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马克思著作选读第7讲.ppt_第1页
[哲学]马克思著作选读第7讲.ppt_第2页
[哲学]马克思著作选读第7讲.ppt_第3页
[哲学]马克思著作选读第7讲.ppt_第4页
[哲学]马克思著作选读第7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7讲 导言 和 资本论 唯物史观之下的经济学思考 问题与思考 1 阐述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计划及其关系 2 马克思如何考察生产与消费 分配和交换的关系 有什么现实意义 3 如何从资本的本性来理解金融危机 2 马克思 资本论 的学术地位 美国的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共同编著的 经济学 中指出 一个世纪以前 经济学的大树分出了枝干 一个枝干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他的被人重新发现的早期经济学著作 另一个枝干通过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发展成目前的现代主流派经济学 斯蒂格利茨指出 最有影响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评家当属卡尔 马克思这位生活在英国的德国人 专家建议 经济学必读的三本书是 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 资本论 和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神圣家族 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 雇佣劳动与资本 共产党宣言 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 1861 1863经济学手稿 1863 1865年经济学手稿 资本论 第1 3卷 剩余价值理论 写作历程 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三个草稿 1857年1月至1858年6月 马克思写作 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 制订了他准备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的计划 这实际上是 资本论 的第一稿 从1861年8月到1863年6月 马克思又写出了一部手稿 即 1861一1863年经济学手稿 也即 资本论 的第二稿 该手稿用了大量篇幅批判 考察剩余价值学说史 这就是后来的 资本论 的第四卷 1863到1865年间 马克思再次写出了一部手稿 即 1863一1865年经济学手稿 该手稿是 资本论 的第三稿 其三部分内容分别构成了后来的 资本论 的第一 二 三卷 5 出版历程 在完成了第三稿后 马克思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整理 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了第一卷 经过恩格斯的辛勤劳动 1885年7月 资本论 第二卷在德国汉堡出版 1894年12月 资本论 的第三卷也在德国汉堡出版 此时 恩格斯年事已高 且视力极差 于是便将第四卷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委托给了考茨基 考茨基于1905一1910年期间以 剩余价值学说史 为名 将第四卷分三册陆续出版 由于这个版本不符合马恩对原稿的结构安排设想 并有内容的篡改和辨认马克思手稿方面的错误 因此 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经过重新整理马克思的原稿 于1954 1961年出版了 剩余价值理论 3册 俄文新版本 6 一 五篇计划1857年8月 导言 明确提出 五篇计划 二 六册计划1859年6月 序言 首次公开 六册计划 三 四卷计划1861 1863年经济学手稿时期决定将以 资本论 为标题继续研究 1866年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信中提出 四卷计划 参见 资本论 第一卷1867年序言 马克思经济学的体系与方法 7 五篇计划 1857年8月 导言 1 一般的抽象的规定 因而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 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 2 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 资本 雇佣劳动 土地所有制 它们的相互关系 城市和乡村 三大社会阶级 它们之间的交换 流通 信用事业 私人的 3 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 就它本身来考察 非生产 阶级 税 国债 公共信用 人口 殖民地 向国外移民 4 生产的国际关系 国际分工 国际交换 输出和输入 汇率 5 世界市场和危机 8 五篇计划 1857年8月 导言 1 一般的抽象的规定 2 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 资本 雇佣劳动 土地所有制 3 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 4 生产的国际关系 5 世界市场和危机 六册计划 1859年6月 序言 资本 土地所有制 雇佣劳动 国家 对外贸易 世界市场 9 从 五篇 到 六册 的注解 从社会经济的资源所有者的角度来看 资本家拥有资本 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 雇佣劳动者拥有劳动力 是当时社会生产的三个基本条件 在此基础上 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 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国家问题 进一步研究国家的对外贸易和涵盖各国经济关系在内的世界市场问题 10 四卷计划 参见 资本论 第一卷1867年序言1 1862 12 28 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信中谈到 对 政治经济学批判 的续篇将以 资本论 为标题单独出版 而原先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 则作为 资本论 的副标题 即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一标题的确定 显示了资本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中心范畴 2 1863 8月 1865 底 马克思开始正式以 资本论 为标题进行写作 1866年10月13日 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信中说明了 资本论 各分册内容 即 四卷计划 1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2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3 第三卷 总过程的各种形式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 4 第四卷 理论史 第四卷是历史文献部分 11 六册计划 1 资本 2 土地所有制 3 雇佣劳动 4 国家 5 对外贸易 6 世界市场 资本一般 竞争 信用 股份资本 商品 货币 资本本身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二卷 总过程的各种形式 资本和利润 利息 第三卷 1859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 从 六册 到 四卷 的图解 12 导言 文本解读 第一节 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 提出了社会地 历史地考察物质生产的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论述了生产对于分配 流通和消费所处的支配地位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拟定了一个研究和写作的提纲 13 第一节 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 提出了社会地 历史地考察物质生产的思想 1 马克思说 摆在面前的对象 首先是物质生产 这一点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相同 2 但是 在如何研究物质生产的问题上 马克思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间有着原则的分歧 见后 1 社会地考察v s孤立地考察 2 具体地考察v s抽象地考察 14 15 1 社会地考察v s孤立地考察像斯密和李嘉图这些经济学家 离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把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当作出发点 来阐述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 其结果是 撇开了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单纯的物的生产被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 针对上述错误 强调了生产的社会性 他指出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 因而 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 当然是出发点 这就是说 生产从来是社会的生产 人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结合起来时 才能进行生产 所以 就要从社会中进行的许多个人来研究生产 16 2 具体地考察v s抽象地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空谈 生产一般 抹煞各个社会生产的本质差别 企图证明资本主义社会是永恒的 马克思运用一般与特殊的原理 批判了这种错误 他指出 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人们把这些共同点作为 生产一般 抽象出来 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 但是 决不要因为见到统一 就忘记本质的差别 因为 说到生产 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在这里 马克思强调的是社会生产的历史性和特殊性 这实际上指明了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正是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 17 第二节 马克思论述了生产对于分配 流通和消费所处的支配地位 特别考察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对生产关系中诸要素做出了更明确的定义 1 关于生产与消费 2 关于生产和分配 3 关于生产和交换 18 1 关于生产与消费 马克思指出 生产和消费包含着直接的同一性 表现 1 首先 生产是消费 