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no c2007002 2007 02 我国资本回报率估测 我国资本回报率估测 1978 2006 新一轮投资增长和经济景气微观基础 新一轮投资增长和经济景气微观基础 我国资本回报率系列研究之一 我国资本回报率系列研究之一 ccer 中国经济观察 研究组 中国经济观察 研究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no c2007002 2007 年年 2 月月 9 日 日 2 我国资本回报率估测 我国资本回报率估测 1978 2006 新一轮投资增长和经济景气微观基础 新一轮投资增长和经济景气微观基础 我国资本回报率系列研究之一 我国资本回报率系列研究之一 ccer 中国经济观察 研究组 中国经济观察 研究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no c2007002 2007 年年 2 月月 9 日 日 3 我国资本回报率估测 我国资本回报率估测 1978 2006 新一轮投资增长和经济景气微观基础 新一轮投资增长和经济景气微观基础1 我国资本回报率系列研究之一 我国资本回报率系列研究之一 ccer 中国经济观察 研究组 中国经济观察 研究组 研究人员 宋国青 卢锋 唐杰 赵洪岩 刘鎏 执笔人 卢锋 2006 年 9 月 2007 年 2 月 1 ccer 中国经济观察 研究组此前完成一份题为 经济转型成长与资本回报率演变 我国改革开放时 期资本回报率估测 1978 2005 研究报告初稿 本文是这份报告部分章节的修改稿 2007 年元月 11 日 ccer 中国经济观察 举办 中国资本回报率 事实 原因和政策含义 研讨会 笔者感谢参会人员对 报告初稿的评论和研讨 4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本文估测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工业企业资本回报率 9 个系列指标 并在此基 础上系统观察我国资本回报率长期走势特点 资本回报率与经济景气短期波动 关系 物价变动因素对资本回报率影响 不同类型企业资本回报率以及中外资 本回报率比较等问题 本文发现的经验证据提示我国新一轮投资较快增长和经 济景气具有相当程度微观基础 因而对反思和探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选择问题 具有借鉴意义 measurements of china s capital return 1978 2006 microeconomic underpinnings for the recent economic boom in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easures 9 indicators of capital return for the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during 1978 2006 in light of the results it examines the issues such as the trend change of the chinese profitability difference of profitability between various categories of firms impacts of inflation on the profitability calculated using the corporate accounting data comparison of profitability among china japan and us evidences found by the paper indicate the micro economic underpinnings for the chinese economic boom in recent years 5 章节目录章节目录 1 我国资本回报率讨论 问题的提出 我国资本回报率讨论 问题的提出 2 资本回报率及相关指标定义和关系 资本回报率及相关指标定义和关系 3 相关统计体系演变和数据可获得性 相关统计体系演变和数据可获得性 3 1 我国工业统计体系演变概况 3 2 我国工业企业税制演变概况 3 3 资本回报率基本数据可获得性概括性评估 4 资本存量和资本回报数据和讨论 资本存量和资本回报数据和讨论 4 1 资本存量和资本回报数据报告 4 2 资本社会回报的定量估测问题 4 3 利润总额包含补贴收入问题 4 4 投资收益对资本回报率影响问题 5 资本回报率估测结果及其特点观察 资本回报率估测结果及其特点观察 5 1 资本回报率初步估测结果 5 2 不同类型企业资本回报率比较 5 3 我国资本回报率长期走势特点 5 4 资本回报率与经济景气变动关系 6 物价因素调整与经济利润率估测 物价因素调整与经济利润率估测 6 1 调整物价变动因素的模型和方法 6 2 调整物价变动因素所需数据讨论 6 3 调整物价变动因素与经济利润率估测结果 7 中外资本回报率初步比较 中外资本回报率初步比较 8 本文发现及其政策含义 结论性评论 本文发现及其政策含义 结论性评论 引用文献引用文献 6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表 2 1 资本回报率若干指标定义 图 4 1 中国工业企业资本存量若干指标 1978 2006 表 4 1 中国工业企业利税 收入和成本 19782 2006 图 4 2 中国工业企业若干资本回报数据 1978 2006 表 4 2 全国投入产出表中收入法 gdp 结构分解 1992 2005 年若干年份 表 4 3 各省区汇总收入法 gdp 结构分解 1993 2005 年若干年份 图 4 3 我国两类财政补贴 1978 2005 图 5 1 我国 7 种工业资本回报率估测 1993 2006 图 5 2 我国 2 种工业资本回报率估测 1978 2006 表 5 1 我国资本回报率若干指标相关性 1978 2006 图 5 3 净资产期初期末选择对回报率计算结果影响 1994 2006 图 5 4 我国不同类型企业所有者权益税前利润率 1993 2005 图 5 5 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税前利润率 1978 2005 图 5 6 国有企业利润来源前十大行业分布 2005 图 5 7 私营企业利润来源前十大行业分布 