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_第1页
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_第2页
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_第3页
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_第4页
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李世民是很会当皇帝的,尤其在君臣关系上十分老到,凌烟阁一事就是例子。不过也不能说那只是个政治手段,当时李世民也已是个老人,老人总爱怀念往事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啊,相信他把他那些老部下绘入凌烟阁,其中的真情也不会少。这二十四人的姓名与事迹如下: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陈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其实这二十四个人里面,超过一半以上的人曾经是唐太宗的“死对头”。尤其侯君集,后因贪污腐败被关了一阵子而心怀不满,怂恿另一个功臣张亮与自己一起造 反。张亮密报唐太宗,太宗却道:“与君集都是功臣,如今君集只对你一个人说了,如果让你们二人对证,君集一定不承认,我应该相信谁?”于是不再提这件事, “待侯君集如初”。 后来,侯君集“有负圣望”造了反,被抓住了,唐太宗亲自审讯,并对他说:“你是国家功臣,我不想让你受刀笔吏的羞辱,因此亲自来将事情弄清楚。”证据确 凿,唐太宗又召集文武百官说:“君集有功于国,我将乞求饶他一命,诸位能够答应么?”群臣都说:“君集之罪,天地不容。” 造反本来是要灭族的,但太宗念他曾有功于国,饶了他妻儿的命。临刑前,太宗与他诀别,哭着说“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官到七十始退休唐时轶事之一唐朝规定官员七十岁致仕,就是现在所说的退休。这个条件可以说是很宽松的,按照孔子的说法,七十岁已经进入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唐朝的时候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并不占多数,所以杜甫要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有些官员到了年龄之后并不愿意退休,和组织上讲条件,具体是为公继续革命给咱们大唐这座宏伟的建筑在添些砖加些瓦,还是为私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就不好说了。武则天时期有一位兵部侍郎叫侯知一年龄到了杠杠,朝廷就下发了关于侯知一致仕的文件,文件上盖着皇帝的大印,这就意味着武则天已圈阅。侯知一不愿意退,他给皇上写了一个奏章,表示自己欣逢盛世,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再干上几年也不成问题。为了证明这一点,侯知一在百官上朝时当着圣上的面展示自己的身体状况,史书上是这样形容他的这一举动的:“踊跃驰走,以示轻便。”依照当时朝堂的空间推断侯知一这一番“踊跃驰走”应该是直来直去,类似于现今咱们国家足球运动员体能测试时的折返跑。运动员们一提起折返跑就生气,气不气想想侯知一,保住饭碗都不容易。至于没有到七十岁,但是身体不好不能胜任工作的也可以提前半退,保留散官或者勋官的级别。另一条规定很有意思:五品以上的官员年龄虽然不老但“形容衰老者”也要提前退休,这是形象工程的一部分,大唐的官员要充满朝气还要耐看。“面子”问题相当重要,它可以提前结束一个官员的政治生命,所以要经常照照镜子,要懂得保养,必要时还可以整整容拉拉皮。唐朝的皇帝每年十二月腊八之前都要给官员们赠送面脂和口脂等化妆品,当时这些化妆品的品牌名称叫“紫雪”,“红雪”,不知官员们接到化妆品叩谢圣恩之后是将其摆放在显著位置供起来还是有粉擦在脸上,亦或是给夫人用。保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态,唐人曾经说过:“代宗时,有术士曰唐若山,嚥气导引,寿不逾八十,郭尚父(子仪),立勋业,出入将相,穷奢极侈,寿临九十”。老眼昏花仕途是要受到影响的,唐武则天时神都洛阳宫城有一座城门叫光政门,是官员们上下朝所走的城门。