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工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武汉市工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武汉市工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武汉市工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武汉市工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目 录一、“十二五” 武汉工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一)“十一五”武汉工业发展回顾.3(二)“十二五”武汉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7二、 “十二五”武汉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10(二)发展目标11三、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一)改造提升支柱产业13(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3(三)保持轻纺建材产业稳步增长.34(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36四、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一)提升创新能力.38(二)加强技术改造.40(三)推进绿色制造.40(四)促进“两化融合”.42五、着力壮大市场主体(一)打造一批大企业大集团.43(二)增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活力.44(三)推进全民创业.45(四)延伸壮大重点产业链.46六、全面优化空间布局(一)打造四大产业集聚区48(二)建成环城工业带.49(三)促进市级都市工业园转型升级.51七、规划保障措施(一)建立推进工作体系51(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52(三)着力扩大工业投资52(四)确保生产要素供应52(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53一、“十二五” 武汉工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一)“十一五”武汉工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武汉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牢牢把握国家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全心全意服务企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工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激烈竞争中创建了发展新优势,在抢抓机遇中积累了发展后劲,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1、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部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和5000亿元大关,2010年迈上7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21.2%。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85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79.8亿元,年均增长18.5%。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是2005年的3.32倍、2.95倍和2.73倍。“十一五”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31.6%,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列第一,发展平均增速在全国十九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列第六位,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由2005年1.06%提高到1.3。2、具有产业集聚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初步形成“十一五”时期,武汉初步实现了从老工业基地向具有产业集聚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80万辆整车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十一五”末,两大开发区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9.8%,在“十五”末基础上提高8.7个百分点。吴家山经济开发区获批为武汉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形成了以食品和机电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青山区形成以钢铁、石化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十一五”末实现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9%。“十一五”末,六个远城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7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十五”末提高13.7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3.4%,2010年实现产值1212.3亿元,成为首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电子信息、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产值均超过800亿元,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等产业过600亿元,六大产业完成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8%,形成多点支撑新格局。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十一五”末实现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6.6%,较“十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大企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2010年产值过亿元企业588户,过100亿元企业10户,分别是“十五”末的2.59倍和2倍,过百亿元企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8%。3、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提高到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7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560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4倍和2.5倍,“十一五”末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十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以“武字头”企业为代表的国企搬迁改造基本完成,武锅、武重、武烟等搬迁改造项目实现投产达产。461、471厂等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进展顺利,产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武钢三冷轧、三硅钢、江北基地建成投产,神龙二厂、东风自主品牌、东风本田扩产、中芯国际、富士康、80万吨乙烯工程、800万吨油品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兵装集团太阳能产业项目、中广核核电工业园等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进展。 