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工业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doc_第1页
泰州市工业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doc_第2页
泰州市工业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doc_第3页
泰州市工业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doc_第4页
泰州市工业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4.1人口及城镇化发展(一)人口基本情况2012年末,泰州市共有总人口506.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8.16万人,从1997年到2012年全市总人口增加了9.5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12%;城镇人口增长迅猛,16年增长了181.2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从1997的17.4%高到2012年的57.9%,特别在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高出2001年0.78倍,但2012年仍低于全省63.01%的平均水平。全市陆域面积人口密度874.98人/平方公里,高于全省771.92人/km2的平均水平。图2.3-1 历年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变化图(二)居民生活水平2012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74元,比上年增长12.6%,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24565元)8.2,但低于当年江苏省平均水平(29677元)9.7。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493元,比上年增长13.1%,均高于2012年江苏省平均水平(12202元)10.58和全国平均水平(7917元);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4415元和8990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7.0%和11.7%;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达16.6、18.4%,较上年有小幅提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9%、33.1%,基本与全省基本一致,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略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3592元,低于全省51279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7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为56.91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5.3%、5.5%。图2.3-2 历年人民收入水平状况2012年,全市农村住户平均每人纯收入12493元,市辖区(不包括姜堰区)农村住户平均每人纯收入13444元,姜堰区住户平均每人纯收入12228元,兴化市为11827元,靖江市为13715元,泰兴市为12505元。各市(区)相比,市辖区、靖江农村住户平均每人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靖江最高,部分反映出靖江市人民生活水平要高于其他市区,泰兴与全是水平看齐,姜堰、兴化农村住户平均每人纯收入低于全市水平,兴化最低。图2.3-3 分市区农村住户平均每人纯收入2.4.2经济发展(一)经济总量1、经济概况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701.6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7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34.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75.39亿元,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378元。自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市以来,泰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284.17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701.67亿元,年平均增长15.1%。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96年的59.52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91.75亿元,处于缓慢增长状态;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96年的133.95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434.53亿元,增加了10倍多,年均增速在14.8%之上;而第三产业也发展迅速,从1996年的90.7亿元到如今的1075.39亿元,增加了11倍,年均增速达到13%。 图2.3-4 1996-2012年泰州市GDP及三产增加值变化情况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由建市的5925元上升到2012年的58378元,年均增长率为11.69%,整体处于匀速上升时期,与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处于同步增长状态。图2.3-5 1996-2012年泰州市人均GDP变化情况从建市的1996-2012年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处于不断上升时期,而从增长率状况来看,在建市前十年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上升,说明泰州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之后,地区生产总值仍旧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减缓,但仍保持在10%以上。图2.3-6 1996-2012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变化情况泰州各地市经济稳步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自2007年起,市区经济发展迅速,在2010年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GDP总量已超过500亿元,靖江、泰兴、兴化、姜堰紧跟其后,2011年靖江市GDP总量也超过500亿元。图2.3-7 泰州各市(区)2007-2011年GDP总量对比图2、经济排名泰州市经济实力在省内作横向比较,排名还是比较靠后,2011年,泰州GDP总量为2422.61亿元,在省内13个市中排第九,GDP增速12.14%,在13个城市中也排第九,与苏锡常地区还是有一定差距。图2.3-8 2011年江苏省13地级市GDP总量及增速图从泰州市对全省GDP的贡献率来说,2011年,泰州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仅为4.9%,远低于平均水平7.7%,处于下游水平。当然从近几年的变化趋势看,虽然在2007、2008年有所下降,但2005年开始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图2.3-9 2005-2011年泰州市GDP占全省比重变化情况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靠后,与苏锡常地区存在有一定差距,这与泰州在13市中行政区划确立较晚、经济基础较弱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泰州面临着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挑战。