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新农村建设住宅区测绘过程毕业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靖江新农村建设住宅区测绘过程毕业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靖江新农村建设住宅区测绘过程毕业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靖江新农村建设住宅区测绘过程毕业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靖江新农村建设住宅区测绘过程毕业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5 页 共 34 页淮海工学院二一五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 绪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价格也节节攀升,利用地下空间开挖基坑成为建筑商常用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手段。虽然这种方法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在基坑的施工过程中也会有一些问题出现。目前基坑工程一般集中在城市中,施工场地四周有大量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基坑的开挖会导致各种不利于施工的结果,轻则土体形变重则基坑被破坏,施工进度完全停滞不前,甚至会发生安全事故。因为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的状态,土压的计算,土体的变形都没有成熟的计算方法,所以为保证基坑工程期内基坑支护结构和邻近建筑物的安全,积累工程经验和施工水平,基坑监测是基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 工程概况2.1 测区地理位置靖江位于江苏省苏北平原南端,泰州市南部。其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1563208,东经1200112033之间,全市土地总面积664.76平方公里。靖江位于下苏北平原地带, 地势平坦, 南低北高,多在黄海高程2.54.5米。靖江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由于受季风环流势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季风性和过渡性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冷寒少雨。年平均降雨量为1060.4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5.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44.1小时,年平均湿度82%。2.2 测区概况靖江新农村建设住宅区位于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园区,东兴北路以东,十圩港西路以西,纬五路以北,北二环以南,基坑北边分布几个小型厂区,总建筑面积约93439.3,具体位置如图2-1。场地位于软硬土交界处,土层分布欠均匀、稳定,基坑开挖区域土质以粉质粘土为主。浅部地下水水位较高。水量丰富,主要赋存于软土中,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附近河流,主要排泄渠道为东侧河流。场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图2-1 靖江新农村建设住宅区地理位置图2.3 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周围环境和地基复杂情况决定了基坑工程监测等级。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5.8米,综合场地地质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三级,重要性系数为1.0。本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基坑周围有周边小区自来水供水管,北侧还有厂区,所以环境等级定为为二级。基坑周围土性良好,也没有山坡和坑塘,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所以地基复杂程度为中等。综合考虑本基坑监测等级定为二级。2.4 基坑围护结构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基坑的围护结构不仅保护了地下施工的顺利进行还保护了地面建筑物和周围管线的安全,所以一个安全可靠的基坑围护结构十分重要。根据基坑周边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本工程采用两级放坡、重力式挡墙、钻孔灌注桩支护。