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上 海帅范大学2 0 0 5 届硕上学位毕业论文 大 学 生 网 络 行 为 偏 成 g r . 开 究 中 文 摘 要 网络行为偏好是个体在网络空间中受动机的驱使,以使用的网络功能为中介 而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 研究的 基础上,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进行探讨,具体研究分两 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开放式问 卷调查和理论分析的 基础上编制大学生网 络行为偏好问 卷,并进行问卷的社会人口 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问卷 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可以作为筛 选大学生信息获得型、游戏型、交往型三种网 络行为 偏好的测量工具。 2 、 在信息获得偏好得分上, 文 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 男、 女生得分差异不显著,存在显著的年级与学科的交互作用,随年级增加信息获得 偏好得分呈递增趋势;在游戏偏好得分上,男 生显著高于女生,理科生显著高于 文科生,随年级增加游戏偏好得分呈递减趋势, 性别与学科, 年级与学科均 存在 显著的交互作用。交往偏好得分的性别、专业、 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 但性别与 学 科有非常显著的交互效应, 第二部分大学生网 络行为偏好与网 络使用情况、自 我同 一性、 应对方式、 人 际 疏离 感、网 络成瘾的实证 研究。结果 表明:1 、 信息 获得型大学生的网 龄显著长 于其他两 种类型,交往型大学生与熟识型时象的互动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类型。2 、 信息获得型大学生的自 我同一性状况最成熟,其次是交 往型,最不成熟的是游戏 型. 信.息 获得型和交往型大学生更多 地使用指向解决问 题的积极的应对方式, 如 问 题解决、求助,而游戏型大学生更多地使用指向情绪的消 极的应对方式, 如幻 想、 退 避、 合理化.游戏型大学生的 人际疏离 感显著高于 其他两 种类型。3 ,游 戏 偏好与网 络成瘾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信.息 获得偏好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性负 相关, 交往偏好与网络成鹿相关不显著。网 络游戏偏好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的预测 性 。 :网络行为偏好 自 我同一性 信息获 得偏好游戏偏好交往偏好 应对方式人际疏离 感网络成瘾 大 学生网络行为 偏好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 0 0 5 届倾 i : 学位毕业论文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i n t e r n e t - b e h a v i o r s p r e f e r e n c e s o f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a b s t r a c t i n t e rn e t - b e h a v i o r s p r e f e r e n c e i s a k i n d o f re l a t i v e l y s t a b l e a tt i t u d e and b e h a v i o r t h a t i s c a u s e d b y p e o p l e s d i ff e r e n t m o t i v a t i o n s t h e i n t e rn e t b e h a v i o r p r e f e r e n c e c a n b e p r e d i c t e d b y u s i n g s o m e f u n c t i o n s o f i n t e rne t . b a s e d o n t h e rel e v a n t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i n t e rne t - b e h a v i o r s b o t h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 t h i s t h e s i s m a i n l y s t u d i e s a l l k i n d s o f i n t e rn e t - b e h a v i o r s p r e f e r e n c e s o f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 t h i s a rt i c le i s m a i n ly c o m p o s e d o f t w o p a rt s . i n t h e f i r s t p a r t ,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o p e n - e n d e d s u rv e y s a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 t h e a u t h o r d e v e l o p s a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a i m i n g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i n t e rn e t - b e h a v i o r s p r e f e r e n c e s o f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 a n d m a k e s a s o c i a l - d e m o l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i t . 