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文章的细节_第1页
如何写好文章的细节_第2页
如何写好文章的细节_第3页
如何写好文章的细节_第4页
如何写好文章的细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如何写好文章的细节细节,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的细小环节。细节描写,是指用“画龙点睛”的方法,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某一特征作细致、具体的描绘,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描写手法。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一个好的细节,可以起到“窥一斑而略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的奇妙作用。一篇文章要想写得有文采,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细节描写要力求真实,细节真实是文章的命根子,细节描写一旦失真,文章也就失去了感染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细节呢?1.要精雕细刻。细节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只有“细”,才能使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物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传达出人物的神韵。这种片断或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或饱含深情、抒发感慨,或画龙点睛、提出哲理这种文字看似短,但“磁力”很大,它往往能像闪光的珍珠一样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2.要细致观察事物。要使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器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地观察。如下面这段文字:“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静静地洒在阳台上。迷朦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青翠欲滴的叶,都显得暗淡多了。这时候,几朵刚开的昙花冰清玉洁,散发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的蕾儿,会不会开呢?我端祥了好一会儿,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不知不觉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然后花瓣一片片地逐渐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像是水晶雕成的,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花心洁白柔嫩,花边透出了一层鹅黄。”作者对花作了详尽的描写,花的厚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让人如临其境,写得细腻生动。3.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力求一字传神。鲁迅先生孔乙己一文中写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摸”,表钱数不多之意。特定的动作正是孔乙己生活窘迫、穷困潦倒、遭遇悲惨的写照。传达出作者对他的哀伤同情。4.善于“浓妆淡抹”描写要恰当好处。“浓妆淡抹总相宜。”无论是写景,或是写人,都得“相宜”。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有浓的情致,淡有淡的韵味,两者各有所长,各尽其妙。5.巧用“烘云托月”。艺术大师齐白石有一幅画:用淡墨泼洒而就的芭蕉叶上停着一只小小的瓢虫,小虫不但触须毕现,连身上的花纹也清晰可辨。就凭这么一个小精灵的点缀,整个画面就平添了妙不可言的生趣。高明的作者总是想着法子打破陈旧的框框。所谓“避正”,就是对人物不作直接的描蓦,而是通过和这一个物有关的人或景从侧面烘托、刻画,从而使习作产生抢眼的感染力。作文如何写好细节描写写作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之一, 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积累和运用的综合体现,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于写作仍然是感到吃力,甚至是害怕,所写出来的作文或者篇幅短小且杂乱无章,或者平淡如水,或者空洞无物,或者是别人文章的克隆品, 这其中,掌握不到正确的有效的写作方法是主要原因。在作文教学之中指导学生学会进行细节描写是解决学生作文难这一问题的很有效措施。 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包括语言、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细节描写包括许多方面: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表情描写、 心理描写、情节描写等。