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盗赃物的善意取得【最新法学论文】 .pdf_第1页
论盗赃物的善意取得【最新法学论文】 .pdf_第2页
论盗赃物的善意取得【最新法学论文】 .pdf_第3页
论盗赃物的善意取得【最新法学论文】 .pdf_第4页
论盗赃物的善意取得【最新法学论文】 .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论盗赃物的善意取得【最新法学论文】 .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 201200352122 分类号 d923 2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论盗赃物的善意取得 研 究 生 姓 名 王晓亮 指 导 教 师 教授 学 科 门 类 法学 专 业 名 称 法律硕士 法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14 年 3 月 30 日 万方数据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 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 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 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 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 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万方数据 i 摘 要 当今世界 市场经济高速发展 民事主体之间交易活动频繁 在相关信息不全 面的情况下 当第三人因对占有的公示公信力的信赖而通过合法交易善意购买了与 一般商品无本质区别的盗赃物时 善意第三人是否可以取得该盗赃物的所有权 这 一问题已成为当前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论的主要问题 由于盗赃物涉及获取手段 非法 牵涉利益众多 问题复杂敏感 所以在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处理上不能绝 对化 既不能无条件绝对适用 也不能完全否定适用 而是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条件 范围内 对盗赃物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这样不仅保护了市场交易安全 维 护了善意第三人利益 同时也顾及到了原权利人的利益 综合考量 无论对于促进 商品经济的发展 还是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 有必要对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主要针 对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以及如何适用进行研究论证 并为构建完善的盗赃 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章 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理论研究 主要是阐述盗赃物善意取得的基本理论 包括盗赃物的概念 特征 并对善意取得的概念和实质 以及善意取得制度涉及的 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等基础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述评 第二章 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模式与评析 主要针对各国有关盗赃物善意取 得的立法 即完全否定 绝对肯定以及限制肯定三种立法模式进行探讨 在此基础 上 对相关立法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评析 第三章 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法律现状与不足 主要针对我国盗赃物善意取 得的法律现状 即不适用善意取得 适用善意取得 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的法律 文件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 得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紧接着对盗赃物是否适用善 意取得制度的理由 分别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论证 第四章 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构建 首先在结合相关实务案例的基础上 对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应具备的构成要件逐一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 其次是对盗赃 物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最后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并结合我国的现实 情况 对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问题进行探讨 并对 物权法 相关内容的补充与修 万方数据 ii 改提出相应的建议 从而逐步完善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构建 关键关键词词 盗赃物 善意取得 公示公信 回复请求权 立法建议 万方数据 iii abstract in the modern worl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ransaction of civilians become frequent with no sufficient information when the third party purchased the thief booty which had no difference with the common goods in nature through legal trade of good will which derived from the trust and credibility due to social confidence whether the third party of good will have the ownership of the thief booty