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研究.pdf_第1页
留园研究.pdf_第2页
留园研究.pdf_第3页
留园研究.pdf_第4页
留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留园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留园研究 姓名 盛迪平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 陈健 20090605 摘要 江南园林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不论从它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还是从它所体现的设计过程和手法上来说 都具有极好的研究价值 苏州的留园 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它在园林空间素质 建筑布局 叠石理水 植物配植等 园林构成上的处理都代表了江南园林艺术的精华 虽然目前对留园研究著作很多 但大都是从古典园林文学 历史 园林志 园林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没有对留园的基本造园原理和手法做深入的研究 本课题选取留园作为典型的个案进行研究 基本脉络是在实地考察和查阅大量文 献资料的基础上 对留园的历史概况 空间布局 道路系统 建筑 理水 山石 植物配植 铺装进行系统的论述和总结 并提出了笔者独到的见解 通过对留园 园林构成要素及其关系进行数据化 量化 三维化的分析 力求以现代景观设计 的分析手段和基本原理去剖析留园基本造园手法和丰富的设计内涵 从而丰富现 代景观设计的思想和理念 同时 努力寻找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和现代城市景观设 计本质上的内在联系与设计上的结合点 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意识中得到 传承 这是本文的现实意义 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研究成果 1 通过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的相互 验证 以及运用图底关系理论 得出了留园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则 针对留园创造 性地提出了封闭空间这个抽象空间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留园的空间序列 空间等级等空间特性 总结出一些基本规则 2 以历史和现状结合的研究方式 阐述留园道路系统的构成要素 论述了迷宫式的留园道路系统自循环以及无等级 的特点 并通过局部分解和整体组合的现代景观分析手法以及大量图示进行充分 的论证 3 着重运用图示分析的方法对留园的建筑 山石 理水 植物 铺装 进行了论述 验证造园名著 园冶 对江南园林要素规划设计规律的总结 4 探讨了留园在园林理水上的特点 总结了理水的基本规则 并根据同构性原理 扩展了对传统园林水的界定 创新了 中国式枯山水 的提法 通过图示化分析 赋予留园东部的园中园新的设计内涵 从而也丰富了中国传统园林理水方面的理 论研究 关键词 古典园林留园园林构成量化三维化分析 a b s t r a c t g a r d e n so fs o u t h e r nc h a n g ji a n gd e l t aa r ep r e c i o u s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s i ti s w o r t hs t u d y i n g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o fs o u t h e r ng a r d e n s u c ha s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s p o e t i ci m a g e r y d e s i g n i n gp r o c e s sa n ds k i l le t c l i ug a r d e nw h i c hi so n eo ft h ef o u r 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si nc h i n as t a n d sf o rs o u lo fs o u t h e r ng a r d e no nc o n s t r u c t so fi t f o r e x a m p l e h a n d l i n gs p a c e a r r a n g i n ga r c h i t e c t u r e p u t t i n gs t o n e s l e a d i n gw a t e ra n d a p p o r t i o n i n gp l a n t sa n ds oo n m a n yr e s e a r c hw o r k s o nl i ug a r d e na n a l y z ef r o m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 g a r d e n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a n dg a r d e nc u l t u r e t h e yd on o ts t u d yf r o mb a s i cg a r d e n i n g t h e o r ya n ds k i l l n o w t h i st h e s i sd i s c u s s e st h eh i s t o r y s p a c ea r r a n g e m e n t r o a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w a t e rl a y o u t s t o n e p l a n ta l l o c a t i o na n dp a v i n go fl i ug a r d e n a c c o r d i n g t of i e l ds u r v e ya n dal o to fl i t e r a t u r ed a t a t h ew r i t e rs u b