另外,泰州的近邻南通和扬州在这几年发展非常快,这既为泰州增加了发展的竞争压力,同时也为泰州发展提供了榜样。3、三次产业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自建市以来,泰州市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三大产业比重由1996年的20.95:47.14:31.92调整到2012年的7.10:53.10:39.80,第一产业比重呈匀速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缓中趋稳,基本在50%左右徘徊,第三产业比重处于上升阶段,除了在2005年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回落之外,总体上又恢复到缓慢上升的阶段,由1978年的31.92%上升到2012年的39.80%。泰州经济三产结构已经慢慢由“一二三”发展到“二三一”模式,2012年二三产比重达到了92.9%,服务业与工业并行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图2.3-10 1996-2012年泰州市历年三产结构变化情况总体看来,三大产业比重由1996年的20.95%:47.14%:31.92%调整到2012年的7.10%:53.10%:39.80%,三次产业呈现“二三一”结构。从建市以来,选取三个关键年份,1996、2005及2012年三产结构数据分析,农业比重下降最为明显。根据钱纳里、赛尔奎等工业化阶段划分的理论,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小于10%,而第二产业产值结构大于第三产业产值结构,泰州市产业结构已呈现工业化后期的特点。图2.3-11 1996年、2005年和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从具体的三产结构数据来看,农业比例不断减少,工业与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二三产比重在2012年已近93%,由“一二三”模式转变为“二三一”,第二产业发展缓中趋稳,而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泰州第二产业比例仍旧保持在5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还需提高。目前来看,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依旧是近年来泰州市的发展重点。分市区产业结构调整也进展顺利,泰州市区、兴化、靖江、泰兴和姜堰产业结构调整都已取得一定成效。总体上,泰州市第一产业农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二三产比重增加,由“一二三”进入到“二三一”发展模式,又开始逐步向由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三二一”产业模式发展中。其中,市区2010年三产结构为2.48:61.67:35.85,兴化2010年三产结构为16.7:44.7:38.6,靖江2012年三产结构为3.1:55.9:41.0,泰兴2012年三产结构为7.9:53.6:38.6,姜堰2011年三产结构为7.94:52.78:39.28。泰州市区发展以工业为主的二次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二三产比例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97.5%,其中工业比重超过60%,虽然现阶段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但产业结构仍需加强,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模式发展。第一产业农业仍是兴化发展的重要部分,2010年在三产中所占比重仍达到了16.7%。由靖江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图可以看出,靖江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泰州全市节奏基本一致,目前也是逐步走入由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三二一”模式中。泰兴和姜堰发展节奏相似,一产比重减少,都在8%以下,二三产比例达92%,后续调整也是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图2.3-12 分市(区)三产结构变化情况4、工业化阶段基于钱纳里、赛尔奎等工业阶段的划分,泰州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根据人均GDP水平、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就业结构)、人口城市化率(空间结构)等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判断泰州市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表2.3-1 关于钱纳里、赛尔奎等工业阶段的划分基本指标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后工业化阶段泰州市(2012)初期中期后期人均GDP美元(PPP)827-16541654-33083308-66156615-1239812398以上9538.97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产业结构)AIA20%AIASASA10%IS7.1:53.1:39.8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就业结构)60%以上45%-60%30%-45%10%-30%10%以下22.1%人口城市化率(空间结构)30%以下30%-50%50%-60%60%-75%75%以上57.9%注:A代表第一产业,I代表第二产业,S代表第三产业。PPP表示购买力平价。2012年泰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378元,约合9538.97美元,三产结构为7.1:53.1:39.8,2012年从业人员284.6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务人员62.90万人,所占比例为22.1%,城市化水平57.9%,总体判断泰州市当前处于工业化后期。(二)农业201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2.11亿元。粮食总产量连续九年增产,全年总产量达323.77万吨;全市新增造林面积9.71万亩;猪牛羊禽肉产量25.80万吨,禽蛋总产量11.65万吨,水产品35.91万吨。规模养殖加速发展,万头猪场15个,存栏数50万只以上肉禽场8个,10万只以上蛋禽场6个,千头奶牛场1个。表2.3-2 2002-2012年泰州市农业生产情况类别年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总产量禽蛋总产量水产品产量亿元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2002138.86247.371.9112.2522.5911.5618.952003135.59230.261.5813.6623.4411.9418.842004158.19258.122.4515.9323.8612.0220.212005166.18267.181.7015.1924.5312.0121.052006171.21282.252.0913.7624.8810.8522.032007178.23272.071.6410.0920.348.3822.262008203.23300.622.1211.9421.189.2729.182009213.21310.221.6011.7322.319.2928.632010254.52314.41.7411.6623.559.832.582011294.28321.261.4810.7224.4511.0434.452012322.11323.771.5511.6325.8011.6535.91自建市以来,泰州农林牧渔业发展迅速。