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银行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社区银行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社区银行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社区银行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社区银行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区银行研究文献综述-权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要:社区银行的存在,满足了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也适应了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偏好。国内外关于社区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区银行的概念、经营特征、竞争优势、经营效绩、风险防范等方面。2000年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社区银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经验,对我国成立社区银行的准入方式、市场定位、监管模式、产权制度模式、金融服务等五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本文系统评析了这些研究成果的侧重点和创新之处,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社区银行;关系型贷款;研究综述 f830.5 b 1674-0017-2013(2)-0034-05 一、引言 1998年开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分支机构的撤销和合并工作,这次国有商业银行的撤并对我国金融资源(尤其是县域和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相继出台鼓励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村级互助资金组织等新型金融机构的政策,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日益加快,城市商业银行逐步改变经营策略,国外商业银行纷纷在二三线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我国多元化的银行主体结构正在逐步形成。目前,我国金融资源供给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外流的“虹吸现象”仍存在,这主要是由大型商业银行跨区域调配金融资源所致。出于经营效率的考虑,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将资金调往大中城市、大项目和大企业,这种逐利型经营策略导致欠发达地区资金“失血”严重。二是部分县域地区仍存在金融服务的真空。近年来,虽然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将金融资源向县域和中小企业倾斜,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极大地激活了县域金融市场,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的金融资源配置使得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对金融资源的多样化巨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三是中小微企业、农民和居民个人的差异化信贷需求仍无法得到满足。目前,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将经营重点放在大中型公司业务上,各城市商业银行正借助自身经营优势挖掘大型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各地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囿于有限的资金规模无法完全满足中小微企业、农民和居民个人的大额贷款需求。 上述有关我国金融资源供给的三个特点说明,我国亟需探索适合欠发达地区和县域中小微企业、农民和居民个人消费的新型金融资源供给模式,而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的经营定位正是中小微企业、农民和社区居民,因此,进行社区银行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2000年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社区银行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并指出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以期为社区银行的进一步跟进研究提供参考。 二、社区银行的概念及特征 (一)社区银行的概念 社区(community) 一词是由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提出的,最早提出的社区概念指以地域、意识、行为和利益为特征的生活共同体。有关社区银行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国家,目前,国内外仍没有关于社区银行的统一定义。相比而言,国外学者在定义社区银行的概念时习惯于从规模和社区的角度论述,我国学者谈论社区银行时侧重于定位和规模。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认为社区银行是独立运营的,资金规模在1千万美元至几十亿美元不等的金融机构。按照这个定义,2007年美国有9000多家社区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存款机构和储蓄机构。critchfield等人(2004)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一份工作报告中指出,社区银行是包括银行和储蓄控股公司、独立银行和独立储蓄机构在内的总资产或储蓄规模小于10亿美元的银行组织。不过,deyoung等人(2003)在定义社区银行时以资产规模划分为基础,附加了其他限制条件。他们认为具有资产不足10亿美元、核心存款来自于关系融资、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和独立的银行等四个条件的银行机构可称之为社区银行。 我国学者对社区银行定义的诠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参照国外(尤其是美国)关于社区银行的定义,甚至是直译。例如,社区银行是从当地吸收存款并向本地区提供交易服务的资产小于1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康卫华,2005)。二是在借鉴国外关于社区银行定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中国特色的诠释。比如,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巴曙松,2002;钟伟,2004);社区银行在我国应定义成“县域商业银行”(应宜逊和李国文,2005)。 (二)社区银行的经营特点 1、市场定位方面。从国外社区银行的发展轨迹看,规模较小的社区银行和大中型银行结合自身优势和运营特征在市场和金融资源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求异性分工,这种分工平衡会被经常性的打破,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分工是稳定的,也是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社区银行的目标市场为社区,目标客户是社区内的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严谷军,2007;武力超等,2010)。