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标题格式影响因素析论.docx_第1页
简帛标题格式影响因素析论.docx_第2页
简帛标题格式影响因素析论.docx_第3页
简帛标题格式影响因素析论.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哈尔滨150080)简帛标题格式影响因素析论关键词 简帛;标题格式;影响因素摘 要 简帛时期,典籍标题要受到 书写材料、收卷方式、典籍性质、编绳数 目、简帛互抄、分卷方式、装帧形式、读者 参与等因素的影响。受书写材料、收卷方 式影响,标题题写有其主流方式,受其他因 素影响又蕴含着新变。“一篇两题”便是新 变之一,这种标题题写方式契合了书籍发 展规律壮大,并最终取代旧有方式,成为后 世典籍标题题写主流。中图分类号 g256.22文献标志码 e文章编号 10058214(2014)080062041 书写材料汉代以前纸张尚未发明, 西汉时纸张 虽已出 现 但生产技术尚不完善,所制作的纸并不适合 作为书 写材料。东汉时期,纸张生产技术经蔡伦改 造得以 完善,但受习惯势力影响,简与帛至此时仍 为主要 书写材料。 作为书写材料,简与帛对标题格式的影 响体现在书写材料不同,影响着标题是题写 于载体 正面还是反面。标题最重要的功用为方便查阅,出于这一目的, 如果在不展卷的情况下便可了解一篇文字内容为何, 是最为经济的做法。竹简有两面书写的属性,收卷时 为了保护内文,须将正文一面向内,为了将标题露于卷 轴外侧,便可将其题于简背。这种做法有利于因名求 书,不展卷而知所持为何,起到方便阅读的目的。出于 这一原因,将标题题于简背的情况极为常见,如上博简 “容成氏、中弓、恒先、内礼、曹沫之战、竞建内之、 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竞公疟、庄王既成、慎子曰恭俭、 凡物流行、吴命、命、王居”14 个篇题;7 包山楚简 “集箸、集箸言、受期、疋狱”4 个篇题;8 云梦睡虎 地秦简篇题“语书、效、封诊式、日书”4 个篇题 9 均题写于简册背面。与简相比,作为书写材料的帛由于质地较薄,不 适合双面书写,所以篇题需题于帛书正面。马王堆汉 墓 帛 书 所 存 篇 题 “ 德 、 道 、 经 法 、 经 、称 、 道 原 、 要、缪和、昭力、足、臂”11 个篇题,均采用了这种 题写方式。2 收卷方式收卷方式对标题格式的影响主要是就简册而言。 简册古书收卷有以末简为轴和以首简为轴收卷两种方 式。收卷方式不同会对标题格式产生影响,即当书籍以末简为轴收卷时,标题往往被书于首简或整个简册随着简帛文献的不断发现,以实物考察简帛制度成为热门话题,简帛标题格式研究为其中重要内容。 诸多成果中,有针对某次出土总结标题题写规律者, 如马先醒 睡虎地秦简中的篇题及其 位置、1 林清 源 睡虎地秦简标题格式析论;2 有综合数家出土 考察简帛标题形制者,如张显成 简帛标题初探、3 骈宇骞 出土简帛书籍题记述略4 等论文以及林清 源 简牍帛书标题格式研究5、程鹏万 简牍帛书 格式研究6 等专著。研究中诸家虽然均很重视总结描 述标题题 写特 征,从不同角度总结出题于正面、背面、正反两面, 题于首简、末简、近前、近后等规律,但是对其致因 发掘不够,仅指出收卷方式、书写材料等几种显而易 见的因素。鉴于此,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将影响 简帛标题格式的因素归纳为书写材料、收卷方式、典 籍性质、编绳数目、简帛互抄、分卷方式、装帧形式及读者参与八方面,祈请方家指正。基 金 项 目 本 文 系 中 国 博 士 后 科 研 基 金 “ 简 帛 、 卷 轴 、 册 页 古 书 书 名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 2013m541403), 黑 龙 江 博 士 后 科 研基 金 “ 简 帛 、 卷 轴 、 册 页 古 书 书 名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 lbh-z12147) 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622014第 8 期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文献学的近前端;当简册以首简为轴收卷时,标题便被题于末简或整个简册的近末端。