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研究综述及展望.doc_第1页
技术创新研究综述及展望.doc_第2页
技术创新研究综述及展望.doc_第3页
技术创新研究综述及展望.doc_第4页
技术创新研究综述及展望.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创新研究综述及展望摘要: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学术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的理论起源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不同视角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最后概括总结了技术创新发展的趋势,为我国该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技术创新;起源;综述;展望一、技术创新思想的理论起源提起技术创新多数人总会想起熊彼特,但事实上,在熊彼特之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等就已经重视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改进劳动生产力的理由以及如何改进的问题。他认为,分工可以增加产出,使人们的交换更容易1。我们把这种分工看作是技术上的改进与创新,它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当然,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亚当斯密只能针对农业、制造业及手工业来加以论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技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他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不断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进一步说明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力量之大2。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技术创新的概念,但却从哲学高度上阐述了技术创新的基本思想,并对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过许多精辟论述。美国的F.M.谢勒在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一书中这样评价马克思:他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结合3。熊彼特4从马克思那里得到了启发,并继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发表了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认为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更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同时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一种变动;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熊彼特所界定的“创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创新不一定与技术直接相关,不局限某一特定领域,不仅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还包括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第二,创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推动作用。第三,创新产生了经济的周期性变化。这些理论在当时传统经济学中都是很少涉及的,也为学术界研究技术进步指明了方向。遗憾的是,该理论在当时由于被同一时期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所掩盖,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足够的重视。二、技术创新的国外研究综述由于技术创新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不同学者从不同领域出发解释技术创新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从笔者搜集的文献5-10看,基于以下三个视角的研究比较多。1.经济学角度的研究除熊彼特以外,许多学者从经济学的视角定义了技术创新。弗里曼(C.Freeman)认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其后,他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强调新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效益,认为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并将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11。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在1973年发表的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一书中强调新产品或工艺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12,认为“技术创新是一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P.Stoneman) 13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输入生产系统,并通过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商业交易的完整过程。”由此可见,经济学层面上的技术创新都强调产品的销售情况和最终的经济效益。2.管理学角度的研究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Druk)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其名著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中指出,“创新”是“一种可以组织,并需要组织的系统工作”,是“一种需要知识积累作为后盾的实践”,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在他看来,创新并非对原有的产品和服务的改进,而是提供与以前不同的满足,并使经济成为更有活力的创造性活动14。伊诺思(J.L.Enos)1962年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定义了技术创新,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16。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开辟市场等。”郭晓川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系统和经济系统整合的过程,是一个跨组织的行为。以上关于技术创新的解释涉及了创新管理的一些特征:其一,技术创新的实施者是组织或企业,并非单独的某个人;其二,在实施过程中要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方案或政策,来指导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第三,协调各种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3.哲学角度的研究有的学者从哲学的视角指出,技术创新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而使创新客体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活动,但这种创造性的破坏并不是对旧的产品、工艺的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是扬弃17-18。可见哲学角度的解释运用了哲学中的实践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使技术创新的含义更全面、更具有普遍意义。三、技术创新的国内研究综述1.基于理论方面的研究我国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概念作了界定和分析。董中保把技术创新界定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商品的动态过程19。西安交通大学汪应洛教授指出,技术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使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是从新概念的建立到形成物质生产力,并成批地进入市场并获得收益的整个过程20。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应当把握两条原则:一是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这对于拓宽和明确技术创新范畴十分重要;二是力求使技术创新研究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更普遍的意义和作用。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的思想的形成,得到利用并生产出满足市场用户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邹新月在技术创新内涵的科学理解及其结论一文中指出,技术创新是将技术经济融于一体,使得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相互转化的一个过程2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范柏乃教授把技术创新定义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为目标,从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服务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过程的一系列活动总和22。