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doc_第1页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doc_第2页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doc_第3页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doc_第4页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 姓名石志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 指导教师梁甲兴 2011-05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 硕士研究生石志强 指导教师梁甲兴 教授 中文摘要 目的介绍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矫治技术同时应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矫治 错牙合畸形并研究其矫治疗效 方法选择30名患者 其中安氏i类8名安氏类20名安氏类2名 使用全 同步带状弓矫正器进行正畸治疗并重点对安氏类1分类患者1o人平均年龄 158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进行矫治前后的x 线片头影测量分析并对测 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全部患者矫治结束获得正常覆牙合覆盖和后牙尖窝相对关系 10例安氏类1分类患者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治疗后snasnbanbu1-sn u1-na角u1-na距均减小u1-l1角显著增加覆盖减小了471 mm差别均具有 统计学意义上下切牙切缘分别向后移动694mm363mm根尖分别向后移动 433mm35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o1 上下磨牙分别向前移动205mm 28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o5 面型角减小了210上下唇突度分别 com鼻唇角增加了540z角增加了741差别具有统 计学意义 p 0o1 结论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的双槽沟结构结合带状弓丝实现排齐整平和关闭 拔牙间隙同步进行其独特的自动转矩表达方式低摩擦力利用轻力矫治等优 点能够良好的保护磨牙支抗有效内收前牙显著改善患者的侧貌是一种在诊 断设计及矫治程序上具有科学化简单化程序化的高效能矫治体系适应于 所有传统托槽的应用范围对传统托槽具有完全的替代性 关键词 正畸学 固定矫正器 托槽 x 线头影测量 带状弓 3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linical primary study on the full synchronizing ribbon arch appliance and technique postgraduate shi zhi-qiang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liang jia-x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full synchronizing ribbon arch appliance and technique meanwhile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with full synchronizing ribbon arch appliance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8 class i 20 class and 2 class were treated with full synchronizing ribbon arch appliance 10 of them were angle class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whose average age were 158 years and with four first premolar extraction and cephalo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used for assessment paired t test was