2005 图 5 8 我国资本回报率长期演变趋势 1978 2006 图 5 9 中美日税前利润率长期走势比较 1955 2006 图 5 10 我国工业税前利润率波动与 gdp 增长率波动关系 1978 2006 图 5 11 美国制造业税前利润率波动与 gdp 增长率波动关系 1978 2005 图 5 12 日本制造业税前利润率波动与 gdp 增长率波动关系 1978 2005 图 6 1 我国工业经济利润率与会计利润率比较 1979 2005 图 6 2 我国会计利润率偏离经济利润率绝对值与相对值 1979 2005 图 6 3 我国工业经济利润率波动与 gdp 增长率波动关系 1978 2005 图 7 1 中美日三国税前利润率比较 1955 2005 图 7 2 日本企业与中国不同类型企业税前利润率比较 1978 2005 图 7 3 美国企业与中国不同类型企业税前利润率比较 1993 2005 图 7 4 美国企业与中国不同类型企业净利润率比较 1978 2005 图 7 5 中国 美国和日本物价比较 1952 2005 7 1 我国资本回报率讨论 问题的提出 我国资本回报率讨论 问题的提出 过去近 30 年我国改革开放带动经济起飞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与东亚和其它 经济体发展经验相类似 投资增长对推动我国经济成长发挥了关键作用 因而资 本回报率变动构成观察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微观指标 我国经济起飞时期资本回 报率水平和走势如何 资本回报率走势成因是什么 它们与经济成长其它方面 结构特点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考察这些问题对理解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具体规 律 对分析近年宏观经济运行表现和演变前景 对评估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的利 弊得失 都具有认识借鉴意义 从投资效率视角考察经济运行的需要 使学术界近年越发重视研究资本回报 率 虽然人们对资本回报率作为投资评估指标的分析价值存在共识 然而在对该 指标数量水平和具体走势定量估测和判断上存在较多分歧 我国体制转型伴随经 济统计指标体系不断调整改进 在资本存量和利润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可获得性上 存在特殊困难 即便存在相关指标数据 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演变 如何解读这 些数据也会发生疑问 资本回报率研究展开过程伴随不同意见交流 并在不久前 引发一场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讨论 2006 年 5 月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 下面简称世行 在一份有关中国经济运 行的季度分析报告中简略评论到中国资本回报率上升数据 世界银行中国代表 处 2006 该机构研究人员此前专题报告观察并评论我国企业利润增长对投资 资金来源影响 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 2005 kuijs 2005 2006 宋国青教授 报告近年我国资本回报率上升情况 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回报率先降后升形 态及其与经济景气变动关系 并由此对我国近年投资率过高观点提出反思和质疑 宋国青 2006 梁红博士观察到近年工业企业回报率上升超过市场预期 并 考查企业投资与利润存留关系 对中外企业回报率水平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提 出中国投资高速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梁红 2006 主要针对上述世行报告内容 单伟建博士在多篇文章和记者访谈中提出分析 和评论 shan 2006a 2006b 2006c 单伟建 2006a 2006b 2006c 全秋梅 2006 单伟建博士主要阐述了三个层面观点 一是在肯定近年我国工业资本回 报率增长同时 从不同方面分析有关统计数据可能高估资本回报率实际水平 说 明世行季报大大高估我国资本回报率 二是对企业投资较大部分来自利润留成观 点提出质疑 三是评论世行报告内容对我国政府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和宏观调控会 产生负面政策影响 单文观点明快而言辞犀利 率先在 远东经济评论 华尔 街时报 等国外重要报刊发表后 很快在国内外媒体上引发广泛回应 评论和跟 踪报道 世行报告作者 kuijs and hofman 2006a 2006b 2006c 对单伟建博士观点 给以回应 认为单文误解了相关统计数据和经济学概念 没有正确表达他们的观 点 其它评论人员则采取不同立场 有的研究人员倾向于支持单伟建观点 如罗 奇先生在专题评论文章中表示同意单伟建博士提出的批评而不能接受世行报告 观点 roach 2006 2 也有接受我国企业资本利润率强劲增长判断 认同我国 2 罗奇先生有关中国企业目前不可能实现高增长盈利能力观点也引起国内媒体关注和报道 见单羽青 中 国企业实现高增长盈利能力是不可能的 2006 年 10 月 23 日 中国经济时报 第二版 不过导致罗奇先 8 宏观经济并未特别过热的观点 赵晓 2006 还有评论文章概述这一问题讨论 重要意义并对不同观点做出比较中性评价 肖耿 2006 胡鲁滨 胡蛟 2006 上述讨论使 资本回报率 这个通常 行而不远 的财务指标一时成为财经媒体 上的热点词汇3 从经济学实证与规范分析角度观察 这一讨论至少涉及三个层面问题 一是 考察我国资本回报率到底有多高 近年发生什么变动 主要是确定 实际情况如 何 等事实判断层面的问题 二是分析什么因素导致资本回报率变动 资本回报 率变动是否对投资增长具有解释作用 大体属于 事实为何如此 等原因解释层 面的问题 三是资本回报率变动 原因及其与投资增长关系 对反思和评估相关 政府干预方式选择具有什么政策含义 属于 应当如何行动 等规范分析层面问 题 三个问题相互联系并各有特定内涵 然而第一层面问题具有特殊重要性 观 察我国经济起飞时期资本回报率演变走势和现实水平 对于理解我国经济成长展 开机制和具体规律具有超越直接政策讨论的认识价值 