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1.doc_第1页
中国画论1.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春秋至两汉1、左传记载青铜器理论:“昔夏至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就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是中国绘画理论的最早“功能说”。2、庄子由人生的修养经验,提炼出具有某种艺术性质、或某种性格的境界(美),大致可概括为“纯素”或“朴素”,直接影响于中国水墨艺术观念的产生和发展。3、淮南子论画有:君形及谨毛失冒之说。“君形”即主张传神,强调“神似”应为绘画创作的核心。“谨毛失貌”指不能谨细微毛而失其大冒。作画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4、孔子提出“绘事后素”5、王充认为绘画功能不如文字著作。6蔡邕首次把书、画、文结合在一起。二、魏晋南北朝1、西晋陆机所提出的“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理论,首次指出了绘画艺术的特点。西晋陆机把绘画与文学看得一样高:“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并从文艺题材和分类上指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大于画。”东晋南朝,中国山水画日趋独立。在此时期,山水画于山水诗同时出现,表明了人对自然世界的新认识。2、东晋顾恺之在画论、魏晋圣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中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论。顾恺之画论的主要观点:以形写神顾恺之画论以“写神”为中心;迁想妙得;悟对通神;通过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显示巧思,如以背景来衬托人物。等等。顾恺之“迁想妙得”,涉及艺术创作的心里活动,讲究以情感体验为途径老观察,或者,主体之神通过想象与客体之神相互交融,以获得对象之“神”及其艺术表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迁想画之前,观察、研究、体会所描绘的对象,椯摩对象之情态。妙得了解、掌握了对象的精神特征后,分析、提炼而获得艺术构思。3、南朝宗炳写了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提出山水“畅神”论,在其论山水功能时,首先谈到的是山水的“仁智之乐”。提出了山水画“以形眉道”的主体构造,“澄怀味象”、“应目会心”的观照方式,以及“畅神”的体验和审美功能。画山水序中讨论范围的有道、理、神、灵等。随后南朝宋王微山水画论著作叙画,主张山水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山水审美趣味。4、南朝齐谢赫著古画品录,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像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对后世影响极大。“得意忘形”的论点,直接作用于画论和画评。如谢赫评陆探微说:“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谢赫的“六法”,从理论上将绘画创作和批评的其本要求概括为六条标准,使“绘画的自觉”有了真正的落实。换言之,这一规律性的“法则”的产生,使绘画从此提升为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气韵生动:为人物画目的,一致于魏晋人物品藻风气,追求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表现。骨法用笔:与书法关系密切,指明对“笔法”的品味,成就为中国绘画的其本表现手段,以线迹的运动、节奏、装饰性,深入精神风格“骨法”应物象形:人、物、景的写实,即所谓“存形莫善于画”、“图像存形”,不偏离于客观。随类赋彩:概括了中国绘画的色彩的其本观念。超越个相,归纳类相,赋予色彩的表现。经营位置:关于构图,即结构布局“章法”的讲究。传移模写:与临摹或具体绘画过程有关。对于视觉艺术的学习与传承,临摹之道是“积学致远”的过程。古画品录中说:“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段话强调了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5、南陈姚最所写的续画品录,作为谢赫古画品录的续篇,提出了前人未发的“心师造化”论。还提出渊识博见、性尚分流、触类皆涉、动必依真等观点。6、画论史中的“传神写照”、“君形”、“画龙点睛”、“画皮画骨难画神”与“写心”论都是强调以形写神。7、西晋陆机:把绘画与文学看得一样高;“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并从文艺题材和分类上指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8、南北朝齐、梁之间,钟嵘诗品、庾肩吾书品、谢赫画品等相继完成,表明了中国艺术评价鉴赏“品第论”模式的建立。9、南北朝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 三、唐代 五代1、唐张怀瓘在画断中提出绘画评论标准包括神、骨、肉。2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我国是最早的画史著作和第一部传记体中国绘画史。阐述“六法”,提倡“立法 用意 用笔 气势”。归纳画风变迁,历论交融。提出绘画有“成人化,助人论”与怡悦性情的功能。 在谈“画体”时提出“自然 神 妙 精 谨细”五等评画标准。总结了绘画的“疏密二体”,这是依据绘画用笔的视觉形式特征,首次作出了绘画史的风格分类。对于“用笔”几其“笔记”有着进一步研讨,书画用笔同法“这一重要的总结,富于卓识,有史有论,为中国绘画确立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形成为明确的艺术发展方向,做出了贡献。列举了古今南北一些服饰,器物的差异后,提出绘画应该是“祥辨古今之物,商较上风之宜,指事绘形,可验时代”。对谢赫提出的“六法”做了最早的说明,并对立意问题做了新的补充。在论顾陆张吴用笔分析顾恺之的笔迹时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3.唐代张璪,就绘画创作中的主客关系问题,提出著名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是对六朝绘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内、外并重,心源 造化互通;这八个字慨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境艺术形象的全过程,对后世影响极大。