m i t sh i su n i q u eo p i n i o no n t h e m t h r o u g hd i g i t i z i n g q u a n t i f y i n ga n d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l yd i s c u s s i n gt h e c o n s t r u c t sa n d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m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t h eb a s i cg a r d e n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d e s i g ni n t e n s i o no fl i ug a r d e nb y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sa n d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 so f m o d e ml a n d s c a p ed e s i g n t oe n r i c ht h ec o n c e p to fm o d e m l a n d s c a p ed e s i g n a c c o r d i n g l y m e a n w h i l e i tm a k e sg r e a te f f o r t st of i n di n n e rc o n n e c t i o na n dj o i n tp o i n t b e t w e e n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 g a r d e na n dm o d e mc i t yl a n d s c a p ed e s i g n 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i st h e s i si st om a k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n h e r i t e di nm o d e m d e s i g n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t h e s i sh a s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a sf o ll o w i n g 1 v e r i f i e db yf i e l ds u r v e ya n dr e c o r di nl i t e r a t u r ed a t a a n da p p l y i n gt h e o r yo f f i g u r e g r o u n dr e l a t i o n i tc o n c l u d e st h eb a s i cr u l eo fs p a c ea r r a n g e m e n ti nl i u g a r d e n a n dc r e a t i v e l yp u tf o r w a r d s e n c l o s e ds p a c e w h i c hi sac o n c e p to fa b s t r a c t s p a c e m o r e o v e r i tr e s e a r c h e si ns p e c i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ug a r d e ns u c ha ss p a t i a l s e q u e n c ea n ds c a l e 2 s t u d y i n gh i s t o r ya n da c t u a l i t y p r o v e db y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sm o d e ml a n d s c a p e d e s i g na n dal o to fg r a p h i cp r e s e n t a t i o n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e l e m e n t sa n df e a t u r e so fr o a d i nl i ug a r d e n s u c ha ss e l f c i r c u l a t i o na n dn o n es c a l e 3 i td e a l sw i t h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w a t e rl a y o u t s t o n e p l a n ta l l o c a t i o na n dp a v e m e n to f l i ug a r d e nm a i n l yb yg r a p h i ca n a l y s i s a n dv e r i f i e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n d e s i g nr u l eo f g a r d e n so fs o u t h e r nc h a n g j i a n gd e l t ai nf a m o u sm a s t e r p i e c eo fy u a n y e 4 i td i s c u s s e sf e a t u r e so fw a t e rl a y o u ti nl i ug a r d e n a n dt h e nc o n c l u d e sb a s i cr u l e s o fw a t e r l a y o u t a c c o r d i n gt oi s o m o r p h i s mt h e o r y i te x t e n d s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w a t e ri n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a n ds u b m i t st h ei d e ao fc h i n e s ed r ys c e n e r y a n a l y