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doc_第1页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doc_第2页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doc_第3页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载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原文地址: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作者:慵懒如猫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1.引论进入21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名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餐桌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名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名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从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和不同,可以使人们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提高跨文化意识。2.中西方餐桌文化餐桌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2.1中国餐桌文化中国餐桌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人们把饮食文化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以饮食的好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而盛大的节日也都与饮食相关联。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受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自清代以来,一些西餐礼仪被引进。中西餐餐桌文化的交流,使得餐桌礼仪更加科学合理。在中国,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圆形的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具,但最好是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主要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不可用筷子敲击其他物品,更不可以用筷子对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应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要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以便照顾到客人不同的品茶需要。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一些事宜。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他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以便照顾到客人不同的品茶需要。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一些事宜。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他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2.2西方餐桌文化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点心等。应先决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味道以咸和酸为主,数量少,质量较高。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冰淇淋、奶酪、水果等。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使用刀叉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块,用叉子往嘴里送。用刀的时候,刀刃不可以朝外。进餐中途需要休息时,可以放下刀叉并摆成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表示没吃完,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中,表示已经吃完了,可以将这道菜或盘子拿走。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不用放下来,但不要挥舞。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拿叉,但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要拿着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要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不要站起来。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别太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就餐时不可以狼吞虎咽。对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应要一点放在盘中,以示礼貌。不应在进餐中途退席。确实需要离开,要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2.3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有人说,中国文化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吧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个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认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想饮食观。这种理性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大大阻碍了如饮食文化的发展。西餐讲究营养、菜色的搭配,讲究餐具与服务,但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较为单一。而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餐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名义食为天的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使不够营养成为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协调唯独,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饮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名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节日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名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西式宴席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餐桌上用语的差异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事实就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