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整合视角下的养老服务产业研究分析.doc_第1页
在资源整合视角下的养老服务产业研究分析.doc_第2页
在资源整合视角下的养老服务产业研究分析.doc_第3页
在资源整合视角下的养老服务产业研究分析.doc_第4页
在资源整合视角下的养老服务产业研究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自2000年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快速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截止201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6.1%,其中高龄老人超过2400万人,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空巢老人突破1亿人,城镇老年人口平均养老退休金年收入仅2706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仅10772元,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及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低收入、社会总抚养比上升、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等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公共养老服务事业供给效率形成强大的倒逼压力。当前,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是养老服务事业供给效率低,现代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落后,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阶段性特征,存在资源分散和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社会总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只有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利用率,才能加快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进而使养老服务业成为中国新一轮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由于中国养老服务产业是在养老服务事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进行社会化、产业化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的养老服务业资源整合应该包括事业和产业两个领域。在养老服务事业领域的资源整合,本文设计了一种“养老服务事业片区化发展模型”:即在县(市)的统一规划下,根据各个乡镇(街道)的比较优势发展面向一个片区的养老服务事业项目,形成片区内优势互补、片区间相互合作的跨乡镇(街道)行政区划的片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格局。在养老服务产业领域的资源整合,本文则设计了一种“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型”:即在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片区内,整合政策、信息、技术、人才、土地、资本金等资源培育良好的区域市场环境,推动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革,扶持一批养老服务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基本完整、服务整个片区的产业集群。未来经济是服务经济,也是老龄经济。只有整合来自于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的各类用于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的资源,走中国养老服务事业片区化发展和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释放人口快速老龄化蕴藏的巨大红利,托起中国的“夕阳红”,托起中国经济的明天。关键词:资源整合;养老服务业;片区化;产业集群AbstractSince 2000, China formally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since the rapidly aging population increasingly serious situation. By the end of 2015, Chinas elderly population over 60 years to reach 222 million people, 16.1% share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which more than 24 million people in the oldest old, more than 4,000 disabled elderly people, empty nesters than 100 million people, the urban elderly population average retirement pension income is only 27,060 yuan, rural per capita net income was only 10,772 yuan, a hug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aging, loss of energy, empty nest of low-income, total social dependency ratio rises,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decline and other issues of mutual intertwined, upgra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ublic service pension business to create a strong supply efficiency Forced pressure.At present, the Chinese pension services system, but the cause of low pension services supply efficiency,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has lagged behind the pension, show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not prepared to stage the old features, dispersion and low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outstanding issues . Thus, the total investment in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limited only by improv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through resourc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serv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pension, thereby enabling pension services become Chinas new round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 important force in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promote upgrading. Since the Chinese pension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introdu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s of the community, industry-oriented reforms in the pension field services business and developed, so that Chinas pension services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should include two areas of business and industry.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field of pension service business, we design a kind of retirement services business area development model: that is, in the next county (city) unified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township (street) comparative advant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Area of pension services utility projects, forming sheet region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mutual cooperation across the sheet interval township (stree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pension service area development pattern.