this issue has become a major debated issue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circle and the practical circle due to illegal means get involved in the thief booty concerned many interests many issues are complex and sensitive so the problem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the thief booty can not be solved absolutely neither in any situations can we fully admit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of the thief booty nor completely deny it but should be within the conditions prescribed by law for the thief booty conditionally applicable to bona fide acquisition this not only guarantees the security of market transaction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bona fide third parties but also takes the interests of indigenous rights into account with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theory of the thief booty acquired of good will means a lot wheth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trade or to boost the standard of leg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deep research of the theory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the thief booty the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mainly about whether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pply to the thief booty and how to apply to it with certain advices put forward to perfect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of the thief booty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research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the thief booty mainly describes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the thief booty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stolen good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with detailed commentary about the basic theoretical concepts and its nature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trust property acquired bona fide acquisition publicity system 万方数据 iv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legal pattern of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and its relevant comments according to the legal pattern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of many countries the absolute negative legislative pattern the absolute affirmative legislative pattern and limit affirmative legislative pattern are taking into debated on this basis we have detailed commentary about the above legislative pattern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legal status and flaws of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the thief booty analysis are involved focused on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the thief booty it has three conditions the first is no appliance to bona fide acquisition for the thief booty the second is conditionally appliance to it with the last one fully applied to the above on this basis 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draw in the following part we have a deep and detailed analysis about the liabilities of appliance of bona fide occupation system of the thief booty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about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of the thief booty