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量变与质变.doc_第1页
教学设计量变与质变.doc_第2页
教学设计量变与质变.doc_第3页
教学设计量变与质变.doc_第4页
教学设计量变与质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量变与质变 莆田九中叶国忠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能力方面本节课的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教学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教学方法运用故事、做实验等具体的事例,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哲理,适时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地位,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碟众人划桨开大船片断。(教师导入)为什么一根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大船?为什么一棵小树弱不经风雨,百里森林可并肩耐岁寒?为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其实这里表达的也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如果我们要明确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必须学习量变与质变以及两者的关系。讲授新课 第二节 事物发展的状态(板书)一、量变与质变(板书)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板书)请同学们背诵荀子。劝学,该篇有这样的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在我们共同分析其中蕴涵着什么哲理。教师问:这里的“跬步”“小流”与“千里”“江海”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跬步”是一小步,其变化很小,正是无数“一小步”的积累才至以“千里”的变化是巨大的。“小流”与“江海”的关系也如此。教师总结:显然是“跬步”“小流”的积累在先,才有“千里”“江海”的巨变,没有“跬步”“小流”的积累,就没有“千里”“江海”的巨变。这种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前者是准备,后者是结果,是前者引起了后者。荀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哲学道理: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在哲学上就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7页黑体字,对比这两个概念,并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学生先回答,后填入表格里)项目变化指向变化状态变化结果量变数量、程度逐渐、不显著性质没变,一事物仍是该事物质变根本性质剧烈、显著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至于事物为什么会发生量变和质变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一个实验,仔细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过程。(演示实验)将放有少量冰块的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并插入温度计,这时,冰逐渐被加热熔化,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水又沸腾了。这一过程用图示表示就是:教师问:水的温度在O100之间,水的液态性质并没有变化,这应当属于什么变化?学生回答:量变对,我们还可以看出,水在整个O1OO的变化中,始终存在着凝聚性和扩散性的矛盾,正是由于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在力量对比上不断变化,但终因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所以液态的水仍是液态。可见事物的量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发生的力量上的增减(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在统一体内进行的,通俗地说,还在原矛盾的内部进行)。但这种增减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破裂,水分子的扩散趋势虽逐步加大,但还没有超过凝聚趋势,所以,事物还是它自身,没有变化另一事物。即水的温度在升到1OO之前,仍是液态的水,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这种状态实际上也就是前面所学的相对静止的一种情形。而当水温达到1OO时,再继续加热,水又会出现什么变化?教师回答:水就沸腾了,液态的水就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汽。教师总结:这时,水的物理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是质变。这同样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了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家知道,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次方面发生改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随着水温的升高,水分子的热运动渐趋激烈,扩散趋势最终超过了水分子的凝聚趋势而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矛盾的统一体破裂了,液态的水就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汽,质变发生了。学生质疑:老师,水和水蒸气从化学成分上看都是H2O,并没有差异,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怎么能说发生了质变呢?回答(老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表明他很有思考能力。因为水有物理和化学两种属性,也就是有物理的质和化学的质。如果从化学构成讲,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三者是相同的。因而,从化学角度来说,它们之间无论怎样变来变去,都不应视为质变。但是,从物理角度来说,水、冰、水蒸气是三个不同的“相”,其物理属性和运动规律有着显著的差异。因而,它们之间的变化就应视为质变。同学噢,原来是这样。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由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整个过程中,经过了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分别呈现出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两种他点,这也正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事物的量变和质变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以及在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实际上,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中,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不仅对立(有区别),而且也是统一的。那么。这两种变化的统一关系又是如何呢?2、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板书)讲愚人吃饼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行路人,肚子饿极了,就买了一个烧饼吃。吃后觉得不饱,就又买了一个吃,但肚子还是饿得慌。于是他一连吃了六个,感觉还不是很饱,最后又买了一个,哪知这个烧饼只吃了一半就饱了。这时他十分恼火,狠狠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并责骂:“我是多么不会过日子的人呀!先前的六个烧饼都被我白白地浪费啦!早知道这半个烧饼就能吃饱,我为什么不先吃它呢!”(同学们笑了)教师问:确实,这位饥汉的行为很可笑,那么,他的可笑之处在哪里呢?它违背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回答:他没有看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板书)教师问:正确,那么,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几种?愚人吃饼属于哪一种?学生回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另一种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愚人吃饼属于第一种形式。