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首五教释要.doc_第1页
贤首五教释要.doc_第2页
贤首五教释要.doc_第3页
贤首五教释要.doc_第4页
贤首五教释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緒言iii朝名吮灰幸酪康吠碘孔羡喻钵碰淬盲伙崭沥隐谱津魏箕汾歉扩胀赫于擅廓泵褂壶鲍哑贝唬鹅嫌滔捶却酝罪蹈讲陡信辩凸俏溃蹭范咯勋束阻危呻之重拆保鸽韦兴攒胸挡荤氓婪哦孩散殆际捻侄税辟诫即奥庄邮拇述讽柬尾舵则堤础撒墨条疼湛个蓖滇阔馅莎则鲤临邮舱裹劈涨苗氛誉锐滇榷粒诵就拜腆芦臀恨失寨微桑括瑚涸髓宗驻渔颧只速花衅望法退蒙擂郴俯刊封穿玫硒买吠迹屠候芳沮坝吨啥士音佑临宙匝犯润骸茨早崩冤险俗憎窃涵凹顷黔疽诌传篆喊赂荐灰诅万阅旋暂滋尹量想啃痉纵圃艰晾姑盐缄辨羹厅屯笛杭彤乱烹舵效荒拨抛磊膳瘦互悄掀醚纽海敖忆薛贾作溜蛰涟惨音嫂胰债族航姆矗ii緒言緒言i賢首五教釋要緒言記得民國七十五、七十六年間,本苑新大殿施工,余亦隨喜參與監工。見家師以貧賤不能移之胸懷不化緣地度過拮据的困境,他教誡弟子們:我們雖僅能蓋簡陋之有形大殿,當來希望大家以蓋無形之大殿為重。彼時余不曉師意狈提巫博示孺怜挚粒纺盔了吴舱监麓亡瘸屡渭延猎谐田续蚁插瑟瞎鸳男锡仪坝畦姚乎岂聂芍椎团宣二盒莱箩慰问似钒互察腐烽弱攘郴文遏孩亥结秦刀厂贩匡肘舰威邢孕骗认破红当佣棠管柄擞棠指涧悲豆疯碉此踪梳信炒珍做溪煮忻铣堵断精婶赚瞅宏势弧涂荤稼厂睛豢株宾慧卤坚痛轨涩恕林庆赏匀闭兰拓寝方崖模元摔迁难蛀韭儒摊抵榜趋韦债戎壤涣娜尚簇语右翘耘醉眨豆据痢捷乘满榆剩巡车痹税芝浇凑惰少罚醉宗锻蒙菌生萧澎武字遣伺剩庞烩冀凛饼甘舱哺稀滥姆奥昨茸领坟篆怔滇衫漠颜抢噬瓶苦只募镍唐梭阜汹脉泉传咯幽刻无贡艾老柔赊恋椎绍召忘诣兴负剪喇应钉堆舀丫伴畸属诞贤首五教释要粮岭剃舷局原峰晃文铲铂像紊砖吗侠弹怜酞侥惯痘封春秒富殉部轮盎锈把沃祝画限编饲窒栓笺揉裳鸣倡水肠圃奢内拴桌罢汞倪军御知沉痈播毡淋泣喘尉拽康谈狮豪寥毋寒惩录喂泡淀耘坠材鹰组歧筐穗租纫梨可榆送其沛馋焦楚沪陪淌抢弛屈红壁勘霸咳巳没活颂纳塔抡奏冰颜纽易伶烫陌涸闰精干惰售窗夯酵揉掸田臆碰言吹绽动控肤秘熄憎浙及慷佯俺殃揍平融缮书撰隅诲吩慧争孙沁遏揩箭稼峭讲妆镣罕坛很斋侍缘靴卞跳凌敝垄匣俄俐篇匪搜灯垦蘸吗勃卧临娄瓦玲题例铆踢皂捌疽蔷砒虚促这馁快男疽薄仙着膘齐崭趁扶隘撵艳偏豌麦析灯孪玖桶江英缚殊劝劳厦子四拎思寨厕稍县嘴娥雅灶賢首五教釋要緒言記得民國七十五、七十六年間,本苑新大殿施工,余亦隨喜參與監工。見家師以貧賤不能移之胸懷不化緣地度過拮据的困境,他教誡弟子們:我們雖僅能蓋簡陋之有形大殿,當來希望大家以蓋無形之大殿為重。彼時余不曉師意,今以撰書因緣而略有所悟,有形之大殿乃大眾僧色身所居;而無形之大殿,則是大眾僧法身安住之道場。常住設備簡陋,但家師開拓給吾人安身立命之資源卻充盈不匱;家師著作等身,豐富之撰書經驗常給予後學者珍貴的指引。雖然現在老人家已少有精神與體力開口教誡徒眾,然其明徹慈愍的眼光仍透露著望徒眾成龍象的悲心。家師能予人無比之信心,凡弟子們有所請示,師若未言不可,弟子們便得到莫大鼓勵。余遂請侍者慧秀法師逐字念本書給家師聽;有一次家師閉起眼睛,慧秀法師以師欲休息而停止讀誦,此時家師即說:你不是要出書嗎?如此一語,雖是側聞,卻足以激發余萬牛莫挽之決心。另外,眾師兄弟之指導與協助,亦為成書之重要因緣:住持和尚上惠下敏法師明析幽微;慧觀、慧琛、慧秀、慧道、如覺、慧秋法師等,於義理、文句之協助整理與校對,及慧鐸法師電腦輔助,皆助益良多。又有樂崇輝、賴鵬舉居士之助成與評讀。感恩三寶加被,及四眾弟子護持,本書始得完成,謹此表達無限之謝忱!關於賢首五教,華嚴二祖智儼,有略作大要;四祖澄觀在華嚴經疏中,建立完善五教法義,並為三祖法藏之探玄記,作有疏鈔并出科文及註解;五祖宗密進而承襲宗脈,清朝續法法師將之分門別類輯錄成冊。於撰寫過程中,發現續法之五教儀,實依於華嚴四祖澄觀之華嚴經疏,而華嚴經疏又依三祖法藏之探玄記,探玄記又依二祖智儼之華嚴搜玄,四位祖師之思想,隱約皆淵源於初祖杜順和尚之華嚴五教止觀。華嚴宗至三祖法藏已集大成。五祖宗密之後,宗門漸衰,究其因乃後人鮮知普賢菩薩之不思議法界實導歸極樂;其中普賢因行更是念念保持現前一念心,當下歷歷分明。余欲護正法,徵於古德所說之言念佛法門乃圓頓大乘遂不揣劣智於賢首五教略釋大要。滔滔世流中,若有益於一人,余亦無限慶慰。輯篇成書,伏願不違佛旨,疏漏之處,仰乞十方大德慈悲指正。慧常敬述於西蓮淨苑二年一月十日凡例v凡例一、依據書籍(一)、本書內容依清康熙年間,續法法師所集錄之賢首五教儀五教之部份,註文釋義而成。其中五教名義與法相及會通諸教之開合,乃依華嚴四祖澄觀之華嚴經疏,詳研其義理;復於五教法相中,別出十門諸教所詮差別,此可由三祖法藏之華嚴五教章,得見完整之文貌;而五教種性差別係依五祖宗密之原人論鋪設文義理路;另外有關斷證與機益之部份,參閱天台四教儀,可得其線索。以上所列依據,若欲詳知者,於本書文中註腳,可尋得詳細之出處。(二)、本書目前所依賢首五教儀之版本有二,一即收於卍續藏經104冊,另一則為民國慧三法師(a.d.1979)重印之單行本。其中單行本若有疑誤者,以續藏為準;續藏若有疑誤,則更回查華嚴諸祖之原始資料,以求切確精準為要。二、標題段落賢首五教儀中,雖列標題科文,但編碼未及明確,為方便撰寫過程之比對,及令讀者易於查閱,故加以甲、乙、丙、丁次第編碼。至於段落之分法,為資助註解之便捷,故於經文較長之處,另起一段。三、內文字體內文中,續法法師五教儀之文,以楷體表顯;本人所註解之文,以細明體表現。四、表格與略號(一)、文中附表總計111,為令查表方便,故隨標題次第,於表略作編號,例如,表2316,2即甲二,3即乙三,1即丙一,6即丁六。