to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about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of the thief booty with a combination of relevant practical cases we have a deep argumentation about the condition inherent of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of the thief booty after that the legal effect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of the thief booty were analyzed finally according to foreign advanced legislative experience and with china s actual conditions into account we have a debate about the supplement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property law so as to gradually improve our theory about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of the thief booty key words thief booty bona fide acquisition public credit recoverable petition right legislation advice 万方数据 v 目 录 摘摘 要要 i i abstractabstract iiiiii 引引 言言 1 1 第一章第一章 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理论研究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理论研究 2 2 第一节 盗赃物的基本内涵 2 一 盗赃物的概念 2 二 盗赃物的特征 2 第二节 善意取得制度的概述 4 一 善意取得的概念和实质 4 二 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 4 第二章第二章 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模式与评析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模式与评析 7 7 第一节 完全否定的立法模式与评析 7 一 采完全否定立法模式的国家 7 二 完全否定立法模式的评析 8 第二节 绝对肯定的立法模式与评析 9 一 采绝对肯定立法模式的国家 9 二 绝对肯定立法模式的评析 9 第三节 限制肯定的立法模式与评析 10 一 采限制肯定立法模式的国家 10 二 限制肯定立法模式的评析 11 第三章第三章 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法律现状与不足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法律现状与不足 1313 第一节 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法律现状 13 一 不适用善意取得 13 二 适用善意取得 14 三 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 16 第二节 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法律现状的不足 17 一 法律文件众多 视角混乱 17 二 效力等级不明 内容笼统 17 三 某些部门越权解释 18 四 立法态度前后不一 反复变化 18 五 某些部门的越权解释违反民事确权行为的专属性 19 第三节 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理由价值分析 19 一 盗赃物不能适用善意取得理由的驳斥 19 万方数据 vi 二 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理由 22 第四章第四章 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构建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构建 2626 第一节 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26 一 取得的标的须为盗赃物 26 二 盗赃物处分人为无处分权人 27 三 受让财物时须为善意 27 四 须基于交易行为并已支付合理对价 28 五 须已完成法定的公示方法 29 第二节 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31 一 物权变动效果 31 二 当事人之间债的关系 31 三 盗赃物的回复请求权 32 第三节 关于盗赃物善意取得相关问题的探讨与建议 35 一 关于 物权法 相关内容的补充与修改 36 二 相关法律文件的修正与思考 38 三 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为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确认机关 39 结结 语语 414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4242 致致 谢谢 4444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引 言 在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交易活动愈加频繁 当原权利人的财物被违 法犯罪行为人通过盗抢等非法手段取得后 其财物就成为了盗赃物 而当该盗赃物 流入到交易市场后 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交易标的物 若该盗赃物在市场交易过程 中由第三人基于善意而购买之后 其能否取得该盗赃物的所有权 这就是盗赃物善 意取得问题主要争议与研究所在 目前 世界各主要国家 地区 有关盗赃物的善意取得的立法主要有完全否定 的立法模式 绝对肯定的立法模式以及限制肯定的立法模式三种 从我国的相关立 法情况看 对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态度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 立法态度有完全 不适用善意取得的 有无条件适用善意取得的 还有有条件适用善意取得的 在不 同时期 这三种立法态度有所变化 体现出不同的法律特征 我国当前施行的 物 权法 中明确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 