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下空间权_第1页
论地下空间权_第2页
论地下空间权_第3页
论地下空间权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地下空间权法学专业学生 张 慧指导教师 付坚强摘要: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各国都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土地资源日显稀缺和珍贵,地下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生活拓展的新领域,它不再附属于地表,而是具有了独立的经济价值和权利,我国物权法第136 条也明确了地下空间的用益物权性质,但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实践相联系,目前立法仍存在漏洞与不完善。本文从地下空间权作为物权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出发,提出建立和完善该项法律制度的简单构想,为规范地下空间开发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关键词:地下空间权;立法现状;体系构建On the right of underground spaceStudent majoring in law ZHANGHui Tutor FUJianqiangAbstract: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cities increasingly scarce land resources and precious,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of human life has become a new area, it is no longer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but Is an independent economic value and rights of Chinas Property Law section 136 also made it clear the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the beneficial nature of property rights, but with the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is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loopholes in current legislation and imperfe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underground space as the right to property rights is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proceeding,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of simple ideas, to standardize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activities provide a legal basis.Key words: Underground space rights;Legislation condition;System construction地下空间权作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是人类对土地利用由平面向立体形态发展的一种新型权利形式。我国最新颁布的物权法中对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相关制度作出了一些规定,但我国在地下空间的立法方面是缺位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土地的利用逐渐从地表延及地表上空,而后延至地表以下。地下空间权是应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但我国地下空间权的研究还不成熟,19世纪末20世纪初,空间权(包括地上空间权和地下空间权)作为一项崭新的权利类型在美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现已为大多数国家法律所承认。1237-249反观我国的土地立法,目前尚无关于地下空间权的统一法律规范,这与蓬勃发展的土地利用现状格格不入。因此,构建我国的地下空间权法律制度势在必行。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根据地下空间权制度现状,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立法建议,为我国地下空间权制度的建立及发展做出探索。因此,深入研究地下空间权必然具有深远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地下空间权的概述(一)地下空间权产生的经济动因及法理基础1地下空间权的含义地下空间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利用地表以下一定范围的空间并排除他人干扰的权利。这里的地下空间权不同于传统土地所有权中所涵盖的对地表之下拥有的法律上的支配权。因为在传统的土地法理念和制度下,土地虽然在物理上可区分为地表、空中及地下三部分,但在法律制度与社会观念上,仍是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而我们要讨论的则是独立存在与地下,具有自我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现代观念上的地下空间权。