以张家山汉简为例,其所 存标题“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 引书”六种,有三种题写方式 :“二 年律令 ”、 “脉 书”、“引书”题于首简背 ;“算数书”题于简六背; “奏谳书”、“盖庐”题于末简简背。张家山汉简出土 情况良好,从发掘报告可看出,标题题于首简背的三 种书籍以末简为轴收卷,题于末简的两种书籍以首简 为轴收卷。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收卷以后将标题露于简 册之外,以方便查阅。书名题于简六背“算数书”也 是末简为轴收卷,卷起后标题仍暴露于简册外部。实际上,由于古书从右至左竖排书写,收卷时只 有将篇首置于外侧,才能让读者逐渐展卷从右至左阅 读。因此,虽然竹书中以末简、首简收卷的方式均存 在,但仍以末简为轴收卷为主流。所以,今天能看到 的竹书标题,题于首简或近前者较多。3 典籍性质除了受收卷方式的影响,典籍性质的不同也可能 影响标题的题写。简帛古书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实用 类与思想类两种,二者在流通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 思想类典籍往往为篇幅较短的单篇或若干篇存在,究 其原因,概为思想类典籍内部结构比较松散,读者可 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有选择性的传抄,书籍的残缺并 不影响阅读。与之相比,实用类典籍对完整性的要求较高,如 果医书、律法、历书有残缺,其实用性就 会大大降 低。这种差别带来的后果便是实用类典籍一般篇幅较 长。如睡虎地秦简中的 效律 61 简,封诊式 98 简 ,日 书(乙 种) 260 简 (存 257); 张家 山汉 简奏谳书 228 简、盖卢 55 简,均为长篇之作。流 通性较强的思想类典籍往往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抄写 在简册上,如武威 仪礼 共 9 篇,采用的是一篇一 卷的抄写方式,整个简册长度适中,适合手持阅读。 在手持书籍阅读时,采用末简为轴收卷,从右至左逐 渐展卷无疑更为便捷。实用类典籍篇幅较长,考虑到 竹简有一定重量,决定其必不适合手持阅读。这样采 用末简为轴收卷的优势便无法体现,以致如何收卷显 得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增加了随意收卷时选择以 首简为轴的几率,但题写书名的功用,使其暴露于卷 轴外侧以方便查阅并没有改变。当此类文献采用以首 简为轴的方式收卷时,为了不展卷便可因名求书,便 要将书名题于简册末端背面,造成书名题于简册后端的现象。4 编绳数目简册古书的编绳从一道至五道均有,以二道、三 道为多,作为天然标示物,古人在题写标题时,为达 到醒目的效果,往往以之为参照物。如张家 山汉简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卢引 书 均有三道编绳,6 个篇题均题于第一道编绳下沿; 又如银雀山汉简题于简背的篇题有属 孙子兵法 的作战形势实虚火攻吴问黄帝 伐 赤帝地 形二,属 孙膑兵法 的 禽 庞涓威 王问陈 忌问垒篡 卒月战势 备行 篡杀士官一。它们的篇题均 以第一道编绳为参照 物,题于其下沿。如果编绳的数目有变化,标题的题 写位置便可能有相应的调整。甘肃武威 仪 礼 中士相见之礼服传特牲少牢有司 燕 礼泰射 均有四道编绳,篇题均题于第二道编绳 下沿。10 诸多实例表明,编绳数目往往会对标题具体 题写位置有影响。5 简帛互抄简帛时期,书写材料主要有简与帛两种,此时书 籍存在二者间辗转相抄的现象。帛作为书籍材料载体的历史甚古,但一般认为晚 于简的使用。简策的使用可上溯至殷商,先秦典籍中 虽言及帛书,但其使用范围有限。秦汉以后,缣帛方 较大范围的应用于书写。帛作为较贵重的书写材料, 一般不会在进行书稿创作或修改时使用,而是用于抄 写成品。应劭 风俗通义 谈到汉代刘向校书时说: “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竹书, 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11刘向 七录 佚文多有“杀青”、“缮写”之语 。 如 战国策书录:“其事继春 秋以后,迄楚汉之起, 二百四五十年间之事皆定。