对遗失物的善意取得也进行了规定 但是立法 上对于同样属于占有脱离物的盗赃物的善意取得问题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未作出 规定 致使当前司法机关对盗赃物类案件的处理依据是种类繁多 效力不一的各类 相关法规 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 这些法律文件对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有 着不同甚至矛盾的规定 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导致司法机关难以对待和处理 并无法平衡受害人利益与善意第三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 立法的欠缺与法律文件的不足 已经不能满足 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 因此 有必要对盗赃物的善意取得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本 文正是基于此 对盗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以及如何适用善意取得等问题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分析论证 最后得出对盗赃物应采取限制肯定的立法模式即有条件地适用 善意取得制度的结论 这样既保护了市场交易的安全 维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也兼顾到了原权利人的利益 不仅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还能推进我国社会主义 法治建设 因此 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相关立法 结合我国现实 笔者对构建盗赃 物善意取得制度 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建议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第一章第一章 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 第一节 盗赃物的基本内涵 一 盗赃物的概念 盗赃物 的称谓源于日本法的规定 日本民法在有关盗赃物与遗失物适用善 意取得的法律中 将盗赃物规定为 被盗窃或者被侵夺的所持有物 我国台湾地 区也有关于盗赃物的法律规定 该规定与日本民法的相关规定内涵上是一致的 并 且大多数台湾学者关于 盗赃 的观点也比较一致 如史尚宽先生认为 盗赃是指 通过抢夺 强盗或窃盗等方式取得的物 但是不包含诈欺罪或侵占罪的标的物 王 泽鉴先生认为 盗赃 是指对窃盗 抢夺或强盗等方式所夺取的物来说的 不包含 凭借诈欺和侵占取得的物 在大陆法系的善意取得场合中 动产一直以来就有占 有脱离物与占有委托物的区分 依照传统的民法理论 以物的丧失占有是否基于原 权利人的意思表示 将物划分为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脱离物 其中基于原权利人的意 思表示而失去占有的物是占有委托物 而非基于原权利人的意思表示而失去占有的 物是占有脱离物 盗赃物显然是属于占有脱离物的范畴 但如果将盗赃物仅限于被 盗 被抢之物显然范围有些狭窄 还应包括因欺诈 侵占等以非法手段取得的物 如诈骗犯罪中被诈骗的人即原权利人 是由于错误的认识而自愿对财产进行处分 该 自愿 只是形式上的自愿 并非原权利人民法上真实的意思表示 因此 欺诈 侵占等场合做出的意思表示也不是权利人真实的意思表示 同样与物被盗 被抢一 样违背了原权利人的意志 故不应将其排除在外 综上 所谓盗赃物是指通过违反 原权利人真实意思表示的违法方式而取得的财物 二 盗赃物的特征 一 盗赃物的标的物是动产 日 我妻荣 日本物权法 台北 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9 年 第 212 页 史尚宽 物权法论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第 569 页 王泽鉴 民法物权 用益物权 占有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第 283 页 梁慧星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第 368 页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盗赃物是通过盗窃 抢劫等违法犯罪方式取得的 这种方式决定了其只能是动 产 不动产无法被秘密窃取 也无法被当场强行抢走或骗走 只能被侵占 而根据 物权法 有关不动产物权的规定可知 不动产的物权变动经登记机关登记后发生 效力 未经登记机关登记 不发生效力 不动产正是因为以登记作为公示方式 以 使得在交易活动中买受人不致于将不动产的占有人误认为所有权人 而且即使不动 产被侵占但不动产的所有权并未转移 必须经过登记机关登记才发生所有权转移 因此 盗赃物的标的物是动产 不动产不能成为盗赃物的标的物 二 具有可控性 经济性 首先 应具备可控制性 如果不能够被人直接控制与支配 就无法正常利用 如自然界的闪电 风等不能为人所直接控制 故也不能成为盗赃物 那么无形能源 是否能成为盗赃物呢 无形能源主要有电能 煤气 天然气等能源 依有关司法解 释可知 电力 煤气 天然气等财物属于盗窃的公私财物 虽然电力 煤气 天然 气等可以成为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对象而可能成为盗赃物 但由于多为即时性 很难通过正常交易行为进行转让 因此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其次 具有经济性 盗赃物只有具有经济性对人有价值 为人所需要 才会在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流转 所以能够被人们所直接控制和支配同时有价值或使用价值的财物才有可能成为盗赃 物 三 获取手段非法性 盗赃物应当是行为人通过违法犯罪行为获得 不享有所有权的财物 依照民法 的相关理论 只有依合法事由 财物所有权才能发生变动 非法原因是不能产生财 物所有权变动的 因此 行为人通过违法犯罪行为所获取的盗赃物不被法律所承认 不享有该盗赃物的所有权 四 存在范围广 不仅在刑事诉讼中存在盗赃物 在一般违法行为中也存在盗赃物 在刑法上若 未具备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即行为人未达到相应的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未达到构成犯 罪所需的数额等 虽然在刑法上未构成犯罪而不需要承担责任 但由于其行为的违 法性 侵犯了一定的社会利益 因此 这些不构成犯罪的行为人的违法所得在民法 