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宪法人权规定的比较研究 姓名 尚巾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指导教师 任万兴 2011 05 摘 要 i 摘 要 人权是每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 人权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宪政国家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宪法是关于人权的根本法 以人权为切入点来研究宪 法 更能抓住宪法的本质 我国政府于 1997 年和 1998 年先后签署了 经济 社会 文 化权利国际公约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于 2001 年批 准加入了前者 通过对我国宪法与国际人权两公约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完善 我国的宪政制度 更好地履行国际人权两公约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人权的基 本理论问题 进而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宪法与国际人权两公约在人权理念 权利主体 权 利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规定 但在人权内容以及人权的保障体系方面不存在根本的矛盾与 冲突 近几十年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的完善 我国的人权事业得到长足发 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人权总是随着时代在发展的 我国受历史传统 经济发展水 平等因素的制约 人权状况还存在不足之处 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 推进我国适用国际人权两公约的进程 其次 逐步充实和完善宪法和法律关于公民基本 人权的规定 在宪法的权利内容上增加迁徙自由 罢工自由和沉默权等权利的规定 再 次 应提高人们的权利意识 加强对公权力的限制 最后 要加快宪法司法适用的步伐 和配套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宪法的不断完善 我国将逐步 成为民主法治的宪政国家 关键词 宪法 国际人权公约 人权 abstract ii abstract human rights are the right which everyone should own freely and fair human rights are the most importan sign of the country we can grass the essense of the constitution if west art study human rihgt our government signed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in1997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li and potliical rights in1998 the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 5 congress in 2001 the later will be ratified soon in order to 2001 the later will be ratified soon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outes to change commitments 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 is neeessary for u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ternational covenant and our constitution in the comparation studying i find that the difference on rights protect and guarantee system although the sense of human rights is differet our government persist that we should hold the principle that treaties must be abided in resent years we have progressive human protect system and the human rights conditions have been improved we have such way firstly we should take the human rights as the basicies on the constitution strengihten resrtiction on governmental rights pay attention to personal protect to the weakness human rihgts secondly in order to add two rights of retieentand migration to our constiuttion quieken the constitutional judical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judges as the citizen getting more sense of human rights wear enotarfrfoma democarey and cultivated country ruled by law keywords co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covenants on human rights human right 绪 论 1 绪 论 人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也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早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人权就作为一种重要武器 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 用 近代以来 人权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 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 要内容 也是宪政国家的重要标志 在国际社会有关人权保护的诸多法律文件中 经 济 社会 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是最重要 最典型的 两个国际公约 我国己于 1997 年 10 月和 1998 年 10 月先后签署了这两个人权公约 并 于 2001 年 3 月 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了 经济 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我国宪法和其它法律中很少使用 人权 这一概念 