已杀青书,可缮写”;管 子书录:“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12 体现的就是这一程序。要完成这一工作,要求抄写者 须根据缣帛只能单面书写的特性,对书籍抄写版式做 相应调整。将篇题从简册背面转录至帛书文末便是调 整的结果。在简册上,书籍抄写顺序一般当为先抄正 文,为查阅方便计,完成后将篇题题于简背。当按照 这一顺序抄写帛书时,由于帛书仅能单面抄写,抄毕 正文后将篇题抄于正文篇末是自然之事。虽然帛的使用晚于简,但两种书写材料长期共存 则是不争的事实。然则书籍的传录便不仅有从简到帛 的转录,也可能存在从帛至简的传抄。事实上,由于帛价格昂贵,“贫不及素”在当时为普遍现象。考虑632014第 8 期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文献学到这一因素,将帛书转抄于简策的行为当大量存在。如马王堆帛书 战国纵横家书 十二章内容文字有错 乱,冯胜君通过考查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该 帛书的内容迻录自竹书,由于作为底本的竹 书有错 简,造成了帛书内容的错乱。13帛书篇题书于篇末,在由帛至简的传抄过程中, 如果严格按照帛书的形式转录,就会将篇题抄于简书 正文同侧。如果书籍形式也模仿帛书,将若干篇文字 相连抄录在长编的简册上,这种可能性更大。因为若 仍采用抄写单篇简册的方式将篇题题于简背,收卷时 篇题将被覆于卷轴内部,这样的标题是无意义的。银 雀山汉简 孙膑兵法 的 地葆五教法,尉缭 子 的 治兵劝,六韬 的 尚正守土三疑葆启 篇名均题于正文末,或为由帛向简传 抄所造成。6 分卷方式银雀山汉简 孙膑兵法 的 八阵延 气 篇 题题写较为特殊,两篇均在首、尾处同时题有篇题。 “八阵”篇题分别见于首简 (简 336) 背面及末简 (简 342) 正文末;“延气”见于首简 (简 389) 背面及末 简 (简 396) 正文末。对于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整 理者认为:银雀山竹书中的有些短篇的篇题同时写在 第一简简背和篇尾,另外一些又只有篇尾篇题而无简 背篇题。前者当是一卷的首篇,后者很可能是首篇之 外的某篇。如 孙膑兵法 的 八阵 和 地葆 两 篇,书体和行款都很相似,八阵 篇第一简简背和 篇尾都有篇题,当是一卷的第一篇,地葆 只有篇 尾篇题而无简背篇题,大概是编在 八阵 之后的一 篇。如果此推断成立,便是书籍的分卷方式影响了题 名的书写特征。实际上,银雀山汉简 整理者仅揭示 了一种 可能 性。这一现象同样可能为简帛间辗转传抄的产物。前 文已论,简册篇题多题于简背,帛书则多 位于正文 末,其题写位置随载体的不同有所变化。但如果某书 在简帛间辗转相抄,不同载体上题写的篇题就有可能 在抄写过程中被承袭,造成二者共同呈现在一种载体 上的情况。以“八阵”为例,假设此篇最初抄写于缣 帛,在向简册转录时,将书于篇尾正面的篇题改题于 简背才能起到方便阅读的作用。但若书手在改题的同 时,有意无意地仍将帛书文末的篇题照录,就会造成 篇题的残留,从而形成“一篇两题”现象。7 装帧形式综观历次简帛发现,在载体上很少有统摄众篇类书名出现。 这一现象或许与此时学有专门,学者只收藏自己感兴趣或与职业相关的书籍有关。如学者据武 威汉简 仪礼 的出土,推测其墓主的职业为经师;14 据银雀山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 等的出土,认为“可以肯定墓主人是一位通晓兵 法或与军事有关的人物”;15 云梦睡虎地秦简整理者据 墓中出土的大量法律类简书,认为“应不是巧合,而 是因为墓主生前的经历与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16 这 些为数不多的私人收藏,除了题写篇题以方便查找阅 读外,并无必要在每篇之上都题上书名才知道为何书, 书名可能仅存在于口头上。少量私人藏书或不需要题写书名,但当藏书量巨 大、种类繁多时,考虑到储藏与检索方便,将书籍进 行标示是非常必要的。书名便是标示与检索 的重要 项,故对于如国家藏书等大宗收藏来说,题写书名便 显得极为重要了。李零先生说 :“官方藏书,其实还 是有大题。比如向、歆校定的古书, 它们都 是大部 头。大部头的书,篇与书要区别,书与书也要区别, 没有大题怎么行?所以 汉志 还是保留了它们 的大题。”17 这里的“大题”指书名,为合理推断。既然如此,为何“统摄众篇”的书名不见于载体 之上呢?这可能与书籍的装帧形式有关。