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pdf_第1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pdf_第2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pdf_第3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pdf_第4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京津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 摘摘 要要 对外贸易在我国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加入到 wto 以后,对外 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学者都对 对外贸易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分别从出口商品的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对 外贸易结构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方 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研究的地域范围一般为某省、全国或者我国与其它国之家 间的比较。本文则在国家倡导开发滨海新区,推进京津冀经济协调发展的时代背 景下,以京津冀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希望由此能为京津冀的 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本文在回顾了比较优势理论形成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首先讨论了京津冀各 个地区的劳动力、 资本、 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禀赋情况, 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 由此得到对京津冀经济和资源等状况的一般认识。其次,分析了京津冀对外贸易 的总量,并按照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分类 标准对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做出分析,从宏观上认识京津冀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再次, 按照国际通用的分类标准(sitc) ,分别计算了 sitc 中除“未分类的商品” 以外的各类商品的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并对结果做出分析。最后,讨论了京 津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并重点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角度对京津冀 产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在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岳昌君博士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基 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变动,并据此计算出京津冀出口商品的 ic rrca指数。通过此 指数可以看到北京和天津出口的商品结构基本上都反映了当地在资本和技术方 面的比较优势,而河北省出口的商品更多的反映了该省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而不是充裕的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 河北的外贸商品结构虽反映出其在钢铁冶 炼工业上有一定优势,但其行业技术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京津两地 制造业水平和研发能力都高于河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河北的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比较优势 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 ii jing-jin-ji foreign rade commodity structur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s fast, especially enters wto, it influences china greatly. chinas foreign trade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ch focus. others started extensive research from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and the rmb exchange rat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wth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areas. the scope of general research is the whole country, or a province of china and other house intergovernmental comparison.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certain recomme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nhai new area countries,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jingjinji.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n the basis of first discussed the various region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labor, capital, technology and other factors, and get the general awareness; after analysis of the total foreign trade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ource-intensive products, labor-intensive and capital-and technology-intensive products on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to the structure of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wareness ,know the external macro trade development. again,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standards of the classification (sitc) respectively, calculate the sitc unclassified commodities other than the display of all kinds of commodities regional index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get the results; final , discuss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 - hebei industrial base conditions, and foc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trade commodity stru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dustries mak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is paper show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balassa index and the advantages dr. chang-jun yue regional index changes, and, accordingly calculated the index of export commodities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his index can be seen that hebei province did not reflect the larger labor resources in the provinces superiority, and the beijing-tianjin export goods are basically local resources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certain imports of goods explained the extent of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steel smelt is comparative, but the whole industry is not ahead. however, the industry of manufacturing research in beijng and tianjin is more advanced than hebei, and can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hebei. key words:jing-jin-ji, foreign trade, commodity structure, comparative advantage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_ 丁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 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 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它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 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谚0 经u 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工业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 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 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 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 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 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t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雠文储虢f 谈嗽。