就此而言 估测资本回报 率问题虽因由政策讨论而引人关注 它更应是观察和认识中国经济转型追赶进程 的基础性研究问题 其次从上述三个层面内涵内在关系看 仔细估测资本回报率 是科学分析其走势原因以及相应政策问题讨论的前提和基础 实际争论情况也显 示 对我国资本回报率水平和增长情况 看淡 和 看重 的观点差异 与政策 评论的不同倾向具有内在联系 研究人员对我国资本回报率已提出初步度量 然而现有文献主要以形势分 析 会议发言 报章评论或记者访谈等形式发表 对相关概念指标关系 具体数 据内涵 历史变动及国际比较等问题受表达方式和研究目标限制难以细致考察 对资本回报率基本数据尚未进行系统整理 甄别和评估 检阅相关文献不难看出 有关估测意见分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仍难免自话自说 要从学理层面寻求这一问 题的共识基础 需要把资本回报率定量考察从媒体评论层面深入到学术研究层 面 在深入仔细分析相关数据和其它有关经验证据基础上 对我国资本回报长期 演变真实图景求得比较符合实际的估测和判断 以上述观察为背景 ccer 中国经济观察 课题组通过一组论文系统考查 我国改革开放时期资本回报率问题 本文侧重估测改革开放时期我国资本回报率 数量水平 在此基础上观察该指标变动的结构特点 后续论文分别考查其它相关 问题 本文分 8 节 第 2 节讨论不同资本回报率概念定义及其与相应度量指标关 生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并不来自他对投资回报率研究估计或对这方面估计结果选择的结果 因为他认为 中国经济数据质量问题难以辨识 这类数据争论不会有真正赢家 他怀疑我国人们对资本回报率估计过高 的主要理由 是因为他认为中国投资率 投资增长率 gdp 增长率等指标数据之间存在所谓 极大矛盾 他在文章中写到 at the same time i have been long been struck by one of the greatest contradictions of chinese gdp growth with fixed investment now fully 50 of chinese gdp and still increasing at close to 30 per annum it is actually quite astonishing that the overall economy hasn t been growing a good deal faster than the 10 average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explanation must hinge on the inefficiency of aggregate investment consistent with shan s critique and very much against the grain of the world bank s conclusions roach 2006 这段推论至少有两点可以商榷 一是没有区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形成统计区别及其对 gdp 影响 二 是没有区分 gdp 核算与资本利用效率之间关系 不过文章结尾处罗奇先生强调中国经济成长前景根本在于 中国社会推动改革决心的观点 则是正确而中肯的判断 3 前几年讨论宏观经济形势也有研究和评论涉及从投资效率角度分析投资是否过热问题 有研究人员通过 观察 icor 下降以及上市公司利润率下降等指标变动讨论投资过热判断 许小年 肖倩 2003 也有研究 人员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和工业企业资产利润率等指标变动并与银行利率比较 提出我国投资微观效率可能 在不断改善的结论 高善文 2004 9 系 第 3 节报告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工业会计和税收统计制度演变 评估有关资本 回报率数据可获得性一般情况 第 4 节报告我国资本存量和资本回报时间序列数 据 讨论说明整理估测资本回报数据系列涉及的若干问题 第 5 节估测 9 种资本 回报率时间序列数据 观察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回报率表现差异 资本回报率演变 趋势及其与宏观景气变动关系等问题 第 6 节考察物价变动对会计资本回报率影 响 并通过调整物价因素作用估测真实经济回报率 第 7 节对中国 美国和日本 资本回报率水平进行初步比较 第 8 节概括全文主要发现并评论其政策含义 2 资本回报率及相关指标定义和关系 资本回报率及相关指标定义和关系 为避免概念歧义 首先考察梳理相关概念定义及其对应统计指标关系 并讨 论说明本文选择资本回报率估计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思路和依据 本文不加区分地 利用资本回报率 利润率 收益率等概念 资本回报率被定义为资本回报与创造 回报所用资本直接度量值之间的数量比率关系4 本文理解的资本回报率具有两 方面常识性特点 计算回报率的资本回报是流量 资本是存量 因而资本回报率 是流量与存量之间比率 另外计算回报率的分子项资本回报与分母项资本存量 都利用直接度量统计数据测算 依据数据来源不同 至少存在两类满足上述资本回报率概念的度量指标 一 类是基于企业财务会计资本回报 如利润 净利润等 profits before tax net profits etc 和资本存量 如净资产或资产等 net assets or worth assets etc 数据测算的 资本回报率 另一类是基于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体系中资本回报即 营业盈余 operating surplus 指标以及固定资产存量等指标计算的资本回报率 为行文 便利 本文把第一类指标称为 以微观数据为基础的资本回报率 micro economic data based capital return 或简称 微观资本回报率 第二类称为 宏观数据 为基础的资本回报率 macro economic data based capital return 或简称 宏观 资本回报率 5 两类资本回报率度量指标各有优点和局限 例如宏观资本回报率具有指标统 计对象覆盖经济整体 资本存量经过物价调整因而度量结果更接近经济分析意义 上真实回报率概念等优点 白重恩 谢长泰 钱颍一 2007 提供运用这一方法 