赖正球(2007)认为社区银行的经营理念就是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金融资源,服务于社区的居民和中小企业。闻岳春(2006)认为,社区银行是以社区居民、中小企业为主要的金融服务营销对象,这种融入社区的营销策略有利于第一时间了解不同融资客户的融资需求。郑艳丽和刘金珠认为准确的市场定位是美国社区银行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他们的研究统计还表明,美国社区银行和中小微企业间有着强烈的共生共存关系,因为美国大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主要集中于规模较大的中型企业,而美国实力较小的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主要是由美国社区银行来满足的。毕文胜和石琴(2009)也发现社区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有着强烈的互惠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决定了社区银行将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总之,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是为处于社区的居民、中小微企业和农户服务。 2、金融服务方面。虽然社区银行立足社区实际提供差异化的信贷产品,但研究发现,中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不同种类的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款是大多数社区银行零售服务的核心信贷产品(李江,2005)。如果将银行贷款分为财务报表型贷款、关系型贷款、信用评分贷款和资产保证贷款四种类型,社区银行发放的核心信贷产品主要是关系型贷款(berger等,2005)。因为在对社区居民提供上述贷款产品时,社区银行不仅关注于财务数据、贷款信息记录等硬信息,而且考虑借款者的综合素质、家族历史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等软信息(王益君等,2010)。hauswald等人(2000)指出,社区银行在发放关系型贷款上较大型银行有相对的信息优势。他们认为大银行和潜在关系型贷款者之间的距离要远于社区银行,他们用理论模型论证了关系型贷款的发放将随信息距离的增加而减少。berger等人(1998)也认为,大银行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和标准化信息时较社区银行有优势,而社区银行在获得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软信息方面有优势。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信用评分模型和在线贷款申请使得大银行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搜集关系型贷款者的信息,社区银行在关系型贷款方面的信息优势正逐渐收窄,大银行已开始涉足关系型贷款(kallberg等,2003;deyoung等,2002)。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社区银行非常重视业务创新。以美国社区银行为例,美国社区银行除经营存贷款外,还在积极开发信托、保险、证券、咨询等新业务(郑艳丽等,2007)。 3、存款方面。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其所在社区的企业和居民,这些存款者对存款利率的浮动敏感性较低,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从长期来看,社区银行的存款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社区银行可以得到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李果仁,2009)。毕文胜等人(2009)认为,社区银行通常给予存款者相对大银行较少的服务费,而向贷款客户收取较大银行多的贷款利率,所以社区银行有能力付给存款者更高的存款利率。此外,卢孔标(2006)在对1985年至2003年美国社区银行业务发展进行研究时发现,美国社区银行存款有向乡村集中的趋势。 4、灵活性方面。闻岳春(2006)认为社区银行相对于大银行来说科层组织较小,信息传递较快,管理和决策的效率也较高,因此,社区银行在产品、服务和运作等方面的灵活性要强于大银行。贺瑛(2004)认为,由于社区银行信贷员在为社区客户发放贷款时不仅会考虑财务报表等硬信息,而且会考虑客户家庭背景、综合素养等软信息,因此,社区银行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和居民贷款的灵活性较高。文崔烨等人(2007)指出,社区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灵活性也强于大银行,他们认为社区银行可以较快的根据金融客户需求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比如花旗银行上海古北支行的社区银行试点结合地方特色创新信贷产品的实践。 三、社区银行的竞争优势、效绩和风险防范 (一)竞争优势 和大银行相比,社区银行在关系型贷款、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获取核心存款、提供低廉零售服务等方面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弥补了社区银行在技术手段落后、金融服务功能不健全方面的劣势,显著增强了社区银行的竞争力(严谷军,2008)。赵世勇和香伶(2010)认为,社区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定位优势、速度优势和信息优势三个方面。这一结论也符合stein(2002)的研究,他发现大型科层组织在信息和服务灵活性方面存在劣势。郑艳丽和刘艳君(2007)认为,社区银行在关系型贷款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是社区银行求异型市场定位战略的外在体现,社区银行的这种求异型市场定位战略有助于社区银行市场跟随型战略的实施。赖正球(2007)指出,社区银行之所以具有竞争优势,是其为异质性的金融需求客户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的结果,社区银行这种“草根性”和“亲民性”的运作模式可以有效防范银行契约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也有学者认为网上银行的崛起会减少社区银行在关系型贷款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furst等,2001;sullivan, 2000)。不过,deyoung 等人(2001)认为网上银行不仅可以帮助社区银行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促使社区银行经营一些高附加值的银行业务。 (二)经营效绩 由于美国社区银行发展较为成功,笔者将以美国社区银行经营效绩的相关研究为例,探讨社区银行的经营效绩。严谷军(2008)指出,在1992年至2006年期间,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高于巨型银行,净利差比巨型银行高0.4-1.48个百分点,效率比率比巨型银行高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明显比巨型银行低。陈正玉(2011)在研究美国银行业资产收益率时发现,在1999年至2006年期间,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总体在1.3%以上。