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研究(论文) .pdf_第1页
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研究(论文) .pdf_第2页
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研究(论文) .pdf_第3页
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研究(论文) .pdf_第4页
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研究(论文) .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 1 卷第5 期 2 0 0 4 年1 0 月 印染助剂 t e x t i 正a u x i u a r i e s v 0 1 2 1n o 5 o c t 2 0 0 4 超临界c0 2 无水染色技术研究 马东霞 郑来久 大连轻工业学院纺织工程系 辽宁大连1 1 6 0 3 4 摘要 阐述了改性棉织物在超临界c o 状态下用分散染料染色的相关工艺参数 对触l 缶界状态下染色色差值 摩擦色牢 度 断裂强力指标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压力 高压泵动程即c 0 流量等因素对超临界c o 染色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经多元羧酸改性 的棉织物在超临界状态下染色可得到较好的染色效果 关键词 纤维素纤维 超临界c 0 2 染色 中图分类号 t s l 9 3 6 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 0 0 4 0 4 3 9 2 0 0 4 0 5 0 0 4 5 0 4 s t u d yo nd y e i n gw i t h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c 0 2n o n a q u e o u st e c h n o l o g y m ad o n g x i a z h e n gl a i j i u t e x t e n g d e p t l i g h ti n d u s t r yi n s t i t u t eo fd a l i a n d a l i a n 11 6 0 3 4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p r o c e s sp a r a m e t e r sr e l a t i v et ot h e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c 0 2d y e i n go fm o d i f i e dc o t t o nf a b r i c sw i t h d i s p e r s ed y e sw e r es t a t e d t h ed y eu n e v e n n e s s a b r a s i o nf a s t n e s sa n df a b r i ct e n s i l es t r e n g t hu n d e rt h e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s t a t ew e r ea n a l y s e d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 so ft h ef a c t o r ss u c ha sp r e s s u r e h i g hp r e s s u r ep u m pv e l o c i t y i e c 0 2f l o wo nt h ed y e i n gr e s u l t sw e r es t u d i e d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t h ec o t t o nf a b r i c sm o d i f i e dw i t hp o l y c a r b o x y l i ca c i d sg a v eq u i t eg o o dd y e i n gr e s u l t su n d e r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s t a t e k e yw o r d s c e l l u l o s ef a b r i c s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c 0 2 d y e i n g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 全球水资源环境问题日益 尖锐 它是人类社会进入2 1 世纪寻求持续发展所面 临的根本性 战略性问题 水资源环境领域的科学研 究已经备受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超临界c o 染色不用水 无废水污染 