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移动模架制梁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1页
铁路移动模架制梁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2页
铁路移动模架制梁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3页
铁路移动模架制梁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4页
铁路移动模架制梁施工技术指南.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323_2010铁路移动模架制梁施工技术指南2010-03-31发布2010-03-31 实施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发布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路移动模架制梁施工技术指南 tz 323_2010主编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施行日期:2010年3月31日中国 铁道出版社2 0 1 0年北京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路移动模架制梁施工技术指南 tz 3232010$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 (100054,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西街8号)出版社网址:http:www时p雌eonl中国铁道出版社印刷厂印开本:850 mm1168 mm 132印张:2 25字数:55千字2010年8月第1版2010年8月第1次印刷统一书号:151133302定价:10 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铁道版的图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者,请与本社读者服务部调换。 发行部电话:路(021)73170,市(010)51873172关于发布铁路桥梁钻孔桩施工技术指南 等三项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的通知经规标准201042号为提高铁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满足铁路工程建设需要,根据铁道部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法(铁建设2004143号)和关于印发2007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 (铁建设函20061112号)的要求,经铁道部同意,铁道部经济规 划研究院组织完成了铁路桥梁钻孔桩施工技术指南(tz 3222010)、铁路移动模架制粱施工技术指南(tz 323-2010)、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指南(1z 3242010)的编制工作,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在铁路工程建设 中推荐使用。施工企业应发挥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在上述施 工技术指南基础上,研究制定更具体和系统的高标准企业施工标 准,确保工程质量。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 资料。对使用中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建议及时 反馈给我院。以上技术指南由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组织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日u吾本技术指南是根据铁道部关于印发2007年铁路工程建设标 准编制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l0061112号)的要求进行编制 的。为适应大规模高标准铁路建设需要,全面落实质量、安全、工 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色0新“六位一体”建设管理要求,统 一铁路桥梁移动模架制梁技术要求,规范施工管理和现场作业行 为,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本技术指南。本技术指南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 了有关方面的意见,重点对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措施和质量控制目 标作出规定,体现了该领域的瓤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是 铁路桥梁移动模架制梁的指导性技术文件。