但由于宪法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所以在我国国内法领域 公民权和人权的 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就其内容来说 就是基本人权 宪法就是关于人权的根本法 我国加入国际人权两公约以及对 经济 社会和文化权利 国际公约 的批准 标志着我国对人权的承认和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 推移 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将对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予以批准 在此之际 以国际人权两公约为切入点 以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为依据 对我国宪法中的人权规定 与国际人权两公约进行比较 能够发现我国在立法 行政 司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这 对于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宪政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通过比较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其他的法学研究方 法 论述和分析了人权的理论及相关问题 通过对文献的整合和阅读 以严谨的科学态 度进行分析 进而解决了论文所涉及的问题 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 此外通过阅读关 于国内外人权相关的书目 论文以及相关规定 系统掌握人权的基本理论与两个国际人 权公约方面的相关资料 将其与我国宪法的规定及实践进行比较与借鉴 加深了对相关 问题的理解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在 刑法修正案 八 出台及户籍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 以 两个国际人权公约为切入点 对我国宪法中权利设置 监督体制等方面的进行理性的比 较与思考 进而说明我国宪法及相关制度在人权问题上的缺陷和有待完善之处 论文所 论述的问题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 也有利于把人权观念渗透到立法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执法 司法过程等各个环节当中 同时对于我国建设民主文明的宪政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结构如下 一 人权基本理论问题 本章节首先探讨了人权的基本理论问题 列举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人权概念的不同定 义 并对东西方的人权本源观进行了阐述 并简要的介绍了 三代人权说 集体人权 与个人人权 公民权与人权的关系等几部分内容 二 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宪法人权规定的比较 本章节对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宪法进行细致的比较 具体包括价值理念 权利的 主体 内容以及国家的义务 监督实施机制系等方面的内容 三 健全完善我国宪法中人权保障的路径 本章节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法律资源 对如何健全完善我国宪法和宪政制度中的人权 保障问题提出初步建议 我国加入两个国际人权公约不仅对促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更是我国宪政制度建设的需要 因此 依据两个国际人权公约的规 定 结合我国的宪政背景及具体国情 在中国现有的法律资源和环境下探讨如何完善我 国的人权保障是我们研究人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章节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 首先 修改我国宪法 完善相关法律 法规 推进两个人权公约在我国的适用 其次 扩充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和范围 将生命权 迁徙自由 罢工自由 沉默权等基本 人权写入宪法 再次 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 限制公权力 坚持依法行政 并在条件成 熟之时设立国家人权保障机构 保障公民权利 最后 推进我国宪法的司法适用进程 整合我国当前现有的机构资源 实行以法院为主 法院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互配合的 宪法监督模式 目前我国的人权问题 理论上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实践中也有很多亟待完善之处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 对比分析以及对相关制度的思考 能够为我国人权保障事业 及宪政制度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第 1 章 人权基本理论问题 3 人权问题是各国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我国近年来已经签署并批准了 经济 社 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并签署了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但尚未批准 这标志着我国对人权的承认和保护进入了国际范畴 给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 遇 也带来了挑战 本文以人权为切入点 将我国宪法与这两个重要的国际人权公约 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 可以发现两者在宪政理念 立法内容以及监督执行体系上 的诸多差异 这对于促进我国履行国际人权两公约 更好的保障人权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 同时对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的宪政制度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国应该及时修改 完善现行宪法和法律 健全我国人权保障的相关法律及制度 相 信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民主法治的不断完善 我国将保障和实现层次更高 范 围更广的人权 第 1 章 人权基本理论问题 1 1 人权的概念 人权问题是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如何定义人权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此 有不同的界定 由于各个国家 民族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政治传统 每个阶级有着 各自的利益追求 因此对人权概念的定义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 1 1 1 