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校代码 10 255 学号 202478 纺织服装产业 二元结构 下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 A STUDY ONC OMP E T IT IVE N ES S 通过中小企业联盟 提 高与大企业竞争的实力 以中小规模应对中小需求 成为大企业 的有效补充 纺织服装大企业 的成长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建立垂直一体化的大企 业集团 走规模扩张之路 一种是建立垂直分工合作的企业网络 走产业整合之 路 这两种不 同的企业经营模式形成了两种高效的产业组织模式 整合模型和网 状企业 这两种不 同的模式对大企业 与中小企业的竞争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纺织服装大企业与中小企业 的竞争模式正在发生转变 传统的成本导 向的价 格竞争 逐渐向以产品差异为基础 的非价格竞争方式转变 品牌运作的纺织服装 大企业与从事加工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各司其职 共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企业逐渐注重创新战略 通过加强创新获得竞争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将竞争 从单个企业之间提升到更大的群体之间 从而重塑了竞争形态 集群内部的大企 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让位于合作 促进了大企业与 中小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 发展 中心一卫星 型合作网络是纺织服装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的主要模式 中心一卫星 型合作网络可以分为五种 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合作体系 以产 品出口为 中心的合作体系 以特许经营为中心的合作体系 以原材料供应为中心 的合作体系和以承包服务为中心的合作体系 纺织服装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 信任 是 中心一卫星 型合作网络的 基础 合作中的竞争是 中心一卫星 型合作网络 的激励因素 中心一卫星 型合作网络创造了一系列优良的绩效 中心一卫星 型合 作网络下 纺织服装大企业通过整合 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获得增长 而中小纺织服 装企业以有别于大企业 的另一种方式 走上 一条发展之路 关键词 产业组织二元结构 竞争 合作 中心一卫星型合作网络 ASTUD YO N C OMPE T IT IVENES S 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 社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中小企业成功 的案例 层 出不穷 为纺织服装产业 的发展提供了巨大 的活力 在纺织服装 中小企业日益增多并在社会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同时 大企业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 大企业的规模仍在增大 企业集中的趋势并没有停 止 形成了大 中小企业共存的产业组织结构 大企业 与中小企业应逐渐形成分工 协作关系 既竞争又合作 共同组成社会生产的生态体系2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日益成为一种 产业现象 这在浙 江 广东 江苏和山东等纺织大省尤为突出 2 00 3年 浙江 广东 江苏 山东和福建五 省纺织工业总产值 出口总额 利润总额三项指标统计分别占全国的 7 3 7 0 8 7 圈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同时形成了一批具有 内部规模效 应和在集群内具有主导作用的大企业 大集 团 在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因素中 群 内企业的协作和竞争行为处于核心地位 3 在进行产业集群的能及提升时 需要 加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整合 形成企业间适度竞争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 四数据来源 中国纺织 200 3 年 1一2月 月刊 合作 协调发展的产业群落 产业整合成为企业成长新动力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国内经济增长重点逐步从配置效率向生产效率 转变 产业整合成为企业成长新动力 4 纺织服装企业将更侧重创新以获得生 产效率的增长 以保持竞争优势 产业整合就是 叠罗汉 的过程 大企业站在 叠罗汉 的最上层 而广大 中小企业则站在 叠罗汉 的中下层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 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对 整个 叠罗汉 的稳定性有重要 的影响 因此建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合作充 分 竞争适度的企业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纺织服装产业新的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 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摆脱传 统模式 即为资源依赖型 成本导向型和环境不友好型 环境保护 社会责任 就业与劳工利益的压力越来越重 纺织服装产业同样面临和谐 均衡可持续发展 的课题 重新考虑现代纺织服装产业的 内涵和发展模式 是解决矛盾与冲突两难困境 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纺织服装产业 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求纺织服装产业本身的改 革与创新 通过建立以大企业为主导 大 中小企业并存的产业组织结构 有利于 通过大企业的 龙头 带动作用 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的 可持续发展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间竞争激烈 早在上世纪8 0 年代 我国纺织品市场就先于其它消费品市场进入了买方市 场 呈现出整体结构性供给过剩的局面 即中低档产品数量绝对过剩 高档产品 又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纺织服装行业 的不断扩张造成产能过剩 o v e r c p aa c iy t 企业 间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由于纺织品市场广 阔 整个产业市场的包容度很大 而纺织服装大企业和中 小企业有着各自的竞争优势 特点和生存空间 