一天散朝之后,宰相娄师德走出城门,因为身高体胖再加上一条腿不得劲儿,便坐在一条横木上等侯随从把马牵过来。史称娄师德身高八尺,折算下来有两米四左右,个子高快头也大,他的马也不会是凡马,高人跨大马,上阵杀敌是个什么风景,想当年在河源白水涧八战八捷,使得吐蕃不敢轻举妄动,默默的经营陇右数十年,也算是天下赖之。娄师德正在歇着时一位想要进宫的县令走过来挨着他坐下,和娄师德寒暄起来。这时县令的儿子从远处走来,看见自己的父亲大大方方的和宰相平起平坐,不由得大吃一惊,急忙高声提醒。县令听说自己身边的人是宰相后,惶恐的很,起身便拜,连说死罪死罪。死罪到不至于,但失礼是显而易见的,娄师德这人宽厚,他说:“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那时候没有照片,更没有电视,县令不认识宰相是很正常的事。县令一看宰相大人如此平易近人,便趁势诉起苦来,说是上级说他的眼睛看不清东西,要求他提前退休。估计这位县令的眼睛患的是白内障一类的眼病,刘禹锡就曾经患过类似的眼病,自述病情是“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因而给一个善治眼病的婆罗门僧人写了一首诗,询问“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金篦是一种类似箭头形状的手术用刀,专门刮治眼病。县令向娄师德解释说其实自己的眼睛看东西并不昏暗,晚上点着蜡烛还能给上级写报告。娄师德笑呵呵的说,你说你晚上还能看清文字,为什么大白天却分辨不出宰相。县令听了吓的不轻,连声念起宰相南无佛。当然七十岁退休不是绝对的,有一些国家重臣到七十岁后还继续在岗,比如狄人杰、郭子仪、裴度。狄人杰被武则天称为“国老”,郭子仪、裴度分别以身系国家安危二、三十年。唐高宗总章元年九月,在辽东征战了两年多的李勣终于攻克了高勾丽的国都,此时他已经年近八十。平和时期开疆扩土便是最大的政绩,因此要广为宣杨,反复宣扬。“家祭无忘告乃翁”,唐高宗李治在昭陵举行了隆重的献陵仪式,告诉他父亲唐太宗李世民说,您老人家当年御驾亲征却未能完成的事现在在儿子手中大功告成。然后又祭拜了供奉着祖宗灵位的太庙,表示咱李家的后代为祖宗们争气了。而后又在大明宫含元殿接受战俘,并向天下宣告大唐的国土又多了四十二个州。估计李治的这一系列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做给下面人看的,不是有人说朕软弱无能吗,如今隋炀帝和太宗皇帝都没有干成的事让朕干成了,各位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唐武则天长安四年十月,八十岁的张柬之被任命为宰相,这是大周的皇帝武则天也是八十岁。一个是八十岁的皇帝,一个是八十岁的宰相,这一君一臣成为武周朝告别演出的主角。两个月后,张柬之等人兵谏迎仙宫,武则天被迫退位。在此之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多少人往灶里头添柴火,可锅中的水就是烧不开,而张柬之这把柴添进去后,水就沸腾了。李家由婆婆管家的历史宣告结束。唐中宗景龙三年十二月,已经退休的唐休璟被重新任命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此时唐休璟已经八十多岁。第二年清明时节,唐中宗在梨园毬场举办了一次拔河比赛,这场拔河比赛的规格恐怕是最高的了,参加拔河的有宰相和享受宰相待遇的官员十人,大将军三人,驸马两人,算下来是十五个人,一边七个人还多出一个,不是书上的记载有误就是两边的人数不等。唐休璟老迈年高,拔河时摔倒在地好半天爬不起来,唐中宗、韦后笑得直不起腰来。皇上笑也罢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笑话一番又何妨。可那些皇帝身边的宫女也在开怀大笑,说的好这叫一派欢乐景象,说的不好这叫众大臣斯文扫地。唐朝在位官员年龄最高的大概就是唐玄宗时期的太府卿杨崇礼了,杨崇礼是隋炀帝的玄孙,在太府干了二十多年,年过九十才退休。太府管理着国库和市场贸易,杨崇礼每年能赚出数百万缗钱,不留用他留用谁。高龄官员也有犯错误的,错误有轻有重,轻的经济上受些损失,重的就要掉脑袋了。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正月大朝会时,八十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因为德高望重被推举为领头人,代表文武百官向圣上恭贺新年。