国外学者的观点 人权观念源于西方 虽然西方人权学者大都秉承了自然权利说的观点 但关于人权 概念的定义仍然莫衷一是 英国的 牛津法律大辞典 从辞源学意义上给出了人权的概 念 人权即人的权利 作为权利 它们被认为是生来就有的个人理性 自由意志的 产物 而不仅仅是实在法所授予的 也不能被实在法所剥夺或取消 1 美国学者格维尔茨认为人权是一种具有道德属性的主张权 他认为人权来源于人的 固有尊严 人权的首要意义就在于人权是道德规范的依据 他指出 关于人权 就在 于 a 由于 y 而对 b 享有 x 权利 这种主张的结构可以理解如下 a 为权利主体 y 为权 利的根据或者论证基础 x 为权利的客体 b 为权利指向的对象 2 美国学者亨金继承和发展了 天赋人权 的思想 认为人权是个人的权利 实际上 是一种道德或政治上的主张 是 每个人都要对他的政府和社会提出的或者被认为应当 提出的那些道德上的和政治上的要求 3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英国学者米尔恩认为 尊重人权是普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的要求 4 他认为 资产阶级人权文献和天赋人权理论中关于人权的概念经不起推敲 他并不赞同天赋人权 论的观点 此外 各国学者提出的关于人权概念的定义还有很多 一般说来 这些观点主要可 以归纳为两大类 一种观点主张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权的本质来源 于人本身 是人之所以作为人的权利 1 1 2 中国学者的观点 中国学者叶立煊和李似珍指出 人权就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中生活的一切人或绝大 多数人有资格享有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5 沈宗灵先生指出 人权首先是指各国宪法和 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6 夏勇教授认为 人权一词 依其本意 是指 每个人都享有或者应该享有的权利 一般说来 人权概念由人道和权利这两个概 念构成 是二者的融合 7 对于人权的概念 中外学者一直在尝试着取得一些共通的理解 对一些重要的人权 理论问题也达成了相对一致的观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人权理论也在不断深化 仍有很多空白领域等待我们去研究 1 2 人权的本源 1 2 1 西方人权本源观 1 2 1 1 自然权利说 人权的本源问题是我们研究人权问题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对人权的本源问题有以下三种基本观点 自然权利说 法律权利说 以及 社会权 利说 8 自然权利说源自于两千多年前自然法学派的自由主义思想 又称为天赋人权说 是 近代西方人权思想的精髓 自然权利说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都享有人格尊严 人权来源于人所固有的 自然的本性 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所享有的权利 这里所说的 自然 不是自然界概念中的自然 而是具有本性 天然的含义 9 与 社会 的含义相 对立 最早提出了人权概念的是 17 世纪的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 他继承了自然法学说的 观点 指出 权利尚有另一意义 这一意义是和人直接相关的 在这个意义上 权利具 第 1 章 人权基本理论问题 5 有道德性质 10 格劳秀斯认为人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 这些天赋人权都是不可剥夺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最早提出了较为完整的 天赋人权 理论 明确阐述了人权的内涵 洛克在 政府论 下篇中指出 人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 能够运用 相同的身心能力 就应该人人平等 不存在从属和受制的关系 11 他认为 自然权利 包括生命权 自由权 财产权等 自然权利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 不得被随意剥夺或取 消 17 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人的自然权利不受侵犯 他指出 每个主体应该 竭力保存其自身 只有自己这才是自然的律法与权利 所以每个主体都有这样的律法与 权利 那就是按照其天然的条件生存与活动 12 18 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卢梭明确提出了 天赋人权说 他坚持自然法的思想 一切 权力和权利属于人权 主张推翻政府的专制 建立一个保障人权的社会 13 他认为人是 生而自由平等的 并希望通过社会契约建立一个能使人人享有自由 平等的政治权利的 民主政府 在学者提出新的人权观点的同时 取得革命胜利的资产阶级也将天赋人权写入纲领 中 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人权 1776 年美国的 独立宣言 对自然权利这样解释 人 生而平等 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 自由 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89 年法国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中写到 人权是自然的 不 可剥夺的和神圣的 人生而自由 在权利上自由平等 宣言最早提出了人权原则和民 主制原则 推动了人权的发展 1 2 1 2 法律权利说 法律权利说 又被称为 法赋人权说 与 天赋人权说 的观点所不同的是 它强调人权是国家出现后 由国家的法律所赋予的 不是人生而有之的 否认了人权的 道德属性 法律权利说的观点认为 法律与义务相联系 法律是义务的保证 而无义务 则无权利 14 因此我们可以说 权利来自法律的规定 边沁是法律权利说的坚决拥护 者 他指出 权利是法律的产物 没有法律也就没有权利 不存在先于法律的权利 15 边沁功利主义学说的观点认为人的天性是避苦趋乐 每个人最关注的是与自身有关的 利益 为了限制个人私欲的膨胀 在权利和义务之间 需要多加提醒的是每个人所承担 的义务 因此需要法律来规定每个人应履行的相应义务 法律权利说的观点还认为自然法学派所谓的自然权利是不存在的 人们之所以信仰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天赋人权只不过是他们想用一种虚构的 幻想的方式来表达需要和渴望这些权利 这一 学说的观点认为 法律可以确定或者赋予权利 也可以限制或剥夺权利 法律权利说不 承认抽象的 理论上的自由 民主和平等 更强调现实社会中的自由 平等和民主 尤 其重视参政权 法律权利说实际上是把法律当做保护资产阶级的权利和利益的工具 法律权利说排除人性中的道德因素 将人权限于法律规定的范围 这样的观点是片 面的 16 权利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 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道德 风俗习惯等 因素的制约 有些权利在法律作出规定前就一直存在 有些权利 即使法律作出规定 也不一定能为人们实际享有 法与道德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 并与其他社会规范相 结合共同调整社会关系 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法律权利说是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新发展 