度量我国资本回报率的最新研究成果 微观资本回报率优点在于 指标定义结构 简明清晰便于直观解读 对指标值变动贡献因素可以通过分析相关经验证据加以 追溯解析 指标度量值对经济基本面因素变动反应比较灵敏 企业财务月报统计 能较快提供最新回报率数据信息等 另外我国资本回报率争论直接对象也是微观 4 根据 2002 年国家五部委修订 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 的指标解释 净资产收益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 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 净资产收益率充分体现料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 突 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 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 朱向东 2004 第 58 页 5经济学理论和经验研究广泛运用资本边际生产率 资本平均生产率等概念本身具有分析价值 从经济分析 逻辑角度看与资本回报率具有重要联系 因为资本回报率提升 最终可以被归结为某种广义定义的生产函 数结构和参数发生变动 因而理论上在一个得到良好估计的资本生产率指标估计结果中应当能够得到某种 反应 然而这类指标不是通过直接数据统计度量 而是一般要借助生产函数分析框架并通过计量分析间接 估计生产率系数 与直接借助统计系统获取资本回报和存量基础上计算的资本回报率具有实质性区别 另 外估计这类资本生产率参数面临变量内生性导致估计结果有偏性等计量技术性问题 讨论我国资本效率时 还经常用到 增量资本产出比 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 icor 该指标定义为 新增资本 新增产 出 通常认为 icor 值增长表示资本运用效率下降 度量值下降表示资本效率增加 这一指标所用分子和 分母都是流量指标 不同于流量比存量的常规资本回报率指标 另外 icor 度量结果可能会把结构变动以 及资本份额变动等同于效率下降并由此得出不准确结论 10 资本回报率 综合考虑 本文选用企业微观资本回报率指标作为估测研究对象 考虑到这一时期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的特殊地位 也由于工业企业财务数据较 为完整规范 本文进一步把考察估测对象限定为工业资本回报率 对会计回报率 受物价变动因素影响问题 后面将专门调整并估测经济资本回报率 依据常识 资本回报被定义为企业运用资本获得收入并扣除合同性成本费用 后所形成的剩余6 本文进一步把资本回报分解为资本所有者收益即利润和社会 收益即相关政府税收两个部分 资产 负债 权益 这个基本会计等式关系提供 界定资本和资产存量的概念框架 会计收入表基本关系式 利润 收入 成本 给 出定义资本回报指标的概念框架 国际通行会计体系定义口径不同利润指标 包 括 毛利润 gross profits 营业利润 operation profits 税前利润 profits before tax 净利润 net profits 等 其中净利润指标直接衡量股东等资本所 有者从资本运营中所获得净回报 构成从资本所有者角度评估投资效益的最有实 质意义指标 从产权激励角度看 这一指标具有其它资本回报指标不可替代的功 能 不过净利润并非运用资本提供的全部剩余 资本剩余一部分以税收形式构成 资本社会回报 企业所得税显然构成资本社会回报组成部分7 此外还可以考虑 间接税以及企业补贴因素影响 如果特定企业或特定行业整体获得补贴收入8 这会增加资本权益回报 因而考虑社会回报时应扣除这一转移收入 另外企业需 要缴纳的交易税或增值税等间接税通常被企业和消费者共同负担 如能适当估计 企业和消费者对间接税负担比例 其中企业负担部分应被理解为资本社会回报一 部分 上述理解可用下面关系式概括表达 资本总回报 权益回报 社会回报 净利润 企业所得税 企业负担间接税 净补贴收入 税前利润 企业负担间接税 净补贴收入 1 衡量资本回报率还需要资本存量数据 本文选择三种口径宽窄不同指标 一 是从资本所有者角度看 标准资本存量度量指标应是权益或股本 equity 相应 获得权益或净资产回报率指标 return on equity roe 二是从企业通过负债占 用更大范围资源创造收入和回报角度看 可以用资产替代权益定义资产回报率 return on assets roa 三是考虑固定资产在资本构成中特殊地位 还可以利 用固定资产净值作为资本度量指标 定义固定资产回报率 return on capital roc 9 给定上述资本回报和资本存量度量指标 可以定义表 2 1 报告的 9 个资本回 报率指标 其中净利润是资本所有者回报 总利润额指未扣除企业所得税的利润 6 成本费用大于收入形成的亏损即负剩余或负回报 7 我国财政部门对企业所得税定义为 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重要 税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税制税则司 1998 年 第 55 页 该税种可以被理解为国家代表社会对于 企业利用资本创造剩余的分享 8 如补贴利用某种节能材料 补贴到西部贫困地区投资 或者为控制失业对某些企业提供亏损补贴等 9 就本文研究主题而言 我国权益资本和资产变量可获得统计数据时段较短 而固定资产净值可以获得 1978 年以来历年数据 因而该指标对观察我国改革开放整个时期资本回报率具有特殊意义 11 总额 即权益回报加上国家通过企业所得税参与资本剩余分配获得的部分社会回 报 总回报是在利润总额基础上加上资本方承担的间接税 是资本权益和社会两 重回报的度量指标 它与我国常规统计系统中利税总额指标差异在于扣除了消费 者承担的间接税部分 三个资本回报指标与权益 资产 固定资产净值等资本存 量指标组合形成 9 个回报率指标 提供本文衡量资本回报率的指标体系 表表 2 1 资本回报率若干指标定义 资本回报率若干指标定义 权益权益 资产资产 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净值 净利润净利润 权益净利润率 roe 资产净利润率 roa 固定资产净利润率 roc 总利润总利润 权益总利润率 资产总利润率 固定资产总利润率 总回报总回报 权益总回报率 资产总回报率 固定资产总回报率 3 我国相关统计体系演变和数据可获得性 我国相关统计体系演变和数据可获得性 