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机械制造工艺.doc_第1页
试谈机械制造工艺.doc_第2页
试谈机械制造工艺.doc_第3页
试谈机械制造工艺.doc_第4页
试谈机械制造工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制造工艺2008第4期(总第162期)要目时政要闻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 李毅中任部长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领导讲话 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装备业技术创新样本深化产学研结合 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 报刊观点 形成大工业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家论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需要整合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和部门 装备制造业中的“中国制造”协会通知 举办数控应用高级培训班 企业经验 哈电集团 加快升级改造 营收大提升企业创新 南京电气成全球最大玻璃绝缘子生产基地电子专栏 专项规划发布电子装备产业将加快发展 企业信息化 中小企业如何正确选择ERP系统? 新装备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首根大型船用曲轴下线国产首台重型曲轴旋风车成功出轴8万吨模锻液压机项目在西安开工工艺征文 专讯(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主办)时政要闻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 李毅中任部长13 / 14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李毅中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确定,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国家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前,工业行业管理由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分别负责,管理分散,不利于工业的协调发展。为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有必要对相关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中国工业报2008.3.18)领导讲话 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装备业技术创新样本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日前在调研大连装备制造业后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成果斐然在国家核电、水电、火电、船舶及石化等行业的重点建设工程中,高端大型铸锻件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引起各方关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建设国际一流铸锻钢基地及大型铸锻件国产化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将使我国缺乏制造大锻件的能力这一问题今后有望得到解决。项目建成后,一重生产等级将达到“7654”的世界极端制造目标一次提供钢水700吨、最大钢锭600吨、最大铸件500 最大锻件400吨。 制约我国造船工业快速发展的大型船用曲轴,也由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公司加工成功。齐重数控自主研制成功的数控重型曲轴旋风切削加工中心,则为我国生产大型船用曲轴首次提供了国产设备,结束了此类设备依靠进口的历史。去年,国家发改委陆续发布了石化和冶金重大装备自主化实施方案进展顺利的消息。鞍钢与一重合作研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150毫米热连轧机,使冶炼企业的建设成本降低50多。由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为天津、镇海、抚顺百万吨乙烯国产化依托工程研制的“裂解三机”,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在国内均为首台(套)产品。 在电力装备方面,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生产出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并独立设计制造了三峡右岸70万千瓦水电机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创新推动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聚集了一重、哈电、哈飞等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2006年5月,由国务院振兴东北办负责的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公室成立,相关组织协调力度空前加强。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东北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不断增粗拉长,相关企业正向着技术总成、研制高端产品和拓展新领域等方向发展。 (中国工业报2008-1-17 )深化产学研结合 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在广东产学研会议上说: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要着眼于提升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第二,要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密切结合;第三,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第四,要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持续创新能力。他说,科技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在推进产学研结合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比如,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配套政策;通过省部共建活动,促进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集群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形式,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与教育部、财政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成立产学研结合协调指导小组等。他表示,今后科技部将进一步发挥自身职能,集成资源、集中力量,为广东省的产学研结合工作提供更多服务,及时总结广东经验,为推动各地产学研结合工作提供借鉴和有益的经验。(科技日报2008.3.7.)报刊观点 形成大工业体系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是这次人大“大部门”改革的试点之一。本刊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职责,本期已有另文叙述。