4、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大中型骨干企业普遍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9家。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累计完成35203件,是“十五”时期的8.5倍。“十一五”末新产品产值达到898.99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r&d)占销售收入比重由2005年的0.89%增加到2010年的1.4%。71英寸激光电视、大型航空航天非标准化专用机床、紧凑型4000瓦轴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等一批工业产品和技术处于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3个,中国名牌工业产品达到19个,分别在“十五”末基础上增加7个和11个,硅钢片、商品氯化苯和光电器件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标准战略稳步推进,新增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50多项。5、工业节能减排纵深推进 “十一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40.4%,年均下降9.83%,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9.5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9.12%,工业烟尘去除率达98.59%,分别比“十五”末提高4.22、3.48和0.74个百分点。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东西湖区和青山区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火电53.8万千瓦、小水泥317万吨、小味精2万吨、小印染5830万米。基本完成三环线内化工企业搬迁整治工作。6、工业领域的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兼并扩张进程加快,武钢集团联合重组鄂钢、柳钢、昆钢后,形成年产钢近30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武烟集团完成省内18家卷烟厂的联合重组,综合竞争实力排名全国烟草行业前列;武汉重工集团成功组建,市场控制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2821户(按新标准为1508户),是“十五”末的1.93倍。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1%和41%,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2和1.5个百分点。工业外向度快速提高,工业出口由2005年的13.4亿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65.7亿美元,增长3.8倍。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2.9%,较“十五”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全民创业扎实推进,累计建成市级全民创业示范基地27家,净增创业示范基地面积335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小企业7.36万户。7、工业对全市经济社会贡献更加凸显“十一五”期间,工业增速高于gdp同期增速2到6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额3154亿元,年均增幅24%,其中,贡献税收1839亿元,占全市入库税收总额的60%以上。工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超百万,“十一五”累计新增就业24万人,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经过努力,“十一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工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中我们也得到一些经验和启示:一是必须明确发展方向,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二是必须依托重大项目,推进工业扩量提质;三是必须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四是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十二五”武汉工业仍将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和用好这些宝贵经验,使之转化为促进工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专栏1:工业“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名称“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完成情况2010年规划数年均增长(%)完成数年均增长(%)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0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151941.3亿元“十五”末2.6倍21.3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0-200-3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优势产业-206271.2亿元28.6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5%-36.6%-5中国名牌、省名牌新增5-8个中国名牌新增10-15个省名牌-7个11个-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比“十五”末降低40.4%9.837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比“十五”末减少5%-比“十五”末降低7%-(二)“十二五”武汉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国际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工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总体来看,武汉工业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发展机遇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将保持适度增长态势,工业化、城镇化仍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扩大内需提升为主导发展战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国内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武汉地处内陆市场腹地,是发展内生型经济的重点区域,在中央扩大消费,优化投资结构战略实施中有望成为吸引国内外各类产业投资的核心区域。武汉产业门类齐全,汽车、消费电子、食品烟草等产业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产业基础雄厚,契合国家内需要求,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多重国家政策叠加推进。 “十一五”末,国家定位武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重要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武汉在政策、资金、重点项目布局等方面获得国家更多支持。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以及“两纵两横”经济带建设和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一主两副”开发开放战略布局调整,将武汉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使武汉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指向更加明晰。