t 导师签名:壤p 数 日期: 日期: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1- -1 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对外贸易问题向来是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从各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而 京津冀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重点。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关于对外 贸易的产业发展政策经历了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徘徊与抉择; 发展对外贸易也面 临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等新贸易理论导向的机遇与挑战。 京津冀在对外贸易中出口的 商品结构是否体现了三地生产要素各自的比较优势、 进口的商品是不是可以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发挥积 极的作用以及京津冀如何在区域的协调发展中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来实现区域整体利益的增长, 正是基 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才开始了本文的研究。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分析对外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京津冀产业的协调发展 从外贸商品结构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所以本文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 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研究外贸商品结构和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因为一定的产业结构和发 展水平决定了出口商品的结构,商品出口的创汇收入可以影响到进口商品结构,而进口商品的结构在一 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改善是实现经济稳步持续 增长的重要要素,有利于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因此,对京津冀的出口商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对 京津冀区域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结合对要素禀赋情况的考察,通过对京津冀出口商品的区域显示比较优势分析,验证三地是否 在出口贸易中发挥了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2、通过对区域显示比较优势的分析,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塑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产品,使出口 商品具备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 1 1- -2 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 1- -2 2- -1 1 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现状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在我国加入 wto 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再度成为理论界热门的话题。国 内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在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是否仍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和升级。笔者把理论界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做了如下的归纳。 (一)比较优势战略论 林毅夫等学者通过考察改革以前我国所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并结合其他国家实行类似战略 的经验,证明了立足于赶超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根据李嘉图提出的 比较优势原理,他们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成功的核心归结为比较优势战略,认为该战略是除了 立足于赶超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之外的一种更为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 该理论观点的 提出在国内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引起理论界的激烈争论,是较具代表性的一个理论观点。笔者 把它称之为比较优势战略论。 比较优势战略论认为,我国应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自己的发展,在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本积 累,使资本变得相对丰裕。等到比较优势转移到资本密集型产品后,再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林毅夫等 6学者在 1994 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详细地阐述并论证了比较优势战略 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 2 这一理论假说提出的原因、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针对东亚金融危机,1999 年林毅夫等学者 1再次撰文 论证了比较优势战略的优越性,并修订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在近来的文章里 他们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理论观点。他们认为,一国的收入水平取决于其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则决定 于要素禀赋结构,所以,要提高收人水平和产业结构必须先提高要素禀赋结构。要素禀赋结构水平的提 高指的是人均资本量的提高,而资本来自于经济剩余的积累,按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 和技术结构,可以使一个经济最有竞争力,能创造最多的剩余。一个发展中国家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 剩余大、积累率高,要素禀赋结构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逐渐缩小,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也就会收敛。反 之,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按比较优势去选择产业和技术,发展的产业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获利能力低, 缺乏自生能力,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总体水平的提升也就慢。 从比较优势与产业发展的相关关系看,比较优势战略论的核心是:如果一国根据它当前的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确立产业结构,而根据它的比较优势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就可实现长期、快速、稳定的经 济增长。比较优势战略论的提出,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该理论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解读了我国经济改 革的实践经验,并对东亚经验进行了理论抽象,提出了比较优势战略这一理论假说。该理论假说也是建 立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即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 2 该理论假说的局限性也是显见的。笔者认为,比较优势战略论至少存在以下一些方面的局限性:(1) 比较优势战略论没有对它的理论基础即比较优势原理本身作系统的考察, 尤其是该理论假说基本上把比 较优势的来源看作是仅仅资本、劳动这两大要素禀赋,而不涉及其它的要素禀赋。对劳动这一要素禀赋 也没有做详细的分析和说明。(2)没有充分考虑到比较优势原理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也存在很大的 局限性。 贸易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出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并大大发 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但比较优势战略论对这方面的问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3)比较优势战略 论提出的经验事实是东亚经验,而主要是以亚洲“四小龙”作为提出比较优势战略论的经验依据。