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并存 并以中 小企业为主体 竞争参与者广泛的行业状况 企业间缺乏协调和沟通 企业定位 类似 产品同构现 象严重 争夺 资源 要素和市场 的竞争十分激烈 虽然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 的名牌产品和名牌 企业 他们开始重视品牌建设 注重提高产品的价值和差异化 但是大多数企业 还是 以成本导向为主的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低成本背后 显性因素是中国丰富的 纺织资源和廉价劳动力 隐性的因素是把成本压力 向社会 环境以及劳动者转嫁 损害了社会和劳动者 的利益 破坏了环境 成本导向的价格竞争有可能打败自己 因为成本导向的低价竞争造成内耗 破坏了行业整体的利润空间 加入W TO 使我 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根据 中国入世时所作承诺 我国需要同等开放国内市场 外国纺织服装企业将更加容 易进入我国市场 外国纺织服装经销商和生产企业进入主攻我国市场 甚至直接 进口销售一些高档产品 使本土企业面临更严重的压力 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从 国内竞争发展为国际竞争 竞争将更加复杂激烈 企业优胜劣汰 的进程加速 在 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规范企业 间的竞争关系 建立大企业主导 大中小企业合作 竞争的企业网络 有利于企业间合理 适度的竞争关系的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 经济全球化和 由此引致的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 整 使太平洋沿 岸以中国为重心的世界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的形成已成为必然 中国的纺织服装产 业也 因此获得了许多新 的增长机会 中国已经具备接纳纺织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市场环境和参与国际分工的产 业基础 在全球化背景下 无论资源还是市场 中国都已成为纺织服装产业全球 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中国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 还拥有最 具潜力的纺织品消费市场 面对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有市场和配置资源 中 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既要考虑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还要考虑如何巩固 和拓展本国纺织品消费市场 面对严 峻的竞争态势 我 国的纺织服装企业需要改 变目前无序竞争的状况 加强大中小企业间的协作 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上世纪 9 0年代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 的逐步形成 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 功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大大下降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从不对称 的 资源配置中获得高增长的机会已相当有限 产业结构调整 的措施 从主要依靠国家 的政策行为 逐步转变为主要依靠企业的策略行为 当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 企业 自身时 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将产业结构调整仅仅看作是产品结构的调整 从而将注意力过分集 中在解决产品同构和质量问题上 而忽略了引发这类问题的 深层次原因 产业组织的优劣 5 1 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全面升级 产业组织的发展面临两条道路的选择 走独立的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集团的道路 还是走大企业与 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 道路 或者说 建造 航空母舰 还是组建 联合舰队 近些年来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建立企业自己的服装城和工业园 打造 航 空母舰 的呼声不断见诸媒体 但是在国际竞争态势下 纺织服装产业需要快速 和灵活多变的策略 却较少 引起注意 事实上 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提升和转型 升级 不是单靠几艘 航空母舰 就能完成 的 更需要众多 中小型护卫舰和战斗 机的协同与支持 在产业结构调整 的过程中 建立大企业主导 大 中小企业共存 的产业组织模式 既有利于发挥大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 龙头 作用 又有利于发挥中小企业对产业结构高度化 的促进作用 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的成功经验 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 许多国家的纺织服装产业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调整过 程 在这段漫长的调整过程中 工人失业 工厂倒闭 行业丧失了竞争能力 但 是八十年代 中期 一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很快复苏 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 意大 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的成功经验 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纺 织服装产业有着十分重要 的借鉴意义 在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中 不同规模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专业化 分工和高度 整合 使得意大利的纺织服装企业能够紧密追随消费需求 的变化 从容应对市场 的激烈竞争 虽然小企业的发展 曾因受到大型整合企业的威胁而面临困境 但产 业区内企业之 间的多方位合作与创新氛围 使中小企业的成功案例层 出不穷 可 以说正是由于大企业与 中小企业 的协同发展与相互竞争 保持 了意大利纺织服装 产业的竞争优势 使得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充满活力6 l 1 2 研究意义 纺织服装产业呈现出显著 的 二元结构 特征 即产业 中大企业数量很少而 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并存的产业组织结构 研究纺织服装产业 