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子女间抱怨及其应答的对比研究.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3/06fb0828-7b90-491b-ab38-1c4a10f3bc69/06fb0828-7b90-491b-ab38-1c4a10f3bc691.gif)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子女间抱怨及其应答的对比研究.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3/06fb0828-7b90-491b-ab38-1c4a10f3bc69/06fb0828-7b90-491b-ab38-1c4a10f3bc692.gif)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子女间抱怨及其应答的对比研究.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3/06fb0828-7b90-491b-ab38-1c4a10f3bc69/06fb0828-7b90-491b-ab38-1c4a10f3bc693.gif)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子女间抱怨及其应答的对比研究.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3/06fb0828-7b90-491b-ab38-1c4a10f3bc69/06fb0828-7b90-491b-ab38-1c4a10f3bc694.gif)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子女间抱怨及其应答的对比研究.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3/06fb0828-7b90-491b-ab38-1c4a10f3bc69/06fb0828-7b90-491b-ab38-1c4a10f3bc695.gif)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子女间抱怨及其应答的对比研究关键词:家庭情景喜剧 抱怨应答 言语行为 抱怨策略 冒犯行为 应答模式摘要: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中美抱怨言语行为都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其结构均有多种表现形式。造成中美家庭抱怨言语行为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 二、“仅仅提及冒犯行为”这一抱怨策略在中美家庭中均较为常见。“要求改变冒犯行为”在美国家庭中应用得最为频繁,在中国家庭中,它与“解释不满”一起位列中国家庭应用频繁度的第二位。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暗示冒犯行为”的应用。相对于其它六种抱怨策略而言,“警告或威胁”策略在两个家庭中出现的频率相同,均为最低。 三、四种抱怨应答模式与七种抱怨实施模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中美子女在面对七种抱怨实施模式时,选择接受作为应答的情况无统一的趋势。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种类时,中国子女“接受抱怨”的比例高于美国子女。其中,中美子女对“请求改变冒犯行为“的应答有显著的差异,美国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抱怨”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子女。 中美子女“部分接受抱怨”以及“拒绝接受抱怨”两种应答策略的分布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子女“部分接受抱怨行为”,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依然多于美国子女。在受到“警告或威胁”时,无论是中国子女还是美国子女都不会选择以“部分接受”来应答。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美国子女“拒绝接受抱怨”的概率高于中国子女。“忽略抱怨”是最少被中美子女采用的一种。 四、“接受抱怨”通常由“道歉”或者“直接改变冒犯行为”的形式来表达。“部分接受抱怨”有两种实现形式:“为自己辩护”和“要求对方妥协”。“拒绝接受抱怨”有三种表达方式:“否认冒犯行为”、“责备抱怨者”、“以及进一步加强冒犯行为”。“忽略抱怨”通常由“沉默”或“改变话题”来表现。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家庭中抱怨策略的选择存在异同,抱怨的严厉程度与如何应答抱怨无直接关系。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表达抱怨及不满情绪时更为直接,而以汉语为母语者通常采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进行抱怨。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源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英汉抱怨应答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同样在此。然而,直接明了且面子威胁程度较高的抱怨策略在英语和汉语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这说明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进行抱怨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上述发现补充了前人所作的英汉抱怨策略及抱怨应答的对比研究。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反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正文内容 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中美抱怨言语行为都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其结构均有多种表现形式。造成中美家庭抱怨言语行为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 二、“仅仅提及冒犯行为”这一抱怨策略在中美家庭中均较为常见。“要求改变冒犯行为”在美国家庭中应用得最为频繁,在中国家庭中,它与“解释不满”一起位列中国家庭应用频繁度的第二位。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暗示冒犯行为”的应用。相对于其它六种抱怨策略而言,“警告或威胁”策略在两个家庭中出现的频率相同,均为最低。 