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走班制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走班制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走班制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走班制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4页
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走班制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 录中 文 摘 要iabstractiii第一章引言1一、问题的提出1二、概念的界定2三、研究意义4四、研究方法:5第二章研究综述5一、新课程中选修走班学习的理论基础5二、国内对新课程改革选修模式的相关规定8三、国外基础教育阶段实施选课制的理论与实践9四、学分制与选课制的比较研究11第三章青岛实验区青岛九中的具体措施与收效12一、具体措施12二、来自各方面的反映14第四章对实验的回顾与反思19一、振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发展19二、欣慰有利于学生成为“人”20三、苦恼课程评价体系的滞后阻挠新课程改革的推进21四、尴尬选修开设受到办学硬件、软件条件的制约21五、困惑高考指挥棒是学分制发展的最大障碍22第五章对选修走班教学继续实施的建议23一、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深入学习与研究,改善自身功能23二、学校逐步完善硬件服务,学生管理、课程安排进入电子程序化24三、学校完善软件管理,健全“走班制管理体系”24四、探索高考与新课改的和谐统一25结束语27注释28参考文献30后记33中 文 摘 要我国高中课程改革于2004年9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进行了新一轮试点,随着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进行,一些学校相继开设了学科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学习,随着选修走班的进行,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困难与阻力。其阻力有的是传统理念到新理念、传统的思维模式到新思维模式的转变带来的,也有的是传统的工作方式到新课改需要的工作方式、传统的行政班班级管理模式到新课改需要的教学班班级管理模式的变革所引发的。其困难来自于各方面的准备不足,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建构不利,学校研究新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从而直接导致能够开设特色选修课的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对新课程研究的投入不足等多方面。诸多因素造成了选修走班制的实施在迂回中前进。本文分析青岛九中在实施选修走班制时做法的合理性,同时见证与分析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征途中遇到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探索普通高中新课改中走班制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在课改理论与具体实践之间寻求一种操作上的平衡,对各地区各学校的选课制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出一定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阐明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校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实施选修走班教学实验时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更大范围推广选修走班教学,开展了本文研究。同时对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从理论、国外实施的实践、国内新课程设想。第三部分是介绍课程改革青岛实验区青岛九中的具体措施和收效。介绍选修走班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来自一线的声音实际参与本次选修走班实验的实施者、实施对象及相关人员的声音。第四部分是对实验的回顾与反思,思考新课程改革选修走班制对教师、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反思阻挠这一改革模式前进的因素。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的回顾与反思,对选修走班教学继续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有对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有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也对未来的高考提出了新的希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立足实践,着眼实践,以所任教的青岛九中化学选修走班教学实验为依据,发现实践困难的具体表征,进行调查与研究,力求找到改进的措施,以完善选修走班教学,为相关学校提供可操作性建议。这样以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与问题为切入点,研究理论转化为实践应做好的准备,使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及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广提供了依据。二是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突破是否应该选修走班,选修走班是好是坏这些表面问题,而拓展到应如何选修走班,教学管理如何做到科学、规范等具体问题中来。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选修走班学分分类号:g 423.07abstractmy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in september 2004 in shandong, guangdong, hainan, ningxia four provinces (regions) had a new round of pilot projects, with a new round of the new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reform experiments, some schools have set up a compulsory subject content modules and optional learning modules, as taking elective classes , the conversion of theory to practice more and more exposed the difficulties and resistance. its resistance to a new idea of some traditional concepts,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 to a new mode of thinking brought about by the changes, some traditional practices to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needs of working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classes class management model to a new curriculum reform needs classes class management mode triggered by the changes. the difficulty stems from the lack of prepar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a bridge negative, the school teacher to study new courses which lead directly to insufficient forces to create characteristics elective teacher shortage forces schools to the new curriculum research area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put. many factors caused taking elective clas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in advance circuitou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qingdao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ine elective take classes at the practice is reasonable, at