二元结构 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了 从微观的角度 即大企业 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研究我国的纺 织服装产业 有利于纺织服装产业建立合理的产业组织模式 提升产业 整体的竞争力 丰富了纺织服装产业组织理论 了 促进纺织服装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体系 促进竞 争向有序化 合理化发展 减少内耗 了 有利于形成纺织服装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充分 竞争适度的企业生态 群落 促进大企业与 中小企业共同成长 了 为纺织服装企业的企业 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有利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 之间选择适当的关系模式和运营模式 加强企业竞争力建设 1 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纺织服装产业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展开研究 通过阅读大量 文献和搜集二手资料 对竞争与合作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对我国的纺织服装 产业有了总体和较为全面的把握 通过作者本人亲 自参加的 宁波服装产业竞争 力调查 项目 对宁波服装产业中不同规模的企业进 行了实地调查 获得了大量 的第一手资料 问卷调查 宁波服装产业是我国服装产业的典型代表 我们对宁波服装企业比较集中的 郸州 奉化和象山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收回问卷 17 7 份 问卷设计的过程中充分 考虑了论文研究的需要 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 S PS 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案例研究 在 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对宁波服装产业中的典型企业进行了深度访谈 这些 企业主要是宁波服装产业中的 龙头 企业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访谈 的对象为 企业的某个主要负责人 或领导班子中的多人 以求对企业的战略和经营有准确 和细致的了解 我们还对 宁波服装行业协会以及宁波服装行业办公室的一些专家和负责行 业运行的领导人 进行了深度访谈 进一步深入了解宁波服装行业的总体运行及 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遵循以下 思路 图1一 l 纺纺织服装业特征征征 二元结构 构构竞争与合作关系优化 升级 战略略 产产业特征 合理性性性企业层面 产产业链长 长长 现状状状大中小企业竞争力体现现 上上游特征征征存在问题题题大中小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择 下下游特征 征征 大中 小 小小大中小企业竞争模式转变变 规规模效应 企业 特点点点产业层面 集集中度度度 及优劣势 势势 企业网络与产业链 整 合一一 一 市市场特征 比较 较较 中心一卫星 型合作网络 络 市市场广泛而大大大大大大 市市场变化迅速速速速速速 产产品多元化化化化化化 小小批量 多品种种种种种种 图 1一1 研究框架 5 创新点 本文 以宁波服装产业 的实证研究为主 通过问卷调查和细致的案例研究 结 合现有的竞争与合作理论 对纺织服装产业中大企业 与中小企业 的竞争与合作关 系进行研究 本文突出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了 详实的数据支持和细致的案例研究 由于数据可获得性 的限制 以往对 纺织服装产业和企业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 本文通过 问卷调查和深 度访谈 获得了比较详 实的资料 弥补了研究过程中数据和案例僵乏的 缺 陷 了 系统深入地挖掘问卷调查数据 对宁波服装产业 中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 特点进行了比较 并以此作为研究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竞争与合作关系的 基础 在案例研究中 选择不同增长模式 不同经营模式的典型企业 并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既发现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中大企业与中小企 业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独特性 同时获得了更客观 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研 究结论 在研究过程 中 本文力求突破简单的静态描述 从动态角度研究了纺织 服装大企业与 中小企业竞争模式的演变 竞争对合作关系发展的促进作 用 以及合作 中的竞争行为对合作关系的激励作用 指出纺织服装大企业 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 中心一卫星 型合作网络 的 重要意义 深入探讨了 中心一卫星 合作网络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 作网络的特征和内在机制 中心一卫星 合作网络下大企业与中小企 业 的 二元共生互补 是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建立合理的产业组织 模式 以及促进大企业 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 的有效途径 2 研究基础 2 竞争理论 2 LI 竞争与竞争力 施蒂格勒通过对以往经济学的研究 得出了一个理解比较一致的概念 竞 争系个人 或集团或国家 间的角逐 凡两方或多方力 图取得 并非各方均能获得 的某些东西时 就会有竞争 7 l 对稀缺资源的占有权和使用权的争夺是绝大多 数企业间竞争的根本原因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没有一个明确的 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以下是不 同学者 们的定义 世界经济论坛的看法是 所谓竞争力 就是 企业和企业家设计 生产和销售 产品和劳务的能力 其产品和劳务 的价格和非价格 的质量等特性比竞争对手具有 更大的市场吸引力 也就是说 是企业和企业家在适应 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 过程 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8 企业竞争力由三部分构成 即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Re s p o n siv e n es s 产出 加速能力 R e su ltSA c ce le ra tio n S 和资源效果能力 R eso urc e S E e f f ctive n es s 简 称 3R s 