used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normal overbite overjet and intercuspation relationship of posterior teeth were obtainedto the 1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ngle class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the results of cephalometric analysis show that snasnbanb u1-sn u1-na u1-namm were reduced u1-l1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overjet was reduced for 471mm p 001 an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ed the edge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incisors were retruded for 694mm and 363mm respectively the apexes of the upper and 1ower incisors were retruded for 433mmand 358mm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oo p 001 the upper and lower molars were protruded for 205mm and 281mm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 further more there were remarkable decrease on fca ulp and llp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on nla and z angel p 001 conclusions 4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full synchronizing ribbon arch appliance which has double -slot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ribbon arch it can bring out alignment leveling and extraction spaces closing at the same time its unique advantages such as automatic torque expression low friction light force can well protect molars anchorage retract the front teeth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patients profile observably it is a scientific simple programmed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system which is the applicable to the rage of all kinds of traditional bracket it has competitive displacement key words orthodontics fixed appliance bracket cephalometric analysis ribbon arch 5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真实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手写_ 导师签名手写_ _年_月_ 日 _年_月_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的中国 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 数据库等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 建医科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手写_ 导师签名手写_ _年_月_ 日 _年_月_ 日 1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正畸托槽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固定矫治技术装置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过 近百年的发展正畸托槽已发展为一个种类繁多的家族随着正畸临床技术水平 的不断提升对矫治器的革新与改进始终是正畸临床科研的一个热点矫正器的 演化和发展推动了正畸矫治技术的进步 1 正畸托槽的历史回顾 1915年angle发明了带形弓矫治器在这个新矫治装置中托槽被首次介 绍出来1在1928年angle发明了现代edgewise矫治器其矩形槽沟0022 2 0028-in的托槽配合以矩形弓丝并更注重于转矩的控制 20世纪50年 代begg医师发明了begg托槽并于1965年正式发表了 begg orthodontic theory 3 and technique 60年代起andrews 医师对正常牙合进行研究并在方丝弓矫治 4 器的基础上于上世纪70年代初设计出多系统托槽-直丝弓矫治器 此后直 丝弓矫治器长足发展成为目前最常用的矫治技术早在 1935年 纽约正畸先 驱stolzenberg 医师就发明了最早的自锁托槽-russell托槽5 20世纪70年代 以来自锁托槽得到快速的发展美国的craven kurz医师于1975年发明了第一 个舌侧矫治器于1976年申请获得了第一个固定舌侧矫治器的专利并于1979 正式投人生产了kurz-ormco托槽6 在传统直丝弓系统中应用差动力移动牙齿的 理论基础上1986年美国的pckesling医师发明了tip-edge差动直丝弓矫治 器7invisalign无托槽矫治器于1998年问世该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的矫治 8 器为适合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美观舒适的矫治方法 2 矫治技术的历史回顾 固定矫治器及其技术于20世纪初由美国angle医师创立称为edgewise方丝 弓矫正装置经过anglesteiner以及tweedmerrifield等逐步改进完善后 成为成熟的tweedmerrifild标准方丝弓矫正技术属于当时正畸界固定矫正器 系统的主流技术也是现今应用最广的技术和材料之一 70年代由andrews 医师研发的直丝弓矫正器及技术也是在方丝弓矫正器 及技术的基础上基于正常牙合的6项标准提出的随着直丝弓技术的发展又出 现了许多不同的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为rothalexandermbtopak等由 于其具有较少的弓丝弯制较短的疗程较少的椅位占用时间较为完善而持久 6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治疗结果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0 年代begg 异军突起研发出不同于方丝弓系统的圆丝技术即begg 医师基于磨耗牙合差动力 differeniial force 和牙倾斜移动原理创立的begg 细丝弓矫正器及技术以至于与方丝弓系统一起成为当时固定矫正器及技术的两 大主流技术 tipedge 差动直丝弓技术是80 年代美国的kesling 医师基于begg 细丝 弓原理和直丝弓矫治器原理的优点而发明的一种独立的矫治技术它倡导的是轻 力差动力矫治原理它是begg 细丝技术的延伸和创新是begg 技术与edgewise 技术优缺点的良好互补是方丝弓矫治技术与细丝弓矫治技术巧妙结合的典范 2003 年推出的tip-edge plus 直丝弓矫正器及技术属于tipedge 系统的第二 代更新产品简称plus 托槽其双槽沟结构省去了调整复杂的正轴簧更加简 化了操作和疗程 3 关于矫治力 31 按力的作用效果划分分为正畸力和矫形力 正畸治疗是通过正畸力移动错位牙齿使之排列到合适的位置通过矫形力则 可对年轻患者轻度骨骼畸形进行矫正但在整个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齿的移动是 9 主要的 32 以矫治力强度划分1重度力力强度大于350克2轻度力力强度 小于60克3中度力为60-350克之间 当今正畸学界不少学者提倡轻力矫治的理念轻力矫治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 痛苦减轻牙根的吸收程度使牙槽骨发生生理性改建加快牙的移动速度更 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和缩短治疗时间10 要达到轻力矫治行之有效首要的是减小矫治系统的摩擦力1997 年kusy 11 12 等 提出滑动摩擦力可包括三部分经典摩擦力约束力和刻痕阻力damon 认为低摩擦力可以减低矫正力使之接近最适矫正力促进牙槽骨改建在对严 重牙列拥挤的病例中可以大大增加牙弓宽度提供间隙使切牙不致唇倾 proffit等认为最适矫治力应是激活细胞活性而不致于将牙周膜内血管压 7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迫闭塞有学者认为轻而持续的力能确保最有效的牙齿移动即所施的力不能 