凸显形成大工业体系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50%。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出了工业化引导的强烈趋势。对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而言,中国工业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这首先表现在,作为第二产业,现代工业在三大产业中与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中国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300万农民进城。预计未来的20年,中国将有超过4亿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国已有1亿多农民工的事实表明,加快工业化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现代工业的进一步延伸,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其次表现在,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而言,现代工业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战场,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很显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离不开加快工业化发展;而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和加快工业化发展息息相关。我国传统的工业管理体制存在着分散的弊端,特别是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和使用往往分散到几个管理部门,以至于形成了研发和生产割裂、生产和使用脱节的状况。这种自成体系、分割管理的局面,十分不利于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十分不利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十分不利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其中,首台首套政策在实施中经常遇到障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经济结构、生产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组织形式上的差距。为了有效地缩短这种差距,必须形成大工业和大市场的格局,形成统一的大工业体系。换句话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整合传统的工业管理体制,需要有一个权威部门对我国工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协调管理和政策统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工业和信息化部改革试点,凸显了形成大工业体系的发展机遇。凸显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趋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思路。之所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因为工业化是不断吸纳新的科技成果、技术水平不断创新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的作用不容置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这也就是说,在2020年这同一个时点上,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和工业化基本实现是同步的。由此可见,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融合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正像专家们指出的那样,现代工业的信息化是重大装备主设备可控性、测控设备适用性及信息优化应用的综合成果。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必须解决信息的采集、测量、处理、应用和传输等技术及其相关设备。典型的信息化工业企业由过程控制系统(PCS)、生产管理系统(MES)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三级组成。而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广泛融合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柔性化,使设计研发提高效率和成功率,实现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进而实现企业间信息的互通互联,改变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工业和信息化部改革试点,无疑凸显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趋势。这个融合趋势的主基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有人把工业化比喻为躯干,把信息化比喻为头脑。中国作为一个工业经济大国,必须既有躯干,又有头脑。相关链接 一、改革开放以来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站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看,已经进行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和正在进行的第六次改革,带来的影响都会十分深远。 第一次:1982年,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按:原一机部从1952年成立以来,经军工、农机、机车、汽车等行业的进进出出,共5次,82年改名为机械工业部 ;第二次: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 此期间,机械部又经兵器进出、电子进入,改名国家机械委、机械电子部;第三次: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机电部又改回机械部;第四次: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其中撤销15个、新组建4个部委机械部改为国家机械工业局,2000年撤销;第五次:2003年国务院改由28个部门组成。二、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至27个2008年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27个国务院组成部门是: 外交部、国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中国工业报2008-3-12)专家论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需要整合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和部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博士 顾平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为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加快产业升级工业化是不断吸纳新的科技成果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世界上只有那些善于将最有前途的新技术融入本国工业化的历程,并在继承与吸收的基础上善于创新的民族,才能不断提高工业化的层次和水平。