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分析.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分析.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分析.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分析.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t h e a d v a n c e o f h u m a n s o c i e ty r e l i e s o n e c o n o m ic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 e c o n o m ic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u s t a g a i n re l y o n t h e s u s t e n t a t i o n a n d g u a r a n t e e o f e n e r g y s u p p l y . a l s o , t h e l a tt e r i n t h e 2 0 t h c e n t u r y , t h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o f t h e s o c i a l a d v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i n c r e a s e i n c h i n a , w h i c h a t t r a c t s w o r l d w id e a tt e n t i o n , i s c l o s e d t o t h e s t r o n g s u s t 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e n e r g y i n d u s t ry . c h i n a i s i n t h e c r u c i a l p e r i o 氏i n w h i c h c h i n e s e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s o c i e ty m a k e g r e a t p r o g r e s s . i t i s v e ry i m p o r t a n t t o r e a li z e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t o r a i s e p e o p l e s l i v i n g s t a n d a r d w i t h a l o w c o s t f o r t h e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 e n e r g y i s o n e im p o r t a n t i n p u t o f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 a c c o r d i n g t o g e n e r a l r il e , t h e i n p u t f a c t o r i s r i s i n g w i t h t h e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a n d t h e y a r e a ff e c t e d 妙 e a c h o t h e r . s o t h e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c a n p r o m o t e t h e g r o w t h o f e c o n o m i c . t h e f a s t g r o w i n g e c o n o m ic a l s o d r i v e t h e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o n . t h e re l a t i o n s h ip b e t w e e n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a n d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h i s a ff e c t e d b y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 p r i c e o f e n e r g y p r o d u c t ,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e l a s t i c i t y , e n e r g y i n t e n s it y , t e c h n o l o g y i m p r o v e m e n t a n d s u c h o t h e r f a c t o r s t h e p a p e r a n a ly z 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a n d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t h r o u g h t w o m d e x s t h a t a r e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e l a s t i c i ty a n d e n e r g y i n t e n s i ty . w i t h t h e a n a l y t i c m e t h o d s o f q u a n t i t y a n d q u a l i t y , t h e t h e s i s d e e p l y 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s t u d i e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a n d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o f c h in a . i t a ls o p o in t e d o u t t h e p r o b l e m s i n t h e f i e l d o f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o n o f c h i n a s u c h a s i n d u s t ri a l s t r u c t u r e , 州c e o f e n e r g y p r o d u c t ,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 a t l a s t , b a s e d o n t h e b a s i c c o n c l u s i o n s a n d , c o m b i n g t h e t h e e l e v e n t h f i v e y e a r s g o a l o f s a v i n g e n e r g y a n d r e d u c i n g t h e e n e r g y i n t e n s i ty , t h i s p a p e r t ry t o e s t a b l i s h r e l a t e d p o l i c i e s fr o m s o m e as p e c t s . k e y w o r d :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e l as t i c i ty ; e n e r g y i n t e n s i ty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 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 位论文的印 刷本和电 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 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 作 者 签 “ : *l l z o o ? 年 护月; 。 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 沁 枷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和容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 5 年 ( 最长5 年,可少子5 年) 秘密1 0 年 ( 最长1 0 年, 可少于1 0 年) 机密2 0 年 ( 最长2 0 年, 可少于2 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己 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己 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己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 法律 责任 由 本人承担。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秘气 z o o 2 年 子月了 口 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社会得以繁荣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 经 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能源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着突出 重 要的位置, 是现代社会的“ 血液” 。 能源不仅提高了资本、 劳动力和其它生产 要 素的生产率, 在社会发展中 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而且能源消费对维持经济 的高速增长至关重要。能源己 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 英国 经济学家e- f 舒 尔茨在1 9 6 4 年就指出: “ 能 源是无可替代的. 现代生活完全是架构于能源之上。 虽然能源可以象任何其他货物一样买卖,但并不只是一种货物而已,而是一 切 货物的先决条 件, 是和空气、 水和上同等重要的 要素11 1 ” 这段论述充分地阐 述 了能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能源的历史密切相关。文化科学、 工 程技术愈 进步 , 社 会愈发 展, 人类对能 源的 依 赖程 度就 愈强烈 2 . 1 8 世纪 之 前,人类对能源的要求基本停留在薪材阶段。十八世纪的 工业革命,人类学会 了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发明了蒸汽机,引起了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推动了人类历史由 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并促使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一次历 史性转变,即主要能源由薪柴转向煤炭。随着蒸汽机和以 蒸汽机为原理及动力 的其他机械的广泛应用,煤炭的消费量逐渐增加,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地 位也越来越重要。1 8 6 6 年英国 产煤量为1 0 3 2 0 万吨, 世界总产量则达到1 5 4 8 0 万吨。 1 8 0 0 年到1 9 0 0 年的1 0 。 年间, 世界一次能源总消费量增加了1 4 倍。由 煤炭为主导转向以 石油为主导是世界能源结构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石油具有 可燃性好、热值高、易运输等特点,同时早期石油价格长期低于煤炭,因此石 油不断排挤煤炭,最终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能源. 能源消费 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经济增长 对能源消费存在着强 依赖性和强相关性。 世界每一次主导能源的转换都会带来 经济增长速度的明 显 n 1 转引自 王 能全 . 石 油与当 代国际 经 济.北京:政治时 事出 版 社,1 9 9 3 . 1 4 6 - 1 4 8 12吴 德春, 董继 斌 . 能 源经 济学. 北京:中国工 人出 版社。 1 9 9 1 第一章绪论 加快。在以煤炭为主导的2 0 世纪的前5 0 年中,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不到 2 %, 当许多国 家的 主导能源完成了由 煤转化为石油之后, 从1 9 6 6 年至1 9 9 2 年 的2 0 多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了4 . 5 %. 能源作为社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 存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其本身的发展即为 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又为其他的生产部门提供必 要的原材料 和动力基础。