“两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有利于武汉体制机制创新,获取更宽领域的政策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优势,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格局将继续深入发展,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将促使国际资本加快向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中国转移。从国内看,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供给优势逐渐消失,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成为必然趋势。武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科技研发能力强,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条件和优势。城市功能提升拓展的机遇。 “高铁时代”的到来、省内城际铁路的建成通车,建立起武汉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以及省内城市的快捷联系,进一步强化武汉经济与区位优势。武汉新港、天河机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轨道交通、水电气路和排污等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以及中部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优化了投资环境。武钢、东风、富士康、80万吨乙烯等大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的发展及布局,国家级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为武汉工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2、面临挑战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催生重大技术变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重塑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主动力,各省市纷纷强化自主创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武汉工业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能力较弱,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在转型发展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区域竞争加剧的压力。珠三角、长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多个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各地区、各城市进位争先,加速赶超势头十分明显。各城市都力争获得吸引工业资源的战略地位,在争夺工业市场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都对武汉工业发展形成新的压力和制约。同时,随着近两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钢铁、水泥、化工等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将逐步显露,进一步加剧竞争压力。资源与环境约束压力。武汉是能源净输入城市,随着工业扩张,能源、资源消耗增大,加之国家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以及资源税改革的推进,能源资源供应和价格上升对工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的冲击将日益加大。“十二五”期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工业环境影响限制日趋严格,工业污染排放与治理将对工业发展形成强制约束。此外,工业发展土地要素既面临总量制约,又面临结构性管控。二、 “十二五”武汉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落实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着力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两化融合”,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将武汉打造成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发展原则是:坚持提升支柱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的原则。运用高新技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和质量,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增强支柱产业竞争力。在发展支柱产业基础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坚持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增强产业配套能力,着力壮大规模。加强技术改造,全面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支柱产业和企业的产品档次和质量,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融共进。加快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坚持培植龙头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原则。紧盯行业高端,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集聚优势条件重点攻坚,引导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集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改善环境,加强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扩大产业规模,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布局优化与集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协调工业布局与城市化的融合共进关系,立足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其资源及创新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完备的比较优势。加强项目空间布局调控,优化产业空间定位,形成企业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工业布局结构。(二)发展目标1、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200亿元,年均增长15.5%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超过40%。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0亿元,年均增长16.5%以上。工业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3000户以上,其中,过百亿元的企业户数增加到20户以上。2、基本建成现代工业体系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均突破3000亿元,装备制造、食品产业产值均突破2000亿元,钢铁、石化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新兴产业翻番增长,实现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3、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工业增加值率居同类城市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每年保持在120%以上。