属于环保型的染色工艺 染 色结束后降低压力 c o 迅速气化 因而不需要进行 染后烘干 既缩短了工艺流程 又节省了烘燥所需的 能源 上染速度快 匀染和透染性能好 染料的重现 性极佳 c o 本身无毒 无味 不燃 染料可重复利用 染色时无需添加分散剂 匀染剂 缓染剂等助剂 降 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染料利用率 还减少了污染 有 利于环境保护 适用纤维品种较广 一些难染的合成 纤维也可进行正常染色 解决了传统染色加工中的环 境污染问题 1 2 目前国外在合成纤维方面研究已取得 了一定成效 但因纤维素纤维极性特点刚 超临界c o 不能使纤维素纤维氢键断开 成为该项染色技术的难 题 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克服纤维素纤维超临界c o 染色中存在的缺陷 如采用溶胀剂或者交联剂浸渍纤 维 本实验选用2 种整理剂处理棉织物 研究了在超 临界状态下染色工艺参数变化对染色织物的色差 摩擦色牢度 断裂强力的影响 1 染色原理 对于一般物质 当液相和气相在常压下成平衡 时 两相的物理性质如粘度 密度 导电度和介电常 数等相差很显著 压力提高时 这种差别逐渐缩小 当 达到某一温度和压力时 两相密度相等 气相和液相 间无明显的界限 而且仅有一相 称为临界状态 c o 的临界压力7 3 9m p a 临界温度3 1 1 在这种状态 下 超临界流体有与气体相当的高渗透力和低的粘 收稿日期 2 0 0 4 0 3 2 0 作者简介 马东霞 1 9 7 8 一 女 天津人 在读硕士 主要从事天然纤维超临界c o 染色技术研究 万方数据 印染助剂2 1 卷 度 兼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对物质优良的溶解能 力 还具有比液体分子大得多的能量和作用力 超临 界流体对溶质的溶解度取决于其密度 密度越高 溶 解度越大 当改变其压力和温度时 密度即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溶解度发生变化 5 1 超临界流体染色就是利 用超临界流体的这些特性发展起来的染色技术 c o 是非极性分子 只能溶解非极性或极性低的 染料阿 在染色过程中 染料首先溶解在超临界c o 流 体中 溶解的染料随染液的流动逐渐靠近纤维界面 染料进入动力边界层 难以流动 靠近纤维界面到一 定距离后 主要靠自身的扩散接近纤维 染料迅速被 纤维表面吸附 它们之间的分子作用力足够大 染 料将向纤维内部扩散转移 纤维内外产生用量差或者 内外染料化学位差 2 实验 2 1 实验材料 2 1 1 织物 1 8 1 8 3 0 6 2 7 4 纯棉漂白织物 2 1 2 主要染料及药品 分散蓝h 一2 g l c 1 分散蓝7 9 n a o h 分析纯 柠檬酸 弹力软剂c t a 一7 0 4 多元羧酸免烫整理剂 c t a 一7 0 5 催化剂c t a 一7 0 6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2 2 实验仪器 超临界c o 染色装置 课题组改造 t c p 2 色差 计 东京电气会社 b z g y 9 0 8 标准光源箱 d 6 5 灯 y 5 7 w 纺织品摩擦色牢度仪 电子织物强力实验仪 山东省莱州市电子仪器厂 2 3 棉织物预处理工艺 2 3 1 弹力软剂c t a 一7 0 4 处理 浸渍 c t a 一7 0 4 用量3 0g l 水浴温度3 0 浴 比为1 2 0 3 0m i n 叶取出布样 烘干 6 5 2 3 2多元羧酸免烫整理剂c t a 一7 0 5 改性 二浸二轧 c t a 一7 0 5 用量1 2 0 1 8 0g l 催化剂 c t a 一7 0 6 用量6 0 9 0g l 调节p h 2 9 轧余率8 0 预烘 8 0 5m i n 焙烘 1 8 0o c 1 5m i n 一水洗 烘干 2 4 超临界c o 染色工艺流程 纤维制品 高压染罐 2 0 3 0m p a 1 2 0 染色1 2 0 3 0m p a 1 2 0 3 0 6 0m i n 萃取2 2 0 3 0m p a 1 2 0 3 0 6 0m i n 降压一取出产品 检验 注 1 浸渍染料 2 去除过量染料 3 结果与讨论 3 1 超临界c o 染色正交实验分析 超临界c o 中影响棉织物染色性能的主要因素 为染色时间 高压泵动程 织物改性 染色压力 本实 验以l 9 3 4 设计正交实验 实验结果如表l 所示 为 了便于实验分析 对摩擦色牢度进行了分级评分 5 级为1 0 0 分 4 5 为9 0 分 4 级为8 0 分 3 4 级为7 0 分 3 级为6 0 分 2 3 级为5 0 分 2 级为4 0 分 1 级为 2 0 分 表1 以3 4 正交实验结果与计算分析 色差值a e 极差分析 k l2 1 2 53 0 1 92 2 5 91 7 3 8 岛2 2 4 19 7 61 8 6 82 7 2 6 k 3 2 2 7 02 6 4 12 5 0 92 1 7 2 r1 4 52 0 4 26 4 19 8 8 摩擦色牢度极差分析 k 8 6 78 58 6 79 1 7 k 2 8 3 38 8 38 1 77 8 3 乜 9 0 8 6 7 9 1 79 0 r 6 73 3l o1 3 3 注 f i e 值均是用染色试样同未染色原棉布相比较 万方数据 5 期马东霞等 超临界c o 无水染色技术研究 4 