5 6 5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a r e t e s t e d妙 t h e q u e s t i o n n a ir e o f i n t e rn e t - b e h a v i o r p re f e r e n c e o f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 t h e r e s u lt s t u rn o u t t h a t : ( 1 ) i t h a s h i g h r e l i a b i l i t y a n d v a l i d i t y , and c an b e u s e d as a n e ff e c t i v e t o o l t o as s e s s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i n f o r m a t i o n - g a i n i n g p re f e re n c e , i n t e m e t - g a m e s p r e f e r e n c e an d c o m p u t e r - m e d i a t e d c o m m u n ic a t i o n p r e f e r e n c e . ( 2 ) a s t o t h e s c o r e s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 g a i n i n g p re f e r e n c e , t h e a r ts s t u d e n t s s c o r e h i g h e r t h an s c i e n c e s t u d e n t s , and t h e r e i s n o s i g n i f i c an t g e n d e r d i ff e r e n c e . t h e s c o r e a l s o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t h e r e i s a s i g n i f i c an t i n t e r a c t i o n e ff e c t b e t w e e n g r a d e and m a j o r , and t h e h ig h e r t h e g r a d e i s , t h e h i g h e r t h e s c o r e . t h e s c o r e s o f i n t e m e t - g a m e p r e f e r e n c e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b o y s s c o re h i g h e r t h a n g i r l s , t h e s c i e n c e s t u d e n t s h a v e h i g h e r s c o r e s t h a n a r t s s t u d e n t s , t h e h i g h e r t h e g r a d e i s , t h e l o w e r t h e s c o r e s t u d e n t s g e t , an d t h e r e i s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i n t e r a c t i o n e ff e c t b e t w e e n g e n d e r and m a j o r , g r a d e and m a j o r . t h e re w e re 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 m a i n e ff e c t s i n g e n d e r , m a j o r o r g r a d e , b u t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e ff e c t b e t w e e n g e n d e r and m a j o r t u rn s t o b e s i g n i f i c ant as t o t h e s c o r e s o f c o m p u t e r - m e d ic a t e d c o m m u n i c a t io n p r e f e r e n c e . t h e s e c o n d p a r t m a i n l y c o n c e rn s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r e s e a rc h 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i n t e rn e t - b e h a v i o r p re f e r e n c e an d i n t e rn e t u s a g e c h a r a c t e r , s e l f - i d e n t i t y , c o p y i n g s t y l e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a l i e n a t i o n , and i n t e rn e t - a d d i c t i o n s e p a r a t e l y . t h e