上仍然属于盗赃物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4 第二节 善意取得制度的概述 一 善意取得的概念和实质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领域内确定财产归属 维护善意第三人利益 保护交易安 全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 根据我国目前施行的 物权法 有关规定 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适用对象不仅包括动产还有不动产 物权的类型也不再限于所 有权而扩大到了其他物权 我国学者们对善意取得制度的认识 基本上是一致的 梁慧星教授认为 即使标的物的处分人没有处分权 善意受让人通过法律行为对标 的物有偿受让并占有 仍可以获得标的物的所有权 王利明教授认为 所谓善意 取得 即是标的物的占有人没有对占有标的物的处分权 但是却将该标的物处分给 受让人 基于善意受让人可依法并即时获得该标的物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 综上 所谓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占有人 将财物转让给第三人或为第三人设定他物权 基于受让时的善意 受让人可依法获得该财物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 而原权利人不 能要求受让人进行返还或消除该财物上的负担 市场经济条件下 民商事流转日益频繁与快捷 第三人正是基于动产的占有 善意的相信让与人拥有物的所有权 并与之进行交易 善意第三人在交易过程中没 有义务也不可能一一去核实让与人是否享有该物的所有权以及商品的来源是否正 当 若将该审查义务强加给第三人 不仅会增加交易的成本 还会使第三人丧失交 易的信心 不敢轻易与他人进行交易 从而有碍财物的正常流转 而如果可以对原 权利人的返还请求权加以一定的限制 那么就可以减少交易拖延 交易成本增加和 交易后的权属争议等情况 善意取得制度就很好地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 综上 善意取得制度的实质是通过物的受让人的主观上的善意来弥补处分人的无处分权的 缺陷 从而受让人可以获得该物的无负担物权 以达到维护交易安全 促进民商事 流转的制度目标 二 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 善意取得制度以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为代价 维护了交易安全这一物的动的安 全 这似乎违背了私人财产所有权保护的理念 因此 为何要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 梁慧星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第 363 页 王利明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 第 19 页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5 益 善意取得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 其合理性究竟何在 这就涉及到了善意取得制 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问题 要想在民法中确立善意取得制度 并且使该制度能在 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就必须要准确说明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 关于该制 度理论基础这一问题的争论 迄今为止仍没有统一的界说 经归纳整理 有以下几 种学说 一 取得时效说 该学说由意大利和法国的学者所倡导 其继承了罗马法的占有时效理论 认为 善意取得从属于取得时效 善意第三人在与占有人交易的瞬间 就具备了取得时效 的要件即 法定期间之经过 也因此即时取得物的所有权 二 权利外像说 该学说认为物权的变动需要通过外部的表征来辨别 也就是物权变动公示主义 而动产的物权变动以占有作为其公示方式 基于法律根据占有的权利外观而推定占 有人对物享有权利是善意受让人能够取得物的所有权的原因 三 占有效力说 该学说认为占有具有一定公信力 所以占有人应被推定为占有物法律上的所有 人 因此占有的效力是发生善意取得的原因 四 法律特别规定说 该学说认为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而赋予了占有人处分他人物的所有权的权利 故占有人在处分其占有物时权利上的缺陷 已经为法律所补足 成为合法有权的处 分 所以第三人能够取得该物的所有权 首先 时效取得说的 时效 是以时间经过作为其要件的 而善意取得中的 即 时 以及 瞬间 都不存在时间的经过 只要满足了法律规定的条件 善意受让人 就能即时获得受让物的所有权 这完全与时效的观念不相符合 因此 时效制度与 善意取得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故从时效制度上寻求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难以说通 其次 占有效力说推定占有人为物法律上的所有人 其没有考虑到善意取得应当是 有偿取得的要求 故如果动产是受让人无偿取得的 则不发生善意取得 所以 将 高富平 物权法专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第 146 页 陈华彬 物权法原理 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 年 第 415 页 梁慧星 陈华彬 物权法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 年 第 206 页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6 善意取得的基础解释为占有的效力 理由不够充分 最后 法律特别规定说并没有 真正揭示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依据 因为一切法律制度都是由立法创设 所以立法 的创设依据才真正是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 相比之下 权利外像说较为合理 因为第三人善意取得是法律上占有之公示公 信力的逻辑结果 尽管占有只是一种事实而非权利 但是将占有人推定为物法律上 的所有人 就赋予了物占有的公信力 善意第三人基于对物的公示公信力的信赖而 购买 即使占有人对该物没有处分权 也不应影响物权变动的效力 该学说符合善 意取得制度的主旨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 由于民事主体对交易安全有强烈的要求 所以法律就赋予了动产占有以公信力 所以 因对动产占有公信力信赖而受让动产 的民事主体 