地下空间权概念的确立打破了绝对土地所有权理念的束缚,使地下土地空间的财产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从而为人类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奠定了基础。2地下空间权产生的经济动因土地是一种社会财富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人口的增多,土地的不可再生性,使得土地成为一种越来越紧缺的资源,形成所谓的现代土地问题。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之下,人们对土地的利用从平面转向立体,地下的空间被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地下铁路,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比比皆是,地下空间不再是地表的附属,而成为有独立使用价值的物。与此同时,关于地下建筑物的产权纠纷也日益增多,例如小区的地下车库的权属问题,地下建筑物与地上建筑物的相邻问题等等,凸显了现代社会对地下空间立法的缺位。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显著,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地下空间权的法律规定是空白的。法律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一部完善的法律,应当反映社会的需要,解决社会的纠纷。加之地少人多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日后的发展要从对土地的平面利用,向立体转移,对地下空间的立法是刻不容缓的。2133-1343地下空间权产生的法理基础关于地下空间权的建立是否有法理基础,学界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地下空间权是否违反民法传统的“一物一权”的原则。有学者认为,依照传统的物权法理论,一块土地上面只能对应存在一个所有权,且所有权人的权利应该“上达天宇,下至地心”,即包括了地下空间所有权。而如果在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上面分割出一个新的地下空间权,就会在一块土地上存在多个所有权的冲突,这是有违传统民法“一物一权”的原则的。因此,地下空间权的建立是没有法理基础的。当然,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如梁慧星教授就认为:“不动产之一物性。纯粹是通过法技术的运作,而借助登记薄所登记的个数表现出来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离开地表的空中或地中,如具备独立的经济价值,且具有排他的可能性时,即可依不动产公示方法登记表现其独立的所有权”。笔者赞同地下空间权的存在没有违反“一物一权”的观点,但笔者的理由是:地下空间所有权与地表土地所有权应该保持一致,如将地下空间所有权与地表土地所有权人为地分割,势必导致物权理论体系的混乱。也就是说,地下空间所有权为土地所有权的应有内容,一块土地上还是只有一个所有权,因此,符合“一物一权”原则。地下空间权要研究的主要应是地下空间的使用权,是一项与土地使用权并列的单独的用益物权。(二)地下空间权的性质对于地下空间使用权是否为一种独立的用益物权,目前还存在着争论,我国大陆学者对地下空间权的性质是否为一项单独的用益物权,认识上仍存在较大争议,并形成了“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见解: 1、 否定说否定说主张,地下空间权不是一项新的用益物权种类。持此说的学者有梁慧星及其主持的物权法课题组等,他们认为,“地下空间权并不是物权法体系中一个新的物权种类,而是对在一定空间上所设定的各种物权的综合表述。” 3220-222基于这一认识,在其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没有对地下空间权作出专章规定,而是将其分解成空间基地使用权、空间农地使用权和空间邻地利用权三种,归入基地使用权、农地使用权和邻地利用权三章中分别规定。如同土地用益物权一样,不同的使用目的,构成了不同的权利类型。空间利用目的,地下空间权同样可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即为不同目的而利用空间者,空间权利的类型就不一样。由此可见,地下空间权性质并不是一项单独的用益物权,而是对一定空间上所设定的各种空间权利类型的概括。2、 肯定说肯定说主张, 地下空间权是一项新型的、单独的用益物权。持此说的学者有王利明及其主持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课题组等,他们认为,“由于地下空间利用权可以基于土地所有权人、使用人的意志而在特殊情况下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且可以通过登记予以公示,因而地下空间利用权可以成为一项独立的物权。”4 “地下空间利用权是一项独立的权利,应当成为物权法体系中的一个物权种类,由物权法做出统一的规定,而不应分割为不同的权利类型。”基于上述认识,在其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将“空间利用权”单独列为一节,作为用益物权一章中的一个单独的种类,予以专门和系统的规定。从历史的发展看,地下空间权系从土地所有权之中分离而来在分离过程中,如果土地所有人基于他人需在自己土地上有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之目的而将地下空间利用权让渡给他人,他人获得了空间利用权,就可以对空间行使占有、使用和收益等多项权能。由此可见,地下空间权性质上并不是一项单独的用益物权,而是对一定空间上所设定的各种空间权利类型的抽象概括。