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 1 背景 原因 1 唐玄宗统治后期 宠信杨贵妃 重用奸臣李林甫 杨国忠 高力士等 朝政日趋腐败 2 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边疆形势曰趋紧张 3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 军权 行政权和 财权 于一身 4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1 2 爆发 755年 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史称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复习 1 3 概况 1 从河北南下 攻占洛阳 潼关 逼近长安 2 唐玄宗逃往四川 太子李亨被拥为帝 即唐肃宗 3 将镇守西北地的精兵悉数内调 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 于763年 叛军被平定 1 4 影响 1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 节度使权势加大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复习 2 1 黄巢起义 1 背景 唐朝后期 统治腐朽 中央无力控制 藩镇 人民赋役 繁重 生活困苦 2 过程 起义军在 黄巢 的率领下 转战南北 攻人长安 建立政权 3 影响 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 2 唐朝灭亡 1 时间 907 年 618 907 2 概况 被朱温建立的 后梁 灭亡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复习 3 1 唐朝灭亡后 在北方先后出现的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五个政权 称为五代 南方地区出现的吴 南唐 吴越 前蜀 后蜀 楚 闽 南汉 南平九个政权 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 称为十国 因此唐朝以后的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五代十国 907 960 3 2 评价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 五代十国虽然政权分立 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黄河流域 北汉 复习 1 1 背景 原因 1 统治后期 宠信杨贵妃 重用奸臣李林甫 杨国忠 高力士等 朝政日趋腐败 2 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边疆形势曰趋紧张 3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 行政权和 于一身 4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形成的局面 1 2 爆发 755年 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史称 安史之乱 检测 1 3 概况 1 从河北南下 攻占 逼近 2 唐玄宗逃往四川 太子被拥为帝 即唐肃宗 3 将镇守西北地的精兵悉数内调 并在北方军队的援助下 于763年 叛军被平定 1 4 影响 1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 唐朝的国势从此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 节度使权势加大 逐渐形成局面 检测 2 1 黄巢起义 1 背景 唐朝后期 统治腐朽 中央无力控制 人民 繁重 生活困苦 2 过程 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 转战南北 攻人长安 建立政权 3 影响 给唐朝的统治以的打击 2 2 唐朝灭亡 1 时间 年 2 概况 被朱温建立的 亡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检测 3 1 唐朝灭亡后 在北方先后出现的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五个政权 称为 南方地区出现的吴 南唐 吴越 前蜀 后蜀 楚 闽 南汉 南平九个政权 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 称为 因此唐朝以后的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 3 2 评价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局面的延续 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 五代十国虽然政权分立 但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黄河流域 北汉 检测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的典故 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 在政治 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新课 1 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 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 建立时间 建立者和都城 了解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史实 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 了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的学习 培养分析 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 负责防守京师 960年初 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 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 口称 万岁 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相关史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1 北宋的建立 960年 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随机回师夺取后周政权 改国号为宋 以开封为都城 作为都城 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960年 赵匡胤 宋太祖 开封 北宋 契丹 辽 北宋 赵匡胤 宋太祖 960年 开封 东京 杯酒释兵权 2 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 北宋建立 1 建立 960年 发动陈桥驿兵变 建立北宋 以为都城 黄袍加身 2 统一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们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结束的分裂割据局面 赵匡胤 开封 中原和南方 夺其权 削夺大将兵权 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三衙统兵 枢密院调兵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收其兵 在中央 将相权一分为三 分化事权 在地方 设通判 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 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 课后活动32页 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 强化集权削兵权 材料一 无言烽火燃 五十年 陈桥驿站披旗冕 披旗冕 定江山 杯酒之间销兵权 陈桥驿兵变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 建立北宋 杯酒释兵权 夺取手下大将的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控制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定期换防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22 相关史事 收其兵之一杯酒释兵权 剥夺禁军将领和节度使军权 分散军权 调兵权 枢密院 统领权 加强禁军 削弱地方军 军事措施 殿前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掌控军权的措施 收其兵之二 控制军队调动 收其兵之三 将领换防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使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材料二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 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 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 仅负责行政职能 因此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4 强化集权夺其权 在中央 削弱相权 在地方 派文臣担任个各地州县的长官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把地方的财政收归中央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 三省六部制 皇权加强 起草诏令 负责执行 封驳审议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枢密院 度支 盐铁 户部 中书门下 军政 行政 财政 财政 宋代 隋唐三省六部 不参与政事 不参与政事 二府三司 相权被分割 夺相权 材料研读课本30页 宋史 职官志 记载 宋初 始置诸州通判 凡兵民 钱谷 户口 赋役 狱讼听断之事 可否裁决 与守臣 指知州 知府等地方长官 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 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夺地方官 知州 知府 之权 通判是 通判州事 或 知事通判 的省称 宋初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 防止知州职权过重 专擅作大 宋太祖创设 通判 一职 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 辅佐州政 1 可视为知州副职 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 2 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 通判之名 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 通判的差选 初由朝廷选京官任职 后改由转运使 制置使及提举司等监司奏辟 通判之掌除监州外 3 凡兵民 钱谷 户口 赋役 狱讼听断之事 皆可裁决 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 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 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制其钱谷 夺地方 财权 通过上述措施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皇权大大加强 皇权 军队 强化中央集权 1 措施 军事上 政治上 经济上 解除将领的兵权 牢牢控制军队 杯酒释兵权 控制对的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禁军 相权 在中央 采取的方法 削弱 在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实施的制度 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利 分化事权 三年一换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由中央掌握 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转运使 2 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加强 1 重文轻武的政策 第一 原因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第二 表现 做法 1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 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表现 做法 2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 阵图 行军布阵 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朝重文轻武 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 防止武将跋扈 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事实上 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 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 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相关史事 材料研读31页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 退将诗 有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之句 当时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因为宋朝采取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武将的待遇和地位低 表现 做法 3 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进士不仅授官从优 而且升迁迅速 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人科举考试图 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发展 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 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第三 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知识拓展 重文轻武的弊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 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文臣掌兵 不熟悉军务 而将不专兵 兵无常帅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文官得到重用 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 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 相互牵制 官吏冗多 人浮于事 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 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重文轻武社会安 材料三北宋通过改革 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 实行文人统治 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重文轻武 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和社会的安定 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课后活动 2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 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重文轻武的政策 1 原因 1 宋太祖 为防止唐末以来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 宋太宗 继续采取的政策 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2 表现 1 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 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专横跋扈 文臣统兵 文官 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 武将的指挥权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了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3 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扭转了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科举制 五代十国 政权 北宋 建立 巩固 960年赵匡胤 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1 唐朝末年 中原地区战乱不止 形成五代十国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结束五代十国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天器天线设计与布局考核试卷
-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早期诊断技术考核试卷
- 租赁业务中的用户画像构建考核试卷
- 《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与薪资结构设计教学课件》
- 豆类作物种植资源利用与保护考核试卷
- 虚拟现实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考核试卷
- 运维安全岗位职责3篇
- 中秋猜灯谜活动方案
- 《微分与积分极限》课件
- 孔子思想教育
- 女生日常行为规范
- 水果店创业蓝图:市场分析与经营策略
- 2025枣庄学院辅导员考试题库
- 丁集矿井1.8Mt-a新井设计-煤矿冲击矿压
- 鱼塘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化学实验技术”赛项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数学活动5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和猜猜哪个数最大(课件)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 烟草公司办公楼物业服务方案
- 烧伤病人的护理课件
- 2025年湖南省中职《思想政治》普测核心考点试题库500题(重点)
- 《基于PLC药品自动包装机设计》110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