因此能源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经济的 发展,但当其发展无法满足国 民 经济增长的要求时, 又会成为阻碍 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 放以来, 中国能源消费随着经济的腾飞而快速增长,目 前己经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 国。1 9 9 2 年, 我国能源消费首次超过能源供给,出现能源缺口。随 着我国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能源缺口 也将越来越大,长期 内必将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瓶颈。 党的“ 十六大” 提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目 标, 并提出g d p 到2 0 2 0 年比 2 0 0 0 年力争翻两番的 宏伟蓝图。 这是 对我国 经济发展的严峻考验, 更是 对我国 能源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预 计到2 0 2 0 年, 5 6 %以上的 人口 将生活 在具有现代经济、 文化生活和能 源服务的 城镇里。城市化将推动建筑业、交通运输行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大大 刺激能 源消费 水平的 提高。同时,农村居民 所消费的薪柴等传统的生物质能 源 也将逐步被商品能源所替代。这些都将导致能源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和能源消 费总量的急剧增加。 “ 十六大”还提出 到2 0 2 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这意味着代 表工业生产的第二产业今后仍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角。 预计到2 0 2 0 年, 第二产业 在g d p中的比 例将继续保持在 5 0 % 左右。 工业部门 是能源强度最高的 部门 , 因此我国的工业部门 将继续需要大量能 源支撑。 从人均能源消费量来看, 我国 人均能源消费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国际比较表明,要达到十六大报告提出 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 标,依美国的消费水平,人均能源消费要达到 1 1 t c e ( t c e 代表吨标准煤,后文同) , 依照o e c d国家的平均水平, 人均能源消 费 量也 要 达 到5 .2 tc e 13 1 。 这意味 着 未来 我国 人 均能 源消 费 量将 有 较大 提 高 , 我国 能源消费总量也将面临大幅上升。总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规模翻两番 的目 标能否实现是建立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基 础上。 如果经济增长与能源消 费之间协调发展,则能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加速度动力;反之,如果能源消费满 闭周大地, 韩文 科. 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对我国 能 源发 展的 要求与 挑战 中国能源问 题研 究北京: 中国 环境 科学出 版社. 2 0 0 5 . 8 4 - 8 5 第一章绪论 足不了 经济增长的需求,那么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阻碍。 党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到2 0 1 0 年人均g d p比2 0 0 0 年翻一番, 单位 g d p能 耗比“ 十五” 末降低2 0 %左右的发展目 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 在 “ 十 五” ( 2 0 0 1 2 0 0 5 年) 期间, 能源强度一直呈上升趋势, 因 此未来5 年内 g d p能源强度实现下降2 0 %的目 标是相当艰难的。但是, “ 十一五” 规划的第 一年 ( 2 0 0 6 年) 单位g d p 能耗仅仅下降1 .2 3 %, 远没有达到全年下降4 %的目 标。 中国的能源发展能否应对经济高速增长的挑战, “ 十一五厅 节能降耗的目 标 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和经济规模翻两番的规划能否顺利落实。要 认识和解决这些问 题,必须理清能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各种关系。因此当前情 况下, 研究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当务之急。国内外诸 多学者对此著书立说各抒己 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第二节文献综述 1 . 2 . 1 国外研究成果 早期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问 题时,并没有把能源列入考察对象。原 因是能 源的稀缺性在当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下还没有表现出来,因而对经济增 长的作用也没有被经济学家所关注。事实上,经济学本身研究的就是稀缺资源 的合理有效配置问题,能源当时并不在稀缺资源的范围内。因此经济学家们在 肯定资 本、 土地、劳动、 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 作用的基础 上,认为能源在生产中占有着并不重要的作用,最多只能看作是原材料的一部 分。 国 外真正对能源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是始于 2 0世纪 7 0年代. 2 0世纪 7 0 年代初, 丹尼斯 l 梅多斯 ( d e n n i s l . m e a d o w s ) 等人,以 整个世界为研究 对象, 通过研究世界人口、 工业发展、 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 间的变动和相互关系, 建立了 所谓的“ 世界末日 模型” , 首次对能源问 题进行了 系统研究, 通过电子计算机对此模型进行模拟和分析。 最后得出 这样的 结论: 第一章绪论 如果维持 现有的 人口 增长率和资 源消耗速度不变的 话, 世界资 源将会耗竭14 1 2 0 世纪7 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能源的紧缺因为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日 益表现出来,这也证实了 梅多斯 等人所得出的结论. 