阻断血流的供应最适矫治力在牙周膜上产生的压强应接近毛细血管的压强即 2 9 196255 kpa 2026 g cm 4 关于牙移动 牙齿移动的类型有五种 即整体移动倾斜移动伸长或压低旋转移动及 控根移动而在关闭拔牙间隙时前牙的移动常表现为-整体移动和倾斜移动 41 整体移动 方丝弓矫治技术和矫治器是现今应用最广的技术和材料之一它能有效地控 制矫治牙各个方向的移动牙弓由托槽和弓丝连成一整体具有较大的支抗力 13 故能减少支抗牙的移位 现代标准方丝弓在镍钛丝普及后更是发展成为最受欢 迎的正畸材料现代标准方丝弓托槽槽沟的宽度和深度都是固定的同时根据不 同的牙位作出大小不同的托槽槽沟垂直于底板开口向唇侧这样的托槽可自 如地对牙进行三维的控制使其平行地移动 方丝弓或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拔牙间隙阶段的操作程序是 先拉尖牙 与双尖牙靠拢 然后内收四个切牙而在滑动机制直丝弓技术mbt中更 是巧妙地应用轻力矫治原理同时内收尖牙和切牙从而实现了六颗前牙的同时 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疗程但二者总体治疗改善程度是相同 然而无论方丝弓或直丝弓矫治技术无论先移动尖牙还是六颗前牙同时移 动总体而言牙齿移动时均呈平行而非倾斜移动 42 倾斜移动 begg 托槽与弓丝为点接触因此begg 托槽沿弓丝滑动时摩擦力几乎为 14 零 由于施力轻微故不需要口外力能够较好的保护支抗且能很快有效的 移动牙齿和打开咬合begg 观察到牙齿移动时整体移动比牙齿倾斜移动的力 量大故采用先使牙冠倾斜再使牙根倾斜的倾斜移动来完成牙齿的整体移动 以达正常位置轻而持续的矫治力引起的组织反应最小牙齿能迅速移动病人 很少发生痛苦及牙根吸收等不良现象 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是kesling基于begg细丝弓原理和直丝弓矫治器 原理的优点而发明的一种独立的矫治技术它倡导的是轻力差动力矫治原理 8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减小摩擦力对槽沟进行了切角处理减小槽沟与弓接触面通过轻力先倾斜 后竖直加速牙齿移动1516 2003年tp公司新推出了tip-edge plus托槽它属于tipedge系统的第二代 更新托槽其重要改进在于在以前tipedge托槽的基础上加入了深遂设计正 轴时不需要正轴簧由于牙齿能在极轻的力量下倾斜移动深覆牙合也很容易打开 17 plus托槽结合热激活辅弓的应用完成第三阶段的控根移动 可以省去调整复杂 的正轴簧节省了椅旁操作时间且辅弓不易丢失不易混淆正轴簧的正轴方向 提高了病人的合作不仅能达到和以前相同的效果而且更加美观更加简化了 18 疗程更加易于清洁有利于口腔卫生及患者舒适度 5 矫正器在国内的发展 纵观现代口腔正畸学100余年的历史几乎所有卓有成效的矫正器及技术均 是发达国家发明的其中几乎所有的固定矫正器及技术是美国学者发明的功 能性矫正器及技术大多数由欧洲人研制的我国学者经过20余年的努力不仅引 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而且不少医师在学习借鉴 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努力自主创新如2002年曾祥龙教授开发出的z1矫治器以及 后来改进的z2矫治器2003年梁甲兴教授发明的free-edge托槽三翼2006 年林久祥教授发明的传动直丝弓矫正器等等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现有的正畸托槽大都是单弓丝槽的在临床治疗中牙列 的排齐和牵引内收不能同步进行个别系列的托槽最多在托槽底部加一个横管 但因为横管临床上在穿辅弓时不易操作且窄面成型的传统主弓丝其窄面进入横 沟的方式不利于早期安装使用主弓丝与排齐圆丝辅弓不能全疗程共同使用对 牙齿移动的配合不够合理因此限制了其作用效率这里针对梁甲兴教授研发的 专利号2009201966220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带状弓直丝矫正 器及技术-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进行临床观察与研究 9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介绍与病例报告 1 矫正器的组成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由专用的托槽颊面管弓丝及牵引 钩等组成 11 托槽槽沟型号为00280026-in按矫治患者错牙合类型不同分为 类类和类三种托槽 全同步带状弓托槽为单翼带形弓直丝托槽包括托槽本体1 和金属网底6 在托槽本体上设有复合弓丝槽 34 牙合向结扎翼2龈向结扎翼5龈方远中 向标识7 