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以聊城市中职学校为例.pdf_第1页
硕士论文: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以聊城市中职学校为例.pdf_第2页
硕士论文: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以聊城市中职学校为例.pdf_第3页
硕士论文: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以聊城市中职学校为例.pdf_第4页
硕士论文: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以聊城市中职学校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硕士论文: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以聊城市中职学校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 学号 20080300422008030042 研究生姓名 邹洪升研究生姓名 邹洪升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1367635267913676352679 e e mail 66711968 mail 66711968 所在学院 教育学院所在学院 教育学院 中文论文题目 中文论文题目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以聊城市中职学校为例 英文论文题目 英文论文题目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论 文 题 目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以聊城市中职学校为例 学科专业名称 教育管理 申 请 人 姓 名 邹洪升 指 导 教 师 李长伟 副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0 年 12 月 5 日 单位代码 10445 学号 2008030042 分类号 g40 058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 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 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 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 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 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201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2010 年 月 日 目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1 abstractabstract 2 导论导论 3 一 一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3 一 中职生心理健康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 二 当前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 3 二 相关研究述评二 相关研究述评 4 一 已有研究成果 4 二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5 三 研究的的思路与意义三 研究的的思路与意义 5 一 相关概念界定 5 二 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6 四 研究方法四 研究方法 7 一 问卷法 7 二 访谈法 8 第一章第一章 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9 一 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一 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9 一 调查对象 9 二 调查过程 10 三 调查结果分析 10 二 目前二 目前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1 一 学习问题 12 二 人际关系问题 13 三 自我意识问题 1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四 情绪情感问题 17 五 个性心理问题 18 六 择业心理误区 19 七 与青春期性心理有关的问题 20 第二章第二章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22 一 一 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 22 一 社会影响因素 22 二 教育因素 23 三 家庭方面因素 24 二 中职生自身的因素二 中职生自身的因素 25 一 中职生自身的不成熟 25 二 价值观具有明显不稳定性 25 三 个人情感压力 26 四 自我评价不客观 26 五 中职生的适应能力差 26 第三章第三章 中职生心里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中职生心里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27 一一 社会应当给予中职生更多的关注 社会应当给予中职生更多的关注 27 一 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27 二 纠正社会对中职生认识上的偏差 27 三 净化中职学校周边环境 27 二二 中职学校要做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职学校要做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8 一 加强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28 二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28 三 建立完善心理咨询机构 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 29 四 实施全员 全科 全面 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9 三三 家庭方面应当给予中职生适当宽松的环境 缓解心理压力 家庭方面应当给予中职生适当宽松的环境 缓解心理压力 30 一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0 二 要改变不良的教养态度和方法 31 三 家长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31 四 家长要不断地营造一个温馨 幸福 和睦的家庭气氛 31 结束语结束语 31 注释注释 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4 附录附录 1 37 附录附录 2 41 附录附录 3 43 攻读学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6 致谢致谢 4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中文摘要 中职学生作为青少年学生中既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群体 他们在心理上有许多突出的 特点 也有许多特有的矛盾 如何促进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己成为中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 要课题 本研究主要对聊城市部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聊城市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发现中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分析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 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从而帮助聊城市中职教育的管理者和中职教师有效地的 了解中职学生的现状 并对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本研究有这样几个目的 探讨中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探讨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 产生的原因 找到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 