消费是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费 人们对物质资料的消费同时是人体的再生产 但是 生产和消费并不是没有差别的同一 而是生产总体内部存在的两个环节 自身的对立面 2 其次 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 互相依存 生产从外部为消费创造出可消费的物质的对象 消费则从内部给生产创造出 观念上的对象 同样 生产规定着消费的性质和方法 使消费得以完成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需要 把 作为动力和目的 的需要再生产出来 3 再次 生产和消费在一定条件下又是互相转化的 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 即把自己当做对方创造出来 19 学习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 要强调生产居于支配地位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和消费 割裂 或 等同 的错误 2 要重视生产和消费之间相互媒介 矛盾制约的关系 人们习惯接受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的观念 而对 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的观念则重视不够 这是导致我国生产和消费关系长期处理不当的很重要的认识论方面的原因 3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 各国所谓的 救市 方案 以及拉动内需的各项措施 就是在运用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制约关系 20 2 关于生产和分配 1 马克思指出 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 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 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所以 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 2 此外 分配不仅表现为产品的分配 而且在实行这种分配之前 它是生产工具以及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这种分配是生产的条件和前提 3 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 而生产方式又决定生产条件的分配 因此 把产品的分配独立于生产 把生产当做永恒真理来论述 而把历史限制在分配范围之内的经济学家是多么荒诞无稽 21 学习生产与分配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 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 要求我国现阶段从我国生产力状况出发 确定生产结构和分配形式 建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2 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我国的分配结构转变为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并在十六大确立 劳动 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3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在2000年就冲破了基尼系数0 4的国际警戒线 2006年已经达到0 47 这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和生产发展 所以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的原则需要修订 22 3 关于生产和交换 1 马克思指出 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 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 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马克思在这里论述了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媒介 也是生产总过程的一个要素 2 交换的深度 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否认或忽视交换的作用 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 所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1993年 确立 到2003年 完善 在不断深化中得以坚持 23 4 总结 马克思通过对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的关系的分析后指出 它们并不是绝对同一的东西 而是生产过程这个统一体中的各个环节 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其中 生产起支配的作用 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 分配 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 在一定的条件下 消费 分配和交换对生产也起反作用 24 第三节 马克思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 列宁说 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 逻辑 大写字母的 但他遗留下 资本论 的逻辑 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 资本论 的逻辑就是以 资本论 为范本的关于唯物辩证法的逻辑 其中之一就是 马克思在辩证法的叙述方式上 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 从最直接 最简单 最基本的存在出发 寻找逻辑与历史统一的上升点 最终向多样性统一的具体现实回归 25 1 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两种方法 一种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另一种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前者是十七世纪政治济经学产生时期如威廉 配第等走过的道路 他们从人口 民族 国家等开始 最后从分析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 如分工 货币 价值等等 到此就止步了 后者是由斯密 李嘉图等从已经抽象出来的简单范畴如劳动 分工 需要 交换价值等出发 上升到国家 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等具体范畴 从而开始出现了各种经济学体系 在第一条道路上 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 在第二条道路上 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26 2 马克思指出 第一种方法是错误的 第二种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是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正确方法 具体之所以具体 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 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马克思接着指出 这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同黑格尔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 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的唯心主义的逻辑方法 是有原则区别的 这种方法 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 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 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 逻辑的优先性 27 3 马克思还进一步论述了思维抽象的真实性问题 他举例分析之后指出 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的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观实的历史过程 但是 现实的历史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比较复杂的范畴 如货币 在古罗马军队中就已经存在 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在比较简单的范畴之前存在 但是 它的充分深入而广泛的发展恰恰只能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 如资本主义社会 28 专题 资本的本性和金融危机 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指出 虽然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 它的本性是胆怯的 这是真的 但还不是全部真理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 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 的利润 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 有20 的利润 它就活跃起来 有50 的利润 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100 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有了300 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 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事实上资本就是这样开创世界市场 进行全球投机 并以此来实现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 29 2008年6月24日 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在社科院网站上发表报告指出 在一定的经济学模型假设下 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热钱数额惊人 已高达1 75万亿美元 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 热钱 向中国流入是受多种因素驱动的 既可以实现规避国际金融动荡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