5持肯定说的学者还认为,“空间地上权难以单独成立”,如果在地上权之外另设空间地上权,“势必严重损害地上权人的利益”。6185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空间地上权可以在没有普通地上权存在的情况下单独设立,如土地所有人单独将自己土地地表之下的地中转移给他人修建地下仓库即是,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地上权即可单独成立。通过以上不同学者的争论,我们知道,空间权是否应分割为不同的权利类型,这取决于空间利用目的之不同。如同土地用益物权一样,不同的使用目的,构成了不同的权利类型。如为在土地上有建筑物或工作物之目的而使用他人土地者,可以设立地上权;为在土地上从事种植、牧畜、养殖等农业目的而使用他人土地者,可以设立永佃权。同理, 地下空间利用目的之不同,也构成了地下空间利用权划分的依据,这就决定了地下空间权利因此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三)地下空间权与其他物权的关系地下空间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不动产物权,有必要清理与其他物权之间的关系,使其在权利体系中的地位更加明确。我国对于地下空间权与其他物权的关系讨论,主要集中在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1、地下空间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学术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为肯定说,即肯定目前现实经济生活中空间所有权的真实存在,同时又认为空间所有权是空间权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另外一种为否定说,即否认空间所有权的独立性,认为空间所有权为土地所有权的应有部分,无论现实社会或者物权理论层面均无承认空间所有权的必要。72、地下空间权与土地使用权地下空间权与土地使用权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土地使用权是一个平面概念,而地下空间使用权是一立体概念。地下建筑物不同的标高和走向对地下空间使用的效率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两权空间投影重叠,故应分别设置,地下空间使用权本身也可以随着地下空间的分层开发利用而分层设置。3、地下空间地上权与地上权地下空间地上权是指在他人的空间上建造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为目的使用他人空间的权利。空间地上权与地上权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权利来源上,都是来自于作为所有人的国家、集体或他人;在性质上都是基于法律的规定或约定,对他人所有的空间或土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的一种用益物权;在权利的救济上,均可通过行使物上请求权而得到救济;在取得权利的目的上,都在于占有、使用他人的空间或土地而构筑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以获得相应的收益。虽然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并且有些国家和地区把空间地上权当作普通地上权的特殊形式加以统一规定,但是,二者并非同一种权利,而是有着很大区别:其一,权利的客体不同。地上权的客体是以地表为中心扩展至地表上下一定范围的空间,该空间的范围以对土地地表充分利用所必需的空间为限,包括一定高度的空中空间和地下空间。如果不承认地上权人享有一定空间的使用权,土地使用权也会失去其应有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地下空间权的客体则是地上权所附属的空间以外的一定范围的空间,但不包括地表,地下空间地上权对地表仅仅要求提供支点和进出口。其二,权利的侧重点不同。地上权主要是对地表进行开发利用,只是由于地表与其上、下的空间在客观上相联系,对地表的利用,必然延伸到地表上、下有限空间,但这并不妨碍地上权主要是对地表的利用。地下空间地上权则侧重于对土地地表之下立体空间的利用,是为所有和利用地下工作物而对一定范围空间享有的权利。其三,用益的条件不同。地上权的存在仅要求其所支配的地表及其上下一定范围空间可被地上权人利用。而地下空间地上权的存在不仅要求先进的建筑技术为后盾、地表支点的支撑,且要求设定权利的各层空间均具有可利用性。二、地下空间权法律关系(一)地下空间权的主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地下空间权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地下空间权的性质不同,地下空间权分为:地下空间所有权,即对地下空间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以及地下空间使用权,即对地下空间的利用的权利。我国实行的是二元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分别由国家和集体组织所有,国家通过出让、划拨、出租等方式将土地的使用权转移到普通民事主体中,国家垄断了土地的一级市场。建立的地下空间权的制度,为了使所有权制度的协调,地下空间的所有权应归国家和集体所有,而使用权则参考现行土地的流转方式进行流转。(二)地下空间权的客体1客体的范围法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的。当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成为现实后,在所有权的意义上,空间分成两部分:一是国家或个人对自己土地上下空间享有的空间所有权,这种对空间的使用,一般都视作对土地的当然附属部分的利用,很少具有独立性。二是土地当然附属部分以外的空间所构成的空间,即严格意义上空问权所特指的空间。