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章 概述- 1 -1.1 项目背景与编制依据- 1 -1.2 研究过程- 1 -1.3 主要结论与建议- 2 -第二章 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7 -2.1 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 7 -2.2 区域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28 -2.3 站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5 -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功能定位- 36 -3.1 建设的必要性- 36 -3.1 项目功能分析- 36 -第四章 需求预测与规模预测- 38 -4.1 需求预测- 38 -4.2 规模预测- 51 -第五章 站址位置及建设规模- 57 -5.1 站址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57 -5.2 站址描述- 57 -5.3 建设规模- 58 -第六章 总平面布置及配套工程- 60 -6.1 总平面布置及配套工程方案比选- 60 -6.2 土建工程- 64 -6.3 配套工程- 64 -6.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5 -第七章 实施方案- 67 -7.1 建设工期- 67 -7.2 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67 -第八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9 -8.1 投资估算- 69 -8.2 资金筹措- 70 -第九章 财务评价与经济社会影响分析- 71 -9.1 财务评价- 71 -9.2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76 -第十章 问题与建议- 77 - 36 - 第一章 概述第一章 概述1.1 项目背景与编制依据1.1.1项目背景 近年来,江西省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但是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综合管理服务总体水平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盼仍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在全省建立集农村客运、货运、运政、路政、公路建设与养护为一体并具有健全的综合服务功能的乡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根据省交通运输厅赣交规划字2011139号文关于在全省开展乡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全省各市都在积极开展乡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试点建设工作。全南县共9个乡(镇),根据其地势南北跨度比较大的特点,全南县分南、北规划两个综合服务站,北部设陂头综合服务站,规划占地面积约10亩,辐射龙下乡、社迳乡、陂头镇、龙源坝镇,南部设南迳综合服务站,规划占地面积10亩,辐射大吉山镇、南迳镇、中寨乡、金龙镇、城厢镇。两个综合服务站覆盖了整个全南县9个乡镇,完善了境内的农村客运网络和农村公路管养工作。陂头综合服务站作为全省第三批试点站,列入本次可研报告编制和实施范围。因此,受全南县交通运输局的委托,在参考江西省乡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规划建设指南、江西省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以及全南县陂头镇总体规划(2009-2030)等相关规划和研究中间成果的基础上,我公司对全南县陂头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建设进行了工程可行性研究。1.1.1编制依据 本报告以江西省已经编制完成的有关规划、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其中包括:1) 赣交规划字2011139号文关于在全省开展乡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 全南县交通运输局“全南县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的有关要求;3) 江西省乡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规划建设指南;4) 江西省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5) 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T200-2004);6) 汽车货运站(场)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T402-1999);7)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2009);8) 全南县陂头镇总体规划(2009-2030);9) 其它相关的标准和规范;1.2 研究过程项目组在接到项目任务后,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根据综合服务站工可编制办法认真讨论制定了工作大纲,配备相关的经验丰富的咨询人员开展报告编制工作。项目组在对全南县、陂头镇以及辐射乡镇的社会经济、交通状况、客运市场发展分析基础上,就建设必要性、站址选择、工程方案等重要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多次认真地研讨,利用科学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形成最终研究结论,保证了整个报告的顺利完成。1.3 主要结论与建议1、建设的必要性(1)促进项目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和城镇一体化发展的需要(2)改善农村居民出行条件,强化农村客运组织管理的需要(3)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需要(4)完善物流服务网络的需要2、适站量预测适站量是指进入综合服务场站进行站务作业的工作量,是确定其建设规模的依据,陂头综合服务站预测年限内客货运及养护量如下: 陂头综合服务站客运作业量预测结果(单位:万人) 表1-1区域2015年2020年2023年综合服务站11.414.918.0 陂头综合服务站货运作业量预测结果(单位:万吨) 表1-2区域2015年2020年2023年综合服务站2.9 4.3 5.0 陂头综合服务站养护作业量预测结果(单位:公里) 表1-3区 域2015年2020年2025年综合服务站3233744133、站址选择本项目服务站站址位于陂头镇规划用地范围内,站址用地面积约10亩、共6720平方米。陂头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站址位于现八一电站旁,上汶线K7+860附近,距全南县城约47公里,距陂头镇中心约0.5公里左右,服务站往北通过X420县道及其沿途县乡道可近至陂头、社迳、龙下乡及信丰县,远至赣州、南昌;往南通过X420县道可至龙源坝镇、通过S326省道和S327省道可至全南县城、南迳镇、大吉山镇及龙南县和大广高速、G105国道,并通过大广高速、G105国道通往省内各市、广东及其它沿海地区可实现对外的交通量转换;所在区域交通便利,利于车辆进出组织,便于客流集散,具备服务站所需的交通条件。站址在规划陂头镇镇区内,利用规划的行政管理用地,用地可行,客运资源丰富。根据全南县陂头镇总体规划(2009-2030),站址位于X420线K7+860处,距全南县城约47公里,距陂头镇中心约0.5公里左右,距大广高速公路全南互通出口55公里, X420县道正在准备实施升级改建,利于将来的物流运输,客运的对接和转移。4、功能定位(1)功能定位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是集农村客运、货运、运政、路政、公路建设与养护为一体并具有健全的综合管理服务功能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用地面积约10亩,总建筑面积1705平方米。