这种主张通过法律形式将人应当享有的 权利固定下来的主张是值得肯定的 边沁的主张后来被以奥斯汀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法学 派所继承 曾经在人权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权利说逐步走向了衰落 1 2 1 3 新自然法权利说 新自然法权利学说集合了自然权利说和法律权利等以往学说的观点 认为人权同时 具有自然属性与法律属性 新自然法权利说以自然权利为前提 在自然权利的基础上承 认法律权利 这一学说的代表者是 20 世纪的法国学者马利坦 按照他的观点可以把人 权划分为 自然法人权 和 实在法人权 17 他认为自然法是人权的哲学基础 自然 法人权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取消的 包括生存 自由 追求道德的完善等权利 自然 法人权高于实在法人权 而实在法人权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法律规定或改变的权利 这些法律不得违反自然法 具体包括言论自由 出版自由 集会 结社自由等这一类权 利 新自然法学派的另一位提倡者是美国当代法学家德沃金 认为法律具有道德属性 不仅有法律权利 还存在道德权利 他批判了法律实证主义和法律功利主义的观点 认 为权利是个人对抗某种集体目标或政府的理由和掌握在个人手中的 护身符 18 在每 个人所享有的全部权利中 平等和获得尊重的权利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同时他认为权利 是平等的 每个人的权利都应当受到重视 德沃金指出任何法律都应具有道德基础 立法必须平等地分配权利 保护和促进道 德权利 任何法律的正当性不仅包括立法技术方面的问题 还涉及道德方面的因素 他 试图把法律和道德统一于权利之中 减少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对立面 第 1 章 人权基本理论问题 7 1 2 1 4 后现代主义权利说 后现代主义权利说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反思 这一学说的代 表者波利斯和施瓦布认为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权观 不可能成功地应用于地区 而现代人权观以个人主义为基础 带有殖民主义的和帝国主义的性质 是西方特权主义 的体现 极大地威胁了世界的民主 19 因此 与全球民主相联系的后现代的人权观应运 而生 后现代人权观将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统一起来 结合了东方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 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 1 2 2 马克思 恩格斯的人权本源观 马克思 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批判了资本主义人权观 指 出了其局限性 吸收其合理因素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本源观 这种人权观认为人 权来源于人的本质属性 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 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保持一致 人权是一种社会现象 处于特定的 历史时期 其权利主体 内容是具体的 历史的 表现出具体的时代特征 人权随着历 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并受到政治 经济 文化等因素的约束 不同的时期表达出不同 的人权状况 以人的本质特征为基础 历史人权观认为人权是人作为人的 类权利 是作为社 会成员的特殊权利以及作为具体的有个性的个体权利的结合 20 历史人权观真正的实 现了对天赋人权说的超越 1 2 3 我国的人权观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也是人权的保障书 我国宪法并未阐述人权的本源问题 但我们从宪法序言和有关背景材料中可以推断出我国宪法所蕴含的人权观念可以认作 为 历史人权观 马克思曾经说过 人权是资产阶级为了进一步消除封建障碍 而在 与封建阶级斗争中取得的政治权利 21 毛泽东的人权思想继承了马克思 恩格斯历史 人权观的观点 认为人民民主是中国人民的基本人权 是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斗争中自己 赋予自己的 提出了 权利是人民争来的 观点 22 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历史人权观的 观点 人不能在人权理想所决定和允许的范围内 而是在现存的生产关系所决定和允 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 享有人权 23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先后颁布了 4 部宪法及 31 条修正案 1954 年宪法规定了人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民的选举权 迁徙自由等政治权利和自由 确认了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为核心的第一 代人权 1975 年宪法由于特殊时期的社会动乱 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宪法对公 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也很少 1978 年宪法恢复了部分公民权利的规定 1982 年宪法以及 随后四次宪法修正案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 响应了新的社会条件下人民渴望人权的呼 声 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是对以经济 社会 文化权利为代表的第二 代人权的宣示 究竟何为三代人权 三代人权又是如何划分的 何为集体人权与个人人 权 公民权和人权有何区别 我们将逐一展开论述 1 3 人权基本理论中的其他问题 1 3 1 三代人权说 法国的法学家卡尔 瓦萨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 三代人权说 并为学者所广 为采用 他把人权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提出了三代人权的理论 第一代人权是具有公 民身份的个人 要求限制国家的行为 以保护公民免受来自政府的侵害 又被称为 消 极的权利 24 第一代人权以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说为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公民权利 和政治权利 包括生命权 人身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自由 更强调从形式上保障 个人权利和自由 第二代人权伴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运动和民权运动应 运而生 当时社会矛盾激化 社会主义思潮兴起 人民要求更切实的享有人权 第二代 人权以 世界人权宣言 及国际人权两公约为代表 更关注与为人权的实现提供经济 