此类书名并 不是直接题写在载体上,而可能题写于书帙、牙签上。(1) 书帙。帙,说文 曰:“书衣 也。”是指以 帛、布、麻或竹等材料制成的用于包裹在书籍外部, 起保护作用的书套。早在汉代便有关于书帙的记载, 如 汉 书 卷六五 东 方朔传:“ 文帝集 书囊作 殿 帏。”其实际使用时间概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帙的出现 不但时间早,而且有绵延千年无中断的使用历史。书 帙不仅在简帛时期用于装裹书籍,魏晋至唐仍沿用不 废。太平御览 卷六六引 晋中经簿:“盛书有缣 袠、青缣袠、布帙、绢袠”;18 晋王嘉 拾遗记 卷 四:“二人每假食于路,剥树皮编以为书帙,以盛天下 良书”,19 是晋代用书帙。南朝宋谢灵运有 书帙铭、 梁萧统有 咏书帙诗,为南朝时使用书帙。18敦煌藏经洞曾出土唐代书帙实物,其外多题有书 名。如集美博物馆藏 eo1209/1 号题“摩诃般若经, 第一帙”;eo1200 号,题“大 智论,第一 帙”。 英 藏敦煌 文献 s10855 号 书帙题 “大 般涅 盘 经 第二 帙”,s10856 号题“摩诃帙第四”,s11049 号题“大 菩萨藏经 第二帙十卷”。20 唐代书帙制度是从前代 继承而来,概在书帙上题写书名以分别所盛为何书为书帙功用之一。642014第 8 期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文献学(2) 牙签。说文:“籖,验也 。”辞源:“籖与签同,标识也。谓于竹片上书文字为符合也。凡标 题皆谓之籖。”今存最早的书籍题签为晋王逸集牙签, 此签正反两面书字三行,包含王逸著作书名。21 该签 为象牙制品,但“签”字从竹,其使用可上溯到简帛 时期,其形制也是对前代的继承。综上,时人可以在书帙、牙签等部分看到书名信 息,并无必要徒增劳动量,在每篇之中重复抄写。与 今天书籍封面、目录、正文为一体不同,简帛古书各 部分相对独立,千百年后出土时诸多因素造成如今往 往只能看到书籍的正文部分,造成“无大题”的假象。 8 读者参与简帛时期,书籍生产处于手抄时代,与印刷生产区 别明显。印刷时代,书籍在使用过程中人为添加的内容 并不会被作为书籍的内容看待,手抄时代则开放得多, 阅读者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到书籍的制作过程 中,也就是说,阅读者或收藏者在阅读书籍时,可能会 为了方便个人阅读而添加标题,其后这个标题被后人作 为书籍原有的内容接受。当此书被再次传抄时,添加的 标题便被作为原有内容一并抄录,从而影响到书籍的面 貌。上博简 容成氏 的篇题从字体上看与正文不一 致,有学者便认为是阅读者或收藏者所加。13上文已论,收卷方式会影响到标题的题写位置, 即当书籍制作时以末简为轴收卷,为了将标题暴露于 外,便会将其题于首简或近首简的位置。在使用过程 中,假如阅读者采用相反的方式收卷,该书的标题便 会被覆于卷轴内部。如果这种情况发生, 为使用方 便,阅读者便可能在简册外部另加标题,这时标题便 被题写于末简或近末简,造成“一篇两题”现象。虎 溪山汉简 阎 氏五 胜 篇题便有可能为这一因 素造 成。此书有首、尾二题,整理者说: “阎 氏五 胜 首简自题 阎氏五胜,末简为 阎氏五生”。22 据 整理者的表述可以推测,有抄阅者添加题名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同样适用于相反的情况。未公布,参廖明春 帛书 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篇题“足、臂”,见马王堆 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5 年)。 所谓“统摄众篇类书名”是相对于单篇流传,以 篇名为书名的情况而言,诗经尚书周易 等 均属此类。目前仅见的例子为北大藏汉简 老 子, 此 书分 两 篇, 篇 题“ 老 子 上 经” 见 第 2 简 北 上 端, “老子下经”见首简背上端。 (参韩巍 北大藏 老子 简介,文物 2011 年第 6 期)。