四1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与其它企业的公开竞争中 使用人力和资金资源使企 业保持持续发展 In c r eas ingR esu ltS 的能力 0 比竞争者更有效能和效率地满足消费者地需求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生产高质量 低成本 的产品 I 2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乔治 M c 菲什 Go eg r e M c F ih s 认为 竞争力 是 企业较竞争对手更有能力去创造 获取 应用知识 广义地 说 或技术 l 3 以上定义的主要区别在于 竞争力主要是外部表现 还是内在能力 综合以 上对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企业规模并不是判断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唯一标准 虽然 大企业比中小企业 占有更多的资源 但由于存在资源使用效率和产品适应市场需 求能力的差异 不能简单地说大企业就比中小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2 1 2 波特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 波特将竞争战略描述为 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 在产业中建立 起进退有据 的地位 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 从而为公司赢得超常的投资收 益 4 l 波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 是 说明在特定的市场结构条件下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或选择适当的竞争战略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表 2一1 成功实施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所需的条件 基基本战略略通常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资源源基本组织要求求 总总成本领先战略略 了 持续的资本投资和良好的融资能能 了 结构分明的组织和责任 力力力力 以满足严格的定量 目标 标 了了了l艺加1 技能能为基础的激励励 了了了 对 卜人严格监督 督 了 严格的成本控制制 了了了 所设计的产品易 于制造造 了 经常 详 细的控制报告告 了了了 低成本的分销系统统统 标标歧立异战略略 了 强大的生产营销能力力 了 在研究与开发 产 品开发 发 了了了 产品加 卜卜 和市场营销 部门 之 间 的的 了了了 对创造性的鉴别能力力密切协作作 了了了 很强的基础研究能力力 了 重视土 观 评价和激烈 而而 了了了 在质量或技术上领先的声誉誉 不是定量指标 标 了了了 在产业中有悠久的传统或具有从从 了 有轻松愉快的气氛 以吸吸 其其其它业务中得到的独特技能组合合 引高技能 I 人 科学家和 和 了了了 得到销售渠道的高度合作作创造性人才才 目目标集聚战略 略 了 针对具体战略目标 由上述各项组组 了 针对具体战略 目标 由上上 合合合构成成述各项组合构 成 成 资料来源 波特 Por t e r M E 著 陈小悦泽 竟争战略 北京华夏 出版社 199 7 波特认为 决定企业竞争优势差异的首要和根本的因素 是企业所处产业的 市场结构及其吸引力 产业 内企业的盈利能力 而产业吸引力是由五种竞争作 用力所决定的 这五种基本的竞争作用力是 进入威胁 替代威胁 买方侃价能 力 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及其综合表 现为市场的结构性特征 并形成由企业的规模和产品差异所导致的产业的进入壁 垒 市场的结构性特征是 由外在决定的 因而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决定了产业的吸 引力 从而决 定了企业的潜在盈利能力 在特定的市场结构条件下 根据企业规模和产品差别上的差异存在着三种基 本 竞 争战 略 成本领先战略 o v era ll eost le ade r sh ip 产品 差别 化战 略 d i e f f e r n i ta t in o 和 目标集聚战略 o f u c s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差异不仅在于 功能上的差异 成功实施它们也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 能 表2 一 1 2 1 3 从竞赛式竞争到超越竞争 赵春明 5 将竞争划分为竞争普及 竞争提升 以及综合竞争三个阶段 在竞争 普及阶段 行业处于成长期 降低成本对企业至关重要 主要的竞争因素是价格 在竞争提升阶段 行业步入成熟期 在成本控制上取 得了明显的普及效果 消费 者的消费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产品 服务 的种类 功用 质量等方面的创 新 成为该阶段竞争的主要因素 即着重于产品的差别化 综合竞争阶段即提升 与普及并举的阶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 的提高 要求新产品 服务 一出现就有可以普及的低价格 前两个阶段的竞争都可 以归于 竞赛式竞争 竞赛式竞争指以别人为对象 的竞争 旨在超过对方 当对方在成本方面做得 更低时 自己就做得更低 当对 方在创新方面超过自己时 则迅速模仿 或进一步创新 此时 竞争就是比竞争 对 手做得更好 企业仅依靠 自身的力量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与企业之 间的合作是 不可想象的 竞赛式竞争有三个前提 和对手竞争的结果永远是社会需要 的 竞争对手易 于确认 自身具有随时可挖掘的潜力 但是 自上世纪8 0 年代以后 竞赛式竞争 的假设性前提 受到破坏 竞赛式竞争不再有 效 于是被 超越式竞争 所取代 超越式竞争是适合综合竞争阶段的竞争方式 在综合竞争阶段 模仿和紧跟市场 领先者的竞赛策略不再适用 这就要求企业采取超越式竞争的策略 赵春明给出 了两种开展超越式竞争的可行思路 l 加强学习能力 增强核心能力的积累和 运用 2 进行企业间的合作 利用对方的互补性资源弥补自身资源 的不足 企业竞争的方 式从竞赛式竞争向超越式竞争转变 表明企业竞争思想的变 化 企业正在逐步走 向合作化 从对抗性竞争到合作竞争 达尔文在 物种起源 中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 生物为适应 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 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 反之则被淘汰 即 所谓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生物学意义上的竞争 是生物体为维持自身的生存 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进 程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规律是对生物界中竞争的最好写照 但是将生物 学的原理运用于企业竞争研究时 往往囿于狭隘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中 达尔文 