3 参考规范以及监测目的3.1 参考规范(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5) 常州市基础工程公司设计说明;(6) 基坑围护设计方案、地方现行的标准、规范和规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3.2 监测目的基坑的施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与之相关的基坑附近土地、建筑物形变等环境受影响状况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基坑主体及周边环境进行三维空间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这样既能为工程的决策、修改和施工质量控制提供最新监测信息,又能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为以后的施工积累经验。基坑监测的主要目的如下: (1)利用监测所掌握的信息来指导施工的进度,并能通过数据的反馈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优化基坑设计,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安全级别。(2)方便了解施工场地附近环境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以便做好防范措施,保障周围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4 监测内容与点位布设4.1 监测内容依据一般基坑监测的经验并结合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本次监测的内容如下:(1)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2)围护墙(边坡)顶部垂直位移监测;(3)围护墙外侧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4)基坑外围地下水水位监测;(5)邻近建筑物沉降监测;(6)邻近地下管线沉降监测。4.2 点位布设 4.2.1点位布设要求(1) 监测点为保证观测准确性应该能从基准点观测到并能将工程最容易形变地点的变化状况监测并反应出来; (2)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应该在每条边上均布设监测点,监测点之间的间距不小于30m;(3) 应该能够反映变形规律,能够准确表现出变形曲线;(4) 应该保证点位使用时不被遮挡,被破坏。 图4-1 靖江新农村建设住宅区监测点位图4.2.2 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布设(1)为方便观测,水平位移监测点和垂直位移监测点一般为共用点。为保证精度,两个监测点的距离应该在020m之间,且每侧边监测点不得少于3个;(2)两个支撑点之间必须布设监测点;(3)围护墙侧向变形(测斜)监测处容易变形也应该布设监测点。本次基坑监测共埋设38个监测点,其中基坑北侧布设15个监测点;东侧布设6个监测点;南侧布设12个监测点;西侧布设5个监测点。本次监测点沿基坑周边布设,所有易变形处均有布设点且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均有监测点,布设方案符合监测点布设的基本原则。4.2.3 土体深层侧向变形(测斜)监测点布设(1)基坑周围如有比较重要的建筑物,将监测点布置在需要建筑物邻近土体中;(2)考虑到监测精度的问题,布置在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间距宜为监测点布置间距的12 倍;(3)监测点布置深度一般比围护墙(桩)埋深510m。基坑共布设3个深层测斜孔均在基坑与工厂接触区域,极具代表性且间距合适测量方便。4.2.4 基坑外地下水水位监测监测点布设(1)监测点应该布置在地下管线相对密集处,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2)监测点间间隔应在2050m之间,周围环境复杂的地点应该有适当的保护措施;(3)观测管一般埋置在深度为68m的土层中。 本次坑外地下水位监测共布设在基坑四周5个水位监测孔,北侧3根与测斜孔同管,有助于提高观测精度,便于基坑建设时的实时监测。4.2.5 邻近建(构)筑物垂直及水平向位移监测点布设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建(构)筑物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要求: (1)在建筑物四角或者是建筑物伸缩缝上均该布设监测点,且建筑物墙体每边监测点个数不得少于3;(2)不同地基的分界处;(3)建筑物变形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在基坑周边建筑物上共布设了16个沉降监测点,测点之间距离合适,且互不影响,能够准确反映周边建筑物的沉降情况。4.2.6 邻近地下管线监测点布(1)为方便监测,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为共用点。两个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在1525m之间最为合适;(2) 根据测区内待测管线的综合情况确定监测点,最内侧和最外侧的管线上均要布设监测点;(3)管线监测点布置方案应征求有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基坑周边管线上共布设了6个沉降监测点。均布设在东兴北路延伸处,该处管线密集分布有雨水、自来水、污水、通信电缆等,本次观测主要是对自来水管进行观测。本工程监测点布设依据新农村建设住宅区基坑设计图纸资料以及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充分考虑到基坑施工的特点及地形、地质特点和测量方法的可行性,点的疏密程度既能较好反映基坑的变形情况,又能满足监测的精度要求和减少监测费用,该监测点布设方案是最佳布设方案。