the same time to witnes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analysis of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encountered in the journey and the difficulties that may be encountered, explor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rdinary high school take clas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methods, in 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the specific search for a operation the balance of the various regions and schools to provide certain classes of valuable information, but also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make certain recommendation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roblem is proposed, stated i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backdrop, our school curriculum implemented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taking elective classes teaching experiments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order to solve problems, promote wider take elective classes teaching, research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while the concept was define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mainly from the theory, the practice abroad, the domestic new curriculum ideas. the third part is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experimental zone of qingdao in qingdao nine concrete measures and effective. take elective classes o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 voices from the front line - the actual participation in this experiment elective classes follow the perpetrato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s and associated personnel voices. the fourth part of the experiment review and reflection, thinking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aking elective classes on teachers, students grow up to the positive role, reflection obstruct the progress of this reform model factors. part v for the fourth part of the review and reflection, to take elective classes teaching continue to implement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there are higher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he schools hardware and softwar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the future also raised new hopes. the innovation lies in this paper: first, based on practice, focus on practice, the teaching of chemistry in qingdao 9 take elective class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found the practice difficult to specific characterization, surveys and research, and strive to find improv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ake elective classes teaching, for the relevant schools operable recommendations. this theory from practice to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ecific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with the question of a point of penetration, and theories into practice should make preparations so that further study and the theory of the theory in practice to provide a basis for promotion. second, and the result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breakthroughs should take elective classes, taking elective classes are good or bad on these issues, and how to expand to take elective classes, teaching management how to make a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other specific issues in the past.key words:new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ationelective classes creditsiv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引言一、 问题的提出现代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呼唤个性化教育,而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承认学生具有选择和发展的权利,承认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科目和程度要求过于强调统一,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太少,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推进教育平等,“教育上的平等,要求一种个人化的教育学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展与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1。”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从2004年秋季起,酝酿和讨论多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各科课程标准正式公布和发行,我省被列入首批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试点省区。增强和体现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极其强调的一个原则,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除了必修课程,有总量超过必修课程的国家选修课程和一定数量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这就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每位学生除了学好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一步选修其他的相关课程,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就可毕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形成,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开设选修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拓宽高中课程内容,增大课程选择性、多样性和发展性,促进课程功能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向全体同学提供多样化课程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这有利于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规划人生的实践机会。