主义的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适合的企业或产品才能生存 竞争的过程好像就是 驱逐弱者 由此而来的竞争观念表现为对抗性竞争 企业以竞争对手为参照 超 过和战胜对方 在这种竞争知觉下 竞争对手都是敌人 6 的竞争观念 占据主 流 带着这种 恶意 的观念 竞争必然是零和博弈 现代经济 学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 强调相互依存 的物种在无穷 的交互圈中 共同进化 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进化起着重要作用 时代变迁要求企业结合竞 争对手的各自贡献 共创技术标准 形成新的竞争与合作规则 使大家生存在一 个丰富而协调的动态系统中 竞争观念也由过去的对抗性竞争转向合作竞争 了 2 1 5 互补性竞争 竞争按其性质可 以分为两类 一是竞争者之间在利益上绝对排斥 互不相容 这是在对抗性矛盾的基础上进行的竞争 另一类是竞争者之间在利益上具有包容 性 渗透性 是在非对抗性矛盾的基础上进行的竞争 即互补性竞争 8 竞争在 下列情形中是互补的 竞争非但不是 零和 博弈 反而可能是 正和 的 l 竞争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竞争优势 竞争者的产品可以成为测量企业 产品相对价值 的标志 没有竞争者 顾客很难理解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同时 一 个企业的竞争者还可能乐于为它认为不具有吸引力的细分市场服务 使企业不必 担心顾客抱怨自己不能为其提供全面服务 从而企业可以专心致力于自己的所 长 最后 从降低成本 改进产品和跟上技术变化的潮流来说 有活力的竞争者 扮演着一个重要的激励角色 它 能促使企业不断创新 2 竞争者的存在有利于改善现有产业结构 对许多产业而言 某一产品 的市场需求量是整个产业广告 营销力量 投入 的函数 因此 竞争者的营销努 力能增加整个产业的需求 将 蛋糕 做大 从而在整个过程 中增加企业的销售 量 同时 竞争者的存在可以导致行业产品和服务呈现更多的差异 来满足更多 顾客不同的需求 从而增加行业吸引力 3 援助市场开发 新兴市场开发通常涉及各种成本 如吸引顾客试用 与替代品作战 顺应法律和推动基础辅助设施 的建立等 竞争者的参与可以降低 企业的市场开发成本 同时 采用与本企业相同技术 的竞争者的存在 可以加速 企业技术合法 化或使技术成为标准的过程 4 阻止进入 竞争者可以 以多种方式对阻止其它进入者做出贡献 如充 当阻止新进入者的第一道 防线 可以增加潜在进入者所能理解的报复 的可能性和 强度 更密集地充斥分销渠道 使新进入者无法插足等 在同一产业 中 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 的竞争中具有互补作用 中小企业通过 提供相对简单和便宜的产品 来满足低收入且有高价格敏感度的市场的需求 中 小企业也帮助生产专业产品或提供专业化服 务 这些产品 服务 如果由大企业 自己生产或提供则不够经济 或者市场太小不适宜大规模生产 更重要 的是 中 小企业通过分包合同 向许多大企业提供零部件或配套产品 而这也被认 为是日 本生产企业高效率的一个因素 引 2 L6 竞争的层次性 依据其竞争主体的不 同 竞争可 以分为独立个体竞争 群体内个体竞争和群 体间竞争三个层次 2 0 就第一个层面的独立个体竞争来说 没有群体依附性的独立个体利益的获 得 主要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 其参与竞争的目的 仅仅是为了获取外部利益 就第二个层面的群体内个体竞争而言 它是群体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展开的 竞争 其目的是实现对群体既得利益的合理分割 就第三个层面 的群体间竞争来说 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将群体外部利益 内部化 要获得尽可能多 的外部利益 依靠的就不仅仅是群体 内每个个体竞争力 的大小 更重要 的是群体整体竞争力的强弱 以提 高群体的整体竞争力为目的 个体间的联合 互助与合作成为支配个体行为的主导力量 同时存在适度竞争 竞争从独立个体之间上升到群体之间 促使群体 内部的个体企业在适度竞争 的基础上加强合作 竞争退居次要地位 以提升整个群体的竞争力 这一点在产 业集群发展 时显得尤为突出 2 1 7 过度竞争 有效竞争与产业组织优化 所谓有效竞争 就是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的一种竞争 状态 2 1 有效竞争作为兼顾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 两者相互协调的一种理想状 态 其目标是两者所发挥的综合作用使社会经济效率极大化 扛绷 过度竞争又称 恶性竞争 破坏性竞争 表现为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超 过特定市场需求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规模经济效益差 企 业之 间频繁发生价格战 资源 战和广告战等 导致过度竞争的原因既有宏观的行 业环境因素 也有微观的企业决策行为 而过度竞争的根本原因是存在过度竞争 的市场结构 判 断是否存在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有三个标准 市场集中度低 产 品差异化程度弱 市场进入壁垒低 2 3 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应是 有效竞争 川 通过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使产业 组织形成 在提高产业集中度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 保持产业 内企业间适 度竞争活力 的有效竞争态势 从市场结构上看 有效竞争的产业市场一般属于 垄 断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 从企业组织结构上看 有效竞争的企业组织结构 是 以大企业 为核心 与众多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协作的分层竞争的企业组织形 态 从市场行为上看 价格竞争仍存在 但已降到次要地位 产业市场竞争的手 段和行为方式主要是非价格竞争 即在产品质量 批量 品种 包装 商标 广 告和服务等方面竞争 纺织服装大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中小企业则是主 要的就业场所 产业组织的发展面临两难 既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主导作用 有 限的资源在分配时 向大企业倾斜 但又要促进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 日本的经验 表明 建立 以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为基础的 大企业主导 大 中小企业共生 的产业组织 以优势大企业 为核心 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共同进步 是实现有效 竞争 化 二元结构 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推动产业进步的有效组织形式 2 2 合作理论 经济学过去一直是以竞争为主线发展的 竞争是传统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但 