(2)服务对象建成之后的综合服务站主要提供客运、货运、运政及路政养护管理与服务,服务范围为全南北部地区覆盖龙下乡、社迳乡、陂头镇、龙源坝镇。客运主要以中短途为主,覆盖全南县境内乡镇,北部往信丰及周边县市,南部往本县南部个乡镇及广东省各县市区,西部往广东南雄等县市区,东部往龙南、安远、定南、寻乌及周边县市,可兼顾考虑往南昌、赣州、广东方向长途客流。货运服务主要是对综合服务站覆盖范围内的区域提供货物的集散、中转、仓储、配送等服务。服务站内设置管理办公室,明确了职责权限,对服务范围内的乡镇实行区域的运政和路政管理,并对管辖内的农村公路提供日常养护服务。5、建设方案(1)客运部分建设规模根据综合服务站的客运量预测结果,未来特征年2015年、2020年、2023年该综合服务站的预测年发送旅客量分别为:11.4万人、14.9万人、18.0万人,因此在预测末年综合服务站设计日发送旅客能力取493人次/日。 场地设施主要数据汇总比较表 表1-4 取值(m2)项目综合服务站规划建设指南推荐值或最小值理论计算值实际设计值道路、广场8001200-2136停车场16002500-1604 综合服务楼客运部分主要数据汇总比较表 表1-5 取值(m2)项目综合服务站规划建设指南要求推荐值或最小值理论计算值实际设计值候车厅10080102综合服务处:4080751、售票室2、货物托运处3、公共服务处 3027 3027 2021服务用房:3024301、站务员室2、司机休息室151415151015旅客厕所504062(2)货运部分建设规模根据综合服务站的货运量预测结果,未来特征年2015年、2020年、2023年该综合服务站的预测年送货运量分别为:3万吨、4.4万吨、6.4万吨。 综合服务楼货运部分主要数据汇总比较表 表1-6 取值(m2)项目综合服务站规划建设指南推荐值或最小值理论计算值实际设计值服务站货运部分211216货运站房117216生产调度及联合办公室24仓储库2070(3)养护部分建设规模由于目前没有通行的相关规范对养护站建设规模进行规定及计算,故本次综合服务站养护部分的建设规模主要参照江西省现存的养护站规模及江西省乡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规划指南(试行)进行设计。 综合服务站养护部分主要数据汇总比较表 表1-7取值(m2)项目综合服务站规划建设指南推荐值或最小值理论计算值实际设计值管理用房:1501671、 运政办公用房2、 路政办公用房3、 站务管理办公用房4、 养护管理办公室5、 资料室6、 会议室202120212021202120215062车辆检验、检修8080养护设备仓库120125养护材料堆场9001300945(4)总体布局根据综合服务站的建设标准和功能要求,服务站主要分为综合服务区、车辆作业区、养护生产区和附属生活区。综合大楼为主体功能分布区,建筑内分布着客运站候车区、售票处、调度室以及各管理部门办公室等功能场所;车辆作业区包括客运生产、货运生产、停车场车辆检修等;养护生产区主要包括材料堆场、设备仓库等;附属生活区包括职工宿舍和职工食堂。图1-1 推荐方案(方案一)平面布局图6、实施方案站址所在地块已经规划并待开发,基本上是农田无拆迁,为工程开工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工可、设计等前期工作完成及资金落实后便可直接施工建设,综合以上两点,本建设项目工期定为10个月,拟于2013年11月开工,至2014年8月底完工。具体安排如下所未:(1)2013年10月:完成设计、监理、施工招标投标,开工前三通一平准备工作;(2)2013年11月-12月:完成基础、底层楼面工程施工,工期2个月;(3)2014年1-3月:完成土建工程施工,工期3个月;(4)2014年4月:完成安装工程施工,工期1个月;(5)2014年4月-2014年6月:完成室内外装修工程施工,工期2个月;(6)2014年7月:完成站前广场,停车场、发车区等砼地面施工及场外给排水、绿化工程施工;(7)2014年8月,完成安装工程、设备调试、土建工程自检整修工作。7、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本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为502.1595万元。8、财务评价与敏感性分析(1)财务评价本项目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财务状况见表1-8。 资金财务评价指标 表1-8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净现值(万元)34.7 内部收益率7.5投资回收期(年)(含建设期)静态12.2动态18.3(2)敏感性分析由于项目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为判断项目承受风险能力,针对营业收入和经营成本两项变化较大因素做敏感性分析,结果见表1-9。 资金敏感性分析表 表1-9风险/指标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万元)收益不变、费用上升10%5.36-68.3 收益下降10%,费用不变5.12 -71.8 收益下降10%,费用上升10%2.85-174.7 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利经济因素的情况下,财务净现值仍小于零,收益率也小于基准折现率,证明此项目的抗风险能力较差,但从正常财务角度分析,本项目仍是可行的。9、问题与建设1.建设资金方面: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是一项耗资较大,回收期长的公用基础设施项目。综合服务站项目能否如期建设,资金是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建议建设单位尽早落实建设资金,确保工程尽快建成投入使用。2.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建议设有关部门抓紧站场附近的市政设施建设,力争本综合服务站建设及陂头镇规划的市政设施建设同步实施,以利于加速本工程建设进程和今后的营运需要。3、政策保障方面: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制定有利于站场建设、运营、管理、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利于站场在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下运营,使其建设、运营、管理进入良性循环。4、环境保护方面:综合服务站建成投入使用后管理部门需要注意对站场周边交通环境的治理,对容易形成人流、车流交织的地段要注意疏导,避免出现拥堵混乱、安全隐患等交通问题;另外还要加强对车站进出车辆的管理,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包括汽车鸣笛等噪声、排放气体、生活污水、生活生产垃圾的控制等。第二章 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第二章 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2.1 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1.1区域经济社会现状 项目地处全南县陂头镇,根据服务站类型及功能确定项目间接辐射区为全南县,直接辐射区为陂头、龙下乡、社迳乡、龙源坝镇等乡镇。、全南县(1)、基本概况全南县位于江西最南端,东经11410-11450,北纬2430-2510。东邻龙南县,南毗广东翁源县、连平县,西界广东始兴县,北接广东南雄市,东北连信丰县。总面积1535平方千米。总人口18.95万人,为赣州市人口最少县,以汉族为主,有畲、瑶、回、壮等少数民族。地貌以山地为主,均匀海拔36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隆起,把县境分成南北两片。有大小河溪142条,水域面积165平方千米。桃江河穿城而过。全南各地气温在16-19度之间,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年均气温18.8度,全南县霜期短,无霜期长。19892000年,年平均霜期为64天,其中以1989年的霜期103天为最长,1998年霜期仅有11天为最短。平均无霜期为301天,其中无霜期最长年份1998年无霜期达335天,最短年份无霜期为260天 。森林覆盖率达80%,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主要矿产有钨、锡、铀、稀土、瓷土、石灰石、莹石、煤、铁、铜、锌、硫、铌、钽等,大吉山钨矿坐落在县境内。(2)、自然条件全南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较少,雨量充沛。