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m沿海散货船船体结构规范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1页
104.6m沿海散货船船体结构规范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2页
104.6m沿海散货船船体结构规范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3页
104.6m沿海散货船船体结构规范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4页
104.6m沿海散货船船体结构规范设计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摘 要要 散货船历经了由典型的单壳散货船到现阶段的双壳散货船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 快速增长带动了航运界的突飞猛进 散货船的需求也在剧增 其船体结构也在不断 的更新 优化和完善 典型的散货船因其单壳形式带来种种的隐患和不安全问题 使得双壳灵便型散货船的出现受到广大船东的喜爱 同时 各国船东对散货船的需 求不再仅仅是能装载单一的散货 而是集能装载散货 杂货 集装箱于一体的多用 途散货船 本文通过 钢质海船与入级建造规范 2006 对 104 6 m 沿海散货船船体 结构进行规范设计 探讨现阶段双壳船船体结构形式以及趋向多用途散货船船体结 构形式的一些问题 并编制 104 6 m 沿海散货船船体构件计算书 对船体结构绘制 货舱 机舱 船首部典型横剖面图 基本结构图 典型横舱壁结构图 同时 文中 也介绍了本船规范设计的全过程 通过分析本船结构特点 最终可以提高结构的可 靠性和稳定性 并对此种方案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关键词 关键词 散货船 船体结构 规范设计 结构特点 多用途 AbstractAbstract The bulk carrier went through the stage of the typical single hull bulk carriers to the stage of double hull bulk carriers As the rapid progress of the shipping sector driven by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world economy the demand for the bulk carriers is severely increasing Its structure of hull is also constantly renewed optimized and improved The typical bulk carriers brought about all sorts of hidden dangers and insecurity problem because of its single hull form So the emergence of double hull bulk carrier is fit to the majority owner of pre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demand of the owners is no longer just able to carry a single bulk but will carry casual groceries set the container integrated with multi purposes bulk carrier Based on the CCS Rules and Regur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teel ship 2006 The hull structure of the 104 6 meters coastal bulk carrier was designed Author discussed the same problems at hull structure of this stage double hull carrier and trends of multi purpose bulk carrier s working out the calculated book about hull component of the 104 6 meters coastal bulk carrier Mapping the typical cross sectional diagram of the bay cabin and the bow of carrier basic structure diagram typical cross bulkhead structure diagram Meanwhile it also introduced a standardized design of the ship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By analyzing thi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hip of the ship the depend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can