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修5课件:第2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2节.ppt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修5课件:第2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2节.ppt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修5课件:第2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2节.ppt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修5课件:第2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2节.ppt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修5课件:第2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2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我国的干旱 洪涝 寒潮与台风 课前巩固篇 一 我国的干旱灾害 1 特征 我国旱灾有三大特征 一是 二是 我国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并且经常出现季节连旱 三是 一般来说 我国北方地区的平均受旱率 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出现次数多 持续时间长 影响范围广 2 形成因素 1 降水方面的因素 长江以南 7 8月 偏少 易产生 华北 东北地区 雨季出现在 月 和 特别严重 西南地区 月为雨季 比较严重 2 水资源方面的因素我国南方 北方 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 是造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雨量 伏旱 6 9 春旱 春夏连旱 5 10 冬春连旱 水多 耕地少 水少 耕地多 3 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其一 我国耕地 的增加 灌溉面积的扩大 造成 的增加 其二 北方地区 播种面积的增加 北方受 威胁的农田面积扩大 其三 我国人口的增加 增大 工业的发展 增多 复种指数 农田需水量 冬小麦 春旱 生活用水 工业用水量 需水量 提示 我国东南沿海会出现干旱灾害 东南沿海受海洋影响强烈 降水较多 洪涝灾害频发 同时 由于本区受季风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 因此 有的年份也会出现严重的旱灾 提示 干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因为气温高 湿度低 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 使作物正常生长受到抑制 从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二是因为降水少 蒸发强 地表径流减少 造成水上航运中断 水力发电量减少 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城市和工业用水短缺 这两方面的损失属于旱灾的直接损失 此外 干旱还可能引发饥荒 难民潮以及火灾 fire 土地退化 soildegradation 等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从全球范围看 干旱和与之相伴随的饥荒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 我国因干旱造成的损失占气象灾害损失的一半左右 1 成因 1 自然原因 我国绝大多数河流的洪水是由 尤其是 所形成的 是造成我国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 二 我国的洪涝灾害 降雨 暴雨 夏季锋面雨带和热带气旋 2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加剧 和河道的淤积 使河流水位升高 河床坡度减小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的 作用减弱 2 分布 1 空间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由 由于降水量大 雨季大 暴雨多 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水土流失 调蓄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南方地区 2 时间分布我国东部季风区 长江以南地区 雨季长 一般在3 6月或4 7月 华北 东北地区 雨季出现在6 9月 我国的洪涝灾害多发生在 季 以 季最为集中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且季节分配很不均匀 春 夏 秋 夏 提示 我国的洪涝灾害是以夏季最为集中 但春 秋季节也会发生 东部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 雨带由南向北推移 3 6月或4 7月为雨季 这4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 60 易出现春涝和夏涝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雨季出现在6 9月 这四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 80 易出现夏涝和秋涝 如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就出现在秋季 提示 所谓气候异常是与气候正常年份相比而出现的特殊的气候现象 主要表现有 过度炎热 如热浪 造成干旱灾害 过度降水形成的洪涝灾害 过度寒冷形成的低温冷害等等 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气候异常就形成了洪涝灾害 而是说 气候异常导致长时间的暴雨 是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 1 概念 寒潮是指 的 侵袭现象 2 多发季节 冬半年 3 特点 快 低 猛 强 大 广 4 来源 侵入我国的寒潮 主要来自 和 三 影响我国的寒潮 规模较大 势力较强 温度较低 冷气流 降温 温度 来势 风力 规模 范围 北冰洋地区 西伯利亚北部 6 危害 对 生产造成重大危害 北方 急剧的降温会对北方的农作物如 造成冻害 南方 某些 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有可能被冻死 中路 大风降温 雨雪天气 西路 西北 以南 华南 东路 长江以北地区 大风 农牧业 冬小麦 热带 亚热带 草原牧区 寒潮带来的暴风雪造成 干燥地区 寒潮可能引起 对交通运输也会造成 影响 