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二氧化碳及工业污染物减排达到国家要求。全面淘汰落后产能。专栏2: “十二五”时期武汉工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时期属性2010年完成数年均增长(%)2015年规划数年均增长(%)工业经济总量1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2079.818.5420015.5预期性2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37.7-42-预期性3工业总产值(亿元)700421.21500016.5预期性4工业投资五年累计(亿元)307023800022预期性5规模以上企业户数(户)(调标前)2821年均净增272户-预期性6规模以上企业户数(户)(调标后)1508年均净增161户3000以上年均净增300户预期性7过百亿元企业户数(户)10年均净增1户20以上年均净增2户以上预期性工业效益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0-120-预期性9利税总额(亿元)863.2724.1192017.1预期性10利润总额(亿元)349.8722.270015.5预期性工业节能减排11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0.49.83完成省下达的目标约束性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101(-54.7)约束性1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7.0-88.0-预期性14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96.3-98.0-预期性注:带()指标值为五年累计数。三、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一)改造提升支柱产业选准突破重点和发展方向,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强化产业竞争力,促进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1、电子信息以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着力发展光电子、移动通信、新型显示、消费类电子、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五个领域,将武汉建设成为全球光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和产业基础。光电子。继续巩固在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和光发送机等通信系统方面的领先优势,到2015年,线缆产量达到3000万芯公里,光纤产量达到2000万芯公里,数据通信设备达到80万台套,源器件达到4500万只。加快建设it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光电子器件、光模块、关键专用芯片等光通信专业元器件和组件。加快推进藤仓烽火光纤科技光纤预制棒生产项目、长飞光纤光缆扩产项目、光迅科技产业园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发展高速率光调制器件、光纤预制棒技术等核心技术,加快特种光纤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送网(otn)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扩大以无源光网络为重点的光接入设备的产业规模。移动通信。以lte为重点,加快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积极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示范网的应用,在系统设备、终端、增值服务等领域形成核心优势和产业规模,到2015年,无线通信设备产量达到8万台套。推进台湾瑞铭科技、盛华微系统等项目建设,发展以3g移动通信直放站和室内覆盖系统系列产品、lte无线接入网设备、家庭基站、移动目标定位监控系统和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为依托的网络系统设备产业群。以3g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天馈系统、3g智能化光收发模块和光器件、lte核心光器件和模块、测量仪器设备为依托的网络优化设备产业群和以3g移动电话、移动通信应用软件、增值业务等应用系统为依托的终端及应用服务产业群。新型显示。完善显示产品产业体系,到2015年,显示器产量达到3000万台,tft显示屏模块产量达到2000万块。推进天马微电子4.5代tftlcd生产线及配套的cf生产厂项目建设。策划引进台湾液晶模组(lcm)和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6代生产线。发展多点大型光电触摸屏的研发和生产,推进人机互动技术的应用;抓好武汉全真光电科技硅基液晶lcos全高清显示器的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强lcos芯片研发,加快研制激光光源、高亮度led光源等产品;研究开发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场致发光显示(fed)等新型显示技术,加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用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驱动ic、偏光片、led背光源等关键配套件及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项目引进。消费类电子。扩大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等产品产量,到2015年,台式计算机产量达到6000万台,数码相机产量达到3000万台,微软游戏机达到2400万台,推动武汉成为国内大型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nvd)及核心芯片产业化项目建设,发展面向“三网融合”的终端数字产品、红光高清播放器(nvd)、高清数字投影机及关键件、网络电视(iptv)等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支持新型数字化消费电子产品(电子书、手机电视、导航终端等)、数字家庭等产品的自主研发、产业化及应用。支持滨湖电子汽车电子生产基地,蓝星科技公司的车载信息系统产业化平台、武汉光庭汽车电子公司的全图形信息化车载仪表显示平台等项目,加快发展车辆行驶状况监测系统、电子导航系统、车载娱乐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抓好富士康产业园二期建设,大力发展台式计算机、数码相机等产品。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到2015年,90纳米12英寸存储类逻辑芯片产量120万片。以半导体照明光源为重点,策划引进台湾尖端科技公司蓝宝石衬底片生产项目,在衬底片、外延片、芯片方面进一步实现产能提升。加快推进武汉新芯、日本toabo公司、上海华微等公司的芯片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配套产品。促进台湾瑞铭3g移动芯片项目、北大方正集团软件项目建设,拓展和完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硬件设计支撑平台,建立适用于大规模芯片设计的it集成环境,强化芯片架构设计、算法研究及嵌入式软、硬件的开发。2、汽车进一步提高整车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服务体系,形成产业集群。扩大整车生产规模。大力支持现有企业扩大产能,积极引进知名整车生产企业,到2015年,乘用车、商用车和电动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50万辆。推动东风乘用车公司自主品牌项目建设,形成年产24万辆的生产能力。推进神龙三厂30万辆乘用车项目,形成年产75万辆的生产能力。推进东风本田二厂项目建设,形成年产48万辆的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特种车、专用车和客车等商用车,支持湖北三环汉阳特汽搬迁改造形成年产3万辆专用车生产能力,东风扬子江搬迁改造形成年产3万辆客车生产能力,支持湖北腾宇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专用汽车制造项目建设。策划引进15万辆特种改装车生产项目和1-2家国内知名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着力提高汽车产业链的配套能力。