4.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是一部中国绘画断代画评,提出绘画品评的“四格”:神 妙 能 逸。5.“将无项,女无肩” “坐看五,立看七”等口诀是唐五代画论中对民画间师们作画经验总结。6.六要,是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专门为山水画创作制定的六条标准,分别是指:气、韵、思、景、磨。还提出画有“二病”有形之病、无形之病。与“四势”筋、肉、骨、气。7.传为王维的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四、宋代1.宋代黄休复在其著作益州名画录中将“逸格”放到了“四格”之首。将“四格”从新排列:“逸、神、妙、能。”“逸”,是不为表象和规矩所局限,是超乎寻常;“神”是形、神兼备,是超乎寻常;“妙”是“笔精墨妙”,各取一端;“能”是学有功力,可得生动姿态。以“逸”为“四格”之首要,明确显示出新的艺术趣味标准的确立,它表明文人论画(乃至文人画)的影响,使得宋代画论(乃至花坛)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2、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指出绘画的“三病”:版、刻、结。“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褊,不能圆混也;刻者,运笔中凝,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郭若虚还在(图画见闻志)提出“气韵非师”论:谢赫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像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也。”图画见闻志 荆浩 指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3,宋郭熙著林泉高致。提出了著名的“三远”论,即高远、平远、深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后山,谓之深远;自进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认为欣赏山水画不仅可行、可望,更要“可居、可游。”4,宋代欧阳修指出:“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及“古画画意不在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始于唐代的王维,理论上将其扬扩大的宋代的苏轼。苏轼在绘画上提倡诗情画意,曾评论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论画不提六法四格而提出“常理”。6 将诗和文直接写到画面上名之曰题画,开始于是宋代的文学家苏轼米芾等人。给画讲究题跋,是从宋元兴起的。7 自宋代以后的中国画主要,除绘画还要追求文学书法印章完美地统一,相互辉映。两宋代花鸟画主要院体工笔风格为主。8 米芾父子品评书画的主张:追求“除尘格”的艺术表现;提倡“平淡天真”的审美意趣;实践“信笔”的墨戏态度.9 宋代李成范宽关仝被称为北方山水画派三大家。10 继谢赫“六法”荆浩“六要”之后,宋初,刘道醇也提出了关于“观画之法”的所谓“六要”与“六长”。五元代1元代赵孟頫主张复古,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故意,虽工无意。”其故意是以唐人为师。因“古意”于古朴相联系“古意”与古雅相联系。用复古改变南宋画院的弊端。主张以书入画,提出画与笔同法论。其画题诗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2元代画家倪瓒画跋:“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之逸气儿耳。”其“逸笔”“逸气”说在当时极有有影响。倪瓒擅水墨山水,创“折带皴”。3元代钱选认为区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标志是隶体。着力倡导“士气”与赵孟頫同为“吴兴八俊”4元代黄公望在其画山水诀中提出“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六明清1徐渭陈淳作为明代大写意花鸟画派的两位开山人物,史称“青藤白阳”。徐渭题画诗“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五指裁。”反映其重生韵,不拘成法的画论思想。2李开先中麓画品以笔画为核心,题“六要”(神清老劲活润)和“四病”(僵枯浊弱)的具体标准来评论艺术的高低,说明戴吴陶杜等人的作品“六要兼备”。“六要”即“一曰神,笔法纵横,妙理深化。二曰清,笔法简俊莹洁,疏豁虚明。三曰老,笔法如苍藤枯柏,峻石屈铁,玉坼#。四曰劲,笔法如强弓巨弩,#机蹶发。五曰活,笔势飞走,#徐还疾,突聚忽散。六日润,笔法含蓄蕴彩,生气霭然。”又“四病”“一曰僵笔无法度,不能转运,如僵仆然。”二曰枯,笔如瘁竹槁木,余烬败秭。三曰浊,如油帽垢衣,昏镜浑水。四曰弱,笔无骨力,单薄脆软,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明代董其昌与莫是龙、陈继儒和沈灏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即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以王维为宗主,北宗以李思训为宗主。认为南宗为正统,属文人画;称北宗为行家画。此论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理论,影响十分深远。董其昌认为“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不如画”。4王履华山图序中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观点。5明代画坛形成了不同艺术流派,其中在明初为主导的是浙派和院体派,代表了当时中国画的主流。浙派绘画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明代中后期浙派衰弱,其优势位置被吴门画派取代。浙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戴进和吴伟。明代以周臣、吕纪等代表,风格工整细致,法度严谨,带有贵族化的审美情趣。七清代1.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其所倡导的古绘画思想,成为清初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2.笪重光以“山川之写照”为起点,第一次在画论中明确使用了“意境”的范畴3.