除在2003年有一个明显的回落,其余年份泰州农业发展稳步上升。在第一产业产值分布中可以看到,农业的比重超过了50%。1996-2010年总产值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图2.3-13 1996-2010年农业总产值及农林牧渔业各产值变化情况(三)工业1、工业内部分行业总产值结构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07.39亿元,增长19.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1758.65亿元,增长17.2%;重工业5348.74亿元,增长20.7%。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分别完成产值1983.02亿元、1110.36亿元、3996.25亿元,分别增长9.9%、24.4%、24.2%。分主要行业看,食品饮料行业完成产值461.25亿元,增长27.5%;纺织服装皮革行业完成产值330.78亿元,增长13.1%;石油化工行业完成产值1042.20亿元,增长17.9%;医药行业完成产值487.76亿元,增长18.3%;金属冶炼加工行业完成产值1115.80亿元,增长15.8%;设备制造行业完成产值1663.97亿元,增长18.4%;电子设备及电气机械制造行业完成产值1459.74亿元,增长28.9%。2010年工业企业分行业产值对当年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来看,六大行业,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贡献了2010年工业总产值的65.5%,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贡献率均高于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贡献率最高,达到15.7%,前四大行业贡献率已超过一半。若再加上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五个行业,则贡献率将达到85.4%。这说明,这11个行业构成了泰州工业的主要支柱性行业。图 2010年列统工业企业分行业产值对当年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由近几年的各工业行业总产值贡献率来看,各行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结构相对稳定,历年的主要支柱性行业基本一致。图 近几年各工业企业分行业产值对当年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比较前十一个行业的历年贡献率来看,其中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六个行业的年度变化相对较大,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总体发展稳定,年度变化不大。从中可以大致看出泰州的行业调整方向。图 近几年十一个主要支柱行业产值的贡献率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支柱产业应具有较强的发展动力和可持续性,参与市级竞争中应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从2005年的98.20增加到2010年的772.91,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50%以上,贡献率也从2005年的0.081上升至0.157,成为了2010年贡献值最大的工业行业。相反,虽然纺织业产值从2005年的101.54上升至2010年的194.18,但其贡献率却从0.083降至0.039,纺织业的支柱地位正在减弱,同样的情况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从2005年的66.02上升至2010年的149.19,但其贡献率却从0.053降至0.030。下图是2005、2007、2008、2009以及2010年主要支柱行业产值贡献率的变化情况。图 主要支柱行业产值贡献率的变化情况在近几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历年产值增长迅猛,特别是在2005至2009年期间,对工业总产值贡献率从0.081上升至0.160,翻了近一倍,成为了泰州最新支柱行业,比排在第二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高出了4.5个百分点。同时发展迅速的还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贡献率从0.009上升至0.038。相反,医药制造业、纺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三个行业贡献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当然医药制造业仍旧保持了0.07的贡献率,而后两个贡献率已经处于支柱产业的最后位置。总的看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跻身于支柱行业前列,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发展势头良好,发挥其支柱产业作用,医药制造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仍是泰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从技术先进性来看,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92.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4%。其中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产值545.15亿元,新材料制造业产值404.69亿元,医药制造业产值359.73亿元,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值182.06亿元,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产值96.77亿元;对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1.4%、22.6%、6.08%、34.2%、25.4%。目前泰州市的七大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在支柱产业范围内,其中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产值正处于上升阶段,对工业行业总产值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有力的推动泰州支柱产业快速高效的发展。图 泰州市七大高新技术行业贡献率2、分市(区)工业内部分行业总产值结构从分市(区)工业内部行业产值来看,每个市区有所不同。泰州全市前六大支柱行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以及医药制造业。作为市区支柱行业的依次有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各行业的地区贡献率均达到了10%以上,其后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均在9%以上。兴化的支柱行业为金属制品业,贡献率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达到29%,其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贡献率19.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贡献率13.1%,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贡献率11.6%。靖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良好,是靖江主导产业,贡献率达到35.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位居二三,贡献率分别为16.6%和10.