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pension service industries, the paper is designed a pension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model: th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nsion service business chip area, the integration of polic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land, capital and other resources foster good regional market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all types of pension service institutions enterprise reform, supporting a number of pension services for SMEs and leading enterprises to create a complete industrial chain of basic services throughout the area of industrial clusters.Future economy is a service economy, but also the aging economy. Only the integration of all types from the endow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resources to government, business, the third sector, with Chinese pension services business area development and cluster development path pension services industry, in order to truly release rapidly aging population hidden huge bonuses, hold Chinas sunset red, hold up Chinas economic future.Keywords:resource integration;pension services;Area of;industrial clusters目录摘要1Abstract21 社区型居家养老模式是中国养老历史与现实的选择51.1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传统家庭养老伦理51.2 2011年-2015年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变化71.3 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家庭小型化及养老功能弱化81.4 迅速膨胀的半失能、失能老人群体与空巢老人群体111.5 社区支持型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112 宏观视角下的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概述132.1 老龄产业与养老服务业的定义132.2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162.3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表现173 资源整合是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的最优路径243.1 作为一般性产业所遵循的经济学假设243.2 作为一种公共事业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特征263.3 养老服务业中各部门资源的分散性和低效率273.4 资源整合的理论渊源294 基于资源整合的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型314.1 养老服务事业片区化发展模型314.2 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型345 结论3639 / 39在资源整合视角下的养老服务产业研究截止2015年底,中国养老服务业在不断适应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老年消费市场,为整个老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养老服务业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在资源稀缺性的前提下,以善治和效益最大化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伦理,改革政府和企业运营机制,整合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各部门资源,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和住养型养老服务机构网络,发展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现代养老服务产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1 社区型居家养老模式是中国养老历史与现实的选择社区型居家养老模式,或称作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网络,是指老年人在家中或社区照料站中居住,主要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比达90%,是积极应对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发展老龄产业的战略选择,也是基于中国传统家庭养老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社会治理体系及家庭结构变化的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1.1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传统家庭养老伦理居家养老,是绝大部分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倡导的主要养老模式,这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养老伦理观念密切有关。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儒家建立的以礼仪纲常为核心的孝文化,一是传统家庭财产分配制度。孝文化养老,是中国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儒家建立的以礼仪纲常为核心的孝道文化,是支持这一功能延续至今的内在伦理。关于孝的定义。尔雅说:“善事父母者为孝”。强调赡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是每一个人应该遵行的道德行为。关于孝的地位。孟子离娄上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又说“仁之实,事亲也”。孟子主张,善事父母是仁的根本内容之一,是五伦的中心。关于如何行孝。论语为政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强调子女要敬老,不仅要满足老人的物质需要,更要满足老人的精神慰藉需要,以实现父母在老龄期的生命尊严。关于孝的意义。孟子离娄上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在儒家的政治蓝图中,如果在社会管理中实现以孝教民,那么仁孝治国、天下大同的理想也就能够实现。当今来看,儒家倡导建立的孝文化是一个家庭选择养老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譬如,大多数有子女的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这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又如,少部分有子女的老人即便有选择养老机构服务的个人意愿,可能也会因为顾及子女背上不孝的道德压力而不得不选择居家养老。总之,根植于大中华文化圈的儒家孝道文化,强调子女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家庭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主要责任,这是目前社会普遍奉行的养老伦理,深刻地影响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传统家庭财产分配制度家庭经济基础决定家庭上层建筑,传统家庭财产分配制度是影响当今绝大部分家庭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传统家庭财产分配包括两个主要方式:一是家庭财产代际使用,一是家庭财产代际转移。它们的混合作用促使大多数中国家庭选择了居家养老的方式。家庭财产代际使用。