和纵轴线槽8其主要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弓丝槽由正方形细弓丝槽3 和 矩形主弓丝槽4 构成细弓丝槽位于复合弓丝槽的底部主弓丝槽位于复合弓丝 槽的唇颊侧使用时两条弓丝可以同时发挥作用 图1-1 托槽侧面观 图1-2 托槽上面观 图1 全同步带状弓托槽示意图 备注托槽尺寸 a 0016-in b0020-in c0026-in d0028-in 12 颊面管 同样采用双槽沟设计细弓丝正方形槽偏舌方主弓丝矩形槽在细弓丝槽的 颊侧并相互平行这样可延长辅弓的长度在配合托槽使用的同时可加强对前磨 牙的控制力 13 弓丝由带状弓主弓丝和排齐镍钛辅弓组成 带状主弓丝的作用-建立和维持牙弓的对称与稳定以及上下弓丝的协调支 持牵引并配合托槽内预成的转矩角表达转矩采用将临床常用的方丝旋转九十 度使其宽面朝向唇舌侧的方式应用于矫治系统中 10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镍-钛辅弓具有记忆性和超弹性两大特性弹性柔和的镍钛丝可产生准确的最 佳矫治力起到排齐牙列替代正轴簧的作用在矫治早期排齐牙列和后期精细 调整纠正扭转时使用 14 牵引钩 采用特制的套筒式牵引钩更牢固的固定于带状弓丝上有效防止治疗过程 中牵引钩的滑脱 2 矫正器的设计原理 21 正畸治疗中牙齿的早期移动 有学者认为向新鲜拔牙区移动牙齿较向已愈合拔牙区移动牙齿更快速 19牙齿向新鲜拔牙区移动速度明显大于向已愈合拔牙区移动的速度这可能 是因为拔牙创内松散的结缔组织与被移动牙齿间仅有非常薄的牙间隔移动时 牙齿阻力小另一方面新鲜拔牙创内缺少钙化骨因而牙槽骨骨质吸收快或 者与此时存在大量具有骨吸收潜能的细胞有关 牙齿向新鲜拔牙区移动速度快而向已经愈合的拔牙区移动速度慢正畸 内收前牙关闭拔牙间隙宜早期进行20拔牙后早期移动牙齿可充分利用拔牙创 的骨改建优势 其理想的移动时机为拔牙后1 周左右21 在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1 周和12 周移动上颌尖牙尖牙的根尖吸收情况 和牙槽骨水平高度没有统计学差异拔牙创的愈合对移动牙齿的根尖吸收和牙槽 骨水平高度没有明显影响可以考虑拔牙后早期移动牙齿根吸收发生的组织学 研究表明由于新鲜拔牙创内幼稚和未完全钙化的骨组织有丰富的细胞和血管 22 有更多的反应活性根吸收风险减少 22 正畸临床治疗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com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在矫治过程中排齐整平牙列所花费的时间越长 后期关闭拔牙间隙时变得十分困难即使使用较大的力也不一定引起较大的牙 23 齿移动 com 牙根吸收是正畸牙移动的不良反应之一开始于正畸施力后的23 周 并持续发生在整个施力过程中24 25 brezniak 等 认为正畸力所导致的牙根吸收 11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具有炎症反应的所有特征应称其为正畸导致的炎性牙根吸收牙根吸收与治疗 时间 固定矫治牙齿结构个体易感性以及牙移动的方式等因素有重要相关 26 性 其中矫治疗程是导致牙根吸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学者认为治疗时间 27 与牙根吸收呈正相关性 固定矫治正畸疗程越长牙根吸收的程度越重 levander 等28发现正畸疗程为69 个月的患者根吸收发生率为34 正畸 疗程为19 个月的患者根吸收发生率增高到56 satu 等发现持续的固定矫 治对牙根吸收的程度有促进作用未出现牙根尖吸收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为 15 年有严重根尖吸收者为23 年伴随长期的固定矫治严重的牙根吸收 的风险将会增加29通过牵引牙周韧带使尖牙在3 周内快速后退此时牙根的吸 收刚刚启动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使牙根吸收达到最小程度的最佳方法是在短时 30 间内完成牙齿的移动或在牙根吸收启动前完成牙齿移动 23 矫正器的个性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口腔正畸学中的应用个性化托槽越来越多的展现在我们 面前但是由于其价格昂贵并不适合临床大量推广使用而传统的矫正器由于 类型单一很难适应于各种不同的错牙合畸形在固定矫正器发展的历史中 andrews 医师发明的直丝弓矫治器曾经根据不同的错牙合类型拔牙不拔牙病 例以及患者anb 角的大小区分将托槽设计出了11 种规格之多这虽在理论上 较为严谨但治疗程序繁琐给临床使用托槽带来了诸多不便难以广泛应用和 推广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根据不同错牙合类型的特征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矫治器- 分别为类类和类三种类型的托槽以适用于相应的安氏错合类型做到 