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对占有外观的合理性信赖就成为了善意取得制 度的根本原因 因此 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在于公示公信力 即物权的公示公 信原则 总之 盗赃物是善意取得制度中涉及的特殊问题 应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 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对盗赃物善意取得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7 第二章 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模式与评析 盗赃物善意取得的实质是盗赃物和善意取得制度二者的结合 在法律上该结合 处于民法与刑事法调整的交叉领域 表现出了独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但在社会生 活中又不可避免 于是在各国民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中 大多将其作为适用的例外来 进行规定 各国 地区 有关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相关立法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有的 规定盗赃物完全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有的则绝对承认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还有的则采取折衷的态度 规定盗赃物有限制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总结下来有三 种不同模式 第一节 完全否定的立法模式与评析 一 采完全否定立法模式的国家 完全否定的立法模式起源于 1766 年的 特里西安法 该法明确否定了盗赃物 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后来该法的内容逐渐形成了一种立法模式即是完全否定立法模 式 采用该模式的国家立法主要表现在 1964 年施行的 苏俄民法典 第 152 条规定认为 对于盗赃物与拾得物 除了 是为执行法院的判决而出售的情况外 原权利人对其物均有权向占有人要求返还 该规定表明了对盗赃物与拾得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态度 现行的 俄罗斯联邦 民法典 仍然保留了该否定性的规定 该法典第 302 条第 1 款 规定认为 如果受让 人是在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转让人是无权转让的情况下有偿取得的财物 那么当财 物被所有人或所有人交付占有的人遗失 被盗或因其他方式丧失后 他们有权从有 偿取得财物的诚信受让人处取得该财物 而该受让人有权向无权转让人要求赔偿所 受损失 该规定同样表现出对盗赃物或遗失物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态度 现代英国法承认善意受让人可以获得受让物的所有权 但是根据 1994 年英国的 货物买卖修正法案 可知 从盗窃财物的人手里购买盗赃物之后转卖给他人 不 苏永钦 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 172 页 黄道秀等译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年 第 139 页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8 论买受人在受让时主观上是否善意 这类交易行为都是无效的 因此 英国法表现 出对盗赃物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态度 由于受罗马法与自然法所有权的观念影响 瑞典 丹麦 挪威等国家以及大部 分南美国家 对善意取得制度完全不予承认 所以更不会有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 可能性 二 完全否定立法模式的评析 完全否定立法模式对盗赃物绝对不承认适用善意取得的态度 对原权利人的利 益过分保护而没有考虑到对交易安全的维护 这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保护交易安 全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了 虽然盗赃物获取手段非法 但从本质上看 该物还是一 般的流通物 而民事法律只关注获取手段的性质 即若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物的行 为人不能获得该物的所有权 因此可以得出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物的行为人不能取得 物的所有权 更没有权利进行处分 但却不能得出该物不能在市场进行交易以及不 论何时何人都不能对该物进行处分 并且不能为了保护原权利人而完全否定盗赃物 适用善意取得 否则善意取得这项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虽然所有权保护是现 代法律非常重要的原则 但是保护善意受让人利益 从而保护交易安全也是法治建 设的重要任务 善意取得制度正是法律在原权利人利益与善意受让人利益之间进行 平衡选择的结果 另外 善意受让人基于对动产物权的占有公信力的信赖而购买财 物 却因为交易财物是盗赃物而不能取得该财物的所有权 是不公平的 因为 首 先当财物被盗 被抢的时候 原权利人也可能会存在过失 未尽到应有的注意与保 管义务 那为何要排除受让人的善意取得呢 其次 盗赃物与一般普通物品的本质 与外形均无区别 那么要求受让人能对交易的物甄别出来源就有些苛刻 再者 属 占有脱离物的盗赃物的善意受让人在交易过程中应尽的注意义务 即对处分人是否 为所有权人予以适当注意的义务与占有委托物的善意受让人在交易中应尽的注意义 务是等同的 那为何占有委托物的受让人可基于善意而取得标的物而盗赃物的受让 人不可以基于善意而取得标的物呢 综上所述 完全否定立法模式只注重所有权保 护 而不考虑交易安全与善意受让人利益 违背了民法的公平原则 已不能满足当 王利明 物权法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第 263 页 孙鹏 物权公示论 以物权变动为中心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第 340 页 尹田 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 232 页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9 前经济时代对交易安全的需求 因此该模式不具有可取性 第第二二节节 绝对肯定的立法模式与评析 