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研究综述树达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黄一昕 200921080123内容提要新闻,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最广泛的社会活动为反映对象,承担着迅速传播信息,反映社会舆论的重任。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最能体现的知识功底,也是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所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要想达到理想的采访目的,必须要有技巧性的提问,必须要使被采访者乐意接受,并积极配合。也只有把握提问的分寸尺度和技巧艺术,才会有可能让对方言之有物、言无保留,甚至说得行云如水。现如今,我发现许多新闻记者,对提问之技巧艺术并没有把握得很准,甚至还没有学习和利用提问的技巧与方法。本文遴选2000年以来国内有关新闻采访提问艺术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初步研究分析,对有些内容做了深入归纳和梳理,并结合目前学界对这一话题的种种见解,较浅显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关键词新闻记者 提问技巧 采访艺术 舆论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是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所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想要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记者,提问艺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巧和手段。记者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都体现了这个记者的所思、所想、所求,体现着他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高低。所以记者要时时刻刻考虑到,怎样把握提问的技巧,即问题怎样提出来最妙?能不能打动被采访者,使之愉快接受你的采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采访的技巧与提问的艺术。笔者以2000年1月2012年7月为时间界限,采用篇名检索的方法,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记者的提问”,检索到新闻与传播学相关研究论文21篇,采用主题搜索“记者的提问”,检索到相关论文143篇。本文主要以这些研究论文为样本,并结合其他有关学者关于提问艺术的研究资料,对其中相关提问的要求与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从记者提问的现状入手,综合分析记者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初步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记者提问的现状从上述有关论文和资料可以看出,当前有不少新闻记者,似乎都没有找到准确的提问方法,都由着自己心里所想去提问,没有做到把握全局、控制局面或者顾及到被采访者的感受。(一)有的记者提问很突然。“记者心中无数,提问信马由缰,对方自然无法配合,采访工作只能在敷衍了事中结束。”学者王子明认为。1983 年11 月,中国新闻代表团到日本访问,在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采访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会的五位日本中学生突然发问:“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二)有的记者提问很幼稚。在许多采访现场,人家忙得不可开交,或处理非常紧急甚至人命关天的事情,一些记者提出一些好气又好笑的问题。1995 年4 月的一天,北京隆福百货大楼起火,一位记者向北京市市长李其炎提问:“深更半夜起来亲自指挥抢救,有什么感想?”结果被市长斥责:“都什么时候了,还提这种问题?” 这种采访由于记者缺乏相关知识和行业了解,或仓促上阵,采访提问便显得幼稚而可笑,令双方难堪。1 (三)有的记者提问很拘束。学者杨武轩对此很有一些见解。他认为,一些经验不足的记者,在采访时有所拘束, 束手束脚,这会直接影响到对方的情绪,自然也不会认真回答问题,敷衍了事。(四)有的记者提问很轻浮。有一些过分放松自己情绪的记者,其行为轻浮, 说话没有重点, 不仅会让被采访者感觉不受重视,还会让他们觉得这次采访太过儿戏,回答提问的随意性很大。(五)有的记者提问很傲慢。还有一些记者,态度傲慢,把采访看成是展示自己的舞台,说话不分场合,提问时盛气凌人,出言不逊,让被采访者感到不被尊重,相当反感,自然会带着情绪回答问题,答案的真实程度自然值得质疑。2 二、记者提问的忌讳提问看似简单,其实有着大学问在里面,我们尤其要注意一些提问的忌讳。(一)叶旋的观点。学者叶旋认为记者提问忌讳有三点:1.忌提问语言没有信息量。新闻事实内容主要包含在采访对象的回答之中,而通过采访对象的回答是否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要求,关键在于记者的提问语言有没有一定信息量。记者的提问绝不能“以问代答”,只让采访对象答“是”或“不是”。2.忌“万能式”提问。“你有什么感想?”“你此刻的感受是什么?”等,这些“笼统型”的提问,似乎用在哪都能对付。由于万能式的提问笼统而没有针对性,所以对方往往很难回答。如果记者将问题具体化,则能够使对方既不好回避问题,又能提供具体情况。3.忌提问“外行话”。例如,有一位记者在采访一名小学生时,问:期末考了多少分? 小学生则答:我不知道。这个回答让这位记者感到莫名其妙。原来,这个学校已经取消了百分制,而是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制度。这位记者的尴尬就在于他没有了解现阶段小学教育的相关信息,造成了提问说“外行话”。3 (二)冯万建的观点。学者冯万建提出:1.提问忌大而不当,贵在有的放矢、具体准确。像“谈谈感想”、“谈谈体会”、“谈谈情况”之类的漫无边际的问话,问和不问一样,问了还显得记者没水平。王蒙当文化部长的时候,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他,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你对当前文艺界的现状有什么看法?”王蒙停了好一会,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回答说:“主流不错。”大而不当的提问,不但使采访冷场,而且只能得到这样大而泛的回答,得不到什么具体材料,浪费时间。提问贵在有的放矢、具体准确。2.提问要注意提问方式的把握,给对方留下回答问题的余地。记者在提问时即使对事情了解很多,也不要流露出来,避免对方只能用“是”还是“不是”这种的回答来应付。