本技术指南严格按照标准编制程序编制,分别对编制大纲、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组织路内外专家进行了审查。根据铁道部铁 路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法(铁建设2004143号)关于铁路工程 建设标准体系调整的要求,为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指导施工企业根据自身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市场定位需要制定技术要求更高、针对性更强、内容更为具体的企业标准。 本技术指南共分ll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施工准备、移动模架、移动模架安装、移动模架调试与预压、移动模 架过孔就位、梁体施工、移动模架拆卸、移动模架施工过程检 查、节能及环境保护等。在执行本技术指南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 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 见及有关资料寄交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市迎泽大街2692号,邮政编码:030001),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 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 参考。本技术指南主编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本技术指南参编单位: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本技术指南主要起草人:常乃超、薛吉岗、李瑞俊、王治斌、郭永军、王作金、徐惠纯、杨少宏、张立青。目次1总则 -2术语33 施工准备431施工调查 432技术准备” 54移动模架 741类型742设计043制造 一 944验 收5移动模架安装51一般规定52安 装6移动模架调试与预压m“坦m61一般规定m62调 试63预 压7移动模架过孔就位7 1一般规定 一72上行式移动模架73下行式移动模架8梁体施工81一般规定8 2模板 m怕摇摇拇犯舶拍凹83预拱度 -8 4支座安装 8 5钢筋、预应力筋施工8 6混凝土施工 87张拉、压浆、封端(锚) 9移动模架拆卸 91一般规定92上行式移动模架 93下行式移动模架 10移动模架施工过程检查“101过孔前检查 102过孔中检查 103过孔就位后检查 lo4混凝土浇筑前检查 lo5混凝土浇筑中检查 11节能及环境保护 -111一般规定 112节能措施 113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 一114防治空气和噪声污染115文物和景区保护本技术指南用词说明 铁路移动模架制梁施工技术指南条文说明”勰如弛弱弱弘叭甜钙躬躬舛笛拍1 总 则101为指导铁路移动模架制梁施工,统一主要技术要求,加 强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技术指南。102本技术指南适用于采用移动模架进行现浇施工的铁路混 凝土简支梁,连续梁现浇施工可参考使用。103移动模架应具备足够的安全可靠性能。使用过程中应定 期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严禁带故障作业。104设计单位应根据锚口、喇叭口及管道摩阻等实测数据, 调整预应力筋张拉控制有关参数,并应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移动 模架资料对桥梁墩台进行必要的检算。105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全面贯彻设计意图,达到设计要求的安全使用功能。106监理单位应对移动模架预压、预应力张拉等关键工序进 行旁站监理。107移动模架制梁施工应编制包括拼装、预压、过孔、拆除等内容的专项施工方案,并按有关规定经审批后实施。1o8参加移动模架制梁施工的各类人员应经培训合格后方 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持证上 岗。109施工单位应严格实行逐级技术交底制度,技术交底应采 用书面形式并签字确认。1010移动模架制梁施工中采用的施工机械、工程材料、试验 和检测设备等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011 移动模架制梁施工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并做到安全、文明施工。11012移动模架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及粱体施工除应 符合本技术指南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2术语201移动模架movable scaffolding system(mss) 移动模架是一种自带模板可在桥跨间自行移位,用于支撑和浇筑混凝土箱梁的大型制粱支撑体系。