朝会按惯例在大明宫含元殿举行,含元殿坐落在十五米高的土坡之上,十五米相当于五层楼的高度,殿前面是三道长达75米左右的龙尾道,从平地延伸到高处的大殿下,当时人形容说站在龙尾道的起点仰望,含元殿就象天上宫阙。柳公权从龙尾道的起点一步一步朝大殿走去,这个过程中不能停步,更不能倚着道旁的栏杆喘口气。尽管龙尾道旁的栏杆由青石雕成,栏柱上方雕着精美的龙头,扶着这种栏杆很有文化品位。毕竟是八十的人了,柳公权到达大殿前时体力已经严重透支,接下来他将向皇帝叩拜,还要高声祝贺词:“元天首祚,景福维新,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与天同休”。这其中“圣敬文思和武光孝”是唐宣宗的尊号。体力不支的柳公权在念到尊号时误将“和武光孝”念成了“光武和孝”,结果被罚去一个季度的俸禄。钱对于柳公权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每年为人写墓碑的润笔费就高达百万钱。关键是名誉受损,一生都被称著于世,年过八十却犯下这么个错误。当时的官员都为柳公权惋惜,认为他要是早点退休就不会老来受辱了。和柳公权相比,另一位太子少师乔琳的错误可就犯的大了,他上了贼船丢了性命。唐德宗建中四年,路经长安的泾州兵士反了,唐德宗先是出奔奉天(乾县),接着由前往汉中避难,汉中当时叫兴元。德宗一行走到盩厔(周至)县境内的秦岭山口时,太子少师乔琳对德宗说,臣老了,没有力气再跋山涉水,请求前往仙游寺出家,替圣上祈福消灾。去兴元要翻越秦岭,山高路险难于上青天,这是事实。但是又逢连阴雨,连许多年轻力壮的卫士都耐不住艰险半路逃跑,回到长安在朱泚手下混口饭吃,唐德宗也是靠着六位世家子弟联手护卫服侍才得以平安到达目的地,七十多岁的乔琳提出出家当和尚的要求也有情可原。仙游寺地处大山深处,是个清静之地,又是关中名寺,倘若乔琳一直在那呆下去每日吃斋念佛,保佑圣上平安大唐万福也算是为天朝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偏偏得知乔琳的去向,派了一队人马将他带回长安,乔琳便当了朱泚的吏部尚书,为叛军选拔干部。等到李晟收复长安,唐德宗重新踏上埋有祖宗遗骨的关中大地后,乔琳被列为投敌官员的前几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乔琳成为朱泚的吏部尚书后,有一个人被授予官职,此人心有疑虑,拿着任命书对乔琳说,俺总觉得这个官位不稳当。乔琳回答说,任命你当官这件事本身就不稳当。可见他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的性质与后果是心知肚明的,但他即没有象段秀实那样倒盖官印追回偷袭奉天的叛军,笏击朱泚面门宁死不屈的勇气。也没有像郭晞那样装聋作哑终日不语就是不给朱泚干事。最终身败名裂。紫雪红雪赐大臣唐时轶事之二中国古代自汉以后大多数时间都实行夏历,夏历的十二月为一年的末尾,称为腊月,十二月八日称为腊日。腊日是一年岁末祭祀百神的日子,在唐朝腊日时皇帝要向大臣们派发礼包,大臣们收到礼包后要上表圣上感谢恩德,得了免费的礼包说些好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种上表多数靠秘书代劳。刘禹锡就曾经替别人写过两份谢腊日赐赠的上表,一篇是贞元十七年替淮南节度使杜佑写的谢历日、面脂、口脂表,另一份是替御史中丞李汶写的为李中丞谢赐紫雪面脂等表。从这两份谢表中可以得知,皇帝腊日派发给大臣的礼品有:新年历日、紫雪、红雪、面脂、口脂、澡豆等。腊日赐口脂面脂不知起于何时,杜甫写过一首腊日的诗,诗的后四句为:“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宵。”罂是一种口小腹大的小罐,杜甫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可见至少在那个时候就有了这种赐赠。紫雪、红雪都是唐代的化妆品,刘禹锡在谢表中形容说:这种化妆品“膏凝雪莹,含液腾芳”,由此可见是一种芳香的膏状物。谢表中还写到:这种化妆品“功能去疾,永绝于疠疵;泽可饰容,顿光于蒲柳。”蒲柳是指蒲树和柳树,二者都属于落叶较早的树种,古人因而用蒲柳来比喻人的容颜早衰。而紫雪、红雪则可以消除皮肤上的病疵,使早衰的面容焕发容光。搽了之后小豆豆不见了,二十变成十八。紫雪和红雪装在盒子或罐子中,盒子有金花银盒,带棱角的木盒。罐子这是银质的罂罐。