3.要即兴提问,不要照本宣科。记者在采访前应先列好一个采访提纲,但在采访中提出问题后,还应该边听边思考,抓住采访对象回答中有价值的东西及时补充提问。4.记者镜头前忌说外行话,忌中途打断别人的谈话。要避免此类问题发生,记者在采访前就应该注意对所要采访的问题做一些必要的研究,特别是采访一些专家学者时,更要注意对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做一番系统的研究,在采访中将这些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再传达给观众。此外,在电视采访时,如果忽然打断被采访对象的讲话,可能打断他的思路。但在采访对象离题万里时,记者要注意把他引导过来,但不要做得太生硬,应注意尽量不留痕迹。4三、记者提问的技巧与方法第一,提问是采访活动中记者智慧的最集中表现,更是衡量记者的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尺度,提问的技巧,体现了记者、访问对象、受众和社会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高文平认为提问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要问得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就是提问要有特点,要有个性,是只有由“这个”采访对象来回答才最为合适的问题。从采访对象实际看,对方最熟悉最想说也最有资格回答的是什么;从受众的心态看,他们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从报道思想考虑,记者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是什么。2.要问到点子上。点子,就是关键之处,要害之处,节骨眼上。在许多时候,记者看起来是在同采访对象聊家常,但是,它不是一般的闲谈、聊家常,不是谈好谈坏无所谓。在“聊”的过程中,记者要善于抓住访问对象的疑问点,即最想知道,最感兴趣又是疑惑不解的问题。在准备采访提问时,记者要根据疑问点确定好谈话的中心话题,然后按照事物的发展和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问,一直到水到渠成,让对方把有关中心问题的材料“全盘托出”。记者在提问时,如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之处,提问就失去了力度,采访也不会成功。3.提问要有新意,并讲究方式。要善于分析听众心理,通过提问引出听众想知道的又感到新鲜的谈话。提问要讲究方式。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大体说来,提问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例如:“对产权制度改革您是怎么看的?”“取得了哪些新成?”正面提问的好处是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般适用对领导同志,或与记者熟悉的对象。侧问:正面不好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反问: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这种方法应用得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迫使对方非回答不可,但要注意不要刺激对方,引起对方反感。设问: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启发对方思考,帮助对方回忆。要设问得好,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但在设问时,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诱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框框去谈。追问: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打破砂锅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但要注意不要把追问变成追逐。4.提问要从具体问题着手。提问时应尽量从具体问题着手,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避免大而空的提问,不要提过于笼统的使对方无法捉摸和无从回答的问题,因为访问时记者与被采访者是一对矛盾体。提问限制着被采访者,被采访者的回答又制约着记者下一个问题。如果记者的问题又空又大,那么被采访者只能以空对空,漫无边际,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提问本身也就失去了价值。如果记者要想了解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化整为零,从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或者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入手,问得越具体,回答也就越具体,所体现出来的新闻事实,经验,体会以及政策界限也就越具体,听众就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更相信它是真的。真正有说服力和最感动人的内容,还是具体而真实的事实。5第二、要注意把握好记者提问艺术的方法。(一)陈朝义的观点。陈朝义提出,在采访中,记者要置身于新闻现场环境,伴随着事态发展的进程边观察、边提问、边倾听。一是根据具体情况,将提问融入谈话之中。拍摄素材中的丰富画面以及同期声会给受众提供许多鲜活的信息,其中,提问是记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记者需要跳出事先掌握的材料。从“受众最想知道什么”的角度考虑,使问题紧紧围绕主题核心并直击要害,让被访对象说出内情。电视记者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尽可能获得新鲜、真实、生动的材料,捕捉最有价值的素材。二是在交流中善于辩证思维。记者以全社会为工作和服务的对象,要对各种新闻人物进行现场采访,既有普通受众,也有专家、学者,甚至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外国国家元首等等。记者在采访提问中为了应对干变万化的现场情况,必须具有相对广博的知识,这样才不至于说外行话。电视记者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是专家,但必须博览群书,有几分学者的才气,最好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历史、科学文化、经济生活都要有所涉足,并略知一二,从而使自己在采访提问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电视记者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思想要敏捷,头脑要灵活,善于随机应变,具有敏锐的思辨能力和话语控制能力。