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宝鸡的历史文化与旅游任周方(2013年6月6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虽然不是最古老的,但却以七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而为世界所罕见。历史上与中国文化先后出现的其它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失去独立性。巴比伦文化渊源甚古,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印度文化极其辉煌,却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被摧毁;埃及文化最悠久,但因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大帝的占领而希腊化、罗马化,到了17世纪又被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希腊、罗马文化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却又因日耳曼人的南侵而中绝;玛雅的天文、数学无与伦比,可这盛极一时的文化早已消亡,留给后人的只是千古不解之谜。惟有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独立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化,即使近代遇到极强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也从未泯灭自己的特性。因此,中国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延续性,它独自创发,慢慢形成,历久弥坚,从未中断,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延续性,表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这个特点的形成,既与其地理环境所提供的相对隔绝的状态有关,也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伟大的同化力有关,与我们早期形成的那种超稳定的文化系统有关,这一切,都缘于陕西炎黄文化和周秦文化的发达。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譬诸冬季之树木,虽已凋落,而本根未死,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及至盛夏,枝叶扶疏,亭亭如车盖,又可庇荫百十人矣。”陈寅恪邓广铭史职官志考证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荡荡如长江,浩浩如大海,巍巍如秦岳,霭霭似青云。它有七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精粹的文化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并世各国中,可以说极少能与我国相比,这是我们身为炎黄后裔所引为自豪的,我们要感谢祖先的厚德,留给后代丰富无比的文化遗产。同时,我们也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创造,使之发扬广大,再获生机。一、对文化的理解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极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上还是在书面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他这个人真有文化”,“经济文化已经成为财富的主潮之一”。同样是“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其涵义是各不相同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他这个人真有文化,是指某个人因为丰富的学识所透射出来的某种卓然不群的文化品味。“经济文化已经成为财富的主潮之一”,则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构成的商品活动的整体。可见,“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当不确定的。那么,文化到底涵指什么?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个概念形成的历史,因为任何一件事情,或者是一个人,你只有它的过去、现在,你才可能作出一个全面而完整的判断。“文化”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后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论语子罕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记载说孔子到了宋国的匡地时,由于鲁国的阳虎曾经用暴力对待匡地的人民,孔子与阳虎长得又很相似,于是匡地的人以为阳虎又来了,赶快报告给匡地的主宰简子。简子听后,马上率领士兵,披上铠甲,驱马前往,将孔子一行人团团围住。子路生性勇猛,一见匡人围攻,不知何故,非常不悦,拿起兵器便要与他们决一死战。然而,孔子此时,竟能平心静气,说出一段话来,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他先检点自己有无过失,继而以礼乐教化,就让子路取出琴来,请子路唱歌,自己来和,用那哀伤的曲调表达了委婉陈情之意。