4.3 使用仪器4.3.1 沉降监测 本设计采用二等水准测量,使用美国Trim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以及配套的条形码铟钢尺,其准确读数为0.1mm,可估读至0.01mm,每公里往返高差数偶然中误差为0.3mm,完全满足本次沉降观测需要。4.3.2 水平位移监测本设计使用Sokkia NET05X全站仪,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差为0.5;以索佳反射片为合作目标时,在200m的范围内提供亚毫米级(1mm+1ppm)的测量精度。4.3.3 深层土体位移监测本设计采用CX-03型测斜仪,测量范围:0到50(与铅垂线的夹角);精度:+4mm/15m,分辨率:0.02mm/8。4.3.4 基坑外围地下水水位监测采用SWJ-8090型钢尺水位仪。最小读数:1mm重复性误差:5mm。所有使用仪器如下:表4-1使用仪器基本信息表序号仪器名称数量精度1Sokkia NET05X1台1mm+1ppm、0.52Trimble DiNi031台0.5mm3铟钢水准标尺2把0.02mm4测斜仪1台0.5mm5水位仪1台5mm5 变形监测网的设计5.1 基准点布置 布置基准点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基坑对周边地表图层的的荷载的影响,以下为基准点布置的一些基本要求。 (1)控制网的起点应该放置在距离变形区适当距离的位置。 (2)图形结构尽可能简单方便计算精度。 (3)在设计控制网的时候应该将其他所有测量方法的重复观测点考虑到,以便把其它方法所测到的相对位移转变为绝对位移。 (4)选择合适的基准点方便设计多个网型,对比结果可以提高成果的可靠性。 (5)使用其他方法例如正倒锤法、引张线法配合监测网获得更高精度。 埋设方法见下图:图5-1沉降观测基准点布置图 图5-2靖江新农村建设住宅区监测设计基准点布设图 根据现场踏勘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基坑监测控制网为避免施工降水及机械干扰,布设在距基坑约100米以外的位置,共由5个点组成,分别按J1J5进行编号。基准点布设图如图5-2所示。5.2 水平位移监测网的布设 5.2.1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网 GPS网、导线网、边角网和视准轴线等形式是水平位移监测网最常用的布设形式。 (1)基准带应当布设在变形较小外但又不宜离施工场地太远的地方且数量应大于等于3 点。基准点选点时要注意该点的稳定性。(2)水平位移监测网应定期进行检测。每次变形监测时都应该将三个控制点联测,并选取稳定的点作为基准点。表5-1 水平位移监测网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变形测量等级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最弱内边长相对中误差适用范围一级2001.01.01:200000一级工程监测二级3001.53.01:100000二级或三级工程监测三级5002.5101:50000条件许可时三级工程监测5.2.2 控制网设计与选择由实地考察后,基坑附近有已知点4个,编号P1P4。现由这四个已知点对基坑布设平面位移控制网。现提供两套布网方案,分别是导线网和三角网。分析两种网型可靠性。(1)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三角网主要技术应符合表5-2的规定:表5-2三角网的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二等91.01/3000001/120000三等51.81/200000(首级)1/120000(加密)1/80000四等22.51/120000(首级)1/80000(加密)1/45000一级小三角15.01/400001/20000二级小三角0.510.01/200001/10000 (2)导线和导线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应符合表5-3的要求:表5-3光电测距导线的技术要求 等级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三等153000181.51/60000 四等10160018 2.51/40000 一级3.630015 51/14000 二级2.42001581/10000 三级1.512015121/6000 由实地考察后,基坑附近有已知点4个,编号P1P4。现由这四个已知点对基坑布设平面位移控制网。现提供两套布网方案,分别是导线网和三角网。分析两种网型可靠性。(4) 附合导线网以P1P2和P3P4作为已知边以附合导线形式布设控制网。网形示意图如图5-3所示。图5-3附合导线网实地丈量后得出:S=600m,S=400m,S=280m,S=630m,S=270m,S=490m,S=220m,S=450m。利用公式估算法计算导线网的精度估算:单一导线最弱点对起点的点位中误差公式: + (5-1)式中 距离丈量时的偶然影响系数,外业结束后按导线等级概算求出。近似平差时可假设:悬空丈量取0.001,沿地面丈量取0.002;距离丈量时的系统影响系数,可计算求出。近似平差时可假设。以上精度要求根据一级导线网规范规定; 导线各边边长总和。 L导线闭合边的长度。 导线测角中误差。一级导线网为8; 导线终点至各点距离 J3点为最弱点,P2、P3为已知点,现估算J3点对P2及P3的点位中误差M1、M2。从P2点到最弱点: S1=1310米 L1=1270米 =220900代入点位中误差公式得=0.00644从P3点到最弱点 S2=980米 L2=930米 =1362200代入点位中误差公式得=0.0040把与的结果代入公式M=得最弱点点位中误差M=0.04967m=4.97cm5cm,综上所述,此方案精度达到要求。 (5)三角网由四个已知点分别组成两条导线边,作为已知边,沿路线方案布设一级小三角网。全网由六个三角形构成锁状,总点数为9个,平均点间距为682.5米。网形如图5-4。图5-4 三角网利用公式估算法计算中点多边形网的精度估算:相对中误差的形式: = (5-2)利用微分公式可转化:m=106 (=0.43429) (5-3) m=106 (5-4) m=m (5-5)式中: ; 设:R=+可以进一步转化成: m=m (5-6)用上述公式从起始边P1P2到最弱边的权倒数:已知:m=2.5,1/40000,m=r,r=5 m=106=10.85725 m=18.3066 (5-7)同样从起始边P3P4到最弱边的权倒数:=4/3=29.2556 m=21.9903 (5-8) m=m*m/ (5-9) =18.3066*21.9903/ =16.9005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6.9005/434290=1/256971/20000 (5-10)综上所述,此方案精度能达到要求。方案对比论证(1) 首先,从精度指标上来考虑。经过精度估算,两种方案的误差都在限差之内,符合规定要求。(2)从网的可靠性标准分析。单一的可靠性标准并不能决定整个网的质量,进而难以获得可靠的符合要求的网。所以一般只把可靠性作为约束条件处理。(3) 最后,从费用标准来进行分析。在质量指标都能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选出需要经费最少的布网方案。布网费用表达为: C总=C设计+C造埋+C观测+C计算+C分析由于三角网的边数角度测量多于导线网,在观测方面的经费就要相对而言多一些,因此在计算和分析方面经费也相应增加。所以总体来说选择导线网较为合理。5.3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布设 5.3.1 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要求(1)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基本形式是由水准测量方法一次布设成闭合环形的水准网。(2)一般把垂直位移监测网分为三级。 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5-4:表5-4 垂直位移监测网水准测量技术指标等级测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符合差、闭合差(mm)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适用范围(相应精度)一级0.150.30.45一级基坑监测工程(国家一等水准测量)二级0.51.01.5二级三级基坑监测工程(国家二等水准测量) 垂直位移监测网施测要求如下:(1) 垂直位移监测网观测指标见表5-5。表5-5垂直位移监测网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变形测量等级水准仪型号视线长度(m)前后视较差(m)前后视累计较差(m)视线离地面高度(m)基辅分划读数差(mm)基辅分划高差之差(mm)一级DS0、DSZ05300.71.00.30.30.5二级DS1、DSZ1502.03.00.20.50.7三级DS3、DSZ3755.08.0三丝能读数2.03.0(2)在确定水准基准点稳定后才能开始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施测。(3)水准基准点高程值是连续二次观测的平均值。(4)每12 个月都应该对监测网进行一次重复观测,不稳定的水准基准点应另行补设。5.3.2 垂直位移监测网设计图5-5附合水准网根据5.3.1要求和指标,由已知点P2,P3建立附合水准网。网形如图5-5所示。利用公式法进行精度估算 (5-11) 式中 每公里水准路线的偶然中误差; 每公里水准路线的系统中误差; L水准路线的长度。 和的大小,按表5-6的规定表5-6精度要求水准测量等级(毫米)4.010.00.82.0由观测得:L1=1320m,L2=1360m M=11.789mm M=11.97mm根据加权平均的原理: M= (5-12) 代入公式得: M=8.464mm,在限差之内。综上所述,此方案精度能达到要求。5.4 基坑控制网基准点位移的稳定性检验在基坑监测中,由于施工条件复杂,控制网中的一些点就会由于各种因素而被破坏或产生位移,控制网中网点是基坑监测中的各个指标的参照,如果网点出现位移,目标的位置是不可能被正确测出来的,因此基准点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检测基准点的稳定性是变形监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检测基准点稳定性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平均间隙法。通过统计检验的办法,来判断相同的水准基点的两个平差高程差是否因为测量的误差而出现的,还是由自己本身点位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每期观测分别作秩亏自由网平差求得各水准点的高程。设第一期观测求得的第j点的高程为H,第2期观测求得的该点的高程为H,则间隙d = H - H ,写成矩阵形式为: (5-13) , , (5-14)式中u为网中水准点的个数。由间隙点d可按下式计算单位权方差 (5-15) 式中f为独立的d的个数,即f= dim(d) - 1;另外,由每期平差的改正数可计算该期的单位权方差 (5-16)式中:V为观测值改正数向量; P为观测值的权矩阵; n为第i期观测值个数。首先对和的同一性作F检验。