石涛著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提出:“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我用我法”、“师古人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笔墨当随时代”4.清初的恽南田提出绘画者必须以情入画的“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在情。”即绘画要用情感去征服读者。在美学的境界上,挥南田首先是求“深”、求“远”、求“静”;其次是“摄情”第三是笔、墨、韵、趣。5.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是指: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 、李方膺、高翔、罗聘。6清代郑燮反对因裘模仿,认为绘画的继承要“学一半,撇一半。”郑板桥题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7.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指出画有三到,即理、气、趣。八近代1.陈独秀主张中国画要改良,必须采用西洋画写实之精神,提出“美术革命”。2.康有为提出美术“变法论”。3.近代黄宾虹关于绘画经验总结的“五笔七墨”:五笔: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有时用“渍”)墨法,焦默法,缩墨法。4.林风眠主张作画要中西结合,人们称其理论为“中西绘画调和论”。5.潘天涛主张“中西绘画要应该拉开距离”。著听天阁画谈随笔。1使民知神奸:语出左传,即通过铸鼎象物教育人们区别善恶是中国最早的绘画功能说。2谨毛失貌:语出淮南子。不能谨细微毛而失其大貌;指作画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绘事后素:出自孔子论语,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有后来的绘画,借喻事物的文与质的关系。4米家墨戏: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的水墨山水画。自称这种不拘绳墨,脱略形迹、随兴成画的作画方式为“墨戏”。由此而反映文人士大夫的特定心境与趣味。米芾父子品评书画的主张:追求“出尘格”的艺术表现,即超越流俗和一般的艺术表现;提倡“平淡天真”的审美情趣;实践“信笔”的墨戏态度。5清代恽南田所提出的“摄情”说根本在于借物以抒情,这实际上也是传统诗学的底蕴。一方面实 要求以情或移情入画;另一方面,则是有通过简淡的形式而脱俗的意味,以期于“复还本色”6胸无成竹:清代郑板桥绘画理论,体现了“写意“画的创作特征。7钱选“士气”说。士气:旧时指读书人的气格。钱选提出士气说:把书法用笔和文人绘画的业余性作为士大夫绘画(文人画)的基本特征。8顾恺之画论“迁想妙得”。迁想画之前,观察、研究、体会所描绘的对象,揣摩对象之情态。妙得了解、掌握了对象的精神特征后,分析、提炼而获得艺术构思。涉及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讲究以情感体验为途径来观察。9“无法而发”,乃为至法”:语出石涛苦瓜和语录。无法是在有法的基础上超越法,是法与化统一的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无法而法”是为至法。10传移模写:出自谢赫的著作画品,绘画向自然与前人学习的方法与途径。这里指的是临摹作品。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11意在笔先:指作画先有立意,然后下笔。12.关于绘画继承问题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 “借古开今; 具古以化 的继承与发展传统,一种是 师古为上乘 泥古不化, 只知临摹, 脱离生活,缺乏创造; 对于绘画的继承问题,无奈应立足生活,持一种继承中创新的态度。13 刘道醇 “六长 论的基本内容。六长 论出自刘道醇的宋朝明画评日出六种绘画艺术形式美中的对立统一法则; 包括:粗鲁求笔 偏涩求才 西桥求力 狂怪求理 无墨求染 平画求长。14林泉高致中郭熙认为山水画的意义 欣赏山水画不可行 可望更可居 可游 二可协调君子之 林泉之志 与任进之途的矛盾。15元代赵孟頫主张复古 提出 作画贵有古意,如无古意,虽工无益。 其古意是以唐人为师。 因 古意 与古朴相联系 古意 与真相联系,古意古雅相联系。 用复古改变南宋画院的弊端。 主张以书入画,提出书画用笔同法论。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艺即是道 即使艺。 艺通于道 合于道。 艺即是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是艺16石涛苦瓜和画语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无法是在有法的基础上超越法是法与化统一的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无法而法 是为至法。17荆浩 六要,二病 说。六要 是荆浩笔记法中专门为山水画创作制定的六条标准,即 气 、韵、思、 景、笔、墨。二病: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有形之病是局部细节上的缺陷,无形之病是指画的格跳问题。18四格评画标准的提出:唐张怀瓘提出神、妙、能以评论绘画的格与优劣;此后,朱景玄在神、妙、能之外以 逸品 评画, 关于四格的含义,宋初黃休复重定“四格”次序,并逐一加以解释。“逸”是不为表象和规矩所局限,是超乎寻常,“神”是形,神兼备,合乎自然。 妙, 是是 笔精墨妙, 各取一端。 能,是学有功力,可得生动姿态。一、对谢赫 六法的理解 六法论 是南朝谢赫在前人绘画实践与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 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观的情感和评价,道笔刻对象的外形、机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将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他将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基础要求概括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管位置、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强调画面应达到的整体精神,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指用笔的功力。