这一举动,与阳虎完全不同。发怒的匡人顿时冷静下来,仔细一思索,此人虽貌似阳虎,却是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原来,他是鲁国的大圣人孔子啊!匡人大感惭愧,也倍受感动,自动脱去了盔甲,以示不会侵犯,静静地离去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其中隐含着什么智慧呢?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顺或是突变,应当冷静思考,不要乱了方寸。因为有时可能只是一个小误会,若意气用事,反而可能加深误会,使问题更加严重。能够理智以对,以一颗仁爱之心体察他人,客观面对,则将更有助于误会的消除,从而化解冲突,使彼此更为和睦。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感到文是一种思维方式。“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是说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从这里我们感到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易经中。易经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在中国人此时的观念中文化的含义是,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天下。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其含义也与现在人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这在汉代刘向一论述中可以看得出来。刘向,汉代的经学大家,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刘向在说苑指武篇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说用武力征服那些不臣服的,并用文明来教化他们,如果再不改正,就加以诛灭。这里透射出一种观念,圣人治理国家,是先利用文化和道德,使众人心服,如果不行,然后才运用武力使众人服。只是运用武力得到国家的人,如果不去改变其文化,以后也会像现在这样被别人反压。文化在汉代人的眼中是何等的重要可见一斑。文化强,国家才能强。古人对文化的这种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清代,因此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我们的先哲们都不认为文化只是说说唱唱,写写画画,它是国之魂,人之魂。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 1690 年其定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并有注释称“耕种土地是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最诚实、最纯洁的活动”,此时西方人观念中的“文化”只是被用来隐喻人类的某种才干和能力,是表示人类某种活动形式的词汇。而“文化”一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表示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给“什么是文化”作了许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是人类学习和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所以文化被表述为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虽然要给文化下一个定义非常难,但大家普遍公认的是这样一种说法:即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而它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以上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考察,文化作为实践的产物,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进而成为不断推动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还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可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这个时候,文化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都是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认清文化的地位作用,把握文化的特点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和关节点之所在。文化的“软实力”,因此也越来越表现为社会发展的“硬道理”! 二、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唯物主义的,是时间流经时下的痕迹,不可篡改,不可毁灭。历史有光辉的,所以我们常常挂在嘴边,高亢而响亮;历史是有暗淡的,因为曾经的短见,酿造出似闹剧一样的故事,荒诞不经。