金俐(2006)指出,在1994年至2005年之间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和总资产比重虽有大幅下降,但平均资产收益率却由1994年的1.19%上升至1.26%。basset(2001)等人对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研究发现,在1985年至2000年期间,美国社区银行存贷款的增长速度总体上超过了大银行。deyoung等(2004)通过计算夏普比率发现,规模在1亿美元至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股本收益率比大型银行高。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2003)的研究报告显示,社区银行在经济衰退或者坏账攀升时的平均总资产回报率高于大银行。 (三)风险防范 关于社区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何德旭和王卉彤(2006)的研究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和严格的监管制度是社区银行风险防范的核心。他们指出,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增强客户对社区银行的信心,有利于维护社区银行的公信力;美国社区银行的监管以社区银行内部控制为基础,政府相关部门的专职监管为核心,自律组织的自律监管为依托,中介组织的社会监督为补充,这种监管模式有利于发挥各方的积极性,避免监管漏洞的发生。不过,也有学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孙章伟(2009)认为,除了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外,cdfi基金的股权投资、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担保项目和美国农业部的担保贷款项目也是降低美国社区银行信用风险的有力措施。周新(2010)认为,社区银行“关系型”融资机制便于降低信息不对称,规避客户信贷风险,从而成为社区银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严谷军(2006)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社区银行地理环境的管制和业务管制放松,使处于巨大外界竞争压力的社区银行增加了自身风险防范措施。 四、国外社区银行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国内学者进行的绝大部分社区银行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借鉴社区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社区银行研究的相关借鉴主要集中在探讨我国成立社区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成立等方面。 (一)我国建立社区银行的必要性 社区银行由于其定位、规模、机制和信息优势,在我国成立很有必要。严谷军(2008)从我国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现状出发,论述了在我国成立社区银行的必要性。他认为,在我国成立社区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弱化和货币政策基层传达功能失真的一个有效途径。韩京考(2006)认为,在我国农村成立社区银行有利于克服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所有权缺失、管理体制不顺、风险防范脆弱和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徐佼和杨烨(2008)指出,在我国村镇发展社区银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的有力措施。王爱俭(2005)指出,设立社区银行更符合我国的国情。他认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矛盾已不是所有制的矛盾,而是银行规模与企业规模不匹配之间的矛盾,由于各类金融机构都在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的金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成立社区银行是当务之急。高晓燕(2006)也认为,设立社区银行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她指出,社区银行可以适应中小企业借款频率高、贷款需求小和担保抵押物不足的特点,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的难题。李江(2005)认为,在我国设立社区银行,便于民间资本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充分开展,是国有银行基层营业网点撤出的“稳定器”,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虹吸现象”,有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户多元化的资金需求。 总之,成立社区银行是我国弱势金融群体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弱势金融群体改革的最佳路径选择。下文将探讨在我国设立社区银行的路径和方式。 (二)我国建立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 1、准入模式。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社区银行的准入模式有三种:一是将地方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社区银行;二是将新建的民营中小银行定位为社区银行;三是引导规范民间金融组织为社区银行(王修华等,2007;顾巧明等,2009;王爱俭,2005;赖正球,2007)。但是在准入模式的具体实施上,学者之间又有分歧。例如,王爱俭认为,目前我国关于社区银行的法律法规尚未修订,监管制度尚未建立,在我国成立社区银行应以改造原有中小金融机构为主,引进民间金融组织为辅。王修华和彭建刚认为,没有必要探讨社区银行通过那种模式进入中国,因为每种准入模式都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他们还认为这几种准入模式都适合目前我国的国情。 2、定位模式。李果仁(2009)指出,我国社区银行应树立为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服务的理念,为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差异化的金融产品。闻岳春(2006)认为,我国社区银行应扎根社区,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定制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从而提高社区银行的竞争力。郑艳丽和刘金珠(2007)指出,我国成立社区银行应重点突出市场定位。他们认为,社区银行应该追求求异性市场定位战略,避免机关化管理模式和追求大地方、大企业和大项目的经营模式,应该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金俐(2006)认为,社区银行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保持产权清晰,避免政府和外界的干预。陈正玉(2011)认为,社区银行应坚持关系型融资和求异性战略,应形成符合自身优势的市场定位。杨晔(2008)认为,社区银行的定位要注意经营规模小型化、资金运用社区化、机构设置边缘化和经营特色个性化四个特点。 3、监管模式。武力超和林俊民(2010)认为,我国应该从三个方面建立社区银行的监管体系。