z e db y g r a p h i cp r e s e n t a t i o n i te n d u e se a s t e r ng a r d e ni n s i d eg a r d e ni nl i ug a r d e nw i t hn e w d e s i g ni n t e n s i o n a n de n r i c h e st h er e s e a r c ho nw a t e rl a y o u to f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 g a r d e n k e y w o r d s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g a r d e n l i ug a r d e n c o n s t r u c t s q u a n t i f y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a n a l y z e i v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逝婆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字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k 具多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逝姿态鲎有权保留并向固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逝鎏盘堂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 可以采用影 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导师签名 签字口期 年月日 致谢 这篇论文从构思到最后定稿 期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论文由于 内容和观点的新颖 写作时经常会碰到无从考究的情况 且初期时笔 者阅历尚浅 因此整个研究与写作过程耗费了大量精力 这篇论文的 成型过程 实际上也是笔者设计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 论文从题目的确定直至内容的定稿 无不倾注着导师陈健教授的 大量心血 陈老师博大精深的学识令人折服 对年轻人 传 帮 带 的风范更让人敬重 一直以来 陈老师在学业上给笔者以悉心指导 使得笔者从中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 以及哲学的严谨的思考方式 同时陈教授还在思想 生活上给笔者以无微不至的关怀 让我领悟了 许多为人的道理 在此谨向陈教授表达笔者最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 意 在写作论文期间 由于需要实地考察 多得留园管理人员的体谅 与帮助 且在与他们的愉快讨论中受益匪浅 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 感谢 同时 衷心感谢苏州园林档案馆 笔者在论文写作期间获得了 方便与帮助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留园研究 1 绪论 1 1 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园林以其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世 界艺术之奇观 古典园林之所以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 必定有其 内在的原因和值得研究的地方 她不仅反映出我国人民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审美情 趣 同时也构成了我们当代景观 景观设计的源流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为美化城市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各种 各样的景观作品应运而生 景观设计作为中国一个新兴专业由此得到迅速发展 为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 然而在诸多的景观设计中我们几乎 无法找到能反映中国本土文化的作品 无法在现代景观作品中品味到中华悠悠五 千年的文化内涵 以及独特而深厚的造园艺术 因此 如何在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生活强势影响下 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到 现代中国景观设计作品中是我们设计师的一种责任 本文试图将中国四大古典名 园之一留园作为个案研究 寻找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造园原理和手法 为现代景 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我们不是一味的守着传统 而是要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 髓挖掘出来 运用到中国的现代园林设计中 让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找到自己真正 的母语所在 让世界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园林和传统文化 让中国景观更自信 的面对世界 留园占地3 0 余亩 集住宅 祠堂 家庵 园林于一身 已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遗产委员会第2 1 届会议批准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园林 的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留园在园林空间素质 建筑布局 叠石理水 植物配 置等几大园林要素的艺术处理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 