能 源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 作用因此被经济学家们充分地关 注起来,能源经济理论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自2 0 世纪7 0 年代以 来, 学术界 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进 行了 大 量的 实 证 研究 。 在 这 一 领 域 做出 开 创性工 作 的 是k r a ft . j 和k r a ft . a ( 1 9 7 8 年) , 他们发现: 美国 在1 9 4 7 -1 9 7 4 年期间, 存在g n ?与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 从而 得出 能 源 保 护 政 策的 必 要 性 5 ) 乔根森构建了 生 产函数研究了电 力和其他能 源对美国 经济的影响6 1 。该生 产函数为:产出= f ( 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电力、 非电 力能 源) 。他得到的结 论验证了电气化在美国生产率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c l e v e l a n d 实证分析了 近十年来美国8 7 个部门的 经济增长, 发现能源使用 与g n p 之间存在着一个非常强的 相关关系,而且能源与g n p 之间的变化,很 大 程度 上 受 能 源结 构 变 化的 直 接 或间 接影响 m 。 h w a n g 和g u m b ( 1 9 9 2 年 ) 发 现中国的台 湾地区 存 在双向 因 果关系,即能 源 消费 促 进经济增长, 而 经济 增长 又 加 速了 能源消费 8 1 r a s h e ,t a t o m将能 源使 用引 入c o b b - d o u g l a s 生 产函 数, 力图 寻找能源利 用 和经济 增长之间 更符 合实际 过程 的 基 本规律9 1 1 .2 .2 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能源经济的 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有不少成果。 林伯强使用中国能源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能源价格和结构变量建立了 中国能 源需求的协整误差修正模型, 其实证分析表明了 上述各变量之间存在长 期 均 衡 关 系 110 1 赵丽霞、魏巍贤将能源引入c o b b -d o u g l a s 生产函数,建立了向量自回归 丹尼所。 米都斯. 增长的 极限 . 罗马俱乐 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 李宝恒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 9 9 7 k r a ft 1 , k r a ft . a . o n t h e re la t io n s h ip b e t w e e n e n e r g y a n d g n p .e n e r gy d e v e lo p m e n t, 1 9 7 8 , 3 :4 0 1 - 4 0 3 b e m d t, d . j o r g e n s o n . u . s . e n e r gy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h , 1 9 7 3 c le v e l a n d , c j c o s ta n r a r , h a l lc a s e t a l . e n e r gy a n d t h e u s e c o n o m y . b i o p h y s ic a l p e r p e c t iv e s c i e n c e , 1 9 8 4 , 2 2 5 ( 3 ) : 1 1 9 - 2 2 6 h w a n g d .b .k , g u m b . t h e j o u rn a l o f e n e r g y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1 9 9 2 , 1 6 :2 1 9 - 2 2 6 r a s h e r , t a t o m j . e n e r gy re s o u r c e s a n d p o t e n t i a l g n p .f e d e r a l r e s e rv e b a n k o f s t l o u is r e v i e w , 1 9 7 7 , 5 9 ( 6 ) : 1 1 今1 5 2 林伯强. 中国能源需求的 经济计量分析. 经济研究。2 0 0 1 , 1 0 : 3 4 - 3 8 l阎le门li0ll0j 第一章绪论 模型 ( v a r ) , 探讨了 能 源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 关联, 得到能源在中国 经济 增 长中 具 有 不 可 替 代 的 作 用 fl il 黄飞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一次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 系,认为与国民 经济发展关系最大的能源依次是石油、电 力、 煤炭 1 2 1 史丹从能 源效率改进导 致能源消耗持续下降的角 度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 经济增长的关系 13 1 。王 海建利用卢卡斯的 人力资本积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将 耗竭性资源纳入生产函 数, 得到了模型的平衡增长解及在耗竭性资源可持续性 利 用 下 的 政 策 含 义 14 1 有很多学者利用能源弹性系数法考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能 源弹性系数法是把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定量地表示出来,以考察两者关系一 般发展规律,陈书通 1 9 9 6 ) 利用能源弹性系数法对未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一 般 关 系 进 行 了 论 证 分 析 1 s 1 但在以 上研究中, 尽管己对我国能源消费现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 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但总体上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另一方 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 社会经 济形势己 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们更有必要对我国 能源消费趋势所涉及的问 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 对我国能源消费与 经济增 长问题重新作出审视。 