春常低 温连阴雨,春播季节日照稀。春夏易涝秋有旱,晚秋低温有危害。盛夏之季无酷热,隆冬时节少严寒。水热资源尤充足,夏南冬北风向多。(3)、自然资源全南地处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与赣南于同校报华系构造带及“山”字型构造东的复合部位,岩浆岩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以有色金色矿产为主的丰富矿产资源,已经发现的矿种主要有钨、锡、铍、铜、铅、锌、锰、钼、铋、金我,银、钴、锆铪、稀土、石灰石、石英砂、煤、萤石和瓷土等20多种,其中尤以钨、锡、铀、稀土、萤石、瓷土、石英砂储量较为丰富。现已开采的主要有钨、煤、稀土、萤石、石灰石、瓷土等。(4)、经济发展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30亿元,达到33.01亿元,占计划的107.7%,按可比价同比增长11.9%。其中:一产完成增加值6.43亿元,增长4.5%;二产完成增加值16.07亿元,增长16.9%;三产完成增加值10.51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5:44.8:33.7调整为19.5:48.7:31.8。财政总收入突破4亿元,完成4.30亿元,占年计划的109.7%,增长29.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3亿元,占年计划的104.3%,增长21.1%;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上升为13.0%,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64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64亿元,占年计划的103.9%,增长17.1%。出口总额完成6340万美元,增长6.1%;实际利用外资4555万美元,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66元,分别增长10%、10.3%。全县开工建设通乡、通村公路50.1公里。全社会用电量达2.1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13.6亿元、56.3亿元和7.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5.5%,提前一年实现三年强攻工业发展目标。园区建设和产业招商成效明显。实施了工业大道、220KV输变电站等工程,园区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引进和新上了松岩冶金、三基色荧光粉及LED节能灯新光源等一批优质项目,氟化工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省发改委批准,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南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表 表2-1 项 目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人 口(万人)人 均(元/人)200411.1115.60 7121 200512.8115.92 8046 200614.6216.58 8817 200718.416.92 10875 200822.0417.56 12550 200923.7317.92 13242 201027.718.54 14939 201133.0118.92 17447 注:表中数据来源全南县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 图2-1 全南县国民生产总值发展直方图 图2-2 全南县人口发展直方图图2-3 全南县人均GDP发展直方图2、陂头镇陂头镇位于全南县东北部,青龙山下,黄田江畔,距全南县城48公里,距大广高速55公里,地貌以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为主,与广东省南雄市和本省龙南县接壤,是全南县北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 全镇总面积302.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542亩,林地23万亩,辖有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农业以产粮为主,是我县的粮食主产地之一;山上特产尤为丰富,如香菇、笋干、木耳等,中药材灵芝、黄柏等享有盛名。辖内瑶族行政村是江西省唯一保留了自己民族语言和习惯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原省属八一综合垦殖场驻其境内,集种、养、加工、制造和制药一体,近年已由县人民政府接管。陂头圩镇面积2平方公里,圩镇6000多人,是江西省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也是全市3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之一。 近年来,陂头镇党委、政府以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为重心,投入200多万元改造了圩镇面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经济总量增大,流通搞活,人气搞旺,环境变优的良好局面。在农业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把加强服务农民生产为重点,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蔬菜、果业、生猪、蚕桑”四大支柱产业,努力建设了千亩优质果业基地,毛竹林基地、商品蔬菜基地、优质葡萄基地等一批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3、龙源坝镇龙源坝镇位于全南县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与广东省始兴县澄江镇、广东省南雄市主田镇、江头镇交界。2001年底由原龙源坝乡和寨下乡在合并而成,辖9个行政村,114个村小组,国土面积262.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540亩,林地15.63万亩。 依托广东东莞大朗针织产业,自2006年第一家返乡创业企业针织企业兆沣针织厂成立以来,目前,该镇针织工业园区先后落户28家针织企业,其中投资200万元以上有4家,吸纳农村劳动力1200多人,年产值1亿多元。全镇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西瓜、果业和粮食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主要特色农产品有蔬菜和西瓜等。该镇国家级千亩高山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现代高效无公害农业,产品远销港、澳、台及其他国家。龙源坝镇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履盖率达80%多,风景迷人的狮子寨、三将军等旅游观光胜地等座落于此。拥有客家围屋、粤赣湘边纵队遗址、古驿道、古建筑等20多处,雅凤客家围屋2006年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客家擂茶、龙源坝水豆腐、香火龙、黄龙、牛灯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特别是大锣大鼓民间民俗表演队,自2007年组建以来,累计演出60多场次,并多次参加市、县表演,深受群众喜爱。镇政府位于X420上纹线旁,交通便利,黄田江从中而过,龙源大道、兴源大道宽敞整洁,农贸市场繁荣干净,圩镇房屋座落有序,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小城镇初具规模。热情好客的龙源坝人民正以宽广的胸怀、高远的视野、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期待着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携手共创龙源坝镇美好的明天。4、社迳乡社迳乡地处全南县最北端,毗邻广东南雄,既是黄田江和桃江两大水系的交汇处,也是全县海拔最低的区域,距县城68公里。