一 采绝对肯定立法模式的国家 绝对肯定立法模式是指不管物来源是否合法 只要物的受让人在获得物的时候 是善意的就能够获得该物的所有权 不论处分人是否为有权处分 也不论处分的物 的来源是否合法 该模式都绝对承认适用善意取得 采绝对肯定立法模式的国家立 法主要表现为 1942 年的 意大利民法典 第 1154 条 指出 只要受让人在获得物的时候是善 意的 对来源非法的物不知情 那么其就能获得该物的所有权 不论其获得动产时 有无支付对价 动产的来源如何 即使来源非法 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盗赃物当 然属于占有脱离物的范畴 所以意大利是绝对承认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 根据 1952 年 美国统一商法典 第 2 403 条第 1 项 规定可得 若购买人在购 买货物时是善意的 那么不论处分人是否有处分权 也不论货物来源是否合法 即 使该货物是处分人通过盗窃获得的 购买人也能对该货物即时取得所有权 据此 该法典注重对善意买受人利益的充分保护 采取对盗赃物绝对承认适用善意取得的 态度 二 绝对肯定立法模式的评析 绝对肯定模式是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 该模式充分保护了交易安 全以及善意受让人的利益 极大促进了财物的流转 但是与盗赃物善意取得的完全 否定模式相比较 该模式同样没有对所有权保护和交易安全保护两者之间的利益进 行协调与平衡 同完全否定模式一样 导致了利益失衡 当两种以上法益发生冲突 时 法律的最佳选择是理性地找到利益的平衡点所在 而不是完全向某一方倾斜 如果完全不顾及所有权保护 人们获得的财物所有权将不受保护 通过市场交易取 韩松 姜战军 张翔 物权法所有权编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第 380 页 费安玲译 意大利民法典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 284 页 钟伟杰 赃物善意取得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复旦大学 2011 年 第 22 页 潘琪译 美国统一商法典 北京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0 年 第 43 页 王利明 物权法研究 第 263 页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0 得的财物就存在被无权处分的可能 这样一来社会私有财产存在的基础将丧失 保 护交易安全也就没有意义了 即虽然市场经济对交易安全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但是 所有权保护依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不能只保护物的动的安全与静的安全中的 一种 而应兼顾并协调平衡物的动的安全与静的安全 其次 该模式忽略了在某些 情况下返还原物的特殊意义 在某些情况下 有些物品对原权利人来说有着特殊情 感价值或纪念意义 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对于普通物品 原权利人的损失可以通过 向无处分权人进行索赔而得到补偿 但对于这类物品 如果善意受让人不返还给原 权利人 那么原权利人受到的损失将无法得到弥补 还有一点 容易受到道德非难 不利于打击犯罪 绝对肯定的立法模式不分情况的无条件承认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 很容易被滥用从而使盗赃物可以不加限制的随意流通交易 助长了盗赃物在交易市 场上的流通 不利于打击犯罪 从而引发道德危机 因此 该种立法模式也不可取 第三节第三节 限制肯定的立法模式与评析 一 采限制肯定立法模式的国家 限制肯定立法模式是指对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既不完全否认 也不绝对 承认 而是协调原权利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的利益 对盗赃物采取有条件地适用善 意取得 该模式起源于 巴伐里亚马克希米里安民法典 与 普鲁士国家的普通邦 法 在完全否定与绝对肯定两种立法模式间进行了折衷的选择 对原权利人与善意 受让人两者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与平衡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地区 对盗赃物 善意取得在立法上的规定都采取了这种立法模式 主要表现为 法国民法典 第 2279 2280 条 指出 从财物被盗或遗失之日起三年内原权利 人可以向受让人请求返还财产 否则超过三年请求期受让人就取得财物的所有权 并且若被盗窃 或遗失的财物是受让人从公开的场所获取的 原权利人只有支付了 受让人获得该财物时付出的相应价款后才可以请求返还原物 因此 法国对盗赃物 的态度是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日本民法典 第 193 194 条 指出 从财物被盗或遗失之日起两年内原权利人 鲁文强 盗赃物的善意取得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政法大学 2012 年 第 14 页 罗结珍译 法国民法典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 第 522 页 王书江译 日本民法典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 第 37 38 页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1 可向受让人请求返还财产 超过两年请求期 受让人获得该财物的所有权 并且若 盗赃物或遗失物是受让人通过拍卖处或公共市场等公开交易市场以正常合理的物价 交易方式获得的 原占有人必须清偿受让人购买物的相应价金 才可以向受让人请 求返还 故日本对盗赃物也是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瑞士民法典 也有类似规定 根据 瑞士民法典 第 934 条 的规定可知 如 果原权利人的动产被盗窃 遗失或因其他方式丧失占有的 须在动产丧失之日起五 年内向占有人请求返还 但是若受让人购买的动产来自拍卖或销售同类商品的商家 处 原权利人必须补偿善意受让人已付出的相应对价 否则不能请求返还 由此可 知 瑞士对盗赃物也是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根据 德国民法典 第 932 条 934 条 935 条 的规定可得 如果受让人不知 道处分人无处分权不存在重大过失 那么其对受让标的物有偿取得并进行占有后 就能获得该标的物的所有权 若该标的物属于占有脱离物则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但若是通过拍卖取得 或者标的物是金钱或者无记名有价证券时 