假设两期单位权方差相同,将数值较大者作为分子,计算统计量 (5-17)选取显著水平,由第一自由度f1与第二自由度f2,从F分布表中查得分位值fa,f1,f2,,若F0 Fa,f1,f2,接受原假设,即认为与无显著差异,则可以用下式计算两期观测综合的单位权方差 (5-18)式中 。若观测期间网中所有的水准点都是稳定的,则间隙d与改正数V均为正态变量,而与是同一正态母体的方差的无偏估值。 (5-19)将与代入式5-19中计算的结果服从F分布。将F值与由显著水平和自由度f,查F分布表得到的分位置进行比较,就能判断水准点的稳定性:若F F,则网中所有的水准点都是稳定的;反之,网中存在动点。为了进一步找出动点,可将水准点划分为稳定点组F和动点组M两个分组,对间隙d及其权矩阵P作相应的分块。将分成稳定点影响和动点影响两个部分,需采用如下变换 (5-20)则有: (5-21)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先假设一个动点(即M组中只有一个点),并依次将网中各点轮流当作动点,计算(),再取对应点所相应的点为实际上的动点。在剔除动点后,剩余点的稳定性则由统计量 (5-22)的检验来决定。在F1小于相对应的分位值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稳定的水准点;如果F1大于或者等于相对应的分位值时,那么就应该要继续排除动点,并且继续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答案,得到稳定水准点。6 基坑监测控制网观测及基坑巡视 6.1 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监测等级、现场条件、设计对参数的要求、建筑方的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是变形测量的3种基本点。其中基准点布设应该满足下列要求:(1)在确定其稳定性后使用;(2)在规定区域内布设,数量不得少于3个;(3)监测期间,定期监测点的稳定性;(4)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点不被破坏。 在远离基坑沉降的区域内,选择2个点来作为监测网的基准点能满足观测需求。6.1.1 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水平位移测量方法在基坑边线外4-5m处,用钢筋混凝土浇灌6个观测墩,用以全站仪的对中,其对中误差应小于0.1mm。在坡顶设置观测目标,强制对中螺杆用于全站仪照准,对中螺杆应与视准轴线尽量重合。对于对中杆和中心标志应该才去一定的保护措施,以在后续的监测中能够继续使用。水平位移测量方法采用极坐标观测法,即给基坑的每个周边建立一条轴线(即一个固定方向),通过全站仪自动测角,自动测距,计算出监测点的三维坐标(X,Y,H)。本期位移量是由本次监测值减去上次监测值,累计位移量是由本次监测值减去初始监测值。6.1.2 围护墙(边坡)顶部垂直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步骤:由于观测目的是为了测量出一段时间内的高程变化量即可。假设某一点的高程为标高,利用高精度的水准测量(二等水准)在合适的地方选取另外两点并测出其标高。以此三点作为已知水准点组成水准闭合或附和网来进行高程监测。本次测量根据实际要求采用二级精度测量,初始观测应该观测两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观测值。本期位移量是由本次监测值减去上次监测值,累计位移量是由本次监测值减去初始监测值。6.1.3 围护墙外侧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在基坑支护桩体内埋设测斜管。测斜管埋设时应保持垂直、防止发生上浮、断裂、扭转测斜管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位移方向保持一致。施工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在斜侧管上部加大口径套管,这是为了保护斜侧管防止其在后续施工中被破坏或者阻塞。测斜方法:将测斜仪探头沿管体缓缓下滑至管底,在恒温一段时间后,将探头缓慢提升每隔0.5m测一次位移,测完后,将探头倒转180度,重复上次测量。用高精度全站仪测量管顶位移。如管顶存在位移,则对测斜仪测得的位移值进行修正,得到所测实际位移量。6.1.4 基坑外围地下水水位监测在基坑边坡外围采用钻孔法埋设水位管。水位管埋设时应保持垂直、防止发生上浮、断裂、扭转水位管,水位管与钻孔之间的孔隙应填充密实。施工过程中经常可以见到在水位管上部加大口径套管,这是为了保护水位管防止其在后续施工中被破坏或者阻塞。待水位稳定测其初始值。各水位孔孔口高程及各孔水位面到孔口高度要在降水前获取以免受降水影响,通过计算得出水位孔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最少连续两次初始测量的均值。为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监测过程中要定期检测孔口标高。6.1.5 邻近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沉降监测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及道路沉降监测其观测方法与基坑观测方法基本相同,但精度可降低些。6.2 基坑现场巡视在基坑监测的过程中与施工单位人员的交流和配合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与施工单位及时交流信息和资料,才能实时掌握施工进度与施工工况。