经济中并不只包括竞争 也不乏合作 合作相对于竞争而言 是两个和两个以上 的主体之间 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而 自愿进行的协作性和互利性的关系 绷 2 2 1 企业的合作动因 基于资源互惠交换和能力互补的需要 P rh a a l d a c K 和 H m a e l G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川核心竞争的概念强 调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组织 内部 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依赖于企业现有的 资源水平 及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技术能力和管理 能力 企业之间在整体上是异质 的 企业的异质性不仅表现为企业的产品差别化和规模的不 同 更根本的表现为 企业之间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差异 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非竞争性的 难以通 过市场交易获得和被竞争对手模仿 在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互补性为企业之间的 合作奠定了基础 2 0 通过合作 企业不仅可 以利用自身直接占有的资源 而且可 以间接利用更多 的非自有 资源 这在一定意义上扩展了企业可 以利用的资源边 界 扩大了企业规模 在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 先后出现了基于资源 的战略观和基于能力的战 略观 根据资源和能力的观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蕴含于组织 内部以及人力资源 的 经验性知识中间 内部资源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理查德森 几h ca rd s n o G B 提 出了企业能力的概念 2 7 j 他认为 工业开 展着无限多的活动 这些活动需要由具备适当能力的组织来展开 他进一步区分 了活动的种类 相似活动和互补活动 互补活动必须通过企业之间的能力互补刁 能进行 所以互补活动的协调既不可能全部由一个企业承担 也不可能完全通过 市场来调节 于是理查德森把企业之间的合作概念化为企业之 间 市场 和企业 之内 科层 这两种协调机制之外的第三种协调机制 提斯 皮萨诺和肖恩 T e ec e D Pisn a o G an d Shu e n A 提出了 动态能 力 的战略观 2 8 J 动态能力 战略观 明确指出企业之间的组织能力与企业内部 的组织能力一样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企业必须从 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两个方面同时营造核心能力才能维持企业 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企业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态 来看 企业 间的竞争思维由过去 的你死我活 的战争思维 向实现双赢的价值思维转变 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 作 出现了虚拟企业 网络组织等柔性化 网络化和开放化 的新型组织形态 资源和能力的互补促进企业间建立稳定的互补性合作关系 但这种合作并不 一定要发展成为一种依赖关系 过度的依赖关系往往对合作有害 合 作应该被视 为克服竞争局限和实现复杂产品互补性生产行为的一种方式 3 0 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 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 自我调整 其速度赶不 上市场变化的速度 大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但灵活性不足 而规模小虽然可 以使企业保持灵活 但往往缺少规模经济 在抵御风险方面也显 得势单力薄 企业从对抗式 的独立竞争走 向协同式的合作竞争 在利益一致的经 营环节上达成长期 的合作 以合作求竞争的战略增强并巩固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 地位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也提升了企业群体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基于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不确 定性的需要 交易成本经济学将合作关系作为一种介于市场交易和层级组织之间的经济 形式 3 市场交易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但是在面临信息不 对称和不确定性时 交易成本较高 层级组织尽管具有良好的分配效率 可以大 大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成本和道德风险 但是由于层级组织固有的 惯性 面对高速变化的市场显得过于迟钝 此外 在需要 多个领域融合 的系统性创新上 层级组织又面临着资源不足 或者企业规模过大而引起的高管理成本问题 3 21 通 过合作 合作伙伴共同投入资源 形成 了一种相互抵押的激励机制 迫使合作企 业按照事先商定的协议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 3 2 22 合作类型 从经济网络的角度看 企业的合作可 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基于分工与交易的 合作 一种是基于技术和资源共享的合作 34 前者是通过合作博弈实现的 企 业间分工明确 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 交易是必须的 在具有分工关系的企业之 间 合作目的主要是提高信息对称的程度 降低创新的风险性和交易费用 减少 市场的不确定性 如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协作关系 这种协作是一种半 固定的 市场关系 其市场组织成分较大 企业组织成分较小 基于技术和资源共享的合 作中 企业间的分工不太明显 交易非常少 合作是基于产业特征的要求或企业 能力的约束 具有社会关系的中小企业由于各 自能力的限制而合作密切 同样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结合成半固定的网络关系而实现优势互补 提高了整个产业 的 竞争力 按合作的主动性程度 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可 以分为能动 的合作和进化的合作 两种 前者是企业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 带有企业自身战略意图的色彩 后者指 企业出于生存目的而被动或本能采取的合作形态 它是组织发展的趋势 不受企 业战略目标和资源条件的左右 生态经济学认为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合作是经 济作为一个巨大 