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新认识医学PPT.ppt_第1页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新认识医学PPT.ppt_第2页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新认识医学PPT.ppt_第3页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新认识医学PPT.ppt_第4页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新认识医学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新认知 甲型H1N1流感流行使CAP临床诊治面临新的挑战CAP病原学诊断困难赋予经验性治疗更沉重的责任推行体现CAP规范化诊治的临床路径时需要特别重视个体化的处理 2009年 H1N1流感及季节性流感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截至2009年11月20日 全球H1N1的死亡人数已超过7800人 CDC 阿根廷甲流患者死亡率要高于世界其它地区 4 5 vs0 6 哥伦比亚大学Palacios报告 合并细菌的混合感染可能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CiotiSKetal BiosecuricyandBioterrorism Biodefc nseStrategy Practice 2009 7 3 311 316 GustavoPalaciosetal PLoSONE 2009 4 12 e8540 据新华网 2010 01 09WHO报告全球H1N1流感死亡至少12799人 2010 02 25中国卫生部统计全国死于H1N1流感775例 Theyoungaredisproportionatelyaffected Attackratehighestinchildren5 14years 147 100K 14timeshigherthanadultsaged 60Overallcase fatalityratessimilartoseasonalflusofar MMWR2009 58 33 913 918 Case fatalityproportionbyage JAMA2009 302 17 1896 1902 Factorsassociatedwithhospitalizationanddeath 60 ofchildrenand72 ofadultshadunderlyingconditionsOf268adultswithknownBMI 58 wereBMI 30and43 wereBMI 40Themediantimefromonsetofsymptomstohospitalizationwas2days 0 31days 31 admittedtoICU51 receivedantiviralwithin48hours4 hadsecondarybacterialinfection11 died JAMA 2009 302 17 1896 1902 病毒感染通常合并细菌性肺炎 据报道约25 的流感患者最终死于继发性细菌感染1 Morens等学者回顾性分析1918年流感中58个患者的肺组织和8000个尸检资料发现 患者肺泡中性粒细胞浸润 大于95 的肺组织中检出细菌结论 患者死亡因素主要是继发性呼吸道细菌感染2主要致病菌为 金葡球菌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病毒继发细菌的混合感染是患者死亡的真正原因 6 SimonsenLetal Vaccine1999 17 SupplI S3 SI0 7 LevandowskiRAetal JLabClinMtd1985 106 428 432 肺炎链球菌是混和感染中的主要致病菌 平民 具有肺组织培养结果的平民和军人 1918年流感大流行死亡患者的培养结果显示 混合感染在死亡患者中最为常见 百分比 6 SimonsenLetal Vaccine1999 17 SupplI S3 SI0 7 LevandowskiRAetal JLabClinMtd1985 106 428 432 合并肺炎链球菌肺炎是1918年流感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流感相关性肺炎和肺炎链球菌肺炎患病到死亡时间分布相似 9 KlugmanKP etal EmergInfectDis2009 15 2 346 347 墨西哥报道的病例 甲型H1N1流感肺炎影像学征象 弥漫性浸润组织学改变 炎症和ALD 箭头 上Thespecimenshowsnecrosisofbronchiolarwalls 中aneutrophilicinfiltrate 下diffusealveolardamagewithprominenthyalinemembranes 199例实验室确诊的甲流患者PCR检查结果显示 72 例患者存在至少一种甲流病毒之外的病原微生物 流感后的混合感染现象普遍 GustavoPalaciosetal PLoSONE 2009 4 12 e8540 