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情节明朗化,向高潮推波助澜,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不能够没有细节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往往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或者使人物更具个性特征,对人物塑造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或者使情节发展更加生动,扣人心弦。从细节描写中,读者能够体会作者的真正意图,是理解深入化的关键。具体描写时,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细节要准确可信,经得起推敲,要注意精心选择,巧妙安排,此外,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服从人物刻画或者事件经过的需要,为了强调某一细节的重要作用,可对此进行反复多次的描写。 巧妙运用修辞表现事物特点也是细节描写中较为有效的写法。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方法,抓住生活中有助于文章中心内容的细节,学生还会对作文缺乏自信吗?学生还会对作文感到难吗?细节描写教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赏析例文中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段,学习和仿用细节描写,并用于写作之中,感受细节描写的好处。过程与方法:赏析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描写一些细节动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重点:学习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难点:运用细节描写并能运用到写作之中。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细节描写是文章中的花朵,要使花朵漂亮,就要进行细节描写。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如果用我们的眼睛,再用我们爱心去感受生活,我们生活的花朵同样回更加灿烂。如下面这段文字:“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静静地洒在阳台上。迷朦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青翠欲滴的叶,都显得暗淡多了。这时候,几朵刚开的昙花冰清玉洁,散发出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的蕾儿,会不会开呢?我端详了好一会儿,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不知不觉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然后花瓣一片片地逐渐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象是水晶雕成的,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花心洁白柔嫩,花边透出了一层鹅黄。” 作者对花作了详尽的描写,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让人如临其境,写得细腻生动。从技巧上讲,细节描写是记叙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美化记叙文语言的重要方法。二、怎样进行细节描写。(一)选择最佳的点进行细节描写1、综合细描,第一步是选点。选点的这个“点”应该是对中心有作用的“点”,只有“点”到位,才不至于跑题和偏题。比如以“母爱”为话题,我们选点可以是妈妈给自己加上一件外衣的动作点,可以是妈妈注视自己模样的状态点,可以是告诉自己如何做人的语言点等,其实,这个选点在某种意义上和选材相关,但不管选哪个点,都应该是表现“母爱”主题的。当然,不能正确选择“点”,我们将无法展开描述,当然也就面临着跑题和偏题的可能性了。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这个最能表现主题的“点”也正是我们在写作时需要特写和加以浓墨重彩着力渲染之处。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点进行细节描写才是最好的呢?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助形成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个东西并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才越来越活泼,越实在。这样,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老舍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成功地描写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他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足见精彩的动作描写对于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受到自己思想、性格的制约。