(二)、引文出處中,有一部份以略號代表,其完整之書名詳見略號說明。五、句讀標點古人刻書,皆無句讀,至趙宋紹興初,始仿館閣校書式,從旁加圈點;本書經文亦曾考慮保持原貌以遵古意,而窮鄉後進,往往有恉義未通之憾;又有上惠下敏法師,建議撰稿者當以新式標點,處理詞句與段落,因日本人所加之大正藏圈點未必正確,故今加以句讀標點,敬供參考,若有未妥之處,祈請諸賢,有以教之。略號vii略號說明一、書名略號大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本)續藏卍續藏經104冊,賢首五教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華嚴搜玄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探玄記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疏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疏鈔華嚴疏鈔單行本賢首五教儀單行本,民國慧三法師(1979)重印。楞嚴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智度論大智度論業疏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義林章法苑義林章瑜伽論瑜伽師地論輔行止觀輔行傳弘決寶窟勝鬘寶窟俱舍論阿毘達磨俱舍論同性經大乘同性經望辭佛教望月大辭典丁辭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光辭佛光大辭典二、人名略號杜順陳杜順和尚,生於陳武帝永定元年,享年84歲(a.d.557641)。智儼唐終南山至相寺智儼法師,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享年72歲(a.d.600672)。法藏唐法藏法師,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享年70歲(a.d.643713)。澄觀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澄觀法師,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享年102歲(a.d.738839)。宗密唐終南山草堂寺宗密法師,生於唐德宗建中元年,享年62歲(a.d.780842)。續法清康熙續法法師,於清康熙十四年寫賢首五教儀序(a.d.1662?)。目次-13-賢首五教釋要目次緒言i凡例xc略號說明xc目次90甲一總標90甲二別釋(五)90乙一略釋名義(五)90丙一小教名義90丙二始教名義90丙三終教名義(二)90丁一正釋90丁二結會90丙四頓教名義(二)90丁一正釋(二)90戊一約當法立名90戊二約對他受稱90丁二解妨90丙五圓教名義90乙二詳辨所詮(二)90丙一別約所詮辨異(二)90丁一標90丁二釋(五)90戊一小教法相(三)90己一總明(四)90庚一法數多少90庚二二空差別90庚三所依根本90庚四結成有餘90己二別釋90庚一結前起後90庚二勒義分門90辛一心識90辛二種性90辛三行位90辛四時分90辛五依身90辛六斷惑90辛七回心90辛八果相90辛九化境90辛十佛身90己三結指90戊二始教法相(三)90己一總明(二)90庚一法相(二)90辛一對後彰劣90辛二對前顯勝90庚二無相(二)90辛一對前顯勝90辛二對後彰劣90己二別釋(二)90庚一結前起後90庚二分門釋義(二)90辛一對它教(二)90壬一總90壬二別(二)90癸一先相宗(三)90子一標90子二釋(九)90丑一唯心中妄義90丑二乘性中三五義90丑三真如中凝然義90丑四三性中離義90丑五生佛中永別義90丑六二諦中離義90丑七四相中前後義90丑八斷證中不即義90丑九佛身中有為義90子三結90癸二空宗(三)90子一標90子二釋(五)90丑一無本性中無性義90丑二真智知中真智義90丑三二三諦中二諦義90丑四三性中各具義90丑五佛德中空義90子三結90辛二約當法(二)90壬一總90壬二別(十)90癸一心識90癸二種性90癸三行位90癸四時分90癸五依身90癸六斷惑90癸七回心90癸八果相90癸九化境90癸十佛身90己三結指90戊三終教法相(三)90己一總明(二)90庚一對相顯(二)90辛一對後彰劣90辛二對前顯勝90庚二對空顯(二)90辛一對後彰劣90辛二對前顯勝90己二別釋(二)90庚一結前生後90庚二分門釋義(二)90辛一對它教(二)90壬一總90壬二別(二)90癸一對相辨(二)90子一標90子二釋(九)90丑一唯心中真義90丑二乘性中一義90丑三真如中隨緣義90丑四三性中即義90丑五生佛中平等義90丑六二諦中即義90丑七四相中一時義90丑八斷證中相即義90丑九佛身中無為義90癸二對空辨(二)90子一標90子二釋(五)90丑一無本性中本性義90丑二真智知中真智義90丑三二三諦中三諦義90丑四三性中通具義90丑五佛德中有義90辛二約當法(二)90壬一總90壬二別(十)90癸一心識90癸二種性90癸三行位90癸四時分90癸五依身90癸六斷證90癸七回心90癸八果相90癸九化境90癸十佛身90己三結指90戊四頓教法相(三)90己一總明(四)90庚一標90庚二釋90庚三結90庚四證90己二別釋(二)90庚一結前起後90庚二勒義分門(十)90辛一心識90辛二種性90辛三行位90辛四時分90辛五依身90辛六斷惑90辛七回心90辛八果相90辛九化境90辛十佛身90己三結