202上行式移动模架overhead castinsuit mss移动模架主承载结构(主梁)位于混凝土梁体上方。203下行式移动模架underslung castinsuit mss移动模架主承载结构(主梁)位于混凝土梁体下方。3施工准备31 施工调查311采用移动模架施工的桥梁必须在桥梁基础开工前进行详 细的施工调查,施工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现场运输条件是否满足移动模架最大构件进出场的需要。2移动模架拼装及拆除所处位置的地基承载力、场地条件、 桥下通行及通航要求等。确认施工现场是否具备移动模架拼装和 拆除条件。3拟采用移动模架施工范围内的桥梁两侧地形地貌、建筑 物、供电线路等施工限界是否满足移动模架开模过孔走行时的最大宽度要求。4跨越河流的水位变化情况及流速、河道通航条件及标准、 全年的气温及气候状况。312施工调查后应形成施工调查报告,施工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概况:桥梁类型、桥梁跨度、梁的截面型式、墩台 结构型式、墩台高度、施工特点。2施工条件:工程场地情况,道路交通情况,水电、主要 材料和地方材料的供应条件和供应方式,桥址地区气候及水文情况。3施工方案:1)对可选择的不同类型的移动模架进行比选,根据工程 情况、现场条件和本单位情况确定使用移动模架的类 型。42)施工队伍驻地、大型临时工程(包括施工便道、拌和 站等)的布置。移动模架存放、拼装及拆除场地的布 置。3)施工限界内建筑物及障碍物的拆迁方案。4)施工供水、供电网络和工地发、变电站的设置。5)砂石料场选定和存储场地布置、运输方法及供应范围。6)施工机具设备配置情况。7)移动模架的拼装、过孔及拆卸方案。8)混凝土运输、浇筑方案。32技术准备321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移动模架拼装、预压、过孔、 拆卸、混凝土浇筑专项施工方案,并编制作业指导书。322施工单位应将拟采用的移动模架类型及主要技术参数提 交设计单位对桥梁结构进行必要的检算。323对线路中线、桥梁跨度、垫石高程、锚栓孔位置及尺寸 等进行测量复核,并标记出各墩台垫石及承台的十字中心线。324应根据拟采用移动模架的使用要求在墩台上设置预埋件 及其他辅助工程。辅助工程必须进行设计检算。325移动模架制梁施工流程如图3 25所示。安装移动模架系统 预压试验、测量移动模架变形 根据预压试验、预拱度要求调整底模和侧模ll绑扎底板、腹板钢筋及安装纵向j噩应力管道绑扎顶板钢筋、安装横向硬应力管道 鲁装纵横向预应力筋束、预埋件、预留孔圭牛l预应力张拉、管道压浆、封端it检查验收厂一图3 2 5移动模架制粱施工流程图64移动模架41 类型411移动模架按其主承载结构(主梁)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上 行式和下行式两种:主梁在待制混凝土梁体上方的为上行式移动 模架,主梁在待制混凝土梁体下方的为下行式移动模架。412上行式移动模架按主机过孔时前端支承方式的不同分为 借助下导粱过7l和借助辅助支腿过孔两种(分别简称为上行下 导梁式移动模架、上行辅助支腿式移动模架)。1上行下导梁式移动模架主要由主梁、前导梁、下导梁、 前支腿、后支腿、辅助支腿、挂架、前导梁小车、跨内小车、外 模系统、内模系统、液压系统及电气系统等部分组成。2上行辅助支腿式移动模架主要由主梁、前导梁、辅助支 腿、前支腿、后支腿、前导梁小车、挂架、外模系统、内模系统、液压系统及电气系统等部分组成。413下行式移动模架按过孔时支承方式的不同分为借助后导 梁过孔和借助辅助支腿过孔两种(分别简称为下行后导梁式移 动模架、下行辅助支腿式移动模架)。l下行后导梁式移动模架主要由主框架粱、前导梁、后导 梁、外模系统、内模系统、墩旁托架、移位台车、辅助支腿、电 气系统、液压系统及辅助设施等部分组成。2下行辅助支腿式移动模架主要由主框架梁、导梁、外模 系统、内模系统、墩旁托架、前辅助支腿、中辅助支腿、后辅助 支腿、移位台车、电气系统、液压系统及辅助设施等部分组成。42设计421移动模架设计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422移动模架应按照标准化、系列化、适应性、互换性、可 维修性及便于施工现场安装拆卸的原则进行设计。423移动模架应根据桥梁施工图纸进行设计,并应符合起 重机设计规范(gb 3811)、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 82)等 有关标准的要求。424移动模架应满足桥梁的最小曲线半径、最大纵向坡度、 海拔高度、环境温度(气象温度)、移位速度、抗风能力的要 求。425移动模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在各种工 况下稳定系数均不得小于1 5,主梁挠度不应大于l550(为 主梁支撑跨度)。426移动模架应具备纵向、横向位置精确调整功能,以保证 移动模架能够准确就位。427移动模架应具有变跨箱梁施工和首末跨箱梁施工的性能。428应对移动模架各作业工况进行受力分析,并提出其对永 久性结构物所施加的作用力。429移动模架焊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标明钢材和焊接材料的品种、性能及相应的国家现行 标准,并应对焊接方法、焊缝坡口形式和尺寸、焊后热处理要求 等作出明确规定。2应明确焊缝的质量等级,有特殊要求时,应标明无损探 伤的类别。