辅以文献分析法 研究对象为聊城市部分中职学校 学生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论述前 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成果 当前对中职生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 论述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并对研究采用的方法及施测过程进行了论述 第二部分通过对聊城市中职生的调查分析 总结当前中职生存在的几个主要心理问题 一是学习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 像学习目标不 明 动力不足 焦虑现象普遍 二是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 如代际交往隔阂 师 生交往缺乏信任 同伴关系危机 异性交往偏差等 三是自我意识问题 如严重的自卑自 贱心理 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等 四是情绪情感问题 如情绪不稳定 情感压抑 情感受 挫承受力差 冷漠缺乏激情等 五是个性心理问题 社会适应能力差 不良性格特征存在 六是择业心理问题 如择业思维定势 择业紧张等 七是性心理问题 第三部分对中职生 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是外界因素 社会因素方面 如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不良信息的侵扰还有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 教育因素 方面 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重视 学校教育方式的失当 教师素质的欠缺 家庭 方面 如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气氛的和谐程度 家庭结构的变化都可以影响中职生 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是中职生的自身因素 如中职生自身的不成熟 个人情感压力 自 我评价不客观等 第四部分针对当前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应对之策 主要从教育 社会 家庭三个方面论述 教育方面 应当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帮助中职生形成好的心理品质 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 实 施全员 全科 全面 全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多种途径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假设 心理健康教育的桥梁 家庭方面 家长要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 改变不良的教养态度和方 法 家长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家长要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社会方面 净化 校园内外环境 让中职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等 关键词 中职生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分类号 g40 05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bstract as young students in vocational they are linked to the group an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hey have many prominent i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lso has many special contradiction how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research this research mainly of liaocheng city par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 mental health survey analysi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liaocheng city secondary vocational found that psychological health living 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alyse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hereby helping of liaocheng city managers and seni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tudents understand effective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line and provide guidance and help this research has several purpose to explore the survival in the senior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born into secondary caus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find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 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solving countermeasures this research mainly adopts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method supplemented by literature analysis research object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liaocheng city part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 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research results the second part of liaocheng city through the secondary survey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current secondary survival i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third par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 s psychological problem analysis of causes for two aspects one is external factors on the other hand was born of the secondary the fourth part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ccurring in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social and family key words secondaryvocationg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categorynumber g40 05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导论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中职生心理健康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 年 2 月 指出 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要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科学文化 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 学生生动活波的发展 在这一素质结构中 