三、四种抱怨应答模式与七种抱怨实施模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中美子女在面对七种抱怨实施模式时,选择接受作为应答的情况无统一的趋势。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种类时,中国子女“接受抱怨”的比例高于美国子女。其中,中美子女对“请求改变冒犯行为“的应答有显著的差异,美国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抱怨”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子女。 中美子女“部分接受抱怨”以及“拒绝接受抱怨”两种应答策略的分布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子女“部分接受抱怨行为”,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依然多于美国子女。在受到“警告或威胁”时,无论是中国子女还是美国子女都不会选择以“部分接受”来应答。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美国子女“拒绝接受抱怨”的概率高于中国子女。“忽略抱怨”是最少被中美子女采用的一种。 四、“接受抱怨”通常由“道歉”或者“直接改变冒犯行为”的形式来表达。“部分接受抱怨”有两种实现形式:“为自己辩护”和“要求对方妥协”。“拒绝接受抱怨”有三种表达方式:“否认冒犯行为”、“责备抱怨者”、“以及进一步加强冒犯行为”。“忽略抱怨”通常由“沉默”或“改变话题”来表现。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家庭中抱怨策略的选择存在异同,抱怨的严厉程度与如何应答抱怨无直接关系。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表达抱怨及不满情绪时更为直接,而以汉语为母语者通常采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进行抱怨。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源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英汉抱怨应答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同样在此。然而,直接明了且面子威胁程度较高的抱怨策略在英语和汉语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这说明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进行抱怨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上述发现补充了前人所作的英汉抱怨策略及抱怨应答的对比研究。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反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中美抱怨言语行为都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其结构均有多种表现形式。造成中美家庭抱怨言语行为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 二、“仅仅提及冒犯行为”这一抱怨策略在中美家庭中均较为常见。“要求改变冒犯行为”在美国家庭中应用得最为频繁,在中国家庭中,它与“解释不满”一起位列中国家庭应用频繁度的第二位。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暗示冒犯行为”的应用。相对于其它六种抱怨策略而言,“警告或威胁”策略在两个家庭中出现的频率相同,均为最低。 三、四种抱怨应答模式与七种抱怨实施模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中美子女在面对七种抱怨实施模式时,选择接受作为应答的情况无统一的趋势。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种类时,中国子女“接受抱怨”的比例高于美国子女。其中,中美子女对“请求改变冒犯行为“的应答有显著的差异,美国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抱怨”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子女。 中美子女“部分接受抱怨”以及“拒绝接受抱怨”两种应答策略的分布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子女“部分接受抱怨行为”,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依然多于美国子女。在受到“警告或威胁”时,无论是中国子女还是美国子女都不会选择以“部分接受”来应答。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美国子女“拒绝接受抱怨”的概率高于中国子女。“忽略抱怨”是最少被中美子女采用的一种。 四、“接受抱怨”通常由“道歉”或者“直接改变冒犯行为”的形式来表达。“部分接受抱怨”有两种实现形式:“为自己辩护”和“要求对方妥协”。“拒绝接受抱怨”有三种表达方式:“否认冒犯行为”、“责备抱怨者”、“以及进一步加强冒犯行为”。“忽略抱怨”通常由“沉默”或“改变话题”来表现。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家庭中抱怨策略的选择存在异同,抱怨的严厉程度与如何应答抱怨无直接关系。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表达抱怨及不满情绪时更为直接,而以汉语为母语者通常采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进行抱怨。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源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英汉抱怨应答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同样在此。然而,直接明了且面子威胁程度较高的抱怨策略在英语和汉语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这说明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进行抱怨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上述发现补充了前人所作的英汉抱怨策略及抱怨应答的对比研究。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反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中美抱怨言语行为都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其结构均有多种表现形式。