社会 文化条件 形成了系统的人权体系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追求 这一代人权的 权利主体不仅包括公民个体 还包括处于社会生活中的群体 他们要求群体的权利 强 调国家实行积极的作为义务保护人权 因此而又被称为 积极的权利 第三代人权关注的焦点是集体人权 主要是指国家 民族 社会之间的人权 包括 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的民族自决权 环境权 发展权等 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强调第三代人 权 强调人的基本自由只有依靠发展权才能实现 进而才能实现全人类的人权 第三代 人权的提出具有世界范围的广泛意义 体现了人权发展的最高层次 三代人权结构上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划分 结构逐层超越 内容上递进包含 从逻 辑层面来看 三代人权是从个体到群体再到人类的辩证结构 从内容上说 第一代人权 以启蒙运动思想为背景 追求个性解放 追求公民的政治权利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第 1 章 人权基本理论问题 9 的发展 第二代人权首先要求财产权 工作权等个人权利 进而要求其所处的群体的权 利 群体的人权逐得到人们的关注 第三代人权关注的焦点为人类与自然环境 可持续 发展及种族冲突矛盾问题 由此人权走向世界 成为全球化的问题 1 3 2 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践踏人格 种族灭绝的罪行给世界带来极大的灾难 各国吸取教 训 人民保护权利的意识被唤醒 人权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人权保障从一国国内走向 国际领域 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 与此同时 人权理论在主体等方面发生了 变化 出现了集体人权和人权人权的划分 人权理论进行了重大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人权是指个人人权 个人人权的基础是个人 是每一个个体都应享有 的人权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个人人权的内容已经涵括了人身权利 政治权利 经济 社会 文化权利等方面的内容 集体人权的主体是国家 民族或群体 团体等 关注的焦点是这些集体所享有的人 权 主张把集体放在首位 我们可以将集体人权分为国际集体人权和国内集体人权两方 面的内容 国际集体人权主要是指国家 社会 民族的人权 民族自决权是人们广泛认 可的一项国际集体人权 20 世纪 50 年代 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殖 民地的统治 建立独立国家 因此 民族自决原则被写入 联合国宪章 之中 随后制 定的一系列国际公约将发展权 环境权等集体人权也确定下来 联合国建立了相应的机 构和程序来保护这些集体人权的实施 国内集体人权主要是指一国之内的少数群体或弱势群体等特殊群体的人权 这些特 殊群体可以通过法律 政治等手段 得到国家对其权益的保障 有学者认为不应将妇女 儿童的权利归入集体人权 笔者认为 妇女 儿童等特殊群体人权不属于个人人权 应 当归入集体人权 因为个人人权的主体是每一个人 而特殊群体的成员不仅享有其作为 个体所享有的个人人权 还享有其作在的特殊群体所享有的群体的特殊权利 由于历史传统及文化差异 各国对于集体可否作为人权的主体仍存在不同意见 大 多数西方学者不承认集体人权 代表者美国学者杰克 唐纳利认为 集体人权的思想代 表了一种混乱的概念性偏差 包括国家在内的集体可以拥有的各种权利 但这些权利不 是人权 不存在作为社会权利或任何集体权利的特种人权 25 笔者认为集体人权不等 同于集体的权利 并非只要是人的集合就可以被称为集体人权的主体 集体人权的享有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者 是指 不依附于其他主体 具有外在的独立性和能依自身意志行动的 并以特有方 式表达自身特有的利益主张的社会主体 26 主要为国家 民族 社会 关于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二者的关系 我国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 个人人权与集体 人权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 在一定程度上 集体人权同时是个人人权 个人人权是集 体人权的前提 集体人权以个人人权为基础 是从个人人权中推导出来的人权 集体人 权的出发点及最终落脚点依然是个人 集体人权是对个人人权的延伸 总体来说 经过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取和努力 集体人权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 认可 成为人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政府一直对集体人权持赞同态度 1991 年 2 月的第 47 届人权大会上 中国代表重申了我国政府的立场 当今我们所谈论的人权包 括集体人权 只有集体人权 才能促进国际人权领域的合作 1 3 3 公民权与人权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人权宣言是法国的 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从宣言的标题可以看 出公民权和人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宣言的内容共有 17 条 大部分规定的是每个人都 享有的生命权 财产权等基本权利和自由 只有其中四条规定为了公民参与立法的权利 监督权 属于公民权 公民权和人权是两个不同概念 两者内容有交叉 作为权利具有共同的如平等 自 由 正义的价值取向 同时公民权和人权也存在着差异 主要表现为权利主体的范围和 内容方面的差异 人权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权利和资格 公民权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享 有的资格和权利 主要包括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公共事务的权利 公民权具有公权力的 性质 与其相对应的是私权利 这些权利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基础之上 不受国家的非 法干预 主要包括自然人所享有的自由 财产权利等 公民权不等于人权 人权的范围 大于公民权 在一国主权范围内 每个人都享有人权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享有公民权 我国宪法的规定表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享有人权 但并不享 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本国公民参与本国政治事务的权利和资格 小结 人权理论在不断逐步深化 从我国人权发展的历程和我国宪法发展的历史我 们可以看到 人权的内容已基本被我国宪法所确认 28 新中国成立以后 从 1949 年 共 同纲领 中规定的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到 1954 年 宪法 规定的 在单一制的形式下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从 