3焊接设计中不得任意加大焊缝,焊缝的重一tb应与被连接 构件重心接近。4210移动模架连接螺栓应采用剪切型高强螺栓,螺栓节点板8应采用整块钢板,节点板处的主梁不应使用有拼接焊缝的材料制 造。4211移动模架走行方式宜采用液压驱动,并有可靠的纵向防 溜措施和机构。4212附着式振捣器安装位置应位于腹板外侧,按上下交错布 置。梁端变截面处附着式振捣器数量应适当增加。4213移动模架设计应包括安装方案,并能够适应于在施工现场作业条件下进行安装。4214移动模架最大构件应满足公路运输通行条件、汽车运输能力及吊装能力的要求。43制造431移动模架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制造。432移动模架制造过程中,使用方应派专人或委托有关单位 进行监造。433制造单位在制造前应按照移动模架设计图纸进行工艺设 计并绘制施工图纸。需要修改移动模架设计时,应与有关各方协 商,签署移动模架设计变更文件。434制造移动模架的材料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和现行标准的规定,并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435焊接前宜进行焊接质量评定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正式 施焊。436无损检测方法和抽样频率应不低于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移动模架的主梁、支腿等主要承重结构的重要焊缝应按一级焊缝 进行检测。437移动模架加工制造过程中应对相关构件适时进行试拼装。438构件宜采用冷矫正,矫正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 痕或损伤。环境温度低于一12时不应采用冷矫正。439每套移动模架验收前,制造单位应进行试安装、预压,9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安装、预压时移动模架使用单位和设计单位应到场。2试安装应形成安装记录,主要应包括安装过程描述、安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安装后各部位尺寸误差情况。3每套移动模架首次预压荷载应为最大施工荷载的12倍, 应分级进行加载。最大施工荷载应包括现浇梁重、内模重、梁上 施工作业人员及机具等荷载。预压时应对关键部位的应力和变形 进行监测。44验收441移动模架使用前使用单位应组织验收,移动模架设计、 制造单位应参加验收。442验收时制造单位应提供齐全、翔实的资料,主要应包括 下列内容:1移动模架设计图纸、制造工艺图纸、竣工资料。2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材质书、使用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和 检测报告。3试安装记录、试安装合格证、预压变形观测报告、关键部位应力检测报告、重要焊缝的焊接试验记录和检测报告、焊缝 无损探伤检测证明以及第三方的检测报告等资料。4设备和构件清单、使用维护说明书、安全使用手册、安全操作规程、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等。443验收应根据设计图纸和制造委托书中确定的质量标准进 行。重点应对构件材质及尺寸、焊接涂装质量、安装及预压结 果、走行系统、电气系统、液压系统等进行验收。444移动模架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5移动模架安装51一般规定511移动模架构件宜按安装顺序进场进场后宜按安装先后 次序摆放。512进场时应对各构件规格、型号、尺寸和数量进行认真核对检查并做好记录。配件及专用工具应齐备并妥善保管。513移动模架安装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场地应平整夯实,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起重吊装设备的要 求,必要时应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2场地宽度应满足两侧起吊的要求,沿线路方向长度应大 于主梁和导梁的拼装长度。3场地周围应做好排水设施,不得受水冲刷和浸泡。514移动模架安装前墩台应符合下列规定:1墩台混凝土必须达到设计强度。2在墩台相应部位应按移动模架设计要求设置预留孔及埋 设预埋件,预留孔及预埋件位置及尺寸应准确无误。设置预留7l 及预埋件的位置及数量应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3桥台的垫石以上部分应在梁体施工完成后方可施工,以 满足梁体预应力张拉作业空间要求。4应对安装立柱的承台基础顶面进行清理、垫平,测量其 高程并确定立柱高度。515移动模架安装及拆除时设置的临时支墩应符合下列规定:1临时支墩应进行设计,其承载力必须满足移动模架本身 重量和安装及拆除时的施工荷载。112临时支墩地基承载力必须经过检算,必要时应对临时支 墩的地基进行加固处理。3临时支墩应满足方便拆除的要求,可在上部设置可活动 支撑以便于拆除。