be eventually improved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kind of scheme can be explained Key words Bulk carrier Hull structure The design of Rules and Reguration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multi purpose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1 1 研究背景 1 1 2 散货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1 2 1 散货船发展史 1 1 2 2 散货船分类 2 1 2 3 散货船现状 2 1 2 4 散货船的发展趋势 3 1 3 散货船的结构特点 4 1 3 1 典型专用散货船结构型式 4 1 3 2 现代散货船结构型式 4 1 4 结构设计方法 4 1 4 1 结构设计方法的选择 4 1 4 2 结构规范设计的步骤 5 1 5 研究目标和内容 6 第二章第二章 104 6m104 6m 沿海散货船船体结构规范设计计算沿海散货船船体结构规范设计计算 7 2 1 说明 7 2 2 货舱区域的结构计算 7 2 2 1 外板 7 2 2 2 甲板 12 2 2 3 双层底 14 2 2 4 舷侧骨架 20 2 2 5 甲板骨架 24 2 2 6 水密舱壁 29 2 3 机舱区域 31 2 3 1 外板 31 2 3 2 甲板 33 2 3 3 单层底 34 2 3 4 舷侧骨架 35 2 3 5 机舱甲板骨架 38 2 3 6 平面横舱壁 41 2 3 7 支柱 43 2 3 8 主机座构件尺寸 45 2 4 船端加强 46 2 4 1 首尖舱内的加强 46 2 4 2 艉尖舱内加强 49 2 4 3 艏艉尖舱肋骨 51 2 4 4 球鼻首 52 2 4 5 船首底部加强 52 2 5 上层建筑 54 2 5 1 计算压头 54 2 5 2 端壁 57 2 5 3 舷侧 58 2 5 4 甲板 59 2 5 5 首楼舷侧结构 60 2 5 6 首楼甲板骨架 61 2 6 甲板室 62 2 6 1 居住甲板下围壁及甲板 62 2 6 2 驾驶甲板下围壁及甲板 66 2 6 3 罗经甲板下围壁及甲板 70 2 7 校核 74 第三章第三章 本船设计原理本船设计原理 78 3 1 设计的过程 78 3 2 本船体结构特点分析 80 结语结语 82 致谢致谢 8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84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11 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近几年以来 由于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世界贸易不断增加 世界海运需求也不 断上升 航运价格持续高位 带动国际船市出现了罕见的兴旺热潮 同时 随着国 际海事组织相关规则和规范的出台 一大批老旧船舶需要更新 在新增船舶需求和 老旧船舶更新需求的共同推动下 国际船舶市场将保持总体兴旺态势 当今世界海运界 散货船作为三大主流船型 集装箱船 散货船 油船之一 其货 运量大 货源充足 航线固定 装卸效率高等因素 散货船运输能获得良好的经济 效益 散货船已成为运输船舶的主力军 而且在我国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应当成为 中国走向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进程中重点发展的一种船型 所以对于散货船的设计尤 为重要 本课题选做的 104 6m 沿海散货船 该船入级 CCS 虽然它的吨位不大 但船东 为了将来方便使用 配备了一些特殊设备 在设计过程中 提出了许多非常规的要 求 比如多用途 采用双螺旋桨 本课题结合该船结构设计中的一些特点 探索了 今后多用途散货船的设计趋势 1 21 2 散货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散货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2 11 2 1 散货船发展史散货船发展史 在 20 世纪中叶是没有专用散货船 都是用普通杂货船来运输散货的 粮食 水 泥等散货的流动性比液体小 都有一定的休止角 因而装这些散货时 在舱口围扳 内装满后 舱口四周的甲板下仍留有一个楔形空档 船在海上发生横摇后 散货流 向空档 形成横贯整个船宽的自由表面 出现较大横摇时这些散货将流向一舷 船 随即横倾 在风浪中很容易发生倾覆事故 据统计 20 世纪 50 年代全世界有 150 余艘运送散货的船发生海损事故 为了解决这个安全问题 才逐步形成了现在广泛 应用的典型专用散货船结构型式 两舷布置底边舱加高舱口围板以保证满舱 两舷 布置底边舱便于清舱 也能增加抗沉性 双层底和四个边舱区采用纵骨架式结构以 保证船体总纵强度 两舷边舱之间水线附近的总纵弯曲应力很小 采用结构比较简 单的横骨架式结构 两个货舱口之间的甲板不参与保证总纵强度 这里的甲板板明 显地比舱口线以外的甲板板薄 骨架也减弱 典型专用散货船的出现 较好地解决 了散货流动问题 改善了散货运输的安全性 使海上散货船运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散货船得到了迅速发展 