造成中美家庭抱怨言语行为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 二、“仅仅提及冒犯行为”这一抱怨策略在中美家庭中均较为常见。“要求改变冒犯行为”在美国家庭中应用得最为频繁,在中国家庭中,它与“解释不满”一起位列中国家庭应用频繁度的第二位。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暗示冒犯行为”的应用。相对于其它六种抱怨策略而言,“警告或威胁”策略在两个家庭中出现的频率相同,均为最低。 三、四种抱怨应答模式与七种抱怨实施模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中美子女在面对七种抱怨实施模式时,选择接受作为应答的情况无统一的趋势。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种类时,中国子女“接受抱怨”的比例高于美国子女。其中,中美子女对“请求改变冒犯行为“的应答有显著的差异,美国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抱怨”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子女。 中美子女“部分接受抱怨”以及“拒绝接受抱怨”两种应答策略的分布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子女“部分接受抱怨行为”,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依然多于美国子女。在受到“警告或威胁”时,无论是中国子女还是美国子女都不会选择以“部分接受”来应答。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美国子女“拒绝接受抱怨”的概率高于中国子女。“忽略抱怨”是最少被中美子女采用的一种。 四、“接受抱怨”通常由“道歉”或者“直接改变冒犯行为”的形式来表达。“部分接受抱怨”有两种实现形式:“为自己辩护”和“要求对方妥协”。“拒绝接受抱怨”有三种表达方式:“否认冒犯行为”、“责备抱怨者”、“以及进一步加强冒犯行为”。“忽略抱怨”通常由“沉默”或“改变话题”来表现。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家庭中抱怨策略的选择存在异同,抱怨的严厉程度与如何应答抱怨无直接关系。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表达抱怨及不满情绪时更为直接,而以汉语为母语者通常采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进行抱怨。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源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英汉抱怨应答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同样在此。然而,直接明了且面子威胁程度较高的抱怨策略在英语和汉语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这说明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进行抱怨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上述发现补充了前人所作的英汉抱怨策略及抱怨应答的对比研究。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反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中美抱怨言语行为都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其结构均有多种表现形式。造成中美家庭抱怨言语行为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 二、“仅仅提及冒犯行为”这一抱怨策略在中美家庭中均较为常见。“要求改变冒犯行为”在美国家庭中应用得最为频繁,在中国家庭中,它与“解释不满”一起位列中国家庭应用频繁度的第二位。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暗示冒犯行为”的应用。相对于其它六种抱怨策略而言,“警告或威胁”策略在两个家庭中出现的频率相同,均为最低。 三、四种抱怨应答模式与七种抱怨实施模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中美子女在面对七种抱怨实施模式时,选择接受作为应答的情况无统一的趋势。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种类时,中国子女“接受抱怨”的比例高于美国子女。其中,中美子女对“请求改变冒犯行为“的应答有显著的差异,美国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抱怨”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子女。 中美子女“部分接受抱怨”以及“拒绝接受抱怨”两种应答策略的分布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子女“部分接受抱怨行为”,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依然多于美国子女。在受到“警告或威胁”时,无论是中国子女还是美国子女都不会选择以“部分接受”来应答。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美国子女“拒绝接受抱怨”的概率高于中国子女。“忽略抱怨”是最少被中美子女采用的一种。 四、“接受抱怨”通常由“道歉”或者“直接改变冒犯行为”的形式来表达。“部分接受抱怨”有两种实现形式:“为自己辩护”和“要求对方妥协”。“拒绝接受抱怨”有三种表达方式:“否认冒犯行为”、“责备抱怨者”、“以及进一步加强冒犯行为”。“忽略抱怨”通常由“沉默”或“改变话题”来表现。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家庭中抱怨策略的选择存在异同,抱怨的严厉程度与如何应答抱怨无直接关系。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表达抱怨及不满情绪时更为直接,而以汉语为母语者通常采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进行抱怨。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源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英汉抱怨应答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同样在此。然而,直接明了且面子威胁程度较高的抱怨策略在英语和汉语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这说明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进行抱怨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上述发现补充了前人所作的英汉抱怨策略及抱怨应答的对比研究。