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基础 是心理素质 它 是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质 一切思想和文化素质的有效提升都离不开心理素质这一载体 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指出要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 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 若干意见 则进一步明确指出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是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 可见 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 是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部 分 2004 年教育部颁布施行了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 中等职业学校学 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 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 发展方向由升 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 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 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 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 他们在自我意识 人际交往 求职择业以及成长 学习和生 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是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 求 2 可见 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着迫切必要 二 当前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认为 中职生的心理非常健康 不存在什么问题 把这个问题 拿出来研究是没有必要的 这种观点是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多数中职学校只是象征性的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心理咨询室 却没有或者难以配备相应的专职心理咨询师 大多情况是由政治老师或政教处老师兼任 而他们往往不具备心理咨询的资质 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难及时得到合理的调整 解决 再一个就是很多学校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同于思想政治问题 这种情况在许多学 校存在 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能够被班主任或教师认识到 而只是被教师简单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划归为思想问题 用德育的方法或手段来解决 这往往不仅不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反而会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 很多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被发现 就会导 致大的心理问题产生 二 相关研究述评 一 已有研究成果 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组织或机构在一部分发达省市相继建立 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研究不断蓬勃 发展起来 出现了心理辅导的专职教师 开始初步形成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关 的心理健康教育读物也相继出版 而与高校和中小学相比 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起步较晚 发展缓慢 对中职生 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也是比较少 因此本研究的可参考资料也是有限 但令人欣慰 的是 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至今 涌现出了不少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可喜成 果 综合前人的理论成果 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 中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任晖 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 教育革新 2009 年第 12 期 指出中职 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 生活适应问题 学习困惑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恋爱 与性心理问题 网络的负面影响 汪艺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教 育论坛 2005 年第 9 期上半月刊 认为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身信心不足 适应能力较差 情绪控制较弱 认识能力有限 韦雪芳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 对策 卫生职业教育 vol 24 2006 no 5 则认为中职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为 学习 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与青春期性心理有关的问题 挫折适应问题 崔景贵 职 校生心理问题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职教通讯 2005 年第 4 期 中职生存在的主 要心理问题 普遍存在的一般性心理问题 专业学习心理问题 情绪情感心理问题 人 际关系心理问题 择业就业心理问题 少数职校生存在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容易 产生心理问题的职校生群体 2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曹秀琴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 年 5 月第 5 期 认为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原因是 社会因素 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 自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身因素 周武兵 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 卫生职业教育 vol 22 2004 no 7 认为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生理原因 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 王世伟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年第 25 期旬刊总第 173 期 指出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家庭影响 学校教育不当 社会 影响 学生生理条件的影响 职业教育存在先天不足 3 中职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崔景贵 职校生心理问题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职教通讯 2005 年第 4 期 孟晓乐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对策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14 卷 第 4 期 2002 年 12 月 陈禧鸿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职业 技术教育 2005 年第 29 期第 26 卷总第 447 期 