基坑巡视主要观察围护结构的施工质量、管道渗漏以及强降雨等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对基坑的影响。同时注意基坑周围的地面裂缝、邻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裂缝等工程隐患的早期发现,并用摄影测量的方法记录裂缝,分析变化趋势,以便发现隐患苗头及时处理。7 监测周期及报警值7.1 监测周期 观测周期是由建筑物的特征、观测精度要求等因素决定的。所有监测项目的测点在埋设完成之后,基坑开挖之前必须对初始数据进行不少于三次的采集以便精确初始数据。 各监测点布置后,即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应采用往返测或单程双测法(测三遍),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根据变形的速度,大小和目的,来确定变形监测的频率。监测频率能够反应出物体变形的变化规律。比如变形量大时,也应该相应增加变形监测频率,当变形量比较稳定时,监测频率也相应减少。 工程建成运营初期,需要对其多次监测,所以监测频率较大;在工程运营一段时间后,其稳定性相对比较平稳,所以也应该可以减少监测频率。根据设计、基坑类别及本地区工程经验,监测周期如下: (1)开挖至浇好垫层:每隔1-2天观测一次; (2)浇好垫层-浇好底板:每天观测一次; (3)浇好底板后7天内:间隔两天观测一次; (4)浇好底板后7-30天内,间隔五天观测一次; (5)浇好底板30天基坑回填:间隔10-15天观测一次; (6)强降雨后及时进行基坑补充监测。7.2 监测报警值 监测报警值应由量变化速率与累计变化控制,报警值不应超过设计控制值。7.2.1 报警值确定原则各监测项目报警值的原则:(1)满足设计预算的数值;(2)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3)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4)基坑监测的具体报警值因该由监测对象的主管部门的具体需求定制。7.2.2 报警值(1)坡顶水平位移速率连续三天2mm/d,累计水平位移20mm;(2)坑顶沉降连续三天2mm/d,累计20mm;(3)深层位移速率连续三天5mm/d,累计50mm;(4)周边建筑(构)物、管线、道路沉降(抬升)速率连续2天1mm/d;(5)周边建筑(构)物、管线、道路累计沉降(抬升)量20mm;(6)房屋差异沉降1/1000; (7)地面发现宽度6mm裂缝。7.2.3 恶劣气候条件下加强监测及信息反馈预案(1)成立基坑工程应急指挥部,事先确定好相应的人选,在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集中力量处理;(2)现场设立基坑监测项目部,保证24小时与施工各相关单位的通讯联络;(3)配备一定的防风防雨工具,保护类监测仪器设备在恶劣条件下能够正常使用;(4)对所有的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保证需要用时能够使用;(5)遇到突发情况时,应该有检测人员常驻在现场对数据异常地段不间断跟踪监测;(6)使用快速测量的方法,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及时将基坑的变化情况反映出来;8 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8.1 监测数据处理 从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到数据的传送,根据传送的数据分析而采取措施等都是监测数据处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1) 数据采集,对数据初步分析判断监测对象的安全状况。 (2)数据录入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3) 生成初步成果报告。 (4)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异常值,应该立即通知施工方暂缓施工并去实地考察提出具体解决措施直到问题解决才能继续开工。(5)生成监测成果报告后,生成最终报告。报告和相关主要数据、图表一并给各相关方。8.2 监测报告要求观测数据经检查无误后在现场办公室输入计算机,建立基坑监测数据库,用软件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报表和曲线,监测报告应做到:(1)监测报告应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和完整,正常情况下当天提供口头报告,次日提供文字报告;(2)发现异常现象,立即对数据异常处加强监测;(3)监测数据如达到或超过报警值,应及时通报有关各方,一起讨论研究补救措施以保证工程继续施工;(4)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要进行分析,并将完整的电子版监测数据、监测时程曲线图及监测报告提交给施工方;(5)监测报告的数据应该反映各监测点的日变化率、累计变化率、监测结论与建议;(6)对前期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选择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的函数进行处理,对变形趋势进行预测;(7)报告包括阶段性监测报告和总结报告,阶段性监测报告在每个阶段会提交一次,总结报告会在施工结束所有数据处理完成后交给各个有关部门; 在原始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手段或力学分析,结合监测和施工过程,对基坑变形以及稳定性进行定性或定量预测。