对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进行成功的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由此,我们认为在记叙类的文章中应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动作点”,以动作细节描写为主,辅以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和环境细节描写等进行综合细描。选择事情发生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动作点去描写,辅以其他描写方法、其他角度,才能把语言的力量集中到一处,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文字的功底。如果把动作发生以前、发生过程中、结束以后的情况等等全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文章就没有了重点,我们只能知道人物每一步所做的内容;而且容易形成流水账,篇幅冗长,笔墨均分,乏味而平淡。这是同学们在记叙事情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动作进行的过程中必有精彩的亮点,把握住这个亮点进行具体描写,不仅能突出事情的重点部分,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等等,还给读者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2、选点举例及点评片段一那天,我们上地理课,一位同学和老师顶嘴。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班主任的耳朵里,只见她踱进教室,扫视大家,问:“谁干的?站起来!可以从轻发落。” 教室里只有四种声音:老师的脚步声、我们的呼吸声、心跳声、钟表的滴答声。“快站起来!别耽误大家时间!”由于是下课时间,大家都浮躁了起来。“就是!” 同学们应和着。他站起来了,满脸涨得通红。老师首先表扬了他的诚实,接着把他平静地带到了办公室。点评:这则片段选取学校课堂上一个常见的“点”,事情不大却很真实具体。有班主任的动作、语言,有班里同学的动作和反应,也有“他”的动作和表现。可见,在选择综合细描的“点”时,无须选择那些惊天动地的大“点”,只要符合主题,都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并且写出了真人真事,真情真意和真感受。而这样的“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比比皆是吗?世事洞明皆文章呀。片段二“加油!加油!”同学们拼命地为单杠上的小勇鼓劲,他就要做第12个引体向上了,这是目前我们班至今无人突破的记录。只见他的身子前后摆了摆,仿佛在积蓄力量,就在身子再一次向前悠的时候,他猛地大喊一声“嗨!”立刻,全身都绷得紧紧的,双臂用力向上拉,身子哆哆嗦嗦地慢慢向上移动。他双眼紧闭,汗水顺着通红的脸颊往下流。胳膊上的肌肉像正在充气的气球一样逐渐鼓了起来,小臂上的青筋也鼓起来,像一条条青色的蚯蚓。单杠也好像在努力绷劲,好把小勇拉上去。小勇坚持着,坚持着,在同学们的呐喊声中,他的头慢慢地靠近单杠,超过了单杠!“成功了!”同学们欢呼起来!点评:作者没有把小勇如何做准备活动、如何攀上单杠、怎样做引体向上、怎样完成最后一个动作、如何下杠等等全描写下来,而是选择了做引体向上最艰苦的一个镜头,动作点选取得很好,读起来仿佛亲眼目睹了小勇的顽强和努力。作者观察得很认真,依次看到了小勇的动作“摆”“悠”“拉”“移动”“绷”“靠近”“超过”单杠等等;听到了他的呐喊声“嗨!”;观察到了他的神态眼睛“紧闭”着,脸通红,汗水流下来;注意到了他全身都“绷得紧紧的”,身子是 “哆哆嗦嗦”“慢慢”地向上移动,肌肉“逐渐鼓了起来”,小臂上的青筋“也鼓起来”;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作者把小勇完成最后一个引体向上的经过生动地呈现给读者。同时,作者还注意到了单杠的状态和周围的同学,以此衬托出小勇的努力。3、选点应注意的问题(1)选择对中心起作用的点。选点对其进行综合细描,并不是为细描而细描,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为指导,表达一定的情感。而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主题、主旨,是作者通过写人或记事、绘景或状物所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道理。不同的中心,选择的进行细描的点也应该是不同的。在选点时,首要的原则就是要选择那些对中心起作用的点,也就是最能表现中心的点。例如,一个学生一次写了一篇比较成功的习作,选材是拔河,通过拔河要表现的中心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他很聪明,没有从头到尾叙述拔河过程,而是选择了拔河时他感觉最艰难的一个点进行了细描,描写己方同学们弯曲的双腿、紧绷的肌肉、倔强的眼神、努力的姿态一时间真是把那坚持的执着和那不屈的精神再现了出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后来,写另一篇文章,他又把自己这段得了高分的文字照搬了上去。但是,却得了很低的分。为什呢?因为文章的中心变了。后一篇习作所记的事件仍然是拔河比赛,但文章的中心却是写班主任老师宽厚慈祥的微笑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温暖,这样一来,将大量篇幅放在拔河细描上显然是不合中心,至少也是详略不当或偏离文章中心。