都分别就如何解决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 进行了论述 主要集中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建设校园 家庭 社会的心理健康网 络 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 已有研究的不足 笔者认为以上的研究仅限于对中职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 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调查研 究 缺乏可以能够有力佐证结论的论据 对中职生的问题大多是泛泛而谈 而且相互之间 在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上缺乏一个的标准 本研究拟从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法深入了 解中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找寻解决中职生心 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探索适合中职学校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心理健康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 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 且其认知 情绪反应 意志行为 处于积极状态 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 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自觉控制自 己 正确对待外界影响 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 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并对自己的能 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 不脱离现实环境 5 能保持人格 的完整与和谐 6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适度地发 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 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 能够有限度地发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 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3 2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有区别 是不同范围的概念 对心理问题 可以有几种解释 第一 心理问题是指心理学中的问题 如心理是什么 身心关系 心理与实践 心理 学的理论与应用等等 均为心理问题 第二 心理问题是指心理学中研究的问题或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的问题 如心理学研究 什么问题 心理学研究的课题 某心理学工作者正在研究什么问题 均属心理问题 第三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 如情绪消沉 心情不好 焦虑 恐惧 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 都是心理问题 严格来说 心理问题无 褒贬之意 既包括积极的 也包括消极的 心理问题可以有这样几个等级划分 一是心理健康状态 二是不良状态 界于健康 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三是心理障碍 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 方 面 或几方面 发展的超前 停滞 延迟 退缩或偏离 四是心理疾病 由于个人及外界 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 思维 情感 动作行为 意志 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3 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是心理问题的不良状态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问题概念 应当先认识心理健康 明确了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问题的概念就不言而 喻了 对于心理健康 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心理健康既是一种功能状况 也是一种心态体验 通俗地讲 个人与环境协调 情感饱满向上 遇到难题能积极设法解 决 对生活总体上感到心满意足 这就是心理健康的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具有完整正 常的心理状态及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有的学者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较强的心理 调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发展水平 即在面临内外环境变化时 能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还 有的学者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尽管关于心理健康的说法多样 但基本上都强调它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 的过程 总体来讲 在现代社会 如果一个人的认知功能 情绪反应 意志品质 自我意识 人生态度 社会适应等方面表现积极 那这就说明这个人的心理是健康的 二 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聊城市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聊城市中职生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探索解决聊城市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模式 提出中 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具体实施办法以及符合聊城市中职学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形 式 近年来 聊城市中职教育发展迅速 在校人数逐年上升 根据聊城市职业教育发展 计划 2006 年 聊城市中职教育在校生达到 6 万人 到 2010 年 将达到普通教育与职业 教育 1 1 的在校生比例 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基本平衡发展 中职生的在校生大量 增加 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有管理上的问题 也存在学生自身的问题 本研究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进行的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对聊城市部分中职生进行调查 对聊城市中职生的心 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指出不足 找出原因 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因此 本研究的部分结果可以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数据 希望对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者能 够有所启发 通过对聊城市五所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层分类抽样调查 了解聊 城市中职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析聊城市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为聊城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的目的是基本掌握聊城市中职生 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聊城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水平 四 研究方法 一 问卷法 1 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问卷调查 本研究主要采用 