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探析论文.pdf_第1页
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探析论文.pdf_第2页
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探析论文.pdf_第3页
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探析论文.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4年 9月 第 9期 总第 2 1 3期 中 卅l 学 刊 ac a d e mi c j o u rna l o f z h o n g z h o u se p 2 01 4 no 9 社会 现象与社会 问题研究 当代 中美两 国女性婚姻 状况差异探析 刘 彩 霞 摘要 当代美国女性婚姻状况呈现出初婚年龄大 在婚率低 离婚率高等特点 同质婚 占据主流 婚姻模式愈发多 元化 单身母亲比例大 同居和女同性恋现象急剧增加 中国女性婚姻则比较稳定 在婚率高 离婚率低 多婚和女 同性恋相对罕见 但女性向上婚比例较高 离婚率也在连年上升 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 社 会 政策 文化 宗教等方面的原因 如何继续推进我国的性别平等和性别解放 努力摆脱女性婚姻中的经济依赖 保持 重视 家庭 的优 良传 统 积极构建正确 的女性婚姻价值观 值得 我们 深入 思考 关键词 中美女性 婚 姻状况 差异 中图分类号 c 9 1 3 6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0 7 5 1 2 0 1 4 0 9 0 0 9 2 0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我国女性的婚 姻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变化 由于经济社会 地位和受教育程度 的提高 当代 中国女性对婚姻的 选择性 自主性增加 婚姻观念更加成熟理性 同时 也出现了诸如离婚率 日益攀升 未婚同居现象剧增 单身 剩女 大量出现 女 同性恋者逐渐公开化等现 象和问题 美 国由于近现代历史上的两次大规模女 权主义运动成为了全球范围内 妇女解放 的先锋 但过度的 自由 也导致 了妇女在婚率低 离婚率和 多婚率高 单身母亲 非婚 同居 女同婚姻大量出现 等问题 婚姻模式 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本文通过 数据对 比分析 中美两国女性在婚姻状况和婚姻模式 方面的差异 进而分析差异背后的经济 社会 政策 文化 宗教等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持和改善我 国女性婚姻状况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 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的主要差异 1 初婚 年龄 2 0 0 8年美 国社 区调查表 明 全美范围内的女性 平均初婚年龄为 2 6岁 2 0 1 1年这一数字增长至 2 7 岁 2 0 0 0年中国第 五次人 口普查数据显 示 全 国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 2 3 4岁 2 0 1 0年第六次全 国人 口普查时已经推迟到 2 4 9岁 从初婚平均年龄来 看 两国女性都逐渐趋向大龄化 中国女性 比美 国女 性平均早两年结婚 尽管如此 中国女性的早婚倾 向仍然比较明显 调查表明 1 9 8 0年代 出生的女性 中 城市 中有 4 0 6 6 农村 有 6 2 9 2 的人都在 2 2 岁以前进入婚姻 我国 婚姻法 第六条 规定 女 性结婚年龄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如果不是这一法律 规定 可能还会有更 多的女性更早步入婚 姻殿堂 美国对结婚的法律要求 由各州 自行规定 多数州规 定法定结婚年龄男子为 2 1岁 女子为 1 8岁 虽然 美国法定初婚年龄低于 中国 美 国女性的初婚均龄 却高于中国女性 即便平均结婚 年龄相对较早 