唐代的王焘写过一本外台秘要,记载了许多前人及当时的药方,比如武则天用来养生的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书中有紫雪丹的配方,内含滑石、石膏 、磁石 、羚羊角 、青木香 、犀角 、沉香 、丁香 、玄参 、甘草 、朴硝 、朱砂 、麝香、黄金等十几种药物,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有紫雪、红雪的验方,只是不知道和唐代皇帝赐给大臣们的紫雪、红雪是不是一种东西。看来这些都是高档化妆品,皇帝的筐里没烂杏。这些化妆品中的一种主要成分是扑消,它是硝的一个种类。硝就是土地上和土墙上泛出的那种白色的结晶体,一硝二磺三木炭是古人制造火药的配方,硝也用来熟制皮革。将原硝加以煎炼之后,凝结在容器底部杂质较多的部分就是扑消,外用能治疗皮肤上的疮痈,也可以消除皮肤上的硬质。当然,扑消的加入量是要严格掌控的,掺的太多了就不是在美容而是在熟皮子。关于紫雪、红雪下发前的准备工作,唐朝的诗人王建在他的宫词中写到:“黄金盒里盛红雪,重结香羅四出花。一一旁边书敕字,中官送与大臣家。”从诗意可以得知,紫雪、红雪是装在黄金的盒子里,这一点和刘禹锡谢表中“金花银盒”的记载相吻合。这些盒子还要由宫女们进行再包装,用香羅包裹起来,香羅要打成四个花瓣状的花结。每个包装外面都要写上“敕”字,表示这是皇帝赐给的,这个字也是宫女们来写。最后,这些化妆品要由中使分别送到大臣的家中,即刘禹锡谢表中写的“中使某乙至,奉宣圣旨赐臣。”这种腊日赐给也惠及到公主们,王建在另一首宫词中写到:“月冷江清近腊时,玉阶金瓦雪澌澌。浴堂门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谢面脂。”诗中“月冷江清近腊时”表明赐面脂的时间是在腊日之前,浴堂门是浴堂殿的外门,浴堂殿位于大明宫内紫宸殿东侧,是皇帝的寝殿,唐德宗、唐宪宗都在这里居住过。全诗描写的是公主接到赐给的面脂之后派家人前来谢恩的情景。王建并没有在宫中呆过,也不知从哪里扒来这么多宫女日常生活的八卦,甚至包括“入月”这种事,这些宫词流传甚广“天下皆咏于口”。天下人都知道了宫中生活的秘闻,怪不得宦官王守澄要追究王建的泄漏皇宫私秘罪,“禁宫深邃,何以知之”。王建赶紧写了一首诗,将王守澄恭维了一番,还拉关系说“自是同姓”,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这才算过关。皇上的恩赐一年就这么一回,政治意义高于使用意义,不能指望它来满足日常的需求。作为化妆品的主要使用者,唐朝的女性日常所需还是要掏钱购买,这部分费用叫做“脂粉钱”。有一些官员的夫人不必为这笔开支发愁,据嘉话录中记载,唐湖南观察使和柳州刺史每月的工资表中就有“夫人脂粉钱”这一项收入。百姓人家的女子也是要装扮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脂粉钱是日常零用钱,如果有额外的收入来满足这一需求,那是再好不过的了,省得为这笔开支和丈夫争强斗气。一些知名人士府中看门的老妈子每年都盼着考进士的学子前来投卷。唐朝的学子在考进士之前要将自己得意的文章汇编成卷送给当时的名家,让他们宣传宣传,以博得个名震京师。晚唐时期,每年参加进士考试的学子不下千人,真正能够录取的不过三十人左右,录取率也够低的。这一千多学子大多数都会投出自己的文卷,那些知名人士家门口往往是卷轴成堆,这些文卷最终会被看门的老妈子拿去卖给收破烂的,换回的钱就用作脂粉开支。当时有一个叫薛保遜的举子喜欢编写巨著,那些老妈子对收破烂的人说:如果收集到薛保遜的文卷,卖下的钱将会是普通学子的几倍。大户人家女婢们的脂粉有时也由主妇提供,这大概是一种雇工福利。如果遇上出手大方的主妇还好一些,但也由小气的主妇。有些小气的主妇不是吝啬,而是出于妒忌之心,怕的是女婢们打扮的妩媚之后喧宾夺主,博得男主人频频放电送出束束秋波。唐人段成式在他的酉阳杂俎中写到:“房孺复妻崔氏性忌,左右婢女不得浓妆高髻,月给胭脂一豆,粉一钱。”豆是一种计量单位,一两等于二十四铢,一铢等于六豆。一个月一豆胭脂少得可怜,也就那么一小粒。那些婢女们也只好坚定不移的奉行素面朝天的原则了。化妆品在人们死后也会带入坟墓中,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不少随葬衣物疏,从中可以得知当地男子的随葬物中有刀具弓箭,女子的随葬物中有胭脂胡粉。宋人的笔记中记载:“国朝旧日不赐口脂面药,熙宁初始赐二府。”这是在说宋朝建国之后皇帝不再赐给大臣口脂面脂,直到宋神宗熙宁年间才恢复赐赠。顺便说一下,腊八粥这一民俗源于佛教,因此宋朝时腊八粥又叫“佛粥”。腊八粥盛于宋朝,每到腊八这一天,北宋东京“诸寺作佛浴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行徒,谓之腊八粥。”在这一天,各个寺院还会给门徒们发放“面油”,这一点应该和唐代皇帝赐赠面脂有关。