但亚 洲“四小龙”明显属于小国经济,该经验是否能够推广并应用到发展中大国,该理论假说并没有给予严 格的证明。国内不少学者正是从这方面对比较优势战略论提出了批评。(4)比较优势战略论事实上强调 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过多地强调对外贸易的作用则可能忽视国内市场的发展。 (二)比较优势陷阱论 国内学者洪银兴 101997 年在经济研究发表的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谦论国际贸易的比较 利益理论的缺陷一文,在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论文的发表实际上是我国贸易理论界研究重心 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一个转折点。 后来其它学者研究我国贸易理论与产业发展问题时多次引用了 该论文的一些观点。 该论文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是提出了 “比较利益陷阱” 这一概念, 笔者把这一问题的研究论点称为比较利益陷阱论。 比较利益陷阱论对比较利益陷阱分析的基本思路是:经济学家在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和争论中, 有一点已非常明确,这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不是用产品本身来区分的,而是用投 入要素来区分的。就是说,同样一种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是靠以密集的劳动生产的,在发达国家可 能是以密集的资本生产的。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 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成本低, 但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 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则进入。 这势必出现 “比 较利益陷阱”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 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关于“比较利益陷阱”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一,比较利益陷阱阐述的一个基本内容上就是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 , 即一种给定的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理论上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可以证明,要素密集度逆转一旦发生,那么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都不再成立。而 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要素密集度逆转确实存在。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它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要素密集 度逆转非常普遍,则整个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就要被推翻。如果只是偶尔发生,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作为 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一个例外。而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发生频率纯粹是一个经验研究问题。国际上关于 这一主题的第一个经验性研究是 1962 年由明哈斯(b. s. minhas) 9领导完成的,他发现要素密集度 逆转是非常普遍的。而里昂惕夫(w. leontief)和鲍尔(d. p. s. ball)则认为明哈斯的结果有误差。 鲍尔在 1966 年所做的研究表明,要素密集度逆转在现实世界中很少发生。尽管要素密集逆转问题有待 于进一步的经验检验,但夸大这一事实并且把它作为提出一种理论观点的主要依据显然是不可靠的。简 言之,对于因要素密集度逆转所导致的比较利益陷阱不必过于强调。 第二,比较利益陷阱提出的另一个依据是: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设置各种壁垒以 阻碍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这一依据与其说是一种理论观点,还不如说是对发达国家一种现象的 描述。理论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原因是包括两点,首先,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若提高其对劳动 密集产品进口进口的壁垒,则在出口上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也就是发达国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得不偿 失。 理由是, 如果发达国家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 那么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报复性的措施, 也减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也许有人对此可能不以为然。譬如理论界有学者撰文认为, “片面主张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交换,在实践上危害极大,在理论上也是错误的。如果 中国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服装,出口美国,换取飞机和芯片,一旦中美断绝贸易关系,美国人 将没有衣服穿,但是他们可以从墨西哥买衣服。中国人没有飞机配件和芯片,又是什么结果?” 。这种 看法实在是似是而非,违背了国际贸易最基本的常识。我们有理由去担心为何中国生产不出像美国那样 的飞机和芯片,但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去指责中国用服装去和美国交换飞机和芯片。就目前看来,中国 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与美国交换飞机和芯片,还能拿出什么高技术产品与美国交换呢?主张以劳 动密集型产品与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交换,也并不意味就不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像飞机和芯 片诸如此类的高技术产品也并非想生产就能生产出来的, 即便可以生产出来, 也不是可以不考虑成本的。 苏联就是前车之鉴。其二,如果进口与出口都减少,那么其对发达国家就业的影响取决于扩大进口替代 产业所增加的就业是否超过出口产业下降所减少的就业。以美国为例,一些研究表明,美国出口品的就 业含量与美国进口品相似。实际上,美国出口品的就业含量还略高些。何况,国际贸易导致的就业增加 与减少在就业总量变化中仅占一个很小的比重,而总就业量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需求 的变化和技术的变化。所以,从理论上看,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发达国家采取以就业为借口的贸易壁垒。 因为这是一种“以邻为壑”的做法,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发达国家不会轻易采取这一做法。如果从作 为一种现象的角度来看,它只不过是发达国家一部分利益集团为维护自己利益所做的一种努力罢了,并 不是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做法。此外,这种做法要受到 wto 框架的约束。总而言之,提出比较利益陷阱 的第二个基本依据也不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当然,比较利益陷阱论者并不限于提出比较利益陷阱这一问题,而是进一步分析了比较利益理论本 身所存在的局限性。比较优势理论囿于历史条件,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一点在理论界没 有太大的争议。但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认识它的局限性,却并没有取得一致的共 识。洪银兴(1997)认为,比较优势理论赖以成立的假定条件现阶段已经改变了,例如,生产要素和资 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 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 自然资源可以被改造、 再造, 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 经过人力投资,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可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所有这些表明,大部分发展 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这种看法同样也 是值得推敲的。因为在目前条件下,生产要素和资源尽管可以在国际间流动,但其流动还是会受到很大 的限制。这种要素的流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间要素禀赋的差别,却还远没有消除这种差别。自 然资源虽然可以由于新技术的采用被改造或再造,但也只是占一个很小的比重。而经过人力投资所导致 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 4 的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实际上已作为人力资本来看待且可以将之与一般的劳动力相区别,但这 不会影响到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结论。 综上,笔者认为,比较利益陷阱问题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更不能作为理论提出的基本依据。换句话 说,不能因为比较利益陷阱的存在,就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遵循比较利益原则所形成的贸易格局持批判 态度,更不应该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在国际上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表示很大的怀疑。