营造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采访时最好能以谈话、聊天的方式进行避免被采访对象精神紧张。为此,记者一定要控制好现场的气氛,包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采访对象的情绪。6 (二)刘志武的观点。学者刘志武认为:记者要想恰如其分地掌握好报道进程,首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提高现场采访时提问的质量,掌握好现场采访提问的艺术:1.高质量掌握提问的特征。电视记者在镜头前的采访提问,目的只有一个:代观众了解新闻事实。精彩的提问,不但可以有效地刺激采访对象的语言,使之答于所问,更重要的是通过镜头前记者的采访、提问,及对现场各种信息的梳理、分析,使观众更深地了解和相信新闻事实。好的提问,通常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通俗性:问话明白易懂,让人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对于电视记者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如果一名电视出镜记者在镜头前说了一句话而电视观众却听不懂,那么这句话等于没说,记者也就失去了出镜的意义。具体性:问话要让人容易回答,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避免大而空、避免笼统,提问从具体问题入手,不但能使采访对象便于回答,避免因话大而空使采访对象无从说起,造成冷场的尴尬局面,而且有利于新闻报道以事实说话。准确性:问话含义明确,切中要害,在语言使用上也要规范,开宗明义,准确明了地提问,也是对电视出镜记者现场概括能力、思辨能力的一种检验,同时也提高了采访效率,又能给电视观众简洁明了不拖沓的感觉。合适性:所提的问题要有特点,要适合于此时、此地、此事,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即由他回答最为合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提问要看对象,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客观性:要辩证地看问题,要历史地看问题,要全面地看问题,具体运用到电视记者的现场采访中,那就是提问时要用事实说话,忌带主观色彩,这一点在批评报道的现场采访中更要注意。2.较好的把握追问的妙处。追问是一种深入挖掘的提问方式。追问有助于扩展采访对象的回答。一个好的问题,记者是无法预知它的完美答案的。他们必须在被访者的回答中去思索问题的核心,在倾听中思考。有些时候被访者需要采访者的引导,如果采访者只是机械地将事先拟好的问题一一提出,而不关注受访者的回答,往往会遗漏一些有价值的东西。3.适时地提出尖锐的问题。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在采访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您在观众中有两个形象,一个是邓世昌,一个是三九胃泰,对这两个形象您是如何看待的?”听到这个问题,李默然有点意外。他说:你问到这个问题,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当时,我们有个学术团体没有活动经费,没法开展活动。正好这时候“三九胃泰”来人找我做广告,说给30 万。我想这正好可以解决活动经费问题。后来30 万元钱我自己一分也没要,全给了这个学术团体白岩松提的这个问题,真可谓柔中带刚、绵里藏针,在对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成就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又对名人做广告提出了质疑。事实上,许多成功的采访大都包含尖锐的问题。4.倾听也是一种提问。在电视现场采访中,倾听是常被出镜记者忽略但却相当重要的手段和环节。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除了用“耳朵听”以外,还要用体态语与采访对象充分交流,还要记录和分析采访对象的回答,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善“听”、善“问”,善“听”、善“断”。良好的倾听状态建立于记者的平等意识之上,那种投入情感的倾听方式,是鼓励采访对象说下去的最好办法。当然,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采访对象的精彩谈话,所以不应该因为听得入神而耽误电视现场采访的其他配套工作。5.感同身受发心声。中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发乎情”。电视记者在面对面的采访时,与采访对象之间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沟通,不仅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而且能够让采访对象在回答提问时情不自禁地吐露心声,并多有“高见”、“妙论”,使采访增色。7针对上述论点,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要学的东西多不胜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人胸腔引流管的留置与管理策略
- 成人腹腔引流管的留置与维护实践
- 山东省泰安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 网贷反诈骗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课 第3节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说课稿1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 网络餐饮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中学心育课说课稿-看你有多快
- XX小学教学辅助岗位职责
- 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课文1 快乐读书吧说课稿(pdf) 新人教版
- 2022届湖南省怀化市高考一模考试地理试题
- 介绍除湿机施工方案
- DB13(J)-T 8580-2024 双面彩钢板复合风管技术规程
- 教育教学课件:暑假生活(英文版)
- JGJ153-2016 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
- RV减速器核心零部件摆线轮如何通过数控铣削实现高效加工
- 大学生创业基础2000116-知到答案、智慧树答案
- 2024企业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白皮书
- 2024年的老龄化社会与养老产业
- 《胜任能力模型》课件
- 钣金生产工艺
- 《护士职业素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