东拉西扯说避讳 唐时轶事之三唐朝的韦有翼在东川作官,平生不喝酒,不哈哈大笑,给人一种很冷酷的样子。不知道的说这个人严肃有余,知道的说韦有翼这样做是在避讳。他的父亲姓名当中有一个“乐”字,所以他不能乐的开怀。所谓避讳是指对于帝王和尊长不能直呼其名,比如某人的父亲叫远送,你就不能当着他的面说恕不远送,他本人也不能说这句话。手头有一部以清朝武英殿本为底本出版的通典,那上面的唐玄宗都改为唐元宗,这就是在避康熙皇帝玄烨中的玄字。一般来说人名是两个字的避其中的一个就可以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更宽容,他在世时规定只要不是“世民”这两个字连犯,就不用避讳。这意思是说单一的一个世字,或者单一的一个民字都不用避。因此,在贞观年间,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照样叫民部,贞观二十二年的一份洛州河南县桓德琮典舍契中,“坊民”一词也不避民字。在人名中,虞世南,李世勣也不用因为有世字而改名。唐太宗去世之后,高宗李治即位伊始就下令天下避太宗皇帝的名讳,因而将民部改为户部,李世勣也改名李勣。如果帝王或者尊长的名字是单字,避讳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汉代的人名基本上是单字,如果某个人在张飞身边工作,他就不能说俺好想在天上飞呀飞。唐朝的皇帝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之外,其他人的名都是单字,这其中也包括武则天,她即位之后改名为武曌。唐朝这些单字的皇帝一般都不避同音字,这一点韩愈在讳辨中曾有提及。武则天在她宣布改名为武曌的同时也下令将诏书的诏改为制,因为诏曌同音。制字虽然和她丈夫高宗李治的治同音,但李治是不避同音字的。 杜审言在武则天以周代唐之后写了一首诗大酺:“毘陵震泽九州通,士女娱乐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诗中没有避“照”字,看来武周时期基本上是不避同音字的。但武则天曾下令废除行政建制中的州,因为州和国号周同音,只是由于有人对她说您刚一坐天下就废除州是很不吉利的,这才作罢。在避讳这件事上,有的人比较认真。北齐的颜推之在他的颜氏家训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梁朝的谢举听到父亲的讳字就会放声大哭。这是一个什么状况呢,举个例子。如果现今也有人像谢举这样避讳,而且他父亲名字中有一个“度”字,那么这个人在观看中央电视台十九点三十分的天气预报时,就会从头哭到尾,因为天气预报中会连续报出几十个“度”字,而且播报的语速极快,不给人与喘息的机会。过去的官员或者有志于成为官员的人不仅要牢记领导的名字,还要牢记领导父亲的名字,随时提醒自己不能犯讳,不然就会犯错误。晚唐的周瞻在考进士之前,将自己的文章送给李德裕请求指正,一个多月过去了未见回音。周瞻心想咱的文章还不至于到人见人嫌的地步,就去李府打探消息。李府中看门的老汉对周瞻说,李公讳“吉”字(李德裕的父亲是李吉甫)这你是知道的,可你姓的那个周字中偏偏有个吉字,所以李公一看见你的姓名就皱眉头,当然不会去细看后面的文章了。周瞻听了很不服气,就在李府门外等着,看到李德裕回府便冲上去理论起来。周瞻说,李公您避讳避到了偏旁部首这一层次,这是不妥当的。要是都像这样的话,如果有人叫贾山,他的儿子就不能说出门;东晋名流谢石的儿子就不敢给他父亲立石碑了。唐朝在避讳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便是李贺考进士之争了。人都说出名应趁早,李贺出名可以说是早的了,七岁的时候便以文章闻名,平生诗文的构思怪谲与常人大不相同,被宋人称为“鬼才”。但是,李贺的前途却绊在了父讳上。他的父亲叫李肃晋,当李贺准备考进士时,就有人认定“进”与“晋”同音,这是犯了父讳,生生的将李贺压了下去。发现李贺这个人才的韩愈为李打抱不平,专门写了讳辩这篇文章,文章是好文章,道理也讲的很透彻,但却无法帮助李贺走出困境,看来压制李贺的势力还挺强的。这件事对于李贺的打击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在这个世上不得志,李贺二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在唐代,有些人对于他人无意中犯讳并不过多的计较。中唐的韩皋在鄂州夏口担任长官时,身上长了一个小疮,需要贴膏药拔毒。问题就出来了,这膏药贴了几次都没贴牢,韩皋就问治病的医生是怎么回事。