同时,学生大量的选修组合需要教学资源的科学整合,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选修走班制教学作为班级教学的改良,既满足了学生选修同一学科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也保留了集体授课的形式,整合了教学资源,顺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选修走班制教学为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实行高中学分制搭建了实施的平台。我所在的中学青岛九中就在课程改革中走在前面,是青岛市在课程改革初期真正进行选修走班制教学的两所中学之一。然而随着选修走班制教学实验的进一步推进,由于它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教学管理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它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而改革者的精力本应着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他们的精力却被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所分散,我们学校和青岛二中都终止了选修走班制教学实验。从理论上说,选修走班制教学应该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为什么在青岛只有两所学校进行了实际意义的实验,而为什么实验了选修走班制的学校却都终止了实验的脚步?在实验中我们学校的选修走班制教学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它不能“走”到底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选修走班制教学模式本身的问题,还是实施者管理、操作的问题?与社会的导向、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是否有关?与学生、家长的需要有关吗?与教育教学理论界对学科分层教学研究的相对滞后,选修走班制教学缺乏指导应该有关吗?怎样才能让更多的选修走班制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并得到推广?笔者是我校的选修走班制教学的具体实践者之一,在实践中目睹了选修走班制教学不断陷入困境直至夭折,本文就是结合以上思考深入体会总结我校的教学实验,希望能针对选修走班制教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梳理出改进的措施,提出相对完善的选修走班制教学模式。 二、 概念的界定(一) 选课与走班制所谓选课,就是学生根据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自主选择修习课程。新课程方案规定了共同的必修课程和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并通过学分描述和管理学生的修习情况。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课程和任课教师,从而使选课成为必然。选课的实施同时就伴随着学生的走班,学生上课的地点会发生变化,同学也会发生变化,出现了行政班和教学班。走班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不是固定在一个行政班级里完成所有的课程内容学习,而是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学习个性,合时机地选择一定内容,在不同类型的班级间流动学习的组织形式。所谓走班制,是指在保留原有行政班级的条件下,学生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的学习个性,自己选择、设计的课程套餐,到各自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级中流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课程不同,其组成学习班级的学生也不会相同。综合实践活动及选修课的实施,客观上要求建立走班教学制度。走班制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每个人的智慧类型都是不一样的,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不会一致,与其强求统一,将其“捆绑”在同一要求下,达到所谓的共同进步,同步提高,不如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力,去实现自己个性的张扬,去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强烈愿望。为了保证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效率,使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学校正常教学的轨道,所以采取了学分进行管理。(二) 学分与学分制学分是成功地学完某项科目所获得的分值单位,用于表明学生获得某种证书、文凭或达到某个级别所需要的接受科目教学总量,是记录学生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学分也通常叫做“卡内基单位”、“学期学分时”或“季度学分时”。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2。它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及其履历,以量化的分值方式来记录学生在相应的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学分制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对学习质量的一种评价模式。学分制承认学生有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可实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分制以选修制为前提,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较广泛地学习,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健康发展。学分制管理使学生的主动选择成为现实,为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机制。学分制是区别与过去实施的学年制,二者同属于课程管理制度。学年制是学年学时制的简称,即学生必须读满规定的学年,修满各学年规定的科目和时数,且能考试合格达到既定标准,才可以毕业获得证书的一种制度3。我国普通高中目前实施的就是学年制。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不同在于,一方面,学年制以学时和修业年限来计算学生的学习量,而学分制以学分为分量单位来衡量学生的学习量,即根据各门课的分量以及教学时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质量和数量。另一方面,学年制体现的是一种刚性管理,每个学生接受的是一个班级、一张课表、一个课程计划,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学分制是弹性管理制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安排学习计划。教室的分配、教师的安排、教材的配备都要随着学生的选择而变化,因而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三) 选课制与学分制的联系选课制是选修课制度的简称,又称选科制,是指学校所设的课程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选择他所希望学习的一些课程。它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管理制度。选课制最早在哈佛大学开始推行,由哈佛大学校长艾里奥特于1869年首先确立实施。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选课制是学分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条件。首先,由于选修课的实施,每个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都不相同,这就要求以某种量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统一管理和评价,从而学分制成为与选修课程相伴而生的一种课程和教学管理制度,离开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其次,学分制反映学生达到某种教育目标的课程经历和学习的基本水平,是学生在课程领域的成长记录和履历反映。开设选修课程必须考虑学分制管理的方式,否则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评价。