过去近三十年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与资本回报率统计相联系 的企业会计和税收制度不断调整和改革 在观察讨论资本回报数据之前 有必要 简略考察相关制度演变 相关数据可获得性及定义口径变动等问题 以便在体制 环境和数据条件方面为后续细节讨论提供一个整体轮廓和背景 3 1 我国工业统计体系演变概况 我国工业统计体系演变概况10 新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开始于 1950 年 3 月第一次工矿企业普查 计划经济时 期工业统计主要围绕产量指标展开 同时包括 利润和税金 固定资产 等财 务指标11 不过给定计划经济时期产权和价格方面制度性安排 当时利润指标经 济含义与竞争性市场经济环境下同名指标具有本质区别12 改革开放时期利润统计得到逐步加强 如 1982 年国家经委等六部门联合制 定 定期公布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实施细则 建立包括总产值 收入 利润等 16项指标及其增长率的统计体系 1982和1983年制定乡镇企业和外资会计制度 允许按资产 负债 资本等概念进行财务核算 吸取发达国家在会计核算方面经 验 1992 年 11 月 30 日颁布第一部 企业会计准则 开创了我国会计历史新时 代13 1997 1999 年又陆续颁布若干具体会计准则 推进了我国会计制度与成熟 市场经济国家通行制度接轨进程 10 工业统计制度演变概况主要参考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 2002 年 和张西天 石少梅 杜小燕 2003 11 1975 年实施工业企业八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统计报表 1977 年颁发了 工业企业八项经济技术指 标考核办法 以产品产量 品种 质量 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 流动资金 成本 利润和劳动生产率等八 项指标 作为全国性工业经济考核体系的主要对象 12 1950 1970 年代前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经历了很大变动 大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 承认企业为 独立核算盈亏之会计单位 并在会计报表中有销售利润计算表 但是利润和折旧全额上缴 二是虽在 1962 年以前保留资产 负债名称 但在本质上采用 资金占用 资金来源 定义关系作为基本会 计报表构建结构 资金区分为 固定资金 和 流动资金 分别代表国家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资 管 理上分别筹划 运用和管理 严禁相互移用 1962 年正式把资产负债表改为资金平衡表 并沿用 30 年 三是完全成本法 即将管理和摊销费用列入产品成本中 直到 1992 年才被制造成本法所取代 参见张西天 石少梅 杜小燕 2003 13 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取得突破 如采用 资产 负债 权益 平衡式 抛弃计划经济时期 资金占用 资金来源 平衡式 形成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财务状态变动表 现金流量表 等主要报表构成的会计核 算体系 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 允许采用加速折旧 计提坏帐准备 成本与市价熟低法等核算方法 恢复 建国初期制造成本法 取代完全成本法 调整了企业成本开支的范围 会计制度改革与随后实行的以增值 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新税制相配合 以法律和会计核算制度两方面制度安排界定料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张西天 石少梅 杜小燕 2003 12 适应把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结构 提高效益轨道上来的指导方针转变 1992 年正式建立了工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月报制度 标志着我国工业统计工作 由 以生产统计为主的格局 向 以生产统计和效益统计并重 格局的转化 1993 年对新统计指标体系进行调整 形成了以资产 负债 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 成本 产品销售费用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利润总额 应交增值税 从业人员等 16 项指标为基础的月度工业统计制度 国家统计局工 业交通统计司 2002 第 39 页 14 随着经济体制演变 我国工业统计对象口径也经历调整 建国初期国营及公 私合营工业企业是工业统计主要对象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以国营和集体经 济为主的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成为当时工业经济的主体 因此 1958 年以后工业 统计工作主要在独立核算的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内进行15 同时对村办工业 的几个基本指标分大类行业进行统计 对城乡个体工业户和其他类型小企业仅统 计各地企业数和工业总产出量 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 我国工业企业结构在改革 开放时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乡以下工业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不少已具有相当大 规模 而部分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日见式微 适应经济环境变 化 为减轻基层统计部门的负担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1998 年国家统计局在实 