给地方最高长官瞧个小病却出了岔子,医生有些发慌,连忙解释说:“天寒膏硬”。天太冷了膏药发硬贴不劳这很在理,用火烤烤就行了。却不料“天寒膏硬”这四个字中的“寒膏”两个字正巧和韩皋的姓名同音,这就是对长官的不敬。汉字的同音字很多,现在有时写电子邮件,结尾时要客套一番,应用文大全中说你要是想显得很有档次可以用咱们传统文化中的用语,是文友就打上文祺,是生意上的事就打上商祺,问题就出在拼音输入法上,在打商祺的时候先出来的却是丧气。看来用拼音取代汉字不见得是一个好路子。前人在论及这一点时曾举了一个例句:boboxingzhibobodedaobohaiwanquchibobo,真不好懂,给出的正确答案是:伯伯兴致勃勃的到渤海湾去吃饽饽。再说那位医生无意中犯了顶头上司的名讳,心里未免担惊受怕,韩皋却没有计较。他笑着说:“韩皋实是硬。”唐朝的皇帝也遇上一次下属无意之中犯讳的事,这位皇帝就是唐文宗。这天,唐文宗李昂和翰林学士裴素、柳璟在一起谈论文学。唐文宗的文学水平能上评高级职称,他认真读书,手不释卷,常常随着书中的情节抚掌欢呼,也常常随着书中的情节扼腕叹息。逢到高考,他还会亲自命题。但唐文宗也有着许多文人共有的特点:善谋不善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唐文宗和两位翰林学士在一起谈论文学时,裴素多次提到陈子昂,看来这个裴素也是陈子昂的崇拜者,动情之中完全忘了唐文宗姓李名昂,陈子昂的昂字直接犯了皇上的名讳,这是犯罪呀。在一旁的柳璟倒是旁观者清,几次给裴素递眼色,柳璟挤眼睛的动作唐文宗都看见了,裴素却浑然不觉。为了不让臣子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唐文宗觉得有必要说话了,他没有直接指责裴素犯了帝讳,而是旁敲侧击的说:“陈字伯玉,亦应呼陈伯玉。”唐文宗的意思是说,陈子昂字伯玉,应该以字称呼他陈伯玉。这样一来即可以大谈特谈陈子昂,又可以不犯帝讳。唐文宗真个是温良恭俭让,这种性格是对付不了老谋深算的仇士良的。姓那是不能讳的,不但不能讳而且要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不过有人图个吉利,也会计较一二。白敏中曾经看好一个叫侯温的进士,打算招他做女婿。白敏中的夫人却不同意,她的理由是,丈夫姓白,女婿家姓侯,一旦婚事成立,人们会说这两家是白侯联姻。白侯?白猴?分不清楚。这门婚事就这样黄了。另类诗词也成趣唐时轶事之四中国的古典诗发展到唐朝已经达到鼎盛,清人编纂的全唐诗中共收录了二千二百多个诗人的诗达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这还远远不是全部,唐人的诗文佚失的不是小数目。我们无法相信以一篇春江花月夜力压全唐的张若虚只写了两首诗,无法相信曾经写下“白日依山尽”和“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两首千古绝唱的王之涣只写了六首诗,无法相信以精通文史著称于当时的李吉甫只写了四首诗。唐诗之盛在于其风格的多样化,慷慨激昂与浅斟低唱共存,海天一色与曲径通幽同在,北风卷地与吴浓乡曲兼容,大漠孤烟与巴山夜雨相映。当然,也有一些另类诗词。另类诗中能够自成一体的有二,一是张打油的打油诗,一是权龙襄(有的书上是权龙褒)的权龙襄体。张打油是打油诗这一种诙谐诗体的开山掌门,他的成名之作就是那首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唐人咏雪诗中名列前茅的少不了柳宗元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二十个字,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读过之后让人觉得骨髓里都充满凉气。张打油的咏雪诗当然不能和柳宗元的江雪相提并论,但这首打油诗恰似一首生动、活泼、欢快的谐谑曲,让人为之一笑后感到心情开朗。打油诗看似简单,要想写好也不容易。张打油这首诗通篇不见一个雪字,句句却不离雪景。看似滑稽,却句句真实,如天然生成,不露雕饰。这也是一种功夫。据传,张打油还写了另一首打油诗:“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救援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当时在场的一位官员现场点评说,第一句起句不凡,第二句差强人意。后面几句还没来得及点评,评论者已经当场笑倒。