516移动模架安装过程中场地周围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设专人防护,严禁非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52安装521移动模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前应检查各部件及联结处有无损伤变形情况,各总 成部件的连接螺栓、销轴等有无脱落、丢失、损坏等情况,需润 滑处是否已加润滑油(脂)。2吊装用吊索、吊具必须质量合格,选用规格必须经过计 算确定。3各临时支墩、墩旁托架顶面高程应符合要求,临时支墩 的设置要留有安装或拆除螺栓及节点板的空间。临时支墩、墩旁 托架安装后应进行预压,预压荷载不小于制梁时该处的最大支承 力。4移动模架应按照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锚固。5墩旁托架安装后的张拉,应在桥墩前后两侧同步对称进 行,张拉力应符合设计,受拉钢筋应避免弯曲受剪。6主梁、导梁各接头处高强螺栓型号应按设计要求使用, 螺栓扭矩符合设计要求。7主梁和导梁底部的轨道在接头处不得存在错台。8底模横梁应与主梁相垂直。9模板应对称安装:先装底模,底模中线应与混凝土梁体 的设计中线一致,底模安装后应测设各点高程,按预拱度曲线调 整后方可安装侧模与翼模。模板安装后应满足相关验标要求。10移动模架开模时的配重块尺寸及重量应满足设计要求。12522液压系统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人员应核对液压件清单,检查液压元件、辅件质量 和数量。2液压管道的敷设排列和走向应整齐一致,层次分明,与 所连接的组件、液压元件、管接头、法兰相适应。3安装液压泵、支架和电动机时,泵与电动机的同轴度误 差、平行度误差应符合联轴器要求的数值。523电气系统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前应熟悉电气原理图、配线图、电气总图和有关技 术文件,了解操纵原理和各元件的作用。使用的电气元件性能符 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2所有带电设备的外壳、电线管等均应可靠接地。3管线敷设及设备(灯头盒、接线盒和配管引上引下)位 置应正确、规范,便于施工作业。524移动模架附属设施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移动模架必须设置爬梯、操作平台、栏杆、照明设备等 附属设施。附属设施安装必须牢固可靠,确保作业方便、安全。2移动模架上部两侧应设有人行道和栏杆,在两个端头及 操作平台外侧应设置栏杆。3移动模架必须有可靠的纵向过孔限位装置。4移动模架应安装有风速仪、避雷针以及防大风锁定等装置。6移动模架调试与预压61一般规定611移动模架每次整体安装后,必须对整体及各个系统进行 全面检查并进行调试。612移动模架安装完成且各系统调试后应进行试走行,确保 设备行走平稳、顺畅、同步。613移动模架每次整体安装后应进行预压。62调试62i移动模架安装后应对电气系统、液压系统、走行系统进 行调试,各系统调试应在空载状态下进行。622调试前应检查下列内容:1各部件安装正确,连接可靠。2电气系统,液压系统仪表指示处于。位。3液压油、燃料油、润滑油充足。4各机构工作范围内无障碍物。5操作手柄、按钮灵活并处于开机位置。6各液压回路调节阀处于旋松状态。7安全防护装置灵敏可靠。623 电气系统调试应包括下列内容:1控制器、接触器、继电器等触头电气元件的开距、超程 和触头压力满足设计要求。控制器和接触器各触头的动作一致, 各接触器、继电器动作顺序与电气原理图的要求相符,各主触头 不同时接通或分断的距离限制在o5 mm以内。142安全保护线路各机构限位开关及所有安全开关应动作灵 活,工作异常时可切断电源起到保护作用。3电动机的转向应与控制器的操纵方向一致,双电动机拖 动机构的两台电动机拖动方向应相同,并与限位开关所保护的方 向一致。4电气设备在空载运行正常的情况下,方可负载运行,负 载运行时应逐步加载。624液压系统调试应包括下列内容: i液压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清洗,加油,空转。2空转无异常后应按设计规定和工作要求,合理调节液压 系统的工作压力与工作速度。3用节流阀加载,应逐级升高压力,每一级为1 mpa,并 稳压5 rain。最高加载压力应按设计要求的系统额定压力或按实际工作对象所需要的压力进行调节。4按钮与元件动作应协调一致,元件动作速率同步,油路 通畅,压力满足设计要求。625走行系统调试应包括下列内容:1应将移位油缸(横向移位油缸,纵向移位油缸)横向或 纵向试移动两个行程,移位油缸伸出须同步,走行平缓顺畅。2移位台车应进行横向和纵向试移动两个行程,走行时两侧受力平衡,走行平缓顺畅。3移动模架底模开合时无卡滞现象,左右侧同步。4曲臂的开合顺畅。5模板试走行两个行程,走行时无卡滞现象,走行时前后油缸同步。6移动模架主梁及支腿置于制梁位,操作底模板和外侧模 板张开、合龙,外侧模板张开到过孔位置后不妨碍过桥墩,外侧 模板开合过程中无障碍,液压、电气系统正常工作。1563预压631移动模架每次整体安装后制梁前应进行预压。预压应编 制专项方案。632每套移动模架的首次预压荷载应为最大施工荷载的12 倍,其余预压荷载应为最大施工荷载的11倍。预压应采用分级 加载,可按最大施工荷载的60、100、120(非首次为110)分为三级,每级加载持荷时间应分别不小于2 h、2 h、8 h。633预压前应对移动模架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移动模架整体安装位置正确,模板中线及高程符合设计 要求。