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和指导现代园林设计的深刻意义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留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它以留园三绝一一冠云峰 楠木厅 鱼化石闻 名于世 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 留园记 称其为 吴下名园之冠 i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留园研究 虽然目前中国园林和留园的研究著作很多 但大都是从古典园林文学 历史 园 林志 园林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没有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造园原理和手法 做深入的研究 此类著作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有一定的价值 但是却没有 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直接的基本的方法论 1 2 1 国内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对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著作很多 主要包括三个方向 古籍翻译 历 史文化研究 园林景观要素研究 园冶 明 计成 曾流失日本 是中国传统造园经典著作 虽有很多园 林老前辈对文章作了释义 如张家骥老先生在 园冶全释 对 园冶 最后一章 的翻译是 概言之 借景是造园的重要创作思想方法 借景之法 有远借 有近 及远 9 邻借 由此及彼 仰借 由下望上 俯借 由上瞰下 应时而借 空间景 观随时序而变化 那么触景生情 目有所见 而心有所思 要胸有丘壑而 意在 笔先 差不多就描写尽致了 这种散文式的文体翻译 由于无图像化的示意 无法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直接的设计导则 在历史文化类研究方面 例如周维权先生的 中国古典园林史 张家骥先 生 中国造园艺术史 王毅先生的 中国园林文化史 等都只是对园林的演变 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做研究 没有对具体造园手法进行深入阐述 园林要素类研究 例如 彭一刚先生的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普遍采用平 面图结合照片的分析方法 其中虽然涉及到了留园的一些方面在造园上的解析 但没有针对留园个案形成系统研究 内容较为分散 而且也较多地局限于园林要 素本身 同样无法对现代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期刊方面 单独以留园为例 或以留园的某个出发研究的期刊论文无从统计 这里列举一二 如被誉为 古城卫士 的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2 0 0 6 年6 月 上 海房产 杂志发表的 留园的建筑布局 从建筑功能要求的角度分析了留园的建 筑布局 如发表于2 0 0 1 年6 月 中国园林 的 模拟留园的架构过程 一文中 以崭新的视角把园林元素的共时性存在理解为历时性存在 从而表达留园的架构 过程 很有见解 如发表于2 0 0 6 年8 月 技术与市场 的 留园的符号学分析 一文中 以符号学的语法学理论为出发点 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 比较了西 方古典园林勒诺特尔式园林的代表作维贡特府邸花园和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留园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留园研究 得出了 虽然两种园林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氛围的差异很大 但都可以从结构 上逐级剖析和分解 的研究结论 此外 借鉴留园的造园手法的应用实例也有一些 如上海淞江方塔园的入口 处理 就与留园的入口如出一辙 1 2 2 国外研究状况 同样属于东方园林体系 国外对中国古典园林了解程度远远没有对日本园林 多 而日本古典园林却是从属于中国古典园林的 并且目前国外还尚未对中国古 典园林有专业论述的刊物和著作 以上就是对该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概况的介绍 从以上对文献的梳理我 们可以发现 各项研究都有他们的侧重点 却没有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直接的基 本的方法论 本文希望通过对留园这个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案例的研究 为如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挖掘现代园林设计的要素和方法上做贡献 1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通过对留园园林构成要素及其关系进行数据化 量化 三维化的分析 总结出留园构成要素复杂多样 但都有基本规则可循的特点 在对留园的历史概 况 空间布局 道路系统 建筑 理水 山石 植物配植 铺装的分析过程中 运用了大量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分析手段和基本原理 使专业读者由分析结论能够 联系现代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 并进行验证 进而推动人们对江南古典园林的深 入理解和继承 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意识中得到传承 这是本文的现实意 义 1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首先是在系统收集有关留园的勘察资料与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通 过对资料的梳理 并结合实地勘察 以期将留园这一研究对象做一个较为全面的 研究分析 分析的内容包括 1 留园历史沿革及在现代的遭遇 2 留园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则 