1978 年 宪法 规定 第 1 章 人权基本理论问题 11 的 公民有劳动权 劳动者有休息权和获得物质帮助权 到 1982 年 宪法 规定的 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再到 2004 年 宪法修正案 四 提出的 国 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权逐步为我国宪法所确认和保护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我国积极开展国际人权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政府及相 关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人权领域的工作 开展国际人权对话 29 我国在尊重人权价值多 样性基础上求同存异 增进国家间的信任 推动了国际人权事业的进步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第 2 章 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宪法人权规定的比较 国际人权公约起草于 1947 年 经过近二十年的讨论与商议 年联合国大会于 1966 通过了两个国际人权公约 各国可以批准和加入 1976 年两个人权公约先后生效 两个 人权公约的出台 经历了漫长的起草 讨论与修改过程 是东西方国家间不同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的碰撞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社会主义国家及广大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强调经 济 社会 文化权利与公民权利 政治权利这两类权利不可分割 处于同等地位 西方 社会则更加关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认为经济 社会 文化权利不属于人权 于是经 过长时间的辩论 最初准备起草一个公约的计划变成了起草两类不同权利的公约 两个 人权公约实际上更多地吸收了西方价值观作为立论基础 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产物 二者在宪政理念 内容以及监督实施机制等几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2 1 人权宪政理念的比较 2 1 1 人权来源 国际人权两公约中关于人权的立论逻辑及价值理念更多的来源于西方的价值观 我 国宪法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两个人权公约的序言都规定 承 认这些权利是源于人的固有尊严 公约并非是在制定和赋予这些固有人权 公约的目 的在于确定 宣示并保护这些人权 西方人权观强调人权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 来源 于人本身 认为人权是人之所以作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和资格 强调人权的固有性 我国 1982 年宪法并未明确规定人权的来源 但宪法序言中有这样的规定 本宪法 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结果 第 33 条规定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 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 人权来源于 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人民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赋予了自己这些权利 由于中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 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宪法在价 值理念上表现出分歧是必然的 30 西方人权观是以和东方价值观相抵触的个人主义为基 础的 西方的个人主义是与其历史文化相对应的 而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国家由于其传统 的共同劳作的生产方式 存在着某些共有的 不同于西方的价值 国际人权公约与我国宪法对人权来源的差异体现出中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西方 人权观认为人权是生来就有的 并且先于国家而存在 国家出现之后 人民创设了政府 第 2 章 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宪法的比较 13 用来保护人权 维护统治 美国的 独立宣言 中有这样的表述 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 主赋予他们一定的不可分割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 府 我国的人权理念强调国家的先在性 人权是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斗争中自己赋 予自己的 并由国家法律所确认 2 1 2 人权的主体 两个人权公约都规定 一切个人享有本公约所承认的权利 不分种族 肤色 性 别 语言 宗教 政治 国籍或社会出身 财产 出生或其他身份等的区别 两个国 际人权公约作为国际法 强调人权的固有性 公约中的规定的 人 是抽象的 具有普 遍意义的人 我国宪法第二章中规定的权利义务主体的表述为 公民 宪法作为一国的国内根 本法 体现着一国主权对个人的管辖 在国内法中使用 公民 是恰当的 此外我国宪 法对于不是我国公民的个人 例如中国境内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合法权益也作出了相应 规定 通过对两者规定的人权主体的总体比较可以看出 我国宪法中 公民的基本权利 实际上就是指我国公民享有的人权 可以明显看出 我国宪法所规定的这些权利的享有 主体的范围窄于公约的规定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 我国人权的享有主体及 权利范围都应不断扩大 2 1 3 义务主体 国际人权公约是国际法 按照国际法的规定 国家是公约规定的承担义务的主体 两个人权公约均有 每一缔约国 承担 或 保证 义务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二章中几 乎每一条权利后面都规定 国家 加强 或 改善 的规定 由此可见 公约与我国 宪法规定的人权义务主体是相同的 国家是承担义务的主体 国家有义务履行宪法 法 律 公约的规定 保障人权 2 2 内容上的比较 2 2 1 总体内容 经济 社会 文化权利公约 分为 5 章共 31 条 第 1 章仅一条规定了所有人民 都享有自决权 第 2 章共四条 规定了缔约国的义务和应当遵循的原则 第 3 章是第 6 至第 15 条 规定了包括工作权 参加组织和工会权 社会保障权等基本人权 第 4 章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共十条规定了公约监督制度 第 5 章共六条 涉及公约的加入 生效等技术性问题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分为 6 部分共 53 条 第 1 条规定了人民的自决权 第 2 部分规定了缔约国的义务及克减条款 第三部分 6 条至 27 