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民经济特征,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关于家庭财产代际使用的非正式制度,即:除去必要的生活支出和家庭储蓄,家庭收入被主要用于老人的医疗保健和子女的教育培训方面。这导致,当代人在退出社会劳动并跻身老年人群体后,由于自身积蓄过少而成为收入被动人群。事实上,构成当前中国老年群体的主要是“40后”和“50后”,他们中除了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之外,绝大多数人在参加社会工作时期的收入并不高,而且也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在支付了上代人的养老费用和下代人的抚育费用后,他们自身积累的养老资金是非常少的,所以他们对于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和产品的消费意愿非常低。家庭财产代际转移。当前中国还没有“遗产税”这个税种,而受宗法制遗留下的传统家庭财产分配观念影响,老年人更愿意为子女留下更多的财产,子女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特别是出于自身的原因,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能拒绝老年人的积累流转。这致使老年人更愿意选择价格较低的居家养老方式,以便给子女留下一些遗产,以帮助他们的后代抚育、生活改善甚至事业发展,或者至少给子女减少一些经济负担。这种朴素的家庭经济观念,深刻烙印在出生于30年代、40年代、50年代的老人的精神世界,也内在地驱动他们选择了较为廉价的居家养老方式。小结:以孝文化和传统家庭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的传统家庭养老伦理是目前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它与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当然,如果家庭养老能够承担起在积极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过程中的主要使命,那么现在占总人口比重达16.1%(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到2053年占总人口比重将高达34.9%(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版)的老年人口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不过,这最终取决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程度,也取决于现代养老服务产业和公共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水平。1.2 2011年-2015年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主要因素。老年群体的收入水平是决定其消费能力的关键性因素。由于目前老年人群的主体是“40后”和“50后”,他们只有少部分人赶上了计划生育,大多数有3个及其以上的子女 吴玉韶,党俊武等: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页。,其主要收入是子女的赡养费,因此衡量当代老年人群收入水平的指标是家庭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统计学指标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费用后的收入。比较2011年至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看出,随着中国迈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初级阶段(世界银行2010年标准划分人均国民收入在3976-12275美元间的为中等收入国家),以及受到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和GDP增速放缓的影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继续呈增长态势,但是增速放缓。如果假定每个老人可以直接获得全部人均可支配收入,排除养老保险和退休金因素,那他们2015年的月收入在1830元左右,但事实上大部分老人的收入远远低于这个水平,更低于2015年民办养老机构平均价格2133元/月和公民养老机构平均价格1919元/月。据此判断,中国老年人群人的整体收入偏低,这是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适应的,也直接导致了大部分老年人选择服务价格较低的居家养老方式。资料来源: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小结:近五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更加重视收入再分配中的公平性,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较高速度的增长,但老年人的整体收入水平依然偏低,这极大制约了养老服务市场有效需求的形成,也就极大削弱了养老服务和产品的供给,呈现出供需两不旺的态势,并且价格偏高、质量和服务良莠不齐等问题凸显,因此,社区支持下的居家养老方式成为占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老人群体的最优选择。1.3 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家庭小型化及养老功能弱化居家养老是中国老年群体获取老龄服务和产品的主要方式,但是传统意义的家庭养老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物质与精神需求,特别是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代中国家庭日益小型化,养老能力薄弱,并且受到高龄化、失能化以及空巢化的冲击,亟需社区养老支持服务体系作为补充。1971年-2015年中国计划生育制度变迁中国计划生育制度变迁,可以分为政策演进时期、法律演进时期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调整时期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1年至1979年,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探索与实践阶段。1971年7月8日国务院转发卫生部等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提出“要有计划生育”,要求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1973年7月16日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上提出“晚、稀、少”的口号。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些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给计划生育相关法律部门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个阶段,从1981年至2012年,是计划生育法律体系建立与完善阶段。198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订案)是计划生育法律体系中的第一部法律部门,其中第二条规定“实行计划生育”,第十二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标志着计划生育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随后,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订案),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第四十九条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计划生育制度正式入宪,成为中国人口发展的根本纲领。而计划生育的专门法律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则随后在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其中第二条规定“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第十七条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第十八条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至此,以宪法为统率、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主体、以婚姻法作补充的中国计划生育法律体系完全建立起来。第三个阶段:2013年至今,是适应老龄化的法律调整阶段。计划生育制度实施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25.8下降到2012年的4.9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控制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计划生育制度的负面影响随之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末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亿人,比2011年减少345万人,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标志着中国人口结构开始发生拐点性变化,生育率稳中有降,人口老龄化加快。