7 本实验以色差值为主要评定指标 色差值越大说 明染色颜色越深 由表1 数据可以看出 对染色色差 影响先后顺序 改性 压力 动程 染色时间 短时间即 可上染织物 在此确定染色时间为4 5m i n 对断裂强 力影响的先后顺序 改性 压力 时间 动程 其中改 性与否对断裂强力的影响最为显著 压力和动程对色 牢度的影响较大 显著性相当 3 2 超临界c o 染色影响因素 3 2 1 改性织物 超临界c o 染色实际上是染料分子与目标纤维 结合的过程 改善纤维的空间和化学结构有助于染料 附着于纤维并发生化学反应而牢固结合 超临界c o 流体中 纤维素分子是极性分子 分散染料极性低 染料和纤维的亲和力低 弹力软剂c t a 一7 0 4 聚乙烯 乳液 为非离子型 经过它浸渍的棉织物 纤维得到 溶胀 染料更容易向纤维孑l 隙扩散 可获得较深的颜 色 但染色不匀 棉织物 染色 和多元羧酸改性织物 染色 的红外光谱图 见图1 原棉 40 0 0 30 0 0 2o o o15 0 010 0 04 5 0 e m l 图1 染色织物红外光谱图 通过对比看出 改性棉织物光谱在波长17 3 2 9 9 c m 处出现了明显的波峰变化 表明在改性的纤维中 引进了一c 一0 基团 增加染料和纤维的亲和力 使 染料更容易向纤维内部扩散 故上染量提高 染色均 匀 染色深度加深 织物交联引起织物强力损失 超临 界c o 染色工艺参数对织物强力影响很小 影响断裂 强力的主要因素是改性 选用不同的改性剂对织物强 力影响不同 虽然多元羧酸改性使织物强力有所损 失 但考虑到对染色色差值的显著影响 本研究仍采 用此改性方法 只要保证织物强力符合服用要求即 可 棉织物断裂保留率与改性剂用量的关系 超临界 染色温度1 2 0 压力3 0m p a 时间4 5m i n 动程5 m m 由图2 可以看出 强力保留率随着改性剂用量的 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 冰 褂 鼬 账 r 憩 用量 g l 图2 多元羧酸改性剂用量与强力保留率的关系 改性剂用量与色差值的关系图看出 见图3 4 1 趔3 9 椭 卸3 7 3 5 1 0 0l z o 1 4 01 6 01 8 0 用量儋 l 1 图3 多元羧酸改性剂用量与色差值的关系 由图3 改性剂用量与色差值的关系图看出 染 色色差值随着改性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当用量达 到1 8 0g l 时 色差值达到最大值3 9 9 6 但此时的断 裂强力损失太大 而且色差值随改性剂用量变化较 小 综合考虑用量对色差值和断裂强力的影响 确定 最佳改性剂用量为1 6 0g l 3 2 2 压力 溶解度是超临界c o 染色的重要参数 对染料向 纤维内的扩散 吸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超临界c o 对分散染料的溶解能力随着压力的上升而增大 增加 压力将提高c o 流体的密度 因而具有增加其溶解能 力的效应 使染色织物的色差值有所提高 如图4 所 示 5 0 趔4 0 盟3 0 2 0 1 0 2 u2 4z 83 2 压力 m p a 图4 染色色差值与压力的关系 由图4 可见 压力大 染料溶解度大 当压力从 2 0m p a 升到3 0m p a 色差值从2 5 6 7 增加到3 9 7 9 在c o 流体中可处于饱和状态 染料不断随c o 流体 向纤维表面扩散 再由纤维表面向纤维内部扩散 织 物可获得较深的颜色 压力为3 0m p a 时 染色色差值 万方数据 4 8 印染助剂 2 1 卷 最大 染色深度深 3 2 3 动程 改性棉织物超临界染色温度1 2 0 压力为3 0 m p a 时间为4 5m i n 高压泵动程即c o 流体流量 对 染色色差值有较大影响 如图5 所示 5 0 j 四4 0 鉴3 0 2 0 1 0 动程 m m 图5 染色色差值与动程的关系 由图5 看出 染色色差值随动程增大有所增加 当动程为4m m 时 色差值达到最大值3 9 4 之后色 差值随动程增大而降低 原因是在较低c o 动程下 染料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染缸中 染色均匀 但由于传 质系数的限制 故染色颜色不深 当c o 动程增加时 c o 流体通过织物层的速度加快 与织物中纤维的接 触作用增强 传质系数和接触面积都相应增加 促进 c o 流体的溶解能力 染料由c o 流体不断向纤维表 面扩散 有足够长的时间再由纤维表面向纤维内部扩 散 同时可以相对缩短染色时间 但是动程过大时 c o 流体在染杯中的停留时间相对减少 吸附在纤维 上的染料未向纤维内部扩散就已被带走 染色色差值 小 结果表明 动程为4m m 时染色效果最好 3 3 染色牢度 染色织物检测结果 如表2 所示 表2 染色织物检测结果 注 1 未染色 2 染色 表2 中 经实验确定在温度为1 2 0 时的最优染 色工艺为 压力3 0m p a 动程4m m 染色时间4 5m i n 按此工艺染色的织物检测结果如表2 4 结论 4 1 改性后的棉织物在超临界c o 下染色是可行 的 经过多元羧酸整理后的织物可获得较大的颜色深 度 4 2 当染色温度为1 2 0 时 染色最优工艺参数 压 力3 0m p a 动程为4i t l m 染色时间为4 5m i n 4 3 染料可重复使用 染色工艺流程简单 时间短 染色综合成本低 参考文献 1 1 e l k eb a c h 著 