re s u l t s a r e a s f o l l o w s :( l ) t h e s t u d e n t s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 g a i n i n g p re f e r e n c e t e n d t o u s e i n t e rn e t e a r l i e r t h an o t h e r s . s t u d e n t s o f c o m p u t e r - m e d i c a t e d c o m m u n i c a t io n p r e f e r e n c e t e n d t o c o m m u n i c a t e m o r e w i t h t h e i r f a m i l i a r f r i e n d s i n c y b e r s p a c e t h an t h e o t h e r t w o t y p e s . ( 2 ) s t u d e n t s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 g a i n i n g p r e f e r e n c e h a v e m o r e a d v anc e d s e l f - i d e n t it y s t a t u s , w h i l e s t u d e n t s o f i n t e m e t - g a m e p r e f e r e n c e h a v e l o w e r s e l f - i d e n t i t y s t a t u s . s t u d e n t s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 g a i n i n g p r e f e r e n c e a n d c o m p u t e r - m e d i c a t e d c o m m u n ic a t i o n p r e f e r e n c e o ft e n u s e p o s it iv e c o p y in g w a y , s u c h as s o lv in g p r o b le m , s e e k in g h e lp , b u t s t u d e n t s o f i n t e m e t - g a m e p r e f e r e n c e o ft e n u s e n e g a t i v e c o p y i n g w a y , s u c h as f a n t as y , r e t re a t an d 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 s t u d e n t s o f i n t e m e t - g a m e p r e f e re n c e t e n d t o e x p e r i e n c e m o r e i n t e r p e r s o n al a l i e n a t io n t h an o t h e r s . ( 3 ) s i g n i f ic an t p o s i t i v e c o r r e la t i o n s a r e f o u n d b e t w e e n i n t e m e t - g a m e p r e f e r e n c e an d i n t e rn e t a d d i c t i o n . s i g n i f i c a n t 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a t i o n s a re f o u n d b e t w e e n i n f o r m a t i o n - g a i n p re f e r e n c e and i n t e rn e t a d d i c t i o n . n o s i g n i f i c ant c o rr e l a t i o n i s f o u n d b e t w e e n c o m p u t e r - m e d i c a t e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p r e f e r e n c e and i n t e rn e t a d d i c t i o n . i n t e rn e t - g a m e p r e f e r e n c e c an b e tt e r p r e d i c t i n t e r n e t a d d i c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 i n t e r n e t - b e h a v i o r p r e f e r e n c e ; i n f o r m a t i o n - 酗n i n g p r e f e r e n c e ; i n t e r n e t - g a m e p r e f e r e n c e ; c o m p u t e r - m e d i c a t e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p r e f e r e n c e ; s e l f - i d e n t i t y ; c o p y i n g s t y l e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a l i e n a t i o n : i n t e me t a d d i c t i o n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 0 0 5 届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 第一部分前 言 1问题提出 1 . 