而自私狂妄的人类,常常害怕曾经灰暗的历史会对现在的社会造成冲撞和伤害,于是拒绝承认历史。但历史不会因为拒绝,而销声匿迹。终于在某天某个熟悉的场景,想起某一件还残留些许温度的回忆时,或者旁人不经意间一句话出口时,才发现这种逃避和畏缩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就像自己,骗得了别人,能够说服自己的心吗?试图否认和毁灭历史的人,懦弱而异想天开,疯狂而不可理喻。试想如果历史真的可以有你我人为的来雕刻,那么人类早就没有历史了。无论怎样,历史毕竟是历史,过去了的,就像一束干掉的花,没有了最初的馨香,表面上看,只有被展览和观赏的的价值,对现在不会造成太大的实质性的影响,可那段历史在成为历史的一刹那,定格了结局,宣告了落幕和退场。但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却足以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心的高度。因为态度是一种相对持久品质,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原谅那段历史,而耿耿于怀。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什么是不能原谅的,更何况是是尘埃往事,但至少应该尊重历史,尊重自己的足迹,即使足迹现在看来浅薄而苍白,但曾经却不也是沉醉其中吗?只是时过境迁了,才变得渺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谁能说此刻的丰富与睿智,洞彻和清明,幸福与坚持,与那一刻的任性、沉沦和痴迷没有关系?所以对待历史,要尊重,忠诚,客观,冷静,理智,而不应该回避,拒绝和否认,甚至推翻,篡改,毁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反思中成长,才能不至于重蹈覆辙。同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牢记包括那些无力改变的一切,我们现在拥有的才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整体,也才生动而真实。实际上,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我们这个已经经历过无数灾难的民族,应当有能力去接受不太晴朗的历史,也有气力去忏悔和破茧成蝶,所以不要让我们的人格输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那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作用,我说历史当中有智慧,大家信不信?可有一件事情,我说出来,大家就可以感到历史当中的智慧。或许人们并没有去想,现存的汉字,人们日常使用的汉字,就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是目前最完整、最系统、最真切的文明进化的活文物,是上古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活化石。它积淀了文明进程的全部信息,比任何教学的标本要生动、准确、全面地多,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积淀了文明的信息。我就举一个例子:思想的思,这是西周人的发明和创造,字的本意就是思耕心上田。而心旁字在说文解字里共有263个,占总数的2.3%,与木字旁的字数(421占 4.7%)相差较多。如果说木字旁的字反映了上古人们的草木之情,那么心字旁的字却全面系统地构建了上古人类思维进化、思维方法、思维水平、思维的科学体系。什么是思考?思考是指针人们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思在文字组构的概念中,就是要人们将心当作田地一样来耕作,这样才可能有收获。而考在甲骨文、金文中,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是老的意思。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词组,就是说要经常想着原来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去想那些已经成为经验的东西,这样才可能为自己所借鉴。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思维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与“感性认识”相对的,它是指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俗话说的思考。总之,不论是思考,或者是思维,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而这个过程的完成则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从这个层面来讲,思考就是一种技巧,是我们为了既定的目标,把智力施加在经验上的技巧。思维的潜力有多大,大家是否知道?可以这样说,你有怎么样的一个思维模式,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一个思路,你相应也就有什么样的一个办事方式,你有什么样的一个办事方式,你就会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习惯;你有什么样的一个习惯,你就会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思考的方式就决定了你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真的,现在许多人都觉得工作生活特别压抑,这是因为个人自己的思维不够开阔,如果你的思维方式不变,那就会永远处于压抑的状态。