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成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的强大动力。发达国家正在通过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抢占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只有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两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化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一批新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大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二、加快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和部门的整合 打破分散和壁垒作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工业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为了适应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推进我国工业化协调、快速、持续的发展,需要整合现行的工业行业管理体制。我国现行工业行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散,不同领域的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和工业运行调节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首先,造成了工业管理职能的交叉重叠,不利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一步融合和整个工业的协调发展。现代工业行业之间客观上彼此渗透、相互关联,融合趋势进一步增强,需要政策统筹、管理协调和标准统一。按行业归口管理容易引发相关部门政策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执行上的相互掣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行业监督的主体越位、缺位,特别是在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尤其需要有一个权威部门对我国工业化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整体指导。其次,自成体系、分割管理的局面,容易形成行业壁垒,不利于统一的“大工业”体系形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涉及到我国整个工业行业的历史性任务,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国防科技工业的研发、生产与建设以及军工企业的战略重组等重大问题,都需要超越现行的行业限制,打破行业壁垒,加强产业融合与产业配套,以高新技术产业与信息产业为主导,统筹、协调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战略性的产业升级,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增强我国整体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这种分散的管理体制容易造成对国外先进技术的重复引进,不利于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和部门的整合,有利于做到统筹规划,从政策的角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有利于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避免重复引进,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有必要将主要行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方面的职能适当集中,由中央政府组建统一的工业管理部门,建立起与我国现阶段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统一的政府工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对工业化的整体规划、指导、监督和协调作用。三、加强产业整体规划和行业发展指导 政府行为到位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已不是工业生产规模和产品产量方面的差距,而是工业经济结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组织方式上的差距。建立统一的综合性工业管理体制,有利于形成“大工业”和“大市场”的格局,也便于加强产业整体规划和行业发展指导,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的有机结合。整合绝不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工业管理方式的回归,而是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人民日报 2008.3.10)专家论坛 装备制造业中的“中国制造”潍柴集团谭旭光董事长的一次演讲 摘要据中国工业报按,中国贸促会在新加坡举办的“四海论道解读中国制造”论坛上,谭旭光的演讲曾被新加坡胜科执行主席、横河亚洲总裁高度评价。在过去20多年,商用汽车、工程机械和动力系统等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成就最为值得关注。在这个领域里:一方面,我们为中东、东南亚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发动机和发电动力系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使他们能够买得起,可以说使那里的人们真正享受到了人类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又为发达国家的市场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零部件产品。中国制造的优势中国制造业有三个特征:一是中国制造业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技术与标准。由于最初都是引进的产品,一开始就有一个国际化的产品技术平台。但是,目前拥有竞争力的产品都是经过了成功的本土化或二次开发的产品技术。后来全球许多知名的研发技术咨询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业务,中国的制造商也到海外聘请一流的研发、设计中心协助国内产品开发。今天,中国制造业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上所采用的产品技术、质量与安全标准,与世界先进国家是完全同步的。二是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装备与工艺水平是世界一流的。由于中国众多的制造工厂是过去5年内建立起来的,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技术装备,装备与工艺水平甚至大大超过了欧美的同行。三是中国制造业具有强大而又精益的生产规模效益与成本优势。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支持下,中国制造业在很多领域都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中国制造今天表现出来的成本优势已不仅仅是人工成本优势,规模效益带来的成本优势已逐渐显露出来。中国制造的问题中国制造业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首先,政府与目标市场国的监管机构要加强合作、沟通,在产品的安全法规与质量标准上达成一致,这也是监管部门实现全球化的过程。