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泰兴的主导产业,贡献率接近35%,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紧随其后,贡献率分别为13.3%、9.9%、7.2%。姜堰发展比较均衡,没有特别突出的主导行业,但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都是支柱产业,贡献率都在10%以上,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也发展良好。图18 从分市(区)工业内部行业产值贡献率比较(四)服务业近年来,泰州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2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75.39亿元,占GDP比重为39.8%,年均增长率达到13.0%。虽然泰州市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许多过程性问题。一方面相较于城市地区,乡村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低(城区约为乡村地区的9倍);另一方面,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仅为39.8%,与苏南各市相比(南京市53.4%、无锡45.2%、常州43.9%、苏州44.2%、镇江41.6%)有较大差距。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总规模,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将成为泰州市跨越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图2.3-15 1996-2012年服务业增长情况表2.3-3 2012年各地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情况表全市市区姜堰市兴化市靖江市泰兴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737597123655091221518112690312325171429524城镇66377782364552116561398882210715691047223农村738193957559061380811607483823013.1.3能源资源(一)能源供应情况受地质环境的制约,泰州一次能源资源非常有限,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规模较小,能源供应基本上靠市外输入。全市煤炭全部靠外部地区调入。主要来源有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和长江上游的四川等地。外部调入煤炭主要通过沿江和内河煤炭码头进入,少量用汽车运输。自2005年宁启铁路建成通车后,通过铁路运进量正在逐步攀升。泰州成品油生产企业主要是江苏陵光集团,该集团旗下的公司分别由中石化和中海油控股,是国家大型石油加工企业,现有原油年加工能力为200万吨,其中150万吨为中海油重质原油,50万吨是苏北轻质原油。除重交沥青等石油产品外,年产成品油约70万吨,石油液化气5万吨,燃料油5万吨。能源的组织、运输压力较大,再加上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对泰州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能源保障形势严竣。(二)全社会能源消费情况2012年,泰州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385.25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为961.77万吨,石油消费量为313万吨,天然气消费量为1.62亿立方米,其他清洁能源消费量为2.52万吨标准煤。泰州市总能耗有明显的提升。从2001年的453万吨标煤增长到2012年的1385.25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0.95%,特别在2007年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主要由于泰州电厂的建立加大了能源的消费量,但从2008年以后,全市能源消耗的增长速率出现明显降低,由于泰州电厂的成立,逐步对小锅炉小电厂实施强制关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能源消费量的大幅提升。图3.1.3-1 泰州市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图注:图中部分数据来自01-12年泰州市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泰州市“十二五”节能规划。泰州市产业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工业用能占全市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67.34%下降至2012年的53.21%,第三产业和生活用能比重逐步提高,分别从21.57%和8.2%上升至345.06%和9.65%,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9.53%和12.86%,高于全市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泰州市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过程对比见图3.3.3-4。表3.1.3-1 泰州市各产业能源消费状况及结构构成对比表年份项目全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活二产其中工业2005年数量940.7922.95637.77633.53202.9077.17占比%1002.4467.7967.3421.578.202006年数量1163.7023.41825.44820.81233.6281.23占比%1002.0170.9370.5020.086.982007年数量1272.4923.41882.08876.96277.8489.16占比%1001.8469.3268.9221.837.012008年数量1375.1522.31912.27906.22337.04103.52占比%1001.6266.3465.9024.517.532009年数量1465.8724.31877.01871.01448.58115.97占比%1001.6659.8359.4230.607.912010年数量1588.4526.31925.80917.75495.03141.31占比%1001.6658.2857.7731.168.902011年数量1661.3728.53941.03920.40551.58140.23占比%1001.7256.6455.4033.208.442012年数量1745.7633.68949.04928.92594.56168.48占比1001.9354.3653.2134.069.65图3.1.3-2 泰州市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构成对比图注:图表中数据均来源于泰州市“十二五”节能规划及泰州市能源局提供数据。泰州市能耗效益逐步提升。泰州市历年能耗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2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86吨标准煤,与2005年的1.06吨相比累计下降幅度为18.9%,但与江苏省2012年的0.57吨标准煤相比差距明显,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对比泰州市能源弹性消费指数来看,泰州市在2007年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泰州电厂的开工运行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增长,大幅提高了能耗效益。