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测方法.ppt_第1页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ppt_第2页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ppt_第3页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ppt_第4页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昆明市延安医院检验科黄云昆 2 医院感染监测的定义 医院感染监测的定义 医院感染监测是指长期地 系统地 有计划地 主动地观察一定人群中医院感染发生和分布以及影响医院感染的各种因素 对监测资料进行定期的整理分析 确定其分布动态和变化趋势 向有关人员和单位发送 反馈 并及时采取防治对策和措施 同时对其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 不断改进 以期达到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 3 医院感染监测的内涵 医院感染监测的内涵要有一个长期的监测计划 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定期汇总并经分析和解释所收集的资料 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材料 向有关人员或单位反馈或报送准确地确定医院感染的各种问题 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对各种监测方法和手段要进行评价要确定诊断标准 4 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 医院感染监测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先行 医院感染控制水平是反映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目的是为了控制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 降低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5 医院感染监测简史 医院感染监测源于19世纪中叶 产褥热发生原因的调查研究医院感染监测的系统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美mrsa感染的流行美国在60年代开始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 在医院中开展空气和环境的细菌学监测 6 医院感染监测的组织系统 由下列机构和部门构成院长领导下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成三级医院感染监测管理网络 7 8 医院感染监测的人员分工和职责 医院感染委员会负责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的全面领导与管理工作 医院感染科由专职人员组成 是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负责全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9 医院感染监测的人员分工和职责 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般由主治医师 护士长 感控医生和监控护士组成 监控护士负责对空气 物体表面 医护人员的手进行定期监测和对本科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住院医师负责对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临床检查 诊断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由科主任 主治医师审核签字后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由医院感染科汇总制表 送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审核后上报上级部门 10 医院感染监测的信息反馈系统 和医院感染三级管理机构一起组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具有互通情报 承上启下 发现问题 改进工作的重要作用 11 12 医院感染监测内容 医院感染率及其病种与部位分布常用的统计指标有医院感染发生率例次发病率患病率及构成比 均数等 13 医院感染监测内容 漏报率采用回顾性调查 一般以月为单位漏报率 漏报病例数 100 原上报病例数 漏报例数 14 医院感染监测内容 估计 实际 发病率估计 实际 发病率 报告发病率 100 1 漏报率 实际 病例数 估计发病率 报告病例数报告发病率 15 医院感染监测内容 病原体与药物敏感性的监测病原体变迁趋势的监测病原体耐药性的变化趋势的监测平时及医院感染暴发时微生物实验室监测资料需及时报告 并在一定时期做出微生物报告小结应做好菌种保存及耐药谱变化记录 将菌株生化 血清 分子生物学分型结果存于计算机数据库以便于分析生物型 血清型 分子生物型变化 16 医院感染监测内容 环境卫生监测病房保洁制度执行情况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要求 尤其是重点病房及科室对医院环境细菌学监测医院空气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气溶胶感染的预防 污染源的监测 对 排菌者 和 带菌者 的调查 17 附 医院感染监测专用表格 18 19 20 21 22 23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的类型全面综合性监测指对全院所有病人 工作人员及感染有关因素和环境的综合监测 了解全院感染率 各科感染率 病原体及其耐药性和因院感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对全院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发现问题 采取措施 预防发生 中止流行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都需要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24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目标性监测在全面综合性监测基础上才能进行目标性监测 包括部门监测 轮转监测 从优监测等方法是医院感染监测的一种新观点和方法 25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资料收集方法医生自报漏报率高 需提高医生对医感的认识 加强制度与责任管理 横断面 现况 调查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完成 可初步了解医院感染率的本底及其变动情况 同时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找出薄弱环节 采取控制措施 工作量大 容易做到 结果快速 漏报率高 可连续定期进行以使结果尽量符合医院感染的真实情况 26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回顾性调查一般回顾性调查 无对照组 病例 对照感染危险因素调查为分析感染原因提供初步依据 常因原始病历记载不完整 漏诊难以避免 