的中 西部地区如怀俄 明州 俄克拉荷马州 阿肯色州 爱 达华州等 也高于我国早婚人群两年 大都为 2 4岁 左右 2 在婚率 中美两 国女性在婚率存在显 著差异 主要表现 在三个 方面 第一 美国女性 在婚率几乎低 于我 国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5 1 9 作者简介 刘彩霞 女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 上海 2 0 0 0 8 2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副教授 郑州 4 5 1 4 6 4 9 2 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探析 3 0个百分点 2 0 1 0年美 国 1 5岁以上的女性成年人 口中 在婚 比例为 5 2 4 处于 1 9 5 0年来 的最低时 期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 目所做的2 0 1 2年成人样 本婚姻状况表明 就全国来看 处于在婚状态 的比 例最高 为 7 7 7 第二 男女两性 在婚率 比较 方面 美国女性在婚率低于男性 2 5个百分点 而 中国女性则相反 在婚率略高于男性 第三 地 区差 异度不同 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女性在婚率明显高于 平均值 而东部发达地 区则较低 如纽约州为 4 3 而哥伦 比亚特 区仅为 2 3 这与美国东部地 区都 市化程度高 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和初婚年龄高有一 定关系 中国女性在婚的地区差异不明显 但城市 略低于农村 2 0 1 2年分别为 7 7 5 和 7 7 7 3 离婚率 离婚状况差异 同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美 国女性离婚率显著高于中国女性近 1 0个百分点 2 0 0 8 年和 2 0 1 0年 美 国成年女性离婚率分别为 1 2 和 1 1 1 露水姻缘 成为美 国一些年轻人 早婚者 少数族裔者 和社 会底层人群 的婚姻特 点 而我 国女性的婚姻状况则相对稳定 2 0 1 0年和 2 0 1 2 年的全国人口离婚率均为 1 2 此外 美国女性 离异者和鳏寡者大多不愿意再婚 中国女性则除非 迫不得已 较少会主动选择永久独身 第二 就两性 对 比而言 美 国女性离婚率高于男性 3个百分点左 右 中国女性离婚率则低于均值 1 2 个百分点 呈相 反趋势 第三 小城镇较多的美国中西部离婚率明 显高于东部都市地 区 中国则是农村离婚率显著低 于城市 2 0 1 0年和 2 0 1 2年 的农 村离 婚 率 分别 为 0 7 和 0 9 城市分别 为 2 2 和 2 1 虽然我 国女性离婚率远低于美 国 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 变革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这一比例均呈明显增长趋 势 婚姻不稳定的状况初露端倪 民政部数据表 明 2 0 1 2年离婚对数年度复合增长率 为7 5 比结婚对 数复合增长率高 出 3 9个百分点 可见 我 国婚姻 的稳定性受到较大挑战 成为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4 婚姻 的教 育 匹配度 在婚姻匹配研究 中 学界常用的指标是夫妻双 方 的教育程度 因为个体 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地 位和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双方拥有同等教育程度的 称为 同质婚 否则为 异质婚 异质婚又分为 女 性 向上婚 和 女性 向下婚 中美婚姻的主流形态 都是同质婚 2 0 1 2年美 国的同质婚高达5 9 4 其 中高 等教 育者 占3 5 2 同年 我 国 的同质婚 达 4 5 其 中高等教育 同质 比为 9 6 初 中教育层 面 为 2 1 9 女性向上婚的现象体现了社会 的性别 结构 即女性整体的社会地位不如男性 向上婚是女 性实现向上社会流动 的重要渠道 成为她们提升 自 己生活水 准的有效途径 