朱宝红在对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2003)中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进行了总结23。目前国内对于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一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通过对技术创新这种经济现象的研究;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三是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特征。2.基于实证方面的研究王红在全球产业环境及其对产业发展影响的分析(2004)指出,技术创新环境不仅是构成产业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对技术创新环境的内容进行了说明。将其分为软环境,包括大量高智力、高素养的劳动者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以及硬环境,具体包括,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政策,保护知识产权政策和法规,建立技术转让机制、高技术产业产权交易机制和资本重组政策等24。景劲松在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影响机制研究(2003)中则对企业在进行国际化过程中影响技术创新环境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国家资源层、国家产业环境层、国家政策层和社会文化层等四个方面25。关伟在大连高新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一文中,把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分为了四个阶段,并赋予了一定的分值,进一步量化了技术创新能力。楼高翔、曾赛星在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及其评价体系构建中,认为协同能力对于区域技术创新有很重要的作用,并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26。范德成、周豪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法研究中指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并选取了12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27。3.基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察志敏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四大要素: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企业技术创新组织,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并从这四个方面设计了完整的指标体系28。曹崇延、王淮学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对应于每个能力,设计了7个指标类、40个分指标29。曲国禹、刘学铭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基本结构设置为技术创新投入(资源),技术创新产出(效率),技术创新实现(效益) 3个指标类和17个指标项30。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课题组认为:按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评价的一般要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主要针对这样四个基本面进行,即企业技术先进性,产品市场成长性,企业组织管理能力和技术投入创新产出效率。最为普遍的是采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的观点,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创新管理、创新倾向、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6个要素,接着对6个要素作进一步的分解,从而设计出一套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四、今后的研究展望综上所述,目前有关技术创新进化的研究成果只是初步和初浅的,成果也是零星的,不成系统。技术创新进化今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技术创新进化生态位及其相互依赖,阐明技术创新进化中底层因素以及与企业组织、人文、制度协同进化,以及它们最终对技术创新进行选择;研究技术创新进化机制如鲁棒机制,以及对被选择变种进行保留、传递与复制的影响。(2)同生物进化相比较,分析、演绎技术创新中进化中诸如重组、适应、复合、杂交、复制、变异、灭绝的形成原因和规律,建立技术创新进化的概念体系及进化一般理论构架。(3)从系统科学角度研究技术创新进化的理论基础、进化的内外动力和进化过程路线图。(4)研究技术创新在进化过程中的涌现、突变、耦合、闭锁、停滞等复杂现象形成的机理和条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并仿真模拟。(5)技术创新进化生态位及其相互依赖研究,技术创新进化中底层因素以及与企业组织、人文、制度协同进化研究,以及它们是如何对技术创新进行选择的;技术创新进化机制如鲁棒机制研究,以及对被选择变种进行保留、传递与复制的影响。(6)技术创新网络是技术创新进化的高级阶段,研究技术创新网络的组成、要素和层次,网络中各节点的链接以及各节点间的信息流、知识流、物质流及产权分享、激励机制,网络进化机理和进化模式,网络学习及组织形式,网络各节点协同进化以及与环境协同进化的一般规律。(7)技术创新进化中路径依赖与搜索方法研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参考文献:1Mowery D.Rosenberg.The Influence of Market Denamd uponInnovation: a Critical Reviewof Some Recent Empirical StudiesJ. Research Policy, 1979,(8):102-153.2Gerry Martin, Stasis in complex artefacts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3 R Rothwell.Industrial Innovation: Success, Strategy, Trends M. 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Edward Elgar, 1994.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Cooke Schienstock.Struc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Learning RegionJ.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 2000,1(3):265-280.6Baptista R., Swann G M P. Do Firms Inclusters Innovate More? J. Research Policy,1998,(27):525-540.7Storper M.Regional Technology Coalitions: Anessential Dimension of N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J. Research Policy, 1995,(24): 895-911.8约翰齐曼.技术创新进化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9Mokyr J. Ev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A New Metaphor for Economic HistoryJ.Technological Change, London: Harwood Publishers, 1996,(3):5-19.10Gould S J,Vrba E S.Exaptationa Missing Term in the Science of FormJ.Palaeobiology, 1982, 8,(1): 4-15.11James Fleck, Artefact activity: the coevolution of artefacts,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12Boden, M. A. Dimensions of CreativityM.The MIT Press, 1994.13Sniegowski, P. D&Lenski, R. E. Mut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directed mutation controversy i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J.1995.14Saviotti, P. P.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Variety andThe EconomyR,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1996.15Peter.Druk. People and Performance:The Best of Peter Drucker on Management)-197716J.L.Enos .Evolutionary models for technological change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17Eva Jablonka, Lamarckian inheritance systems in biology: a source of metaphors and models in tech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