积极策划东风本田二厂24万辆整车配套发动机生产基地项目,支持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动机项目建设,到2015年,汽车发动机生产能力达到50万台。依托东风汽车研究院、康明斯发动机研发中心,发展发动机总成。策划引进东风、psa 100万台汽车变速箱生产项目。支持东风公司、法雷奥等企业新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加快推进东风实业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形成年产汽缸垫100万片、各类汽车冲压件150万件套的生产能力。策划引进法国米其林、戴卡集团、美国卡特彼勒、南京协众等企业,大力发展轮胎、铝合金轮毂、车用空调等产品。依托武汉友德汽车电器、美国李尔集团等汽车电器企业,发展汽车音响、电线束、汽车灯具、汽车电子等产品。依托武汉电子信息领域的科技优势,加快车载智能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的研制及产业化。加快汽车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汽车研发、物流、维修与再制造和汽车文化等发展。支持武汉华顶包装印务工业园置业有限公司模具工业园的建设,加快模具、夹具、检具等汽车工艺装备产业的集成化发展。策划青菱村物流园及动力车产业园项目、支持汽车技术研发、试验、检测、产业信息服务、产品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依托东风鸿泰等公司,加快发展为生产企业服务的资源回收、处理业务,积极推进汽车再制造。积极支持汽车维修及售后服务、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消费信贷、汽车物流、汽车文化等现代汽车服务业。3、装备制造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突出发展船舶及配套、机车车辆、电气装备、数控机床、冶金装备等五大领域。船舶及配套。以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设备为重点,努力提高主流船型本地船用设备装船率,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特种船建造、出口基地,内河标准船舶修造基地,船舶配套设备制造基地及船舶研发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到2015年,船舶生产能力达到400万载重吨。支持武昌船舶重工生产设施改造、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武船双柳基地项目、长航青山船厂下游交船基地、武汉南华高性能特种船舶产业化项目、武汉船用机械大型海洋工程及船舶配套设备升级改造、武汉重工铸锻节能减排环保技术改造、军民结合船用中低速柴油机曲轴锻件生产线和曲轴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船用配套企业,重点发展动力系统、甲板机械、舱室设备、船用舾装件、船舶通信、导航和自动化系统等关键产品,巩固扩大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机车车辆。以拓展铁路车辆、大型工程机械领域为重点,建成我国最大的铁路货车及机车装备研发、制造、出口基地,到2015年,铁路货车产量达到1.2万台。以高速平车、敞车、罐车等铁路货车和机车数字化电气设备,铁路大型施工机械、铁路公务工程车、重型平板车、铁路机车电气设备、大型桥梁专用施工设备、铁路铺架设备等产品为重点,大力支持中国南车长江公司研发中心、正远铁路电气铁路机车车辆数字化电气设备和高速总线式网络微机控制系统产业化、中铁科工轨道交通施工装备研制生产、武桥重工高速铁路桥梁建设专用施工设备扩产、山推工程机械、日本日工机械工业园等项目建设,策划推进武汉福兴达幸福垸机电装备制造基地、美国terex起重机制造基地等项目。电气装备。以大型清洁高效电站锅炉、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核电堆内构件、热电联产汽轮发电机组和风电设备等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及清洁能源利用装置为重点,建成立足国内、辐射国际的电气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到2015年,形成1000万千瓦发电机组生产能力。重点支持高新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燃机热电联产扩建工程、华能集团热电联产工程和武锅搬迁改造等项目。推进西门子、阿尔斯通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变压器等输变电关键设备,至2015年形成5万千伏安的生产能力。支持武汉第二电线电缆、武汉电缆、武汉港迪电气等公司加快推进电线电缆、配电、电控、电机等电工装备设备制造规模化发展,提升成套能力。数控机床。依托现有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建成国内特色突出的重要数控机床研发及生产基地,到2015年,重型数控机床产量达到400台。支持武重集团中高档数控重型和超重型机床及关键基础功能部件技术升级,大力拓展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生产能力。支持武汉华中数控全数字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产业化基地、湖北华鑫混和型可变磁阻开关磁阻电机制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关键功能部件技术升级,重点发展多轴联动、特殊专用等高性能新型数控系统,并积极向信息、军工和医疗装备等行业配套领域延伸。冶金装备。以冶金装备工程公司为龙头,以大型冶金成套关键设备为重点,建设国内一流的冶金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炉冶炼成套设备、转炉及炉外精炼设备、连铸成套设备、冷轧及涂镀层成套设备以及计量控制检测专业仪表等设备。重点支持中冶南方机电产业园、中冶连铸技术工程高效连铸核心装备国产化制造基地、武汉重冶阳逻重型机械制造轧辊及重型冶金机械设备制造等项目建设。提升工程机械、专用设备的制造能力,至2015年形成14台套盾构机、1.1万台套工程机械的生产能力。4、钢铁坚持精品发展战略,优化产品结构,适度扩大钢铁生产规模。围绕武钢等重点骨干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冷轧硅钢片、国内高档汽车板和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等精品钢材生产基地。支持武钢创建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积极推动武钢四冷轧、五冷轧项目,加快推进冷轧硅钢片、汽车板、高性能工程结构钢、镀锡板和高速重轨等“五个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高磁感冷轧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高性能结构钢等产品,固桥梁钢、重轨、管线钢、优质线材等产品的国内领先优势。加快推进武钢集团区域内和跨区域的联合重组,确立武钢在国内钢铁行业的领先地位,规模效应进入世界钢铁企业前五名。支持武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投资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建设武钢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冶金技术服务、信息及自动化、节能环保、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加快钢铁深加工产业发展。以武钢江北公司为龙头,推进阳逻钢材深加工基地二期工程建设,重点发展冷弯型钢、焊管、热轧无缝钢管、精密带钢、线材制品等五大系列产品。继续扩大钢材深加工规模和市场占用率,推进鞍钢股份有限公司钢材加工及激光拼焊项目、安赛尔米塔尔集团钢铁制品加工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化基地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武船双柳特种船舶及桥梁钢结构制造基地、武船重工江夏钢结构制造中心、中交二航局港口桥梁与钢结构物流园及一冶钢构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力提升武钢工业港、武钢北湖经济开发公司、武钢实业等钢铁辅助企业提升配套能力。推进江夏基地钢材物流中心、钢结构制作、热轧卷剪切、热处理配送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形成500万吨仓储物流及115万吨钢材深加工能力。