1960 年只有 1 4 的散货由单甲板 承运 而自 1980 年以来 几乎所有的散货都由专用的散货船承运 20 世纪 80 年代 中期以后 散货船船体损伤引起的沉船事故逐渐增多 散货船的安全问题再度受到 世人关注 目前已经出现了双壳体结构散货船 虽然双壳体散货船的空船重量和建 造成本有所增加 但其安全 经济和运营优势越来越得到航运界的认同 散货船的 双壳化己是大势所趋 1 2 21 2 2 散货船分类散货船分类 广义的散货船包括液体散货船和干散货船 本课题的散货船这两者兼备 趋于 多用途船 可运液货和干散货 散货船还可以按载重量分类 1 2 万 3 5 万吨小灵便型 2 3 5 万 5 万吨大灵便型 3 6 万 8 万吨巴拿马型 4 10 万 18 万吨好望角型 5 20 万吨以上超大型散货船 灵便型散货船原指载重量为 2 万 4 万吨的较小型散货船 此型船吃水浅 能 进出世界众多港口 具有灵便 通用的特点 巴拿马型散货船是巴拿马运河所容许 通过的最大船型 船长不大于 245 米 船宽不大于 32 2 米 最大的允许吃水为 12 04 米 10 万 18 万吨好望角型散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问世 是通过好望 角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典型船型 主要承担海上长航线的煤炭和铁矿石运输任务 其代表船型吨位逐步由 10 万 12 万吨发展到 14 万 15 万吨 近期又发展到 17 万 20 万吨 1 2 31 2 3 散货船现状散货船现状 世界散货船队中在船舶的货舱结构大多为单壳 由于传统单壳散货船其两侧作 为对付货舱进水防线的单壳舷侧结构在本质上是脆弱的 容易引起破舱稳性 抗沉 性不足 最终导致海损事故 以至引起海事组织 IMO 和船级社的关注 为了降低 散货船在海难事故中的灭失率 提高散货船的安全性 近来双壳散货船的开发已经 逐步引起世界航运界的关注 并被越来越多的船东接受 1 2 41 2 4 散货船的发展散货船的发展趋势趋势 通观散货船的发展历史及对现状的分析 世界散货船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随着 船舶大型化的发展 散货船结构将继续调整 散货船船龄将进一步缩短 散货船的发 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双壳化 大型化 多用途化 使用年限增长 环保和自动化程度 提高等几个方面 1 双壳化 散货船的双壳设计指舷侧和舱壁均采用双壳结构 双壳之间的空舱作为压载舱 双壳体散货船由于增加了内壳 使结构重量增加 建造成本增加 港口使用费和燃 料消耗也随之增加 但是 双壳体船具有良好的安全 经济和运营优势 双舷侧 使船具有两道防线 因此对舷侧结构的冲击损伤可减至最小 还可以消除船体结构 疲劳 双壳舱壁的钢度更好 能更好地防止各种形式的破坏和货舱进水 无须 设置专门的压载水舱 货舱底板平整 煤 谷物等不会落入肋骨 易于清舱 从 而可提高装卸效率 减少在港时间 降低营运和维护费用 为适应散货船双壳化的 发展趋势 许多设计公司 造船公司己开发出多种双壳散货船 散货船的双壳化已 是大势所趋 2 大型化 散货船的平均吨位在持续增加 从事不同类型货物运输的船舶大都在扩大自己 的运输能力 而增大载重量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近年来灵便型散货船 巴拿马型 散货船 好望角型散货船的载重量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从最近两年的散货船订单 看 船东越来越偏好于大吨位的散货船 往后 20 万吨左右的大型散货船将是建造 的主流 3 多用途化 散货船向多用途货船发展也是一种趋势 如兼顾装载一些集装箱 尤其是一些 中小型的散货船 一些大中型的散货船为适应航行于更多的航道和水域 设计成浅 吃水或超浅吃水船型 4 环保化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增强了环保意识 对本国领海制订了环保法规有些己 被海事组织 IMO 接受 目前 一些新的法规己在一部分国家实施 如要求船舶进 入该国领海必须置换压载水以防止有害物质和微生物进入该国海域 这就对提高船 舶的压载系统性能和船体强度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船舶设计开发中还应考虑如何布 置好油舱 或在大型船舶油舱与船体外板之间设置隔离舱 以降低船舶破损后产生 污染的可能性 1 31 3 散货船的结构特点散货船的结构特点 1 3 11 3 1 典型专用散货船结构型式典型专用散货船结构型式 典型专用散货船是指单舷侧设有顶边舱及底边舱结构的散货船 只有一层全通 甲板和双层底 两舷底边舱加高舱口围板以保证满舱 底边舱便于清舱 也作压载 水舱 也能增加抗沉性 双层底和四个边舱区采用纵骨架式结构以保证船体总纵强 度与船舶的稳性 两舷边舱之间水线附近总纵弯曲应力很小 采用结构比较简单的 横骨架式结构 两个货舱口之间的甲板不参与保证总纵强度 甲板板明显地比舱口 线以外的甲板板薄 骨架也减弱 1 3 21 3 2 现代散货船结构型式现代散货船结构型式 现代的散货船趋向于多用途船 它既可以装载散货 杂货也可以装载集装箱 为此 舷侧和舱壁均采用双壳结构 双舷侧取代了顶边舱和底边舱 设有单层全通 甲板 双层底 双舷侧 尾机型沿海海散货船 除货舱区域的双层底 边甲板为纵骨 架式 其余均采用横骨架式结构 1 41 4 结构设计方法结构设计方法 1 4 11 4 1 结构设计方法的选择结构设计方法的选择 