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反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中美抱怨言语行为都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其结构均有多种表现形式。造成中美家庭抱怨言语行为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 二、“仅仅提及冒犯行为”这一抱怨策略在中美家庭中均较为常见。“要求改变冒犯行为”在美国家庭中应用得最为频繁,在中国家庭中,它与“解释不满”一起位列中国家庭应用频繁度的第二位。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暗示冒犯行为”的应用。相对于其它六种抱怨策略而言,“警告或威胁”策略在两个家庭中出现的频率相同,均为最低。 三、四种抱怨应答模式与七种抱怨实施模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中美子女在面对七种抱怨实施模式时,选择接受作为应答的情况无统一的趋势。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种类时,中国子女“接受抱怨”的比例高于美国子女。其中,中美子女对“请求改变冒犯行为“的应答有显著的差异,美国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抱怨”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子女。 中美子女“部分接受抱怨”以及“拒绝接受抱怨”两种应答策略的分布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子女“部分接受抱怨行为”,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依然多于美国子女。在受到“警告或威胁”时,无论是中国子女还是美国子女都不会选择以“部分接受”来应答。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美国子女“拒绝接受抱怨”的概率高于中国子女。“忽略抱怨”是最少被中美子女采用的一种。 四、“接受抱怨”通常由“道歉”或者“直接改变冒犯行为”的形式来表达。“部分接受抱怨”有两种实现形式:“为自己辩护”和“要求对方妥协”。“拒绝接受抱怨”有三种表达方式:“否认冒犯行为”、“责备抱怨者”、“以及进一步加强冒犯行为”。“忽略抱怨”通常由“沉默”或“改变话题”来表现。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家庭中抱怨策略的选择存在异同,抱怨的严厉程度与如何应答抱怨无直接关系。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表达抱怨及不满情绪时更为直接,而以汉语为母语者通常采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进行抱怨。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源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英汉抱怨应答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同样在此。然而,直接明了且面子威胁程度较高的抱怨策略在英语和汉语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这说明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进行抱怨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上述发现补充了前人所作的英汉抱怨策略及抱怨应答的对比研究。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反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中美抱怨言语行为都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其结构均有多种表现形式。造成中美家庭抱怨言语行为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 二、“仅仅提及冒犯行为”这一抱怨策略在中美家庭中均较为常见。“要求改变冒犯行为”在美国家庭中应用得最为频繁,在中国家庭中,它与“解释不满”一起位列中国家庭应用频繁度的第二位。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暗示冒犯行为”的应用。相对于其它六种抱怨策略而言,“警告或威胁”策略在两个家庭中出现的频率相同,均为最低。 三、四种抱怨应答模式与七种抱怨实施模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中美子女在面对七种抱怨实施模式时,选择接受作为应答的情况无统一的趋势。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种类时,中国子女“接受抱怨”的比例高于美国子女。其中,中美子女对“请求改变冒犯行为“的应答有显著的差异,美国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抱怨”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子女。 中美子女“部分接受抱怨”以及“拒绝接受抱怨”两种应答策略的分布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子女“部分接受抱怨行为”,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依然多于美国子女。在受到“警告或威胁”时,无论是中国子女还是美国子女都不会选择以“部分接受”来应答。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美国子女“拒绝接受抱怨”的概率高于中国子女。“忽略抱怨”是最少被中美子女采用的一种。 四、“接受抱怨”通常由“道歉”或者“直接改变冒犯行为”的形式来表达。“部分接受抱怨”有两种实现形式:“为自己辩护”和“要求对方妥协”。“拒绝接受抱怨”有三种表达方式:“否认冒犯行为”、“责备抱怨者”、“以及进一步加强冒犯行为”。“忽略抱怨”通常由“沉默”或“改变话题”来表现。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家庭中抱怨策略的选择存在异同,抱怨的严厉程度与如何应答抱怨无直接关系。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表达抱怨及不满情绪时更为直接,而以汉语为母语者通常采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进行抱怨。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源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英汉抱怨应答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同样在此。