不能真实反映医院感染水平感染监控护士登记每个病房应设一名兼职医院感染监控护士 加以培训 对其病房发生的感染病例进行登记 随时与感染控制科联系 27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做前瞻性调查要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必须由专职医院感染人员组织进行前瞻性调查有计划地对某些重点科室或全院进行某时期的医院感染前瞻调查 以发现该时期某病房或全院发生的感染病例计算医院感染发病率 以及有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也可对暴露与未暴露于某危险因素的病例进行队列研究 以进一步证实感染的原因 结果较为真实可靠 但需一定人力 物力及较长时间 有时难于坚持 28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资料整理原始资料整理核实是否按要求认真完整填写院感病例登记表及其它相关表格 缺项要立即补上对诊断不确定的感染病例再核实去除重复的病例 29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统计指标对核实好的资料计算以下指标前瞻性调查资料 要计算全院及各科的医院感染病例发病率及例次发病率横断面调查资料可计算医院感染现患率及各部位感染率及构成比对平时医生自报资料 要定期整理计算以上各指标 30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除以上指标外 可根据调查登记表项目进行统计 如抗生素使用率病原菌及其耐药率各种危险因素情况等应对各项指标进行编号以便输入计算机管理 31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结果分析 一 比较医院感染率的变动性况 与本底感染率比较是否有上升或下降 分析其原因是什么分析各种危险因素与医院感染病例发生的关系抗生素使用率与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各种感染病原菌变动及流行株情况 32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结果分析 二 医院感染对本院医护人员健康的损害及影响出勤率等情况因医院感染增加病人痛苦 延长住院天数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如医院感染暴发 则需立即查清原因 采取针对性措施并观察其效果如何 33 院感监测资料的利用 对医院感染发展趋向预测和预报发现某时期散发感染病例增加 已明显超过了本底感染率流行菌株及耐药性有变化可预测将有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流行或暴发 34 院感监测资料的利用 探索危险因素除传统的院感危险因素外 我们面临着 各种新型侵入性医疗检查治疗手段的大量使用患者增加 床位增加 老年与婴幼儿 免疫低下 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新型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多重甚至泛耐药细菌 超级细菌 的出现高致性微生物不断出现 sars h5n1 禽流感 使医院感染不断出现新的危险因素 亟需通过监测去探索与专题研究 35 院感监测资料的利用 防治效果的评价通过监测工作可跟踪观察某项防治措施对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动态变化 凡是使用后发病率能明显降低者 可认为该项措施是有效的 反之则认为无效 36 医院微生物监测方法 37 环境空气的监测 采样时间清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采样方法仪器采样法 精确 结果接近实际 有jwl lwc anderson等型号空气采样器 自然沉降法 简便易行 国内应用广泛 38 环境空气的监测 自然沉降法培养基 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布点方法 室内面积 30m2 设内 中 外对角线3点 内 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室内面积 30m2 设4角及中央5点 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采样方法 将直径9cm的普通琼脂平板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 高度距地面1 5m 将平板盖打开 盖子扣在平板的边缘上暴露5分钟后送检 39 环境空气的监测 培养方法 送检平板置36 1 温箱培养48小时 计数各平板菌落数并计算平均菌落数 小数点后一位 四舍五入 并分离致病菌 结果报告计算公式 细菌总数 cfu m3 50000n a t a 平板面积 cm2 t 暴露时间 min n 平均菌落数 cfu 40 环境空气监测的结果计算 自然沉降法 41 物体表面的监测 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采样方法 棉拭子采样法压印法 42 物体表面的监测 拭子采样法 采样面积 被采表面 100cm2时 取全部表面 被采表面 100cm2时 取100cm2 采样方法 用5 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 放在被检物体表面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 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 并随之转动棉拭子 连续采样1 4个规格板面积 剪去或折去手接触部份 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43 物体表面的监测 检测方法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摇80次 用无菌吸管吸取1 0ml接种于灭菌平皿 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 内加入已溶化的45 480c的营养琼脂15 18ml 边倾注边摇匀 待琼脂凝固后置36 1 温箱培养48小时 计数菌落数 44 物体表面的监测 结果报告 菌落总数 计算公式 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 cfu cm2 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其中小件物品以cfu 件报告结果 采样面积 cm2 45 医务人员手生物学监测 采样时间清毒后立即采样采样方法 被检人五指并拢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 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 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 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 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立即送检 46 医务人员手生物学监测 检测方法 同前 计算公式 手细菌菌落总数 cfu cm2 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 采样液稀释倍数 30 2 47 皮肤黏膜的监测 采样时间 消毒后立即采样采样方法 用5 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 