2001年撤并乡(镇)由原来的上江乡和社迳乡合并为社迳乡,原曾屋村是全南县成立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现全乡国土面积11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752万亩,山地面积15万亩,辖7个行政村,76个村小组,2634户,12个党支部,党员448人。该乡交通便利,村村通水泥道路,汶庄线贯穿东南,广播电视、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乡。社迳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非常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经济作物有蚕桑、西瓜、脐橙、椪柑、烟叶、板栗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蚕桑、西瓜、脐橙、烟叶为该乡农业支柱产业。社迳乡山坡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积累快,是开发果业、盛产木竹的好地方,具有丰富的木、竹资源。 社迳乡传统特产蜜饯生产已有百年历史。2004年已发展到10多家个体蜜饯作坊,开发了密李、相思梅等2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10万余公斤,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利、矿产资源,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全乡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2001年至2004年先后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兴建水电站达到9座,为该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力资源;2002年引进会昌石磊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200万元,兴办全南石磊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对矿产资源进行了整合,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安全生产系数,现日产矿石300多吨,月产精粉上万吨,年创税收130多万元。5、龙下乡龙下乡位于全南县东北部,距县城93公里,因地处“百丈龙潭”之下而得名。北与信丰县相连,东与龙南县相接,距105国道11公里、赣粤高速20公里,村级公路全部水泥硬化,率先在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土地总面积约10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20亩,林业面积10.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全乡共有6个行政村,57个村小组,总户数1917户,总人口为7056人。龙下自然环境幽静,生态优美。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进入龙下境内,目之所及,是一副美丽的画卷:群山青青葱茏,天空一碧如洗,桃江河清澈透明。龙下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空气中富氧离子含量极高,堪称天然氧吧。境内有龙头塔,虎条跃昌新村,千亩板栗林,龙头潭电站,泷源水库,川坳大桥及万亩竹林等风景名胜,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龙下山多坡缓,土地肥沃。农业形成了果业、蚕桑、毛竹三大支柱产业。其中毛竹产业是全南县重点生产基地乡镇之一,面积达30000余亩,年产毛竹100多万根,成年毛竹主要用于竹制品加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盛产竹笋,刚破土的竹牙,俗称竹笋,肉厚、色白、质嫩、气香、味鲜,古时享有“寒士山珍”、“素菜中第一品”等美誉,为农家常备菜肴。全乡桑园面积720多亩,全年可产鲜茧70吨以上2.2.2 全南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1、发展基础和环境(1)“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全南精神,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四个全南”建设,全县经济总量跃上了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改革开放迈出了新步伐,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局面,是全南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南跻身“首届全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行列。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7.11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0.8:37.9:31.3调整为21.5:44.8:33.7,二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6.9个百分点,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财政总收入达到3.32亿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4%。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42亿元增加到7.2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46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3.9倍,年均增长3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1%,达到8亿元。突出表现在“六个翻番”,即生产总值四年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两年翻了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了一番。“三化”进程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强势崛起,矿产品加工、轻纺服饰、机械电子和木竹加工等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迅猛,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家,其中税收超百万元的工业企业20户、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6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6%,全县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0.9%提高到41.4%,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城镇化进程全面加快,城市建设精致大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县城面积由2005年的5.2平方公里扩展到7.58平方公里,人口由2005年的3万人增加到5.7万人,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城市魅力彰显,被评为“江南生态新城”;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3.16%,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6.5亿元增加到9.25亿元,蔬菜、果业等农业主导产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超过60%,我县国家级高山蔬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考核验收,全南高山蔬菜