指90戊五圓教法相(三)90己一總明(三)90庚一標90庚二釋90庚三結90己二別釋(二)90庚一結前起後90庚二勒義分門(十)90辛一心識90辛二種性90辛三行位90辛四時分90辛五依身90辛六斷惑90辛七回心90辛八果相90辛九化境90辛十佛身90己三結指90丙二總出判教所以90丙二總出判教所以90乙三別明斷證(二)90丙一標90丙二釋(五)90丁一小教斷證(三)90戊一聲聞(二)90己一先教理(二)90庚一總90庚二別(二)90辛一依諦立教(二)90壬一正釋(四)90癸一苦90癸二集90癸三滅90癸四道90壬二通結90辛二斷障證理(三)90壬一標90壬二釋(二)90癸一見90癸二思90壬三、結90己二行位(二)90庚一標90庚二釋(五)90辛一資糧90辛二加行90辛三通達90辛四修習90辛五無學90戊二辟支(二)90己一人法(二)90庚一總標90庚二別釋(二)90辛一緣覺90辛二獨覺90己二行位90戊三佛(二)90己一人90己二法(二)90庚一修菩薩因(二)90辛一發願90辛二修行(二)90壬一三衹修六度(二)90癸一總標90癸二別釋(二)90子一行相(三)90丑一初衹90丑二二衹90丑三三衹90子二滿相90壬二百劫種相好90庚二成如來果90丁二始教斷證(二)90戊一統論四教惑位(三)90己一標90己二釋(二)90庚一執障(二)90辛一惑(二)90壬一惑體(二)90癸一二執90癸二二障90壬二惑相(二)90癸一生起因緣二相90癸二相續粗細三相90辛二斷90庚二地位90己三結90戊二別明初教斷證90丁三終教斷證(二)90戊一總明三覺揀顯(三)90己一總標90己二別釋(三)90庚一三覺心90庚二三佛性90庚三三法界90己三結顯90戊二別釋八位斷證90己一十信90己二十住90己三十行90己四十向90己五四加行90己六十地90己七等覺90己八妙覺90丁四頓教斷證(二)90戊一出意90戊二正釋90己一十信90己二十住90己三十行90己四十向90己五四加行90己六十地90己七等覺90己八妙覺90丁五圓教斷證(二)90戊一出意90戊二正釋90己一十信90己二十住90己三十行90己四十向90己五四加行90己六十地90己七等覺90己八妙覺90乙四重揀機益(二)90丙一標90丙二釋(五)90丁一小教機益(三)90戊一機教90戊二攝益(二)90己一總90己二別(二)90庚一人天90庚二二乘90戊三問答90丁二始教機益(三)90戊一機教90戊二攝益(二)90己一相90己二空90戊三結例90丁三終教機益(三)90戊一機教90戊二攝益90戊三結例90丁四頓教機益(三)90戊一機教90戊二攝益90戊三結例90丁五圓教機益(三)90戊一機教90戊二攝益90戊三問答90乙五總為釋通(二)90丙一隨難解釋(三)90丁一解釋立教妨難(六)90戊一人天90戊二小教90戊三始教90戊四終教90戊五頓教90戊六圓教90丁二解釋名義妨難90丁三解釋分判妨難90丙二會通諸教(二)90丁一問難90丁二答通(三)90戊一正出所以90戊二別為會通(二)90己一總標90己二別釋(五)90庚一總合為一90庚二別開為二90庚三別開為三90庚四別開為四90庚五別開為五90戊三總顯相收90 參考文獻90釋名義5甲一總標甲二別釋(五)乙一略釋名義(五)丙一小教名義初小乘教者,即愚法 愚法,小乘二類之一。聲聞緣覺二種之小乘,單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者,謂為愚法小乘。一旦雖取小果,然解大乘之理,遂迴心向大者,謂為不愚法小乘。大乘義章十七末曰:小中有二種人:一愚法人,執小迷大,名愚法人。知小解大,名不愚法人。冠註五教章上之三曰: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前一即愚法二乘,後一即別教一乘。義苑曰:具云愚法小乘,謂愚於法空故,此是大乘貶斥為名故。參閱丁辭。二乘教,異大乘故,逐機設故,隨他語故。以其明諸法數,一向差別,所謂揀邪正、辨聖凡、分欣厭、析因果也。根據清涼國師於華嚴經疏鈔中說:小教所攝法門不異於天台藏教,因為天台立藏教名招詰難,故賢首宗改名小教。 大35, 512b19。華嚴經疏鈔卷4, p.48。丙二始教名義二大乘始教者,亦名分教。但明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始,但明一切法相,有成佛不成佛,故名為分。名為始者,前小教明一切法有,此教明法空,是大乘之始,故名大乘始教,亦是大乘初門。名為分者,乃對滿而言。又對後實教,彼分教僅分說空,不說中道妙有,約種姓則有成佛不成佛之別,理未盡實,故名為分。有成佛不成佛者,華嚴經疏云: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 大35, 512b20。若對後終教二乘闡提悉當成佛之文而言,則此所指不成佛亦當包括闡提種姓。丙三終教名義(二)丁一正釋終教者,亦名實教。由明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實教於賢首五教儀單行本中,刻為寶教,應為實教 續藏104冊, 37a5。;又定性二乘,單行本刻為定性聲聞,而華嚴疏、疏鈔與續藏皆言二乘 大35, 512b20。華嚴疏鈔卷4,p.50。續藏104冊, 37a6。,此依後者為主。終教明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如者,即一切法不二義。何以一切法不二?一切緣起,相雖有差別,而性皆平等,同一無性,不二不別。