大雪 冻雨压断电线 折断电杆 对通信和输电线路造成中断 白灾 沙暴 不良 1 概念 是西太平洋热带地区 的通称 2 多发季节 影响我国沿海的台风常发生在5 10月 尤以 最多 3 成因 热带洋面 海水蒸发旺盛 湿热空气 水汽 成云而释放出大量热能 周围空气向中心补充 四 影响我国的台风 热带气旋 7 9月 上升 凝结 4 路径 1 西移路径 从 洋面向 移动 进入 在 沿海或越南沿海登陆 2 西北路径 从 洋面向 方向移动 穿过 或 在 和 沿海一带登陆 3 转向路径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 方向移动后 转向 菲律宾以东 西 南海 广东 海南 菲律宾以东 西北 台湾岛 琉球群岛 福建 浙江 江苏 西北 东北 5 危害 台风灾害主要由 和 造成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台风造成的损失有 的趋势 台风有过也有功 例如每年的7 8月 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台风带来的降水 不但可以 而且可以为人们降温消暑 大风 风暴潮 特大暴雨 上升 缓解旱情 提示 台风形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主要是由大量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转化而来 而潜热释放又是大气层结不稳定发展的结果 所以 大气层结不稳定就成为台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对流层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的程度 主要取决于大气层中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 假若大气低层温度愈高 湿度愈大 则层结不稳定程度愈强 在热带海洋上 大气温度和湿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海面水温的高低 海面水温愈高 蒸发愈强 通过湍流运动向大气中输送的热量和水汽愈多 因而广阔的高温洋面便成为台风形成 发展的必要条件 高纬度地区的海洋 一般海温低于26 5 的洋面 不会有台风发生 第38页表20世纪我国发生的主要水灾该表格反映了我国水灾的发生时间 主要受灾区域 从时间分布上反映了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从1915 1998年 共发生特大洪水灾害16次 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珠江流域 海河流域 松花江流域 黄河中游 江淮流域 辽河流域等 图2 3我国洪涝分区该图用不同颜色作底色表示了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从图例看 我国的洪涝区分四个等级 多洪涝区 次多洪涝区 少洪涝区 最少洪涝区 从图示看 我国洪涝灾害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其中南方地区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尤其是淮河流域 海河下游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珠江中下游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是多洪涝区 图2 10台风 侧面 构造示意该图从台风侧面即以纵剖面图的形式表示了台风的构造 从图中可以看出 台风主要由台风眼 旋涡风雨区 外围大风区组成 该图还表示了台风的形成过程 海水强烈蒸发 湿热气流大量上升 近洋面气压急剧降低 周围的空气不断补充这个低压区域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补充的空气辐合旋转靠近台风中心 湿热空气从高层辐散流走 如此循环 导致台风的形成 图2 11影响我国的台风卫星图像该图清晰地反映了一个旋转云团 台风的势力范围 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映的是北半球的台风云团 如果是南半球的台风云团 则其旋转方向应为顺时针方向 图2 12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该图运用运动箭头动态地表示了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 从图中可以看出 影响台风的路径 大致可分三个方向的路径 即西移路径 西北路径和转向路径 受其登陆影响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均会受到台风的袭击 甚至延伸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 图2 13台风穿过海南岛及图2 14台风 杜鹃 给广州市番禺区带来狂风暴雨两幅景观图形象地表示了台风登陆后造成的影响 其一是带来狂风暴雨 袭击沿海地区 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的损失 其二是可以缓解旱情 为人们降温消暑 能力拓展篇 1 运用网络图分析掌握我国干旱灾害的特点与原因 2 列表比较区域旱灾的特点 3 利用副高的分布和雨带的推移规律理解我国干旱形成的降水因素我国降水深受副高的影响 在东部地区有规律地推进 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的推移规律可归结为 三停两跳 即4 5月份停留在南岭附近 6月份 跳 到长江流域 7 8月份 跳 到华北 东北地区 9月份南撤 10月份退出大陆 副高的分布和雨带的位置及推移可用下图表示 4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危害洪涝灾害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5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原因表解 6 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寒潮入侵我国的路径及影响范围可列表比较如下 7 气象灾害成因的分析方法 1 台风的成因要结合气温 降雨的条件及类型 气压带 风带的有关知识来结合分析 2 暴雨洪涝灾害的成因要结合降雨类型 季风 降雨的时空分布 河流 地形 植被等条件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3 干旱的形成则与天气系统 气压带 风带 太阳辐射和人类活动有关 4 寒潮的形成及影响涉及季风 农业生产等知识 例如我国的气象灾害分析如下 分析气象灾害要结合我国气候的形成原因及气候的变化特点和规律 我国不同地区受海陆分布 距海远近 地形 植被 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气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我国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 降水较多 而且降水自南向北逐渐减少 