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docx_第1页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docx_第2页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docx_第3页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沙润(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提 要 本文讨论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以功用观、审美观及生态观为内涵的自然观, 并分析了它们的产生渊源是中国的地理环境、当时的自然经济以及中华和合文化中 的“天人合一”思想。关键词 民居建筑 自然观 和合文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在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 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相适应, 在明清时代基本定型的民间住宅建筑。作为传统建筑文化, 民居建筑的聚落选址、格局、外观、型 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探讨这种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 对于继承传 统民居建筑的优良文化传统, 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创造适应时代需求, 并具有地方特色的现 代民居建筑文化无疑是有益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包括功用观、审美观和生态观。1功用观中国东部典型的季风气候, 使中国大部分人生活地区的气候干冷和湿热的季节变化远大于世界上 同纬度其它地区。这就使得人们在考虑住宅建筑的采光、通风、遮雨等一般功能时, 不得不特别考虑其防 暑和避寒功能。传统社会生产力低下, 人们建房时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同时从自然环境中就 近取材来实现上述功能。111 因地制宜主要指建筑物以自身的形式变化, 使自然条件发挥较大的作用, 更好地实现民居建筑的功能。 遍布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以围合的院落式为基础, 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气候状况, 民居建筑的格局 和型式都有相应的变化。 东北地区太阳入射角很小, 一年中半年以上是漫长而严寒的冬季, 抗寒是民居 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争取更多的太阳辐射, 避免建筑物相互阻挡, 单体建筑之间保持了较大间距, 形成 了建筑物间距较大的“东北大院”。华北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四合院中的建筑格局适应了华北地区的纬 度位置, 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热条件。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冬季长而冷, 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 房屋进 深较小, 高度不大, 多开南窗, 室内普遍设火炕, 建材中用泥较多, 外形显得厚重。在亚热带的华中和华东 地区, 夏季受副高控制, 空气湿度大, 热量不易蒸发, 人们倍感酷热, 民居建筑最重要的任务是避暑。为了 遮阳, 院落中建筑物缩小了间距, 以期获得较大的阴影, 同时建筑物间距缩小形成聚落中的窄巷, 有利于 加大风速。热带的华南长夏无冬, 建筑物间距进一步缩小, 院落变成了天井。亚热带和热带民居建筑的重 要任务是降温、通风、避雨、防潮, 房屋高度较大, 出檐较深远, 屋面坡度较大, 结构开敞, 外观显得轻盈。 我国从东部到西部降水越来越少, 降水多的地区为了防潮湿和倾泻雨水, 地基一般较高, 屋面坡度也较大, 降水少的地区, 屋顶较平甚至可以晒谷。112 就近取材民居建筑的建造, 在传统社会中交通运输不方便的情况下: 一般不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人 文 地 理12 卷26从遥远的优质建材产地去购置体量大、份量重的建材。这就使得就近从自然界取建筑材料成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一条原则。不少自然材料只须在建筑现场临时作简单加工就可作为建筑材料: 一个地区的石料开 采方便, 那么石料就是该地最重要的建筑用材料; 如果土质有一定粘性, 那么就可用于打土坯或烧制砖 瓦, 如土质带有粉沙性, 则可夯土筑墙; 某地盛产竹木, 那么竹木就成了最主要的建材。 由于这些地方性 建筑材料自身各不相同的物理性质, 它们的运用直接影响到民居内部空间的划分和外部型式, 使传统民 居带上浓郁的乡土特色。113 抗灾防灾从传统民居自身的特点来看, 对自然灾害的态度主要是消极防范。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变率很大, 水旱灾害经常发生。限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人们只能立足于受灾后的减少损失。因此, 在水旱灾害频 发地区, 人民生活总有较大的不安全感, 这些地区往往又是经济落后区, 这就直接导致了相当简陋的民 居建筑的出现。 如苏北里下河地区, 传统民居多为土墙草顶房, 即便是号称淮东富邑的盐城, 至清末, 草 房还占五分之四。1 不过, 从另一方面看, 这类土墙草顶房相对于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由于隔热性 较好, 倒还有冬暖夏凉的效果。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的地震相对较多, 这些地区利用当地盛产竹、木的优 势, 普遍采用竹或木构架。竹木构架节点刚柔相济, 遭到小地震由于节点可以稍稍错动而消耗能量, 可以 收到“墙倒屋不坍”之效。22审美观“和”是中国传统社会审美追求的理想境界, 传统民居建筑也不例外。虽然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聚落形 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发形成的,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统一规划, 但就其与自然环境相处所反映的形式来 看, 总体上仍是统一和谐的, 同时又灵活多变、富有生机并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211 统一和谐在中国传统宗法思想影响下, 围合的院落式住宅为大部分地区所接受, 这样, 中国传统民居在平面 布局上就处于一种基本控制状态。中国传统建筑多为土木建筑, 建筑材料自身的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建筑向高处发展。 院落式的基本布局型式和高度不大的外观使传统民居很容易与大自然融为一 体。传统民居的主人们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环境, 他们的选择只能是寻找一块满 意的房基地, 一旦选定, 就只能尊重自然环境, 努力使住宅建筑去适应它。 适应该地区气候和地形的建 筑, 风格总是统一的。 