三、 研究意义选修走班教学实验在基础教育教学界进行得轰轰烈烈,引发的争议也相当激烈,本文将通过分析选修走班教学实施的背景、目标、具体操作和意义,突破是否应该选修走班,选修走班是好是坏这些表面问题,而拓展到应如何选修走班,教学管理如何做到科学、规范等具体问题中来。选修走班教学实验在实施的过程中的确遇到了许多问题,最大的难度体现在管理方面,包括选修的模式,学生和家长的心理指导工作,课表的安排,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对教学的评价等。笔者以所任教的青岛九中化学选修走班教学实验为依据,发现实践困难的具体表征,进行调查与研究,力求找到改进的措施,以完善选修走班教学,为相关学校提供可操作性建议。该研究立足实践,着眼实践,研究理论转化为实践应做好的准备,期望能够对课程改革的选修走课制的进一步推广、深化起到借鉴、参考作用。四、 研究方法:(一) 文献法。查阅相关的文献,通过期刊网搜索有关选修走班教学的资料。(二) 访谈法。同与我校选修走班教学实验相关的领导、教师、职员、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的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选修走班制教学形式的认识,对选修内容的了解, 对选修教学与个性发展的联系,走班制下对学生的常规管理的满意度,课堂教学内容、练习、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的要求,教学的评价等。通过访谈探索各种问题形成的原因。(三) 个案研究。以我校化学选修走班教学为典型个案,研究选修走班教学给教师和学生个人所带来的影响。(四) 参与式观察法。以化学教师的身份参与到化学学科选修教学中,体验教师实施化学选修走班教学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第二章 研究综述一、 新课程中选修走班学习的理论基础走班学习是基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思想之上的,其指导思想就在于通过走班学习这一组织形式,让教师富有个性地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思想既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也关注教师在走班学习过程中自身教学个性的完善;既考虑学生走班学习的有效行为,又考虑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行为;并且要求走班学习的目标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立足于多学科的理论依据。有学者曾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模式从时间学、心理学、教育学三方面来分析其理论基础,我们试借此角度来分析走班学习的三方面科学根基。(一) 走班学习的时间学依据走班学习能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关键在于合时机,而合时机是时间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利用发展自己个性的时间。教学效率与教学时间密切相关,教学效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时间的要求,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和水平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与人自身的发展需要。”4走班学习让学生合自己学习步调的学习,让学生最合理的利用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关注教师合学生个性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直接把学生的学习时间作为最优化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其方法体系中曾提出:“要拟定时间消耗计划,选择最合适的教学速度,采取专门措施节省学生校内和家里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合理使用学习时间,力求加快自己的学习速度。”5走班学习的安排按这一要求进行,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考虑教学的时间密度、准确把握教学节奏、适当优化教学时序、及时捕捉教学时机。6走班学习考虑教学时间密度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又让学生有一个合适的学习负担;把握走班学习节奏宜做到快慢适度、详略得当,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与不同学科要求,安排相应时间进程,考虑教学要求的高度,教学内容的难度与教学进程的速度;走班学习宜选择最佳的教学时序,符合科学知识的逻辑序列和学生学习的心理序列,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发展学生的兴趣,形成健全个性;走班学习捕捉好时机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教育资源来照顾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通常要求教育者具有教育机智。(二) 走班学习的心理学依据走班学习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的多元智能、非智力因素与个性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的潜能,但其潜能的优势不同,如果统一要求学生进行单一的方式学习,就会扼杀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力。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 gandner),提出了每个人身上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组合,就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智力特点7。传统的班级授课组织形式只注重对学生语言与数学两种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智能的开发。走班学习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智能的优势领域同时,又通过分层走班教学弥补部分智能领域的不足,使学生各方面智能都得到发展的同时,突出发展一至几方面的优势智能。学生的智力因素存在差异,同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存在着差异,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非智力因素存在着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8走班学习照顾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差异,学生自主选择走入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的班级学习,学习内容的难易符合自己的特点,不会造成学生学习情绪的高度紧张与极度松驰,同时又有一定的竞争性,学会自我调节;走班学习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增强,为达到目的而坚持自己的学习行动,在意志力驱使下不断提高学习业绩;走班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个性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个性都由独特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每个人的个性都反映了自身独特的、与他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状态,具有个性的独特性,同时个性中也包含有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心理特点等,又具有个性的共同性。”9走班学习将融大班学习、小班学习、分层组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于一体,也照顾到了学生个性的独特性与共同性发展的必要性,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有利于个性全面发展。(三) 走班学习的教育教学论依据走班学习遵循个性教育、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注重从教育学中“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与差异教学论中寻求依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给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每个儿童都有各自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均应考虑到儿童多种多样的特点和需要。”10走班学习能满足学生适当的选择权,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选择必修科不同层次的内容,也可以选择相应的选修内容);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可以选择参与某类小班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以选择一定的场所进行探究性学习,还可以选择向教师请教)等。