1 选题的背景 2 1 世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 信息交流技术将会对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 广 泛而 深远的 影响 i q 。 这突出 的 表现为 这种 技术的 进 步能带 来更高的 效率. 从 而为 个体的 社 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潜在空间。 网 络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网络人群中青少年占了 相当 大的比 重, 根据2 0 0 4 年7 月第1 4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表1 - 1 互联网 用户的 年龄分布 1 8 岁以下1 8 -2 4 岁2 5 -3 0 岁3 1 - 3 5 岁3 6 -4 0 岁4 1 -5 0 岁5 1 - 6 0 岁6 0 岁以l 1 5 . 3 % 3 6 . 2 % 1 6 . 3 % 1 2 . 1 % 8 . 2 % 7 . 6 % 3 . 2 % 1 . 1 % 表1 - 2 互联网用户的文化程度分布 高中( 中专) 以下 高中 ( 中专)硕 士 博士及以上 1 0 . 23 0 刀% 大 专 2 6 . 9% 本 科 3 0 a %2 . 1 % 04% 由 表1 - 1 、 表1 - 2 可知, 网民中1 8 - 2 4 岁的 年轻人最多, 所占比例为3 6 . 2 %, 远远高于 其他年龄的网民而占 绝对优势。 而大学生止处于这个年龄阶段, 随着网络的普及, 个体的某 些或部分心理社会化发展任务可能会转移到网 络空间中进行。 因此, 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与 网络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几年、 人们开始关注互联网与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关系。 尤其指出大学生正是自 我同 一性、 应对方式选择等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且由 于其特有的四年学制所带来的当 前学 习 任务与未来职业目 标之间的迟滞性, 使得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更为重要。r i v a认为 人类 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 一种新的 心理和社会认知空间。 相对于 人类己经存在了 几千 年的物理空间来说, 网 络空间是人类面临的一种新的生存空间。 大学生可以 借助于网络空间 的 某 些 功能 满足自 己 不同 的 潜 在需 要, 追 求自 我的 发 展。 k a n d e l l h l 认 为由于 大 学生 获 得网 络空间的便利性, 时间的充裕性, 精力充沛, 有能力上网,以及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发 展性问 题, 如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很难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 便会转向网络中寻求友谊, i 1 a d a m s g r iz l k a n d e l l l j 1 9 9 8 ; l : 1 1 - o b j e c t i v e m e a s u r e o f e g o id e n t it y s t a t u s : a r e f e r e n c e m a n u a l . 1 9 9 8 i n t e rn e t a d d i c t io n o n c a m p u s : t h e v u l n e r a b i l i ty o f c o l le g e s t u d e n ts 1 7 2 - 6 c y b e r p s y c h o lo g y a n d b e h a v io r ,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 0 0 5 届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 第一部分前 言 1问题提出 1 . 1 选题的背景 2 1 世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 信息交流技术将会对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 广 泛而 深远的 影响 i q 。 这突出 的 表现为 这种 技术的 进 步能带 来更高的 效率. 从 而为 个体的 社 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潜在空间。 网 络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网络人群中青少年占了 相当 大的比 重, 根据2 0 0 4 年7 月第1 4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表1 - 1 互联网 用户的 年龄分布 1 8 岁以下1 8 -2 4 岁2 5 -3 0 岁3 1 - 3 5 岁3 6 -4 0 岁4 1 -5 0 岁5 1 - 6 0 岁6 0 岁以l 1 5 . 3 % 3 6 . 2 % 1 6 . 3 % 1 2 . 1 % 8 . 2 % 7 . 6 % 3 . 2 % 1 . 1 % 表1 - 2 互联网用户的文化程度分布 高中( 中专) 以下 高中 ( 中专)硕 士 博士及以上 1 0 . 23 0 刀% 大 专 2 6 . 9% 本 科 3 0 a %2 . 1 % 04% 由 表1 - 1 、 表1 - 2 可知, 网民中1 8 - 2 4 岁的 年轻人最多, 所占比例为3 6 . 