2 0 1 2年美 国女性 向上 婚比例为1 9 9 同年我国为 2 9 4 可以说 高于 美国近 1 0个百分点的女性 向上婚 比例是 中国女性 整体地位 受教育程度和独立性都低于男性也低于 美国女性 的硬指标和真实写照 两国的女性 向下婚 则都呈现上升趋势 2 0 1 2年美 国的女性 向下婚达 到2 0 7 中国为2 2 2 两者比例接近 说明两国 女性的依赖性都在降低而独立性在增强 5 多婚现 象 多婚是指结过 三次婚 以上者 5 的美 国女性 说她们结 过 3次或 3次 以上婚 这个 比例相 当于 4 5 0 万女性 美国有位名叫钱德勒的妇女 5 5岁时 已结婚 离 婚 2 2次 被 载 入 吉 尼斯 世 界 纪 录 大 全 多婚现象 已成为美 国女性的一大婚姻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 都市化水平不高 初婚年龄偏低的美 国中西部地 区 女性多婚率显著高于东部和东北部 地区 德克萨斯州长期以来多婚率居高不下 高达 6 被称为 成人三婚之乡 有一首美 国经典 民谣 名叫 1 1 1 m y e x s l i v e i n t e x a s 非常形象地唱出了 这个地区的婚姻特点 相比之下 东部的马萨诸塞 州和纽约州 多婚率仅为 2 多婚在 中国虽然也 存在 但是 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女性多 婚少之又少 和美国构成鲜明对比 6 婚 姻和 家庭模 式 随着时代和社会 的变革 美国进入空前 的多元 化时代 尤其是 2 0 世纪 6 o 一7 o年代开始出现的一 些新型婚姻和家庭模式近年来迅速扩展 对传统的 一 夫一妻制核心家庭模式造成 了巨大 冲击 主要有 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 单身母亲 现已成为美 国社会 的瞩 目热点 美国女性的单身 比例 2 0 0 8年已经达到 全部成年女性 的 4 1 这些单身女性大多数成为单 身母亲 其中单身黑人女性 比例最高 白人和拉美裔 妇女次之 第二 非 婚 同居 2 0 0 8年 美 国有 6 的配偶 常年同居而不结婚 约 6 2 0万户 其 中包括 5 6 5 万同性配偶 高达 9 0 已婚夫妻都说他们婚前 同居过 直接导致大量未成年孩子和未婚同居父母 生活在一起 第三 女同婚姻 美 国 目前有 1 3个 9 3 中州学刊 2 0 1 4年第 9期 州承认同性婚姻 越来越多 的教堂开始为他 她 们 举行婚礼 女同究竟有多少 很难准确统计 然而美 国的同性恋比例全球最高 已是不争 的事实 而且近 年来增长迅速 第 四 职业母亲 当前 美 国 7 1 的母亲加入了劳工 队伍 其 中6 0 的职业母亲家里 有 3岁以下的孩子 同时 更多的居家爸爸 出现 2 0 1 2年 美国有 2 0 0万父亲没有外出工作 除失业 残疾等原因外 大多是因为教育程度低 收入不高或 者年龄较大而选择照顾家庭 相对而言 我国女性 的婚姻和家庭模式相对稳 定和单一 基本属于传统形式 单身母亲近年来虽 有增长 但是更多的 陛会或早或晚选择再婚 与丈 夫一起共 同抚养孩子 女 同性恋基本上还处于地下 隐秘状态 不被法律所承认 但是整个社会对同性恋 的态度开始改变和缓和 男性居家照顾家庭的现象 虽不多见 但 奶爸 现象在部分 城市也 已开始 出 现 异性婚前同居则增长较快 从 2 0世 纪 7 0年代 的 2 和 8 0年代 的 5 上升到了 9 0年代 的1 2 1 进入 2 l 世纪后已经高达3 2 6 二 差 异原 因分析 中美两 国女性 的婚姻状态和婚姻文化 既具有 一 定的相似性和共同趋势 又表现为明显的差异性 和不同之处 这种差异既与两国社会的性别文化和 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也跟两 国历史传统 发展阶段及 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这些 因素的共同作用 构成 了各 自动态复杂的多重诱 因 系统 塑造着两国女性的婚姻状况和婚姻价值观 1 美国女性婚 姻 特点 致 因 第一 经济基础 的变革 美 国女性 的婚姻状况 变革始于2 o 世纪 6 0 年代 当时美国进入后工业时 代 经济持续繁荣 给美 国女性就业带来 了巨大空 间 不但未婚女性就业普遍 已婚女性就业也大幅上 升 1 9 5 0年美国仅 1 1 的已婚女性就业 1 9 6 0年 已 猛增至 3 2 1 9 7 5年继续攀升至 4 9 