对园林与建筑之间 园林本身 建筑本身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留园研究 空间关系进行数据化 量化 三维化分析 寻找留园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律 3 留园中园林要素的基本造景手法 对园林要素本身的尺度 比例 园 林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做数据化 三维化 图示化分析 寻找留园景观要素造景 的基本手法 4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如何将三维化 数据化 的传统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 分析的思路是以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为出发点 结合其他园林要素 通过 对留园这个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个案研究 力求找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基 本规则和造景的基本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个案研究一一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 采用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可以避免广而不深 深而片面的不足 2 三维化 虚拟化 数据化一一通过对园林空间 景观要素的三维化 数据化可以更清晰 更直观的寻找中国造园的基本规则和基本方案 3 大量的实地考察一一实地 对留园进行测量 统计 手绘 为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留园研究 2 留园概况 2 1 留园概述 留园位于苏州闻门外上津桥 下塘 夸留园路338 号 南临留 固路 北至半边街 西为绣花弄 留园为我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 占地面积2 3 3 0 0 平方米 代表7 清代园林风格 曾取名噻碧山 庄 和 刘园 后谐刘字音井取 意 长留天地间 故名日 留园 田21 留园于196 1 年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 9 7 年12 月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 留园与拙政园 网师园 环秀山庄共同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2 0 0 3 年4 月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 a a a 级旅游区 点 2 2 留园的历史沿革 留园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 公元15 93 年 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田 后 在金间门外所建的东园 棘泰时死后 传其子孙 后逐渐衰落 园亦易主 但园中的冠云峰 岿然独存 乾隆五十九年 公元17 9 4 年 园归东山人刘恕 经过五年时间的修复和扩 建 于嘉庆三年 公元7 9 8 年 始成 因园内竹色清寒 波光澄碧 又以其中多 植白皮松 改名为 寒碧山庄 当时园有内园和外园之分 内固印刘恕的居室 外园印园林部分 到道光三年 公元182 3 年 留园首对外开放 游客络绎不绝 轰动一时 庚申 咸丰十年 公元1 8 6 0 年 乱后 园又逐渐荒芜 同治十二年 公元18 73 年 园林部分被常州人盛康购得 加以扩建 使留 固面积扩大到27 公顷 于光绪二年 公元18 7 6 年 完工 当时园内嘉树荣茂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留园研究 水清石奇 风亭月榭 廊庑相连 为留园历史中的鼎盛时期 因前园主人姓刘 俗称刘园 盛康则仿袁宏道随园 之例 取其音而易其字 改名留园 当时园除 祠堂住宅外 有绿荫 涵碧山房 明瑟楼 闻木樨香轩 远翠阁 清风池馆 汲 古得绠处 五峰仙馆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 又一村 石林小院 揖峰轩 还我 读书斋 鹤亭 学圃 绣圃等 后又于光绪十四年至十七年 公元1 8 8 8 年一一 1 8 9 1 年 增辟东 西两面两园 东园即东山丝竹 冠云峰 林泉耆硕之馆 浣 云沼等 西园则为活泼泼地 南花房 北花房 十景花坞 以菜畦果圃取胜 到1 9 1 1 年 辛亥革命起 因园已归盛康之子盛宣怀 革命军将园没收 后 经盛宣怀四方活动 于19 12 年底终于由袁世凯下令发还 抗战时期 留园经日军蹂躏 尤栋折榱崩 墙倾壁倒 马屎堆积 花木萎 枯 玲珑之假山摇摇欲附 精美之家俱搬取一空 园从此荒废 2 0 抗战胜利后 园又成为国民党部队驻军养马之所 五峰仙馆 林泉耆硕之馆 的梁柱被马啃成了葫芦形 五峰仙馆地上马屎堆积有一尺余厚 门窗挂落 破坏 殆尽 残梁断柱 破壁颓垣 几乎一片瓦砾 1 9 4 9 年解放后 苏州市人民政府于1 9 5 3 年拨款抢修 至年底全部竣工 园 中泉石之胜 花木之美 亭榭之幽深 基本保持了以往古园的风貌 1 9 5 4 年园林管理处成立 园由文管会移交给园林管理处 并于元旦对外开 放 供人参观浏览 1 9 9 7 年1 2 4 日 留园和拙政园 网师园 环秀山庄作为典型的苏州古典园 林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第2 1 届会议批准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20 0 3 年7 月3 1 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 的划分与评定 留园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a a a a 级旅游区 点 2 3 留园的主要景区介绍 留园经历历年的兴废扩建 总体上分为中部山水 东部庭园 西北山林田园 三大景区 乾隆十三年 1 7 4 8q 袁枚从内务府郎l f i 隋赫德购得此吲 寓居丁 此 改名为随固 自号随同 老人 地点位 j 氽陵小仓l i 今 京i i j 州路两侧 印怀 1 8 4 4 年l1 