8如台湾的杨与龄教授认为,“分层地上权(即空间地上权之别称)系由普通地上权演变而成,二者主要不同系分层地上权以土地之某层为标的,系就土地空间之一部或地下之一部设定地上权;而普通地上权则以土地之整体(包括地面及其全部上空与地下)为标的,仅有量的差异,而无本质上之不同。”9227因此,对传统的一般的土地所有权客体的范畴应该加以扩充,按照权利所及的范围应该分为三部分:一是以空中为中心的所有权,即空中权;一是以地表和该地上权的当然附属空间为中心的所有权,即传统的土地所有权;一是以地下空间为中心的所有权,即本文所论述的地下空间权。确定了地下空间权的客体是地下可被利用的空间后,由于现实中地上权对空间的利用,必然发生其与地下空间权的空间相交叉的地方,一旦土地使用者对地下空间提出无限深度的利用需求,就严重妨碍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以及公共目的的地下利用,那么应该如何界定和划分,才能使权利所及的范围更明确呢?立法中应先将土地使用权人享有的空间范围予以明确规定,这样作为其上或其下的空间权客体范围也就自有定论了。10在瑞士民法中,“土地所有权,其行使于利益存在的限度内及于土地之空中和地中”。这是判定土地所有权效力范围的一般基准,即对“利益存在限度”的判定。但如何在单个具体情形上判定,是相当困难的。2两种说法理论上有两种说法,一是订立统一的标准,一是订立弹性的标准。实务中更倾向于弹性标准。日本学者柚木馨提出,应依个别具体场合的情事,妨害形态,并顾及到土地的位置,形状及一般的交易观念予以具体认定,而不可对一切土地作出同一的抽象性规定。同时,地下空间也属于不动产的一种,因此要效仿现行的土地登记制度,对地下空间进行登记和公示,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应该借鉴三维坐标对空间加以确定。(三)地下空间权的内容1、地下空间所有权地下空间所有权是指对离开地表的地下一断层空间而享有的权利,所有权人可以享有对地下空间的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其实质内涵与一般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无异。然而是否存在独立于土地所有权的空间所有权,学术界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肯定观点认为,土地与土地上下的空间可以为不同的人所有,空间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是相互平等和独立的。空间与土地一样,具有独立的经济价值。空间所有权人对其所有的空间享有如同土地所有权人对于土地一样的权利,可以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否定观点认为:土地与土地上下的空间不能为不同的人所有,空间权只能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否则,就会与“一物一权”原则相矛盾。所谓的空间权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他物权,“空间利用权”的叫法更能准确直观地反映这种权利的性质。2、地下空间利用权地下空间所有权只能为国家或集体享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采用地所有权的绝对主义,国家所有并不等于国家直接经营且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国家或集体自身使用其所有的地表上下的空间是有限的,为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不妨碍土地所有权人对空间所有的前提下使用空间并不构成侵权。因为土地资源有限,合理开发利用空间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律为适应这种需求须确认空间使用权,空间所有权人在保留所有权的前提下,将空间使用权转让给他人,使他人合理利用该空间,这种以法律、合同予以规范的使用不会妨碍空间所有权人的利益,反而会使空间所有权人通过转让空间使用权而获取一定的利益,同时还可以避免空间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三、地下空间权的国外立法借鉴(一)德国和法国1、德国1900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是坚持绝对的所有权原则的,“土地所有权人的权利扩及于地面上的空间和地面下的地层”。但在肯定土地所有权的范围包括地表及其上下空间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人的无害使用权,即“所有权人不得禁止他人在与所有人无利害关系的高空和地层所进行的干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该规定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德国在1919年颁布的关于地上权之命令,史称“地上权令”,将地上权分为普通地上权和空间地上权,指以在他人土地表面、上空及下空拥有工作物为目的而使用他人土地及空间的权利。11237乃将空间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定位为地上权,作为对土地之特殊利用的权利,以满足对特定空间能够独立利用的社会现实要求。2、法国法国1804 年民法典第552 条第1款规定:“土地所有权并包含该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权”。该条规定,使土地所有权人享有地上及地下无限空间的所有权。这种体现私权神圣的“所有权绝对观念”阻碍了工业的发展。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法国通过其他方面的立法对此进行了限制。民法典第552 条第3 款规定:“所有人得在地下从事其认为适当的建筑或挖掘,并采取掘获的产物,但矿山法规及警察法规所定的限制,不在此限”。