之后持续上 升 2 0 0 8年达到 7 1 大量女性就业 既提高 了自 身的经济地位 也提升了她们在家庭 和社会 中的影 响力 激发了她们追求自立 自主和平等意识的积极 性 同时 女性逐渐进入一些较高层次的职业领域 比如传统上由男性 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领域等 开 始拥有更有力的话语权 这些变化极大地冲击了美 国传统的两性观念 婚姻不再成为女性的经济依赖 9 4 传统的家庭和社会性别角色进一步瓦解 两性情感 和婚姻模式渐趋多元 第二 女性主义运动 的影响 发端于美 国的第 二次女权运动 全面关注美 国社会各方面的不平等 现象 女性主义者向教育 婚姻 家庭 就业 政治 贫困乃至性取向等问题发起挑战 采取集会 示威游 行 静坐 街头剧等形式展开斗争 取得了令人瞩 目 的政策和立法层面的成就 这次运动全面解构了美 国社会的父权中心文化 从此美 国基本实现了全社 会层面的性别平等 性革命 也推动 了性与婚姻 的分离 对美 国女性的婚姻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社 会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渐趋宽容 婚前同居 女 同 性恋 不合则离 等现象逐渐扎根 生长 为美 国女 性单亲家庭增多和婚姻模式多元化开 了先风 第三 性别平等政策的出台和相关法律制度的 放宽 2 o世纪 6 0 7 0年代是美国女性离婚率和单 亲家庭数量上升最快 的时期 这与同期性别平等政 策的出台和相关 立法的放 宽密切相关 1 9 6 0年 以 前 美国有诸多法律明确倾向于维护传统婚姻 如禁 止 以假夫妻名义寄宿公寓 禁止跨州转运妇女从事 道德败坏 活动 严禁 少年男 女性行 为等 6 0年 代 后 这些法令逐渐得 以放宽 如 1 9 6 5 1 9 7 5年间美 国联邦和各州法院的一系列案例判决 解除了对成 年人亲密关系的诸多限制 1 9 6 9年 自加利福尼亚州 起各州纷纷实行 的 无过失离婚法 为美 国的离 婚 自由扫除了法律障碍 1 9 7 5年 教育修正案第九条 明确规定 对于开除未婚先孕女生的学校 国会将不 再批准对其拨款 从此未婚先孕女生可以继续在读 1 9 6 7年美国政府通过行政令 禁止任何从联邦政府 得到经济和其他支持 的政府机构 企业在招聘和晋 升中实行性别歧视 有 了相关制度安排 美 国女性 从此有了坚实的政策和法律基础来捍卫 自己的情感 和婚姻 自由 从而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第四 女性受教育程度 的提高 教育程度 的高 低对一个人的婚姻价值观有着很大影响 美国高等 教育在 2 0世纪 6 0 7 0年代得 到突飞猛进 的发展 广大女性受惠其中 进人 2 1 世纪后 美国高校中女 性的数量反超男性 据 2 0 1 1 年统计 本科生中女生 比例 已接近 6 0 获得学士学位 的女性也多于男性 女性大约有 2 0 1 0万人 男性接 近 1 8 7 0万人 在 2 5岁 以上 的人群 中 获得硕士 以上学位 的女性 为 1 0 6 0万人 男性则是 1 0 5 0万人 2 0 1 2年 全美高 中 当代中美两国女性婚姻状况差异探析 毕业女生 中7 1 进人大学 男生则只有 6 2 这种 反超造成了美国较高比例的高等教育同质婚和女性 向下婚 高等教育促进 了女性就业和经济独 立 为 女性婚姻态度的宽容和婚姻模式 的多元化埋下了种 子 第五 福利政策和宗教等其他因素 美国福利 政策 中的 贫 困家庭临时援助项 目 使带着 未成年 孩子 的离异女性和未婚母亲有 了经济依托 过上 了 独立 的生活 对美 国女性 离异 分居 和女 性单亲 家庭增加起了一定的助长作用 从宗教因素来讲 随着外来移 民增多 美利坚民族的基督教色彩淡化 宗教多元化也是女性婚姻多元化的重要诱因 2 中国女性婚姻特点致 因 第一 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 响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实行的是 自上而下 的 国家女性主义 国家通过社会主义政治和性别观 念来制定政策 保 障女性在社会 政治 文化和职业 生活等领域的平等权 中国女性自动获得全方位的 两性平等权 不需要通过 自下而上的奋斗争取 而且 在发展过程 中 国家会根据 国情适时调整 和出台更 为具体的女性平权保护法案 因此 新 中国成立后 