支持硅钢下游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有实力的硅钢剪切、冲裁、配送企业。加快推进阳逻华中钢材大市场和华中国际钢铁物流基地建设,成为华中地区有影响的钢材交易和物流中心。5、石油化工以80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为支撑,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形成石化产品深加工和化工新材料配套产业链,建成中部地区石化产业基地和石化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石油炼化一体化。推进武石化800万吨炼油改造二期项目建设,扩大炼油能力,加快推进80万吨乙烯建成投产,对炼油和乙烯项目进行扩产改造,在“十二五”末形成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规模,建设我国中部唯一的大型石油炼化一体化基地。开工建设台湾东联乙醇胺、环氧乙烷衍生物和山东鲁华碳五分离产品深加工、乙烯焦油提萘等项目。积极引进韩国sk集团、台湾远东集团的cpp、子午轮胎、化工装备制造项目,打造化工产业园。延伸石化产业链。以武石化等公司为依托,做精做实石油炼制、清洁油品和车用液化气产品链。以80万吨乙烯项目及化工区乙烯下游产品项目为依托,重点打造丙烯、橡胶、芳烃等七条乙烯下游产业链。以武钢焦化公司、北湖开发公司等为依托,做好煤焦油副产品精加工处理等产品链,提高精细化率和产品附加值。以葛化集团离子膜烧碱、pvc改扩建、力诺化学、无机盐等公司项目为依托,延伸发展盐化工产品链和硫酸、化肥、过氧化物产品链。发展精细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积极推进精细化工园建设,使园区精细化率超过40%,以化学新材料等高端石化产品为重点,引进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新型硅氟材料、聚氨酯、可降解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项目。6、食品围绕优势企业和特色产品,重点发展卷烟制造、白酒及饮料制造、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四个领域。卷烟制造。支持湖北中烟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组织实施武烟搬迁改造项目,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平,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支持湖北中烟实施黄鹤楼100万大箱、红金龙300万大箱的双品牌产能提升工程,至2015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白酒及饮料制造。支持天龙黄鹤楼、元辰酒业等本地知名白酒企业开拓市场,至2015年形成1万吨产能(折65度商品量)。推进百威(武汉)、华润(武汉)等企业扩产改造,年产啤酒达到170万吨。支持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武汉娃哈哈、武汉加多宝等企业发展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茶饮料等产品,适度发展瓶(罐)装饮用矿泉水。策划引进美国百事薯片、非碳酸饮料生产项目、康师傅饮品新建饮料生产线。食品制造。支持武汉统一、顶津等企业研制开发新一代方便面。支持冠利达必是食品做大做强非油炸“大汉口”方便热干面。促进武汉五芳斋、湖北三五醇等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引进一批企业开发生产速冻食品、快餐食品、五谷杂粮冲调食品。推进烘焙企业发展休闲食品以及具有武汉特色的礼品盒装糕点和节令食品。鼓励武汉亚太、劲宝等企业发展各种调味品。农副产品加工。扶持益海嘉里(武汉)、华泰、中昌、福达坊等企业扩大精炼油比重,发展专用油、营养保健油,形成100万吨食用油产能。支持武汉中粮、湖北双汇等企业大力发展肉制品生产,形成600万头屠宰能力。鼓励武汉正大、通威等饲料企业扩大加工产能。推进中百集团江夏生鲜农产品加工项目、灵星集团新洲8万吨禽蛋加工产业园、梁子湖水产5万吨淡水水产品综合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武汉鸭产业” 、“武昌鱼”、“蔡甸藕”、“新农牛肉”、“梁子湖螃蟹”等地方标志产品扩大产能,提高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跟踪,滚动培育,政策聚集,点上突破,抢占产业制高点,积极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抢抓“智慧城市”建设机遇,通过自主创新、示范带动、行业应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武汉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网络技术和“三网融合”等信息科学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展。物联网。重点发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领域。重点支持面向应用的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决策软件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加强高可靠、低成本传感器专用芯片、微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和适于传感器节点使用的高效电源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研发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的新型传感器,占领高端传感器市场;联合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共同开展应用于物联网各环节的控制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支持发展微纳器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计算机及软件等物联网相关支撑产业。重点抓好长光科技的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物联网系统、天喻信息的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处理平台、华中科技大学的大东湖生态环境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云计算。策划引进赛科云港(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阳逻)云计算国际数据港项目,建设武汉云计算中心,积极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云计算服务,在钢铁、汽车、医药、数字创意、3s、三网融合等领域开展“行业云”示范建设,推动云计算在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云计算信息基础设施、平台、软件等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国内高水平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在云存储、云终端、云安全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大力支持虚拟化核心技术、云计算适用芯片和软件平台、核心中间件以及云存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光纤交换机、数据存储、数据安全等一批特色产品。重点研究海量数据存储、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针对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建立专家模型,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下一代网络技术。以电信级软交换设备、ipv6交换机、高端路由器、ipv6视频监控为重点,加快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在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一批以ipv6为主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加快推动以ip多媒体子系统(ims)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支持武汉三艾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无线宽带通信设备生产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三网融合。