2 %, 远远高于 其他年龄的网民而占 绝对优势。 而大学生止处于这个年龄阶段, 随着网络的普及, 个体的某 些或部分心理社会化发展任务可能会转移到网 络空间中进行。 因此, 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与 网络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几年、 人们开始关注互联网与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关系。 尤其指出大学生正是自 我同 一性、 应对方式选择等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且由 于其特有的四年学制所带来的当 前学 习 任务与未来职业目 标之间的迟滞性, 使得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更为重要。r i v a认为 人类 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 一种新的 心理和社会认知空间。 相对于 人类己经存在了 几千 年的物理空间来说, 网 络空间是人类面临的一种新的生存空间。 大学生可以 借助于网络空间 的 某 些 功能 满足自 己 不同 的 潜 在需 要, 追 求自 我的 发 展。 k a n d e l l h l 认 为由于 大 学生 获 得网 络空间的便利性, 时间的充裕性, 精力充沛, 有能力上网,以及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发 展性问 题, 如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很难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 便会转向网络中寻求友谊, i 1 a d a m s g r iz l k a n d e l l l j 1 9 9 8 ; l : 1 1 - o b j e c t i v e m e a s u r e o f e g o id e n t it y s t a t u s : a r e f e r e n c e m a n u a l . 1 9 9 8 i n t e rn e t a d d i c t io n o n c a m p u s : t h e v u l n e r a b i l i ty o f c o l le g e s t u d e n ts 1 7 2 - 6 c y b e r p s y c h o lo g y a n d b e h a v io r ,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 0 0 5 届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以 及大学生更 加注重自己的价值、 人生目 标、 需要以 及其他能力的发展, 他们利用网络来建 立一种积极的自 我感, 在虚拟现实中, 他们把白 己 定位得更加积极, 甚至相信这种新的 特征 会变成现实等. c r o o k 也认为青少 年使用网 络来表征自 我, 建构自 我, 确立白 我存在和获得 自 我认同。 目 前, 把网络空间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正如 c r o o k ( 1 9 9 8 ) 所言“ 个体的发展心理学儿乎远离技术、 媒介、 社会性发展这一研究课题, 造成这 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存在着理论上与方法论上的困 难, 但企图不考虑社会关系的中 介本 质来尝试理解广泛的社会性发展是不恰当的” 。 但是随 着网络的普及和人们对青少年社会化 发展的日 益重视,进行网络空间和青少年社会化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 上网动机的异质性,青少年借助使用网络的不同功能来表现其不同的网 络行为偏 好, 这种行为 偏好与使用者内心的动机或需求密切相关。 但以 往的网 络行为研究对网 络行为 偏好不 加区分, 而视为同质行为 加以 研究, 即 使是对网络成瘾行为的研究, 也较为粗犷, 没 有考虑个体网络成瘾行为的倾向性, 同 是成瘾, 有的是游戏成瘾, 有的是交往成瘾, 有的 是 信息浏览或下 载成瘾, 不能把这些不同 类型成瘾混为一谈。 这些研究都忽略了网 络行为的差 异性, 这势必会增加研究结果的误差, 使研究的价值受到影响。 因此划分网络行为以 及研究 网 络行为偏好十分必要。 1 . 2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问卷, 并以 此划分出 不同网络行为偏好的大学生, 接着探讨社会人口 学变量与不同网络行为偏好的关 系。 并进一步研究不同网 络行为偏好个体的自 我同 一性、 应对方式、 人际疏离感等社会化状 况。 另外, 本文也将探究个体的网 络使用情况、 社会化状况、 网 络行为偏好等变量对网 络成 瘾的预测性。 1 . 3选题的意义 国内 外对网络行为偏好的 研究较少, 而且把网 络行为偏好与个体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状况 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也不多见。 细化个体的网 络行为, 把网络行为进行归类, 从而对每一类行 为进行社会人口 学变量和社会化状况研究,以 及不同网络行为偏好对网络成瘾的预测性研 究。 