谢峥译 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 一 j 印染 2 0 0 3 2 9 3 4 2 4 5 2 d r e w sm j t h ee f f e c t s o fs u p e r c r i t c a lc 0 2e x p o s e u r eu n d e rd y e i n ge o n d i t i o n so nt h ef i b e rs t r u c t u r ea n dp r o p e r t i e s j n a t i o n a lt e x t i l ea n n u a lr e p o r t a u g u s t1 9 9 5 3 e l k eb a c h 著蒯峥译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 二 j 印染 2 0 0 3 2 9 4 3 7 4 5 4 今田邦彦 染料加岛见惫环境问题飞 对应 j 纤维机械学会志 2 0 0 3 5 6 2 3 0 3 5 5 陈维杠 超l i 缶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和应用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0 0 0 7 5 1 0 0 6 滕新荣 胡学超 邵惠丽 超临界c 0 技术在染色上的应用 j 上海 纺织科技 2 0 0 0 1 2 6 3 8 4 0 j 譬 9 鲁业誊 警拿 警 壹k 业业啦 蕾 业 k 奎k 妇船 窖 省 毒k 业业 警 上接4 4 页 3 结论 3 1 e r d 系列分散染料较适合分散 活性一浴法碱 性浴染色 采用有机染色碱调节p h 9 左右 最佳染 色温度为1 2 5 添加匀染剂y l 一1 7 能有效控制分 散染料的聚集 减少色花现象 但上色率较低 k e 型 活性染料较适合高温染色工艺 5 1 因为它们化学结构 中 具有2 个一氯均三嗪型活性基团 化学性质稳定 3 2 弱碱性染浴中 不同的碱剂条件下 b c d 对活性 染料 分散染料单独染色以及活性染料 分散染料混 合一浴一步染色都有增深作用 匀染效果非常明显 尤以b c d 的效果更好 3 3 分散 活性一浴一步法工艺在合适的染化料 助 剂存在 在弱碱性介质中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l 杨军 分散染料碱性染色用助剂的开发和应用 j 印染助剂 2 0 0 1 1 8 1 3 3 3 4 2 王蕾 殷亚辉 环糊精整理织物的技术开发 j 印染 2 0 0 4 3 0 8 4 7 4 9 3 s h a oy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b e t a c y e l o d e x t r i na n dw a t e rs o l u b l ed y e s j c a n a d i a nt e x t i l ej o u r n a l 1 9 9 7 1 1 3 5 5 3 5 8 4 季丛元 分散 活性浸染一浴法生产实践 j 印染 2 0 0 2 8 2 8 2 9 5 雷献玉 陶红 陈仲平 a r g a z o ln f 活性染料涤棉一浴法染色 j 印染 2 0 0 2 9 1 2 1 4 万方数据 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研究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研究 作者 马东霞 郑来久 作者单位 大连轻工业学院纺织工程系 辽宁 大连 116034 刊名 印染助剂 英文刊名 textile auxiliaries 年 卷 期 2004 21 5 被引用次数 7次 参考文献 6条 参考文献 6条 1 elke bach 谢峥 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 一 期刊论文 印染 2003 03 2 drews m j the effects of supereritcal co2 exposeure under dyeing conditions on the fiber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1995 3 elke bach 谢峥 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 二 期刊论文 印染 2003 04 4 今田邦彦 染料 见 环境问题 对应 2003 5 陈维杻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和应用 2000 6 滕新荣 胡学超 邵惠丽 超临界co2技术在染色上的应用 期刊论文 上海纺织科技 2000 06 本文读者也读过 9条 本文读者也读过 9条 1 马东霞 郑来久 ma dong xia zheng lai jiu 天然纤维超临界co2染色工艺技术研究 期刊论文 上海纺织科技 2005 33 3 2 郑来久 刘晶 马东霞 纤维素纤维超临界co2染色机理研究 期刊论文 纺织学报2004 25 2 3 闫俊 郑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