行超级汇总的时候调整工业统计口径 将长期以来实行的 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 工业企业 的统计口径调整为 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 业 调查的企业数由原来的 50 多万家变为 16 万家左右 企业数量大大减少 但被调查总体的经济总量规模却基本相当 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 2002 第 40 页 3 2 我国工业企业税制演变概况 我国工业企业税制演变概况16 为估测工业企业通过税收提供的社会回报 还需要简略观察相关税制演变情 况 计划经济体制下税收经济调节功能弱化 1950 年新中国建立新税制后出现 税种不断简并趋势 1973 年再次合并税种后 对国营工业企业仅征收一种工商 税 对集体企业征收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 改革开放后适应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 经营方式新环境 对工业企业相关税制不断进行调整 与本文研究关系最密切的 有三项改革 一是 1980 年代初颁布外资企业税法 为实行对外开放战略提供配 套税法条件 二是 1980 年代前期实行两步 利改税 重新界定企业与国家之间 经济关系 三是 1994 年税制综合改革 初步建立与转型中市场经济环境大体适 应的税制框架 1980 年 9 月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 和 中华人民 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1981 年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同 时规定涉外企业继续适用修订的工商统一税 1983 年实行第一次利改税 盈利 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按 55 所得税率向国家上交利润 税后利润仍在国家和企业之 间分配 小型国有企业按 8 级超额累进税率交利润所得税后 剩余利润归企业支 配 利改税对调动企业积极性和激发企业活力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1984 年第 14 1998 年对上述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修改 取消 资金利税率 和 增加值率 指标 新增 总资产 贡献率 资产负债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等 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 2002 年 39 页 15 随着 1950 年代末公社化农村经济组织结构演变 乡级工业企业改称为农村人民公社工业企业 1980 年 代初废社建乡改革后又改回到乡级工业企业名称 如 中国统计年鉴 1983 仍采取 农村人民公社工业 统计指标 第 215 页 中国统计年鉴 1984 则改为 乡办工业 第 201 页 16 相关税收制度演变概况主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税制税则司 1998 13 二次利改税对工商税制进行重大改革 把原来工商税分为产品税 增值税 营业 税和盐税等四个税种 对某些采掘矿产资源企业开征资源税 对企业继续征收企 业所得税 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征收国营企业调节税 两次利改税重新定义了国家 与企业利润分配关系 确定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1994 年进一步对税制进行全面重大 改革 与本文考察主题密切相关内容包括两点 一是流转税制改革按照 公平 中性 透明 普遍原则 和国际一般做法 改变过去按产品分设税目并制定差别 税率方法 确定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普遍征收增值税 在此基础上选择少数商品征 收一道消费税 对提供劳务 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保留征收营业税 新的 流转税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 取消原来对内资企业实行的产品税以及对外资企 业实行的工商统一税 二是企业所得税制改革 取消按所有制划分所得税做法 将国营 集体 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 同时对外资提供 较多减免 部分内资企业也提供较低档次照顾税率17 3 3 资本回报率基本数据可获得性初步评估 资本回报率基本数据可获得性初步评估 依据本文有关两重资本回报的理解 度量资本回报率需要企业利润 企业所 得税和产品间接税 资本存量等指标数据 从利润情况看 可以获得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工业企业年度利润统计数据 但其具体定义方式以 1990 年代初为界需要 分前后两个阶段观察 我国 1985 1995 和 2004 年对工业进行了三次普查18 1995 年和 2004 年普查发生在 1990 年代初财务和统计制度较大改革以后 两次普查显 示的利润统计方法基本相同 通过比较 1985 年和 1995 年工业普查 可以看出前 后两个阶段利润定义方式异同以及我国相关统计制度演变 1995 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报告了四个利润指标数据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 查办公室 1997 一是 产品销售利润 等于 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成 本 产品销售费用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二是 营业利润 等于 产品 销售利润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包括利息支出 