的生态系统 的内在要求 周 摩尔指出 很 多 自然界中的互惠共生 群落在对抗 自然关系中 自然进化 虽然原始森林 中随处可见一味往高处长的树木 毫不顾及它所在丛林的生死存亡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明 在有共同利害关系 的成长物之间存在着理性的合作皿 按合作的紧密程度 合作关系可以划分为五种模式 弹性模式 企业 间相互 排斥 极少合作 单线模式 企业间存在分歧和对立 但偶尔也有为实现共同利 益的临时合作 多线模式 企业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 系 竞争合作行为经常发生 系统模式 企业间存在完全一致的局部利益 可进行局部长期合作 融合模式 企业间因整体利益趋 向一致而走向融合 甚至统一 红州 2 2 3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模式 徐剑锋 仁 3 8 将大企业与 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 说 中小企业在采购 生产 销售 技术开发 融资等方面 只要同大企业发生 联系 即可称为两者产生 了合作关系 这种 关系往往是暂时性 不稳定的 但又 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 的合作中最常见 最普遍的 狭义上说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 的合作关系体现于网络关系上 即双方建立起较为稳固持久 的分工协作关系 这 里的网络关系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间建立的长期关系 不同于依靠市场建 立的传统交易关系 也有别于 同一正式组织中的层级关系 这种合作关系是建立 在现代化专业分工基础上的 随着社会分工 的发展 它正逐步成 为中小企业与大 企业合作 的主流 仇保兴 5 j 将大企业与某一中小企业集群所发生的联系也归到大 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中 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网络中 大企业为主导的 中心一卫星 型合作 网络 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关系的主流 国无论是美国 意大利 日本等 发达 国家 还是新加坡 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 这 一网络形态都一直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中心一卫星 合作网络是以大企业为中心 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或下层而 形成 的网络组织 在该网络 中 大企业居于中心或支配地位 负责整个网络运行 的组织 协调与指挥 中小企业主要为大企业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 工 或者根据 要求提供专门化产品或服务 或进行限定性的销售 2 3 竞争与合作的辨证关系 竞争与合作都是典型的企业行 为 竞争与合作是并存的 竞争和合作都是企 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行为方式 3 9 竞争不能取代合作 合作也不排除竞争 形成竞争中有合作 合作 中有竞争的 对立统一 产业簇群很清楚地代表一种 合作与竞争的组合 竞争与合作能同时并存 原因是它们发生在不同的层面和 不 同的成员之间 在某些合作的层 面 有助于其它层面的竞争 l 4 竞争主要存在于 独立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 而群体 内个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应是联合 互助与合作 实现合作与竞争的统一 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体与群体利益的关系 即在 做蛋 糕 的时候进行合 作 而在 分蛋糕 的时候进行竞争 竞争在两个层面上影响合作关系 一是群体之 间的竞争容易加强群内企业的 合作关系 二是当合作双方同时与第三方竞争时 面对共同的竞争者容易激发更 紧密的合作 竞争由个体上升到群体之间 表明合作并不意 味着竞争的消除 合 作本身正是为适应 更大范围内的竞争的产物 而且这种合作又使得竞争在更深广 的背景下发展着 竞争主体之间的合作并不妨碍竞争 相反能够强化竞争 因为竞争主体之间 的合作是择优合作 一方面 择优总是相互的 选择 与被选择的压力使合作双方 都面临优胜劣汰的威胁 另一方面 有选择就会有竞争 对合作对象的择优选择 将促进合作伙伴之间的竞争 杨立岩认为 对合作和竞争的选择是基于对 合作剩余 和 竞争剩余 的 四徐剑锋认为 中小企业与人 企业的合作网络还有一种 混合型网络 该网络中有两个或两个以卜的中 心 通常是尖端科技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 其合作不存在从属或 中心 外围 的关系 相互地位较为 平等 许多 中小企业参与专业化分丁协作 充当科技开发型中小企业 与大企业的外围 比较 4 0 j 对合作和竞争的选择有一个均衡关系 在均衡点上合作剩余等于竞争 剩余 合作与竞争均衡状态 的形成是主体 企业 之间博弈的结果 3 纺织服装产业特征与 二元结构 3 纺织服装产业的特征 纺织服装产业具有绵长 的产业链 从纤维 化纤和天然纤维 经过纺纱 织造 染色 整理 包括面料设计 制衣 及服装设计 批发 零售 一直到 最终消费 现代意义上的纺织品服装品牌还包括包袋 饰件 鞋帽 皮带等相关 产业 4 3 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过程不仅可以分为不同的独立阶段 而且各个生 产阶段还可以细分为许 多独立的工序 在这种条件下 不仅使一体化的大企业存 在成为可能 而且为专攻某一阶段 生产环节 的中小企业 通过采用劳动相对 密集的方式生产 提供了生存空间 纺织服装产业的下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易进易出 小型分散 缺乏规模经 济效应 竞争激烈 对于服装业来说 由于设备和工序的可分割性 内部规模经 济不明显 服装业也是转包活动最活跃的行业 通常设计甚至裁剪的价值活动是 与缝纫分离的 后者更倾 向于转包4 8 纺织服装产业的上游产业则属于资产密 集型 技术密集型 规模经济明显 进入和退出风险大 惯性大 此外 批发和 零售越来越重要 从事服装贸易和零售的企业又是大规模的 如沃尔玛 总体来 说 纺织服装产业中上游的产业集 中度大于下游产业 表3一1 表 3一1 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度 1995年 行业 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 纺织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29 3 资料来源 魏后凯 经济转型 市场竞争和中国产业集中 经济管理 200 2 4 纺织品消费市场的时 尚性 流行性 短周期 高变速 加剧了供应链的 鞭 子效应 纺织服装终端市场的个性化 多元化 市场对小批量 个性化的产品 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对标准化的产品需求越来越小 纺织产品的实体性与非实体 性共存 而后者往往更影响市场价值 使市场充满不确定性 增加了市场预测的 难度 