底模横梁与主梁垂直。2各构件之间的结合面密贴。主梁、导梁、支腿、托架等 各接头处的连接螺栓符合设计并达到设计扭矩。3墩旁托架和桥墩固定牢固。4加载前垂直油缸机械锁留2 mm间隙,同时锁定一切安 全装置。5液压油管与电缆的布置规范合理,能够避让运动部件。6预压所用的机具、材料准备充足。634移动模架预压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压材料选择应因地制宜,结合现场条件和气候环境选 择重量稳定可控的材料,加载时模板表面宜设保护层,避免预压 材料损伤模板。2预压荷载应按混凝土梁重分布,模拟混凝土浇筑过程进 行加载。3加载时沿纵、横向均应分层对称进行,禁止在某处集中加载。加载重量误差应不大于3。4加载过程中如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加载,并查明原】6因,确认安全后方可继续加载。5卸载应按与加载相反的顺序进行,逐级逐层两侧对称均 匀卸载。禁止进行集中卸载。6卸载完成后应对所有螺栓、销轴等连接部位重新进行一 次全面检查、紧固。635预压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测断面宜设置在梁体长度的14、12和34处,观测 点应左右对称布设。2观测点应在加载、卸载过程中始终处于可测量状态。3每级加载完成后每1 h观测一次。全部加载完成后持荷8 h且最后两次观测变形值之差小于2 film时,可认定变形稳定, 方能进行卸载。4应根据观测结果绘制挠度变化曲线。5在加载过程中应观察各处部件之问的连接、焊缝及变形 情况。6在加载过程中应观察墩身预留孔有无开裂、墩旁托架有 无异常现象。177移动模架过孔就位71一般规定711移动模架过孔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主要检查项目应包 括:1各个按钮、油缸工作正常,油缸动作与按钮标注动作一 致。2移动模架中缝连接螺栓已全部拆除。3各接头处的连接螺栓连接良好。各主要焊缝良好。4左右开模和前移过孔时限界范围内无障碍物。5安全设施完备。712移动模架过孔应在梁体强度等参数达到设计要求时方可 进行,过孔时梁体承载力必须经设计单位检算。713移动模架过孔时应对lj寸支撑、导梁采取稳固措施。714移动模架过孔滑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长度和宽 度。滑道高低、方向平顺,钢轨接头无错台,滑移轨道面上涂抹 润滑油(脂)。715开模应横向对称进行。过7l时两侧的同步偏差应不大于 横移油缸的一个行程,单侧各缸的同步偏差应不大于5 mm。716风力大于6级时,不得进行移动模架施工作业,所有支腿均应处于锚固和锁定状态、外模板应闭合。717移动模架过孔就位后的中心线与梁体中心线偏差应不大于10 mm。72上行式移动模架721上行式移动模架过孔流程如图7211和图7212所示。在梁顶铺设后支腿走行轨道ll下导粱锚固到桥墩l申收缩前支腿油缸,辅助支腿f支撑到下导粱轨道上后立嚆尝瓣蒜章图721一l上行下导梁式移动模架过孔流程图722上行下导梁式移动模架过孔应按下列顺序进行:1在梁顶面画出后支腿走行轨迹,铺设后支腿走行轨道。19在梁顶铺设后支腿走行轨道 辅助支腿锚同到桥墩 f张开模板i收缩前支腿油缸,前导粱轨道支撑到辅助支腿上i刘退沿梁顶轨道走行移动模架过孔 前支腿支撑到墩顶,伸长油缸,i辅助支腿悬挂于前导梁上l辅助支腿沿前导梁轨|j道过孔到前方墩台ir_j l鱼垄型!i调整模板符合要求图7 212上行辅助支腿式移动模架过孔流程图2下导梁前后支腿锚固到桥墩上。3解除移动模架中缝连接螺栓,底模、侧模向两侧横移到 过孔位置。4解除后支腿底部油缸支撑,后支腿走行装置落在粱面轨 道上。5安装辅助支腿,解除前支腿底部油缸支撑,前支腿悬挂 于主粱下。将主梁前部落到辅助支腿上。6移动模架借助过孔动力系统向前自行。移动模架后支腿20走行至已制粱的前端,前支腿位于待制梁前方桥墩上方。7移动模架后支腿支撑到已制梁的前端,前支腿支撑在桥 墩上,主梁前端荷载落到前支腿上,辅助支腿走行轮脱离轨道。8跨内小车与下导梁尾端连接,前导梁小车与下导梁前端 连接,解除下导梁前后支腿与桥墩的锚固,下导梁由跨内小车和 前导梁小车吊移过孔到前方墩顶并锚固。9移动模架底模板和外侧模板合龙。检查移动模架中心线 与箱梁中心线位置,当两者误差超过10 mm时,应使用横移装 置对移动模架进行调整。723上行辅助支腿式移动模架过孔应按下列顺序进行:1在梁顶面画出后支腿走行轨迹,铺设后支腿走行轨道。2辅助支腿锚固到桥墩上。3解除移动模架中缝连接螺栓,底模、侧模向两侧横移到 过孔位置。4解除后支腿底部油缸支撑,后支腿走行装置落在梁面轨 道上。5解除前支腿底部油缸支撑,前支腿悬挂于主梁下。将主 梁前部支撑到辅助支腿上。6移动模架借助过孔动力系统向前自行。后支腿走行至已 制梁的前端,前支腿位于待制梁前方桥墩上方。7后支腿支撑在梁面上,前支腿支撑在桥墩上。解除辅助 支腿和桥墩的锚固,由前导梁小车将辅助支腿吊起并过孔到前方 桥墩。8移动模架底模板和外侧模板合龙。检查移动模架中心线 与箱梁中心线位置,当两者误差超过10 mm时,应使用横移装 置对移动模架进行调整。724上行式移动模架过孔应符合下列规定:1上行下导梁式移动模架的下导梁前后支腿、上行辅助支 腿式移动模架的辅助支腿应锚固到桥墩台上。-212跨内小车移到主梁尾部,前导梁小车移到前导梁根部, 并将小车锁定。3脱模后解除吊杆,张开底模板和外侧模板。确认模板张 开位置及悬挂系统等能够顺利过墩,地面、墩侧及桥面无障碍 物。