五藏气争B 脉流薄疾C 九窍不通D 筋脉横解E 并乃狂 BCABCDEBCBE 29 20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认为因而饱食可以产生哪些病证A 筋脉横解 气逆C 肠澼D 痔疮E 肿胀21 灵枢 百病始生 认为虚邪之中人 在输之时 则出现A 腰脊乃强B 皮肤痛C 洒淅喜惊D 淅然E 肢节疼痛22 灵枢 百病始生 认为虚邪传舍于络脉 则症状表现为A 皮肤疼痛B 痛于肌肉C 其痛之时息D 肢节疼痛E 腰脊乃强 ACDAEBC 30 填空题 31 1 据 灵枢 本神 谓之神 2 据 阴阳应象大论 阴胜病证缓急与季节的关系为 3 怒则气 悲则气 寒则气 思则气 4 风胜则 热胜则 燥胜则 寒胜则 湿胜则 5 壮火之气 少火之气 食气 气食 散气 生气 1 两精相搏2 耐夏不耐冬3上 消 收 结 4 动 肿 干 浮 濡泻5 衰 壮 壮火 少火 壮火 少火 32 词句解释 33 1 神明之府 神明 指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的奇妙作用及内在力量 府 所在之处 2 飧泄 指腹泻而大便中杂有未消化食物 3 濡泻 指泄泻而大便溏薄 由于湿胜伤脾而致 4 痎疟 疟疾的总称 34 5 七损八益 一般认为是古代房中术的术语 七损 指房事中损伤人体精气的七种情况 八益 指房事中有益人体精气的八种方法 6 壮火药食气味辛热纯阳者 如乌附之类 过亢之阳气少火药食气味辛甘温和者 如参芪之类 温和不亢之阳气 35 7观权衡规矩 权为秤锤 有沉实之象 衡为秤杆 有平衡之象 规为作圆之器 有轻灵圆滑之象 矩为作方之器 有平盛之象 四者比喻四时的脉象特征 8奇恒之府 奇者 异也 恒者 常也 言异于寻常之府 包括脑 髓 骨 脉 胆 女子胞 9肠澼 古病名 症见大便滞下 里急后重 便有泡沫及脓血 澼 在水中漂洗丝织物 36 10 五十而复大会 指营气在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后 而与卫气会合一次 因是五十周次后的会合 故称大会 11 合阴 夜半子时为阴气最盛之时 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 故曰合阴 12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夺 大量丧失 无 通 毋 无 后之 汗 血 活用为动词 血 津 汗同源 津血互化 汗源于津 故血大伤者不要再发其汗 汗大出津伤者不要再伤其血 37 13 四维相代 四维此指四时不正之气 代 更代 意为寒 暑 湿 风 气 四时邪气更替伤人 14 煎厥 古病名 指因过劳加以暑热 致阳气亢极 煎熬津液而气脱昏厥之病 15 薄厥 古病名 指因大怒迫使气血上逆所致的突然昏厥之证 薄 迫也 16 洞泄 指水谷不化 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 38 简答题 39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分布和走向 清阳呼吸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上窍指耳 目 口 鼻浊阴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下窍前后阴清阳阳气腠理皮肤 肌肉 脏腑之间通行元气的间隙浊阴阴精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清阳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四肢上肢 下肢浊阴饮食水谷及所化的糟粕六腑胃 大肠 小肠 胆 膀胱 三焦 40 2以阴阳划分药物功能 陰味出下竅 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爲陰 薄爲陰之陽 氣厚者爲陽 薄爲陽之陰 味厚則泄 薄則通 氣薄則發泄 厚則發熱 氣味辛甘發散爲陽 酸苦涌泄爲陰 厚 阴中之阴 泄 泻 大黄味 阴 薄 阴中之阳 通 通利 木通厚 阳中之阳 发热 温阳 附子气 阳 薄 阳中之阴 发泄 发汗 麻黄 41 故重陰必陽 重陽必陰 故曰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春傷于風 夏生飧泄 夏傷於暑 秋必痎瘧 秋傷於濕 冬生欬嗽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冬伤于寒 春 阳气发越 温病春伤于风 夏 克伐脾土 飧泄夏伤于暑 秋 寒热交争 痎疟秋伤于湿 冬 郁而化热 咳嗽 3伏气致病 42 帝曰 法陰陽奈何 岐伯曰 陽勝則身熱 腠理閉 喘麤爲之俛仰 汗不出而熱 齒乾以煩冤 腹滿 死 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 汗出身常清 數慄而寒 寒則厥 厥則腹滿 死 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 病之形能也 4证候分类 5诊病方法 善診者 察色按脈 先別陰陽 審清濁而知部分 視喘息 聽音聲而知所苦 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 觀浮沈滑澀而知病所生 以治無過 以診則不失矣 43 44 帝曰 藏象何如 岐伯曰 心者 生之本 神之變也 其華在面 其充在血脈 爲陽中之太陽 通於夏氣 肺者 氣之本 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爲陽中之太 少 陰 通於秋氣 肾者 主蟄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髮 其充在骨 爲陰中之少 太 陰 通於冬氣 肝者 罷極之本 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 其充在筋 以生血氣 其味酸 其色蒼 此爲陽 阴 中之少陽 通於春氣 脾 胃 大腸 小腸 三焦 膀胱者 倉廩之本 營之居也 名曰器 能化糟粕 轉味而入出者也 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其味甘 其色黃 此至陰之類 通於土氣 凡十一藏 取決於膽也 六节藏象论 45 奇恒之府与传化之府的区别 五脏别论 46 魄门亦为五藏使的含义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五脏的支配 如心神的主宰 肝气的条达 脾气的升提 肺气的宣降 肾气的固摄 方能不失常度 而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 所以魄门的功能常能反映脏腑的状况 这对于临床辨证 治疗 预后等 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若魄门久藏不泻 则见腑气不通的承气汤证 若门户不约 洞泻不止 则为脾肾阳虚的泄泻 宜用四神丸 