参考文献1 马先醒睡虎地秦简中的篇题及其位置 j简 牍学报,1981 (10):5660.2 林清源睡虎地秦简标题格式析论 j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七十三本第四分), 2002:773826.3 张显成 简帛标 题初探 a/ 谢维扬 ,朱渊清 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 学出版社,2004:2993074 骈宇骞出土简帛书籍题记述略 j文史,2003(4):2656.5 林清源简牍帛书标题格式研究 m台北:艺 文印书馆,2004.6 程 鹏万 简牍 帛 书格 式 研究 d 吉 林 大 学 ,2006.7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1-9)m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12.8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 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1:910.9 睡虎地秦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 m北 京:文物出版社,1990:13,69,147,179.10 张显成简帛文献论集 m成都:巴蜀书社,2008:506.11(汉) 应劭撰风俗通义校注 m 王利器校 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494.12(清) 严 可 均 全 上 古 三 代 秦 汉 三 国 六 朝 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331334.13 冯胜君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 m济南: 齐鲁书社,2006:209210,214.14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汉简在学术上的贡献 j. 考古,1960 (8):3943.15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 m北京:文物出注释 初学记 卷二十一引 桓玄伪事 载桓玄语云: “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 黄纸代之 。”可 见直至东晋末年,受习惯势力影响, 简仍被视为较纸尊贵之物。 篇题“德、道、经法、经、称、道原”,见国家文 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年);要缪和昭力 图版尚652014第 8 期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文献学蔡永贵,王远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银川750021)尔雅 郭璞注释词理据研究关键词 尔雅;郭璞;理据摘要 理据性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 要部分,通过理据研究可以对词语的来源 和结构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虽然现代语言 学中的“理据”是受西方影响建立起来的, 但如何从我国古代训诂学、语源学的实践 中借鉴经验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尔雅 郭璞注中的理据性思考为着眼点, 通过排比分析、总结归纳,对郭璞注理据的 类别、方法及价值进行初步研究。中图分类号 h13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58214(2014)08006605验,以晋时的实物名称验证 尔雅 的词义训释。纵观 尔雅注 可以发现一部分名物词语的命名之由, 也就是部分名物词得名之理据。目前对 尔雅 及其郭注理据性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对 尔雅 本身词条的研究,如刘京 尔雅释 草 名物词理据研究,刘雪梅 尔雅释水名物词 理据浅析,王兴隆、陈淑梅 尔雅释虫名物词理 据探微 等。而真正注意到郭璞注的理据价值的学者 并不多,李清桓认为:“郭璞注 尔雅方言山 海 经穆 天子 传 等 并 用 了 理 据 方 式 释 词 , 但 注方言 尤多用之。然而,注意郭璞在 方言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