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学 习 目 标核 心 素 养1.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2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应用(重点)3能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解题(难点、易错点)1.借助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素养2通过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学习及应用,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的素养.1数列的前n项和的概念一般地,称a1a2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n表示,即Sna1a2an.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已知量首项、末项与项数首项、公差与项数求和公式SnSnna1d思考:已知n,an,d能求a1吗?提示能,a1an(1n)d,然后代入公式1在等差数列an中,S10120,那么a1a10()A10B12C20D24D由S10120,得a1a1024.2已知an是等差数列,a110,前10项和S1070,则其公差d()ABCDAS1010a1d70,又a110,所以d.3等差数列an中,a11,d1,则Sn_.因为a11,d1,所以Snn1.等差数列Sn中基本量的计算【例1】在等差数列an中(1)已知S848,S12168,求a1和d;(2)已知a610,S55,求a8和S8;(3)已知a163,求S31.解(1)Snna1n(n1)d,解方程组得a18,d4.(2)a610,S55,解方程组得a15,d3,a8a62d102316,S844.(3)S3131a163133193.a1,d,n称为等差数列的三个基本量,an和Sn都可以用这三个基本量来表示,五个量a1,d,n,an,Sn中可知三求二,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以简化计算过程,同时在具体求解过程中还应注意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及整体思想的运用1在等差数列an中(1)a1,an,Sn5,求n和d;(2)a14,S8172,求a8和d;(3)已知d2,an11,Sn35,求a1和n.解(1)由题意,得Sn5,解得n15.又a15(151)d,d.(2)由已知,得S8172,解得a839,又a84(81)d39,d5.(3)由得解方程组得或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实际应用【例2】某抗洪指挥部接到预报,24小时后有一洪峰到达,为确保安全,指挥部决定在洪峰到来之前临时筑一道堤坝作为第二道防线经计算,除现有的参战军民连续奋战外,还需调用20台同型号翻斗车,平均每辆车工作24小时从各地紧急抽调的同型号翻斗车目前只有一辆投入使用,每隔20分钟能有一辆翻斗车到达,一共可调集25辆,那么在24小时内能否构筑成第二道防线?解从第一辆车投入工作算起各车工作时间(单位:小时)依次设为a1,a2,a25.由题意可知,此数列为等差数列,且a124,公差d.25辆翻斗车完成的工作量为:a1a2a2525242512500,而需要完成的工作量为2420480.500480,在24小时内能构筑成第二道防线建立等差数列的模型时,要根据题意找准首项、公差和项数或者首项、末项和项数2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70 m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1分钟走2 m,以后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 m,乙每分钟走5 m.(1)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2)如果甲、乙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甲继续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 m,乙继续每分钟走5 m,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次相遇?解(1)设n分钟后第1次相遇,依题意,有2n5n70,整理得n213n1400.解得n7,n20(舍去) .第1次相遇是在开始运动后7分钟(2)设n分钟后第2次相遇,依题意,有2n5n370,整理得n213n4200.解得n15,n28(舍去)第2次相遇是在开始运动后15分钟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探究问题1某仓库堆放的一堆钢管,最上面的一层有4根钢管,下面的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多一根,最下面的一层有9根假设在这堆钢管旁边再倒放上同样一堆钢管,如图所示,则这样共有多少钢管?原来有多少根钢管?提示在原来放置的钢管中,从最上面一层开始,往下每一层的钢管数分别记为a1,a2,a6,则数列an构成一个以a14为首项,以d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设此时钢管总数为S6,现再倒放上同样一堆钢管,则这堆钢管每层有a1a6a2a5a3a4a6a113(根),此时钢管总数为2S6(a1a6)613678(根),原来钢管总数为S6639(根)2通过探究1,你能推导出等差数列an的求和公式吗?提示Sna1a2an,把数列an各项顺序倒过来相加得Snanan1a2a1,得2Sn(a1an)(a2an1)(ana1)n(a1an),则Sn.3你能用a1,d,n表示探究2中的公式吗?该结果与Sn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提示Sna1n,即Sna1n.该公式是由探究2中的公式推导得出,都是用来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求解时都可以“知三求一”,求Sn时,都需知a1,n,不同在于前者还需知an,后者还需知d【例3】(1)已知等差数列an中,若a1 0091,求S2 017;(2)已知an,bn均为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分别为Sn,Tn,且,求.思路探究由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通项公式列方程组求解,或结合等差数列的性质求解解(1)法一:a1 009a11 008d1,S2 0172 017a1d2 017(a11 008d)2 017.法二:a1 009,S2 0172 0172 017a1 0092 017.(2)法一:.法二:,设Sn2n22n,Tnn23n,a5S5S420,b5T5T412,.1若an是等差数列,则Snnna中(a中为a1与an的等差中项)2若an,bn均为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分别为Sn,Tn,则.3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3a1540,求S17.解法一:a1a17a3a15,S17340.法二:a3a152a116d40,a18d20,S1717a1d17(a18d)1720340.法三:a3a152a940,a920,S1717a9340.1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在某些数列求和中也可能用到2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中,一共涉及a1,an,Sn,n,d五个量,若已知其中三个量,通过方程思想可求另外两个量,在利用求和公式时,要注意整体思想的应用,注意下面结论的运用:若mnpq,则anamapaq(n,m,p,qN),若mn2p,则anam2ap.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数列的前n项和就是指从数列的第1项一直到第n项的和()(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二次函数模型()(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能是一次函数模型()答案(1)(2)(3)2数列an为等差数列,它的前n项和为Sn,若Sn(n1)2,则的值是()A2B1C0D1B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形式为Snan2bn,又Sn(n1)2n22n1,10.即1,故选B3. 在一个等差数列中,已知a1010,则S19_.190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检索咨询中心招聘社会在职1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年盘锦市消防救援支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75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湖北恩施州立强学校选聘副校长、教师8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招聘交流选调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湖南长沙岳麓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湘江实验小学跟岗实习教师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福建省褡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招聘2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临沂市工程学校公开招聘教师(15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年安徽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广东惠州市惠城区纪委监委招聘编外人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7.2 共建美好集体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烧伤病人护理(查房)
-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共28张)2024版新教材
-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华中师大版)五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案设计
- 第12课后印象派与西方现代派美术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旅行社运作模式及经营效益预测报告
-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全套教学课件
- 中国书法艺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美术学院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 三年级数学加减简便计算400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