8.3 信息反馈流程图业主、相关单位外部条件变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监测人员当日口头报告,次日提供文字报告监测调整意见调整计划图8-1 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8.4 预警信息反馈监测单位基坑监测日报表监理单位继续开挖观测数据是否接近预警值建设、设计、监理、施工方否是提出处理措施方案按处理措施方案施工图8-2 预警信息反馈程序图8.5 报告提交 每次监测工作完成后,及时提供有关监测数据资料。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总的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1)坡顶水平、垂直位移报告及沉降曲线图; (2)深层位移测斜记录及曲线图; (3)坑外水位监测记录及曲线图; (4)周边民房沉降记录及曲线图。8.6 监测分析8.6.1 特征数据分析表 本次监测数据汇总处理后得到下表(各项监测数据见附表)表8-1 特征数据分析表监测类别监测次数特征数据基坑顶水平位移35累计最大位移点/位移量单次最大位移点/位移量最大位移速率WY1/102mmWY1/23mmWY1/23mm/天基坑顶垂直位移31累计最大沉降点/沉降量单次最大沉降点/沉降量最大沉降速率WY16/9.6mmWY9,WY21,WY35/1.2mmWY2,WY1/40.7mm/天周边管线沉降31累计最大沉降点/沉降量单次最大沉降点/沉降量最大沉降速率G2/16.8mmG2,G5/1.3mmG2/1.1mm/天周边建筑物沉降31累计最大沉降点/沉降量单次最大沉降点/沉降量最大沉降速率F4/82.3mmF4/31.9mmF4/31.9mm/天深层水平位移15累计最大位移量(孔号)单次最大位移量 (孔号)最大位移速率(孔号)CX1/45.82mmCX1/4.87mmCX1/162mm/天坑外地下水位44累计最大变化量单次最大变化量最大变化速率SW5/0.67mSW3/0.76mSW3/760mm/天8.6.2 各监测项目全过程发展变化分析 (1)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 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点的变形数据曲线图,请参阅附表附图。 从数据成果表及曲线图可以得出,基坑顶各监测点水平位移、沉降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具体表现如下: 各水平位移监测点变化均为向基坑内位移,变化范围在16mm102mm之间。 各垂直位移监测点最大累计变化量以下降为主,变化范围在2.4mm9.6mm之间,变化量较小。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基坑北侧监测点位移较大,WY1监测点累计位移达到102 mm。 本次监测过程中北侧为重点监测对象,在监测过程中,该处变化较大,情况异常,后经施工单位及时处理,未发生安全事故。 基坑在开挖-底板浇筑期间,基坑变形趋势较为明显,变形量较大;地下室墙体施工后各点变化趋于稳定。 总体来看,基坑顶位移北侧出现较大变化,在现场施工人员和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基坑边坡未发生坍塌事故。保证了基坑的正常施工。 (2)周边管线沉降监测 周边管线沉降监测点的详细变形数据,请参阅附表附图。从图表与曲线图可以看出:基坑在整个开挖施工过程中,G1、G2监测点沉降量较大。 (3)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周边建筑物沉降各监测点的沉降曲线图,请参阅附表附图。从曲线图中可以得出,根据预期和监测点得变化规律来看,两者在数值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即离基坑越近,点位变化越大。 周边建筑物沉降在数值上表显示出规律性,主要特征有: 各个地表沉降位移测点最终变化均以向下为主,范围在6.9mm82.3mm之间。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基坑北侧房屋出现裂缝,监测点F4变形量最大,达到82.3mm,房屋变形严重,施工单位及时进行了处理。 地下室施工结束以后各监测点变化量趋于稳定。 (4)深层位移监测各监测孔的沉降曲线图,请参阅附表。从曲线图可以得出,测斜监测孔位移变化规律,与基坑开挖施工工况有关,且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主要特征有: 监测孔孔顶位移量与该处基坑顶位移量基本一致。 基坑进行开挖阶段时,监测孔变形曲线呈向基坑方向位移趋势,且变化明显。 基坑挖至底标高后,监测孔变化速率明显减小。 (5)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坑外地下水位的详细变化情况,请参阅附表与附图。 本工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期水位基本平稳;在开挖中期,水位下降;顶板完成后,降水停止,水位上升,水位变化趋于稳定。在监测过程中未发现有异常变化。9 监测人员的配备 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将专门成立监测项目部,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组织机构如下图9-1所示。项目组主要由长期从事工程监测、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组成,其中项目负责人1人、测量技术人员1人、测试和巡视技术人员1人(现场巡视)、测量工人3名。