4辅助支腿轮与轨道对应,横向偏差不大于5 mm。5在梁面上画出后支腿走行轨迹线,按轨迹线铺设走行轨道。73下行式移动模架731下行式移动模架过l流程如图731一l和图7 312所示。732下行后导梁式移动模架过孔应按下列顺序进行:1将辅助支腿锚固到墩台上。2解除最前端墩旁托架之间连接,将其吊挂在主梁走道上 纵移过孔。将过孔就位的墩旁托架支腿支撑在承台上,在桥墩前 后对称张拉精轧螺纹钢,使墩旁托架和桥墩连接牢固。将移动模 架支撑到过孔后的墩旁托架上。将辅助支腿吊挂在导梁上。3其他墩旁托架按照上述方式依次交替向前过孔。4解除移动模架的竖向及横向约束,并整体下放。5解除中缝连接螺栓,利用横移装置使移动模架横向开启 到过孔位置。6移动模架借助过孔动力系统向前自行,纵移过孔至下一孔位。过孔到位后将辅助支腿支撑到墩台上。7利用横移装置使移动模架合龙就位,安装移动模架中缝 连接螺栓。辅助支腿支撑到墩台上l眸除最前端墩旁托架移位台车油顶竖向约茸 摄前端墩旁托架台车倒挂在主粱滑道lr 最前端墩旁托架纵移向前方桥墩过孔墩旁托架过孔到位进行张拉固定i 划电墩旁托架按前述方式依次交替向前过j移动模架整体下放i张开模板li辅助支腿吊挂在前导粱叫厂磊查纵移是否有障碍l移动模架纵移过孔辅助支腿芰撑到墩白卜t台龙模板i连接底模横梁及模板f嗣整模板符台要求图7 311下行后导粱式移动模架过孔流程图23在粱顶铺殴后辅助支腿走行轨逋 中辅助支腿、后辅助支腿支撑于梁顶,前辅助支腿支撑在桥墩卜,解除移位台车油顶壤向支撑t墩旁托架倒挂在丰梁措道,解除墩旁托架横向约束lf墩旁托架横向开m,向下一桥墩i辑l,张拉固定f解除移动模榘辅助支撑,并整体下放120 mill左右图7 3 l一2下行辅助支腿式移动模架过孔流程图8检查移动模架中心线与箱梁中心线位置,当两者误差超过10 mm时,应使用横移装置对移动模架进行调整。24733下行辅助支腿式移动模架过孔应按下列顺序进行:1在已完成的梁面上铺设后辅助支腿走行轨道。后辅助支 腿、中辅助支腿支撑到已完成的梁面上,前辅助支腿支撑到桥墩 上。将移动模架支撑在前、中、后辅助支腿上。2解除移动模架的竖向及横向约束,并整体下放120 mm左右。3解除墩旁托架之间连接,将其吊挂在主梁走道上纵移过 孔。将过孔就位的墩旁托架支腿支撑在承台上,在桥墩前后对称 张拉精轧螺纹钢,使墩旁托架和桥墩连接牢固。4解除中辅助支腿、前辅助支腿支撑,将移动模架主梁底 部的轨道落放在墩旁托架的支撑滑道上,此时移动模架由墩旁托 架和后辅助支腿支撑。5解除移动模架中缝连接螺栓,利用横移装置使移动模架 横向开启到过孔位置。6移动模架借助过孔动力系统向前自行,纵移过孔至下一孔位。7移动模架底模板和外侧模板合龙,安装移动模架中缝连接螺栓。8检查移动模架中心线与箱梁中心线位置,当两者误差超过10 mm时,应使用横移装置对移动模架进行调整。734下行式移动模架过孔应符合下列规定:1移动模架横向开启及合龙过程中两侧主梁应保持同步, 同侧主梁前后端横移装置必须保持同步。2移动模架纵移过程中左右两侧主梁应同步。3过孔最后l m范围内必须按点动按钮前进,严防纵移越 位。4后辅助支腿通过13桥跨时应及时提起后辅助支腿的支 撑托架(或按照厂家提供的走行要求及时提起支撑托架),使前 辅助支腿和中辅助支腿自然受力。258梁体施工81一般规定811梁体施工前应对桥梁中线、垫石高程墨!鍪堕!堕栓孔位置及尺寸、支座十字线进行检查,确支座安装认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 :二二=812梁体混凝土浇筑前及浇筑过程中应对移动模架进行检查,确保安全 使用。813梁体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一次成 型并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814风力达到6级及以上时,不得 进行施工作业。815移动模架现浇梁施工不宜在冬 期进行。816首末孔制梁应考虑移动模架拼 装、拆除、预应力张拉等因素。817雨季施工应配备雨篷或其他覆 盖设施。夜间施工应配备足够的照明 设备。818梁体施工流程如图818所示。819梁体模板、钢筋、混凝土、预 应力施工及支座安装等除应符合本指南 外,尚应符合铁道部现行有关施工技术 条件、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 图81 8粱体施工流程图2682模板821 内模和端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端模安装前应对端模上各锚盒的位置、倾斜度进行检查。2内模应在底板、腹板钢筋绑扎后安装。安装内模支撑时 若与底板钢筋发生干扰,应适当移动内模支撑,同时宜将内模支 撑和底板的泄水孔位置一致,使内模支撑同时兼做底板泄水孔。3采用散拼内模时,内模框架与内模宜同时安装。4对于整体内模,首次拼装后应原地进行试用,内模就位 后其密贴情况应符合要求。整体内模进行吊装时应整体受力,避 免吊装过程中变形。822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时方可拆除内模。 拆除内模时,梁体混凝土芯部温度与表层温度、表层温度与环境 温度之差均不应大于15。气温急剧变化或环境温度低于0。c 时不得进行拆模作业。83预拱度831预拱度应根据预压时移动模架主梁实测跨中弹性变形值 与梁体设计反拱值之差设置。832反拱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84支座安装841支座应具有产品合格证、附件清单和有关材质报告单或 检验报告等资料,支座进场后应对支座外观尺寸、外观质量进行 检验,支座品种、类型、性能、规格尺寸、结构均应符合设计要 求和相关标准。