表3.1.3-2 泰州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变动情况地区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江苏省0.9230.8910.8530.8030.7610.7340.6000.57泰州市1.061.2281.1611.1051.0340.9870.9210.86图3.1.3-3 泰州市能源弹性消费指数图(三)工业企业能源消费1、消费现状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85.91万吨标准煤,累计工业总产值为6847.67亿元,全市万元产值能耗为0.10吨标准煤/万元。其中由于国泰泰州电厂的建立,高港区能耗最高,为248.94万吨标准煤,高新区主要发展医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能耗为泰州市最少,只有25.5万吨标准煤。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以原煤、原油和电力为主。随着全市电力、钢铁等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原煤消费结构占比增幅较大。2012年,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耗961.77万吨,占综合能耗的49.59%,原油消费量为313万吨,占比32.28%;用电量为211.31亿千瓦时,占比12.14%,其中工业用电量为164.81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78%。2、发展趋势(1)能源消费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量的发展趋势整体呈倒U型,从2007年的514.78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0年的757.26万吨标煤,之后又逐步下降为2012年的685.91万吨标准煤。2008年的明显上升是由于国泰泰州电厂的运行,综合能耗量必然有所增加,但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泰州市节能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可以看出“十一五”末期能源增长率明显降低,“十二五”初期能源消费量已出现下降趋势。图3.1.3-4 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及增值率情况注:图中数据来源于泰州市统计年鉴。1)分地区能源消费情况从泰州市各地区2007- 2012年各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来看,市区用能消耗量远远高于兴化、靖江、泰兴和姜堰区,2012年达到357.72万吨标煤,主要由于耗能大户泰州电厂位于高港区,造成市区整体能源消费量较大,且在2008年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主要是由于泰州电厂二期工程运行,进一步加大了能源消耗总量。其余各市区用能总量相仿,年季基本变化不大,只有靖江市在2012年有了较为明显的降低,年能源消费量只有64.78万吨标煤(补充原因)。图3.1.3-5 泰州市2007-2012年各市区工业企业综合能耗表3.1.3-3 泰州市市区各区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年份市直海陵区高港区开发区市区合计2007年78.7111.514.1616.94121.312008年245.2714.3820.5720.05300.272009年280.2817.1821.2924.49343.222010年0.6992.81264.0122.62380.142011年/80.86240.7422.38343.992012年/84.20248.9425.50358.64注:图中数据来源于泰州市2007年-2012年统计年鉴。2)分行业能源消费情况从分行业来看,全市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行业,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金属制品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业。2012年,五大高耗能行业合计能源消费量为533.42万吨标准煤,占全市工业总综合能耗的比重为77.87%。从2005-2012年五大行业的能耗发展趋势来看,五大行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从2005-2007年有增长明显,从48.08%提升到80.07%,但2007年以后五大行业占比逐步稳定,基本保持在80%左右。从五大行业内部行业结构来看,从2005-2007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能耗是五大行业之首,自2008年,泰州国泰电厂投入运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耗能急剧上升,超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已成为主要能源消费行业。表3.1.3-4 2005-2012年五大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表行业综合能耗(万吨标煤)2005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53.5243.2640.8340.8639.3837.1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40.45211.42187.6164.01155.32172.2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7.17119.6795.23100.29102.7517.24金属制品业46.9042.6447.7649.8946.7165.6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8.2569.10190.21262.06233.50241.11五大产业合计225.35486.1561.63617.10577.65533.42工业企业总能耗468.68607.11699.37769.06745.39685.01五大产业能耗所占比例(%)48.0880.0780.3180.2477.5077.87图3.1.3-6 五大行业综合能源消费情况图注:表和图中数据来自泰州市统计局能源消费统计。(2)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分析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可以得出,泰州市工业企业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以原煤、原油和电力为主,2012年所占比例达到94.01%,一次性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偏低。随着全市电力、钢铁等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原煤消费结构占比增幅较大,增长幅度最大的年份出现在2007年至2008年。随着泰州市节能环保工作的展开,坚持节约优先,把节能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 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55吨标准煤,与2007年相比累计下降幅度为36%。图3.1.3-7 泰州市工业企业能源能源利用效率变化趋势2001年2005年2012年2008年2007年图3.1.3-8 泰州市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品种结构对比图注:图中所得数据来源于01-12年统计年鉴计算所得。1)原煤消费量泰州市工业企业能源消耗以固体燃料原煤为主,从2000年到2012年整体呈上升趋势,从165.39万吨上升到961.77万吨,提高了接近5倍,年均增长率为19.14%。原煤使用量在2008年有一个较大的飞跃,从2007年的444.18万吨急剧增长到08年的811.21万吨,年增长了82.63%,主要由于国泰泰州电厂的投入运行。图3.1.3-9 泰州市工业企业原煤生产消费总量注:图中数据来源于2001年-2012年泰州市统计年鉴2)原油消费量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油消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