基地与沃尔玛公司成功实现农超对接,2009年度被评为“全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完成了762个村庄的整治,分别占全县村庄、农户的78.2%和90.9%,村庄整治覆盖面在全市保持领先位置,2010年被评为全省农村清洁工程试点工作先进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着力实施了一批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路、水、电”以及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成功争取并启动了大广高速全南段的建设,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全南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完成了陂头至信丰崇仙出县道路改造、龙小线改造、良上线、樟排线的改建和黄龙大桥、龙下川垇大桥建设,全面实现县到乡镇通水泥(沥青)路,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完成了2万吨自来水扩容工程,完成了黄云水库、下龙井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水利设施。新建并完成了110万伏金龙输变站工程,启动了22万伏五光输变站建设。实施或完成了“一江两岸”改造、污水处理厂、老城区油路面改造等86个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市政功能大为改善。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搭建了与“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无缝对接平台。完成了除农垦系统企业外的全部36户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安置职工3646人,支付职工安置费用5690.46万元。集体林权改革取得较好成效,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投融资等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吸引了一大批较大规模的项目落户我县。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9655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24097万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8倍和3.5倍,先后9次被评为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县”、“引进省外资金先进县”和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强县”、“引进内资工作先进县”。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收购民办群星学校新办第二中学,新建并启用了第二小学,县城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学校布局得到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万人比连续三年列全市前5名。完成了9所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4所村卫生所改造项目,县人民医院通过第二轮二级甲等医院评审,争取到价值2585.6万元的医疗设备社会捐赠;在4所中心卫生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新建了高标准的县计生服务大楼,完成了8个乡镇计生服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文化站9个,文化服务网络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实施了北线乡镇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解决了边远山区贫困农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困难。新建了高标准的县体育中心,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432元和3323元,是“十五”期末的1.3倍和1.2倍;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62倍。城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就业率达96.8%,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100%。社会保险和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发放率达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县共有2471名失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有969名失地农民享受了养老生活补助。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了两期共300套廉租房建设,建筑面积23266平方米,解决了272户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对566户经济困难家庭发放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工程,投资800多万元解决了5.3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居全市前列。城乡低保标准有较大提高,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健全了“10个100%”救助体系,一大批困难群众得到救助,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救助先进县”。出台了全南县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发放实施细则,对85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了长寿补贴。文明殡葬改革顺利推进,对城乡低保户等困难群体实行了遗体免费火化。在全省率先实行对本县户籍的农村已扎二女户夫妇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补助政策,全县近1400户农村已扎二女户受益。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达到省下达的控制目标,2009年被市政府评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先进县”,2010年列入“全省首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扎实推进,每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造林绿化任务,重点打造了省道龙小线金龙镇树凹至县城、全吊线县城至陂头镇及龙小线县城至茅山通道绿化精品工程。先后被列为全省林业项目实施十佳县、全省碳汇造林试点县、第二批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范围等,桃江源自然保护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梅子山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桃江湿地公园顺利获得省林业厅批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5%,过境水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以上,生态环境指数达88.88,列全省第六位。社会保持和谐平安。