三是 利润总额 等于 营业利润 投资收入 补贴收入 应交增值税 四是 净利润 等于 利 润总额 所得税 19 1985 年第二次工业普查提供两个利润指标数据 一是 产品销售利润 等 于 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税金 产品销售工厂成本 产品销售费用 二 是 利润 等于 产品销售利润 其他销售利润 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支 出 其中 产品销售利润 和 利润 大体等于第三次普查采用的 营业利润 和 税前利润 上述观察显示第三次工业普查利润指标体系框架已经与国际统 计体系大体接轨 1980 年代利润统计体系还不够完整 但利润指标与后来相应 指标毕竟已大体可比 使我们有可能利用相关数据观察 1980 年代以来资本回报 演变情况 17 鼓励外资政策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外资企业所得税给与不同程度和时限的减免优惠 对部分内资企业实行 较低档次税率则是为了照顾部分国有企业利润水平较低和原有适用低税率的集体企业的实际情况 18 1950 年新中国进行第一次工业普查 1985 年和 1995 年进行第二 三次工业普查 2004 年经济普查包括 第二 三产业 19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 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也对上述利润口径及其度量方法给出类似定义和说明 见国 家税务总局网站 http 14 在资本存量方面 我国工业统计制度一直提供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净值 流动资金等资本和资产统计数据 1993 年实行 企业财务通则 和 企业会计制度 引入 资产 负债 权益 等与市场经济原则以及硬预算 产权约束相联系的核心会计指标 资本和资产统计基本方法与国际规则接轨 因 而资本存量数据大体情况是 1993 年以后可获得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和资产总 量数据系列 另外还可获得 1978 年以来工业固定资产净值数据 估测资本社会回报需要企业所得税以及间接税企业分担部分数据 改革初期 间接税仅有一项工商税 第二步利改税把工商税分解为四个税种 1994 年税制 改革后在流转税方面实行以增值税为主 营业税和消费税为辅的体制 初步建立 起与市场经济环境大体适应的间接税体制 在所得税方面 改革前仅集体企业需 要交纳工商所得税 1980 年代初建立征收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 两次利改税引 入国有企业所得税税种 1994 年改革后对内外资企业分别实行统一所得税制 然而对外资企业实行较多减免政策 因而内外资企业税负上存在差别 利用统计 部门公布的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信息可以获得税收总额数据 但是分税种时间序 列数据不完整 特别是间接税中资本方负担即资本社会回报部分没有直接可以利 用数据 需要在后文相关部分讨论估测 与经济体制转型相适应 我国企业财务统计体系和相关税制不断改进 目前 这一转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20 相对于真实经济对象的复杂性和演变性 任何统 计制度提供的定量描述信息都难以完全而精确 受本文考察期特定经济环境制 约 我国资本回报率数据在时空覆盖面和质量准确性方面存在更多问题 然而上 面初步考察显示 现有数据资源毕竟对观察我国改革开放时期资本回报率提供了 可利用的丰富信息资源 特别是 1993 1994 年引入新企业会计制度以来 资本回 报与存量数据已大体具有国际可比性以及历时可比性 经过认真整理分析应能发 掘提取出对观察资本回报率具有认识价值的信息 4 我国资本存量和资本回报数据和讨论 我国资本存量和资本回报数据和讨论 在上面考察资本回报率指标体系定义和我国相关统计系统演变基础上 本节 报告资本存量和资本回报数据 讨论和说明资本回报数据整理估测过程涉及的主 要问题 为下一节估算资本回报率作最后准备 4 1 资本存量和资本回报数据报告 资本存量和资本回报数据报告 图 4 1 报告中国工业企业资本存量三种基本指标数据 其中所有者权益和资 产数据从 1993 年开始 固定资产净值覆盖 1978 年以来整个改革开放时期 权益 与固定资产净值两个指标在 1993 2006 年共 14 年中同时有数据 数据形态显示 二者绝对水平比较接近 变动轨迹关联度很高 如 权益 固定资产净值 比值 最低点在 1995 年为 0 851 最高点在 2005 年为 1 106 14 年平均值约为 0 95 权益和固定资产净值两组数据相关系数约为 0 99 20如我国内外企业所得税税率并轨问题 经过多年讨论酝酿目前已有呼之欲出之势 另外 2007 年 1 月 1 日 在上市公司实行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代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努力 依据政府主管部门 官员表达的雄心勃勃的计划 这次改革是要使中国企业用自己财务报表就能到国外上市 其中关于资产减 值计提后不再允许回转以防止企业操纵利润 引入公允价值方法改变传统历史成本信息原则等方面调整及 其可能影响等问题 引起业内人士广泛关注和评论 15 图4 1 中国工业企业资本存量若干指标 亿元 1978 2006 图4 1 中国工业企业资本存量若干指标 亿元 1978 2006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资产总计 所有者权益 固定资产净值 数据来源和说明 固定资产净值 1978 1999 年数据以及权益和资产 1993 1999 数据来自 中国工业交 通能源 50 年统计资料汇编 第 52 94 102 页 2000 2005 年权益和资产数据来自 中国统计年鉴 2006 2003 以前固定资产净值原始数据是年末数 1998 年以后统计部门还报告 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 然 而 2004 年以后不再报告固定资产净值年末值 2004 2005 年固定资产净值年末值采用下面方法估算 1998 2003 年间 固定资产净值 与 