现在北方城市每当下雪之后,政府就会发布扫雪令,张打油的一首诗可以作为扫雪令的附件:“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打油诗就这样流传开来,成为一种文体。尽管难登大雅之堂,但其轻松幽默的形式可以说是一碟精美的小菜,开胃爽口。宋人填词也有打油风格的作品,比如绍兴太学生做的那首南乡子 洪迈被拘:“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彼酋。七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再说权龙襄,权龙襄基本上生活在武周、中宗时期,是位武将,也曾做过地方的刺史,那是因为犯了错误被下放了。权龙襄虽然不懂声律,却爱写诗。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他出任沧州刺史,一到任就向诸位官员展示了一首新作:“遥看沧州城,杨柳郁青青。中央一群汉,聚坐打杯觥。”面对着新任领导的诗作,州里的官员们怎么说也得评论几句,有人就说:“公有逸才”。这是在说权龙襄做诗的才能非常人所有。像是在恭维又像是在讽刺,权龙襄倒是有自知之明,他回答说:不敢,不敢,趁韵而已。意思是说自己不过是在把文字凑成句子。权龙襄做诗的事传到了京都,当时的太子李显也有耳闻,只是未得一见。那年,权龙襄回到神都时参加了一次宴会,宴会的主人就是李显,时间是在夏天。唐时的宴会上少不了要当场赋诗,权龙襄也去凑热闹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为:“严霜白浩浩,明月赤团团。”李显看过权龙襄的诗后心花怒放,在旁边批示:“龙襄才子,秦州人士。明月昼耀,严霜夏起。如此文章,趁韵而已。”这不禁让人想到宋初的大将党进。有一次党进在皇上面前说了一句文绉绉的话,这让在场的大臣们感到十分意外,党进解释说:俺看各位大臣都掉书袋来着,就也掉上几句,让皇帝知道俺也读书了。一般来说权氏趁韵诗的最大特点是一目了然,不用注释,但偶然也有例外。权龙襄在沧州时写过一首秋日述怀,“檐前飞七百,雪白后园疆。饱食房里侧,家粪集野螂。”沧州参军拿到诗以后看了半天没看懂,不知道刺史大人在诗中用的是什么典故。不懂就是不懂,不取装懂,参军虚心向刺史请教。权龙襄到也实在,没有说“诗无达诂”,更没有说看不懂就对了,而是耐心的解释:有一只鹞子从房檐前飞过估摸着能值七百钱,这便是“檐前飞七百”;洗过的白布衫挂在后面园子里白净的像雪一样,这便是“雪白后园疆”;吃饱饭后在屋子里侧身躺着,这便是“饱食房里侧”;在院子里转来转去看见不少屎克螂在收集人粪,这便是“家粪集野螂”。权龙襄的诗风被后人成为权龙襄体,晚唐的郑愚写了一首擬权龙襄体赠鄠县李令及寄朝右,诗中写到:“鄠县李长官,横琴膝上弄。不闻有政声,但见手子动。”据说这位李县令因此而丢了官。晚唐时有一个卢延让,考了二十五次进士,仍然没有考中。总结经验是名声不够响亮。于是就写了一些和猫儿狗儿有关的诗,送给知名人士品评。卢延让的诗中写到:“狐冲官道过,狗触店门开”,“饿猫临鼠穴,馋犬舐鱼帖”,“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结果这些诗句受到赞赏,卢延让因此叫响,进士也考中了。他深有感触的说:我平生投谒各位公卿,没想到竟得益于猫儿狗子也。卢延让的另辟蹊径有如另类书家,前人将好字都写完了,再想出名就只能用木棍扫帚写字了。还有一个人叫崔涯,此人在扬州一带的妓院颇有名气,他经常写诗评价妓院及其从业人员,诗一写成立即在行内流传。经他赞赏的当下身价倍增官客盈门,经他贬嘲的立马门可罗雀生意惨淡。有一次,崔涯写了一首评价妓女李端端的诗,形容李端端皮肤黑,晚上走在路上肤色和夜色浑为一体,不吭气别人看不出还有一个人在那里。李端端看到这首诗后很不是滋味,自己形象受损事小,关键是影响客源耽误生意,她找到崔涯请求重新评价。于是,崔涯写了第二首诗:“觅得黄骝鞁繍鞍,善和坊里访端端。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李端端将第二首诗广为宣传,一时间那些有钱人和公子哥们纷纷登门,采撷这朵白牡丹。有人说李端端是才从乌黑的墨池里爬出来就登上了洁白的雪山。迴波词是一种乐府歌词,写出来配着曲子演唱。这种词四句为一首,每句六个字,第一句前四个字固定为“迴波尔时”。比如你要唱今天的天气哈哈哈,那么第一句就是:迴波尔时哈哈哈。在唐中宗举办的一次宫廷宴会上,皇家艺人奉旨到现场演出助兴。一个演员唱了一首自编的迴波词:迴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只有裴谈,内里无过李老。