在船舶结构设计中有强度计算设计法 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方法 结构优化设计 和结构规范设计 强度计算设计法优点是对材料的用量控制的很好 而且满足了结构强度的要求 但是这种方法要对每一个构件进行强度计算 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而且不简便 在 近些年来 新船型层出不穷 另外 由于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结构分析的有限 元方法和数学规范的优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结构设计者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快速 计算分析工具 而且可以用一套系统的方法来改进设计和优化设计 但是这种方法 还没有广泛的使用 实用性也不强 对于旧船改造和技术很成熟的船型没有规范来 得方便 结构优化设计不适用于对全船的设计 结构规范设计方法很简 迅捷 实 用 特别是使用于常规的船舶 但是它也有缺点 设计是否合理 设计者心中无数 结构强度的保证 受到规范使用范围的限制 对于 104 6M 散货船结构设计我们选择结构规范设计方法 1 4 21 4 2 结构规范设计的步骤结构规范设计的步骤 按规范进行结构设计的一般流程如图 1 1 所示 首先 根据对母性船的调查研 究和所设计船的特殊要求 分析所设计船的强度要求 选择合适的建造规范 然后 根据型线图和总布置图 绘制中横剖面图 基本结构图和肋骨型线等草图 并进行 结构构件的初步布置 最后 按规范计算船体主要构件的尺寸 这时 边计算 边 绘制 边完善初始的结构布置方案 其中反复必不可少 并且要经常与总体设计师 轮机设计师等反复协商 以求达到合理的统一 图 1 1结构规范设计流程 1 51 5 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 104 6m 沿海散货船更是趋于多用途沿海散货船 该散货船的船体结构形式采用双层底 双舷侧的双壳船体 为灵便型双壳散货 船 用 CCS 船体规范对散货船进行结构规范设计 掌握规范设计的过程及方法 绘 制相关的结构图纸 主要的工作内容有 船形结构布置特点分析 画出中横剖面图草图 按 CCS 船 体规范进行船体结构规范设计计算 确定船体结构构件尺寸 进行强度校核 用 AutoCAD 绘制该船中横剖面图 基本结构图等 整理毕业论文 准备答辩 第二章第二章 104 6m104 6m 沿海散货船船体结构规范设计计算沿海散货船船体结构规范设计计算 2 12 1 说明说明 本船是单层甲板 尾机型钢质沿海船散货船 除货双层底 舱区域的舷侧及舷 侧甲板为纵骨架式 其余均采用横骨架式 本计算书按 CCS 2006 钢质海船入级与 建造规范 以下简称 规范 进行计算与校核 船舶主要尺度 总 长 104 6 m OA L 设计水线长 99 45 m WL L 垂 线 间 长 97 3 m BP L 型 宽 16 6 mB 型 深 8 0 mD 设 计 吃 水 6 48 md 结 构 吃 水 8 0 mD 上甲板梁拱 0 15 m 方 形 系 数 0 84 b C 水线面系数 0 8908 w C 肋 距 0 60 m 主尺度比 5 86 5 2 082 5 L B B D 6 084 0 b C 本船符合 CCS 船级要求 可以采用 规范 进行规范计算 2 22 2 货舱区域的结构计算货舱区域的结构计算 2 2 12 2 1 外板外板 2 2 1 1 船底板 1 船底为纵骨架式时 船中 0 4L 区域内的船底板厚度 t 应不小于按下列两 式计算所得之值 规范 2 3 1 3 mm b FLst230043 0 1 mm b Fhdst 12 6 5 式中 纵骨间距 m 计算时取值应不小于纵骨的标准间距 s 吃水 m 6 84 dd 船长 m 计算时取不大于 190 m L 见 规范 2 3 1 2 b F 1 h 折减系数 对于外板和甲板折减系数应不小于 0 7 取 0 9 b F b F b F 0 26C 计算时取不大于 0 2d 1 h 系数 见 规范 2 2 3 1 C 当 90 m 300 m 时 2 3 100 300 75 10 L C L 取值 97 3 LL 7 864 100 3 97300 75 10 2 3 C 肋骨 横梁或纵骨 船底 舷侧 甲板 标准间距按下式计算 b S 0 0016L 0 5 m 且不大于 0 7 m b S 0 0016 97 3 0 5 0 65568 m 所以取纵骨间距 0 70 m s 0 26 7 864 2 04464 取不大于 0 36d 2 3328 1 h 所以取 2 04 1 h b FLst230043 0 1 9 0230 3 9775 0 043 0 10 01 mm b Fhdst 12 6 5 9 004 2 48 6 7 06 5 10 85 mm 实取 t 12 mm 满足要求 2 平板龙骨 平板龙骨的宽度应不小于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规范 2 3 2 1 b 9000 3 5L mm 式中 船长 m 97 3LL 平板龙骨的宽度不必大于 1800 mm 平板龙骨的宽度应在整个船长内保持不变 b 9000 3 5L 900 3 5 97 3 1240 55 mm 实取 b 1600 mm 满足要求 平板龙骨的厚度不得小于本节所需求的船底板厚加 2 mm 且均应不小于相 邻近船底板的厚度 规范 2 3 2 1 实取t 14 mm 满足要求 2 2 1 2 舭列板 当船底和舷侧均为纵骨架式 而舭部不设纵骨 则舭列板的厚度应不小于 mm