女性的社会地位获得 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 只是 由于 几千年封建父权夫权文化的桎梏 三从 四德 男 尊女卑 女子无才便是德 等诸多传统观念仍然根 深蒂固 婚姻中的经济依赖思想依然严重 从一 而 终 离婚是丑闻 家庭暴力能忍则忍 也在一定程 度上强化着中国女性婚姻 的稳定性 第二 经济发展阶段的原因 我国工业化 城镇 化的迅猛发展给女性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交通和通 讯方式的进步也导致社会流动性急剧增加 从而对 女性的情感和婚姻观念造成 了巨大冲击 社会 整体 离婚率攀升 婚前同居现象 日益增多 不过这也是现 代化国家发展过程 中经历过的一些共 同规律 近年 来 大量农村女性青年外出打工 她们更容易通过婚 姻转化身份进入城镇 加之女性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一 定程度上引发 了城镇女性 比例较高 的 剩女 现 象 与此同时 农村男女比例更加失调 强烈的婚配 危机感 使不少父母在孩子初中未毕业就开始张罗 其婚事 从而造成 中国式早婚和初婚年龄高于美 国 的状况 第三 高等教育 的作用 我 国高等教育的扩招 提升了女性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 内化了女性 的 身份意识和身份期待值 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城市女 性晚婚 离婚率高于农村而离婚增长率又开始低 于 农村的独特现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程度的 提升解放了女性思想 助长了都市女性的离婚意识 女性的婚姻思想愈发成熟 离婚增长率平稳甚 至下 降 而农村离婚率的上升 恰是农村初婚年龄偏低 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群体在社会 巨变时期意识觉醒 的一个正常反应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 进一步发展 女性初婚年龄必然会继续增加 大学层 面的同质婚和女性 向下婚也会继续增长 出现与美 国相似的教育程度婚姻匹配关系 三 差异带来的启示 1 加大性别平等和性别解放 的宣传 实施力度 现代中国女性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已经发生了 很大的转变 婚姻 中性的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 由传统 的生育功能转为生育 快 乐和爱情化等多重 功能 女性不再把家庭视为安身立命的唯一场所 而是开始走向社会 追求更 高层面 的社会价值 然 而 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不少女性继续抱残守缺 有的 常年忍受家庭暴力的侵害 有的妇女为 了孩子即使 不幸福也不离婚 还有很多女性不追求婚姻品质而 凑合着过 h子 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 的天然标准 因此 中国女性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在国家女性主义的引领下 借鉴西方女性主义运动 中的合理部分 开展性别研究和女性活动 宣扬 和提 升 l生别平 等意识 同时进 一步提升 自己的教育水 平 破除不合理 的传统观念和男权文化影响 努力培 育 自立 自强 自尊 自爱的婚姻价值观 2 摆脱婚姻 中的经济依赖 美 国女性择偶的前三个标准是 是否成为好父 亲 是否看重家庭 和是否会成为合适 的性伴侣 而 中国女性最注重对方 的是情感投入 工作能力和经 济条件 中国的职业 女性 比例不低于美 国 可是 由 于性别文化传统 经济收入和教育程度等限制 很多 女性依然持持有强烈的物质依赖观 宁肯坐在宝 马里哭 也不愿坐在 自行车后座上笑 没有房子和 车子就不结婚甚至有的为此而劳燕分飞 有的女性 为了生存凑合着维持婚姻 任由丈夫在外 彩旗飘 飘 一些极端的甚至走上 了 小三儿 二奶 的歧 路 没有经济独立 就难以保证精神和人格独立 情 感幸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 