条规定了公民享有 的生命权 迁徙自由 法律面前的人格 少数人的权利等权利和自由 第 4 部分 规定了确定公约的执行体系 第 5 部分共 2 条规定了在解释条款所受到的限制 最后一部分涉及公约的批准 生效 修改等问题 我国宪法的第二章详细规定了公民在政治 经济 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基本 权利 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经济 社会 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利 主要权利如下 平等权 人身自由 人格尊严 住宅不受侵犯和通信自由 劳动权 休息权 公民在年老 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时从国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残疾人 妇 女和儿童等特殊群体受国家的保护等权利 通过对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从总体上进行比较 大致可 以将二者有关人权的内容的联系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人权公约与我国宪法都有相关权利规定且表述一致 例如住宅和通信自由 宗教自由等 第二 公约明确规定的权利 在我国宪法中虽然没有相同表述 但我国宪法的其他 表述或有关规定能够涵盖其权利实质 例如公约中 持有主张 发表意见自由 和我 国宪法中 言论自由 这一规定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第三 公约有规定的权利 我国宪法未规定 例如迁徙自由 沉默权 罢工自由等 基本人权 宪法对权利的选择受到经济条件 文化背景等具体国情的限制 这些权利的 规定在我国宪法中是缺失的 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宪法有关人权的规定从总体上来说保障人权的目标和精神 是相一致的 关于具体内容的规定 则不尽相同 下面我们主要对我国宪法与公约规定 不相一致或者我国宪法中缺失的权利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2 2 2 具体内容 2 2 2 1 生命权 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主体和客体皆为人本身 生命权是每一个人都享有的最普 遍而平等的权利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第六条是这样规定的 人人固有生命权 第 2 章 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宪法的比较 15 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 不得随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由于生命权的特殊性 公约规 定的生命权可以分为积极意义的生命权和消极意义的生命权 积极意义的生命权是指国 家积极履行作为义务 采取措施保护每个人的生命权 防范人民的生命权被侵犯或随意 剥夺 消极意义的生命权是指每个人的生命不受他人的非法侵害 生命权是每一个人都 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权 公约最关注的是保护人民的生命权 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死刑是最严重的刑罚措施之一 很不人道 限制和废除死刑是保护人的生命权利的 必然选择和趋势 公约除了规定人人享有生命权以外 对死刑的严格限制条件作出了严 格规定 第一 规定死刑的适用范围是 最严重的罪行 若对最严重犯罪之外的罪行 处以死刑的话则可能侵害生命权 第二 公约对死刑的适用对象限制的规定如下 对 18 岁以下的人不得判处死刑 对孕妇不得执行死刑 第三 关于死刑适用的程序 为 须 经合格法庭的最终判决 才能适用死刑 第四 公约规定了被判处死刑者的申诉救济 权利和程序 可以上诉及申请减刑或者赦免的 国家 并应采取步骤确保这些上诉被受 理 我国宪法没有专门规定生命权的条款 但我国对于生命权的立场以及对死刑的法律 规定与公约精神是一致的 刑法 第 48 条 49 条 刑事诉讼法 第 212 条从适用范 围 适用对象 程序及执行方式上对死刑进行了限制 并规定了特赦制度和死缓制度 不可否认 我国刑法中有关死刑的罪名偏多 这与我国的经济基础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很大的联系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人身权益的价值被忽视 社会对 财产权利的价值评判高于对生命价值的评判 导致了我国刑法规定的死刑罪名较多 另 外 我国的民主程度还不高 加上传统的伦理观念的影响 我国废除死刑的条件尚不成 熟 提高生命权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需要一个过程 2 2 2 2 迁徙自由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第 12 条和第 13 条规定了迁徙自由的具体内容 迁徙 自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迁徙自由指国内迁徙自由 广义的迁徙自由包括国内迁 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 国际迁徙自由 不受驱逐的权利和自由 公约中规定的迁徙 自由是广义上的迁徙自由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 国内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 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 土内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 31 国内迁徙自由是迁徙自由最基本的内容 是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指一国公民为了求学 工作 旅游等目的而在本国领土范围内进行迁徙的自由 迁徙自 由是人身自由的基本内容 正因为有了迁徙自由 人们才可以自由行动去参加各种政治 经济 文化活动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选择住所的自由与迁徙自由是相互依存的 选择住所的自由是迁徙自由的应有之义 选择住所的自由是迁徙自由的保障 反之 迁 徙自由徒有虚名 第二 国际迁徙自由 实际上包括出入本国国境的自由和离开任何他国的自由 也 是每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自由 第三 公约 13 条规定的 不受非法驱逐的权力及与之关联的给予合格复审 的权 利主体是 缔约国内的外侨 驱逐权的行使程序及条件也非常严格 必须依据依法作 出的决定实施 并准许该外侨提出合格复审的要求 除非 在国家安全的紧迫原因另有 要求的情况下 我国最早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是 1912 年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41 年 陕甘宁 边区施政纲领 中明确规定了人民有居住 迁徙之自由 迁徙自由在新中国成立以来 也经历了一个由肯定到否定 再到一定程度的默认这样一个曲折的历程 32 新中国成 立之后 1949 年的 共同纲领 和 1954 年 宪法 