r 为舭部半径 mm 为材料系数 为船底折减系数 且应不小 L b K rF 165 L K b F 于相邻船底板的厚度 规范 2 3 3 1 r 1650 mm 10 mm 且 t L b K rF 1651165 9 01200 mm12 实取t 14 mm 满足要求 2 2 1 3 舷侧外板 1 舷侧为纵骨架式时船中部 0 4L 区域内舷侧外板的厚度 t 应符合下列规定 规范 2 3 4 2 距基线D 以上的舷侧外板厚度 t 应不小于按下列两式计算所得之值 2 1 mm d FLst11006 0 1 mm 22 2 4hdst 式中 纵骨间距 m 计算时取值不小于纵骨标准间距 0 7ss 船长 m 计算时取值不小必大于 190 m 97 3LL 吃水 m 6 48dd 折减系数 见 规范 2 2 5 7 0 9 0 9 d F b F d F b F 见 规范 2 3 1 2 2 04 1 h 1 h 见 规范 2 3 4 2 0 5C 计算时取不大于 0 36 2 h 2 hd 0 5 7 864 3 942 取不大于 0 36 2 3328 2 hd 所以取 2 3328 2 h d FLst11006 0 1 9 0110 3 977 006 0 26 8 22 2 4hdst 3328 2 48 6 7 02 4 73 8 实取 t 12 mm 满足要求 距基线D以上的舷侧外板厚度 t 应不小于按下列两式计算所得之值 4 1 b FLst11006 0 1 9 0110 3 977 006 0 26 8 b Fhdst 12 4 5 9 004 2 48 6 7 04 5 47 10 实取 t 12 mm 满足要求 距基线D至距基线D 区域内的舷侧外板厚度 t 根据上述 中的 4 1 2 1 用插值法求得 但不小于上述 中的 2 t 1 t 实取 t 12 mm 满足要求 2 船中部 0 4L 区域内的舷侧外板厚度应不小于 规范 2 3 4 4 要求的端 部舷侧外板厚度 并应使船中部 0 4L 区域外的舷侧板厚度能逐渐向端部舷侧外板厚 度过渡 规范 2 3 4 5 2 2 1 4 舷顶列板 1 舷顶列板的宽度应不小于 0 1D D为型深 规范 2 3 5 1 0 1D 0 1 8000 800 mm 实取 b 1800 mm 满足要求 2 舷侧为纵骨架式时 船中 0 4L 区域内的舷顶列板厚度 t 应不小于按下 列两式计算所得之值 规范 2 3 5 3 mm d FLst11006 0 11 mm759 0 2 Lst 式中 纵骨间距 m 计算时取值不小于纵骨标准间距 s 0 7 s 船长 m L 97 3 L 其中 L 船长 m 计算时取值不小必大于 200 m 1 LL 折减系数 见 规范 2 2 5 7 0 9 d F d F d FLst11006 0 11 9 0110 3 977 006 0 26 8 759 0 2 Lst 75 3 977 09 0 27 8 实取 t 15 mm 满足要求 3 在船中部 0 4L 区域内的舷顶列板的厚度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小于强力甲板 边板的厚度的 0 8 倍 也不小于相邻舷侧外板的厚度 舷顶列板的厚度可逐渐向两 端过渡到端部舷侧外板厚度 规范 2 3 5 4 2 2 1 5 外板开口 1 在船中 0 5L 区域内 舭部板弯曲部分应尽量避免开口 必要时应开成长 轴沿船长方向布置的椭圆开口 规范 2 3 7 1 2 舷顶列板上的圆形孔 如果避开舷缘和舱口边线外的任何甲板开口且孔的 高度不超过舷顶列板的高度的 20 或 380 mm 时 则一般不必补偿此圆孔应充分避免 开在上层建筑端点 圆弧形舷缘不允许开口 规范 2 3 7 2 3 海水进口及其他开口角隅应有足够大的圆角 通海阀箱厚度应与邻近的外 板厚度相同 船长等于及大于 90 m 时 应不小于 12 mm 但不必大于 25 mm 规范 2 3 7 3 4 舷门等开口角隅应采用足够大的圆角 而且要避开上层建筑端点和货舱口 边线外的甲板开口 在船中部 0 5L 范围内 应完全补偿 补偿可用加厚板或复板 在船长方向应有足够长度 规范 2 3 7 5 2 2 1 6 舭龙骨 如在船体上安装有舭龙骨时 舭龙骨应连接在一根连续的扁钢上 此扁钢可焊 接在船体上 舭龙骨上的端接缝 扁钢上的端接缝与外板上的端接缝都应相互错开 舭龙骨和扁钢不能突然中断 应逐渐减小 且在端点处的船体内应有适当的内部支 持 规范 2 3 8 1 其尺寸参考了现有的 13000T 散货船的舭龙骨 2 2 22 2 2 甲板甲板 2 2 2 1 强力甲板 1 开口线外强力甲板厚度 t 除符合剖面模数要求外还应不小于下列各式计 算所得之值 规范 2 4 2 1 纵骨架式 mm d FLst1106 0 11 mm759 0 2 Lst 式中 纵骨间距 m 计算时取值应不小于纵骨的标准间距 s 0 7s 船长 m 97 3 LL 1 LL 系数 d F9 0 d F 9 0110 0 12575 0 06 0 1 t mm 26 8 753 977 09 0 2 t mm27 8 实取 t 12 mm 满足要求 2 开口线内的强力甲板的厚度 t 应不小于下式 规范 2 4 2 2 mm 759 0 Lst 式中 L 船长 L 125 0 m 75 3 977 09 0 t mm 27 8 实取 t 10 mm 满足要求 2 2 2 2 甲板边板 1 在船中部 0 4L 区域内的强力甲板边扳宽度 应不小于 6 8L 500 mm 其 中 L 为船长 但不必大于 1800 强力甲板边板在端部的宽度 应不小于船中部宽度 的 65 强力甲板边板厚度应不小于强力甲板厚度 规范 2 4 3 1 强力甲板边板的宽度不小于 6 8L 500 6 8 97 3 500 1161 64 mm 实取t 15 mm 满足要求 