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 增加了缺货 剩货和库存 在制品与制成品 三大 成本 相对于短产业链 高度标准化的企业 如机床行业 对纺织服装企业的 快速反应能力要求更高 纺织服装产业 二元结构 的形成 是与其产业特征和市场特征相适应的 同时 我国纺织服装市场地域广 阔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有明显差 异 因此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市场包容度很大 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 只要市 场定位正确 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并存的产业组织结构 3 2 纺织服装产业 二元结构 状况 一般而言 一个完整 的企业组织结构 都是 由规模较小而数量占绝对优势 的 中小企业 与数量极少而规模巨大的大企业组成 的 二元结构 4 1 大企业和中 小企业是一个基于规模差异的相对概念 关于大中小企业的划分没有统一恒定的 界定标准 不 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往往有不同的规定 在制定标准的时候 亦会考虑行业的差异 2 0 0 3 年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财政部和 国家统计 局 4部委联合发布了 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四 新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 销售额 资产总额等指标 并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新标准规定中小型工业企业必 须符合以下条件 职工人数 2 0 0 0人以下 或销售额 300 0 0万元以下 或资产总 额 4 00 0 0万元以下 其中 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 3 0 0人及以上 销售 额 300 0万元及以上 资产总额 4 0 00万元及以上 其余为小型企业 而中小企业 划分标准上限即为大企业标准的下 限 企业规模大小是相对的 纺织服装产业与钢铁 汽车和机械制造等产业相比 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中的大企业与 国际上一些大型纺织服装企 业相比 如贝纳通 Bn e e t t n o 规模也较小 纺织服装产业 中的化纤制造企业 纺织企业和服装制造企业在规模上相比也存在差异 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 意大利 的纺织服装产业就呈现出显著的 二元结构 一类是有限数量 的纵 向一体化的大型跨国企业 如B e n et to n G f t 和M a r z o t t o 另一类是众多小 的生 产企业 只是进行某一环节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叫 见国经贸中小企2 003 14 3 号文 关于印发 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 根据表 3一2中 的数据 在1 9 0 10家纺织服装企业 中 只有3 7家企业雇佣 人数为 50 0一99 9 1 1 家企业雇佣人数在 1 00 0 以上 虽然意大利纺织服装企业 占制造业总数的2 1 0 但这两类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只分别占了 0 4 和0 3 事实上 意大利纺织服装企业的平均规模小于意大利制造企业的平均规模 在意大利近9 0 00 0家纺织服装企业中 3 0 00 0 家企业没有雇佣工人 很少 一部分企业 29 0 家 雇佣 20 0 名以上的工人 不同规模的企业按照职工人数分 类如下 3 4 1 的企业是由个人经营的 5 8 O 的企业职工人数少于 2 0人 76 的企业有2 1 19 9 名职工 剩下的 0 3 的企业拥有 2 0 0名以上员工 表3一3 表 3一2 1992年意大利纺织服装企业 1 0人以上企业分布 人人员员纺织服服占纺织服装企企制造业企企占制造企业业 纺织服装企业 业 规规模模装企业业业t匕重 业数量 量比重 在制造企业中中 数数数量量量量量的比重 重 1 1 10 19 9 911 712 2 2 61 6 6 652 894 4 458 3 3 32 2 1 1 1 2 2 20 49 9 95 340 0 023 1 1 1 26 130 0 0 28 8 8 82 0 5 5 5 5 5 50 99 9 9l 179 9 96 2 2 26 503 3 37 2 2 2 18 1 1 1 1 1 100 199 9 9493 3 32 6 6 63 009 9 93 3 3 3 16 4 4 4 2 2 200 499 9 9238 8 81 2 2 2l 515 5 5 0 3 3 3 15 7 7 7 5 5 500 999 9 937 7 70 2 2 2375 5 50 4 4 49 9 9 9 l 000 0 0l l l l0 1 1 1 23 9 9 9 0 3 3 34 6 6 6 合合计计 19 010 0 0100 0 0 090 662 2 2 100 0 0 02 1 0 0 0 资料来源 F i o e r n z aB e lu s s iL万 谁a 价n a dG n a i S t五 人理n ia tn i l n g C o仰e i t v t i oe d g e h t o a I t Zn a i x e t t ie l c o lh t n g i n id s妙n ih t e 了卯0 s 表 3一3 199 2 年意大利纺织服装企业和雇员数 雇雇佣人数数 企业数量 量 比重 就业人数数 比重 没没有雇员 员 30 00 0 0 034 1 1 132 0 00 0 04 3 3 3 1 1 1一9名 名 39 44 0 0 044 8 8 8132 830 0 0 17 7 7 7 1 1 10一19名 名 11 600 0 013 2 2 2157 960 0 021 1 1 1 2 2 20一49名 名 4 930 0 05 6 6 6143 600 0 019 1 1 1 5 5 50一199名 名 l 74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洗手间装修出租合同范本
- 黑龙江省第三方协议合同
- 游泳机构合作合同协议书
- 粘土配方设备转让协议书
- 肋骨骨折工伤补偿协议书
- 汽车保险拍卖协议书模板
- 生意中介服务费合同范本
- 门面出租电子档合同范本
- 股份回购如何写合同协议
- 泰州学院食堂承包协议书
- GB 30980-2014海洋倾倒物质评价规范疏浚物
- GA/T 1393-2017信息安全技术主机安全加固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 尼可地尔临床应用优势课件
-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肌少症)课件
- 超星尔雅《诗经》导读检测题答案
- 冷却系统橡胶软管设计基础规范
- 地源热泵埋管冬夏季换热平衡计算
- 湖北省职称评审专业目录表(工程系列)
- 中考《红星照耀中国》各篇章练习题及答案(1-12)
- 华中师范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
-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