也就是说,文章中心要表现老师的微笑的力量,选点细描的地方应该是老师的“微笑”,围绕着这宽厚、慈祥的微笑展开细节描写,将这微笑的魅力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来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文章中心。所以,在综合细描之前,一定要根据中心先选择好对中心起作用的点,不能单纯为描写而描写,否则就会有跑题的嫌疑了。(2)选择真实具体的点。选好点后,其实也就是选好了写作的素材,通过综合细描一个“点”反映整个事件的“面”,如果不能确切到一个明确而又具体的 “点”,就会流于“面”的叙述。通过点体现面,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面的效果就达不到了。所以,选择的点一定要具体。选点除了要求具体外,还要真实。所谓的真实,是指艺术上的真实,不一定就是真人真事但却一定要符合生活的、逻辑的真实。过度的夸张或有悖于逻辑的“点”是背离文章“写真事、抒真情、达真意”的基本要求的。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选择对中心起作用且有真实、具体、生动的点,是进行综合细描的基础,没有这个点,细描就没有了依附的根基。选择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点,并对其进行细描的话,实际上就能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行文,表现中心的地方展开细描实际上就是详写;而其他地方不展开就是略写。这样文章的详略问题也就解决了。同时选择了进行细描的点,也就解决了选择素材的问题,因为所要细描的点本身就是文章的素材。如果能对任何一个或大或小、或著或微的点都能展开综合细描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是可以写进我们文章里的。这样在选择素材的时候,对素材积累不足的同学来说,就无需捉襟见肘了。只需把点展开具体、生动的综合细描就可以了。而文章详略问题和选择素材问题,恰恰是很多中学生不能很好掌控的地方,因此,学会选择对文章中心起作用的点非常重要。那么,选好点后,怎么把这个点细细展开并且使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呢?这就关系到综合细描的角度问题。教学目标:运用描写人物的各种方法,侧重各种细节描写与肖像描写,激活人物的个性。 教学方法:引趣法,回忆法,启发式双边教学法,对比法,研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成为我们的老朋友。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同学们听过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幅对联吗?(课件展示弥勒佛图片学生欣赏) 二、教学过程: 师问:你们可知道对联描写的人物是谁? 生答: 学生甲:弥勒佛 师问:看来你对课外知识了解得不错。那么这副对联概括出弥勒佛的什么个性?从哪几个字看出个性的? 生答: 学生乙:大肚容难容事宽容,开口笑可笑人乐观。 师问:看,他说得多准确啊!大家想想,个性到底是什么含义? 生答: 学生丙:人物的个性是指人物在思想、品质、言行、习惯等方面与众不同的特征。师说:瞧,你对人物个性了解得真全面。 师问:大家再看看这幅对联是运用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此描写方法与个性结合点在哪儿? 生答: 学生丁:肖像描写也就是外貌描写:肚大宽容;笑口乐观。 师问:我们在第五组文中学习了几篇写人的作文,请你们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描写,还有什么描写呢?学生齐答:还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师问:那么你们能用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说明说明吗?学生1:我找到的是有关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从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中,我知道闰土是个健康可爱的少年。学生2:我找到的是语言描写的句子: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些句子看出闰土的生活很丰富,他懂得很多知识。学生3:我找到的是既有人物外貌描写又有动作描写的句子:“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从中可以了解到闰土非常机智勇敢。学生4:我找到的句子是:“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和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给他取出碎玻璃片,消毒,又敷上药,扎好绷带。”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关心穷苦人的品质。师问:看来咱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掌握得相当好,而且对各种描写的作用也深有研究,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啊!下面我请大伙听一段文字,猜猜他是谁。突出这位同学什么个性?(眼睛下一个高鼻梁,小平头,圆脸,中等个儿,体重适中,学习一般)。 生答: 学生5:实在猜不出来,因为此人的肖像描写没有个性体现。师问:那么描写人物时,是否每文必有人物肖像描写? 生答: 学生6:不一定 师问:通过这副对联与课文复习片段,同学们可以总结出如果运用肖像描写激活人物个性,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答: 学生7:肖像个性一体才使用。 