中国女性要努力 9 5 中州学刊 2 0 1 4年第 9期 消除依赖思想 从经济独立开始 更好地赢得男性和 社会 的尊重 从而为 自己创造一份平衡对等的美好 生活 3 保持重视 家庭的优 良传统 切莫轻言 离婚 重视家庭 珍视婚姻是 中 国的优 良传统 婚 姻与家庭是一切社会形式所凭依的最基本的建筑单 元 家庭体系给文化和文明的滋长提供了坚实的基 台 家庭不但给个人带来感情温暖和心灵慰藉 提供经济支持 而且也给孩子创造了完整 良好的成 长环境 反之 离婚或单亲家庭则对 当事人尤其是孩 子带来伤害 家庭破裂是犯罪率上升的最重要根 源 一方面 许多未婚父亲的社会地位被边缘化 由于没有婚姻和家庭 的约束 他们往往缺乏应有的 责任感 因而 比一般男 性更有可能卷入违法犯罪活 动 另一方面 在女性单亲家庭 中成长的孩子面临更 多的挑战 更易遭遇贫困 离异 犯罪等问题 很多单 亲男孩往往缺乏成人男性的正面影响 难以健康成 长 美 国女性的高离婚率 高女性单亲家庭 比例 高 未婚少女母亲比例以及这种现象与孩子高犯罪率 的 正相关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 国离婚率 的增长趋 势和逐渐分化的家庭模式也会给未来社会的稳定埋 下一定 的隐患 应引起社会各界 的广泛关注和高度 重视 4 加强对未婚青年的教 育引导 慎重对待 婚前 同居 研究表明 婚前同居意味着更高的离婚率 很可 能成为离婚杀手 此外 婚前 同居也更容易对女性 造成伤害 主要表现为流产 来 自男性伴侣的暴力伤 害 家务劳动价值在 同居关系解 除时得不到补偿 以 及对女性性权利 的侵犯等 我国近年来大规模的高 校扩招和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促使越来 越多 的年轻人离家求学或者外出打工 独 自在外的 孤单和迷茫 使得很多处于青春期 的年轻人更加需 要异性的关爱 另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很多西 方追求 自我和人性解放的思潮通过各种影视作品涌 入我国 在没有得到有效引导下 许多青年男女难 以 克制彼此的诱惑而过早地步入婚前同居的过程 婚 前 同居虽然可以暂时给彼此带来关爱 弥补单身在 外亲情关怀的不足 但是也带来不少女性 困境 和社 会问题 因此加强对未婚青年男女的教育引导 培 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就成为 当前社会 和学校教育迫 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9 6 5 积极构建正确的女性婚姻价值观 评判美 国女性婚姻状况 我们应采取辩证和批 判的态度 一方面 多元化模式是婚姻情感 自由 家 庭模式选择空间增大和社会宽容 文明进步的表现 另一方面也要明确 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 意味着不 确定性 后果不可预测 对此我们必须有所保 留 慎 重科学对待 尽管美 国人对婚姻模式 的改变有越来 越多的宽容和接纳 可不少美 国人 自己就不愿意承 认是 同性恋者或者未婚 同居 另外 大多数美 国人 认为单身母亲的身份对社会不好 由此可见美国人 自身对这些做法也不太认可 教育程度高的人更乐 意走进婚姻 收入高的人更倾向选择结婚 这说明婚 姻仍是幸福生活中最重要 的内容 是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得以满足后的终极追求 所以当非主流家庭 模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并进而影响到孩子和女 性的身心健康时 这个社会就应该思考 是否存在过 度强调个性 自由而缺乏社会责任感 了 当前我国极 少数女性在择偶时受到部分媒体片面甚至负面舆论 的影响和诱导 过度解读美 国的性别平等和抬高独 立人格 存在一些个人利 己主义 享乐主义和以 自我 为 中心等不 良倾向 导致婚姻观念扭 曲甚至家庭破 裂 的悲剧 因此 对于多元化 的美国婚姻模式 我们 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性地接纳其性别文化 构建中的合理成分 努力构建具有我国民族历史传 统和社会主义特色的当代中国女性婚姻价值观 注释 t h e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