以“三网融合”试点为契机,力争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应用上取得较大突破,加快“三网融合”网络及接入设备、智能终端、芯片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有利条件,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支持各类运营支撑平台、基础软件和中间件的开发,促进“三网融合”业务在文化教育、生产制造、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2、节能环保以环境工程总承包带动成套制造装备,突出高效节能装备、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四大特色,初步建设成为国内技术领先、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高效节能装备。依托重大节能改造工程,加快高效节能装备和机电产品推广应用,发展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监测等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策划推进中国中材集团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制造项目。依托高新热电、国电青山热电等公司,重点发展热电联产机组、环保热电主要技术及装备,复合纤维导线和复合绝缘杆塔、节能变频器、智能开关、特种变压器等输变电设备,各种节能电力电子装备。支持风机、水泵、阀门、电站自动化控制等辅机设备制造企业开拓市场,支持本地企业参与地热空调的研发与制造。大气污染治理。以凯迪电力、都市环保、中钢天澄等企业为重点,着力推进大型电站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设备、烧结烟气深度脱硫及硫胺制备、燃汽轮机过滤除尘设备、循环流化床锅炉、锅炉燃烧进气净化装备、高效油烟净化设备和垃圾焚烧烟气净化设备开发。 水污染治理。以凯迪水务、武汉科梦、新天达美等企业为重点,加大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和中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与利用,开发生物膜反应污水处理及回用成套设备、碱回收锅炉、船舶压载水综合利用装备、冶金废水选择性除盐工艺技术与设备,建设氨氮废水处理产业基地、污水净化及循环利用基地。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以绿色冶金渣、格林美、四方光电等企业为重点,加大钢铁行业钢渣综合利用、氧化铁皮深加工、矿渣微晶、磁性材料制品等新产品研制。加强电子信息行业重金属废弃物回收处理,发电行业粉煤灰综合利用,垃圾发电等领域装备开发。积极促进微生物水处理、生物膜净化等生物环保企业发展。3、新能源以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电装备为发展重点,推动太阳能产业和风电装备产业做大做强,加快生物质能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氢能等其他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支持生物质合成液体燃料、生物质燃烧发电企业发展,初步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太阳能。以光伏为主导,以太阳能光热发电和热利用为补充,在新型电池研发、太阳能高温利用、太阳能光热发电、多种光伏系统集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领域取得突破,推进太阳能led产品应用工程,争取成为全国领先的太阳能产业化基地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示范应用基地。重点实施兵装集团太阳能材料、东立光伏硅材料、珈伟500mw直拉晶硅太阳能电池和日新科技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银泰科技300万千伏安时电池基地及太阳能光伏系统集成新能源研发中心、迪源光电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武汉华灿光电液晶背光源用led芯片产业化等项目。 生物质能。以凯迪、重工集团、都市环保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推动生物质锅炉发电机组、烟气处理和关键部件的研发与制造,加大产品应用推广力度。推进基于可再生生物质原料的生物炼制技术生产精细化学品和燃料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重点推动集成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或生物柴油、废渣气化发电或供热、废渣裂解制生物质油、沼气合成气生产合成柴油等生物质能源一体化系统集成技术。重点推进凯迪生物质气化生成液体燃料示范工程、农村秸秆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武汉百信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餐厨垃圾处理等。风电和核电。实施国测风电整机、云鹤风电的齿轮增速箱、凌久高科电控系统、武船塔筒、保定中能叶片与电机等项目,发展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控制系统、风力发电设备和新型风机装备,不断提升武汉风电产业配套能力和风电装备整体制造水平。推进中广核集团武汉核电装备产业园建设,形成本地核电开发利用配套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的核电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建设武汉新能源接入装备研发(实验)中心,加快发展核动力支持技术开发、支持服务和人才培养,支持武船、武锅东方电气(武汉)核设备、471厂、武重等企业形成核电装备配套能力,打造中国核动力运行技术研究和服务基地。氢能等其他新能源。全力推进燃料电池产业化,快速扩大氢能规模。支持武汉理工大学新能源电动车用燃料电池项目,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相关示范工程的建设。依托银泰科技,适时发展3 g移动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的氢燃料电池项目。4、生物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传统医药企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制药,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优势化学原料及制剂药品和光机电一体化的新型医疗器械,实现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武汉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快生物基地建设。以现代生物技术研发为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清洁生物技术、生物服务及生物信息五大重点领域,坚持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专业服务并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基地建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在全国生物技术研发方面有独特优势,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生物制药。重点开发生物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制品和诊断试剂等主导产品,做好武汉九生堂新厂、长春长生生物科技建设达产工作;实施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基地的扩建工作;支持武汉人福医药等企业向生物制药领域发展,努力打造中部最大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临床前和临床实验生物服务外包业务。扶持生物诊断剂及设备等重大产业化项目。中药现代化。将现代制剂技术应用于传统中药剂型的改进,发展控释、缓释、靶向等制剂,大力发展疗效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采用先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