月4 i 1 9 1 6 年4j j2 7f j i 7 1 1 江苏常州府武进县尼溪 逝世 ii 海 字杏荪 又 幼 仂 荇巾 夼化 号次沂 又号补楼 别署愚斋 晚q r i5 止叟 清 k 的 个政治家 企 l k 家和福 利 l f i k 家 商 僚灭办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冒园研究 中部是垒园的山木主景 山水自然布局 建筑空透 遣型奇美 水池位于中 央 山上有小润 池中小蓬莱岛 形成了池水之 豫 又聚又分 使水景生动 有致 水池西北岸山丘起伏 古术参天 花术茂盛 精致小巧的亭轩隐隐约约 东南向建筑密集构成视觉屏障 高下进退且依水而建 倒影清晰明丽 由水池东岸的曲溪楼进入留园的东部庭园景区 华丽精雅的大小建筑庭园目 不暇接 五峰仙馆 又称楠木厅 宽敞明亮 陈设考究 加上前后庭园的映衬 显得格外的富丽堂皇 其东转入小巧优雅的石林小院 花石小景 精致幽雅 再 往东到 仙苑停云 庭园 冠云峰屹立其中 傲视群芳 亭台楼阁四面围合 共 赏巨石佳景 西北面的山林田园景区 西部山林 野趣横生 黄石抱叠土山 山势高耸 山菌上 枫树成林 是为秩无的佳景 山顶高处有至乐亭和舒啸亭 昔日登山可 借园内外之景 可近望西园 远眺虎丘塔 从西园转至留园北部 柳暗花明 又 一村 呈现的是农家田园风光 有葡萄藤榘 梅花丛林 盆景花园 里面栽植提 供万堂室内摆设的四季盆花和展示苏派盆景 这些盆景在全国盆景大赛中屡次获 得殊荣 图22 留园平面图 d 0 l f i m 券城 中 磕i d 艺术尘 4 1 6n i i i i f i k m 社 2 0 0 4 i2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留园研究 3 留园之空间布局 园林空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外部环境空间 与建筑空间相比 园林空间没有 顶 没有屋面 对于没有顶的空间 我们如何去界定它 本文认为空间是由单 元面及边界组成的 换句话说 以各种方式分隔和划分一个单元面 在这个单元 面上会出现不同尺度和形式的空间 在古典园林中 如果把建筑外的部分看成是 单元面 单元面上的元素种类几乎是一样的 无外乎是植物 山石 水池 园路 铺装 小品等等 只不过它们在不同的园林中的组合方式和布局形式不同而已 既然如此 那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变化又是如何来体现 本文通过对苏州留园 空间的解析 发现至少对于留园来说 它有这样一个布局规则 即是以封闭空间 为单元 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段划分前面所提到的单元面 划分后的单元面与边界 组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封闭空间 然后对这些封闭空间进行有序的组合 最终形 成了留园的空间布局结构 燃黝燃矗 嚣霓蘑 仑刊墨叫 图3 1 空间的形成 3 1 留园的空间布局规则解析 3 1 1 留园的封闭空间单元 囊褥 封闭空间概念 它首先是一种抽象的 静态的空间存在 同时也是一个相对 的概念 在没有顶的单元中 由垂直面限定边界 经一定实体完全或非完全的围 合出一定区域 造成内外空间的差异 这个内空间就是一个封闭空间 在以往的研究中 一般认为庭院是中国园林的最小单位 在庭院较小时 它 是从属于建筑的内部空问 作为建筑内部空间的自然延伸和补充 庭院较大时 建筑成了庭院中的构成要素 园林在布局与空间的构图上更加灵活 园林的空间 引f 岁娟泽 罗易德箸 丌放审i u j 设计 3 8 页 t f l 研电力 n 版社 2 0 0 7 j f j lf 岁辫j 泽 岁动悠并 j l 放审m 改汁 3 9 灭 一 l q u j j l 版什 2 0 0 7 1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留园研究 被划分成具有各种风景主题的 大小 形状不同的景区 再通过对比 借景 对 景 层次等各种艺术手法把这些景区在总的空问范围内串联组合起来 形成主次 分明 曲折有致的园林宴体环境 而 封闭空间 是在庭院概念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之所以要引入 这个概念 是为了在研究中 更好得运用抽象化的图像和符号去分析中国园林在 空间处理上潜藏的一些基本规律 同时这些图像和符号兄能把中国古典园林的设 计语言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语言贯通联系起来 从而使中国古代的一些设计手 法 可以在当代空间景观设计中灵活的运用出来 运用 图一 底 关系分析法 可以把留园的封闭空间以面域的形式在 图 一一底 关系图中表示出来 把留园中实的形态看作图 虚的形态看作底 如图 32 建筑 黑 为实看作图 建筑围合的部分 白 为虚看作底 它们构成矛盾的对 立面 共同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同时 这一图底关系又是相对的 可以 相互转化 从而封闭空间的概念也就能延伸到了建筑空问中 建筑的墙体向内围 合了建筑的封闭空间 向外有围台了园林的封闭空问 封闭空间成为了联系园林 空间与建筑空问的纽带 图 辩瞄矽i 圈32 留园内的封闭空间8 自色区域 田33 留园内的封闭空河b 黑色区域 31 2 留园的空间布局结构 从园林实体要素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基本方式是 山一一水 建筑 对于留园的布局结构 它基本上也是这种布局方式 留园分为中 东 需 i i 簟淼i 罐崭鬻 怒 瓣需矗躲 j 志i 搬慕 i i 黜磊磁 黜 i 黜鞴赫 4 釉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留园研究 西北三区 三区各具特色 中部是全园的精华 以山水为胜 留圆东部 以五峰 仙馆和林泉耆硕之馆为核心 东西并列 布局紧密 建筑外观富丽华贵 内部明 亮宽敞 陈设与装饰相当精美 留园西部 南北狭长 土山为制高点 体现自然 风光 而北部遍植竹杏桃李等树术 另有一盆景园 颇具田园意味 但从封闭空间单元的角度分析留园的空间布局 首先 留园中的封闭空间不 是咀单独的形式出现 而是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 以群组的形式分布在留园中 如图3 5 留园的四个封闭空闸群组 其次 再运用图底关系分析法 把留目 的这五个封闭空间群组看作实的形态作为图 其它区域着作虚的形态作为底 从 而得到留园的封闭空间群组分布结构图 最后 在留园的封闭空问群组分布结构 图的基础上 继续细分封闭空问群组 