其次,中国的监管体系和实施机构相对薄弱,许多法规也在不断地制定与建立当中,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与加强。从企业方面,应更加注重为客户提供周到的服务。以上都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全球化的进程不应降低消费者对安全、环保与质量的要求,但是任何国家以安全、质量法规为由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产品的进口也是不应该、需要我们以提高自身竞争力来积极应对的。 中国制造的未来英国是现代工业的发源地,当年德国制造曾经不被各国的消费者认可,后来日本制造也曾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展望未来,中国制造同样会发展成为高科技、高质量、高品质的象征,并在未来引领世界制造业,但同时要面对全球范围内的许多严峻挑战,在把握历史的机遇时,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创新与突破:一是靠品质赢得信誉,在产业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高品质生产管理、企业文化的创新。二是要抓住技术革命的机遇,实现产品的创新。伴随着日本制造的崛起,发生了电子工业的革命,那么下一个改变人们生活的技术革命在哪里?我认为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能源革命,尤其是绿色能源技术在汽车、动力系统中的应用。三是通过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在销售与服务领域的创新。(中国工业报2007.12.14)协会通知 关于举办数控应用技术高级培训班的通知工艺协会于3月27日发出“举办机电企业数控技术应用高级培训班”的通知(中机艺协2008006号),通知说:根据去年工艺年会期间与会代表的建议和2008年重点工作计划,为提高我国机电制造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培养熟悉数控技术应用的工艺、生产、管理人员,协助企业用好已有的数控设备,并不断扩大应用数控加工技术和装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我会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商定:于2008年5月下旬在武汉举办“机电企业数控技术应用高级培训班”。一、培训对象:1、工艺技术人员及工艺管理人员; 2、数控编程人员;3、生产计划、调度、管理人员。二、培训目标: 1了解数控技术现状及发展动向; 2掌握数控机床及工具的基本知识;3实践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操作; 4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了解数控加工实际效果。三、培训内容:培训班邀请国内数控技术资深专家,系统地讲授数控技术实用知识:1数控技术现状及发展动向; 2数控机床的基本知识;3数控系统及编程技术; 4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5数控机床刀具系统及切削参数;6数控加工的适应范围和技术经济分析;7数控加工实训。四、培训时间: 7天通知要求各参加单位于4月25日前将“机电企业数控技术应用高级培训班报名表”,邮寄或传真至我协会秘书处。企业经验 持续创新、改造 攻克技术难点南京电气成全球最大玻璃绝缘子生产基地南京电气集团公司在分文未收的情况下,紧急向贵州电网公司发送输电配套产品7万多件,价值近千万元,用户专程派人将锦旗送到南京电气,对其无私支持表示感谢。据悉,该集团自1月24日至2月19日,已向贵州、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浙江、河南九省区发送抗冰救灾用玻璃绝缘子32万只,正在组织发运的产品还有十多万只。南京电气目前已经形成了1200万只钢化玻璃绝缘子的年生产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玻璃绝缘子生产基地。持续技改 产能六年增长六倍特型钢化玻璃绝缘子是电网输电线路的核心部件,作为中国第一只钢化玻璃绝缘子的诞生地和全国电瓷行业排头兵企业,南京电气玻璃绝缘子经历了手工单机生产、机械化半自动生产和引进技术全自动生产三个发展阶段。企业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生产经验。近年来,南京电气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玻璃件采用自主开发并经长期运行经验验证的玻璃配方、全自动化先进设备制造,并以二次冷热冲击、内水压检验手段加强质量过程控制,产品结构设计合理、机械强度高、分散性小、电气性能优良,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南京电气2007年组织实施了特型钢化玻璃绝缘子生产线技术改造工程,从1993年至今连续几次引进技术和改造,玻璃绝缘子全自动生产线由最小一条年生产能力200万只,扩大到五条后年生产能力达1200万只,可规模化生产550kN及以上产品,年生产能力增长到六倍,能满足目前国内输电线路电压不断升高的需求。攀登电工科技“珠穆朗玛峰” 特高压设备制造技术属世界电力工业的前沿技术,被誉为电工技术的“珠穆朗玛峰”。变压器套管是大型变压器的关键部件,特高压变压器套管制造难度极大,其关键技术被欧美几家大公司掌握和垄断。 2007年年初,该公司研制成功试验用1100kV变压器套管,后通过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全部型式试验;2007年11月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两根工程用1100kV变压器套管,该套管总长13.52米,重7吨,实为套管中的“巨无霸”,但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几分之一。它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为我国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设解了燃眉之急 (中国工业报2008.3.4.)电子专栏 专项规划发布电子装备产业将加快发展原信息产业部颁布的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一五”专项规划、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十一五”专项规划等多个信息产业领域专项规划。 根据专项规划,在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方面,今后我国将从建设电子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发展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而在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方面,将通过加大国际合作,加强共性基础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加快发展基础元器件 专项规划突出强调了创新,明确提出“坚持跟踪与突破相结合、引进与创新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研发和产业化思路。针对我国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业“散、乱、小”特点和缺乏行业骨干企业、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专项规划要求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原始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不断满足整机产品的需要。 此外,考虑到市场对环保节能型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和相关限制性法规陆续出台,专项规划在思路中突出强调了“绿色化”,提出加强无害化新型元器件和环保型电子材料的开发。 