这并不意味 着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需要升级,同样产业的升级也不意味着要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事实 上,我们对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的研究表明,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不同于传统理论所描述的 一些新特点。当然,笔者也注意到提出比较利益陷阱论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比如通过提出“比较优势 转化为竞争优势”这一论题,为比较优势的升级与动态发展提供重要思路。显然,比较利益陷阱论并不 是完全否定比较优势理论,而是指出了要动态地看待比较优势理论。但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如何动态地 看待比较优势理论,比如动态地看待比较优势理论是否意味着就要培植或创造国际竞争优势、创造国际 竞争优势是否表明政府就要对产业发展进行干预,等等。这些问题也是引发笔者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最新 进展及其应用进行全新思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国际竞争力论 国内对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介绍和应用; 二是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包括其理论基础的构建和指标体系的设计等方面内容。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 波特(m.e.porter)发表了三本著作, 即著名的三部曲 竞争战略 (1980 年)、 竞争优势 (1985 年)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 年),系统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国内 理论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前两本著作 主要是从企业层面来研究竞争优势问题。 由于本论文是从国家层面而不是从企业层面来研究我国的产业 发展问题,因此这里的讨论只针对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在国际理论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该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国家竞争 优势的四种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的影响因素,从而揭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全新 的理论分析框架。波特正是以这个分析框架展开了他的全部研究过程。这一分析框架的提出,的确为我 们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路。 11 在国内,竞争优势理论曾一度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对它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仍方兴未艾。 有人认为, “国家竞争优势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是一个超越比较优势的概念,拥有丰富内涵的崭新范 畴” ; “几乎所有的西方国际贸易学说都可以统一在竞争优势理论的框架之中。 ”也有学者认为,在我国 对外经贸理论界, “研究的视野开始从一度作为指导我国对外经贸主流理论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转向 对竞争优势理论的探讨和研究。 ”国内理论界似乎对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情有独钟。绝大部分的论文都 对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很少看到有文章对该理论进行批评。 不难看到,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是完全不同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 为解释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贸易的方向和贸易利益的分配而提出的,而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国家、产业 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而提出的, 二者分析的目标方向完全不同。 既然是迥然不同的两个分析框架, 那么它们又怎么能够统一在一起呢?笔者不赞同那种不加分析而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任意发挥和应用的 做法。作为理论分析框架二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它们统一起来。而从揭示比较优势(包括绝对优势或 说竞争优势)来源的角度看,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1- -2 2- -2 2 关于关于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的的研究研究综述综述 贸易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分别考察了贸易和产业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将这 两个领域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研究了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35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 1935 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论” 。他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 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 国内生产出口” 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的。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 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具体表现为,第一支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 浪潮,第二支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支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 潮。这个模式还有两个变型:一个是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 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另一个是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 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 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 和高级化 11。 对产业转移理论做出贡献的还有 r. vernon(弗农,1966),他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产品生命周 期论,对地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作了系统的 描述和理论上的总结。他认为当产品处于创新阶段的时候,本国生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可以采取出口 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当产品处于成熟阶段时,根据技术扩散的程度和生产优势转移的情况,可考虑以 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进入他国市场。当产品处于标准化生产阶段时,最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将生产转移到具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去 3。 zatan 4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使之动态化和系统化。zatan 将产品分为 高、中、低三个档次并将对应的市场结构分为直接出口、中间产品出口和当地组装、当地生产三种。高 档产品对应的市场结构以直接出口为主,当地组装为辅;中档产品则以当地组装和当地生产为主,辅之 以直接出口;低档产品则以当地生产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框架基本保持不变,唯一变化的是随 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化,高、中、低档产品系列中所包含的产品内容的变化。新的产品不断充实到高档 产品系列中,与此同时,高、中档产品系列中的一部分降级并充实到中、低档产品系列中去。就国际产 业转移而言,外国直接投资者将高档产品的生产主要放在本国进行,辅之以中间产品出口和国外组装; 就中档产品而言,产品在国外组装的同时,生产也逐步向国外转移;低档产品的生产则完全转移至国外 进行。zatan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际上是从产品系列的角度来解释产业内的国际转移现象。 国内关于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产业增长间直接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产业结构视角,运 用逻辑推理和规范分析来论证对外贸易及其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相关的理论探讨有: (1)卢根鑫(1999)将国际产业转移视作一种新质的经济运动过程。