2009年的重症甲流患者也多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 GustavoPalaciosetal PLoSONE 2009 4 12 e8540 肺炎链球菌与重症患者甲流感染密切相关 肺链所占比例 流感病毒与肺炎链球菌感染之间的作用机制 病毒感染致上皮层损伤 细胞外分子结构和基底膜成分暴露 增加细菌定植机会流感病毒介导的免疫效应因子功能低下可降低正常无菌部位的局部免疫力 宿主感染流感病毒后 继发细菌性肺炎易感性也相应增加病毒和细菌的协同作用是双向的 细菌可以增强病毒的致病力 美国2009 5 1 8 20A H1N1 流感死亡77例 其中22例 29 合并细菌感染 病原体构成 肺炎链球菌10金葡菌7化脓性链球菌6温和链球菌2流感嗜血杆菌1多病原体4MMWRsept29 2009 原发性A H1N1 肺炎还是继发性细菌肺炎 WHO报道 10月1416日泛美卫生官员会议A H1N1 重症肺炎常并其他器官衰竭或基础疾病如哮喘 COPD的恶化 原发病毒性肺炎是主要死因 继发细菌性感染大约见于30 的死者 呼衰和顽固性休克是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 A H1N1 病毒可直接引起严重肺炎 合并细菌感染使病情迅速进展和恶化 肺炎链球菌 金葡菌及MRSA较先前所认为的要高 原发性A H1N1 肺炎还是继发性细菌肺炎 WHO报道 10月14 16日泛美卫生官员会议 华盛顿 与季节性流感明显不同 某些死亡患者有基础疾病 但很多死亡者为原先健康的年轻人 妊娠增加死亡风险 特别是孕期第9个月时 另两个主要死亡危险因素是 2岁儿童 慢性肺病 哮喘 其他危险因素有糖尿病 肥胖等 病情通常在d3 5天恶化 许多在24h内死亡 大多需要MV支持 部分患者对常规MV没有反应 抗流感病毒药物降低病死率 同意先前关于早期使用的意见 甚至可以在没有确诊的患者使用 抗生素治疗指征 原发流感肺炎流感继发肺炎发热 A H1N1 检测 细菌学检测正常菌落肺球 金葡 化葡流杆 莫拉X ray弥漫浸润叶段实变呼吸损害 初发症状后 1 2天5 7天 NEJMNov25 2009 A H1N1 肺炎抗菌治疗就没有问题了吗 凭借以上几点临床上能真正区分原发性病毒肺炎与继发性细菌肺炎吗 A H1N1 流感住院48h后发生的肺炎理论上属于HAP 病原体构成还与以上所述一样吗 原发性A H1N1 病毒肺炎可以不用抗生素吗 如果在此期间应用抗生素能否减少继发细菌肺炎 据澳大利亚报道 2009 7 9月前瞻性研究 252例流感中5例H1N1合并CA MRSA 2例死后确诊 后者有3种克隆株 仅1株PVL PLosONE2010 5 e8705 抗生素治疗要覆盖MRSA吗 对于国内抗甲流普遍存在的 超过度 抗生素治疗 临床医师有无 政治勇气 将其纠正 怎样纠正 甲型H1N1流感流行使CAP临床诊治面临新的挑战CAP病原学诊断困难赋予经验性治疗更沉重的责任推行体现CAP规范化诊治的临床路径时需要特别重视个体化的处理 CAP 血培养的价值 纽约市Jacobi医学中心对1999 2001年自急诊科住院的连续性CAP821例回顾性分析 符合研究标准355例 抗生素应用前至少一次血培养 结果 假阳性10 真阳性9 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5 结论 免疫健全住院CAP患者血培养的价值值得怀疑 血培养仅在少数情况下导致抗生素治疗的改变 没有实例表明因为血培养发现耐药菌株而调整抗生素治疗 EmergMedJ2004 12 446 448 TheImpactofBloodCulturesonAntibioticTherapyinPneumococcalPneumonia 血培养阳性74 1085 4 PRSP20 3 高水平耐药4例CS耐药4例高水平耐药1例51例无青霉素过敏 而且为PSSP 仅15例 21 6 改为青霉素治疗 经验性选择抗菌治疗首先 应关注当地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包括人群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不仅仅是病原体构成 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 非典型病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病毒 肺炎链球菌 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3 汪复等 实用抗感染治疗学 2004版 CAP微生物学检查 ERS意见 积累流行病学资料 便于制定将来经验用药策略 有时可以有助于指导个体患者的抗菌治疗 尚无研究证明微生物学检查有助于改善预后 即使找到特定病原菌 还应考虑到混合感染的可能性 5 38 不要盲目选用窄谱抗生素或降级治疗 ERJ2005 26 1138 1180 社会人群构成较既往更为多样 12 CountryCooperationStrategy WHOChina TheOffice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RepresentativeinChina 2004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2008 我国流动人口目前已经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 