如东南丘陵的民居建筑随地形变化而随高就低, 曲折蜿蜒, 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 同一地域的民居由于都大量使用本地的天然建筑材料, 建房的结构方法也基本相同, 这就不仅使建筑物 的形式、色彩和质感保持统一的风格, 也使民居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传统社会交通不便, 各地交流很少, 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在长期发展的积淀中, 逐渐形成了一定区域 内民居建筑风格接近的模式。212 和中有变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基调, 但这种统一和谐又不乏变化, 这才使传统民居在景 观上富有勃勃生机, 有的甚至具有诗情画意。民居在建筑时间上总是有先有后, 民居主人的喜好和财力也不尽一致, 因此总体风格基本一致的民 居建筑总还有高低大小的变化。在山丘地区, 民居建筑顺应地势, 利用坡、沟、坎、台等微地貌构成灵活多变的外观形式, 勾划出层次丰富、参差变化的轮廓线。江南丘陵区盛产木材, 传统民居建筑用木材较多, 不仅用木构架承重, 连门窗拦杆隔墙和围护墙也 喜用木材, 砖墙多用空斗砌法, 加上该区建筑密度较大, 防火成了至关重要的大事。为了防止或延缓火势 蔓延, 传统民居广泛采用封火墙。 封火墙即马头墙, 即硬山屋顶中更高、更有装饰性的山墙, 为了加强防 火功能, 封火墙必须高出屋面许多, 它一般呈跌落的台阶形式, 也有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曲线形式。从建筑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3 期沙 润: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27景观角度讲, 不同方向、不同形式马头墙在一定地理环境中的组合, 使建筑群体充满了生动和韵律感。3213 乡土特色地方性建筑材料的充分运用, 民居建筑与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乡土习俗融为一体, 勾划出浓郁的 地方特色。黄土高原区的居民利用当地由富含钙质的厚层黄土组成的山坡开凿窑洞。窑洞外部的门面用砖、石 或土坯砌成拱券式门, 门框或窗框上悬挂有金黄色的玉米或谷穗, 鲜红的辣椒串; 白色的窗纸上贴着大 红的窗花, 在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粗犷而土黄色墙面的映衬下, 对比强烈而又十分质朴。在俗称“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和川西地区, 为了克服坡陡造成的困难, 不少民居将屋基 用木柱在斜坡上支撑起来, 形成日常生活的居住空间低下空敞通透, 这种“吊脚楼”结构形式变化无穷, 不仅适合于当地自然环境, 在视觉效果上增加了空间层次和上下之间的明暗对比。在江南水乡, 沿河而建的民居建筑色彩浅淡平和、清丽雅致。 大小和形式各不相同的桥和集多种功 能为一体的石筑家用码头构成水乡特有的景观。总之, 以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而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为审美对象的审美观, 内涵极其丰富, 除了视 觉上体现出统一和对比等形式美之外, 还包括了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3生态观指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情况下, 人们建筑住房时对自然环境有限的开发及一定意义上的保护。311 崇拜自然人类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 在初始认识处于蒙昧阶段时, 人们无法科学地解释自 然现象, 只能把自己重视和投入感情的自然物加以拟人并超人化, 自然物被作为主宰人类命运的神灵。 传统民居建筑也因其“取材于地, 取法于天”, 融进了崇拜有关神祗的内容, 这些与自然和建筑相关的神 祗主要是土地神、山神、龙王、河伯、雷公以及门神、灶神等民俗神。自然崇拜既反应了人们视自然界为生 活的物质来源地, 也反应了人们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和恐惧, 这就使人们将建筑行为不得不纳入自然法 则的规范。 这样直接导致了民居建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适应态度和客观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312 消极适应从传统社会的生产能力看, 财力、物力和技术水平都限制了人们对建筑环境的大规模改造, 人们只 能让自己的住房去消极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经长期实践, 人们逐渐总结出适应自然、协调发展的经验, 这些经验指导人们选取良好的地理环境来营宅立邑。如在山坡上建房, 常常是筑台立基或建吊脚楼而极 少用大规模开挖的方法平整地基。在儒、释、道思想的长期影响下, 人们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心理素质的主 导方面也表现为“消极无为”。人们向自然界进行的索取较少, 当时的民居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未 能超出自然环境的调控能力, 招致的报复较小, 为大自然所容忍了, 这不仅有利于当时自然界生态平衡 的维持, 客观上也保留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313 保护环境传统民居对宅周环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保护山林和环境绿化等方面。 利用自然资源注意了资源的 繁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孟子梁惠王篇载:“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可见保护自然的认 识早就形成了。经长期实践, 人们总结出根据生态、观赏和实用功能在民居建筑周围绿化的经验。如梅树 树干不大, 不挡阳光, 造型优美, 宜植于稍高又避雨的宅北; 榆树速生, 枝叶繁茂, 还能吸附烟尘, 种于宅 周能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4 人们常以竹喻高风亮节, 生产工具也多以竹加工制作, 竹生长快, 耐阴, 因而 宅后常植竹。 南方民居为了减少墙壁吸收太阳辐射, 常在向阳面选用有吸附能力的垂直绿化植物。4产生渊源411 自然地理环境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文 地 理12 卷28我国的地理环境是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自然观形成的重要基础。我国境域辽阔, 从南到北跨 5 个温度带; 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区。尤其是极其典型的季风气候, 把我国大部分 人口置于降水变率大, 气温年较差大, 水旱灾害频率高的东部地区。 我国山地丘陵在总面积中占绝对优 势, 真正的平原只占 11% 5 。 多样的气候, 复杂的地形使得传统民居为了适应它们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 型式和格局。各地丰富的自然建材表现了乡土特色。