他认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第 一步通常是最终消费品的贸易,由此开拓欠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第二步是资本品、中间品、技术品贸 易,与此同时,欠发达国家宣布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限制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增加资本品、中间 品、技术品的进口,即通过产业贸易开始建立本国重合产业。第三步是发达国家通过产业投资,将自己 的资本、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与欠发达国家的低劳动成本结合起来,生产本国重合产业的同 类商品,并从欠发达国家返销本国或销往其他欠发达国家 13。 (2)张亚斌(2000)从耦合的角度将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认为这两个系统的 演进作为国民经济结构运动的两种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8。 (3)周振华(1996) 14、王丽萍(2000)15从影响因素角度,指出决定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因素有三 个:需求结构、相对成本和国际贸易,前两个是封闭条件下影响产业结构成长的本质变量,而国际贸易 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并针对这三个因素进行了相应的理论探讨。 (4)姬沈育(2001) 16从外部动力角度指出,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是国际因素影响国内产业结 构优化的“通道” 。同时,从解决因结构调整而带来的“产品问题” 、促进技术进步、推动制度创新和提 供信息与方向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5)蓝庆新和田海峰(2002)定义了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将结构变化在总量增长 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 6 中的效应分离出来,但他们主要研究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转型的影响,并没有 系统研究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17。 1 1- -3 3 研究研究方法方法和和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1 1- -3 3- -1 1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对本文的研究方法,既要坚持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又要采取研究这一特殊问题的特殊方法。这些 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首先必须把研究问题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分析, 但由于系统中的各个分系统都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 和目标,所以不能忽略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如三次产业的现状就构成了现有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为了 产业结构的升级,又必须注重三次产业的比例协调关系。 2、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事物发展的水平与速度直至状况,这种比较不仅包含纵向的比较,还必须包 含横向的比较。对京津冀的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不仅要对比以往年份的出口情况,还要注重三地之间的 比较。 3、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在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京津冀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和产业结构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分 析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4、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而且定性分析对于一些不能用数字定量的 因素分析的更为全面。 但仅有定性分析又缺乏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因此, 加以定量的分析, 用事实说话, 用数据说话就显得更为客观准确。对于该论文我们利用一些调研来的历史数据,同时也利用这些数据去 分析计算。 5、注重理论性和对策性相结合 理论对现实是有指导意义的,然而不能仅有书本上的理论,还要将之与实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 不能违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国家政策范围内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 虽然本论文力求分析全面、深入,但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所以本文的研究必然是探索性的。 1 1- -3 3- -2 2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主体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 出综述;第二章简要回顾了一下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及发展历程;第三章对京津冀三地的要素禀赋和产 业结构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各自的优势所在;第四章对京津冀对外贸易的宏观情况做出说明; 第五章则通过计算商品具体小类的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京津冀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第六 章从外贸商品结构的角度对京津冀的产业协调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二章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2 2- -1 1 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是基石,它的逻辑分析是比 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所在;要素禀赋理论是在比较成本理论上的新发展,它比比较成本理论向前迈进了一 大步,讨论了形成比较成本差异的源泉所在,即分析了比较优势的来源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要素禀赋 理论的产生,标志着比较优势理论的最终形成。 2 2- -1 1- -1 1 比较比较成本成本理论理论 在比较成本理论产生之前,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对国际贸易的解释中居于主导地位,他认为:自 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 国在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成本更低。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并开展国际贸易,将会使各 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斯密的观点是建立在绝对生产成本差异的基础之上的, 即一国应当有一种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 国,而另一种产品的成本绝对地高于他国,这样才能够开展国际贸易。所以,他的理论不能解释为何一 国两种产品的成本都绝对地高于或低于他国时,仍然会有国际贸易现象的发生。 24 对于这一问题,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给出了回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他的劳动价值论 为基础的。根据劳动价值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李嘉图认为,虽然一国在两种商 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只要两者的不利程度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少一些, 即具有相对优势。如果一国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然后用其产品进行国际交换,贸易双方 同样能从交换中获得利益。 李嘉图用严谨的逻辑分析论证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同样可以从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这对世界市场的扩大、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国际贸易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具有积 极的促进作用。他的这种逻辑分析结构成为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21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从绝对成本理论发展到比较成本理论,使得对贸易的解释力大大提高, 但比较成本理论只是提出了国际分工和开展国际贸易的一个依据, 未能揭示出国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根 本原因,没有深究比较优势的来源是什么。在李嘉图的模型中,把比较优势的来源笼统地归结为劳动生 产率的差异,而这又是与其假设只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相对应的。