得到下一级的封闭空问单元结构图 如 图36 3 7 进而 从封闭空间单元结构圉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留园空问布局上的规律 如空间虚实大小的对比 空间的联系与转折 空问的层次与疏密等 并f 图34 留园空间布局平面圉 圈3 5 留国5 个封闭空问群蛆 缓雾 j 趁缎凝j 搦1 缓 缀 鼍簇 琶 旌 誊蕴绺 l 露缓 答i 圈36 留旧封m 空r j 嘻元结构田i 圈37 留园封闭空间单元结构圈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留园研究 综上 如果我们把留园中建筑空间看成实的封闭空间 把山水空间看成虚的 封闭空间 那么留园的总体空间布局就抽象成如图3 8 的封闭空间群组的虚实布 局结构 而且 对于实体封闭空间群组而言 它还存在有内结构的空间布局 如 图3 9 因此 留园的总体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以封闭空间为基本单元 组成实 和虚的封闭空间群组 虚实封闭空间有机结合的空间格局 图3 8 封闭 3 2 留园空间布局的特性 益 霾 历 饧 图3 9 实体封闭空间群组内结构 根据前面的研究分析和本文的观点 抽象后的留园园林空间是以封闭空间单 元组合构成的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留园空间布局的特性 我们可以找出以 下几个规律 空间布局的列时性 空间感知的同时性 空间尺度的对比性 3 2 1 空间布局的列时性一一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是一些连续的 独立的空间场所 它们之间以通道相连 在某个时 刻点上 人同时只能感受其中的一个空间 但随着人的行进和时间t 的推进 人 的空间感受发生变化 并随着时间延续下去 从而产生一序列的空间感受 以留 园的入口处为例 它从园门入口到园林内的主要空间之间 由于相邻建筑基址的 挤压而形成了一条狭长的引道 把这条两侧有高墙夹峙的 由门厅 甬道分段连 续而组成长约五十米的建筑空间 组成大小 曲直 虚实 明暗等不同空间效果 的对比 使人通过 放一一收一一放 明一一暗一一明 正一一折一一变 的空问体验 到达 绿荫 敞轩后更感到山池立体空间的开阔 明朗 l l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留园研究 本文选取了留园三个空间序列作了对比研究 分别称为空间序列1 空间序 列2 空间序列3 三个空间序列起点都是入口园门 终点都是明瑟楼 方向都 是逆时针游览 但是三个空间序列的游线不同 空间序列1 从入口一一曲溪楼一一五峰仙馆一一林泉耆硕之馆一一冠云楼 一一冠云台一一留园西部景区一一明瑟楼 如图3 8 图3 10 空间序列l i i t3 1 1 空间序列1 平面示意 s s p a c e 沥 黝 戮 黝 黝 黝 缪磁卜 卜 2 谶b 1 图3 12 空间序列1 时间一一空间轴 la 彭 刚著 l l t 47 d i j l l b i l 林分析 7 0 贝 i 1 阳建筑i l k i t i 版社 2 0 0 2 1 0 1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留园研究 图3 9 和图3 1 0 表示了在空问序列1 中空间感受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区 别在于图3 1 0 是以数学模型来表示空问开敞与收束的情况更加直观明了 s 轴 表示空间的开敞程度 s 轴一表示空问的收柬程度 以下的图3 1 4 和图31 5 图3 17 和图3 1 8 也是这种情况 空问序列2 从入口一曲溪楼一五峰仙馆一一还我读书处一一远翠阁一 可亭一一留园中部景区明瑟楼 如图313 图3 13 空间序列2 圈3 14 空间序列2 平面示意 田315 空问序列2 时日一一空削轴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沧文留园研究 空同序列3 从入1 1 1 一一曲浜楼一一清风池馆一一远翠阁一一闻木樨香轩一 一涵碧山房一一明瑟楼 如圈3 1 5 圉3 1 6 空问序列3 圈3 i7 空间序列3 早面示意 s 移j7 w 1 鬈缪 o i j 1 圈3 i8 空问序列3 时间一一空闸轴 通过对留园三个空间序列的对比研究 可旺发现这样几个规律 i 空间在 开敞前需要经过收束的酝酿 2 空问开敞程度越高 之前的收束过程越久或越 长 3 空间开敞与收束转折之处往往是游线的分支点 浙江太学硕士学位论文 留园研究 3 2 2 空间布局的同时性一一空问等级 与空间序列相对应地 空间的等级表示的是在某个时问点上 观看者同时能 感知到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空间的边界 空间等级可以解释为大空闻套小空间的层 层相套 对于留园而言 每个封闭空间单元都有其所处的一级空间等级 每个封 闭空间的四个界面外会有不同的空问等级差异 而且最小的封闭空间的四个界面 至少也会有两个等级的空问 如选取留园揖峰轩庭院为一个等级的窀问进行研究 图320 留固揖峰轩庭院的空同等皱舟析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留园研究 六 五 曩 i 笏 l 二 气二 一 图3 2 1 揖峰轩庭院界面的等级差异平面示意 vm i l i z戮 i h 1 1 1 图3 2 2 揖峰轩庭院界面的等级差异立面示意 分析揖峰轩庭院空间的四个界面a a a a a 和a 界面处于五个等级 空间的围合中 a 界面处于三个等级空间的围合中 a 界面处于二个等级空间的 围合中 之所以每个界面会有空间等级差异是由本空间所处的位置和它在功能设 置上的私密程度决定的 围合的空间等级越多 空间私密性越强 通过进一步分 析 揖峰轩庭院作为一个封闭空间单元 它是留园中最小一级的独立的空间单元 它至多可以感知六个等级空间的边界 越大一级的等级空问与它的联系越小 和 它平行等级的空间与它同处于上一级等级空间围合中 彼此联系紧密 3 2 3 空间布局的对比性一一空间尺度的转换 留园空间以封闭空间单元为基础 加入了明暗 开合 高低参差的对比 使 空间空透 变化灵活 虚实有致 此外 空间尺度和比例的转换对比更强化了这 种效果 而且使人获得的空间感知更加多样 对空间留下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j 6 浙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留园研究 固32 3 留园的空间尺度对比平面圈 4i 的卒 当从留园入口游廊尺度为l 1 的空间进入到 古术交柯尺度近似为2 i 的卒问时 