放在被检皮肤处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 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 并随之转动棉拭子 剪去手接触部位后 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 立即送检 不规则的粘膜皮肤处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48 皮肤黏膜的监测 检测方法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摇80次 用无菌吸管吸取1 0ml接种于灭菌平皿 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 内加入已溶化的45 480c的营养琼脂15 18ml 边倾注边摇匀 待琼脂凝固后置36 1 温箱培养48小时 计数菌落数 49 结果报告 菌落总数 计算公式 皮肤粘膜表面细菌菌落总数 cfu cm2 平皿上菌落的平均数 采样液稀释倍数 5 5 皮肤黏膜的监测 50 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涂抹法 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 0ml 加入9 0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 用无菌吸管吸取上述溶液0 2ml 滴于干燥普通琼脂平板 每份样品同时做2个平行样 一平板置200c培养7天 观察霉菌生长情况 另一个平板置350c温箱培养72h 记数菌落数 同时检测致病菌消毒液染菌量 cfu ml 每个平板上菌落数 50 51 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倾注法 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 0ml 加入到9 0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采样管内混匀 分别取0 5ml放入2只灭菌平皿内 加入已溶化的45 480c的营养琼脂15 18ml 边倾注边摇匀 待琼脂凝固 一平板置200c培养7天 观察霉菌生长情况 另一个平板置36 10c温箱培养72h 记数菌落数 同时检测致病菌消毒液染菌量 cfu ml 每个平板上菌落数 20 52 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结果判断 消毒液染菌量 100cfu ml 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注意事项 采样后1h内监测 53 消毒灭菌的卫生学标准 54 沙门菌检验程序 样品胆盐乳糖采样管ss或伊红美蓝平板三糖铁琼脂血清凝集试验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靛基质尿素赖氨酸脱羧酶 55 大肠菌群检验程序 样品胆盐乳糖采样管麦康凯平板或伊红美蓝平板染色镜检乳糖复发酵 56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程序 样品7 5 氯化钠肉汤血平板或甘露醇高盐平板染色镜检甘露醇发酵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 57 绿脓杆菌检验程序 样品胆盐乳糖采样液普通琼脂平板或血琼脂平板染色镜检氧化酶试验阴性绿脓菌素试验阴性阳性明胶液化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42c0生长试验 58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检测程序 样品1 葡萄糖肉汤血平板染色镜检 生化反应 59 医疗器械采样及检查方法 无菌检验的定义 指检查经灭菌的敷料 缝线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 无菌器械以及适用于无菌室的其他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无菌检验应在洁净度为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避免微生物污染对单向流空气区域及工作台面 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60 医疗器械采样及检查方法 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 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61 医疗器械采样及检查方法 采样方法缝合针 针头 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 取5件直接浸入6管需 厌氧培养管 其中一管作阳性对照 与4管霉菌培养管 培养基用量为15ml 管 62 医疗器械采样及检查方法 注射器 取5付注射器 在5ml洗脱液中反复抽吸5次 洗下管内细菌 混和后接种需厌氧菌培养管 共6管 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 与霉菌培养管 共4管 接种量为1ml注射器0 5ml 2ml注射器1ml 5 10ml注射器2ml 20 50ml注射器5ml 培养基用量为接种量2ml以下15ml 管 接种量5ml为40ml 管 63 医疗器械采样及检查方法 手样钳 镊子等大件医疗器械 取2件用蘸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采样 将棉拭子投入5ml无菌洗脱液中 将采样液混匀 接种于需氧 厌氧培养管 共6管 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 与霉菌培养基 共4管 接种量为1ml 管 培养基用量为15ml 管 64 医疗器械采样及检查方法 检测方法 需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管待检样品的需氧 厌氧培养管及阳性与阴性对照管30 35 培养5天 霉菌培养管与阴性对照管20 25 培养7天 培养期间逐日检查是否有菌生长 如不能从外观判断的样品需作涂片染色镜检 65 医疗器械采样及检查方法 无菌检验的结果判断阳性对照在24h内应有菌生长 阴性对照在培养期间应无菌生长如需 厌氧管及霉菌培养管内均为澄清或虽显混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 判为灭菌合格 如任何一管明显混浊并证实有菌生长 应重新取样 分别按同样方法复试2次 除阳性对照外 其他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 否则判为灭菌不合格 66 无菌检验注意事项 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 若样品保存于0 4 则不得超过24h被采表面 100cm2时 取全部表面 被采表面 100cm2时 取100cm2 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 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和剂 67 医疗用品细菌菌落卫生标准 68 洗脱液的配制方法 69 常用消毒液的相应中和剂 70 手术室环境的监测 层流手术室的空气监测方法浮游菌浓度监测法 cfu m3 沉降菌浓度监测法 cfu 皿 71 手术室环境的监测 沉降菌浓度监测法采样时间 级洁净手术室和洁净辅助用房检测前 系统已运行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