这显然有其局限性,而要素禀赋理 论则在对比较优势来源的探究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2 2- -1 1- -2 2 要素禀赋要素禀赋理论理论 20 世纪 30 年代俄林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把比较优势形成原因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李嘉图 在创立比较成本理论的时候,是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即劳动效率的高低来说明比较优势的形成。俄林则 通过资源相对丰裕度决定比较优势的理论,使人们对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形成了较为具体的认识。资源 禀赋论是从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出发的。所谓生产函数相同,是指不同国家生产同样的商品时,需消耗 同样的生产资源,即用实物形态来衡量的劳动生产率相同。俄林指出,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 的相对丰裕度。也就是说,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 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 土地富饶的国家因地租相对低廉而在土地密集型产品 上具有比较优势,富有劳动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4用w 和 r 分别表示工资率和 地租率,如有: 京津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分析 8 baa rwrw b 即 a 国的劳动、b 国的土地相对便宜,且 x 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 为土地密集型产品,则 a 国在商 品 x 上、b 国在商品 y 上具有比较优势。 显然,要素禀赋理论要论述比较优势的成因时仍然不能绕过比较成本,但它指明了形成了这种相对 成本差异的原因,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比较成本理论只是对最终产 品进行了局部分析,而将相对成本差异的原因笼统的归结为生产率的差异。相比之下,要素禀赋理论比 比较成本理论进步了许多。 李嘉图用优美的逻辑分析论证了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依据是比较 成本的差异,俄林进一步论述了形成这种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即探究了比较优势的来源。至此,比较 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而俄林这种以一般均衡分析为基础对比较优势来源的研究更把对贸易理论的研究 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后对于国际贸易中不同市场结构的影响、技术、人力资本等非传统要素的作用 等问题所做的研究均是建立在他的这种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俄林也因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而获得 1977 年的诺贝尔奖。 24 当然,要素禀赋理论也有它的缺陷,其一是它对比较优势的成因只是作了静态的分析,而没有讨论 当一国资源禀赋条件发生变化时比较优势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故而不能跟经济发展理论相衔接。其实这 一点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俄林的着眼点正是通过对比较优势静态的分析来解释世界上既存的贸易模 式,进而分析各国从贸易中的得益和对国民福利带来的改善。我们完全可以在其基本框架内进行动态的 分析,来了解发挥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其二是在他的理论框架内只分析了劳动、资本等有形 的要素禀赋对比较优势的决定作用,却忽视了技术、人力资本、制度等无形资源禀赋的作用。在世界经 济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后者成为一国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成因。也正因为这些缺陷,使得传统的比较 优势理论受到了理论和实践各方面的挑战。但要素禀赋理论的分析框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对上述 两个缺陷的弥补,它将比那些对其进行挑战的理论具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 2 2- -2 2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理论的发展的发展 如前所述,比较优势理论依然有它的缺陷。现实中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比较优势理论受到来自实践 和理论两个方面的挑战。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里昂惕夫之谜” 、比较优势陷阱和产业内贸易。 理论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解释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现实时显示出的不足。 为了解 释发达国家之间(即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和相似产品(即生产所需的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之 间的贸易,出现了不少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收入偏好相似理 论等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战后的贸易新现象,推动了贸易理论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的这些来自实践和理论的挑战,成为贸易理论变革与发展的契机,促使经济学家 立足当代贸易实践,应用新方法,确立新视角,创立新学说。可以说,二战后以来的几十年里是国际贸 易理论界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出现了诸多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出现大都是以挑战比较优势理论的形式 出现的,但客观上一些却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另一些理论成为了与比较优势理论有益的补充。其最终 结果更加映衬出比较优势理论的真理性,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发展的理论主要有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技术差距论。 1、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由巴拉萨(balasa)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提出的阶梯比较优势论可以作为动态 比较优势理论的代表。他预期各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着他们生产要素的状况而发生改变。 与传统的发达与落后两极划分法不同的是,国际分工的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排列着许多阶段。更新 发展阶梯的过程是连续而非中断的。按发展阶梯分,当今世界经济中大致存在以下几类国家和地区:属 于第一阶梯的发达国家;属于第二阶梯的有亚洲“四小龙”和拉美的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新兴工业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化国家和地区;属于第三阶梯的称为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诸如东盟各国(新加坡除外)、中国和 印度等国; 再者就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在此基础上, 国际间比较优势呈现出一种动态升级的过程。 随着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其出口能够取代其原来的出口,最终发展至更高阶段。一个发展中国家取代 另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某种产品并不会引起产业调整的困难。相反,产业调整的冲击将产生 出一些新的产业。发展中国家新升级产业的产品还将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相竞争。在阶梯式发展格局 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将分别发展起各自的新兴产业,同时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给较低发展 阶段的国家, 执行出口导向战略的落后国家就能够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 进入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段。 11 显然,在阶梯比较优势理论中,把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静态的比较优势动态化了,使其与经济发展 相联系,并说明了发挥比较优势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的发展。阶梯优势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的发展在于将静态的比较优势动态化, 而技术差距论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的发展则在于对比较优势来源的 考察范围从劳动和资本扩大到了技术的范围。 2、技术差距论是由波斯纳(posner)提出的。他把国家间的贸易与各国的技术禀赋联系起来,认为 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上的优势开展国际贸易,并且这种 技术上的优势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这种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 能够模仿生 产从而减少进口后才逐渐消失, 而原来的技术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所获取的垄断利润的消失促使其不断 地改进技术、工艺,开发出新产品,创造新一轮的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差距表现为拥有新技术的国家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