都有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的规定 1958 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 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形成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此后的 1975 年宪法 1978 年宪法都 没有迁徙自由的规定 我国现行的宪法也没有规定迁徙自由 我国人口众多 城乡经济分化严重 由于 1982 年宪法修改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 制 1982 年宪法并未规定迁徙自由 随着改革开放 农村人走入城市就业 很多城市制 定了针对外来人口的政策和管理制度 影响了公民平等的享有在住房 就业等方面的权 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户籍制度应当与时俱 进 人民的迁徙自由应该得到保障 2 2 2 3 法律面前的人格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第 16 条规定 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面 前的人格 法律人格是人权的法定形态 是公民享有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的前提和基 础 这意味着在法治状态下 每一个人都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 每一个人都是权利的享 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世界人权宣言 规定 人人生而自由 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公约的规定 第 2 章 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宪法的比较 17 是对宣言这一内容的体现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种族歧视 侵犯的便是 法律面前 的人格 这一人权法定形态 我国宪法没有对法律人格的规定或宣示 公约这一规定很抽象 可以将 法律面前 的人格 作为人权的法定形态 引入我国各部门法中做详细规定 2 2 2 4 沉默权 沉默权 是指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面对司法人员的讯问时有权拒绝回答 保持沉默 而且司法机关不得因其拒绝陈述而对其作出不利的推定 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 这一观 念来源于英国的李尔本案件 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并通过英国的 米兰达忠 告 案得以进一步发展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是公约确认的一项基本人权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第 14 条 3 项 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 证明责任由控诉方承担 第二 反对以刑讯逼供或其他非法方法获得证据 并不得将其 作为定案的依据 第三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 拒绝回答司法机关的讯问 上述三项内容对人权的保障是层层递进的 前两项是保障人权的基本标准 沉默权是进 一步的要求 是这一权利的核心内容 我国 刑事诉讼法 第 93 条规定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 应当 如实回答 法律明文规定犯嫌人承担如实陈述的义务 实际上把举证责任推给犯罪嫌 疑人 被告人 这与公约的规定背道而驰 很容易造成刑讯逼供 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 权 第一 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 在司法人员要求如实回答时 实际上已经假设其有罪 在假定其有罪的前提下 通过如实回答加以证明其罪行 这与证据至上的无罪推定原则 自相矛盾 第二 侵犯了我国公民的言论自由 宪法第 35 条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 公 民有 说 或者 不说 的自由 犯罪嫌疑人有权保持沉默 有不予回答的自由 不得 被强迫自证其罪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确立了沉默权制度 我国也应建立沉默权制度 在打击犯罪的同 时 首先应保障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进而实现保障人权与保护社会的有机 统一 2 2 2 5 罢工权 经济 社会 文化权利公约 第 8 条规定 有权罢工 但应按照各个国家的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法律行使此项权利 罢工权是指 众多劳动者针对企业 政府 政党 宗教团体或其 他组织的特定主张或行为而有组织的共同停止劳动 表示某种不满 抗议或抵制的集体 行动 的权利 33 罢工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 宪法意义上的罢工既包括劳动关系意义的罢工 也 包括非劳动意义的罢工 包括合法罢工 也包括非法罢工 罢工能改善劳动雇佣关系 也可能造成损失 因此 罢工者享有权利同时也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 这样才有可能达 到和谐的局面 罢工者享有的权利如下 第一 一定的豁免权 雇主不得因罢工者的罢工行为将其 解雇 第二 恢复工作职位的权利 第三 罢工期间获得救济的权利 权利的享有是有 界限的 行使罢工权的同时也受到包括罢工目的 主体 程序 组织 限度等因素的限 制 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散热器涂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烟大海底隧道可行性研究报告
- 锌熔炼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专卖店特许加盟合同
- 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合同付款管理办法
- 体育赛事运营方案论证
- 健身生活方式市场需求调查与品牌营销计划
- 个性化定制食品的营养优化与健康趋势分析-洞察及研究
- 税务代理合同样书6篇
- 资金出借合同5篇
-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 企业安全培训课件-网络与信息安全
- 供应商罚款联络函
- 怎样引导初中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 振荡指标MACD(波段操作精解)
- 化工行业档案管理制度
- DB3715-T 46-2023 麦套朝天椒直播栽培技术规程
- 危大工程清单及安全管理措施(样表)
-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一册全部课件(含19课时)
- 信息系统用户满意度评价表
- 牙周检查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