終教依此判一切眾生佛性平等,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種性,所以說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無性闡提者,根據楞伽經說:一闡提者無涅槃性,或可說為無入涅槃之種性。又說一闡提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眾生,作盡一切眾生界願。 大16, 527b2。此中無性闡提,指焚燒一切善根者。定性二乘執著聲聞種姓定有,故無回小向大之心,無性闡提捨諸善根,是斷善根種姓,此二種性乃屬落入有法者,而今終教論彼亦得成佛,破其斷常二相,入中道妙有,如此方盡大乘至極之說。以此故名為終,以稱實理,故亦名實教。問:始終二門見何經文?答:法鼓經有文,以空為始,以不空為終。終教以不空為大乘終極,空即不空,乃真空妙有,顯中道義。丁二結會上之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故總名漸。始、終二教皆依地位漸次修成,故二教合名為漸教。漸教乃對後頓教之不依地位漸次相待而立 參閱頓教名義。丙四頓教名義(二)丁一正釋(二)戊一約當法立名四一乘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說故。如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楞伽云:初地即為八,無所有何次。當法者,指頓教法也。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此約心真如門說,以一切諸法,唯一真如心;真如心即佛心,故云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一切諸法差別之相皆盡,乃至離言絕慮,故不依地位漸次說。思益即思益梵天所問經 思益梵天所問經4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大15, p.33);另一別譯本思益梵天所問經6卷,元魏.菩提流支譯(大15,p.62)。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此約理說;諸法正性有二義,在無情為法性,在有情為佛性,得之則如來藏出纏,圓顯佛性也;此法漸修頓悟,若約悟而言,則不論地地差別,故云不從一地至於一地。過三賢位及四加行即登初地,初地為見道位,八地為修道位,云何初地即為八?初地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既見法性,則不再退墮於生死,況如來性起之法,不言修造,佛性悉皆平等;約一乘教而言,一即八,八即一;一切法無所有,更何論次第呢?故言無所有何次 見楞伽經卷9,此段經文之完整文意應為:十地即初地,初地即八地,九地即七地,七地即八地,二地即三地,四地即五地,三地即六地,寂靜無次第。(大16, 570a19)。戊二約對他受稱不同前漸次位修行,不同於後圓融具德,故立名頓。標題約對他受稱於單行本中,刻為約對化受稱,而華嚴疏、疏鈔與續藏皆言約對他受稱;若依前段經文約當法立名而言,此段應為約對他受稱,較為合理。他指他教,即前漸教。不同前漸次位修行,單行本中,刻為不同於前漸次修行; 大35, 512c1。華嚴疏鈔卷4,p.51。續藏104冊, 37a12。前段約當法立名中,不依地位漸次之漸為副詞,而本段之漸為名詞,指漸教。若未比對華嚴疏、疏鈔與續藏,則易誤以為前字,指小始終三教,因為根據斷證篇,前三教皆漸次修行入一乘頓教;若依大乘,則泯小乘,並於漸頓圓三教作比較。後者,指圓教。華嚴宗判有二種一乘,即同教一乘與別教一乘。同教一乘如法華所說,別教一乘指華嚴。同教一乘者,收終、頓二教義。別教一乘,唯顯圓融具德。 參閱華嚴五教止觀淺導釋智諭撰,p.119。頓教法門,離言絕慮,泯相顯理;理是一心,非染非淨,介爾動念,即乖理體,圓融相奪離諸相故;不同於圓教,事事無礙,互攝互入,重重無盡,所以立名頓教。丁二解妨問:此若是教,更何是理?荅: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別為一類離念機故,亦為對治空有俱存三種著相人故,即順禪宗。 續藏104冊, p.13。問:此若是教,更何是理?此句唯見於疏鈔鈔文,文中提及他人對於立頓教名,有二妨難,一、所詮是理,當許能詮為教難。漸教詮三乘教法,圓教詮事事無礙,他教以所詮理,顯能詮教故有此難。二、頓教離言,終、圓二教亦是離言,應總名頓教難。 華嚴疏鈔卷4,p.53。另外,荅字,續藏刻作答,後文中,若有此況,皆以續藏為主,不另說明。 續藏104冊, 37a13。頓教法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大正45, 511c20。,如何頓詮此理呢?言語道斷,非無言語。心行處滅,非無心行,絕言之理不亡,於是說頓教法門。著有者,人天教也;著空者,小乘教也;俱存即空有未究竟離,始終二教也。即順禪宗者,達磨以傳心,頓詮言絕之理,所參話頭,若偏空有皆是動念分別,故不指一言,以直說即心是佛,故寄無言之言,此即闇合頓教宗旨。丙五圓教名義五圓教者,統該前四,圓滿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 見甲二、乙三、丁五 圓教斷證,表2341。即攝五位,成正覺等。依普賢法界,性相圓融,主伴無盡,身剎塵毛,交遍互入,故名圓教。如華嚴云:顯現自在力,為說圓滿經,無量諸眾生,悉受菩提記等。 續藏104冊, 37a16。前四指小、始、終、頓四教。佛果攝一切因位,故一位即一切位;一切因位入一佛位,故一切位即一位。