当然走班学习给予学生学习的选择自由,要充分考虑学校所提供的选择条件和学生的心理成熟年龄是否达到合理选择的能力要求,因而走班学习在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学校应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并且由于学生的选择有“良莠之分,贤愚之分,雅俗之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什么选择值得鼓励,什么选择可以容许,什么选择须加以引导,什么选择必须制止,这是教育者面临的选择”11,于是学生学习的“适度选择”在于师生间的理解与教育资源提供的达成度。差异教学论认为学生存在个性差异,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教学,这也是走班学习的重要依据,其“探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的途径,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尤其是在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差异”12,以启发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走班学习充分利用了班级教学的优点,又兼顾了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的不同,为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与优势创设空间13。二、 国内对新课程改革选修模式的相关规定由于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理念、框架、设计和实施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高中学校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各种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走到了同一起跑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教育是追求卓越的面向大众的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性质的客观认定。同时方案又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新课程方案思想指导下的课程体系是多样化的开放体系。教育部基教司高中处郑增仪在解读高中新计划、新大纲的基本内涵时表示,这次新课程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可以从六个方面14来理解: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过程成为获取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正确价值观的整体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研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老师提高的功能;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 国外基础教育阶段实施选课制的理论与实践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我国学者队国外上百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归纳,发现国外各国在课程改革方面呈现以下几个趋势:(一) 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法国: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帮助他们获得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科的多样性在作为人的学生身上找到统一15。韩国:考虑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前途,使教育内容和方法多样化,确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素质选择教学科目、能动地自律地学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国民共同基本课程和以选修为主的课程体系”16。日本:根据尊重个性的原则及双轨和多轨化的中等教育体系的目标编制多样化的高中课程,根据保障个人选择自由的原则要求学校按照学生的需要开设特色化的高中选择课程。要注重生存能力的培养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标,扩大学生学习选择的幅度。(二) 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美国: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17。德国: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对自己未来发展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同发展学生参与社会民主建设的意识、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结合起来。印度:将教育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将教育与工作世界相联系。日本: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未来需要拥有“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新观点、新构想的能力”。(三) 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瑞士目前所进行的被称为“百年来最重要的改革”的核心是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18。日本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为各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提供空间19。给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美国各州的许多中学都开设了个性化的课程20,为学生提供选择性的学习机会以满足每一个学生与众不同的学习需求。学校在这方面的努力包括:为学生中学毕业或完成阶段性的学业提供选择性、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证实学生在完成一门学科时获得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以至于能够在本学区的任何一所学校继续更高一级水平的学习或另外一门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的课程达到州规定的示范课程的标准;为学生及其家庭提供个性化的师生咨询和额外的学区计划和服务;营造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以便于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自尊心、自我激励的精神状态;培养学生的社交和公民技能以便于他们能够负责任地处事;向社区、学区证明学校的培养计划富有成效。新泽西州的格洛斯蒙特学区大约有9-12年级在校学生23000人。学校开设的个性化课程有:领导素质(限于学生干部选修,强调学生的领导能力和气质);学习技能和人际沟通技巧(突出学习策略的运用和交际策略的实践);音乐舞蹈(强调对音乐的感悟和鉴赏,以及用优美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时尚体育(培养滑雪、冲浪、滑板、跆拳道等时尚运动的技能技巧);广告与形象设计(强调根据要体现的理念和要表现的内涵通过美的创意在感官效果上来实现);成功学(针对学业成就处于“危险”状态的学生以帮助他们学业和日后的生活成功);关系协调(培养学生危机处理能力);空间科学(培养学生宇航员的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影像制作(强调对影像功能的了解及其技术的掌握);年鉴和出版物(强调学生对新闻出版工作的了解);咨询助手(强调学生的成长和对咨询职业的了解);护士助手(强调学生的成长和对学校保育的了解);办公室助手(强调学生的成长和对办公室工作的了解);图书馆管理助手(强调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了解);教师助手(强调学生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工作的了解)新泽西州格洛斯蒙特学区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只是美国中学的一个缩影;尽管主张严格的学术性课程标准的人士们对美国中学课程设置近乎“泛滥”的现状确实表现出了担忧并颇多微辞,但是这种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本身同时也是对美国多元文化、学生日益广泛的兴趣与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每一个学生在就读的学校都可以享受到所需要的教育服务是并且永远应当是学校教育及课程追求的理想目标。