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对聊城市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scl 90 是目前国内通用的心理卫生评价量表 此量表具有容量大 反映心理健康状况面 广 准确 省时 易操作等优点 每个因子反映出被试者某一方面的症状 通过每一个因 子的得分了解学生症状分布的情况 scl 90 包括 10 大因子 90 个项目 根据症状从轻到 重分为五个等级 分别是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和严重 相应分别评为 0 1 2 3 4 分 scl 90 统计指标主要为两项 即总分和因子分 1 总分 90 个项目单项相加之和 能反映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程度 总均分 总分 90 表示从总体情况看 该受检者的自我感觉位于 1 5 级间的哪一个 分值程度上 阳性项目数 单项分 2 的项目数 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现有 症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阴性项目数 单项分 1 的项目数 表示受检者 无症状 的项目有多少 阳性症状均分 总分 阴性项目数 阳性项目数 表示受检者在 有症状 项目中 的平均得分 反映该受检者自我感觉不佳的项目 其严重程度究竟介于哪个范围 2 因子分 共包括 10 个因子 即所有 90 项目分为 10 大类 各因子名称 所包含项目及简要解释 第一类为躯体化 包括 1 4 12 27 40 42 48 49 52 53 56 和 58 共 12 项 该因子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 第二类为强迫症状 包括 3 9 10 28 38 45 46 51 55 和 65 共 10 项 第三类为人际关系敏感 包括 6 21 34 36 37 41 61 69 和 73 共 9 项 第四类为抑郁 depression 包括 5 14 15 20 22 26 29 30 31 32 54 71 和 79 共 13 项 第五类为焦虑 anxiety 包括 2 17 23 33 39 57 72 78 80 和 86 共 10 个项目 第六类为敌对 hostility 包括 11 24 63 67 74 和 81 共 6 项 第七类为恐怖 phobia anxiety 包括 13 25 47 50 70 75 和 82 共 7 项 第八类为偏执 paranoid ideation 包括 8 18 43 68 76 和 83 共 6 项 第九类为精神病性 psychoticism 包括 7 16 35 62 77 84 85 87 88 和 90 共 10 项 第十类为其他 包括 19 44 59 60 64 66 及 89 共 7 个项目 4 2 中职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调查 该问卷共 30 道题目 从心理健康知识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中职生生活 异性关 系 同伴关系等方面了解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 访谈法 scl 90 量表虽然能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较为安全合理的测评 但对造成某些 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原因却不能有所解释 从而很难正确了解这些心理或行为异常的真正原 因 因此 笔者结合聊城市制订了中职生社会调查访谈问卷 对部分对象的家长和相关教 师及社会人士进行访谈 进一步了解并把握中职生的实际情况 为制定有效的中职生教育 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一章第一章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 我国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职生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 他们不 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近年来 教育学和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对青少年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包括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严 峻 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有关研究表明 心理健康问题在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职生群体中 存在的比率相当高 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诸如学习不良 焦虑 嫉妒 自卑 社交困难 自杀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 1994 年广州市对 1000 名青少年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有 53 2 的有心理健康问题 1997 1998 年中科院心理所对北京市 8869 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 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为 32 0 尽管调查采用的量表和问卷可能不同 但从数据中我 们可以看出 我国青少年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的事实 蓼兰清采用 scl 90 进行调查 指出非常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在男女生中都为 0 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分别为女生 0 6 男生 0 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 都为 1 4 但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却较大 分别为女生 28 8 男生 35 5 可见中职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良好 从总均分上看 女生 1 85 男生 1 88 男女生的心 理健康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 5 陈雪玲 吴晓萍的对武汉市 562 名中职生的调查研究表明 82 4 的中职生存在不 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 33 1 的中职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 现为强迫症 人际关系敏感 忧郁症 敌对 偏执 焦虑等方面 就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而言 中职生明显要高于同龄的高中生 孟晓乐采用 scl 90 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的心理健 康调查表明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内常模相比较低 主要原因是中职生的自我成熟 度低 学业与就业矛盾 人际关系不良 家庭经济状况和不良教育教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各种研究表明 中职生与其他同年龄段的中学生相比较而言 往往会由于学业问题和 就业问题的困扰 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 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6 那么 聊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 为此 笔者对聊城市其中五 所中职学校的 298 名中职生进行了调查 一 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一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 从聊城市中职学校中 按年级 性别等因素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等级 机抽取五所中职学校 抽取有效对象共计 298 名学生 其中一年级 150 人 二年级 80 人 三年级 68 人 样本中中职生的年龄在 15 20 岁之间 表 1 1 样本特征 发出问卷 303 回收问卷 298 回收率 98 35 性别 男 129 人 43 29 女 169 人 56 71 年级 一年级 150 人 50 34 二年级 80 人 26 85 三年级 68 人 22 81 二 