第三节本文结构 本文从能源的经济意义入手,主要通过分析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 源强度 来分析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重点对我 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作出实证研究。 通过对比国内 外能源消 费的各种指标, 揭示中国能源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 “ 十一五”规划 中提出五年内 能源强度下降2 0 % 的目 标, 提出了 相应的 对策建议。本文 共分为 六章。 n :赵丽聂, 魏巍贤. 能 源与经济增长模型. 预测,1 9 9 8 , 6 : 3 2 - 4 9 u 1黄飞 能 源消费 与国民 经济 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 热能 动力工 程, 2 0 0 1 , 1 : 8 9 - 9 0 1 ; 史丹. 中国 经济增长过程中 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 经济研究,2 0 0 1 , 1 0 : 3 4 - 3 9 o a 王海建. 耗竭 性资 源管理 与 人力 资本积累内 生经 济 增长 . 管理工程学 报, 2 0 0 4 , v o l . 1 4 ( 3 ) : 1 1 - 1 3 o e 1陈书 通. 我国 未 来经济 增长 与能 源消费 关系分析 . 中国 工业经济,1 9 9 6 , , : 2 1 - 2 6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为绪论, 主要讲述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为本文研究的背景分析与 框架做介绍。 第二章给出了能源的经济意义及能源的分类、阐述了衡量能 源消费与经 济 增长关系的两个指标。 第三章考察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的中心。基于 国际的 视角, 考察了 我国能源消费 与 经济发展的现状。 运用协整理论和g r a n g e r 因果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能源与 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基本关系考 察为以后各章的定性分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事实依据。 第四 章是我国能源消费状况基本评价,指出了我国能源消费领域存在的 主 要问 题。另外,以2 0 0 6 年能源消费 状况为例做了一个案例分析。 第五章结合“ 十一五”末能源强度降低加%的目 标进行了节能降耗对策建 议的探讨. 第六章是全文总结,指出了本文不足之处。全文结构如下: 选题背景及意义 文献综述 能源的经济意义及分类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 一般关系与实证分析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强度 我国能源消费基本状况 节能降耗的对策探讨 全文总结 第二章 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二章 能源与 经济增长的关系 能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首先表现为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通过经 济增长来体现的, 因此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质上是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能源存 在依赖性,即大量的能源投入促进了 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能源的可持 续发展也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 本章介绍了能源促进经济增长的多 方面作用并引出能源的分类。为更明确 和量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章详细介绍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强度两个指 标来衡量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时说明了经济增长对能源发展的 促进作用。 第一节 能源的经济意义及分类 2 . 1 . 1 能源的经济意义 能源是指人类取得能量的来源, 第1 2 届世界能源大会上正式发布了 “ 能源” 的 定义, 所谓能 源是指“ 使一 系 统能 够 产生 外部活动的 能 力” 1 6 1 。 能 源既 是经 济的一部分,又是经济运行的基础。能源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推动或制约经济 发展。从根本上说,经济增长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对能源需求的满足程度。能 源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规定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具体地说,能 源在 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 方面。 1 .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要素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 然资源状况对其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英国、 德国等 老牌资本主义国 家在1 9 世纪内, 正是凭 借当时开采和掠夺的 煤矿、 铁 矿等资源, 达到了经济高速增长,顺利地实现了早期的工业革命.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中东石油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 基本靠的是优越的石油资源条件。能源资源的 开发利用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 经济增长。 2 . 