然而,直接明了且面子威胁程度较高的抱怨策略在英语和汉语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这说明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进行抱怨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上述发现补充了前人所作的英汉抱怨策略及抱怨应答的对比研究。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反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中美抱怨言语行为都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其结构均有多种表现形式。造成中美家庭抱怨言语行为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 二、“仅仅提及冒犯行为”这一抱怨策略在中美家庭中均较为常见。“要求改变冒犯行为”在美国家庭中应用得最为频繁,在中国家庭中,它与“解释不满”一起位列中国家庭应用频繁度的第二位。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暗示冒犯行为”的应用。相对于其它六种抱怨策略而言,“警告或威胁”策略在两个家庭中出现的频率相同,均为最低。 三、四种抱怨应答模式与七种抱怨实施模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中美子女在面对七种抱怨实施模式时,选择接受作为应答的情况无统一的趋势。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种类时,中国子女“接受抱怨”的比例高于美国子女。其中,中美子女对“请求改变冒犯行为“的应答有显著的差异,美国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抱怨”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子女。 中美子女“部分接受抱怨”以及“拒绝接受抱怨”两种应答策略的分布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子女“部分接受抱怨行为”,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依然多于美国子女。在受到“警告或威胁”时,无论是中国子女还是美国子女都不会选择以“部分接受”来应答。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美国子女“拒绝接受抱怨”的概率高于中国子女。“忽略抱怨”是最少被中美子女采用的一种。 四、“接受抱怨”通常由“道歉”或者“直接改变冒犯行为”的形式来表达。“部分接受抱怨”有两种实现形式:“为自己辩护”和“要求对方妥协”。“拒绝接受抱怨”有三种表达方式:“否认冒犯行为”、“责备抱怨者”、“以及进一步加强冒犯行为”。“忽略抱怨”通常由“沉默”或“改变话题”来表现。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家庭中抱怨策略的选择存在异同,抱怨的严厉程度与如何应答抱怨无直接关系。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表达抱怨及不满情绪时更为直接,而以汉语为母语者通常采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进行抱怨。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源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英汉抱怨应答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同样在此。然而,直接明了且面子威胁程度较高的抱怨策略在英语和汉语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这说明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进行抱怨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上述发现补充了前人所作的英汉抱怨策略及抱怨应答的对比研究。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反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中美抱怨言语行为都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其结构均有多种表现形式。造成中美家庭抱怨言语行为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 二、“仅仅提及冒犯行为”这一抱怨策略在中美家庭中均较为常见。“要求改变冒犯行为”在美国家庭中应用得最为频繁,在中国家庭中,它与“解释不满”一起位列中国家庭应用频繁度的第二位。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暗示冒犯行为”的应用。相对于其它六种抱怨策略而言,“警告或威胁”策略在两个家庭中出现的频率相同,均为最低。 三、四种抱怨应答模式与七种抱怨实施模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中美子女在面对七种抱怨实施模式时,选择接受作为应答的情况无统一的趋势。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种类时,中国子女“接受抱怨”的比例高于美国子女。其中,中美子女对“请求改变冒犯行为“的应答有显著的差异,美国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抱怨”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子女。 中美子女“部分接受抱怨”以及“拒绝接受抱怨”两种应答策略的分布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子女“部分接受抱怨行为”,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依然多于美国子女。在受到“警告或威胁”时,无论是中国子女还是美国子女都不会选择以“部分接受”来应答。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美国子女“拒绝接受抱怨”的概率高于中国子女。“忽略抱怨”是最少被中美子女采用的一种。 四、“接受抱怨”通常由“道歉”或者“直接改变冒犯行为”的形式来表达。“部分接受抱怨”有两种实现形式:“为自己辩护”和“要求对方妥协”。“拒绝接受抱怨”有三种表达方式:“否认冒犯行为”、“责备抱怨者”、“以及进一步加强冒犯行为”。“忽略抱怨”通常由“沉默”或“改变话题”来表现。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家庭中抱怨策略的选择存在异同,抱怨的严厉程度与如何应答抱怨无直接关系。