实取b 1600 mm 满足要求 端部宽度不小于 65 1600 1040 mm 实取t 16 mm 满足要求 实取b 1400 mm 满足要求 2 2 2 3 甲板开口 1 当强力甲板上的机炉舱 货舱开口的角隅是圆形时 角隅处要求加厚板 且角隅半径与舱口宽度之比不小于 1 20 但对于舱口围板处未设置甲板纵桁者不小 于 1 10 如甲板伸进舱口围板内 圆形角隅的最小半径为 300 mm 规范 2 4 3 1 取圆形角隅半径为 500 mm 2 角隅处加厚板端接缝应与舱口围板的端接缝以及甲板骨架的角接焊缝错开 加厚板的厚度应较强力甲板增加 4mm 实取t 16 mm 满足要求 2 2 2 4 下层甲板 第 2 层甲板在船中部 0 4L区域内的货舱口边线外的甲板厚度 t 应不小于按下式 计算所得之值 规范 2 4 5 1 mmst12 式中 s 纵骨间距 s 0 75 7 09 0 t mm63 0 实取t 10 mm 满足要求 2 2 32 2 3 双层底双层底 2 2 3 1 一般要求 1 所有肋板旁桁材上均开人孔 除轻型肋板外 开孔的高度应不大于双层 底高度的 50 否则应予以加强 各肋板开孔在船长方向应尽量按直线排列 以便 人员出入 在肋板的端部和横舱壁处的 1 个肋距内的旁桁材上 不应开人孔和减轻 孔 否则开孔边缘应予以加强 且开孔要光滑 规范 2 6 1 7 实取肋板开孔 400 500 满足要求 实取旁桁材开孔 500 600 满足要求 肋板及旁桁材在支柱下的部分一般不应开孔 否则应有效加强 2 所肋板在旁桁材 船底及内底纵骨上 均应有适当的流水孔和透气孔 并 考虑到泵的油唧率 使舱内各处到空气管和吸口的空气与水能自由连通 规范 2 6 1 7 实取底部开圆孔半径为 100 mm 实取上部部开圆孔半径为 50 mm 2 2 3 2 中桁材 1 在船中纵剖面出应设置中桁材 中桁材高度在任何情况下应不小于 0 h 700mm 且不下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规范 2 6 2 1 mm3004225 0 dBh 式中 船宽 m 16 6BB 吃水 m 6 48dd 30048 6 42 6 1625 0 h mm16 987 实取 1000 mm 满足要求 0 h 2 中桁材的厚度t 应不小于下述规定 规范 2 6 2 2 船中部 0 4L 区域内 mm40077 0 0 ht 式中 双层底计算高度 mm 1000 0 h 0 h 410000077 0 t mm 7 11 取 t 16 mm 满足要求 炉舱内中桁材厚度应较船中部 0 4L 区域内中桁材增厚 2 5 mm 取 t 18 mm 满足要求 3 船中部 0 75L 区域内 中桁材上不应开人孔或减轻孔 在个别特殊情况 下一定要开孔时 应适当加强 船中部 0 75L 区域以外 中桁材 舱壁前后 1 个肋 距内除外 上可以开孔 但开孔的高度应不大于该处中桁材高度的 40 规范 2 6 2 4 4 在实肋板之间的中桁材两侧 应各设通达邻近纵骨的肘板 其间距一般不 大于 1 20m 肘板厚度与肋板相同 规范 2 6 10 1 实取中桁材上肘板厚度 t 12 mm 在未设实肋板的肋位均设肘板 2 2 3 3 纵骨架式船底桁材 1 对船宽大于 20 m 船舶 中桁材两侧至少应各设置 2 道旁桁材 桁材的间 距一般不大于 5m 距首垂线 0 07 L 以前区域 旁桁材间距应不大于 4 个纵骨间距 旁桁材应尽可能均匀设置 规范 2 6 10 2 实取两侧各设 3 道旁桁材 第一道旁桁材距船中 2100mm 为非水密旁桁材 第 二道旁桁材旁桁材距船中 2100mm 为非水密旁桁材 第三道旁桁材距船中 2100mm 为水密旁桁材 2 上述桁材均应设置垂直加强筋 旁桁材上的垂直加强筋应按 规范 2 6 5 2 的规定设置 水密旁桁材上的垂直加强筋应按 规范 2 6 6 2 的规定设 置 实取旁桁材上的垂直加强筋 14 150 在未设实肋板的肋位均设加强筋 2 2 3 4 纵骨架式肋板 1 在机舱区域 至少每隔 1 个肋位上应设置实肋板 但在主机座 锅炉座 推力轴承座下的每个肋位处均应设置实肋板 横舱壁下和支柱下应设置实肋板 距 首垂线 0 2L 以前区域应在每隔 1 个肋位上设置实肋板 其余区域实肋板间距应不 大于 3 6 m 规范 2 6 11 1 机舱区域 每隔 1 个肋位设置一实肋板 即 0 6 2 1 2 m 主机座 锅炉座 推力轴承座下的每个肋位处均应设置实肋板 其余区域 实取每 3 个肋位设置一实肋板 即 0 6 3 1 8 m 2 纵骨架式实肋板厚度应较本节 规范 2 6 5 1 要求的实肋板厚度 增厚 10 但不必大于 15 mm 肋板上的每根纵骨处应设置加强筋 货舱和机舱厚度 t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但不超过 15 mm mm10077 0 0 ht 110000077 0 t mm7 8 1017 8 t mm6 9 实取t 12 mm 满足要求 非水密肋板垂直加强筋的厚度等于肋板厚度 垂直加强筋与内底纵骨焊接 实取垂直加强筋角钢 L100 50 12 满足要求 2 炉舱内实肋板和污水阱处的实肋板应较上式增加 2 5mm 实取t 14 mm 满足要求 3 水密肋板的厚度按下述规定 规范 2 6 6 1 水密肋板厚度较货舱实肋板厚度增加 2mm 但一般不必大于 15mm 在横向水 密舱壁下应尽量设置水密肋板 油舱的油密肋板厚度与上述要求相同 实取水密油密肋板厚度t 14 mm 满足要求 2 2 3 5 纵骨架式内底板及内底边板 1 底板的厚度按本节 规范 2 6 9 1 公式计算 式中 s 应取纵骨间 距 但计算时可减去 1 mm 内底板的局部增厚按 规范 2 6 9 2 的要求 规范 2 6 13 2 在船中部 0 4L 区域内 mm0 