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连续五年保持赴京集体访、赴京非正常上访、赴省非正常集体访“零”记录,是全省22个、全市4个“三无县”之一,多次被评为全省、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投资380多万元实施了“天网”工程,组建了治安联防大队,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和谐平安创建活动,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严打”专项整治斗争,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先后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全市和谐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和“全市综治工作创新先进县”。 在2010年度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我县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5.8%,在全省、全市排位分别为第23位、第4位。(2)“十一五”时期的基本经验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实践,最重要的是把握了“四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五年来,争取了大广高速全南段、农业综合开发县等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大项目,引进了杰友电子、韬略运动器材、华星氟化学二期工程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工业项目,实施了“一江两岸”景观工程、城区道路改造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先后开工建设项目200多个,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坚定不移地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年来,大力推进招商强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着力推进以“一江两岸”为主框架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加大中心城镇改造力度,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蔬菜、果业等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为“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大力推动思想解放,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战略,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才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城乡面貌的大变样、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四是坚定不移地践行“小县也能干大事、小县也有大作为”的理念,是推动“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力量源泉。全南是个边远山区小县,人口少,经济总量小。但我们并没有妄自菲薄、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而是坚持“小县也能干大事、小县也有大作为”的理念,以奋发图强、攻坚克难、后来居上的精气神,坚持走符合全南实际的发展道路,着力建设“四个全南”,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等多个领域成绩斐然,全市领先。(3)“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南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县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县域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还较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全民创业的氛围还不浓;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全县上下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完善思路,真抓实干,通过加快发展逐步予以解决。2、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全南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整体上呈复苏态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在加速,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县跨梯度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作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扩大内需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国家宏观政策将更加取向于统筹发展,更加关注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欠发达地区,更加注重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我县争取上级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从省、市看,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市里提出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为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了契机。从自身看,经过全县人民的努力,我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大广高速的建设,将使我县由“省尾市角”一跃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对接珠三角的前沿阵地,极大地增强了全县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工业支柱产业和农业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尤其是矿业经济强劲增长,为我县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增添了强大的后劲;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吸引了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度、美誉度空前提高,必将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的“洼地”;全南又先后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省碳汇造林试点县、第二批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范围等,有利于我县发挥绿色生态和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建设“四个全南”等科学决策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全县上下思发展、议发展、促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加之多年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等,都为我县“十二五”时期的加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指导思想“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进程,纵深推进“实力全南、活力全南、魅力全南、和谐全南”建设,着力打造赣粤边际最适宜人居和创业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跨越。