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血站护理中应用研究.doc_第1页
心理护理在血站护理中应用研究.doc_第2页
心理护理在血站护理中应用研究.doc_第3页
心理护理在血站护理中应用研究.doc_第4页
心理护理在血站护理中应用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护理在血站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李洁(娄底市中心血站 湖南 娄底,417000)摘要:目的:血站护士采用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的方式,对献血者进行采血前、采血中和采血后的心理护理方式,了解献血者的心理状态,给献血者提供更温馨更全面的护理。方法:按照随机原则,设护理组105例和对照组10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结果: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例数、差错率、投诉率、稳定和扩大固定无偿献血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献血者满意度护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在血站护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改善护士美好的职业形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献血者的满意度,盛得献血者的信任和赞扬,促进了无偿献血工作的持续性发展。关键词:心理护理 血站护理 应用分类号:R493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健康人群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血液的供应,但同时我们在进行血站管理中发现,献血作为一种应激源,对每一个参与无偿献血的个体来说,对其心理、生理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不同献血者的工作性质、文化素质决定着其对献血的理解程度以及在献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反应也有所不同,而在初次无偿献血的人群中70%以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反应一旦过分强烈,将会干扰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护理工作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化内容,做好无偿献血的宣教工作和做好无偿献血者正确的心理疏导,对保证固定献血者队伍的稳定效果显著。我站自2010年4月在血站护理中引入心理护理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一、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3月期间在我站无偿献血者420例,献血者均为初次献血,采血前经测量各项生理指标,结果均正常。其中男197例,女223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1.6岁 ;大学以上文化309例,大学以下文化程度111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设护理组210例和对照组210例,两组献血者性别、年龄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2、方法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即顺其自然的方式,献血者自愿前来无偿献血,采血护士采血,献血者离开即完成整个献血过程,而对护理组引入献血前、献血中、鲜血后心理护理方式。1、献血前的心理护理。这一时期的心理护理着重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健康宣教。用不同形式向献血者宣传有关献血生理知识和社会公德,使献血者了解合理的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及正常工作,并通过宣传提高对义务献血的荣誉感,消除恐惧和顾虑心理;同时定期适量的献血可预防,防止高粘血症,心血管疾病,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工作。二是要满足献血者的视觉需求,布置和谐的献血环境。采血环境除了必备的设施外要制作一些彩色的画面标语,有条件的可放置些花草、有音响设备的放些轻松偷快音乐,以烘托气氛。这样当献血者一进人采血场地,看到景然有序而又祥和温馨的环境,就可以产生一种舒适安全愉快的心理效应,有助于他们解除紧张心理。同时,当献血者踏上采血车或进入采血室时,要善于观察献血者的面部表情、眼神及心理状态,针对每位献血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献血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2、献血中的心理护理。护士熟练的技术、细致的观察、反复的巡视、合理处理献血中发生的细小间题,均能增加献血者的安全感。这一时期的心理护理同样要以献血者的心理需求为依托,着重从技术和态度两方面提升心理护理质量。一是采血的护士应以精湛娴熟的护理技术完成采血。采血时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确保一次穿刺成功,以减少初次献血者的疼痛,缩短采血时间。采血工作要做好“轻、快、准”,尤其要注意动作轻巧、态度和蔼、语言温和,指导献血者有节奏地握拳,运用深呼吸、想象等放松技巧,放松全身肌肉,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缓解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压力,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献血;二是采血过程中应注重与献血者的语言交流。通过交流,及时发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变化或不适,有的献血者在穿刺后,心情还有些紧张,表现为不言语,目光呆滞等。如果对他加以语言的疏导,把他的注意力转移,会减少晕厥现象的发生,顺利完成采血过程。3、献血后的心理护理。献血者献完血后,护士应积极做好献血者献血后的心理护理工作,清楚的交代献血者按压血管的正确方法。要以亲切的语言询问“献血后感觉怎样”、“有没有什么不适”、“你很快就会恢复到跟献血前一样”、“献血有益于你的健康”等与他们谈心,同时做好献血后的宣教工作,介绍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如献血后针眼处要保持清洁,避免发生感染,在饮食方面加强营养,适当的休息、干些轻体力活等,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到特别的温暖,在自觉状况良好、心情愉快的状况下离开血站,同时也加强了对血站及工作人员的信任感,使他们下次再来。二、结果经过对护理组实施以上的心理护理技术,护理组的差错率、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献血者的满意度和再次参与无偿献血者护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如表一所示: 表一:两组献血者满意率、差错率、投诉率、参与下次无偿献血率比较 %组别满意率差错率投诉率参与下次无偿献血护理组98.70.7047.6对照组81.36.59.810.3从表中可以看出,实施心理护理技术的护理组无论从献血者的满意度、差错率、投诉率以及参与下次无偿献血的比例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实施心理护理在血站护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 讨论与体会国内外对献血者的调查研究发现:67%以上的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献血中、鲜血后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献血前的恐惧心理,多发生于首次献血者,因为首次献血者,对血液生理知识了解甚少,顾虑重重,“ 献血伤元气、损健康”的错误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唯恐献血会“ 气血两亏”,有惧怕心理,从而精神过度紧张产生恐惧;表现为献血中的紧张心理,献血者平时很少进医院,所以较少进行静脉穿刺,因此他们的疼痛阈值相对较低,当采血针接触到血管看见血时, 出现了面部表情紧张、眼睛紧闭、说话中断、出虚汗等症状,这些就是献血者紧张出现的结果;表现为献血后的担忧心理,献血者对献血环境、采血器材不甚了解,献血者大都关心献血会不会发生交叉感染,给自身安全带来潜在危险。一些媒体的不实报道,加剧了献血者的怀疑和担心。在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努力为献血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保持献血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献血者感到被尊敬被关心,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使其顺利完成无偿献血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血站护士的整体护理水平,提高护理质量和献血者满意度,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献血环境,赢得献血者的信任和赞扬,为献血者再次献血奠定良好基础,对扩大、稳定献血队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在血站护理中引入心理护理方式,对献血者进行宣传、疏导、释疑、鼓励、安慰等心理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献血者的恐惧、紧张和担心等不良心理,使其在心身最佳状态后配合血站护士,为整个献血过程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将推动无偿献血事业不断发展。参考文献:1 张旭,刘美红. 无偿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 职业与健康,2004,2O: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