842支座安装前应组装好并消除非弹性变形和空隙。843固定支座和活动支座(包括纵向、横向及多向活动支 座)安装位置、方向和坡道上的支座安装,必须符合设计要求。27844支座安装前,应对支座安装范围的支承垫石顶面进行凿 毛清理,使新鲜混凝土面不少于75,并应将支承垫石预留锚 栓孔清理干净。845支座锚栓埋置深度和螺栓外露长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支座锚栓的固结应在支座及锚栓位置调整准确后进行。846支座注浆材料应经试验合格,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并具 有良好的流动性。847支座安装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及环境温度设置预偏量。85钢筋、预应力筋施工851钢筋的类型、规格、数量、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 集中加工制作,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在移动模架内绑扎。852钢筋绑扎顺序应为:先绑扎底板及腹板钢筋,经检查合 格后安装内模,内模调整合格后再绑扎顶板钢筋。853 当梁体钢筋与预应力管道、泄水孔、通风il及预埋件发生冲突时,可对梁体钢筋进行适当移动或弯折。854钢筋的交叉点采用绑扎时,相邻绑扎点的铁丝扣,绑扎 方向应呈八字形,铁丝扣头应弯入内侧,不得伸人钢筋保护 层中。855钢筋保护层垫块的材质、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要求时,腹板和底板的垫块数量不应少于4个m2,混 凝土垫块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不应低于梁体混凝土的标准。856钢筋接头应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 “同一连接区段”内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 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l焊(连)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轴 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2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的距离不得小于28钢筋直径的10倍;3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同 一根钢筋上不得超过一个接头。857预应力成孔方法及管道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858预应力管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在混凝土的作用 下能保持原有的形状,且能按要求传递粘结应力。绑扎钢筋和浇 筑混凝土时不得踩压预应力管道,焊接作业时应采取保护措施。859预应力筋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应力钢绞线下料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 时,可按下式计算,并通过试用后再行修正。l=z+2zi+n(f2+z3)+2 f4(8 59)式中l钢绞线下料长度;z锚具支承板间管道长度; f工作锚具厚度; z:张拉千斤顶长度; f,工具锚具厚度;2。长度富余量(可取100 mm);n单端张拉为1,两端张拉为2。2预应力筋下料应在保持预应力筋顺直情况下采用机械切 割,且不应损伤和污染其表面。不得使用电、气焊切割。3预应力钢绞线下料后应梳整编束,每隔115 m绑扎一 道铁线,使预应力筋束顺直不扭转。编好的预应力筋束应按编号 分类存放。搬运时支点距离不得大于3 m,端部悬出长度不得大 于15m。4钢绞线下料采用切断机或砂轮锯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 断,也不得使预应力筋经受高温、焊接火花或接地电流的影响。 钢绞线下料后不得出现散头。5编束时应先将钢绞线用梳溜板理顺,并尽量使各根钢绞 线松紧一致。穿束可采用人工或机械,筋束前端应扎紧并裹胶布29-或套上弹头型壳帽,以便顺利通过管道。86混凝土施工861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以下内容:1模板中线、高程和各部尺寸应符合设计及验标要求,模 板预拱度设置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2各类油缸按要求锁紧,在浇筑过程中经常检查各油缸工 作状况。3各处连接螺栓连接良好,其直线度和平面度在允许范 围内。4整个移动模架的电气及液压系统保护良好。862梁体混凝土浇筑可按下列顺序进行:1浇筑时可采用斜向分段,水平分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