这对指导不同 年级大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以 及通过个体的网 络行为偏好探究其潜在的 社 会化发展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对如何利用互联网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有一定实 践意义,对有效地预防和矫治大学生病理性网络行为也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 0 0 5 届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以 及大学生更 加注重自己的价值、 人生目 标、 需要以 及其他能力的发展, 他们利用网络来建 立一种积极的自 我感, 在虚拟现实中, 他们把白 己 定位得更加积极, 甚至相信这种新的 特征 会变成现实等. c r o o k 也认为青少 年使用网 络来表征自 我, 建构自 我, 确立白 我存在和获得 自 我认同。 目 前, 把网络空间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正如 c r o o k ( 1 9 9 8 ) 所言“ 个体的发展心理学儿乎远离技术、 媒介、 社会性发展这一研究课题, 造成这 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存在着理论上与方法论上的困 难, 但企图不考虑社会关系的中 介本 质来尝试理解广泛的社会性发展是不恰当的” 。 但是随 着网络的普及和人们对青少年社会化 发展的日 益重视,进行网络空间和青少年社会化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 上网动机的异质性,青少年借助使用网络的不同功能来表现其不同的网 络行为偏 好, 这种行为 偏好与使用者内心的动机或需求密切相关。 但以 往的网 络行为研究对网 络行为 偏好不 加区分, 而视为同质行为 加以 研究, 即 使是对网络成瘾行为的研究, 也较为粗犷, 没 有考虑个体网络成瘾行为的倾向性, 同 是成瘾, 有的是游戏成瘾, 有的是交往成瘾, 有的 是 信息浏览或下 载成瘾, 不能把这些不同 类型成瘾混为一谈。 这些研究都忽略了网 络行为的差 异性, 这势必会增加研究结果的误差, 使研究的价值受到影响。 因此划分网络行为以 及研究 网 络行为偏好十分必要。 1 . 2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问卷, 并以 此划分出 不同网络行为偏好的大学生, 接着探讨社会人口 学变量与不同网络行为偏好的关 系。 并进一步研究不同网 络行为偏好个体的自 我同 一性、 应对方式、 人际疏离感等社会化状 况。 另外, 本文也将探究个体的网 络使用情况、 社会化状况、 网 络行为偏好等变量对网 络成 瘾的预测性。 1 . 3选题的意义 国内 外对网络行为偏好的 研究较少, 而且把网 络行为偏好与个体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状况 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也不多见。 细化个体的网 络行为, 把网络行为进行归类, 从而对每一类行 为进行社会人口 学变量和社会化状况研究,以 及不同网络行为偏好对网络成瘾的预测性研 究。 这对指导不同 年级大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以 及通过个体的网 络行为偏好探究其潜在的 社 会化发展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对如何利用互联网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有一定实 践意义,对有效地预防和矫治大学生病理性网络行为也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网 络行为偏好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5 届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2国内外关于网络行为的研究综述 网 络行为又称为电子行为、 虚拟行为、 上网 行为, 网 络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为在互 联网 创造的网络空间 ( c y b e r s p a c e , 又 称虚拟空间、 塞伯空间) 中, 个体为了 满足某种需要 或获得某种体验以 文本为中介而表现出交互式或非交互式行为。 所谓的交互 式行为是指个体 使用能够促进社会交往行为的网 络功能. 如聊天室、 在线游戏等, 这些活动增加使用者之间 的社会交往。非交互式行为是指使用者主要将网络作为一种完成任务或者搜集信息的工具, 如网 上信息查询、资料的收集、浏览网页, 这些活动并不增加使用者之间的社会交往。 由 于人类的行为是人们在外部客观因素的 刺激下, 经由内 部经验的折射而产生的 有目 的 的活动, 与个体的情感、 意识、 认知、 所处的环境密切联系。 不同的个体由于 不同的背景会 产生不同的行为偏好。 网 络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 脱离不了人类行为的一般模 式,即: 内驱力 诱因 刺激个体心理 不同的网络行为偏好 活动过程 图 卜1网络行为偏好形成的路线图 这表明 所有个体的 不同网络行为都是由各种内 驱力和诱因所引 起的, 内驱力来自 于 个体 自 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如生理需要、 个性特征、 态度、 习惯、 观念等, 诱因来自于 外界环 境因素, 如网 络界面的精美性、 网 速快慢、 上网的便利性、 交互性等等。 个体在各 种因素的 交互作用下, 产生不同的上网动机, 在各异的上网 动机地驱使下就会在网 络空间表现出自 己 的行为偏好。 因 此网络行为偏好是指个体在网 络空间中, 在动机的驱使下。 以使用的网 络功 能为中介而表现出 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2 . 1网 络空间特点研究 网 络空间一方面缩小了 现实世界空间, 使人可以 随时穿行世界各地, 获取白己 想要的信 息; 另一方面网 络空间又延伸了 现实世界, 营造了 一个数字化的虚拟世界, 它使现实与虚拟, 真实经验与虚拟经验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 人们的内心体验的世界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 网 络空间( c y b e r s p a c e ? 