真人养脏汤 若二便同时失禁 说明五脏精气败绝 预后不良 可用于判断病危者的预后 五脏别论 47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 水饮 胃 游溢精气 脾 布散精微 肺 通调水道 水精四布 膀胱 全身 水饮入胃 经脾胃共同作用化生精气 津液 水饮精气输脾归肺 在肺的宣发 肃降作用下 津液经三焦而布散全身 代谢剩余部分经三焦下达而蓄藏于膀胱 水饮 胃 水饮 胃 水饮 游溢精气 胃 水饮 脾 游溢精气 胃 水饮 脾 游溢精气 胃 水饮 布散精微 脾 游溢精气 胃 水饮 肺 布散精微 脾 游溢精气 胃 水饮 肺 布散精微 脾 游溢精气 胃 水饮 水精四布 肺 布散精微 脾 游溢精气 胃 水饮 通调水道 水精四布 肺 布散精微 脾 游溢精气 胃 水饮 通调水道 水精四布 肺 布散精微 脾 游溢精气 胃 水饮 通调水道 水精四布 肺 布散精微 脾 游溢精气 胃 水饮 全身 通调水道 水精四布 肺 布散精微 脾 游溢精气 胃 水饮 水饮的运化及代谢 经脉别论 48 脾病四肢不用机理 四肢依赖脾气才能从胃禀受水谷精气 若脾病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则会影响胃中水谷精气向四肢的输送 则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气日以衰 脉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 故出现 四肢不用 太阴阳明论 49 脾不独主时 含义 脾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 不独主时令 脾虽不独主一时 但却一年四季 无时不主 任何脏腑组织器官在任何时令中 都不能离开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滋养 依据 脾在五行属土 治中央 土为万物之母 常以四时长四脏 太阴阳明论 50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精 神 魂 魄及思维过程 本神 51 五脏虚实病证 肝藏血 舍魂 心藏脉 舍神 肺藏气 舍魄 脾藏营 舍意 肾藏精 舍志 虚则恐实则怒 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实则腹胀 经溲不利 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虚则鼻塞不利 少气 素问 调经论 为 息利 少气 实则喘喝 胸盈 仰息 虚则厥实则胀 五脏不安 五脏所藏阴精 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志分属于五脏 总赅于心 本神 52 概括三焦功能 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 如同雾露弥漫灌注全身 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脾胃腐熟水谷 吸收精微 如水中沤物 易于变化 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 膀胱等器官排泄水液废物 如同沟渠排水 营卫生会 53 阳虚则外寒 本文所论 阳虚则外寒 是由寒邪侵犯人体 阻遏卫气 令卫气不能宣达肌表 表卫不足 致使寒邪独留于体表而产生外寒 治宜辛温发散 透解表邪 表证除则恶寒止 后世临床常说的 阳虚生外寒 是指阳气不足 不能温煦肌腠 而出现的畏寒肢冷 治宜温补阳气 阳气足则畏寒除 调经论 54 阴虚生内热 本文所论 阴虚生内热 是因劳倦太过 损伤脾气 使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调 清阳不升 则浊阴不降 谷气留而不行 郁而化热 熏蒸于胸中 产生内热 此种内热 实际是脾气虚发热 李东垣所说的 气虚发热 即指此言 遂倡用升阳益气 甘温除热之法 即所谓 甘温除大热 后世常说的 阴虚发热 是指阴气不足 濡养滋润功能减退 阴不制阳 阳气相对亢奋 而出现的热证 治宜滋阴增液为主 清热降火为辅 以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55 阳盛生外热 本文所论 阳盛生外热 是指寒邪外束肌表 致上焦不通 腠理闭塞 卫气郁遏肌腠而致的表证发热 宜辛温发散治之 后世常说的 阳盛则热 包括表里俱热 主要由阳邪亢盛 邪正激烈相搏所致 治宜清泄表里邪热 56 阴盛则内寒 本文所论 阴盛则内寒 是因寒气积于胸中 致使血脉凝涩不畅 胸中阳气不宣 而胸中内寒不出 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之属治之 后世常说的 阴盛则寒 泛指一切脏腑之寒证 治宜温中散寒 57 论述题 58 1 位置 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 卫气主流并脉而行 其散行部分达分肉 腠理 胸腹 2 循行路径与周次 营气 昼夜运行五十周次 终而复始 循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雅安抽水储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救生潜水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方案(3篇)
- 教育科技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 委托制作合同模板
- 绿色产业项目方案招标
- 征收货币安置合同书5篇
- 少数民族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洞察及研究
- 辽宁省普通高中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卷
- 阜外医院石丽的课件
- 输液并发症静脉炎课件
- 综艺脱口秀节目创意策划及实施方案
- 浪浪山小妖怪-2025~2026学年美术开学第一课《浪浪山小妖怪》
- (2025年标准)盆景购销协议书
- 设计合同结算协议书范本
- 2025广东湛江市廉江市政协办公室等7个单位招聘政府雇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标准)婚后债务分离协议书
- 2025广东河源紫金县殡仪馆招聘编外人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航模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四川南充营山县医疗卫生辅助岗招募39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看守所巡控岗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