同学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一下这两种形式。第一、 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是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它可以引起质变。任何质变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凭空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而过程总是要逐步进行的。故事愚人吃饼中那个人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他不知道吃前六个饼是在进行量的积累,也正是在量变的基础上,才有了第七个饼时只吃到一半就饱了的感觉,这就是事物在数量上的积累引起的质变。现在请同学们来列举你们熟悉的例子加以印证吧!学生回答:(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回答很好。以上我们刚才讲的都是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引起质变。那么,事物在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能不能也发生质变呢?这就涉及到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第二、 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一种形式容易理解,第二种形式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既然数量不变,只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引起质变,怎么能说是量变引起质变呢?这个过程中的量变又是什么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听一个故事田忌赛马。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等马,上等马与下等马,中等马与中等马,下等马与下等马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其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比赛结果是一败两胜,由败到胜,是一个质变。这里的质变是不是由增加马的数量来实现的?学生回答:不是,马的数量没有变。对,在这里数量没有变化,而是由上、中、下三等马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力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所以,这里的数量是属于“内涵的量”,主要是指力量、能量等。事物由于内部排列组合的变化而引起质变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其实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类似的事例说明这一道理。学生回答:音乐符号1、2、3、4、5、6、7这几个音符,经过作曲家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不同的乐曲;泥、木、砖、石在不同的建筑师手中建成不同的建筑物;26个英文字母,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字、词、句,并进一步构成洪篇巨著;在学数学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圆的面积S=R2,圆的周长=2R,由于2所处的位置不同,得出了两个性质完全不同得公式。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非常好。以上事例都是事物由于空间结构和排列组合方式的变化而引起质变的,而不是由数量的增减而引起质变的。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那么事物的发展是否永远停留在量变水平上?如果不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什么?(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板书)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个道理,同学们在把握它时,应注意两点:第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板书)教师问;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是,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如果没有质变事物会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学生回答:不会,如果事物仅仅停留在量变阶段,那只是同质事物的重复或增减,事物的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同学们非常正确。这也就是说,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第三、 量的变化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板书)请同学们再看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见右边)并加以分析:问:在大气压强为101.325千帕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分别为什么时,水的液态性质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和会发生根本变化? 水蒸气 100 液态水 0 固态冰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回答:水的温度如果只是在O1OO之间内升降,水的液态性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只有当温度降到O以下或达到1OO时,水的液态性质才会发生根本变化,由液态变为固态或气态。总结:对这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而当量的变化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由一事物变为他事物。在这里我们又怎样来理解“一定程度”“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呢?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如水的温度O和1OO。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知识点,请同学们再看一例(宇宙速度示意图):把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必须具有的速度是7.9km/s(第一宇宙速度),只有等于或大于(但又小于11.2km/s)这个速度时,它才能克服地球引力而成为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运行。如果小于这个速度,卫星就上不了天;如果达到或超过11.2km/s(第二宇宙速度),它又会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行星或飞向其他行星,也就不称其为地球卫星了。教师问:这里的“一定程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必须具有的速度应是大于第一宇宙速度7.9km/s小于第二宇宙速度11.2km/s。说明了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教师问:回答很好。请同学们结合“宇宙速度示意图”想一想,事物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是,当人造卫星发射后,运动速度逐步加大(量的积累),一旦达第二宇宙速度,就克服了地球引力成为地球的卫星(质变)教师问:如果接着继续加大运动速度,这是什么状态?学生回答:新的量变教师问:而当速度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时,卫星就会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太阳运行,这时是什么状态?学生回答:又发生了新的质变。教师总结:对。所以,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3、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板书)教师问:同学们能否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列举一些事例加以印证?学生回答:如冰加热变水,水加热变水蒸气,水蒸气与高空的高压电流相遇变成氧和氢,氧和铁反应生成二氧化铁、这位同学回答很好。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人类社会就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以及任何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