师说:除了大家说的各种描写之外,在表达方法上还有细节描写,也能凸现人物个性。 二、 对比、讲评修改的例文,在修改中体会描写人物方法的妙处。 1、研究文章开头师:先请大家就下面所选的开头谈谈看法。 习作材料: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一棵老树和一棵小树。老树枝叶枯黄,根已衰老;小树枝叶茂盛,正在茁壮成长。这就像我的外婆和我一样,外婆现在年事已高,不能劳累;我正值青春年华,茁壮成长。 生:究竟是写“我”还是写“外婆”,看不明白。 生:“老树”与“小树”的比喻用在这儿不妥当,它们不能成为回忆的实体。 习作材料: 又是绵绵的小雨,我来到了外婆的坟前,四周一片寂静。坟上,已经开出了小小的紫花,那是外婆最喜欢的。“外婆,我来了。”我轻轻地呼唤着。可是,却没有人回答。我的眼泪一滴滴地落下,勾起了对外婆的回忆。 生:景与情结合得好,把作者带到特定的情境中。 生:有些语言还不够自然,最后一句改成“我轻轻地呼唤着,眼泪一滴滴落下,历历往事涌上心头”更好些。 习作材料: 你是我眼中稍纵即逝的流星,一闪而过,悄然隐去。我惋惜这相逢的短暂,但更珍惜这短暂的相逢,因为,你一路燃烧而来,你曾将我的一段人生历程照亮。 生:有浓浓的诗情,但有点朦胧。 生:第二人称的使用使怀念之情更浓,但“你”到底是谁应在下文中点明,不能朦胧到底。 习作材料: 在学校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会想起家里的那串紫色的风铃 生:别具一格,能引起悬念。 生:既然是写人的,应点明“风铃”与所写之人的关系。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写人记叙文的开头通常要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有时留点悬念固然好,但要在其后适当的地方交代清楚,不要让其成为“悬案”。下面请大家总结一下,写人记叙文究竟怎样才能开好头,最好结合观点举点更有代表性的范例。 生: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生:一般要写明时间、地点、人物,最好能给故事的叙述打下伏笔,设置悬念。 生:要能渲染一种气氛,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故事背景之中。 2、再看看我们同学的习作原文与修改文的不同。同学们注意在原文下面加了横线,修改部分是红字,说说修改原因。 学生习作5: 唐僧之现代版 他有着唐僧一样清秀的面孔,有着唐僧一样憨厚的性格,有着唐僧一样唠叨的习惯(修改文改为:还记得大话西游中那个唐僧吗?他是否让你“佩服”的五体投地?!我身边就坐着这样一个令你五体投地的现代版的唐僧。)当你上课时正与“周公”相会时,耳边总会响起这样的“问候”:“你困了?”“你真的困了?”“你真真真的困了?”“你要是真困了,我就不打扰你了”(修改文增加了:“作个好梦”“你睡着了?”“你能睡着吗?”不把你“烦”醒,“唐僧”是绝不会停下来的,朦胧中看着他那上下蠕动的嘴唇,似乎在念着紧箍咒。让你头晕目眩,此时你可以深切的体会猴哥当年的痛苦。)而当你用喷火的双眼瞪他时,他却像唐僧对观音姐姐似的虔诚地微笑,让你恼怒全无。“唐僧”就是用这样唐僧式的方法叫醒熟睡的你,让你振奋精神,重新投入到学习中来。 学生1:修改文删去了作者对人物个性的概括性语言,设置了悬念,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改得好。 学生2:第二段增加了语言、动作细节描写,使人物个性跃然纸上,引人发笑。 学生习作6: “老糊涂仙” 我的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了,只是满口假牙,可吃起东西绝不逊色,一转眼就没。(修改文为 :但是说来也许你不信,我洗脸的几分钟时间,她就能吐出三个凤爪鸡爪子骨头,唉,真有速度!可见凤爪根本不是她老人家满口假牙的对手。)可能是她老人家年岁太大,记性有点不好,告诉她一点儿事,过一会儿就忘,再告诉她一遍,她还不承认,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修改文为:一次吃饭时,奶奶说:“看小宇瘦的,我得去厨房拿个碟子,给我孙子加点好菜补补!”我正美滋滋地等着吃小灶呢,奶奶拿回的却是酱油,我委屈地提醒她时,奶奶却说“我说过吗?”)为此我送给奶奶个外号“老糊涂仙”。 学生3:原文语言干瘪,内容空洞,人物个性缺少鲜活性。而修改文在第一段中增加的例子,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比原文的说教性评论有味道。 学生4:第二段举出生活实例,加入语言、细节描写,使奶奶既慈祥又可爱的形象呼之欲出。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棒,为了便于记忆,我再将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求概括为(板书):具体化、立体化、一体化。“具体化”就是刚才大家说的用具体细节展现主人公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立体化”就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从外形到精神气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情节上跌宕起伏,甚至有令人意想不到之处,能扣人心弦。“一体化”就是讲求叙写的事情之间成为有机整体,血脉相通,共同表现同一主题。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阶段,谈谈写人记叙文的结尾。 习作材料7: 我永远不会忘记有一个向导的身影-感谢你,蒋老师! 