针对不同的错牙合类型的个性化治疗方便临床选择使用和推广 24 矫正器的作用原理 com 直丝双槽沟设计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托槽为直丝双槽沟设计托槽的 设计中加入了转矩轴倾度内收外展等角度其下方的正方形细弓丝槽可容 纳镍-钛辅弓为矫治提供柔和而持久的矫治力起到排齐牙列的作用其上方 的矩形弓丝槽容纳带状主弓丝在排齐的同时建立和维持牙弓的对称与稳定以及 上下弓丝的协调还可为矫治早期牵引提供足够强度的弓丝以保持牙弓形态支 12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持牵引和加强打开咬合并结合托槽预成的角度表达转矩两根弓丝作用时互不 干扰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图2-1 图2-1 排齐阶段 图2-2 倾斜移动阶段 图2-3 整体移动阶段 图2 牙齿移动各阶段托槽与弓丝示意图 com 转矩表达 矫治初期因为牙列不齐主弓丝还不能完全入槽托槽 预成转矩不能表达此时牵引内收前牙牙齿移动表现为倾斜移动排齐牙列后 即可取出镍-钛辅弓带状主弓丝虽完全入槽但此时弓丝与拖槽间表现为点接 触 图2-2 牙齿移动时仍表现为倾斜移动当牙齿内收达到正常转矩角度时图 2-3带状弓丝与托槽槽沟间紧密接触通过紧密结扎此时转矩可充分表达 牙齿移动则表现为整体移动 com 支抗控制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的带形主弓丝为宽面唇舌向入槽与传 统方丝弓及直丝弓矫正器相比较弓丝与托槽的接触面积减小摩擦力也相对减 少垂直向上增强硬度的带状主弓丝可加强对磨牙的控制带状主弓丝完全入槽 前主弓丝与托槽及镍-钛辅弓与拖槽之间均为点接触主弓丝完全入槽后辅 弓即可取出转矩表达之前主弓丝与托槽间仍为点接触且牙移动表现为倾斜移 动如此不仅大大较小了摩擦力更可使用轻力进行牵引增强磨牙的支抗另 外早期施行牵引可充分利用牙齿向新鲜拔牙区移动速度明显大于向已愈合拔牙 区移动速度的特点快速移动牙齿关闭拔牙间隙增强磨牙支抗 3 临床矫治程序 31 托槽定位 全同步带状弓托槽为单翼带状弓直丝托槽适用于直丝弓托槽的粘结方 法为简化临床操作故采用目测法直接粘接托槽法通过目测确定牙齿临床冠中 心将托槽中心对准临床冠中心调整托槽纵轴线槽与临床冠长轴一致需要强 13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调的是托槽位置的正确是高质量矫治的基础全部托槽粘接完成后应仔细检 查各个托槽的位置如发现问题应重新粘接双尖牙临床牙冠的高度在每个病 例变化很大所以双尖牙托槽的高度是确定其它托槽位置的关键托槽的高度一 般以双尖牙为准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32 排齐整平的同时结合牵引关闭拔牙间隙或调整磨牙关系 全口粘结全同步带状弓托槽后初始排齐使用0014-in的n-t弓丝采用 020mm结扎丝将其结扎于正方形细弓丝槽内主弓丝采用00170025-in的方 丝将其旋转九十度使宽面朝向唇舌侧的方式制成00250017-in的带形弓 应用于矫治系统中于尖牙近中安放特制带形弓牵引钩采用025mm结扎丝将其 结扎于矩形主弓丝槽内主弓丝能够完全入槽的可将其完全结扎不能完全入 槽的部分结扎完全不能入槽的将结扎丝通过纵轴线槽将其悬吊结扎带状 主弓丝常需配合摇椅型弯曲以打开咬合 当牙齿初步排齐后逐步更换较粗的镍-钛圆丝后继弓丝可采用0016-in 0018-in镍-钛丝继续排齐直至主弓丝能够完全入槽后去除镍钛辅弓每次 更换镍钛辅弓时调整主弓丝的摇椅型弯曲直至牙弓整平 在排齐整平的同时即可施加牵引力关闭间隙以单侧100g左右的力整体内 收六颗前牙纠正磨牙关系时牵引力加大1倍以上或采用颌间颌内组合牵引直 至前牙达到浅覆牙合浅覆盖磨牙及尖牙中性关系为止 随着牙齿逐步排齐与内收以及带状主弓丝的完全入槽主弓丝与托槽预成的 转矩角度逐渐表达出来使牙齿由倾斜移动转换为整体移动 33 完成阶段-精细调整阶段 纠正矫治过程中因托槽定位而引起的个别牙扭转转矩表达不足等问题 对个别牙的调整可调整托槽位置并再次使用镍钛辅弓将其紧扎于正方形 细弓丝槽内以纠正个别牙的扭转转矩的控制则是结合转矩带状主弓丝以 03mm 结扎丝紧密结扎使主弓丝与托槽紧密接触以充分表达转矩 使每个病例达到磨牙中性关系牙列整齐拔牙间隙关闭尖牙中 性关系 上下颌中线一致上下颌牙齿有适当的覆牙合覆盖关系 全同步复合矫正器疗效的临床初步观察 14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病例报告 4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以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正畸科的初诊患者30名男 11 名女 19 名患者年龄范围 125335 岁平均年龄 1738 岁其中青 少年患者17 人成年患者13 