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 比例值为 1 019 考虑到该比例自 2001 年以来上升趋势和 2004 05 投资较快增长 假设 2004 2006 年上述比例值为 1 04 加上 2004 2005 年 固定 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 推算这两年 固定资产净值 1998 2005 年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数据来自 中 国统计年鉴 2006 2006 年资产 权益 固定资产净值根据 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2006 报告该年 10 月 底数据折算 折算公式是 2006 年资本存量 2005 年底资本存量 2006 年 10 月底资本存量 2005 年底资 本存量 x 12 10 与资本存量相比 资本回报数据更为复杂 表 4 1 报告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工 业企业利税及相关指标数据 我国现行企业财务统计制度下 资本回报基本指标 有两项 一是利润总额即没有扣除企业所得税的税前利润 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 得到净利润 二是利税总额 其中税金部分除了利润总额内含所得税外 还包括 主营业务税收及附加以及增值税等间接税 第 2 节讨论说明 资本社会回报大体等于企业所得税加上间接税中资本分担 部分并减去净补贴 社会回报与净利润构成表 4 1 报告的资本总回报 图 4 2 报 告净利润 税前利润 总回报 利税总额等四个资本回报数据 后面观察利润率 主要利用前三项资本回报指标 表 4 1 还报告产生上述基本回报指标的构成因素数据 不过由于利税指标与 构成因素数据来源不尽相同 因而具体数据仅具有结构提示性 并不存在严格意 义上数量加总关系 大体而言 利润总额 税收总额 收入等指标数据比较完整 其他指标不同程度缺少数据 有的指标仅有少数年份数据 分阶段观察 1990 年代前中期以来数据比较完整 前期数据缺失率较高 由于原始数据可获得性和统计数据口径差异等限制因素 获得表 4 1 资本回 报数据涉及一些估测处理过程 另外从有关争论情况看 对我国资本回报率走势 判断的意见分歧 主要发生在对我国资本回报数据是否存在系统性高估的疑问方 面 为此对表 4 1 部分数据估计方法及有关质疑涉及的三点问题给以讨论说明 16 表表 4 1 中国工业企业利税 收入和成本 亿元 中国工业企业利税 收入和成本 亿元 19782 2005 年份 主营业 务收入 1 主营业 务成本 2 主营业 务税金 及附加 3 产品销 售利润 4 利润总 额 5 实交所 得税 6 净利润 7 本年应 交增值 税 8 税金总 额 9 利税总 额 10 间接税 企业负 担部分 11 资本总 回报 12 197859931791697696 1979654340994104758 19806923671061112804 19816823971081121803 19827044351142133837 19837724611236141913 198485253013861621014 19857899611494472716642221166 1986896387878816652401118 1987108908839100588818932711276 198814001112681190109922893351525 198915847130661000127522763891389 1990167931422056013861946423983 19912059717357643159122334851128 19922586621566972182828005571530 199338084299492321432916025111092232139247082310 199442399336811067639617975731224313949359572754 19955293642861105775191635521111423313415505010422677 1996579704706611807608149052596524773657514711162605 19976345151634125280841703590111327854037574112312935 1998641495279812377493145859985928274064552212392698 1999698525734013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贵州科级领导干部选拔考试仿真试题及答案
- 甘南州中考试题及答案
- 工厂机电考试题库及答案
- 日照地理中考试题及答案
- 融创会计笔试题库及答案
- 人资岗位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妇产科护理学专项)产前检查护理案例分析试附答案
- 2025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线上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
- 2025年畜牧防疫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应急预案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共80题)
- 2025-2030中国钩针系列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司法确认调解协议(2025年版)
- 医疗器械直调管理制度
- (高清版)DBJ33∕T 1294-2023 建设工程造价指标采集分析标准
- 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考核标准
- 2025年店铺转租合同模板版
- 八年级英语上学期 选词填空解题方法及专项训练(解析版)
- 【语文试题卷】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12月学情调研(终)
- 2022年第十七届广东省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 2023年温州市苍南县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