调查过程 此次调查以聊城市中职学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聊城市中职学校在校生的心理 健康现状 此次调查采用分类分层施测法 从不同的学校不同年级按照不同性别抽取一定 比例的学生 并由心理学教师任主试 向被试进行统一讲解说明此次测验的有关要求并宣 读指导语 中职生被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分 要求被试独立完成问卷后 统一 交卷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采用分类分层抽样的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303 份 收回问卷 299 份 回收率为 98 68 经认真审阅无效问卷后 确定有效问卷为 298 份 有效率为 99 67 三 调查结果分析 1 我市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从 scl 90 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聊城市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 重度异常者 只占少数 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职生绝大多数为轻度异常者 具体数据为 86 58 的中职 生心理健康 10 4 的中职生有轻微心理健康问题 3 3 的中职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 问题 与前人研究结果并无显著差异 表 1 2 聊城市中职生被测群体各因子分的人数比例 n 298 因子 正常 轻微 中度 偏重 严重 n n n n n 躯体化 280 93 96 16 5 37 3 1 01 0 0 0 0 强 迫 227 76 17 60 20 13 10 3 36 1 0 34 0 0 人际敏感 224 75 17 65 21 81 7 2 35 1 0 34 1 0 34 抑 郁 263 88 26 32 10 74 3 1 01 0 0 0 0 焦 虑 259 86 91 30 10 07 7 2 35 1 0 34 1 0 3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敌 对 247 82 86 38 12 75 10 3 36 1 0 34 1 0 34 恐 怖 251 84 23 40 13 42 7 2 35 0 0 0 0 偏 执 244 81 88 50 16 78 4 1 34 0 0 0 0 精神病 262 87 92 34 11 41 2 0 67 0 0 0 0 其 他 259 86 91 34 11 41 5 1 68 0 0 0 0 总症状 258 86 58 31 10 40 5 1 68 3 1 01 1 0 34 2 聊城市中职生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一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心理状况要差 并且达到显著性差异 综合来看 低年级中职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高年级中职生要差 主要表现为控制能力 差 情绪容易大起大落 应对挫折能力差 自我意识强烈等 表 1 3 聊城市中职生 scl 90 因子分统计结果 学生 因子分 2 分 因子分 2 5 分 因子分 3 分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总体 298 109 36 58 75 25 17 11 3 69 男 129 53 41 08 36 27 91 4 3 10 女 169 56 33 14 41 24 26 7 4 14 一年级 150 58 38 67 37 24 67 6 4 00 二年级 80 27 33 75 21 26 25 3 3 75 三年级 68 24 35 29 17 25 00 2 2 941 3 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根据表 3 可以看出 男生异常与女生异常比例分别为 3 10 4 14 中职女生的心 理健康状况比中职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 达到显著性差异 中职女生在以下几项因子 的得分比中职男生高 主要体现在强迫症 人际关系 敏感 抑郁 焦虑这几项因子上 4 中职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调查过程中发现 中职生中有 72 的人具有了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 但还有 2 4 的 中职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认为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中职生占受访者的一半 不少中职生对 心理咨询有不正确的认识 4 2 的中职生认为只要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病 就是不正常 二 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我国中职生的年龄一般都在 15 20 岁 在这样一个阶段 中职生的自我意识有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很大发展 独立感与成人感迅速增长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生理的不断成熟 学习方面 情感方面的烦恼也随之产生 人际交往的问题开始凸显 他们开始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认识 和评价 渴望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理解 但由于受自身强烈的自尊心的驱使 常常在某些 问题上表现得十分敏感 而且有时缺乏自信 处于这样一个年龄阶段的中职生容易产生各 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障碍 从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一 学习问题 从调查中中职生对自己在中职学校的学习与课外活动的适应状况看 完全能适应中学 校的学习生活的是 42 5 不能适应中职学校学习生活的为 5 3 有一点不能适应的为 48 7 不确定的为 3 5 可以说很大一部分中职生在学校存在学习适应问题 可以说 多数中职生的文化课基础都不太好 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一 但多数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就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 大多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养方式 学校的教育方法不 当 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没有养成积极 向上的学习动机 进入中职学校后 虽然中职学校课程同以前在初中的学习课程不存在太 紧密的联系 但是由于中职生在过去形成了学习态度懒散 不认真 不求甚解的不良学习 习惯 许多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 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困难 从而导致中职生不能很好 的完成中职学业 7 中职学校学习相对于初中教育来说 中职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知识量 大 进度快 能力和自觉性要求高 但绝大多数中职生学习基础差 适应能力不强 且在 过去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缺乏应付这种变化的心理准备 产生了诸多学习上的心理问 题 表现在 1 学习缺乏动力 目标不明 与普通高中生相比 学习目标不明 学习缺乏动力始终困扰着中职生 调查中当问及 中职生上中职学校的目的时 想学一门技术的占到 70 4 想拿一个文凭的占 13 7 混 时间的占 4 3 父母之命难违抗的占 5 8 不知道的占 5 4 中职生要么对学习缺乏兴 趣 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 学习的主动性和努力程度很低 要么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 利和 短平快 不愿意也不喜欢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 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 于在浪费时间 还不如不学 受各方面影响 认为自己没有发展前途 因而缺乏学习热情 超过一半的中职生对进入中职校学习显得自信心不足 他们的动机十分模糊 他们不知道 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习 