现场监测人员在项目负责人指导下完成日常监测、资料整理、技术分析及预测工作,项目负责人对整个项目负责。监测项目部、应急指挥部 现场负责人测试、巡视技术人员测量技术人员、测工项目负责人图9-1 监测项目组织结构图10 作业安全10.1 安全生产及技术保障安全施工不仅仅是执行国务院、建设部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规定,更是对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负责任。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入到每一个施工过程中,使安全生产工作时时刻刻在我们心头萦绕,严防各类事故发生,以安全促生产。10.1.1 安全生产要求(1)项目负责人兼职安全工程师,并同单位签订安全责任状;(2)每位监测人员进场前均需接受安全教育,未接受安全教育的监测人员不准进入现场;(3)无条件服从业主及施工方现场安全管理规定,积极配合业主做好安全工作,对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进行批评和相应的处罚;(4)配备工作服、安全幅、劳保鞋、安全带等防护用品;(5)进入施工现场应正确穿戴个人劳动保护用品,执行相关操作规程;(6)凡从事2米以上高处作业人员(无可靠防护措施)必须系安全带。10.2 技术保障措施10.2.1 测试方法(1)指派专门测试人员,降低人为造成误差;(2)同一项目使用一台仪器,减少仪器误差;(3)在基本相同的时间段内监测,降低环境影响;(4)使用相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测试,减少计算误差;(5)选择固定的监测线路,减少线路造成的误差。10.2.2 测试仪器(1)监测所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到制定检修单位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才能用于监测;(2)每天测试先对即将使用的仪器进行检查,以免出现拿到施工现场后出现仪器异常问题;(3)若使用过程中出现仪器异常现象应该立即换一台仪器并对测过的数据重新监测。10.2.4 数据处理(1)使用绘图软件南方CASS,CAD等对数据进行处理;(2)生成的报告经多方校核无误后方可送给施工方;(3)测试数据发生异常要及时对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分析。10.3 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本次监测将严格执行相关测量、测试规范、规程、和有关规定,按照ISO9001:2000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为确保本基坑监测项目满足工程设计及施工安全的要求,项目中标后应进行质量策划,编制具体实施的质量计划。项目参加人员都要有“质量第一”的概念,质量管理工作由项目负责人直接负责,并指定专人(质量工程师)担任质保工作。 质量保证措施如下:单位法人管理者代表质量工程师质量保证部总工程师项目部图10-1 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图11 工程概算11.1 点位埋设费基准点: 9个250元/个=2250元坡顶水平位移点(垂直位移点): 38点60元/点=2280元周边房屋沉降点: 16点60元/点=960元测斜管材料: 3孔8米/孔90元/米=2160元测斜管埋设费: 3孔180元/孔=5400元其他设备使用费: 500元点位埋设费小计: 13550元11.2 监测费根据本工程的设计要求和监测时间,本工程监测次数按50次计算(1) 坡顶水平位移监测费用: 38点100元/点次50次=190000元(2) 坡顶垂直位移监测费用: 38点60元/点次50次=114000元(3) 周围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费用: 1640元/点次50次=32000元(4) 深层位移监测费用: 3孔15米/孔14元/米次50次=31500元 (5) 地下水位监测费用: 5孔22元/孔次50次=5500元监测费小计: 367500元11.3 技术工作费 监测费小计25%=91875元合计: 人民币472925元。 结 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房屋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追求越来越大,基坑项目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安全施工,基坑监测就成为基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预计将来的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对工程施工进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基坑监测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监测。基坑监测内容有很多包括:支护结构、地下水状况、周围建筑物、周围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基坑周边道路、其他应监测的对象。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型科学,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