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随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人口发展战略,并写入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其中第十八条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近年来,计划生育制度在法的层面进行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积极调整,它对于改善人口结构、延缓老龄化速度的效应将在2025年前后显现出来。但是当前,中国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多样化的趋势是稳定向前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十分严重。根据2015年国家计生卫生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家庭整体发展出现了以下四个弱化家庭养老功能的特点:一是户均人数急剧下降,从1950年的5.3人下降到3.2人;二是家庭类型多样化,核心家庭比重持续下降,独居老人比例有所升高,单亲家庭、丁克家庭、隔代家庭等、留守家庭快速增长;三是家庭小型化,二人家庭、三人家庭成为主体,1-2人的微型家庭达到1.6亿户,占全国总家庭户数的40%;三是老年人迅速增多,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已超过8800万户,占全国总家庭户数的比重20.46%;四是计划生育家庭成为主体,目前有3亿户计划生育家庭,约占全国总家庭户数的70%。小结: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国策,四十多年来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建立了完整的计划生育法律体系,在人口规模控制和素质提高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也给人口再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中国家庭出现规模小型化、空巢化、部分传统家庭功能外化等特点,严重弱化了中国家庭的养老功能和能力。这也使得在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中承担主体角色的居家养老模式,不得不需要社会尤其是社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以作为补充。1.4 迅速膨胀的半失能、失能老人群体与空巢老人群体失能老人,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老年人,包括半失能老人和失能老人。空巢老人,是指离开子女照顾的老年人,包括独居老人和夫妻双居老人。这些老人中有一部分属于高龄老人(指年满80周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有一部分属于空巢失能老人,他们的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专业的护理需求和医疗卫生需求是日益小型化的家庭难以提供的,亟需社区护理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目前,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群体迅速扩大。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2013年中国城乡半失能老人和失能老人的数量已经超过3700万人,2015年则已经突破了4000万人。根据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问答解读中数据,早在2011年中国城乡空巢家庭即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超过70%,农村留守老人4000万人左右,占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达37%。中国首部智能养老蓝皮书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预计,到2050年中国失能老人将超过1亿人,空巢率超过54%。小结:近年来,人口快速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形势越来越严峻,高龄、失能、独居等问题相互交织,亟需社会提供专业护理的老年群体越来越庞大,因此,只有依靠社区各种类型的专业养老机构提供的长期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来作为支撑,居家养老模式才能发挥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1.5 社区支持型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社区支持型居家养老模式,是指整合社区内外各种养老服务资源,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网络,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等多种形式给居住在家中或社区照料站中的老年人群提供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的专业老龄服务的养老模式,它是中国现代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可以覆盖90%以上的老年人群。区别于机构养老模式,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扩大了家庭的外延,照顾了中国人普遍持有的传统养老伦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继续推进,社区逐渐发展为家庭的延伸,越来越多的家庭习惯于通过社区参加公共活动和获取公共服务,包括养老服务。许多老人认为在社区养老跟居家养老几乎没有区别,因为家人就在社区,而且身边的人都是熟悉的邻居,其中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让老人们有很强的归宿感和安全感。第二,它拥有最丰富的养老资源,物质基础和组织基础扎实。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拥有33043个养老机构,可以提供390.3万张床位,年末统计养老机构与其他养老服务设施总计收留抚养老人318.4万人,比上年增长4.2%。但是现在中国有4.3亿户家庭,2.22亿老年人口,49.7万个社区,31.1万个社区服务机构,30.9万个城镇便民服务网点,10.9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这些资源大多都可以整合起来,为社区支持下的居家养老提供综合服务,这是机构养老无法比拟的。第三,它拥有最广泛的消费群体,最普遍的适用性。在情感资源丰富的家庭和社区养老,是中国老年群体普遍接受和向往的养老方式,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在极力推广这种社区支持下的家庭养老模式,不管是北京的“9064”养老体系还是上海的“9073”养老体系,其中的90都是指90%的本市老年人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第四,它有利于形成养老服务网络,有利于养老资源整合,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产业。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博士认为,发展养老服务的根本靠建立养老服务体系,而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形成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因为未来提供养老服务和产品的组织必定是星罗棋布的,要想形成现代养老服务产业必须上下左右贯通形成网络,这不仅有利于行业管理,更有利于规模经济。本章总结:要想整合养老服务业各部门资源,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必须首先认清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当前,中国老年群体普遍受到传统家庭养老伦理和较低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等因素影响,90%的人选择了居家养老模式。但是受到计划生育负面效应的影响,以及老龄化中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等问题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养老服务,迫切需要与家庭联系日益紧密和养老服务设施渐趋完善的社区提供更高质量的支持。事实证明,社区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体系的主体构成部分,更是与中国人家庭养老传统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养老服务业资源整合的主阵地,因为在这个系统的资源整合不仅有迹可循,而且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是最高的。2 宏观视角下的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概述中国养老服务业,要分成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两部分来观察。