做强电子装备产业 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分支,处于电子信息产业链最高端,基础性强、关联度高,是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此次颁布的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十一五”专项规划,对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分别提出了增长目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目标。 专项规划一是提出了电子专用设备产业规模将保持年均25%增长速度的发展目标(“十五” 约为17%);二是提出电子测量仪器产业规模将年均增长20%的发展目标。目前国产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的市场占有率尚不足10%,预计到2010年国产设备和仪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有望突破20%。 (中国工业报2008.1.15.)企业信息化 中小企业如何正确选择ERP系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经营方式的差距,并努力寻求优化管理模式的途径,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 引进先进的ERP管理软件,不仅是一条公认的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迎接新经济挑战的必要技术基础。然而,面对市场上各种信息化解决方案,多数企业觉得如同雾里看花,不知所从或者草草决定,影响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很多企业就是因为前期选型的失误而导致ERP项目实施的失败。那么,中小型民营企业在ERP选型的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哪些因素? ERP产品市场有高低端之分 在选择ERP产品之前,企业应该首先了解市场的总体状况,并且根据企业的需求缩小选择范围。ERP产品市场大体上可分为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高端市场基本被一些世界级的软件所占据,如“JPOBS”;低端市场则呈现国内软件与国外软件势均力敌的局面,国内的主要有金蝶、用友、利玛、天心、金思维等,国外则有QAD、MRP9000等。国际大型软件由于高端市场的饱和,纷纷向中小型市场和民营企业转移,于是在价格上体现出了更多的弹性。一般来说,大型软件中存在着很多超出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实际管理需求的过分复杂的操作流程,对企业资源基础的要求较高,实施难度和风险都较高,所以选择时必须慎重考虑。注意定位 重在整合 在ERP项目立项之时,首先要对项目作一个明确的定位,实践证明,一个正确的定位对项目选型乃至实施工作都可以起到极强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实施效果。目前,国内对ERP系统的讲解很多,但是大都没有标准,市场上关于ERP的各种书籍更是数不胜数,莫衷一是。其中,有的是以宣传某个产品为内核,带有一定的商务倾向;有的偏重于IT,没有把IT同管理结合起来;更有东拼西凑抄袭者,没有独创新意。在ERP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有人提出了“相互独立”这样违背信息集成的错误观点;在选型问题上,提出诸如“信息化应该从规划开始而不是从需求开始”这类的模糊观点,很难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从供需链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是供需链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供需链上的主导企业实现了信息化,而它的上下游合作伙伴还没有实现信息化,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供需链的竞争。一些主导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以后,必然对它的合作伙伴提出信息化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否则,会失去在产业链上的竞争优势。同时,ERP项目本质上是一个管理项目,而不是纯粹的IT项目,它的导入和实施会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需要对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作业方式和作业习惯进行系统整合,以企业管理系统的再思考和不断完善为主线,而不是将现有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作业方式简单地以计算机实现为主。需求是第一 目标要明确 在正式选型之前,应该对企业自身的需求有了解,即对自己的企业作一个整体的评估和自身的实施基础,然后再确定选择的方向,如大型系统还是中小型系统?国外产品还是国内产品等。一般来说,中小型民营企业,如果不是在管理上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的话,应仍以中小型软件为主要考虑对象。对于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或者希望通过ERP改进企业管理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如果业务重点在生产、计划方面,国外的中小型软件相对比较成熟,并且大多也提供二次开发平台和各种接口以供扩展需要;如果业务重点在进、销、存和财务总账方面,那么国内软件已经具备能力,且国内软件具有本土化和易于维护的优点,不失为一种较佳的选择。 企业在统一了建立ERP系统的必要性后,结合现有工作和信息流程所出现的问题,对每项工作做出处理或解决之道,再归纳出对软件功能和系统配置的要求。它包括企业的销售生产环境,多数是混合型环境;企业组织、法人地位、财务关系等;本企业特点对ERP功能的特殊要求。这里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对固定工艺,计划作用已不大;有立体仓库需要自动仓储系统(AS/RS)接口;需实时采集现场数据,软件要有与现场设施建立信息交换的接口,等等。 在选择方向确定后,就可以着手对ERP供应商们提供的软件和服务进行评价。软件评价的标准主要有:软件产品的功能,即产品是否能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求、满足到哪种程度,对于部分特殊的需求,是否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软件的成熟程度等。 ERP项目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要有较为明确的实施目标以及远景规划,从管理工作及项目型工程的角度来组织,而不是简单的软件采购行为。企业高层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这是ERP项目成功实施的最基本要求。 实施ERP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效益会不断体现,但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要不断改进管理理念,接受ERP不断改进的观点。尤其是企业的决策者,必须清楚ERP的成功率与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力度是正相关的,而且还应该清楚ERP是企业日常管理的辅助工具。 可以说,ERP实施的成功是管理进步的开始。(中国工业报2008.2.5.本刊对小题目有修改)新装备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首根大型船用曲轴下线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制造的首根大型船用曲轴2007年年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