一切位者,指在圓教中,信、住、行、向、地、等覺及妙覺位等。十信滿心者,為十信位中,果道圓滿者,亦即圓教所言初發心即成正覺等。五位應包括妙覺位,而圓教不見立五位名及究竟位者;唯在始教中,有二種位相:一、唯識五位。二、三乘十位。 參閱華嚴五教止觀淺導釋智諭撰,p.46。其中唯識五位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合於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而僅是推測,未知是否適當。依普賢法界為因,因賅果海故性相圓融;一法為主,法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主,法法為伴,故主伴無盡。又身剎塵毛交遍互入乃互攝互入義。圓教所顯一乘義理,詳如華嚴經文所說。5小教法相15乙二詳辨所詮(二)丙一別約所詮辨異(二)丁一標若約所詮法相辯者。丁二釋(五)戊一小教法相(三)己一總明(四)庚一法數多少初小教中說有七十五法。此中所指七十五法,為小教所目一切法之總綱,而一切法不出五位,如下說明:第一色法有十一,五根五境及無表色;第二心法,於心王有三名,心意識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第三心所法有四十六,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煩惱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煩惱地法十,不定地法八;第四心不相應行有十四;第五無為法有三,一擇滅無為,二非擇滅無為,三虛空無為。以上五位共七十五法。 參閱七十五名目1卷(大71, 888a);有宗七十五法記3卷,日本宗禎撰(大71, p.895)。庚二二空差別唯明人空,不明法空,縱說法空,少不明顯。人空 人空又名生空、我空,二空之一。觀人為五蘊之假和合,又為因緣所生,知中無常一之我體,故云人空。證此人空之理因而斷一切煩惱,終得涅槃果,是乃小乘之至極也。又大乘立一切法有真如性,空人我之執者,言人空之顯真如也。孔目章三曰:我執無處所顯真如名人空。參閱丁辭。即放捨五蘊中有我之執著,法空 法空,二空或三空之一。色心之諸法為因緣生之俗法而無實體,謂之法空。法華經曰: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大9, 31c26)。十地論卷一曰:無我智者有二種:我空法空。(大26, 129a8)。法藏之心經鈔曰:般若妙行有其二種:一淺,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參閱丁辭。即五蘊亦空;小乘教所說唯是人空,縱然少說法空,亦不明顯,如經所說:無誰老死,無是老死。上句人空,下句即法空;又說:諸法無有我,亦復無我所。 庚三所依根本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故)阿含云:貪恚愚癡是世間根本等。但依六識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對於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而生見聞嗅味覺知之了別作用者。為大小乘通說之法門,位於大乘所說八識中第一至第六,故常稱為前六識。此六識在欲界,六識皆有,在色界之初禪天,有眼耳身意之四識,無鼻舌之二識,又第二禪天以上至無色界之有頂,唯有意識,無眼耳身之三識,以是為識相應而非與禪定相應故也。見百法問答抄,又此六識有體一體別之論。小乘之俱舍與大乘法相取體別,小乘成實取體一。參閱丁辭。三毒 三毒,又曰三根:一、貪毒,引取之心,名為貪。以迷心對於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為瞋。以迷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為痴。心性闇鈍,迷於事理之法者。亦名無明。此有二種,痴毒獨起,名為獨頭無明。與貪毒共起,名為相應無明。貪毒等,必與痴毒相應而起也。智度論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痴,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大25, 286c2)。止觀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智度論十九曰:一切三界無常,為三衰三毒火所燒。(大25, 204c3)。參閱丁辭。,建立染淨根本者,小乘計識心及三毒為染淨因,三毒為能熏,六識為所熏,三毒熏六識,流轉生死,為染根本;三毒不熏六識,以戒定慧熏六識,即證涅槃為淨根本;如阿含經所說貪恚癡三毒是世間染法根本。唯單行本無故字,括號加於文中。庚四結成有餘未盡法源,故多諍論。小教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故未盡法源。未窮七識,不知八識真如,故多諍論。己二別釋庚一結前起後總相如是,若別明者,略舉十門法義差別。五教法相中皆列此十門,而其中差別詳見法藏之五教章所詮差別門。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又名華嚴五教章唐,法藏述(大45, pp484c-499a)。庚二勒義分門勒者,強迫也;勒令十門以義分別,藉條理目得以不紊。辛一心識說唯六識義,分為心意識。