中国养老服务事业或者叫做老龄工作开始得要早一些,自从1983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以来,便有条不紊的展开了,这与当时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关,后来中共十三大和十四大把老龄事业确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开始得要晚一些,这是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1994年12月14日印发的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提出“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这可以视为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开端;随后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中首次提出了“老年产业”的概念,“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私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老龄事业,发展老年产业,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群体对设施、产品与服务的需求”;2010年1月“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步入正轨。迄今为止,中国养老服务事业已经发展了33年,中国养老服务产业也发展了22年了,它们目前的运行状况特别是凸显出来的问题及表现,是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所必须要关注的。2.1 老龄产业与养老服务业的定义科学界定老龄产业、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的概念,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改革发展的前提。前文提到,养老服务业可以分成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两个层面来观察,而养老服务业是老龄产业的四个板块之一,具有老龄产业的一般特点,所以,要首先要弄清老龄产业的概念。老龄产业关于老龄产业的定义,学术界具有很大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老龄产业,陆华杰认为,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特有的需要而提供相关产品与服务的产业。这里的“老年人特有的需要”是一个排他性概念,是专指老年人所独有的需求,而非为老年人所独有的需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则不属于老龄产业的范畴,这在理论上为老龄产业的外延做了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在事实上很难区分。通常容易发生混淆的领域在于为失能老人和残疾人的用品和服务方面,比如在老年用品行业和老年服务业行业,具有“老年人专用”认证标识的还非常少见,而且一件产品例如助行器从功能上既能满足失能老人的需求也能满足残疾非老年人的需求,一项服务例如长期生活照料既适用于失能老年人也适用于残疾人还适用于康复病人等。广义的老龄产业,党俊武认为,是指面向全体公民老年期生产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组成的业态总称,包括老龄金融业、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吴玉韶,党俊武等: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它把生产经营对象和范围指向了全体公民的老年期,强调老年期的特殊需求,这样就把非老年人基于老年期特殊需求做出的准备也纳入了老龄产业的范畴,扩大了老龄产业的外延。这实际强调了老年人的动态性,蕴含了一种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即所有公民都要为自己的老年期做好准备。在这个概念的统筹下,表现最为明显的老龄金融业和老龄房地产业,不管是老龄金融中的储蓄、保险等产品,还是老龄房地产,很大部分都是非老年人为满足自己老年期的区别于年轻期的特殊需要而做的准备。但是这个概念事实上也很难在实践中进行操作,例如,一笔家庭储蓄,如何界定它属于是老年储蓄,还是投资储蓄或者保障储蓄。再如,一个养老生态住宅小区,也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它的环境清幽或者价格低廉而买来作为婚房使用。所以,这个定义,更具有实践性的意义在于,从供给的角度把老龄产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几十个门类中区分了出来。比较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本文认为现阶段还无法给出一个老龄产业的规范性定义,只能作出一个描述性定义,即:老龄产业是一个综合型产业,是一个横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各个行业门类的新兴产业集合,只要是为满足公民老年期特殊需要而提供专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部门都可以归属于老龄产业的范畴。当前,还没有把老龄产业划为第四产业,但是随着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的转型,新出现一大批专门提供老年专属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以及现今年轻社会的各个组织为了适应老龄社会的市场需求特点而作出转型,有可能会出现老龄产业行业分类目录以及配套的老龄产业产品(服务)行业认证体系。养老服务事业事业,特指公共事业的简称,它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物品的组织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养老服务事业,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直接提供、政府购买、股权合作、转移支付、志愿行动等多种形式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和产品的行为集合。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的养老服务属于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第二,它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发挥保障基本养老服务的“兜底”作用和规划、监管、调节等“裁判”作用;第三,它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等公共组织,不包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第四,存在寻租、供给低效率、政策沉淀成本等政府失灵问题,需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养老服务产业产业,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是指按一定属性划分归类的经济活动主体的集合,按照人类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从国民经济行业管理的角度,产业则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01)把经济分为了20个门类总计95个大类产业。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分类标准,都没有养老服务产业这个类别。养老服务产业,从理论研究和统计学的角度,本文将它定义为: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处于服务业之下的大类、中类和小类中提供专门养老服务的所有经济组织的集合。这个概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它具有老龄产业的一般特点,即专门满足公民老年期的特殊需求,根据需求的类别,政策制定者认为养老服务业可以细分为长期照料、医疗康复、居家支持、精神慰藉、饮食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文化传媒、金融地产等诸多市场;第二,它把养老服务业的产业组织定义为“以营利为目的,提供专门满足公民老年期特殊需求服务的经济组织”,区分了养老服务事业的主体;第三,它摒弃了学术界各种模糊不清的界定标准,从统计实务的角度提出了养老服务产业的产业组织概念,是指“处于服务业之下的大类、中类和小类”中“提供专门养老服务的经济组织”的集合,它们可以是养老服务专门服务商,也包括通过设立老年人事业部等方式提供养老服务的综合型企业。2.2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关于未来五年人口均衡发展战略的最新政策性表述,提出要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基于中国由年轻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转型、低水平的养老服务业与多层次养老需求的突出矛盾、老龄产业特别是养老服务业对于服务经济和消费经济的贡献日益提升等现实国情的战略选择,其根本目的在于积极应对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问题。具体来看,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老龄化速度快、基数大,产生庞大的老年人群。