能源对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作用 世界能源会议 ( 伦敦) . 能源术语词 汇编 ( 第二 版)北京. 能 源出 版社,1 9 8 9 : 1 第二章 能 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能 源是经济增长的 重要投入要素之一。根据一般规律, 投入要素与经济 增 长之间是呈同向 变化的。如果投入要素得不到正常的 供应, 经济增长必然受到 阻碍。能源尤其是常规能源绝大多数具有不可再生性, 随着能源的不断开采至 枯竭,能源对经济增长将起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也就是说,从要素层面看, 能源具有双重作用。它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 又构成经济持续增长的 瓶颈。因此,必须强调的是经济持续增长中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3 , 能源的不可替代性制约其他投入发挥作用 投入是经济增长的 前提条件。在投入其它要素时, 必须有能源为其提供动 力才能运转,而且运转的规模和程度也受能源供给的制约。 投入不足是中国经 济增长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因缺煤缺电又导致大量生产能力闲置,每年因此 损失的 产值数以百亿计。这表明,即使有了投入并形成了生产能为,没有能源 的推动作用也不能发挥作用。 4 . 能源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从历史上看,世界每一次主导能源的转换都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加 快。煤炭取代木材,石油取代煤炭以及电的利用,都促进生产发展走入一个新 阶段,并使经济规模急剧扩大。 在以 煤炭为主导的2 0 世纪的 前5 0 年中,世界 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不到 2 %,当许多国家的主导能源完成了由煤转化为石油 之后, 从1 9 6 6 年至1 9 9 2 年的2 0 多年的时间里,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了 4 . 5 4 00 5能源促进新产业的诞生 和发展 能源产品,尤其是矿物能 源产品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以矿物能源为 原料的 煤化工、 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崛起, 不仅其本身成为举足轻重的产业部门, 而且带动了一批新产业迅猛发展,同时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创造了条件。 6 . 能源推动技术进步 迄今为止, 特别是在工业交通领域, 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都是在“ 能 源革命” 的推动下实现的。 蒸汽机的普遍利用是在煤炭大量供给的条件下实现 的,电 动机更是直接依赖电 力的 利用, 交通运输的 进步与煤炭、 石油、电力的 利用直接相关。现代农业的进步,包括机械化、水利化、 化学化、电气化等同 样依赖于能源利用的推动。 此外,能源的开发利用所产生的技术进步需求,也 对整个社会技术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7 . 能源的利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二章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电 力的 使用提高了 机械化程度, 降低了劳动成本, 使能源在一定程度上代 替了劳动力,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他能源的利用也同样如此。电力促 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仅仅是能源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例证之一。 综上所 述, 经济增长具有对能源的内 在需求,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2 . 1 . 2 能源的分类 1 . 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又称初级能源,是自然界现成存在,可以直接获取成为可用能源 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水力、风力、太阳能、 地 热能、海洋能、 核燃料等都属于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又叫次级能源,是指由 一 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 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电能、汽油、煤油、柴油、沼 气、酒精、 火药等,均属二次能源。. 2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 源一般指不会随人类的开发利用而递减的 能源,如水力、 潮汐、 太阳能、风力、地热能等。不可再生能源一般指经过漫长的地质时代生成,一 旦开采后在人类可预见的时期内 难以 再生成的能源,如矿物能源、核燃料等。 3 . 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 能源按照开发历史和使用状况, 还可分为常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常规能 源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下, 已 经被人们广泛应用的能源。 水力、 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裂变材料都可称为常规能源。非常规能源是指随着科 学技术的进步新发现的能源资源或利用先进技术新开发的能源产品。 太阳能、 海洋能、地热能、风能等在现阶段均属于非常规能源. 4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 商品能源是指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买卖的能源,如煤炭、石油、 天然气、电 力等。 非商品能源是那些一般不进入市场或较小规模进入市场的能源, 如大部 分的传统能 源薪柴、 动物粪便等。 根据上述分类,制表2 . 1 第二章能 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表2 . 