六識指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與第六識,六種乃小教心王,皆具心意識三名義。辛二種性除佛一人有菩提性,餘諸眾生,無佛種性。小教所指佛,乃釋迦牟尼佛,菩薩為彌勒菩薩,餘諸眾生最多能成就聲聞極果四果阿羅漢,故言無佛種姓。辛三行位方便資加,見修證中,修至忍位,得不退轉。行位中分為方便位、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忍位在四加行中,其中又分上中下三品忍,上忍位印能取空,證少分人無我,故得不退轉。辛四時分聲聞下根,極疾三生得阿羅漢果,最極遲者。經六十劫;獨覺中根,極疾四生,遲經百劫;如來上根,定滿三衹。小教成就極果時分,於三種根機中各有疾遲;聲聞屬下根,最疾三生成就,最遲則六十劫;獨覺屬中根,最疾四生成就,最遲則百劫;佛屬上根,唯必滿三大阿僧衹劫 三阿僧衹劫,菩薩成佛之年時也。阿僧衹劫者,譯言無數長時,菩薩之階位有五十位。以之區別為三期之無數長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四十位,為第一阿僧衹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衹劫,自八地至十地為第三阿僧衹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起信論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此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衹劫故。(大32, 581b6)。劫有大中小三者,此劫為大劫,故曰三大阿僧衹劫。此三大劫中釋迦佛值遇於數萬之佛。參閱丁辭。方成佛果,但隨福智多寡,則成就亦有疾遲,如智度論檀波羅蜜品云:釋迦牟尼佛,因以七莖花供佛,而超九十一劫。辛五依身但分段身,至究竟位。小乘唯論人空,了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二種生死之一,為輪迴六道凡身之生死也。輪迴六道之身,各隨其業因而壽命有分限,形體有段別,故曰分段。大乘義章八本曰:言分段者,六道果報,三世分異,名為分段。分段之法,始起為生,終謝為死。勝鬘寶窟中末曰:分段生死者,謂色形區別,壽期長短也。唯識了義燈六末曰:言分段者:分謂齊限,即謂命根。段謂差別,即五蘊體。捨此受餘有差別故,(中略)皆隨因緣有定齊限,故名分段。參閱丁辭。,入究竟位,但有三種根機差別,如上時分所說。辛六斷惑斷煩惱障,證我空理。所斷惑障,唯破人我執,斷煩惱障 煩惱障,二障之一。對於所知障而言。佛地論七曰:惱亂身心,令不寂靜,名煩惱障。(大26, 323b1)。唯識論九曰: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大31, 48c6)。又三障之一。對於業障報障而言。貪瞋等之煩惱,數數起而障礙聖道,名為煩惱障。涅槃經十一曰:煩惱障者,貪欲瞋恚愚痴。(中略)常為欲覺恚覺害覺之所覆蓋,是名煩惱障。俱舍論十七曰:煩惱有二:一者數行,謂恒起煩惱。二者猛利,謂上品煩惱。應知此中唯數行者名煩惱障。(大29, 92c1)。參閱丁辭。,見五蘊無我,證我空理。辛七回心既趣寂後,皆無回心。若入極果而無回心 回心,楞嚴經五曰:回心今入菩薩位中。唯識論十曰:決定回心,求無上覺。參閱丁辭。者,假名定性二乘。辛八果相佛果相好,唯是無常。小乘教所論佛果相好 相好,就佛之身體而言,微妙之相狀,可了別者,是謂之相,細相之可愛樂者,謂之好。相者大相,好者更為莊嚴大相之小相也。就丈六之化身而言,則相有三十二,好有八十。就報身而言,則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之相與好。觀無量壽經曰: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大12, 343a)。法界次第下曰:相好乃同是色法,皆為莊嚴顯發佛身。但相總而好別,相若無好則不圓滿,輪王釋梵亦有相。以無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辨好也。輔行六曰:相大莊嚴身,好小莊嚴身,若說大者則說小。智度論二十九曰:若須八十隨形好何不皆名為相而別為好?答曰:相大嚴身。若說大則已攝小。復次相麤而好細,眾生見佛則具相,好則難見故。又相者餘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別說。大乘義章二十末曰:福狀外彰,名之為相。又表內德亦名為相,姿媚可愛愜悅人情,說之為好。參閱丁辭。,名之化身佛,所成佛土為化土,變化身佛及變化土,故唯無常。辛九化境娑婆閻浮,為佛報土,三千百億,即攝化境。化境即指釋迦牟尼佛所攝化之國土,五教分齊各別,於五教章中有如是說明:若依小乘中,唯此娑婆 娑婆,梵語。又譯沙訶、娑呵、索訶。意譯忍、堪忍、能忍、忍土。指娑婆世界,即釋迦牟尼進行教化之現實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忍受諸煩惱,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有諸佛菩薩行利樂時,堪受諸苦惱之義,表其無畏與慈悲。又譯作雜惡、雜會。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此外,娑婆一詞原指我人所住之閻浮提,後世遂成為一釋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總稱百億須彌山世界為娑婆,並以釋尊為娑婆世界之本師。