从1982年中国为了与国际老龄组织接轨并基于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开始专门开展老龄工作以来,到2000年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中国人口轻度老龄化时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由1982年的4991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8821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4.89%增长到7.69%,净增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830万人,增幅76.74%,年均增长212.8万人。从2000年至2015年,是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截止201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6.1%,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438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0.5%。与2000年相比,净增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565万人,增幅63.1%,年均增长371万人。迄今为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将在2025年超过3亿的国家,老龄化形势严峻。第二,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低收入、低社保等问题突出,老年民生保障形势严峻。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截止2015年底,中国农村空巢率40.3%,城市空巢率超过50%,部分一二线城市空巢率超过70%,全国1人家庭约2752万户,独居老人约2200万人,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人,失能老人约4000万人,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约240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并且快速增长的弱势老年群体,在目前老年人整体水平偏低和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长期照护保险、医养结合制度不健全和服务低水平的条件下,产生严重的老年民生问题。第三,老龄经济特别是其中发展较早、较快、较好的养老服务产业,是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新引擎。未来社会是老年型社会,未来经济是服务经济,也是老龄经济,这是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都是老龄化经济体和服务业发达经济体。以上例举的人口快速老龄化现象,既是巨大的民生保障问题,也是国民经济发展新机遇,它将形成服务于占总人口1/3的庞大目标人群的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横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综合型产业,是老龄社会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其中,养老服务产业,由于在中国起步最早、基础最好、发展最快,将成为“银色市场”的先动者,率先发展起来。另外,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产业,还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消费、提高服务业比重注入了新的活力。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01)等行业分类标准,老龄产业涉及农林牧渔业、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与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十二大行业几十个门类,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必然涉及到几乎涵盖服务业所有市场领域全部门类的结构调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结构对老年人群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特别地,提高养老服务市场的供给水平能够提高养老服务有效需求,而制约当前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有效需求不足。2.3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表现近年来,中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主要限于养老服务事业,而养老服务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缓慢,在总体上还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政策执行力差、人才结构性不足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养老服务业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因为它直接导致市场萧条,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老年人群支付能力不足,二是消费倾向偏低。关于支付能力不足问题。支付能力取决于收入水平,中国老年人口收入水平偏低主要是因为自身收入和子女收入都不高。宏观来看,中国城镇老年人群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养老金和子女提供的赡养费,农村老年人口的收入则是劳动收入和子女提供的赡养费。根据人社部数据,2015年中国城镇老年人口平均养老退休金收入为27060元(其中西藏最高达到44044元,河南最低仅25740元)。根据统计局数据,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5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0772元,这个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当然,如果到2020年能够实现收入倍增目标,则有望提高中国老年人口整体收入水平,极大提高他们对于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甚至有可能形成庞大的刚性需求。关于消费倾向偏低问题。灵活偏好规律是中国人普遍具有的心理规律,中国家庭特别是家庭里的老年人口,出于方便家庭日常生活、应付各种不确定事件、寻求更高利率等原因,更加倾向于持有现金,而不是用于消费。另外,传统的代际财产转移观念促使老年人更愿意为子女留下更多的遗产,而且中国目前没有遗产税,政府在鼓励老年人消费的政策投入力度也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老年人口消费倾向偏低的问题。总的来讲,中国老年人群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和消费倾向偏低等原因导致他们对于养老服务的购买力不足,从而产生养老服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优先解决,那么养老服务市场的供给就发展不起来,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就成了一纸画饼。养老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善养老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善是制约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将会导致养老服务市场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组织培育滞后、产业结构失衡和不完全竞争等三个方面。第一,产业组织培育滞后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公办机构规模大,民营组织规模小,而且大多数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法人资格。譬如,2015年中国有2.8万养老机构,但绝大部分都是民政部门兴办的公办机构,其中一部分亟待市场化转型。又如,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仅有民营康复医院173家,民营疗养院13家,民营护理院53家,民营护理站59家,从规模上讲还比较弱小。而且,这些民办养老机构、民办康复医院、疗养院、护理院、护理站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大多数都是“民办非企业”或医疗、护理机构,并不具备贷款资格,也基本不允许利润分红,都还不是健全的产业组织。而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讲,产业组织是产业经济的主体,既是供给主体,也是竞争主体。所以,养老服务产业组织培育滞后问题应该予以重点解决,否则养老服务市场必然呈现出供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