加上平原地形 人口稠密 工农业发达 用水量大 因此东部地区既有洪涝灾害 也有干旱灾害 我国非季风区距海遥远 加上地形阻挡 因此降水少 干旱灾害多 我国北方邻近冬季风源地 冬春季节多发生寒潮 暴雪 沙尘暴等气象灾害 8 台风灾害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区 海面温度在26 以上洋面上的一种强热带气旋 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 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 台风 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 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 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 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每年夏秋季节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 就连内陆地区也有时受其影响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应充分利用气象卫星等遥感技术提高台风预报的准确率 通过发布台风预报使公众提前做好准备 以减轻台风带来的危害 台风发生时 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的风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风向又是怎样的 9 列表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灾害 入夏以来 重庆 四川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 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特别是从6月1日至9月4日重庆 四川等地发生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灾害 给重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 7亿元 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9 3亿元 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不是川渝地区大旱原因的是 A 副热带高压偏强B 全球气候的变暖C 东南沿海的台风D 三峡大坝和蓄水 2 下列城市中太阳能资源最不丰富的是 A 拉萨B 重庆C 乌鲁木齐D 郑州 3 重庆的城市地域形态为 A 集中式B 组团式C 条带式D 放射式 4 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是 A 台风和洪涝B 台风和寒潮C 洪涝与干旱D 台风与干旱 5 读全国气候干旱分布图 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我国干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 填 湿润 或 干燥 的 填 季风 或 非季风 气候区 其原因是 我国长江流域的 重庆三座大城市被称为 三大火炉 试分析重庆成为 火炉 的自然原因 结合图分析当前我国旱情的特点 6 简述我国防御和减轻旱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2006年夏 川渝地区干旱的原因除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外 还与东南沿海的台风有关 它阻断了从南方过来的水汽通道 且与副热带高气压的异常有关 副热带高压拦截了从北方进入的冷空气 使冷暖气流不能相会 因而造成了本次灾害 重庆的地域形态为组团式 与重庆的山地地形有关 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是洪涝与干旱 主要是季风影响 答案 1 D 2 B 3 B 4 C 5 湿润季风夏季风进退变化的不稳定性造成的 南京武汉原因 a 盛夏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 长江中下游正值炎热的伏旱季节 b 重庆地处长江沿岸的河谷盆地内 地势封闭 风速小 风力微弱 空气不易扩散 c 重庆地处长江沿岸 水面广阔 空气湿度大 d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繁 势力强盛 到达四川盆地形成焚风效应 a 是受旱范围广而集中 全国普遍干旱严重 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北部 华北地区 西南地区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 b 是河流流量小 农业严重缺水 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突出 c 是部分地区发生极端干旱如西北 四川盆地 6 兴建水库和引水工程 实施跨流域调水 发展节水农业 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水污染 保护水体环境 加强科学监测 实施人工降水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和乙表示寒潮的是 中源于欧洲北部的北冰洋的是 2 寒潮多发的季节是 丙 丁两地降温幅度大的是 3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 4 寒潮入侵给我国草原牧区造成的灾害有哪些 解析 从图中看出 甲图例所示为寒潮入侵路径 乙图例为台风移动路径 影响我国的寒潮西路是由欧洲北部的北冰洋出发 即图中 所示 寒潮对我国北方和西部影响大 寒潮南下过程中势力会逐渐减弱 答案 1 甲 2 春末和冬初丙 3 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 4 寒潮带来的暴风雪会覆盖草场 造成雪灾 2006年夏季 我国东南沿海频繁受到台风袭击 碧利斯 刚走 格美 又来登陆 读下面两海域 台 飓 风移动轨迹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台风和飓风主要发生在 季节 当台风 或飓风 中心分别位于图甲中A和图乙中B处时 长江三角洲和佛罗里达半岛分别刮 风和 风 风向 2 根据以上两图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台风 或飓风 形成的主要条件 3 台风灾害主要由哪些方面造成 4 台风 或飓风 登陆造成的破坏巨大 我们现在没办法控制台风的发生 但可预防 如果预防得当 可以大大减轻其危害 试举例说明如何预防台风 5 台风也非 有百害而无一利 试述台风可能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有利影响 解析 台风或飓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