生:一句话就戛然而止,简洁。 习作材料8: 是啊,年的学习生活,顾老师慈母般地悉心照料着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当我们都已长大懂事了,她又要去迎接另一批不懂事的孩子。她不是我们的亲妈妈,但她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学生、有抒情笔调,但语言罗嗦。 学生、“慈母”“亲妈妈”“母亲”三种说法不统一,最后一句宜改成“她不是我们的亲生母亲,但比亲生母亲给予我们的更多”,这样前后关系会更和谐。 习作材料9: 雨,还在下着。这绵绵的细雨,就像我的思绪一样长,一样永无尽头,我站在外婆的坟前,眼泪又一次地流了下来生:特定的景,特定的情,让人感受到怀念的沉重。 习作材料10: 姐,天气凉了,可增添了衣裳? 学生1:一句问候情意深长,余味无穷。 师:好。看来关于文章结尾的评价我也没有更多的话要说了。下面请大家接着谈谈关于写人记叙文结尾要注意的方面,可以结合一些典型范例来谈。 生:要能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生:要能抒发真情,感染读者。 生:最好能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生:结束语应像豹尾,简短有力。 四、总结本课 师问:结合以上本组文作家的力作与同学的几篇文章,同学们想想写出人物的个性应遵循哪几条原则呢? 生答: 学生1:肖像描写不是每篇作文必有的,人物的肖像与个性有契合点就写,否则不必写。 学生2:写人的作文必有细节描写。 学生3:屏弃我们对个性的概括性语句。 学生4:举出突出人物个性贴近生活的例子,能够增加人物个性的真实感与生动性。 学生5:最重要的是作文在老师讲评之后,一定要再改一遍,我们的作文水平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师:大家做了非常好的总结,关于结尾的要求我也进一步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板书):揭旨升华。“揭旨”就是揭示主题;“升华”是指使情感、境界能进入更高层次,耐人咀嚼回味。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将写人记叙文的要求最后浓缩成五个字(板书):格、事、脉、戏、情。“格”就是写人记叙文(其实所有文章都这样)要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式,也就是说是起、承、转、合的基本模式;“事”就是要有特定的事情,具体的描述;“脉”就是血脉相连,所写的事与事之间有内在联系。这三个字体现了文章的基本要求。“戏”就是记事富有戏剧性,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情”就是字里行间饱蘸感情,用真情撞击读者心扉。正所谓“文章不厌改,多改出华章”,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能够逐渐拉近同学们与文学大家的距离,写出有个性的佳作来。五、学生动手写习作,老师巡视指导。(略)板书设计: 写人习作:激活个性,活化人物具体化、立体化、一体化揭旨升华格、事、脉、戏、情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激活个性,活化人物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文写人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运用描写人物的各种方法,侧重各种细节描写与肖像描写,激活人物的个性。 教学方法:引趣法,回忆法,启发式双边教学法,对比法,研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成为我们的老朋友。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同学们听过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幅对联吗?(课件展示弥勒佛图片学生欣赏) 二、教学过程: 师问:你们可知道对联描写的人物是谁? 生答: 学生甲:弥勒佛 师问:看来你对课外知识了解得不错。那么这副对联概括出弥勒佛的什么个性?从哪几个字看出个性的? 生答: 学生乙:大肚容难容事宽容,开口笑可笑人乐观。 师问:看,他说得多准确啊!大家想想,个性到底是什么含义? 生答: 学生丙:人物的个性是指人物在思想、品质、言行、习惯等方面与众不同的特征。师说:瞧,你对人物个性了解得真全面。 师问:大家再看看这幅对联是运用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此描写方法与个性结合点在哪儿? 生答: 学生丁:肖像描写也就是外貌描写:肚大宽容;笑口乐观。 师问:我们在第五组文中学习了几篇写人的作文,请你们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描写,还有什么描写呢?学生齐答:还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师问:那么你们能用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说明说明吗?学生1:我找到的是有关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从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中,我知道闰土是个健康可爱的少年。学生2:我找到的是语言描写的句子: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些句子看出闰土的生活很丰富,他懂得很多知识。