(三)基本原则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尤其要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落实发展举措,加快发展速度。要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支撑加快发展,通过抓项目、兴产业、强平台,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提升。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集约化发展道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突出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必须以改革开放为主动力。改革开放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法宝。要把改革开放和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动力,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要深入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战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改善民生为主任务。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以实现“四个全南”为主目标。实践证明,“四个全南”建设目标是实现全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正确抉择。要始终把“建设富有实力、充满活力、彰显魅力、和谐平安的新全南”作为发展的主目标,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上新台阶。(4)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我县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四新五翻番”,具体为:实力全南迈上新台阶。2013年生产总值增长12.5 %;财政总收入6.75亿元,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5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出口总额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 %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确保完成市下达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活力全南增添新动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行政效率显著提升。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实现与“珠三角”的无缝对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达到6600万美元;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达到11800万美元。推进全民创业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占县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魅力全南展现新面貌。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各项建设更加精致大气。“五大组团”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整体品位显著提升,建设“最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目标基本实现。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50%。和谐全南呈现新局面。民生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3%以上,过境水保持国家三类水质标准以上。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明显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良好,和谐平安全南建设取得新成效。3、发展任务和举措(1)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领域、交通能源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规模和强度,增强发展后劲。加快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投资规模和强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确保投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努力提高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向上争取一批、对外引进一批、自主实施一批等方式,开工建设更多更大的项目。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快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社会建设、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增强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全力推进 “一高速二省道三县道”(即:大广高速全南段,全吊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国能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江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人事代理制人员6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华远国际陆港集团所属企业校园招聘(山西)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福建厦门市集美区蔡林学校英语产假顶岗教师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江苏盐城市中心血站招聘编外专业技术人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船舶雇佣合同书范本
- 2025酒店用品采购合同
- 2025芒果买卖合同
- 2025年安全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专业网站建设试题及答案
- 银行解冻申请书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
-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全册)单词表
- 全心衰竭的治疗与护理
- 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及护理
- 森林抚育作业设计
- 2002版干部履历表(贵州省)
- DL∕T 1396-2014 水电建设项目文件收集与档案整 理规范
- 行路难课件8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比赛一等奖课件
- 防欺凌隐患排查和矛盾化解记录表
- 建设单位给施工单位的通知函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