当时的绘画全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谢赫借用“骨法”来说明笔的艺术性,包含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指描绘要反应的对象造型特点,设计说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在六法中,形象问题摆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根据不同对象表现其色彩,赋通赋敷 、授 、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随物”“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指巧妙地处理好构图,经是度量 、策划,营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吧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本,这是深刻的见解“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绘画向自然与前人学习的方法与途径。这里指的是临摹作品。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能,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二、顾恺之画论以“写神”为中心(1)以形写神,为期绘画题材,人物故实为主,顾恺之画论,为其审美与实践经验之总结。顾恺之对神、形关系的把握,尤为精辟,以至影响深远。如“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另外,顾恺之也以夸张来传神(二)迁想妙得顾恺之“迁想秒得”,涉及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讲究以情感体验为途径来观察,或者,注意之神通过想象与客体之神相互通融,一获得对象之“神”及其艺术表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秒得也。”迁想画之前,观察、研究、体会所描绘的对象,揣摩对象之情态。秒得了掌握了对象的精神特征后,分析、提炼而获得艺术构思。(3)悟对神通这是人物画创作中观察和处理的具体方法,以表现对象的神情。悟,通悟,悟对:即悟对。通神=沟通精神。(4)通过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显示巧思:如以背景来衬托人物。(5)总之,顾恺之的画论,是与当代的哲学、美学思潮相一致的,并且,那些美学观念在绘画领域的明确反映。三、我国古代画论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强调画家的修养。1、手重“人品”的修养。雨果说过:“衡量伟大的唯一尺度是他的精神发展和道德水平。”贫瘠的思想之地永远长不出伟大的艺术之果,正因为如此,杰出的画家,必定是对社会发展极为认真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必定是社会良知方阵中坚定的一员。文化艺术的最高天职就是培养人类高贵的、包含着真善美的文化品格。艺术的不朽,在于其内在的生命力。没有内涵深邃的文化哲理、思想精神,不能满怀善良、纯真和悲悯,不重视画品和人格的修炼,艺术境界是不会高的,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师的。2、“读万卷书“。重视“学养”人是艺术美的创造主体,人的综合学养是艺术美创造的基础与前提、动力与支撑。我国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曾告诫他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种“诗外功夫”值得就是综合学养。同样,绘画人要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也必须加强自身综合学养的修炼与提升,否则便很难如己所愿。3、“行万里路”。注重“师造化”西画叫写生,中国画叫做“师造化”。历代画家都极为重视,唐朝画家张躁有句不朽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的是不仅要“师造化”,还要“得心源”,把眼中的形象 ,变成心中的形象,方能创作出作品来。有的注重感觉,有的注重结构,价值取向不同,怎样画都可以。4、“目饱前代奇迹”。注重“师古人”探本寻缘,孔、老、庄、墨诸子,他们的思想智慧充实过传统绘画的理念;东晋顾恺之的“形神兼备”、南奇谢赫的“六法”、北宋文同的“胸有成竹”和苏东坡的“诗画一律”等许多历史上杰出画家的重要美术理论;包括西周时形成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还有汉声唐乐、佛道儒文化,都绝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思想宝库。四、理解王履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1)“形”、“意”兼顾;“舍形何所求意”(2)山水画图式与自然造化之间的关系,“法在华山”,指出山水画“师造化”的根本;(3)对传统的维护、借鉴与发展、创新。个性化的创造精神。王履华山图序一文论画,对于当时画论一片摹古的风气而言,可谓振聋发聩,具有较为独立的思想意义。华山图序开头就说:“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性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邪?彼务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是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讹,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岂能图耶?”在“意”与“形”的关系上,宋代文人主张“得意忘形”,元代文人倾向于“不求形似”,但随之而来的流弊,则是对“形”的一味轻视,草率用笔,使“意”成为无根之论。王履当然重“意”,所以说“意溢乎形”,但他同时又重新回到对“形”的重视,所以说“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岂能图耶”。实际上,这是“形”,“意”兼顾,所谓的“舍得何所求意”。接下来,王履说:“既图矣,意犹未满,由存乎是静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饮食,存乎外物,存乎听音,存乎应接之隙,存乎文章之中。一曰燕居,闻鼓吹过门,怵然而作曰;“得之矣乎。”遂麾旧而重图之。斯时也,但知法在华山,竟不知平日之所谓家数者何在。”这一论述,与顾恺之所说的“迁想妙得相对待,也与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