总之, 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蕴育功用观、审美 观和保护观的物质和基础条件。412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传统民居建筑生长于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 产品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的需要而生产。在传统民居建筑基本定型的明清时代, 我国的商 品经济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商人的资本积累在极大程度上为家族所左右, 资金大都用于置办家产、 族产或投资于乡里的“福利事业”, 商业资本未能进一步转化为产业资本, 因此, 传统社会的经济主体仍 为以家庭为本位的自然经济。这种自然经济分散、狭窄、脆弱, 生产力低下。正如亚当斯密所说, 中国的 生产力“许久以前, 它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6 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民居建筑不得不对地理 环境及其提供的自然资源高度依赖, 这是功用观与生态观形成的重要原因。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虽 然使财力有所增强, 但发了财的商人未能也不可能超越传统, 他们的住宅也只能是反映时代特点的工艺 精良、造型美观的传统民居建筑。413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东汉以来,“和合”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儒家、道家、佛家和我国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7 “和合”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强调人与自然保持“和合”的关系, 这方面最著名的论述是渊源流 长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不以自然为异己力量, 认为“万物与吾一体”, 对自然有一种内在 的道德责任感。“天人合一”思想在民居建筑文化中体现为建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谐调关系。这是生态 观和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414 风水观念风水实质上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相地术”, 是一种奇特的民俗文化。限于传统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水 平, 风水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甚至把房基地的优劣与人的祸福以至子孙后代的兴亡相联系。 剔除荒唐 的封建巫术糟粕, 从积极方面看, 风水有尊重自然的成分, 它讲究选择既实用又优美的宅基和聚落环境。 按风水要求, 吉地一般背山面水, 以主山为依托, 两侧呈环抱状, 合抱平旷的地坪, 地坪前要有水流, 较远 处需有朝山作屏障, 由外部进入这一盆地的狭窄水道为“水口”。 在这类吉地营建聚落或住宅, 完全可以 满足民居建筑的实用功能, 也表现了相当的审美价值。 风水观念是功用观和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参考文献11 金其铭等, 中国人文地理概论,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21 汪自力等,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31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41 何晓昕, 风水探源,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051 任美锷主编,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561 王亚南等译, 国富论 (上卷) , 中华书店 (上海) , 194971 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秘书处, 中华和合文化研究概述, 光明日服, 1997121681 刘广明, 宗法中国, 上海三联书店, 1993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3 期沙 润: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29o utloo k o n the na ture a nd o r ig ins o f the cul tureo f trad it io nal res id ent ial a rch itecture in ch inash a r u n(d ep a r tm en t of g eog rap hy , n a nj in g n orm a l u n iv e rs ity )key w ord s: r e siden t ia l a rch itec tu re; o u t loo k o n n a tu re; h a rm o n y cu ltu rea bstra c tt h is p ap e r d iscu sse s th e o u t loo k o n n a tu re o f th e t rad it io n a l re siden t ia l a rch itec tu re cu ltu re w ith th e co n no ta t ive v iew s o f u t ility, ae sth e t ic p e rcep t io n an d eco no gy. t h e m a in o r ig in s o f th e n a tu re o u t loo k w e re n a tu ra l en v iro nm en t o f c h in a, n a tu ra l eco nom yan d th e h a rm o n y cu ltu re.(con t in ued f rom pa ge 42) r em o te sen se an d gp s) , m a rk e t- a im ed an d so c ia lized deve l2opm en t, deve lopm en t o f h um an geo g rap h y exp e r t sy stem. in th e en d , th e au tho r g ived som e adv ice o n acce le ra t in g th e app lica t io n o f g is in h um an geo g rap h y: (1) f ir st, th eit sim po r tan ce o f g is fo r h um an geo g rap h y deve lopm en t sho u ld b e em p h a sized,( 2)t im e to m ak e a p lan o f t ra in in g h um an geo g rap h e r s to app ly g is. (3) t ak in g th e m a rk e ta s it s deve lopm en t d irec t io n , w a lk an in du st r ia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