(四) 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各国实行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主要包括:课程说明选课指导手册专职咨询员辅导员制度同学合作计划。英国高中生确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步骤: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学生初步形成个人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计划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德国:学校把第12、13学级(相当我国高二、高三)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开始,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制定个人的课程表;不同的学生在相关学习领域形成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五) 实行学分制。目前,不少国家在高中阶段都实行学分制,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印度、韩国、日本等。日本对学分认定灵活多样。如普通高中学生在其他高中包括专门学科、综合学科中选修的学分、去大学等听课及实习、去国外留学、作为自愿者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等都可作为学分被一些高中认可,被记入毕业总学分中。学生参加如实用英语、家庭科烹调等15种知识技能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学校也可以认定其学分。四、 学分制与选课制的比较研究在我国,目前能够开出100多门选修课的高中学校并不多。有关专家也认为,目前选修课所占比例小,门类少,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相当有限,这已经成为学分制难以推广的突出问题。保证选修课的应有数量和质量,是学分制的精髓。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学分制的产生过程相比,我国大学和中学所走的是与学分制的自然产生过程相反的道路。也就是说先引进学分制概念,后发展选课制,即先有形式,后有内容。而在美国,选课制先于学分制出现,学分制是选课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许多中学甚至是大学实际上根本开不出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就必然使得学分制改革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 研究选修模式实施的学者指出,选修课数量的不足给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二21:对能够升学的学生而言,对所选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会给日后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在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下,学生按自己的志趣特长随意更换专业仍不太容易,这样无疑会扼杀一批有特长的人才的脱颖而出;对毕业后立即就业的学生而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理上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高中3年中他们一直在为升学而努力,头脑中根深蒂固地被植入这样一种观念:是好学生就应该考上大学。很多情况下这种挫败感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 数量不足是面临的一个问题,而更大的问题是即使有了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也难以保证它的真正展开,因为时间不足。应试压力使学校不敢减少文化基础课的学时安排,结果留给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微乎其微,这就造成选课制名存实亡,学分制流于形式。因此,引进学分制这一课程管理形式的前提是必须对现行高中课程体系进行配套改革。第三章 青岛实验区青岛九中的具体措施与收效新的课程改革中一切都是新的,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校本培训等很多方面都需要探索,选修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走班选修又是选修的一种实施形式,这种形式牵扯了学校太多的精力,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自己摸索,具体的实施过程远不是书上的一句话那么简单。青岛实验区青岛九中选择化学一门学科选修走班,进行实验与探索,其具体措施和收效如下:一、 具体措施第一步,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方案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课程规划方案;第二步,相关学科组为学生编制选课指导,学生学习选课指导,上报预选的选修模块;第三步,教导处进行分班,制作个性课表;第四步,学生试听一周后进行微调,第二周末前形成确定的行政班、教学班;第五步,制定并实施学分管理办法、学分认定办法等有关实施细则。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困难最大,也是对操作性要求最高的就是第三步分班和课表的制作。我们在此方面是这样操作的:在分班方面:因为实验中仅化学学科开设了两个平行选修模块,所以在完成了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之后,对原来10个班的学生进行重新分班,分为文理两种,在理科新班组成时,保证7个班不动,将其他3个班的理科学生分到7个班中,补充原来7个班因出来文科生而形成的缺员。在插入学生时,需要照顾到文科的学生水平与进入的理科学生水平相当,同时要考虑学生所选择的化学选修模块,这样再组合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班时,将23个班组成一个单元,保证新形成的化学选修教学班化学学习势力相当,便于进行平行教学班的横向比较,从而形成了7个行政班和7个教学班。如下表:行政班教学班任课教师1班、3班理1-1官老师理2-1白老师2班、5班理1-2官老师理2-2宋老师4班、6班、7班理1-3周老师理2-3白老师理2-4宋老师在课程表制作方面: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班,其教学班的课表有7种,所以在一个行政班里,学生就有7种课表。同样在一个教学班里,学生来自不同行政班,其行政班的学习也是不同的。是否需要每一个学生下发一个课程表呢?如何使这些学生能直观、简捷地明确自己的课表呢?同样求同存异!将学生归大类,不走班时,在行政班里是固定在某个教室里,走班时,在教学班里也是固定教室的。所以采取了如下做法:每个学生在行政班里,由班主任负责使其明确自己所在的教学班,同时明确行政班的课程表。行政班班主任同时还负责所在教室的所有内容,因为每个行政班教室也都是走班时教学班所在教室,所以采用教室课表法。每个学生只能有两个教室,只要记清了教室,到教室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上什么课了。二、 来自各方面的反映(一) 对学生的访谈在对学生的访谈过程中,笔者感到学生对新事物大多带有一种接受的态度,这也体现了学生的朝气,但是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例如,高考方案至今没有确定,他们当前的选修会不会和将来的高考方式相违背,有没有可能出现选了的不考的情况?在学习的领域选择时,他们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选修方向,如何了解自己的爱好是否适合将要选择的科目特点?对于走班这种形式他们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走班中他们改变了很多过去的习惯以适应走班这种形式。访谈中比较集中的几个方面如下:一方面是对选修模块的选择与了解。对选修模块的了解,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下发的选修指导,以及自己的化学老师的讲解,个别学生提到曾经咨询过毕业的学生,但是因为过去的学生没学过物质结构这个模块,所以不能给他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老师,尽管明明知道老师的理解也有个体差异,但还是要依赖自己的老师。在选择学习的选修模块时,10%的学生对学科的选择是因为指导教师的建议或为了避免换老师造成的不适应,所以选择跟着原来的老师走,老师教什么,自己就学习什么;15%的学生是因为趋同心理,其他人选什么,自己就选什么;6%的学生是根据在必修的学习中对该学科的理解选择避难就易;17%的学生则相反,准备先学习难的,这样在高一学习不是很紧张的时候有时间充分功难,同时感觉难的先学印象深刻,将来再选较易的;13%的学生在必修学习中体会知识结构,为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选择; 39%的学生是根据兴趣,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另一方面是对走班的适应问题。对于走班学习,学生谈到,走班初期要现收拾书包往外跑有点不适应,特别是还要打水喝,还要问老师问题,但很容易就习惯了,因为可以把打水的时间跳到非走班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