一词 最早是由 加拿 大 科学 幻想小说家吉 布森 ( 1 9 8 4 年) 提出, 是指一种能够与人的神经系统相连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产生的虚拟空间。 在此后的 十年多 的时间中, 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吉布森的 虚拟的网 络空间逐渐变成现实, 网络空间 又 称 为赛博空间、 电 脑空间、 虚拟空间等。 网络空间的概念也不断地得到扩展。 其一, m i c h a e l 大学生网 络行为偏好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5 届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2国内外关于网络行为的研究综述 网 络行为又称为电子行为、 虚拟行为、 上网 行为, 网 络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为在互 联网 创造的网络空间 ( c y b e r s p a c e , 又 称虚拟空间、 塞伯空间) 中, 个体为了 满足某种需要 或获得某种体验以 文本为中介而表现出交互式或非交互式行为。 所谓的交互 式行为是指个体 使用能够促进社会交往行为的网 络功能. 如聊天室、 在线游戏等, 这些活动增加使用者之间 的社会交往。非交互式行为是指使用者主要将网络作为一种完成任务或者搜集信息的工具, 如网 上信息查询、资料的收集、浏览网页, 这些活动并不增加使用者之间的社会交往。 由 于人类的行为是人们在外部客观因素的 刺激下, 经由内 部经验的折射而产生的 有目 的 的活动, 与个体的情感、 意识、 认知、 所处的环境密切联系。 不同的个体由于 不同的背景会 产生不同的行为偏好。 网 络行为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 脱离不了人类行为的一般模 式,即: 内驱力 诱因 刺激个体心理 不同的网络行为偏好 活动过程 图 卜1网络行为偏好形成的路线图 这表明 所有个体的 不同网络行为都是由各种内 驱力和诱因所引 起的, 内驱力来自 于 个体 自 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如生理需要、 个性特征、 态度、 习惯、 观念等, 诱因来自于 外界环 境因素, 如网 络界面的精美性、 网 速快慢、 上网的便利性、 交互性等等。 个体在各 种因素的 交互作用下, 产生不同的上网动机, 在各异的上网 动机地驱使下就会在网 络空间表现出自 己 的行为偏好。 因 此网络行为偏好是指个体在网 络空间中, 在动机的驱使下。 以使用的网 络功 能为中介而表现出 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2 . 1网 络空间特点研究 网 络空间一方面缩小了 现实世界空间, 使人可以 随时穿行世界各地, 获取白己 想要的信 息; 另一方面网 络空间又延伸了 现实世界, 营造了 一个数字化的虚拟世界, 它使现实与虚拟, 真实经验与虚拟经验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 人们的内心体验的世界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 网 络空间( c y b e r s p a c e ? 一词 最早是由 加拿 大 科学 幻想小说家吉 布森 ( 1 9 8 4 年) 提出, 是指一种能够与人的神经系统相连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产生的虚拟空间。 在此后的 十年多 的时间中, 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吉布森的 虚拟的网 络空间逐渐变成现实, 网络空间 又 称 为赛博空间、 电 脑空间、 虚拟空间等。 网络空间的概念也不断地得到扩展。 其一, m i c h a e l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卜 海师范人学2 0 0 5 届硕 i 学位毕业论文 h e i m m 定 义网 络空间 是 数 字 信息与 人 类知 觉的 结 合 部, 强 调 语 言 和 数 据的电 子 存储 和 传输 , 但虚拟实在与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两个可以交换的概念。 其二, h o w a r d r e i n h o l d ( 1 9 9 3 年) 认为网络空间是一个概念空间, 通过c m c 技术和文字、 人际关系、 数据、 财富和权利都 能 在其中 显示。 其三, s t o n e l将网 络空间 视为一 种社会空间, 五花八门 的电 子网 络正 在形 成一种人际互动模式, 是一种由共识形成的想象中的交往场所。 以上网络空间的诸定义表明, 网 络空间的定义经历了 一个由 幻想描述到现实概括的过程, 人们对网 络空间的了 解是从不同 的维度逐渐展开的。 有的将网络空间等同于虚拟实在, 有的强调信息的存储和流动, 有的视 其为个体的概念空间, 有的从c k c 和社会互动的方面入手。 但诸多概念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有 二:一是交互作用,即网 络空间是一个交往空间: 网 络空间同 现实空间不同, 社会区域中出现了一些独特的, 它突破了时间限制, 二是虚拟性和匿名性。 并拓展了人们交往的方式。 在这种新的 从 根本 上改 变使用 者心理体 验的 特征h l 。 网 络空间 的 基本 心 理特征包括局限的感官体验、 身份的机动性和匿名、 地位平等、 超越空间 局限、 时间 延迟和 压缩、 多 样化的人际关系、 永久记录、 梦境体验、 黑洞体验等等。 