0452 1tLs 1 27 05 3 9704 0 mm42 9 2 考虑重货加强 内底板的厚度 t 应不小于按下列两式计算所得之值 规范 2 22 3 4 mm0 0457 1tLs mm 1 4 65tsH 式中 船长 m 计算时取值不必大于 400 m 97 3LL 内底纵骨间距 s 0 7S 装载率 其值应不大于 0 833 0 8 3 m t 在船中部舷侧处 从船底板量至甲板的垂直距离 8 0 HH 1 77 05 3 9704 0 1 t mm42 14 0 8 8 0 1 7 065 4 2 t mm 29 10 实取t 16 mm 满足要求 2 2 3 6 纵骨架式船底纵骨 1 船底纵骨的最大间距应不大于 1 m 实取 s 0 7 m 满足要求 2 船底纵骨剖面模数 W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规范 2 6 12 2 2 1 73 1 5 8 slhd F f W b 3 cm 式中 纵骨间距 m 0 7ss 纵骨跨距 m 但不小于 1 5 m 0 7 3 2 1 ll 系数 有中间垂直支撑柱时为 0 52 无中间垂直支撑柱时为 1 0f 折减系数 见 规范 2 2 5 7 0 9 0 9 d F b F d F b F 见 规范 2 3 1 2 2 04 1 h 1 h 2 1 73 1 5 8 slhd F f W b 2 8 17 004 2 48 6 9 073 1 15 8 89 197 3 cm 实取 角钢 L160 100 12 A 30 054 285 709 2 cmW 3 cm 3 内底纵骨应满足下列两式 内底纵骨的剖面模数为船体纵骨剖面模数的 85 规范 2 6 12 3 21 168 8589 197 W 3 cm 考虑重货加强 内底纵骨剖面模数 W 应不小于按 1 式要求的船底纵骨的 85 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规范 2 22 3 5 cm3 2 8 5 WHsl 式中 内底纵骨间距 s 0 65 m sm 装载率 其值应不大于 0 83 3 m t 在船中部舷侧处 从船底板量至甲板的垂直距离 H 9 45 mH 2 8 17 00 8 8 0 5 8 W 78 192 3 cm 实取内底纵骨的剖面模数 78 192 W 3 cm 实取 角钢 L160 100 10 A 25 045 296 776 2 cmW 3 cm 2 2 3 7 舭肘板 1 舭肘板应在每个肋位上设置 舭肘板厚度与实肋板厚度相同 舭肘板上可 以开圆形减轻孔 但孔缘任何地方的板宽均应不小于舭肘板宽度的 规范 13 2 6 15 1 实取t 12 mm 满足要求 实取减轻孔 400 mm 2 当船底和舷侧采用纵骨架式且舭部不设纵骨时 该处的横向强力构件或相 当舭肘板的间距 s 应不超过下式要求 规范 2 6 15 5 mm 2 6 8 10 tt s Drr 式中 舭板厚度 mm 14tt 型深 m 8 0DD 舭部半径 mm 1200rr 2 6 8 10 tt s Drr 1200 14 12000 8 14 108 2 6 s 1764 2 mm 实取每档肋位设置一舭肘板 2 2 42 2 4 舷侧骨架舷侧骨架 2 2 4 1 舷侧纵骨 上甲板以下的舷侧纵骨 包括舭部纵骨 的剖面模数 W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 得之值 规范 2 7 5 1 cm3 2 8 5 Whsl f 式中 纵骨间距 0 7 sms 纵骨跨距 1 8lml 系数 应按下列两式计算 计算时取不大于 1 077f 当时1 73 n d n ZZ fF DZ n ZZ 当时1 73 n b n ZZ fF Z n ZZ 计算压头 按下式计算 h 0 260 06 Z hCdCd D 其中 船体横剖面的水平中和轴距基线的高度 m 3 0 n Z n Z 型深 m 8 0DD 吃水 m 6 48dd 系数 见 规范 1 1 1 1 C 7 864C 系数 见 规范 1 1 1 1 0 9 0 9 b F d F b F d F 纵骨基线的高度 Z 从基线以上的纵骨 第一根 Z 1 7 取 297 1 0 3 7 10 3 9 073 1 f077 1 f 047 7 48 6 864 7 06 0 0 8 7 1 48 6 864 7 26 0 h 14 1268 17 0047 7 077 1 5 8 2 W 3 cm 第二根 Z 2 4 取 55 1 0 3 4 20 3 9 073 1 f077 1 f 439 6 48 6 864 7 06 0 0 8 4 2 48 6 864 7 26 0 h cm326 1158 17 0439 6 077 1 5 8 2 W 第三根 Z 3 1 取 712 1 0 30 8 0 31 3 9 073 1 f077 1 f 831 5 48 6 864 7 06 0 0 8 1 3 48 6 864 7 26 0 h 37 1048 17 0831 5 077 1 5 8 2 W 3 cm 第四根 Z 3 8 取 586 1 0 30 8 0 38 3 9 073 1 f077 1 f 223 5 48 6 864 7 06 0 0 8 8 3 48 6 864 7 26 0 h 48 938 17 0223 5 077 1 5 8 2 W 第五根 Z 4 5 取 46 1 0 30 8 0 35 4 9 073 1 f077 1 f 614 4 48 6 864 7 06 0 0 8 5 4 48 6 864 7 26 0 h 59 828 17 0614 4 077 1 5 8 2 W 第六根 Z 5 2 取 334 1 0 30 8 0 32 5 9 073 1 f077 1 f 