努力改变自己的思维,是一个快乐幸福的过程,如果你能够通过认真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素质,去真正体会一次改变思维的过程,你就会明白,那是一种心灵关闭很久,突然被释放出来的感觉。说真的,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是在高中上立体几何时,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觉,原来的思考往往是一种平面的思考,数学也好、解方程也好,其实都是一种简单的思维,而立体几何却让人感觉到有一种交错复杂的面和线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立体,这也反映出世界上有许多互相联系的事物的存在,一种平面思考的方法显然不可能解决立体的问题,这时,自己才感觉到世界的复杂性。从那时起,自己就设法让自己的传统思维模式改变,从而对任何问题都不轻意下结论,也不对别人说三道四,因为你没有全面了解情况,你的结论就往往是错的。当你经常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别人,你就可能伤害了别人,长此以往,你会伤害更多的人,你就会变成了一个人们不大喜欢的人。这种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你会养成一种很不好的思维习惯,终会害自己一生。二是自己在大学学习时,也有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改变。刚刚到了大学,因为自己是从农村去的,学习成为自己的唯一。北大的余伟超老师给我们上考古课,往往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总是用哲学的方法给我们启示,并不是直接切入,到最后你对这个问题自己就有了答案,与此同时,你还掌握了一种方法,而这个方法却是你用于思考其它问题的钥匙。正是这种方法,让我改变了从小在学校学习思考的习惯,也使我对许多问题产生了兴趣,更使我的学习有了较大的进步,也为后来研究上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大家每一个都在思考,但有一条定理,那就是正确的思维将会引导我们走上成功,而错误的思维方式得到的结论有大得多的可能性是谬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有很多很多的弱点,这是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一贯正确的根源所在。弱点表现在那些方面呢?一是人们总喜欢用以往已得的经验,并通过类比来进行推理和判断。比如,我在北京第一次坐地铁,看着从远方开来的地铁,我心生疑惑,这车每节车厢都这么长,待会怎么调头呢?在终点站,肯定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弯。实际上,这种推断完全错了,因为地铁是可以往两头方向开的,终点站上有一个交互轨道就可以解决问题。二是人们喜欢从关联当中寻找因果,简单地将有关联的几件事物当成成败的原因,这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地思维。有一次我去自助银行取款,到了银行的自动门口,我开玩笑地拿着手头的饭卡去刷了一下门磁开关,然后门居然开了。我立即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刷卡装置不安全,至少不是能够专门识别银联卡的。我甚至很快地泛化出了一个更具一般性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即可能所有带有磁性的卡都可以用来开门。朋友看我得意,就说门不一定是你的卡刷开的啊,你不刷卡试试看。我不信,说怎么可能呢,心想我刷卡,门就开了,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因果关系嘛。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走出门,这次没刷卡,门也开了原来是感应门。原先这个银行的门的确是刷卡门,但后来改成了感应门,刷卡的那个装置只不过没拆掉残留在那里而已。事情发生后,我就想这个问题,发现错误出在了自己用表面上的因果现象做出了判断,没有对用卡开门还是人到后门有感应而开门做出验证。这实际还是用平面思考问题的方法简单地处理了比较复杂的事情。这件事情也教育了我,人类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助于我们迅速做出判断,但却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多数情况下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往往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人们常说,已知的东西往往是阻滞自己前进的包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 人类的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考。比如,如果你憎恶一个人,你往往就会反对他的所有立场。反之你会赞成他的主张。这个道理我想不用多说大家都会明白,而且事情往往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而这是最可怕的。请大家记住,情感不能绑架理性,理性地处理情感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以上人类思维中的谬误,会导致思考偏离方向。