学生3:我找到的是既有人物外貌描写又有动作描写的句子:“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从中可以了解到闰土非常机智勇敢。学生4:我找到的句子是:“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和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给他取出碎玻璃片,消毒,又敷上药,扎好绷带。”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关心穷苦人的品质。师问:看来咱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掌握得相当好,而且对各种描写的作用也深有研究,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啊!下面我请大伙听一段文字,猜猜他是谁。突出这位同学什么个性?(眼睛下一个高鼻梁,小平头,圆脸,中等个儿,体重适中,学习一般)。 生答: 学生5:实在猜不出来,因为此人的肖像描写没有个性体现。师问:那么描写人物时,是否每文必有人物肖像描写? 生答: 学生6:不一定 师问:通过这副对联与课文复习片段,同学们可以总结出如果运用肖像描写激活人物个性,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答: 学生7:肖像个性一体才使用。 师说:除了大家说的各种描写之外,在表达方法上还有细节描写,也能凸现人物个性。 二、 对比、讲评修改的例文,在修改中体会描写人物方法的妙处。 1、研究文章开头师:先请大家就下面所选的开头谈谈看法。 习作材料: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一棵老树和一棵小树。老树枝叶枯黄,根已衰老;小树枝叶茂盛,正在茁壮成长。这就像我的外婆和我一样,外婆现在年事已高,不能劳累;我正值青春年华,茁壮成长。 生:究竟是写“我”还是写“外婆”,看不明白。 生:“老树”与“小树”的比喻用在这儿不妥当,它们不能成为回忆的实体。 习作材料: 又是绵绵的小雨,我来到了外婆的坟前,四周一片寂静。坟上,已经开出了小小的紫花,那是外婆最喜欢的。“外婆,我来了。”我轻轻地呼唤着。可是,却没有人回答。我的眼泪一滴滴地落下,勾起了对外婆的回忆。 生:景与情结合得好,把作者带到特定的情境中。 生:有些语言还不够自然,最后一句改成“我轻轻地呼唤着,眼泪一滴滴落下,历历往事涌上心头”更好些。 习作材料: 你是我眼中稍纵即逝的流星,一闪而过,悄然隐去。我惋惜这相逢的短暂,但更珍惜这短暂的相逢,因为,你一路燃烧而来,你曾将我的一段人生历程照亮。 生:有浓浓的诗情,但有点朦胧。 生:第二人称的使用使怀念之情更浓,但“你”到底是谁应在下文中点明,不能朦胧到底。 习作材料: 在学校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会想起家里的那串紫色的风铃 生:别具一格,能引起悬念。 生:既然是写人的,应点明“风铃”与所写之人的关系。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写人记叙文的开头通常要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有时留点悬念固然好,但要在其后适当的地方交代清楚,不要让其成为“悬案”。下面请大家总结一下,写人记叙文究竟怎样才能开好头,最好结合观点举点更有代表性的范例。 生: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生:一般要写明时间、地点、人物,最好能给故事的叙述打下伏笔,设置悬念。 生:要能渲染一种气氛,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故事背景之中。 2、再看看我们同学的习作原文与修改文的不同。同学们注意在原文下面加了横线,修改部分是红字,说说修改原因。 学生习作5: 唐僧之现代版 他有着唐僧一样清秀的面孔,有着唐僧一样憨厚的性格,有着唐僧一样唠叨的习惯(修改文改为:还记得大话西游中那个唐僧吗?他是否让你“佩服”的五体投地?!我身边就坐着这样一个令你五体投地的现代版的唐僧。)当你上课时正与“周公”相会时,耳边总会响起这样的“问候”:“你困了?”“你真的困了?”“你真真真的困了?”“你要是真困了,我就不打扰你了”(修改文增加了:“作个好梦”“你睡着了?”“你能睡着吗?”不把你“烦”醒,“唐僧”是绝不会停下来的,朦胧中看着他那上下蠕动的嘴唇,似乎在念着紧箍咒。让你头晕目眩,此时你可以深切的体会猴哥当年的痛苦。)而当你用喷火的双眼瞪他时,他却像唐僧对观音姐姐似的虔诚地微笑,让你恼怒全无。“唐僧”就是用这样唐僧式的方法叫醒熟睡的你,让你振奋精神,重新投入到学习中来。 学生1:修改文删去了作者对人物个性的概括性语言,设置了悬念,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改得好。 学生2:第二段增加了语言、动作细节描写,使人物个性跃然纸上,引人发笑。 学生习作6: “老糊涂仙” 我的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了,只是满口假牙,可吃起东西绝不逊色,一转眼就没。(修改文为 :但是说来也许你不信,我洗脸的几分钟时间,她就能吐出三个凤爪鸡爪子骨头,唉,真有速度!可见凤爪根本不是她老人家满口假牙的对手。)可能是她老人家年岁太大,记性有点不好,告诉她一点儿事,过一会儿就忘,再告诉她一遍,她还不承认,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修改文为:一次吃饭时,奶奶说:“看小宇瘦的,我得去厨房拿个碟子,给我孙子加点好菜补补!”我正美滋滋地等着吃小灶呢,奶奶拿回的却是酱油,我委屈地提醒她时,奶奶却说“我说过吗?”)为此我送给奶奶个外号“老糊涂仙”。 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