1273 (二)美国和日本1、美国美国是通过判例首先确认空间权(Air SpaceRights) 的,并由国会通过决定、州议会的立法确认的。法学界开始承认于土地所有权外,人类尚有在空中飞行的权利。由此,土地所有权有限原则的确立,在理论上为美国城市土地的立体开发奠定了基础。进入20 世纪后,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开始大规模对土地进行立体开发利用。地表上下一定范围的空间可以让与、租赁,以此为客体而成立的不动产权利,被称为空间权。又因其产生于城市土地立体开发利用的过程,因而又被称为发展权(Devel2opment Rights)。13160 法院判例主要有:衣阿华判决(1857 年)、伊利诺判决(1898 年)、美国诉卡斯伯案(1946 年) 。立法上,1927年伊利诺州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空间权的成文法关于铁道上空空间让与与租赁的法律。“1958 年,美国议会作出州际高速公路的上空与下空可以作为停车场使用的决定,空间权概念由此在美国广泛传播”。14 133-134 1962年,美国联邦住宅局制定的国家住宅法规定,空间权可以抵押。1970年,美国有关部门倡议各州使用“空间法”这一名称制定自己空间权法律制度。1973年俄克拉荷马州率先制定了著名的“俄克拉荷马州空间法”。按照该法,空间系一种不动产,其与一般不动产一样,得成为所有、让渡、租赁、担保、继承之标的,并且在课税及公用征收上与一般不动产相同,依同一原则处理。州及自治体可以与其他公司实体共同开发空间,也可以将公有道路用地上不必要空间出售、出租,或对公有道路用地仅得有地役权。“这个州法系对以前判例与学说关于空间权法律问题基本立场的总结。因此,与其说该法是在创设新的空间权法制度,还不如说是对过去普通法上业已获得承认的空中权以制定法予以确认和补充。”152、日本日本民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除法令有限制外,于其行使有利益的范围内及于土地之上下。”1966年,日本修正民法典,追加了空间权,即所谓的区分地上权的制度。区分地上权是指,以一笔土地之平面的一部的上空或下空之某一层为客体所成立的特别地上权。日本民法的地上权除传统的普通地上权外,还有区分地上权。除此以外,日本在2001年通过新的法例规定:土地所有者仅拥有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空间,其余空间为国家所有。(三)启示地下空间使用权并不是一种独立于用益物权的物权类型,而应归入用益物权的体系当中,成为用益物权的下位概念。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的所有物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16 114-117地下空间使用权,是使用权人对地下空间所享有的使用的权利。其与以地表为中心,以土地为客体的传统的土地用益物权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在加入了地下空间使用权的用益物权中,客体被分割,按照权利人权利的所及范围,将土地进行分层,使原来的用益物权,根据客体的不同,一分为三:以空中为客体的用益物权;以地表及地上权的当然附属部分为客体的用益物权;以地下空间为客体的用益物权。四、我国地下空间权的立法研究(一)我国地下空间权的立法现状目前,我国关于地下空间利用方面的专门立法仅体现在物权法第136条上。该条文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单行法以及地方性法规也对其进行了调整性的规定。例如,浙江省绍兴市于2004年颁布的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绍兴市区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管理的意见;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于2006年发出的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和房地产登记试行规定等。毋庸置疑,上述这些法律规定尤其是后者,为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界定地下空间的产权关系以及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存在的盲点。但是,相对于日益发展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社会需求,现有的法律制度还之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且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与不完善的方面。我国的物权法虽然以第136 条确立了地下空间权,但它在实质上并未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物权种类加以明确规定,而只是将其归于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之下。采用这种立法体例,无法与调整不断发展的地下空间开发实践相适应。在实践中,地下空间开发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庞杂,它既包括纵向的地下空间规划、地下空间建设和地下空间管理, 也包括横向的地下空间使用权有偿出让以及地下空间权的取得、转让、租赁、抵押等等。从其内容的复杂性来讲,应更适宜地将地下空间权作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章节加以法律的规定,不仅要规定地下空间利用权的概念、设定、期限、费用以及权利的行使及其限制等,而且还应规定权利的流转方式,包括这一用益物权的转让、抵押和出租等。另外,那些地方性的法规只能限于一般民事法律规范的范畴,而属于民事基本制度范畴的地下空间权条文还需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的规定。