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表达抱怨及不满情绪时更为直接,而以汉语为母语者通常采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进行抱怨。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源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英汉抱怨应答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同样在此。然而,直接明了且面子威胁程度较高的抱怨策略在英语和汉语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这说明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进行抱怨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上述发现补充了前人所作的英汉抱怨策略及抱怨应答的对比研究。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反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中美抱怨言语行为都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其结构均有多种表现形式。造成中美家庭抱怨言语行为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 二、“仅仅提及冒犯行为”这一抱怨策略在中美家庭中均较为常见。“要求改变冒犯行为”在美国家庭中应用得最为频繁,在中国家庭中,它与“解释不满”一起位列中国家庭应用频繁度的第二位。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暗示冒犯行为”的应用。相对于其它六种抱怨策略而言,“警告或威胁”策略在两个家庭中出现的频率相同,均为最低。 三、四种抱怨应答模式与七种抱怨实施模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中美子女在面对七种抱怨实施模式时,选择接受作为应答的情况无统一的趋势。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种类时,中国子女“接受抱怨”的比例高于美国子女。其中,中美子女对“请求改变冒犯行为“的应答有显著的差异,美国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抱怨”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子女。 中美子女“部分接受抱怨”以及“拒绝接受抱怨”两种应答策略的分布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是,中国子女“部分接受抱怨行为”,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依然多于美国子女。在受到“警告或威胁”时,无论是中国子女还是美国子女都不会选择以“部分接受”来应答。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美国子女“拒绝接受抱怨”的概率高于中国子女。“忽略抱怨”是最少被中美子女采用的一种。 四、“接受抱怨”通常由“道歉”或者“直接改变冒犯行为”的形式来表达。“部分接受抱怨”有两种实现形式:“为自己辩护”和“要求对方妥协”。“拒绝接受抱怨”有三种表达方式:“否认冒犯行为”、“责备抱怨者”、“以及进一步加强冒犯行为”。“忽略抱怨”通常由“沉默”或“改变话题”来表现。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家庭中抱怨策略的选择存在异同,抱怨的严厉程度与如何应答抱怨无直接关系。以英语为母语者在表达抱怨及不满情绪时更为直接,而以汉语为母语者通常采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进行抱怨。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源在于文化的深层次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英汉抱怨应答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同样在此。然而,直接明了且面子威胁程度较高的抱怨策略在英语和汉语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这说明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进行抱怨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上述发现补充了前人所作的英汉抱怨策略及抱怨应答的对比研究。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反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际。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健康科技行业数字化医疗服务发展与健康科技创新研究报告
- 2025年房地产行业智能建筑技术探索与应用研究报告
- 2025年健康养老行业健康养老服务与养老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年物流科技行业物流科技发展和物流市场研究报告
- 2025年智慧城市行业城市智能交通解决方案研究报告
- 2025年互联网行业区块链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汽车智能驾驶行业自动驾驶技术与车联网研究报告
- 2025年智慧农业行业智能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报告
- 2025年泌尿外科学膀胱结石超声碎石术操作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委员会招聘编外聘用人员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竣工结算审计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公路施工质量培训课件
- 2024北森图形推理题
- 基础护理8章试题及答案
- 心理学教学课件 - 认知行为疗法
- 《汉语阅读教程》课件-2教学课件:汉语阅读教程L2
- 2025年广东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纲解析
- 拼多多手机开店流程图
- 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申请表
- 医疗废物知识要点培训
- 2024秋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艺术唱游·音乐上册《第一单元 奇妙的声音世界》教案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