人错牙合畸形分布情况及治疗方式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错牙合畸形分布情况及治疗方式例 分类 人数 正畸治疗 拔牙 不拔牙 安氏类 8 4 4 安氏类 20 17 3 安氏类 2 0 2 合计 21 9 42 矫治方法 全部患者使用00280026 英寸的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杭州新亚齿科材 料有限公司 进行矫治 所有病例治疗全过程均未使用附加支抗包括口外弓 种植支抗nance 弓横腭杆等 43 典型病例 病例1 王xx女168 岁 诊断为安氏类错牙合畸形类双凸面型伴开唇露齿第一恒磨牙及尖牙均 为中性关系前牙浅覆牙合浅覆盖上牙列度下牙列度拥挤下中线左偏 2mm 设计及矫治减数四颗第一双尖牙应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正技术及类托 槽矫治疗程18 个月复诊13 次如图所示患者面部由较之前的类双凸面 型改变为矫治后的类正常面型上下牙列排齐并保持类中性关系上下牙列 中线齐口唇自然封闭 15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1 典型病例1 治疗前面牙合像和x 线侧位片 图3-2 典型病例1 治疗中牙合像 16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3 典型病例1 治疗后面牙合像和x 线侧位片 病例2 陈xx女176 岁 诊断为安氏类一分类错牙合畸形类凸面型第一恒磨牙为远中关系前 牙度深覆牙合度深覆盖上牙列度下牙列度拥挤下中线左偏4mm 设计及矫治减数四颗第一双尖牙应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正技术及类托 槽矫治疗程14 个月复诊10 次如图所示患者面部由较之前的类凸面型 改变为矫治后的类正常面型上下牙弓由矫治前的远中关系变为类中性关 系上下牙列中线齐前牙浅覆牙合浅覆盖 17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4-1 典型病例2 治疗前面牙合像和x 线侧位片 图4-2 典型病例2 治疗中牙合像 18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4-3 典型病例2 治疗后面牙合像和x 线侧位片 病例3 黄xx女122 岁 诊断为安氏类错牙合畸形类凹面型第一恒磨牙为近中关系前牙 度反覆牙合度反覆盖上牙列无拥挤下牙列间隙2mm双侧侧切牙至第一恒 磨牙区开牙合下牙列中线右偏4mm下颌向右侧偏歪 设计及矫治不拔牙矫治应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正技术及类托槽主动 矫治疗程24 个月复诊15 次考虑患者处于生长高峰期故观察6 个月后拆除 矫正器如图所示患者面部由较之前的类凹面型改变为矫治后的类直面型 上下牙弓由矫治前的近中关系变为类中性关系上下中线齐咬合紧密前牙 覆牙合覆盖正常下颌偏歪明显改善 19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5-1 典型病例3 治疗前面牙合像和x 线侧位片 图5-2 典型病例3 治疗中牙合像 图5-3 典型病例3 治疗后面牙合像和x 线侧位片 20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的疗效分析 1 研究对象 就30 例患者中选取安氏类1 分类上颌前突需拔除四颗第一双尖牙治疗的 患者共10 例其中男2 例女8 例年龄范围12523岁平均年龄158 332 岁做一软硬组织的治疗前后比较研究 11 纳入标准 1 安氏类1分类错牙合 2 前牙覆盖 5 mm磨牙远中关系伴轻中度拥挤 3 软组织侧貌呈突面型需减数四个第一双尖牙中度以上支抗 4 既往无正畸治疗史无颞下颌关节病及外伤史 5 全身状况良好无严重全身疾病牙周组织健康 12 排除标准 1 第一双尖牙因龋坏大面积充填或完全位于牙弓之外为简化治疗拔除者 2 治疗前后资料不完整者 2 研究方法 21 头影测量分析方法 患者矫治前后均采用x 线摄片机orthopantomograph op100 型芬兰instumentari 公司拍摄x 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经标准化条件 严格定位头颅患者放松站立双眼平视前方将两侧耳塞置于外耳道口内头矢 状面与感应屏平行定位标尺指在软组织鼻根点处将水平标准线对准眶耳平面 嘱患者双唇自然放松后牙在牙尖交错位上轻轻咬合舌及口周肌肉放松平静 均匀呼吸不作吞咽动作x 线阳极管对准外耳道口垂直感应屏投照管电压 为85kv电流为12ma曝光时间为160 毫秒放大率为111 22 x 线片要求硬软组织影像清晰轮廓分明并用扫描仪microtek scanmaker i800 mrs-9600tfu2 型上海中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