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ppt精编课件.ppt_第1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ppt精编课件.ppt_第2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ppt精编课件.ppt_第3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ppt精编课件.ppt_第4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ppt精编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课标要求 一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 服饰的变化 1 变化趋势 由拘谨 保守 呆板 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 适体 方便 转变 2 近代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后 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学习探究区 中山装 平民化 辛亥革命 20世纪20年代之后 经过改革与创新的旗袍 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 3 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穿衣打扮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 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服装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军装和 干部服 盛行 改革开放后 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 穿得时尚 穿得个性过渡 学习探究区 政治 归纳总结 学习探究区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 1 近代特征 中西合璧 新旧并存 2 改革开放前的特征 政治性 保守性明显 朴素单一 3 改革开放后的特征 新颖款式层出不穷 与国际接轨 2 饮食文化的变化 中西餐并行于世 1 中国四大菜系 即 粤菜 川菜 淮扬菜 2 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 传入 鸦片战争后 西餐传入中国 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中国百姓饭桌 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一批专门生产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西菜 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探究区 西式 鲁菜 3 居室建筑的变化 1 传统民居 典型代表是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 2 近代民居的演变鸦片战争后 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 京 津等地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的特点 学习探究区 西式建筑 四合院 西式住房 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1 这些地区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 西学东渐 的影响较早 也较为深入 2 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 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 3 这些地区人员流动性较强 家族 宗教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个性比较自由 重点精讲 学习探究区 深化探究 材料一右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照片 学习探究区 1 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服饰有何特色 答案各具特色 既有非常传统的长袍马褂 也有非常现代的西装革履 更有中西合璧的旗袍 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学习探究区 2 衣着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 那么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案趋势 日益西化 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 走向近代化 主要特点 中西合璧 新旧并存 土洋并存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学习探究区 材料二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服饰变化 学习探究区 图一身穿列宁装的女子图二身穿流行服装的女子 1 流行的服饰也是社会发展 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 结合材料中的两幅图片阐述这一说法 答案图一反映了中苏关系的友好 或学习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图二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人民生活富足 审美观念的改变 学习探究区 2 从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服饰变化的什么特点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服饰变化由简单朴素到五彩缤纷彰显个性 原因是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学习探究区 二 习俗风尚的变革1 婚丧礼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 清末民初 一些受过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 自主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 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 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学习探究区 恋爱自由 新思潮 主张婚姻 2 殡葬风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丧礼趋于简化 新中国成立后 开始用代替土葬 2 其他方面民国成立后 开展了 迫令放足 破除神权 反对迷信等活动 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学习探究区 握手 火葬 剪辫易服 公历 归纳总结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 发展历程 与中国社会经济 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近 现 代化进程相伴相随 2 演变趋势 由传统保守走向现代开放 平民化 文明化 个性化明显 3 变化特征 既有新旧观念的冲突 又有中西文化的碰撞 4 地区分布 地域发展不平衡 农村和内地明显落后于城市和沿海地区 学习探究区 名师指津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 社会生活的变迁 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新旧社会在社会生活方面存在着继承和发展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学习探究区 重点精讲 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还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 思想不断得到解放 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 国外文化和思想的涌入 5 科学技术的进步 学习探究区 深化探究 材料一今有南清志士某君 北来游学 此君尚未娶妇 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 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 一要天足 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 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 又有完全自主权者 毋论满汉新旧 贫富贵贱 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 1902年6月26日 学习探究区 1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 答案破除缠足陋习 提倡女子学文化 摒弃旧式结婚礼俗 婚姻自主 学习探究区 2 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 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答案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学习探究区 材料二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 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学习探究区 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再缠足的姑姑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 据图指出照片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 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变化 民国初期 人们的服饰 生活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民众观念发生了变化 中西合璧 或中西文化开始冲突碰撞 妇女地位得到提高等 原因 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进步 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1 2 3 5 4 1 20世纪20年代 旗袍在中国开始普及 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至20年代末 旗袍的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 如有的缩短长度 有的收紧腰身等 这些变化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A 欧美服装的影响B 苏式服装的影响C 艰苦朴素的氛围D 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服饰在中国近代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 苏式服装在我国流行 倡导艰苦朴素是在20世纪50 70年代 在20世纪20年代妇女的政治地位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不可能有明显提高 故选A项 A 反馈训练区 1 2 3 5 4 2 中国社会通史 民国卷 民国光复 罐头之品 番餐之味 五方来会 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 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 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 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反馈训练区 1 2 3 5 4 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 罐头 番餐之味 等关键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故选D项 A B 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 答案D 反馈训练区 1 2 3 5 4 3 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 A 北京四合院B 上海石库门里弄 反馈训练区 1 2 3 5 4 C 山西乔家大院D 福建土楼 反馈训练区 1 2 3 5 4 解析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典型民居 山西乔家大院和福建土楼分别体现了典型的地方特色 鸦片战争后 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随着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出现 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答案B 反馈训练区 1 2 3 5 4 4 1872年 申报 报道 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 不令轻见男子之面 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 途间或遇相识之人 欢然道路 寒暄笑语 视为固然 若行所无事者 甚至茶轩酒肆 杯酒谈心 握手无罚 日甚一日 莫能禁止 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 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B 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走向社会C 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D 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反馈训练区 1 2 3 5 4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的妇女从受礼教的影响 不令轻见男子之面 到逐渐走出深闺 在路上和茶轩酒肆中与他人交流 这一变化说明了A B C三个选项正确 社会风气的改变有一个过程 因此D项错误 答案D 反馈训练区 1 2 3 5 4 5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 泥塑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