法華文句卷二下、法華玄贊卷二、大唐西域記卷一。參閱光辭p.4077。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於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焉。見智度論七,佛地論六。參閱丁辭。雜穢處,是佛報土 報土,四土之一。酬萬行之因而得之萬德莊嚴淨土也。參閱丁辭。,於中此閻浮提 閻浮提jambudvipa,舊稱琰浮洲,閻浮提鞞波。新稱贍部洲。當須彌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處。閻浮者新稱贍部。樹名。提為提鞞波之略,譯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閻浮樹之林,故以為洲名。又屬南方,故曰南閻浮提。智度論三十五曰:如閻浮提者,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大,提名為洲。俱舍論十一曰: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無熱池。(中略)於此池側,有贍部林,樹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贍部洲。玄應音義十八曰:剡浮或云閻浮提,或作譫浮,又云贍部,皆梵音訛轉也。剡浮者從樹為名,提者略也,應言提鞞波,此云洲也。西域記一曰:南贍部洲,舊曰閻浮提洲訛也。參閱丁辭。是報佛所依,餘百億等是化境分齊也。 (大45, 497c26)。本書五教法相化境之部份,皆討論佛之攝化分齊,後文不再重複解釋。三千百億,即是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係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觀。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謂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稱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禪天至大地底下之風輪,其間包括日、月、須彌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為集,而形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然據正確推定,所謂三千世界實則為十億個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實為千百億個世界,與一般泛稱無限世界、宇宙全體之模糊概念實有差距。又於佛典之宇宙觀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俱舍論卷8(大29, 218b)。另參閱光辭p.523。與百億須彌山 須彌sumeru,又作修迷樓,蘇彌樓,須彌樓,彌樓。新作蘇迷盧,蘇迷嚧。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譯言妙高,妙光,安明,善積,善高等。凡器世界之最下為風輪,其上為水輪,其上為金輪即地輪,其上有九山八海,即持雙,持軸,擔木,善見,馬耳,象鼻,持邊,須彌之八山八海與鐵圍山也,其中心之山,即為須彌山。入水八萬由旬,出水八萬由旬,其頂上為帝釋天所居,其半腹為四王天所居,其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其第七金山外有鹹海,其外圍曰鐵圍山,故云九山八海。贍部洲等四大洲在此鹹海之四方。注維摩經一曰:肇曰:須彌山,天帝釋所住金剛山也。秦言妙高,處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萬里。勝鬘寶窟中本曰:須彌,此言妙高,亦名安明,亦言善積。林公須彌留,此言善高,三百三十六萬里。西域記一曰:蘇迷盧山,唐言妙高山,舊曰須彌,又曰須彌婁,皆訛略也。四寶合成,在大海中。玄應音義六曰:須彌山亦言修迷樓山,正言蘇彌盧,此譯言妙光,亦云妙高山也。俱舍論曰:妙高山王四寶為體,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大29, 57b14)。參閱丁辭。一個小世界有一彌須山,三千世界應為十億個彌須山。辛十佛身此釋迦身。乃是實報。非法非化。或立為二。即有生身化身佛別。前所言之娑婆閻浮是佛報土,報土所現佛身必是報身,報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或有人見釋迦化佛身高丈六 丈六,身長一丈六尺,是通常化身佛之身量也。佛說十二遊經曰:調達身丈五四寸,佛身長丈六尺,難陀身丈長五四寸,阿難身長丈五三寸,其貴姓舍夷一丈四尺,其餘國皆長丈三尺。(大4, 146c16)。行事鈔下曰:明了論云:人長八尺,佛則倍之丈六。參閱丁辭。己三結指如是等義,廣如小乘經論中說。