就适用善意取得 制度 由此可得出 德国对盗赃物同样是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台湾民法典 第 948 949 条 对盗赃物规定了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根据这两条规定可知 原权利人从物被盗或遗失之日起两年内可向物的受让人请求 回复 但是如果该物是善意受让人基于公开市场取得的 原权利人必须偿还受让人 取得该物时给付的相应对价 否则就不能请求返还其物 所以我国台湾地区对盗赃 物也是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二 限制肯定立法模式的评析 限制肯定立法模式对善意第三人与原权利人两者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与平衡 既保护了物品交易的动的安全 也保护了所有权保护静的安全 是一种能起到实际 作用的立法模式 通过对上述几个国家 地区 有关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分析可 知 采限制肯定模式的国家虽在制度的设计上可能有所不同 但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对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主要有 原权利人须在法定期间 范围内向占有人请求回复 若善意受让人是通过公开市场经合法方式取得的财物 殷生根 王燕译 瑞士民法典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 336 页 陈卫佐译 德国民法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年 第 339 页 王泽鉴 民法物权 用益物权 占有 第 434 435 页 周巍 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政法大学 2008 年 第 18 页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2 原所有权人只有向受让人给付受让人购得财物时的对应价款后 才能请求回复 对 于金钱以及无记名有价证券 都完全适用善意取得 原权利人不能请求回复 从买 受人的注意义务上来分析 非基于原权利人意思表示而致物丧失与基于原权利人的 意思表示而致物丧失的确不同 但物的受让人尽的注意义务是等同的 那么已支付 合理对价的善意受让人就不能因物的来源不同或者说物是否基于原权利人意思而丧 失而获得不一样的结果 否则对受让人是不公平的 综上 限制肯定立法模式赋予 了原权利人于物丧失后的一定期间范围内享有对原物请求返还的权利 同时如果原 权利人没有在一定期间内对原物请求返还 那么善意受让人就可以取得物的所有权 该立法模式不仅考虑到对原权利人所有权的保护 同时也注重对交易安全的保护 顾及到善意受让人对公开市场交易的信赖利益 在财产流转过程中平衡了物的静的 安全与动的安全 维护了民法的公平原则也保障了占有公示公信力的法律效果 是 对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 上述三种不同的立法模式 都是各国 地区 对盗赃物善意取得问题做出的不 同立法选择 其中的限制肯定立法模式对盗赃物采取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 兼顾 了原权利人的利益与善意受让人的利益 在所有权保护静的安全与交易保护动的安 全之间进行了协调与平衡 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与社会的公平价值理念 是可 取的 万方数据 烟烟 台台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3 第三章 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法律现状与不足 第一节 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法律现状 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 对盗赃物的处理基本上都由司法机关一律收缴 能返还 的返还给受害人即原权利人 司法机关对盗赃物享有无限的追及权 但是伴随着市 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加上追赃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 以及盗赃物的善意 受让人利益无法受到保护的弊端日益凸显 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一些司法解释 通 知 规定等法律文件 但在我国法律中对盗赃物善意取得并没有进行规定 在我国 物权法 制定前 王利明教授和梁慧星教授都将盗赃物善意取得写入了物权法建 议稿中 但是学者们期盼的有关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建议 最终还是没有被采纳 目前 盗赃物善意取得问题的处理依据分布在各类相关的规定或解释等法律文件之 中 根据对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不同态度 可分为三种 一 不适用善意取得 1951 年 11 月 22 日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善意非直接由所有人手中取得之所有权 应否保护的问题的复函 采取对盗赃物否认适用善意取得的态度 根据该复函可知 即使原所有权人的物被盗或遗失 其仍享有丧失占有物的所有权 不论受让人在获 得物时善意与否 都不能获得该物的所有权 1987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自侦案件赃款赃物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 中指出 对个人或单位已取得的赃款或赃物 应当先查明事实 同时采取财产保全 措施 该批复中需要进行查明的事实指的是取得的款物是否属于赃款赃物 若是 那么不论受让主体在取得款物时是否善意 一律进行收缴 该批复未对持有盗赃物 的单位或个人在取得时的主观态度是否善意进行区分 而对盗赃物采取一律予以收 缴 该批复未体现出对善意受让人的保护 明显否认了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 1992 年 8 月 26 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关于对诈骗后抵债的赃款能否判决追缴 问题的电话答复 中指出 收缴赃款与盗赃物的对象不只包含犯罪行为人 要一追 张立新 受让赃物能否善意取得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2 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