在物权法出台之前的实践中,各地分别针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制定的应急性制度规范,虽然也能因地制宜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均未形成为关于地下空间权开发利用的完整体系,这些规范也易与物权法产生冲突,因而需要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二)完善我国地下空间权立法的思考1、各国和地区地下空间权的立法模式各国和地区对地下空间权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三种,先对其予以简要介绍,自以借鉴并用以指导我国立法模式的选择。(1) 空间法模式也称单行法模式,是指对地下空间权法律关系和法律制度进行单独的专门立法的模式。美国是实行这一模式的典型国家。(2) 民法模式民法模式是指在民法典中设立专章、专节或专条规定若干地下空间权的条款,并依此调整空间所有与利用关系的立法模式。这种模式为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采用,代表国家有德国、法国、日本等国。(3)“法律包裹”模式此种立法模式主要见于我国台湾地区。20世纪70年代台湾开始地下空间权立法研究,有学者主张以“法律包裹”的方式建立地下空间利用权。172、我国空间权立法模式的选择 在比较了以上三种各国和地区采取的立法模式之后,本文认为,我国在对地下空间权立法适应主要采用民法模式,同时制定有关地下空间权的单行法以弥补民法模式的不足。理由是:首先,空间法模式根源于英美法系的立法传统,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传统,故而在成文法上并无所谓利用权、地役权和相邻权之规定,新权利出现后当然也无法将其纳入到原有框架之下。而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在民事立法中继承了罗马法传统的利用权、地役权和相邻权等概念,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物权体系,将空间权中的物权部分纳入到原有的物权法体系中是完全可行的。相反,若我国采取单独制定“空间法”的模式则势必存在许多弊端。如地下空间利用权乃具有普通利用权的特点。因此,若对地下空间权单独立法无疑割裂了地下空间权与物权、债权的联系,破坏了民法体系的完整性。第二,“法律包裹”模式将空间权的主要内容规定在大众捷运系统条例中,尤其来带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但是大众捷运系统条例毕竟仅是一个层级较低的行政性法规,无法从根本上规定地下空间权问题,以期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更不可能建立完备的可能空间权制度。因此,我国台湾地区在新近的民法修改中已经抛弃了这种模式,在民法典中重新构建空间权制度。第三,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与德国、日本等国的民事立法一脉相承,大陆法系国家所普遍采用的民法模式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在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和民法模式的同时还应清醒的认识到民法模式的缺点,吸取这些国家在地下空间权立法上的教训。大陆法系以严谨有序的法典著称,但由此也带来了法典修改困难和法律体系不够灵活的问题。受体例的限制,民法典不足以对空间权制度的各个方面都做出详尽的规定。内容上,地下空间权制度所涉及的问题远较一般的不动产财产权广泛、复杂的多。从横向上看,地下空间权制度包括地下空间所有权、地下空间利用权、地下空间役权等错综复杂的空间权属关系;从纵向上看,更涉及地下空间规划制度、地下空间建设制度以及地下空间管理制度等约束与保障机制。因此,试图通过在民法典上设立专章、专节或单个的条文来规定空间权制度的全部内容,在现实的操作中是十分困难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国进行地下空间权立法时应从长远出发,考虑法律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尽量避免以后的修改。为此应扬空间法模式所长,避民法模式所短,采取基本法与单行法并举的双重立法模式。即在民法典中肯定空间权作为不动产财产权的基本法律地位,对地下空间所有权、地下空间利用权和地下空间地役权作一原则性的规定,同时制定专门的“地下空间法”,详细设定地下空间权的体系范畴及管理制度。这样做便是地下空间权制度在我国的私法领域和公法领域同时建立起来,地下空间无论作为民事流转的对象还是作为重要的行政管理的对象都有了明确的法律规范。(三)相关配套制度建设1、 建立地下空间权登记制度,明确权利的属性目前,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方面遇到的最大瓶颈问题就是地下空间的权属确认。即使北京和上海等地参照相应的房地产管理的规定对地下空间进行记、抵押或买卖,但均属于与法无名的参照使用,某些社会资本对此心怀疑虑,担心无法取得合法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因而在巨大的商机面前显得裹足不前。只有尽快建立并完善关于地下空间权利登记、权利抵押、权利买卖的相关规定,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规范发展。有人认为,地下空间是一种特殊物质,难以从法律登记上确定其范围(包括深度、宽度和长度)。事实上,只要明确土地使用权依附地下空间的范围,地下空间利用权的范围就能即可确定。而这种产权划定,在目前的建筑技术支持条件下是完全可行的。例如,可借鉴深圳市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条例(送审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