1 能源分类表 常规能源非常规能源 次 能 源 可再生能源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太阳能 风力 海洋能 地热 水力 地热 生物质能 太阳能 水力 不可再生能源化 石 燃 料 煤、石油、 天然气) 、核 能 二次能源电力、 煤炭、沼气、 汽油、 煤油、 重油等油制品、 蒸汽、 热水、 压缩空气等 第二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 .2 . 1 能源消费 弹性系数 能 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某个计算时期内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 之比,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并 且可以 据此来研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 长之间的关系。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年平均增加速度/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在不同国 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之 间 有着不同的内 在联系。通常, 发展中国 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于发达国家, 同一国 家的工业化阶段高于后工业化阶段如表2 .2 。 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经济增 长速度可以 呈现三种关系即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增 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和两者持平。 这三种关系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表示分 别是 p1 , p 1 。 进 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结构由 第二 产业为主转为以 第三产业为主,一些附加 值高、 物质消耗低的 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 产业,能源消费 速度大大减缓, 第二章 能源与 经济增长的关系 能源消费系数由大于 1 转为小于 i e 表2 .2 世界部分国 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表 1 9 6 5 -1 9 8 0 年1 9 8 0 -1 9 9 0 年 中国1 . 2 50 . 5 1 新加坡1 . 2 50 . 7 0 日 本0 . 9 40 . 5 1 澳大利亚0 . 8 50 . 8 9 韩国1 . 2 60 . 8 6 美国0 名80 . 2 泰国1 滩1 . 1 8 加拿大0 . 6 60 . 3 2 从表 2 .2可以看出, 各个国家的能源消费弹性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国家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弹性也是变化的。 从1 9 6 5- 1 9 8 0 的阶段看, 发展中国 家如中国新加坡、 韩国, 泰国的能源消费弹性都超过1 ,高于发达国家如日 本、 美国,加拿大的系数值。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 速度, 发 达国家则反之。 这与国 家所处的 经济发展阶段有关, 在这个阶 段大部 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经济增长属于依靠大量增加投入的粗放 型增长。 能源作为投入品的 大量消耗使得能源的消费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 度。1 9 8 0 1 9 9 0 阶段与上一个阶段相比 , 除了 澳大利亚以 外, 各个国 家的 能源 消费弹性系数都有所下降。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能源使用效率的 提高、 能源价格的上升,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等因素。 影响能源消费系数变动的因素主要 有能源利用的 有效程度,国民 经 济各部 门 产品结构和部门结构, 非生 产性能 源消费,以 及能 源与 其他原材料相 对价格 等。在技术 进步、高产值、 低能 耗产品 增加等情况下,可能出 现国民 生 产总值 增长, 而能源消耗下降的现象,这时能源弹性系数将出现负值。 2 .2 .2 能源强度 能 源强度是能源消费总量与国民 经济总产出的比 值,即单位产出的能源消 费,也 称为能源密 度或能 源消费系数.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 或地区国民 经 济发展 过程中能 源利用经济效果的综合指标。 能源消费总量一般按商品能源计 算,能 第三章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第三章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能源的持续供给是一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进一步说,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要求能源的可持续供 给。我国社会经济己 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及其所引起的矛盾也日 益突现出来。中国能源供需 之间的矛盾,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对能源消费 更高的依赖性, 能源的利用率低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 题将引发我们去思考一系列问题:目 前我国能源的供给消费 状况如何?我国能源消费与 经济增长之间是处于怎 样的一种关系?未来或更近 一段时期内,能 源能否支撑 起我们所要求的经济增长? 为回 答和有效解决这一 系列问 题, 这就要求我们对目 前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 关系有一个深入的 认 识,并从过去与现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去寻找规律、总结经验。 第一节我国能源供给现状 3 . 1 . 1 我国能源资源状况 明确中国能源的储备状况是研究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认识中国 能源结构特征的前提。