而学会思考,就是要学会认识这些谬误。唯有避免了思维的谬误,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糟糕的判断与决策令我们的生活变得糟糕,这是我们大家都懂的一个道理。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因为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会有一个改变和努力的方向,我们也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还有一个比这更可怕的是我们从来不会去质疑自己的判断,从来认为自己的思维正确,自己做事也正确;就是事情没有做好,还要找到许许多多可以为自己辩护的理由。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往往推过揽功,自私自利,也往往会一事无成。总之,学习历史,可以让人们感受不同的波澜壮阔,而站在巨人的肩上,让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让自己很快地丰富;也可以让我们获得一种历史视野,避免狭隘;以史为鉴,还可以少走弯路。以上说那么多,我是想让大家对文化有些兴趣,有了兴趣,自己就会去想方设法去学习。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予人以渔”,鱼可以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一世之饥。所以教人以方法更为重要。三、宝鸡历史的辉煌宝鸡的历史,其遥远、厚重以至精彩纷呈是令人惊奇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之多,序列和细节清晰完美,绝非是其他地区可以类比。特别是炎帝之乡、青铜器之乡和周秦两个古都,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辉煌时期。一是渔猎经济向农耕文明这个社会生产形态的转变,是宝鸡北首岭人完成的;紧接着,炎帝神农氏把社会从一个个单体的氏族带到了部落联盟,完成了政治上的重大变革,姜炎文化也在各氏族的融合过程中积淀生成,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和本,这是民族历史的第一个辉煌期。二是周人第一次将人们组织到一个有序的礼制社会之中,从而完成了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巨变。周人创建的周礼以及道德的观念,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儒学,给我们民族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超稳定的文化系统。因此,凡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学者,都认为中国真正的文化开启于周,这是对周文化的最高评价,也是周人对我们民族文化所做的最大贡献,这正是我们民族历史的第二个辉煌期。三是秦人来到宝鸡,经过五个半世纪的奋斗,最终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壮举,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秦帝国。实践探索形成的法制理念,又是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另一块基石;而周原遗址、周公庙遗址、雍城遗址,还有大量的青铜器,正是周秦文化结出的文化盛果,宝鸡的历史也牵动着我们民族的文化情缘。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来重温一下三千年前发生在宝鸡的事情。(一)西周政权的建立牧野之战周人和各少数民族的联军直逼朝歌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朝歌城。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殷人贵族们,好象大梦初醒,个个目瞪口呆。殷纣王多年来并不把西方的劲敌放在眼里,却把大量的兵力和财力投入了东方战场。现在,国库的粮食、则物消耗殆尽,精锐部队一时也来不及从东方抽回,朝歌附近是一马平川,无险可据,怎么抵档周人的攻击呢?在那个时代,奴隶本来是不准当兵的,军队主要由贵族和自由民组成。可这当儿殷纣王着了急,命令把几十万奴隶都放出来,编成军队,加上卫戍王畿的卫兵和附近些一些从属于殷王朝的部族军队,在很短时间内,倒也凑了七、八十万人,兵器挺整齐,队伍也满象样子,都部署在朝歌郊区,严阵以待。二月的一天,周军打到了朝歌附近,得知前面不远就有殷人大军布成的防线,于是周武王下令驻扎下来;好好休息,准备第二天决战。可战士们怎么睡得着呢?不少将士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等待天明。第二天天还没亮,周武王就传令大军悄悄开拔,为了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姜尚下令全军急行军。可当时的战车笨重,战马的个子又矮小,行军速度比较慢。武王心急如火就和吕尚带领最精锐的虎贲卫士及部分善战的士兵数千人,轻装先行。天蒙蒙亮,这支先头部队赶到了朝歌西南郊外的一片开阔地带牧野。周武王站在战车上,左手握着黄色的大斧,右手拿着饰有白牛尾的指挥棒,向围在四周的将士们,发出了激动人心的战斗动员令: “走了不少路呀,来自西方的人们!听着!我们友邦的君主们,贵族们,官员们听着!我们各级的指挥官、千夫长、百夫长。听着!庸、蜀、羌、髦、微、卢、彭、濮各国的战上们,举起你们的戈,拿起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宣哲了!