个体在这种空间中能体验 到多种快感, 如周荣、 周倩的 研究表明网络本身会引 起匿名快感、 人际互动快感、 行为快感、 文本互动快感和逃避快感,而对这些快感的依赖则是导致个体病理性网 络行为的心理根源。 2 . 2网络行为偏好研究 2 . 2 . 1网络行为激发的 “ 需要一 满足” 理论 j o h n s u l e r从 “ 需要一 满足”的观点出发解释网络行为, 他认为一个人对网 络的 热情 可以 处于 健康、 病态或介于两者之间, 具体取决于 很多因素, 包括需要的类型, 潜在需要被 剥夺的 程度, 网络活动类型, 网 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对痛苦的 主观感觉, 对有意识普觉的 需要, 上网 的经历 和阶段, 网络 活动和现实的 平衡 等等h l 。 他尤其强调潜 在需 要 对个体网 络 行为的影响。 这些潜在需要往往是别人无法意识到的, 经常被人们忽视。 如果一个人的潜在 需要得以 满足, 个体会产生一种稳定的、 完美的关于自 我的感觉。 而在网 络空间的某些功能 能满足个体的这些潜在需要, 个体的不同网络行为正是这些潜在需要的折射。 对于青少年而 言, 互联网 能满 足其以 下儿个方面的 潜在需 要h l : 其一, 满 足成就感、 控制感以 及自 尊的 需 囚m i c h a e l b e n e d i c t . c y b e r s p a c e : f i r s t s t e p s , c o m b r id g e , m a , m i t p r e s s . 1 9 9 1 : 1 2 2 - 1 2 3 s t o n e a民w i l l t h e r e a l b o d y p le a s e s t a n d u p ? b o u n d a ry s t o r ie s a b o u t v i rt u a l c u l t u r e s . i n n . r c y b e r s p a c e f irs t s t e p s .mi t ( 1 9 9 1 ) i lj o h n s o l e r . t h e b a s ic p s y c h o lo g ic a l f e a t u r e i3 l j o h n s u l e r , , g e t w h a t y o u n e e d : h e a l e n e d ik t , in c y b e rs p a c e . a v a i la b l e a t w w w : r i d e e d ul u s e r s / s u l e r / p s y c y b c r .h t m l 1 9 9 9 , 2 ( 3 ) : 3 8 5 - 3 9 4 t h y a n d p a t h o lo g ic a l i n t e r n e t u s e 今b e r p s y c h o lo g y a n d b e h a v io r , t0 l j o h n w w w s u le r . t h e a d o le s c e n t s in c y b e rs p a c e : r i d e e d u / u s e r s / s u l e r / p s y c y b e r . h t m t h e g o o d , t h e b a d a n d t h e u g l y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卜 海师范人学2 0 0 5 届硕 i 学位毕业论文 h e i m m 定 义网 络空间 是 数 字 信息与 人 类知 觉的 结 合 部, 强 调 语 言 和 数 据的电 子 存储 和 传输 , 但虚拟实在与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两个可以交换的概念。 其二, h o w a r d r e i n h o l d ( 1 9 9 3 年) 认为网络空间是一个概念空间, 通过c m c 技术和文字、 人际关系、 数据、 财富和权利都 能 在其中 显示。 其三, s t o n e l将网 络空间 视为一 种社会空间, 五花八门 的电 子网 络正 在形 成一种人际互动模式, 是一种由共识形成的想象中的交往场所。 以上网络空间的诸定义表明, 网 络空间的定义经历了 一个由 幻想描述到现实概括的过程, 人们对网 络空间的了 解是从不同 的维度逐渐展开的。 有的将网络空间等同于虚拟实在, 有的强调信息的存储和流动, 有的视 其为个体的概念空间, 有的从c k c 和社会互动的方面入手。 但诸多概念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有 二:一是交互作用,即网 络空间是一个交往空间: 网 络空间同 现实空间不同, 社会区域中出现了一些独特的, 它突破了时间限制, 二是虚拟性和匿名性。 并拓展了人们交往的方式。 在这种新的 从 根本 上改 变使用 者心理体 验的 特征h l 。 网 络空间 的 基本 心 理特征包括局限的感官体验、 身份的机动性和匿名、 地位平等、 超越空间 局限、 时间 延迟和 压缩、 多 样化的人际关系、 永久记录、 梦境体验、 黑洞体验等等。 个体在这种空间中能体验 到多种快感, 如周荣、 周倩的 研究表明网络本身会引 起匿名快感、 人际互动快感、 行为快感、 文本互动快感和逃避快感,而对这些快感的依赖则是导致个体病理性网 络行为的心理根源。 2 . 2网络行为偏好研究 2 . 2 . 1网络行为激发的 “ 需要一 满足” 理论 j o h n s u l e r从 “ 需要一 满足”的观点出发解释网络行为, 他认为一个人对网 络的 热情 可以 处于 健康、 病态或介于两者之间, 具体取决于 很多因素, 包括需要的类型, 潜在需要被 剥夺的 程度, 网络活动类型, 网 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对痛苦的 主观感觉, 对有意识普觉的 需要, 上网 的经历 和阶段, 网络 活动和现实的 平衡 等等h l 。 他尤其强调潜 在需 要 对个体网 络 行为的影响。 这些潜在需要往往是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