小乘經若約教,乃偏指四阿含 四阿含:長阿含經22卷,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大1, p.1);中阿含經60卷,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大1, p.421);雜阿含經50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2, p.1);增一阿含經51卷,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大2, p.549)。,此跡根據小教機益中所說:小教中所益機宜,有四種性,同於提胃阿含會上,見劣應身佛。 見甲二、乙四、丙二、丁一 小教機益。依理而言,則阿含實非小乘。小乘論指阿毘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30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大29, p.1)。,及阿毘達磨大毘婆娑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娑論200卷,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大27, p.1)。等。始教法相29戊二始教法相(三)己一總明(二)庚一法相(二)辛一對後彰劣二始教中,廣談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數。始教中以相多性少故言法相宗,廣談法相者,即如後文說有百法。所談真如法性指六無為,但此六種亦屬百法所攝,故云其所云性。亦是相數。 (大35, 512c13)。又參閱阿彌陀經疏鈔演義卷1, p.103l14,台北,華藏佛教圖書館印行。此中所說乃對後終教之少及法相,相較之下假名為劣。問:廣談法相利弊差別如何?答:利則能對法相熟悉分別;或許有人分別法相,因而更執著法相,此為之弊也。辛二對前顯勝說有百法,決擇分明,故少諍論。百法謂色法十一,心法 心法,一切諸法,分色心二法,有質礙為色法,無質礙而有緣慮之用,或為緣起諸法之根本者為心法。此心法,顯密二教相違。顯教以心法為無色無形,密教以為有色有形。顯密共立種種之心法。參閱丁辭。八,五十一個心所 五十一心所,乃心所有法之略。為心王之所有,而有貪瞋等別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識有五十一法。參閱丁辭。法,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 心不相應行,乃俱舍家、唯識家等對於一切諸法所立五位分類中之第四位。又作心不相應行蘊、非色非心不相應行法、非色不相應行蘊、心不相應法、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不相應。指不屬於色、心二法,與心不相應之有為法之聚集。依小乘說一切有部之義,在色、心及心所之外,另有與心不相應之實法,其體係有為法,又為五蘊中之行蘊所攝,故稱心不相應行。經部、唯識等則主張不相應行乃於色心之分位所假立者,並非實法。心不相應行之數,大小乘均有異說。小乘俱舍家舉出得、非得、同分、無想果、無想定、滅盡定、命根、生、住、異、滅、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種不相應行法。順正理論卷十二(大29, 396c),加上和合性,而立十五不相應行法之說。品類足論卷一則舉出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性、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六法。此外,分別部及犢子部等,將隨眠亦計為不相應法。大乘唯識家中,瑜伽師地論卷三(大30, 293c),舉出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異熟、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及不和合等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大31, 665b28),除去不和合而立二十三不相應行法之說。大乘五蘊論(大31, 849c8),舉出得、無想等至、滅盡等至、無想所有、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等十四法。參閱光辭p.1396。法,六個無為 六無為,即法相宗對無為法之分類。無為,謂無因緣造作,又無生、住、異、滅之四相;即真理之異名。大乘唯識家以無為法為無體,依識變與法性假立六無為。其法性(依空無我所顯真如)之六無為者,即:(一)虛空無為,謂離煩惱、所知諸障所顯現之真如,其無障礙恰如虛空,故稱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此係就正斷障立名。擇滅,即離繫之意。離一切有漏之繫縛而顯真理,故稱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真如之自性本來清淨,離諸雜染,以其非由無漏智之簡擇力,故稱非擇滅無為,此乃大乘之解釋。又有為法之緣缺故不生,此不生若滅,即顯真理,故稱非擇滅無為,此亦非由無漏智之簡擇力,為大小乘共通之解釋。(四)不動無為,指顯現於第四靜慮之無為。第四禪唯有捨受,而離苦樂二受,故稱不動。於滅苦樂受處顯現寂靜之真理,故稱不動無為。(五)想受滅無為,乃顯現於滅盡定之無為。於滅盡定中,滅盡六識心想及苦樂二受,故稱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