“古人说得好:母鸡没有早晨鸣叫的。谁家的母鸡早晨啼叫,这个人家一定倒霉!殷纣王专门喜欢听女人的话,废止了对上天的祭祀不报答神对殷国的恩惠。上天要降灾祸给他们了!”“现在,我就要来执行上天对他们的惩罚。你们要努力啊!你们要勇猛啊!就象猛兽那样去攻击敌人。凡是投降的敌人,你们不要打击,要送他们到西方去做我们的奴隶。”“你们要努力作战啊!谁敢不努力作战,就要杀他的头!”空旷的原野上回荡着激昂的声音。随着武王指挥棒所指,部队开始向东北方向挺进周人的队伍缓步接近对方。在死一样的寂静中,单调的马蹄声和车轮的滚动声,就象沉重的鼓槌,击打着人们的心房,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决战的时刻来临了。周人的几百辆战车,就象几百只硬壳的甲虫,接近了那只虎视眈眈,蹲伏不动的庞然巨兽。突然,一辆战车箭一般地从周军中驶出,四匹骏马拉着那辆坚固的战车,车上站着一位大将,这位大将就是太师姜尚。周人的大军顿时沸腾了。正当一场厮杀就要开始的时候,奇迹发生了:站在殷军前排的那些士兵,就在周人冲上来的一刹那,突然掉转矛头,齐声呐喊着向后排冲去,为周人冲开了一个缺口。而后面的士兵也都掉转武器,向后冲去。这时周人的大队人马赶了上来,殷人的军队很快溃退了下去。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殷纣王虽把那几十万奴隶放出来,用武器装备他们,编成了军队,但对他们并不放心。所以在排阵势的时候,就把他们都排在了前边,让可靠的殷人士兵在后面督战,防止这些奴隶临战后退。这些奴隶多年来受尽殷王朝的压迫,巴不得周人赶快战胜殷人,推翻殷王朝,哪里还肯为殷纣王卖命呢?所以周兵一到,就掉转矛头,反戈攻击那些督战的殷人。这么一来,战场上的力量对比马上发生了变化。殷军自相残杀,土崩瓦解,尸体遍野。周军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长驱直入,锐不可当。殷纣王只好在少数卫士的保护下,狼狈逃窜。殷纣王见势不妙,拼死杀开一条血路,奔回朝歌,可是发现城里也已经乱成一锅粥了。那些富有的贵族们,不是收拾财物,打算逃跑,就是偷偷商量,准备投降周人。平民们一反平时愁眉苦脸的神气喜形于色,毫不把贵族放在眼里,朝歌城再也无人可守了。殷纣王知道大势已去,只好下令把国库里的珍宝都搬到他平时寻欢作乐的鹿台上去,把自己的身体围了五重,把其它珍宝也堆在他的身边,就点火自焚了。等周兵冲进城来时,那座花了劳动人民无数血汗,装金堆玉的好端端的鹿台,大半已成了焦土。只有殷纣王的尸体,因周围有许多珠宝围着,还没有完全烧成灰烬。周武王驱车赶到鹿台前,对着殷纣王的尸体射了三箭,又跳下车来,用宝剑刺纣王的尸体,再用斧头把纣王的脑袋砍下来,挂在大白旗上面示众。他终于报了世代的冤仇,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灭商夙愿。周武王一举灭了商,心里当然很高兴。可是他又担心,以一个附属国诸侯的身份,推翻了强大的商朝,自己能不能坐稳王位呢?对于这一点,他确实还很担心。所以在进城的第二天,他在大臣们的簇拥下,来到殷人的宗庙,向殷人的祖先献了礼物。周人的史官祈祷说:“殷的末代子孙纣王,失掉了你们各位先王的美德,不尊重上帝和鬼神,昏庸残暴,他干的坏事,上帝都知道了。”武王也跪在殷代先王的神位前说道:“我是奉了上天的命令,才敢肩负这样的使命,革了殷王朝的命啊!”武王祭祀了殷人的先祖,觉得心安理得一些。武王灭商后,很注意笼络殷族的旧贵族。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哥哥微子启脱掉上衣,双手反绑,跪在地上,向武王表示服罪。武王见这个大贵族挺顺从,就给他松了绑,让他官复原职。武王还叫人修整了比干的墓,又把那个装疯卖傻、混在奴隶当中的箕子释放了出来。关于这一场战争,不但文献上有记载,有两件铜器是我们必须知道的,一个是利簋。1973年3月,临潼县零口乡西段村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窖藏,其中有一件方座铜簋,价值可以说是非同小可。其实,就它的造型、纹饰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内壁上深深铭铸的32个文字,却坚定地向着世人宣布,周人在在一个早上,向商人开战,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请大家看看这段铭文是怎么样记述的:“武王征商,隹甲子朝,岁鼎(贞),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锡又(右)事(吏)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一段话的大意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商,是在甲子日的那天早晨。木星正当其位,有利于征战,因此,从黄昏到次日早晨的一夜之间,占领了商国。甲子日后的第七天,王在阑师这个地方,给史官右事利赠送了一些铜,利便用这些铜作了这件簋,以祭告先父檀公。第二件就是大丰簋。就在利簋铸造后时间不长,又有一件方座簋铸造了出来,它就是大丰簋,又称天亡簋或者朕簋。这件器物于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宝鸡岐山县的礼村,现存国家历史博物馆。器物的内底铸有铭文77个字,与武王征商的事情也有直接的联系。铭文大意是这样的,在乙亥的这一天,距离武王灭商已经30天了,王回到了京都,要举行告天献俘祭祖的大丰礼,而且要用一种“衣”的祭礼祭祀自己的父亲文王。作器人朕参与了这些重大的活动,并在战后闭藏兵甲的工作中建有功德,于是就在武王宴享诸侯的飨礼之后,铸成了这件铜器,铸铭文以称颂武王的懿美之德,也记下了自己的荣耀。就这样,利簋和朕簋这两件器物,就以绝对可靠的资料,证实了商政权的崩溃和西周政权的建立。