超过1 5亿人2 2002年 2007年 1970年 2000年 2030年 非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 国内流动人数 万人次 城市人口增多 医疗机构接诊压力增加1 百分比 我国正呈现老龄化趋势 期望寿命 71 2岁 76 3岁 至2025年 我国人均寿命预计为76 3岁 年 1964 2000 2035 0 14岁 15 59岁 超过60岁 随着年龄的增加 感染性疾病的归因死亡率也逐渐上升 14 CountryCooperationStrategy WHOChina TheOffice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RepresentativeinChina 2004 在新的社会环境因素变迁情况下 混合感染越来越多见 也日益复杂 年老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越来越多社会流动人群增加 感染传播几率增大 免疫力低下 导致细菌或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继发 社会人群的变化与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关系 随着疾病的进展及社会环境的改变 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日益变得复杂 混合感染多见 且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因此 经验性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时应根据当前流行病学特点选择适当抗菌药物 选择适当抗菌药物初始经验性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时应考虑的因素 抗菌药物特性 以保证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特殊人群用药原则 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没有最好的抗生素 只有最合适的抗生素 甲型H1N1流感流行使CAP临床诊治面临新的挑战CAP病原学诊断困难赋予经验性治疗更沉重的责任推行体现CAP规范化诊治的临床路径时需要特别重视个体化的处理 临床途径 ClinicalPathway 首先在工业生产管理中提出这一概念 作为生产过程中确立和管理限速性生产步骤的一种方法 称为临界途径 CriticalPathway Pearson等1995年将其引入医学领域 作为改善医疗护理的一种策略不同于指南 方案和程序图 临床途径聚焦在决策后允许病人或者病人所需要进行的检查 治疗和护理项目 并拟定特定的时间线 CAP临床途径 1 计算PSI评分 分出低危组 组 和高危性 组 A 低危组 门诊常规治疗 若有其它原因包括心理问题也可以入院 离开急诊室后48h电话随访 血培养阳性或病情恶化者应重新评估B 高危组 入院 诊断研究包括血液和痰液培养 抗生素治疗应在到达急诊室或病房后4h内开始 不得因为等待痰标本而延误抗生素治疗 CAP临床途径 2 第2天和此后每天进行病情评估 决定是否适合转换治疗 下列指标提示病情稳定和适合转换治疗 T 38 超过16 24h R 24 min16 24h 消化道能耐受口服药物治疗 血培养阴性 CAP临床途径 3 出院标准符合上述转换治疗4条标准 另加 住院最初数天中未发现 主治医师意见 严重并发症 如心梗 肺栓塞 心律失常 新的或不稳定心绞痛 气胸或心衰 SaO2 92 呼吸室内空气 严重COPD患者SaO2回到基线水平 WBC 12 109 l CAP临界途径 4 胸部X线随访住院期间临床情况改善者 不需要 45岁伴吸烟史 第6周摄片随访 55岁者 第6周5 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 过去6年内未接种 年龄 65岁或伴COPD 慢性心脏病及其他符合指征者流感疫苗 北半球10 12月住院患者和符合该疫苗接种指征者6 病史信息 MarrieTSCAPNY Kluwer2001 273 CAP临床途径 证据举例 1269例CAP前瞻性研究 19 7 为肺癌 25 1269 23例次组织学诊断肺炎者中有9例肺炎是肺癌的最初表现 年龄最轻为47岁 7 9病人其年龄 62岁结论 50岁非吸烟者X线随访没有必要 45岁非吸烟者只要无症状 亦无必要随访 MarrieTJetalReapirMed1994 88 693 临床途径 仅适用于治疗反应良好 无并发症患者 CAP 住院患者 并发症39 MarrieTJCAP NY Kluwer 2001 277 推行临床途径应注意 实施规范化诊治程序和措施的同时要特别关注个体化的问题 控制费用不应当成为惟一目标 据报道 为达到政府制定的节约成本的目标 3年来英国医院忽视医疗质量 导致1200个病人死于非命 为提高周转率催促病人提前出院 让资历浅的医生承担力所不能及的工作 生命时报第394期 2010年3月5日 需要动态管理 莫西沙星应当成为CAP临床途径的优选 莫西沙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