人所获 得的瞬问卒间感知实际大丁2 i 空间感受从 局促感过渡到了隔离感和安全感 当从古术堂柯尺度近似2 l 的空间进 到留 园i i 部景k j 度近似4 i 的i m 人所获得 的瞬刷空闻感知实际丈于4 i 审问感受从 隔离感和安全感过渡到了广阔感 圉32 4 留目的空间尺度对比分析 j l n j m 掣 德 f 破十m 6 36 5m i f u 山 k 扎 2 0 0 7 7 浙扛大学项士学位论文留同研究 3 2 4 留菌封闭空阈的演变 封闭空闻是一个抽象的空阔概念 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的处理演变成 中国园林 可望 可行 可游 可居 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以达到艺术境界与理 实生活的完美融合 这种现实的物质空间会存在多种空同类型 它们以组台的形 式出现在一座园林中 封闭空间在留园演变出了三种空间类型 t 多样变化的连续空问 2 内 外自由布局空间 和 3 集锦武组台空间 迭里还需要引入另外一个概念一一无限空闻 无限空问是与封闭空间相对的一个概惫 如果说封闭空间是空问的 隔 那么无限空闻就是空同的 透 在自然界 空问是无限的 人们只能从物质空 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 而园林空间正是在既定的空阊上进行经营 分割 进而深 化空间 拓展空问 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 留园的三种空间类型就是在封闭空问和无限空闽的不断转换 交替中出现 的 h m m n 十m 田3 2 5 冒园内封闭空问的二种空间类型 1 多样变化的连续空间 由大小变化的封闭空间和建筑空间按照一定的观赏路线有秩序地排列起来 形成连续的聚台内向的空间序列 它反映了空间排列的次第关系 如留园从大门 到涵碧山房和西楼的八i i 部分 借助于游廊的联接和轴线的转折引导至园内主要 景区 在这里 封闭空间是随着建筑空问的转折变化而穿插式布置的 随着人观赏过程的发展 人们一方面保持着对前一个空问的记忆 一方面又 怀着对下一个空问的期待 由局部的片段而逐步叠加 汇集成为一种整体的视觉 q i 1 h 忠平并i q 日林建筑 1 6 1 7 0m 消 牛m m 1 8 8 5 1 j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留园研究 感受 空间序列的后部都有预定的高潮 而前面是它的准备 2 内外自由布局空间 通过并列或均衡布局的方式出现的几个具有虚实关系的封闭空间 自由布局 的内外空间兼具内向庭院空间与外敞性空间两方面的优点 既具有比较安静 以 近赏为主的小空间环境 又可通过一定的建筑部位观赏到外界的景色 造型上因 为有闭有敞而虚实相间 形成富有特色的建筑群体 就留园而言 主体空间是以水池为中心的外向空间 池边环绕建筑 道路 山石 植物 高低错落 虚实相间 视线越过水面 亭廊 建筑互为对象 使不 大的水面显得明净旷远 扩大了园林空间的尺度感 另一方面 留园中心外向空 间其实又是建筑内向空间的一种外延 环绕水池布置得建筑具有参差错落的外观 轮廓 又充分利用地形的特点 使游人视野开阔 从而创造出优越的观景条件 内向与外向空间的变化意味着分隔空间的墙或廊道空间与周围环境空问之 间关系的变化 在沟通与隔绝之间取得平衡 这种变化可以加强空间节奏的力度 建筑的内向空间加强廊道的聚敛性 外向的山水空间通过与环境的对比也可以取 得相同的效果 交替变换带来韵律 烘托重点景点 3 集锦式组合空间 大小变化的封闭空间分散式布局 以不同特色的庭院按自由布局方式构成丰 富变化的空间集群 空间的大小 形状的变化 游赏路线的曲折迂回 给人以无 穷变幻的景致印象 留园的东区的石林小院 揖峰轩 冠云楼小院等多个庭院空 间基本上采用了这种方式的空间处理方式 3 2 5 封闭空间与园林要素的关系 由于封闭空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因此需要先对实体具象的园林要素进行抽 象 然后才能比较将其与封闭空间进行对比和比较 1 与山石关系 根据山石在古典园林中作为主景 或阻隔视线的作用 可以把山体抽象为视 觉焦点和阻隔物 因此它与封闭空间的关系是 成为封闭空间的构图中心 如 图3 2 9 分隔封闭空间 如图3 2 9 j i f 彭 刚并 qj l i t l 吲林分析 7 0 贝 i r 日建筑 jl l k l t i 版社 2 0 0 2 i o 1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留园研究 图32 6 山石作为封闭空阿内主景囤32 7 山石分隔封闭空问 2 与植物关系 根据植物在古典园林中作为增潘意境 构成背景 单独成景和分隔空间的作 用 可以把植物抽象为文化元素 视觉背景 视觉焦点和阻隔物 因此它与封闭 空间的关系是 封闭空间之间的对 匕和过渡 分隔封闭空间 如图3 2 8 成为封闭空间的构图中心 作为封闭空问的外部视觉延伸 如图32 9 嚣目 蚓胴蜊图 测 一 田22 8 植物舟隔封闭空间 图32 9 植物作为封闭空问的外部视觉延伸 3 与水体的关系 根据水体在古典园林中作为增添意境和作为主景的作用 可以把水体抽象为 文化元素和视觉焦点 因此它与封闭空间的关系是 封闭空间之间的对比和过 渡 如冠云楼庭院中的浣云池 成为封闭空间的构图中心 如留园中部景区 水体 分隔封闭空间 如图33 0 图33 0 水体舟娲封闭空问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留 园研究 4 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空间在古典园林中与封闭空间是互补的关系 它一方面承担必要的 建筑功能 一方面是观赏封闭空间的视线出发点 同时它又分隔封闭空间是封闭 空间的边界 3 3 墙在留园空间布局中的作用与意义 苏州古典园林中使用了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 从硬质构建的角度来看 除去 建筑则主要是利用园墙来分隔和限定空间 形成面的转折 在此基础上于墙垣上 设置形式丰富的窗以达到视觉渗透的效用 最终形成富于变化的空间并巧妙加强 了景的深远感 墙在留园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也正好体现了这种效 它既构成留 园封闭空间的边界 同时又串接各个封闭空间使其构成整体 从而为封闭空间在 留园演变出不同的空间类型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通过分析墙在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