不少中职生对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 甚至没有学习的近 期 中期 远期目标 因而学习态度不认真 得过且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2 学习信心不足 存在厌学情绪 一部分中职生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 在家中瞒着父母 在学校应付老师 对学习有着 剪不断 理还乱 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有 6 7 的中职生总在担心上课老师会提问到 自己 有的中职生虽然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也制订了学习计划 但由于不知道怎样学 更科学 更合理 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 再加上学习基础较差 因而存在着想学又学 不好的心理压力 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大部分中职生由于缺乏学习动力 上课 注意力很难集中 对考试或某些课程的学习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应付心理 有明显的厌学情 绪和行为 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 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 其中 中 职生的厌学情况相对严重 他们大多表现为在校学习不主动 学习情绪消极 浑浑噩噩混 日子 以聊城幼儿师范学校为例 08 级大专班刚入校时曾经达到 100 多人 但到 10 年 6 月份 仅剩下 60 多人 流失了三分之一多 二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中职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很多人因不知道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 关系而苦恼 中职生特别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和认可 希望在新的人际环境中找到安全感 但由于个人的气质秉性各不相同 生活习惯不同 家庭环境及成长经历千差万别 很容易 产生人际关系冲突 一些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同学很少与他人交流 凡事我行我素 造成 人际关系紧张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依据 当代中职生由于自主 性的增强和自我意识的凸显 使原本就缺少思想和情感交流的他们更加封闭 中职生自身 的知识经验的增长以及即将踏入社会的实际情况 使中职生意识到缺乏与人交往是自身生 存发展的严重障碍 也是自身价值实现的阻挡 人际交往的缺乏与强烈的交往动机形成了 极大地对比 容易让中职生产生人际交往焦虑受挫和社交恐惧 8 具体来说 表现在以下 这些方面 1 亲子关系隔阂严重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中职生最早也是最密切的关系 对中职生的影响也是最大最深远 的 但一些中职生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衣着饮食 而对孩子的思想变化 心理状况等则是过问过少 相互之间的理解沟通少之又少 有的家庭关系不和造成学生的 心灵伤害 在问卷调查中 有 23 21 的中职生由于与父母沟通交流比较困难 很难处理 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他们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 不尊重自己 许多中职生认为自己的家 庭生活不幸福 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他们或者不愿意回家 或者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 断 调查中只有 32 3 的中职生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喜好等 知道一点和完全不知道的占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49 1 和 18 6 中职生对父母缺乏了解 2 师生之间交往缺乏信任 目前 在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突出问题 是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疏远 情感交流较少 在中职学校 师生冲突发生率较高 学生与教师的冲突主要出现在课堂上 若教师认为学 生没有遵守纪律 批评了学生 学生有一种压抑感 消极情绪产生 对老师态度恶劣 师 生关系日趋紧张 师生间交流困难主要是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 部分中职生对教师有疏远 情绪 但又害怕老师冷落 当教师在处理与自身有关的的问题时 如果处理不恰当 中职 生会产生对立情绪 甚至出现逆反行为 对教师的工作与安排不支持 不配合 有 7 8 的中职生常常感受到老师的歧视 有 32 7 的中职生很少感受到老师的歧视 而没有感受 到歧视的中职生为 59 5 在一些中职学校 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从而忽略了师 生间的情感联系 导致师生关系冷漠 师生之间缺乏交往 3 同伴关系 中职生正处于人生的 心理断乳期 随着独立意向和成人感的日益增强 在交往中 出现了 摆脱 成人而趋向同龄人的取向 为了寻求同龄人的友谊 有的中职生甚至不加 分析的满足同龄人团体的各种要求 在服饰 行为 嗜好 言语 等方面盲目的模仿 同 伴关系对中职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9 中职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 也希望在班级 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 但是 在同伴交往中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 甚至关系紧张 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因此 同伴之间的交往不一定都是积极的 有时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交往关系 同伴关 系中常见的问题 一是矛盾冲突 如竞争 嫉妒 教师偏爱会导致学生间的对立 但是这 种对立 中职生往往表现的比较隐蔽 调查中经常和周围的人发生矛盾的中职生占到 12 4 中职生不善于调解 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是心理偏差 如自卑 恐惧 羞怯 孤 僻 退缩 或者自恋 过度自我欣赏 自我关注 脱离实际 自傲 敌视 攻击 支配 他人等 三是社交技能缺失 家庭过于溺爱 缺少交往机会 造成行为单调 不当 社交 退缩 甚至造成心理障碍 4 异性交往出现偏差 正值性成熟和谈恋爱的年龄阶段 可是由于他们思想尚不成熟 考虑问题较简单 缺 乏经验与指导 感情易冲动 在对待和处理恋爱问题上常常不知所措 表现为单相思 混 淆友谊与爱情 处理不好爱情与学习及其事业之间的关系 对恋爱中的矛盾不会妥善处理 经常仓皇失措 特别是不能正确面对失恋 失恋会使他们的情绪 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人际关系 学习 生活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造成诸多心理压力 调查中发现 中 职生面对异性的好感与接近时 不知所措的占 12 5 犹豫不决的占 16 3 爽快答应的 占 13 理智回绝的占 43 其它占 15 2 在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职生时期 他们的生 理与心理的发展不协调 从生理上来讲 中职生已经成熟或者是趋于成熟 但从社会化程 度来讲 或者是从心理发展程度上来说 中职生仍然不够成熟 在社会问题处理上缺乏成 熟有效地手段 特别是对于情感这样的问题 他们往往有时候搞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 情 对于自己朦胧的情感 不能控制 往往盲目的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爱情 因而中职生早 恋的情况也比较突出 由此也引发一系列的中职生交往和情感问题 多数中职生认为早恋影响在校学习 但也有不少中职生认为早恋只是青年时期正常情 感的一种表达 还有一部分中职生认为对早恋这种情况没感觉 一部分中职生害怕与异性 交往 有的甚至出现异性交往恐惧 这也造成中职生人际交往不能正常进行 产生中职生 人际交往障碍 5 沉迷于网络交往 如今 网络迅速发展 许多中职生也加入了现代网络大军 成为网民中的一员 有相 当多的中职生有上网的经历 而且有不少中职生特别喜欢这种网络交往 特别是在现实生 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