一是督促社区银行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制度和风险约束制度等;二是银行监管部门应建立针对社区银行的风险监管和合规监管体系;三是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管和行业监管的职能。王爱俭(2007)认为,应根据社区银行的风险特征建立相应的监管模式。他指出,除了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机制的补充监管职能。李江(2005)认为,要对社区银行的资本金要求、业务范围、准入退出机制和风险救助作详细的规定,要强化社区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4、产权制度模式。段军山(2009)认为,社区银行的产权组织形式主要有股份制、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三种,资本结构应是多个持股量近似的大股东型。何德旭和王卉彤(2006)认为,无论是改成还是新建的社区银行都应该实行股份制,并通过内控制度建设、股权结构设计和公司治理安排来实现自我约束。严谷军(2008)认为,我国的村镇银行只是“建在社区的银行”,社区银行的组织形式应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是独立的银行机构;二是必须由民间资本组建,这样可以保证社区银行清晰的产权界定。 5、金融服务模式。林秀琴和宋林辉(2010)指出,社区银行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应围绕居民和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差异化的科技金融产品(比如网络一卡通、社区卡和结算终端等),提供真正的“一对一”金融服务。段军山(2009)认为,社区银行的金融服务策略是产品组合营销,包括基于软信息的中小企业贷款、居民零售贷款和基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闻岳春(2006)认为,社区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不宜与存款银行和贷款银行混淆,应该摒除粗放的单一经营模式,同时办理个人金融服务和公司业务。杨晔(2008)指出,先进的金融服务模式是提升社区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对此,社区银行应加强新产品研发,开通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服务渠道。高晓燕(2006)认为,社区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应包括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两方面,机制创新最好以个人业务为重点,推行“小柜台、大营销”模式,产品创新应推出包括代收代付、外汇宝、银行卡转账、综合理财等金融产品。 五、简要评论 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社区银行的研究,已经逐渐由感性走向理性,这必将为社区银行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有力的帮助。比较国内外关于社区银行的研究发现,社区银行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已有的研究呈现出“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的特点。和国外学者不同,我国学者探讨社区银行的焦点是借鉴国外社区银行的经验、探讨我国成立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而对社区银行展业过程中的金融产品设计、社区银行展业空间的市场需求测算、社区银行治理结构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等研究仍停留在定性分析上,缺少定量实证。二是关于我国社区银行的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的检验和论证。由于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刚刚起步,大部分学者对社区银行的了解仅是通过阅读文献,这种抽象的了解在指导社区银行实践时容易引起偏差或走弯路。三是缺少关于社区银行与我国近年来成立的新型金融机构辨析研究。笔者发现,部分学者将我国出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归为社区银行,而另外的学者则认为我国新出现的村镇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和国外的社区银行不同。这种分歧说明我国学者关于社区银行与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辨析的研究有待深入推进。 在未来,关于社区银行的研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社区银行实践的研究。目前,我国已经陆续出现一些社区银行,比如成都武侯区社区金融和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前身银座城市信用社,学者应加强对社区银行在我国实践的相关研究,加快社区银行研究本土化步伐。二是关于社区银行的准入方式和准入数量问题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关于社区银行的准入方式研究较多,但都处在准入方式选择层面,而缺少对各种准入方式比较、利弊分析和可行性分析探讨。此外,对我国发展多少社区银行和怎样界定社区银行的最优数量等问题探讨不多,需要后续加强。三是对社区银行的产权制度模式和监管模式研究需要加强。我国学者探讨社区银行的产权制度和监管时,只注重宏观描述,而忽视微观和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因此,加强操作环节研究,有利于社区银行产权制度建立和监管模式选择的实践操作。 参考文献 1basset,william f. and thomas f. brady.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small banks,1985-2000m. federal reserve bulletin,2001:19-28. 2berger,a. n.and udell,g.f.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2005. 3berger,a.n.and udell,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613-673. 4robert deyoung,william c.hunter and udell,g.f.the past,present,and probably future for community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4(25):85-133. 5闻岳春.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及启示 j.投资研究,2006,(9):8-11。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community banks research team abstract: the presence of community banks both meet the diverse financing needs of sme and are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differentiated consumer preferenc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on comm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