裴谈当时担任御史大夫,这位主管监察工作的官员是有名的妻管严,李老则是指唐中宗,人们都说他怕韦后。演员唱到,现在怕媳妇也是一件大好事,宫外有御史大夫裴谈,宫中有咱们敬爱的皇上李老。看来李显也是平易近人的,演员们可以当着他的面叫他李老,说他怕老婆。“怕妇也是大好”这句词让陪同观看演出的韦后心情舒畅,当场给演唱者发放了奖品。唐肃宗上元二年七月,长期伴随在唐玄宗身边的高力士被贬往巫州。在唐朝,夜郎已是南荒地,巫州更在夜郎南。巫州治所在龙标县,天宝年间,著名诗人王昌龄就曾经被贬为龙标县尉。他的好友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后满怀深情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七绝:“扬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李白七绝中的精品之一。高力士在到达巫州后,看到路旁长满了荠菜没人采摘,不由的触景生情。后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溜。高力士则是整日跟着唐玄宗,不会吟诗也能哼。于是乎他写了一首诗:两京做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诗言誌。高力士的诗也是有感而发。“两京做斤卖,五溪无人采”,想当年在京师时高力士是何等人物,太子叫他兄长,诸位王公叫他高翁,驸马一辈的叫他高爹爹。宝寿寺中,高力士举办大钟落成庆典,来宾们每撞一下钟就要给高力士捐出一百贯钱,那些讨好高力士的人争着抢着去撞钟,有的人一撞就是二十多下,就象跟领导打牌,争着抢着放胡。而如今流落五溪,孤身孓影。高力士咏荠菜的诗水平如何暂且不说,真情出自胸中却是事实。“夷夏虽由殊,气味都不改”,高力士虽然被贬往巫州,但是对唐玄宗忠心不改,当他在遇到大赦返回京师的路上听到唐玄宗的死讯后,嚎啕大哭,吐血而死。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这父子两个有着许多说不清的事。北宋神宗年间要改年号,大臣们先擬了一个年号:元亨。宋神宗说,亨字不好,这是有子不成。亨字下面是一个了字,正是子字少一横。最后定年号为“元丰”。李隆基给儿子起名李亨时大概没有想到自己晚年会被儿子抛在深宫高院之中。进士也有特批者唐时轶事之五公元九一年是唐昭宗天复元年。之所以改元叫天复是因为自去年十一月起唐昭宗被迫下岗,当了太上皇。歌曲中唱到:“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九一年正月,新春开门红,昭宗重返工作岗位。天子复辟改元天复也是在理得。天复元年春天,照例要考进士,要公布录取名单。唐昭宗心情不错,就下令选拔一些出身贫寒的,参加过多次高考却多次没有考中的,年龄偏大的考生成为进士,以表示皇上开恩。于是,主考官奉圣命选出五个老汉及第。这是五位特批的进士,唐昭宗在敕书中说:“念尔登科之际,当予反正之年,宜将异恩,各膺宠命。”这五位进士中有两位已经年过七十,就是说已经超过了官员应该退休的年龄而且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套用唐昭宗敕书中的话来形容就是:念尔登科之际,已过致仕之年。而剩下的三位进士也都过了六十岁,老态龙钟。当时的人把这次放榜叫做“五老榜”。经皇上特批成为进士的还有晚唐时期的顾非熊,顾非熊是名人顾况的儿子,据说是因为人缘不好,可能还有不适应考试这种方式等原因,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战屡败当然心情不好,少不了写诗吐露,“见月长怜夜,看花不惜春。愁为终日客,闲过少年身。”和“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年最少”相比显然是天壤之别。好在顾非熊可以排着胸脯说:俺们一直在努力。机会终于来了,会昌年间,一次公布进士录取名单之前,国家的主人唐武宗突然过问顾非熊在不在金镑之上,主考官如实回答:顾非熊又没考上。唐武宗立即下达圣旨:那就把他添上。这时,工作人员已经去公布名单了,主管官员急忙派人将原榜追回,添上了顾非熊的名字。当时落榜的考生努力将自己的思想统一到天子圣明这个标准上,认为圣上钦点顾非熊及第是对落榜考生的最大鼓舞与鞭策,使大家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落魄时看到了希望。和顾非熊一同参加这年的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