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能 源的储备状况将发生 一些变化,但就可以 预见的 短期,能源储备状况依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中国作为一 个国土面积辽阔的大国,能源资源蕴藏总 量较为丰富。目 前, 中国是 世界上水资 源最丰富 的国家, 全国水力资源蕴藏量6 . 8亿千瓦, 其中可 开发量为 3 .7 9亿千瓦, 相应年发电量1 9 2 0 0 亿千瓦时; 煤炭储量1 1 0 0 0 亿吨, 探明可采储量1 1 4 5 吨, 占 世界的1 1 .6 , 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 居世界第三位; 石油资 源为7 8 7 亿吨, 剩余 可采储量为2 5 亿吨,占 世界的1 . 7 %;天然气地质 资源估计为3 8 万亿立方米, 预计可采储量为1 0 亿立方米, 剩余可采储量为1 5 0 0 0 亿立 方 米, 占 世 界 的l % ; 煤 层 气预 测资 源 量为3 5 万 亿 立 方 米 2 0 1 。 按目 前估 计 水平, 我国 拥有世界第一位的 水能资源蕴藏量, 第三位的 煤炭探明储量, 第十 一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世界第十八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 m 能源安全推动 信息 化与 工业化发 展w w w h u z h o u .g o v .o n ,2 0 0 3 - 3 - 3 第三章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除了上述常规能源外,我国还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 计, 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5 0 2万千焦 评方米、 年日 照时数在2 2 0 0 小时以 上 的地区占 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 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 风 能资源理论储量为3 2 .2 6 亿千瓦,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 .5 3 亿千瓦。地热 资源储存条件也较好, 其远景储量相当于2 0 0 0 亿吨标准煤以上。 生物质能资源 也十分丰富, 农作物秆 产量每年约7 亿吨, 可用作能 源的资源量为2 .8 亿至3 .5 亿吨;此外还有大量的可用作生产沼气的禽畜粪便等. 3 . 1 . 2 我国能源生产现状 从 1 9 5 5 2 0 0 4年,我国能源生产量基本上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从 1 9 5 5 年的7 2 9 5 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 0 0 4 年的1 8 4 6 0 0 万吨标准煤,产量翻了2 0 多倍 ( 见表3 . 1 ) 。 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基本没有改变。1 9 7 0 年以前原煤在 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高达8 0 %以上,1 9 7 1 年以后仍然保持7 0 %左右的高比重, 2 0 0 3 年为7 4 .2 %; 原油产量的比重从1 9 “年开始超过了1 0 %, 到 1 9 7 6 年达到 2 4 . 7 %,为最高,以 后有所下降, 2 0 0 0 年以 后下降 趋 势明显。水电 和天然气的 比重虽然在逐步提高, 但所占比重仍然很小, 尤其是天然气的比重, 2 0 0 4 年水 电和天然气的比 重分别为7 .9 %和3 .0 yo, 如表3 . 1 0 表3 . 1 我国历年能源产量及构成 年份 能源产量 万 吨标准煤) 煤的比重 ( %) 石油比重 ( %) 天然气比重 ( %) 水 电比重 ( %) 1 9 5 57 2 9 59 5 . 91 . 90 . 82 . 2 1 9 6 51 8 8 2 48 8 . 08 石2 .42 . 6 1 9 7 54 8 7 5 4 7 0 . 62 2 . 62 . 04 . 4 1 9 8 58 5 5 4 67 2 . 82 0 .92 . 04 . 3 1 9 9 01 0 3 9 2 27 41 9 刀 2 . 04 . 8 1 9 9 11 0 4 8 4 47 4 . 11 9 . 22 . 0 4 . 7 1 9 9 21 0 7 2 5 67 4. 31 8 . 9 2 . 04 . 8 1 9 9 31 1 1 0 5 97 4 . 01 8 . 72 . 0 5 . 3 1 9 9 41 1 8 7 2 9 7 4 . 61 7 . 61 . 95 . 9 1 9 9 5 1 2 9 0 3 47 5 . 31 6 . 61 . 96 . 2 第三章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续表 年份 能源产量( 万 吨标准煤) 煤的比重 ( %) 石油比重 ( %) 天然气比重 ( %) 水电比重 ( %) 1 9 9 61 3 2 61 67 5 .21 7 . 02 . 0 5 . 吕 1 9 9 71 3 2 41 07 4 注1 7 . 32 . 16 . 5 1 9 9 81 2 4 2 5 07 1 . 91 8 . 52 . 57 . 1 1 9 9 91 0 91 2 66 8 . 32 1 刀3 . 1 7 . 6 2 0 0 01 0 6 9 8 86 6 .62 1 . 83 . 4 8 . 2 2 0 0 11 2 0 9 0 06 8 . 61 9 滩3 . 3 8 . 7 2 0 0 21 3 8 3 6 97 1 .21 7 33 . 1 8 . 4 2 0 0 31 5 9 9 1 27 4 . 51 5 . 12 . 97 . 5 2 0 0 41 8 4 6 0 07 5 . 61 3 . 53 . 07 . 9 数据来源: 中国 统计年鉴 , 根据1 9 5 5 - 2 0 0 4 年数据整理得 第二节能源消费状况 3 .2 . 1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1 9 5 3 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 划。 鉴于当时的国情,国家除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外,还重点发展了高能源消耗 工业。 接着 “ 大跃进”发展战略使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1 9 5 8 1 9 6 0 年中国能 源消费增长迅速, 三年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分别为8 2 %, 3 6 % 和2 6 %, 而 相应 的 经济增长速度却分别为2 1 .3 %, 8 .8 %和一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