006 4 48 6 864 7 06 0 0 8 2 5 48 6 864 7 26 0 h 71 718 17 0006 4 077 1 5 8 2 W 实取 角钢 L140 90 10 A 22 261 191 491 2 cmW 3 cm 舷侧平台 Z 5 8 第七根 Z 6 6 取 07 1 0 30 8 0 36 6 9 073 1 f07 1 f 789 2 48 6 864 7 06 0 0 8 6 6 48 6 864 7 26 0 h 26 508 17 0789 2 07 1 5 8 2 W 第八根 Z 7 3 取 956 0 0 311 0 33 7 9 073 1 f956 0 f 181 2 48 6 864 7 06 0 0 8 3 7 48 6 864 7 26 0 h 98 438 17 0181 2 956 0 5 8 2 W 实取 角钢 L140 90 10 A 22 261 191 491 2 cmW 3 cm 2 2 4 2 纵骨架式强肋骨 1 当舷侧为纵骨架式时 应设置支持舷侧纵骨的强肋骨 强肋骨应设置在 实肋板内 强肋骨间距 当船长大于 100 m 时 一般应不大于 0 006L 3 0 mm 规范 2 7 6 1 实取强肋骨间距 1 8 m 2 除机舱区域和首尾尖舱外 纵骨架式强肋骨的剖面模 W 应不小于按下式 计算所得之值 规范 2 7 6 1 2 10WShl 3 cm 式中 s 强肋骨间距 m s 0 6 3 1 8 h 从强肋骨跨距中点至上甲板边线的垂直距离 m 强肋骨跨距 m l 从基线起 1 m 4 8 m 4 2 2 8 4 hl 2 8 44 28 110 W 328 995 3 cm 实取 10012 50010 15 1311 W 3 cm 2 1 1 2 2 2 h2 2 l 2 2 21 18 110 W 832 95 3 cm 考虑船舶抵抗扭曲应力 实取 10012 50010 15 1311 W 3 cm 2 2 4 3 内舷侧的构件尺寸主要计算 1 内舷侧板的厚度应不小按下式计算 但应不小于 5 5 mm 规范 2 12 3 1 mmhst4 式中 s 纵骨间距 m s 0 7 h 从列板下缘量至舱壁甲板的垂直距离 m h 7 0 mm41 7 0 77 04 t 2 同时满足深舱舱壁板的要求 规范 2 13 2 1 5 24 hst 式中 s 纵骨间距 m s 0 7 h 从列板下缘量至舱壁甲板的垂直距离 m h 7 0 5 20 77 04 t mm91 9 实取 12 mm 满足要求 t 2 2 4 4 舷侧内的平台板的厚度 深舱甲板或平台板的厚度 t 应符合本章舷侧要求 尚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 之值 规范 2 13 8 1 1 平台 mm5 34 hst 式中 s 骨材间距 m s 0 7 h 平台量至深舱顶的垂直距离 m 2 2 h 5 32 27 04 t mm65 7 实取 10 mm 满足要求 t 2 2 4 5 深舱平台纵骨 深舱平台纵骨剖面模数 W 除应符合甲板要求外 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之值 3 2 9shlW 3 cm 式中 s 骨材间距 m s 0 7 h 平台量至深舱顶的垂直距 m 2 2 h 纵骨跨距 m l8 16 03 l 2 8 12 27 09 W 91 44 3 cm 实取 角钢 L140 90 10 A 22 261 191 491 2 cmW 3 cm 2 2 52 2 5 甲板骨架甲板骨架 2 2 5 1 一般要求 1 甲板的计算压头应符合表 规范 2 8 1 1 的规定 距首垂线 0 15L 以后的露天强力甲板 计算压头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 0 h 值 但应不小于 1 2 m 也不必大于 1 5 m 0 21003 1 2150 1000 L h Dd 式中 船长 m 97 3LL 型深 m 8 0DD 吃水 m 6 48dd 150 48 6 0 8 3 973100 1000 2 2 1 0 h 416 1 2 2 5 2 甲板纵骨 露天强力甲板纵骨的剖面模数 W 应不小于按下列两式计算所得之值 规范 2 8 5 1 cm3 2 1 WC shl cm3 224 23 10WC shC sl L 式中 纵骨间距 m s 0 70 s 甲板的计算压头 m 按 规范 2 8 1 1 规定 但在船中h 0 4L 区域内的甲板开口线以外 取 1 307307 1 3 971780 3 97 6 22 1780 6 22 L L hh 纵骨跨距 m 计算时取之不小于 2 m 取 2 0ll 和 系数 按表 规范 2 8 5 1 1 C 2 C 3 C 船中部 0 4L 区域 开口线外 10 5 0 0 1 C 2 C 3 C 2 1 WC shl 2 0 2307 1 7 0 5 10 43 38 3 cm 实取 角钢 L140 90 10 A 22 261 187 248 2 cmW 3 cm 2 2 5 3 纵骨架式强横梁 舷侧 1 当甲板为纵骨架式时 应设置支持甲板纵骨的强横梁 甲板强横梁应设置 在实肋板平面内 强横梁间距 当船长大于 100 m 时 一般不应大于 0 006L 3 0 m 规范 2 8 7 1 实取强横梁间距 1 8 m 2 支持甲板纵骨的强横梁剖面模数 W 应不小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规范 2 8 7 3 2 5WShl 3 cm 式中 强横梁间距 0 75 3 1 8 SS 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