(二)一场胜利的战争引起的文化思考一场战争结束了,一个新的政权诞生了,可留给周人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而是对社会和人类自己的深深思考,也正是这种思考才将中华民族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1、周人的思想解放一夜之间,周人由殷商帝国的属臣变成了中原大地的主人。面对一个庞大发达且已经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被征服的民族,自己如何才能在中原站稳脚跟?又如何才能使人们心悦诚服地将自己当作一个合理合法的统治者?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摆在了周人的面前,而且来得那么仓促和急迫,但都需要你做出解答。而周人正是在这种必须面对的现实较量中,才变得成熟和聪慧。首先,周人要回答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作为“小邦周”,凭什么取代了“大国殷”?那个庇护殷商、永保王命的“帝”和祖神又到那里去了?经过一段思考,周人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民心的向背和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等人为因素对于殷周力量的消长实际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天算不如人算,上帝赐福与否如何不是因天而异,而是因人而异。于是,他们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大问题,而左右人思想的就是殷人的宗教,因此,周人首先拿殷人的宗教开刀。 “天命靡常”是对殷商宗教的颠覆,也是周人思想解放的重大体现殷代是天神至上的时代,当时,受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精神层面上,人们深受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双重压迫,人们在野蛮和崇力的状态中徘徊。所以,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这种作法,并不是统治者想用于震慑奴隶,而是真诚信仰的必然结果。不然的话,殷人就不会不惜巨大的财富进行祭祀,也不会花费莫大的精力事事问卜,样样占卦。大量使用权人殉和人祭正是宗教迷信观念占着支配地位的反映。殷人使用人殉的情形和数字是惊人的。河南安阳殷墟13座大墓中,普遍使用大量人殉。1001号墓中的殉人超过164人,与墓主同穴者96人,其中有手持兵器的壮年男子,应当是武装侍卫;有的还有棺木,并佩戴玉饰,应当是商王生前的亲近侍从。在这个墓中,搬运葬器和管理仪仗的人、与墓主生前游猎的随从人等等,全都陪葬墓主。如果不是出于对墓主死后变神出鬼没的敬畏和对死后抵达天界地府生活的想象,绝不会将如此多的臣民送入地下。商代的祭祀更是让人心悸。杀人以祭,杀牲以祭是殷人的习惯。殷墟王陵区13座大墓 之间,共有1400个祭祀坑。在被杀的人牲中,有全躯的,有身首分离的,也有无头只身的。武官村大墓的椁室上的填土中分三层埋有人头34 个。甲骨卜辞记载一次用300人甚至上千人杀祭。这就是殷人率民以事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殷人征服力的一种反映,殷人也正是靠着天神和祖神的神秘威严,靠着这种庄严、崇高、神圣的信仰和仪式,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和尊崇。同时也靠着力量和斧钺,表达出对异族的征服的骄傲和自豪,对凶猛之力的夸耀和张扬,对拥有者权势的证明和显示。西周政权建立以后,天命说还在社会漫延,召公奭深恐王室和大臣假借天命贪图安乐,荒废政事,因而力主倡导事在人为。召公与周公姬旦,武王姬发属同辈,因辅佐武王灭商,行化南国有功,封地在召,地在今陕西凤翔一带,故称召伯或召公,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是一位历经文、武、成、康四王的大臣。周公对召公的见解心领神会,想法也完全一致,他做了一篇答词,完全赞成和支持召公的看法,这个答词后来收录在尚书君奭 里,也反映出周公“天命糜常”的哲学观。下面让我们看一看周公是怎么说的。 “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尚书君奭 )(上天给殷商降下了灭顶之灾,我们周国将天命承受了下来,但是我不敢断言,上天能否总是能赐予我们美好的东西。)一种强烈的责任让周公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从内心滋生出极大的忧患意识,他接着说: “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chen通忱),乃其坠命。” (我也不敢安然地享受上天赐给的福命,不敢不时时刻刻想着天威的惩罚。要使我们的臣民没有过失,不违背天意,全靠人去教导他们。我们的子孙后代,大都不能恭敬上天,顺从下民,这样下去,他们会弃绝先王的光大之道,尤其在我告老回家时,他们更不知道天命之难得,天意之难测,这样下去,将有丧失天命的危险呀。) 怎么办呢?周公告诫臣民们说:“天不可信,我道惟宁(文)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天不可信呀,天意难测呀,我们只有弘扬文王的美德,并长期保持下去,上天才不会废弃文王所承受的天命)在这里,前一句表达了对天命的怀疑,后面又讲到天不会废弃文王的受命,似乎前后矛盾,但后边的天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弘扬文王的美德,上下臣民,都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天命才会降你好运。他的观点阐述得多么巧妙,一种对天命不信任的观念被周公大胆地释放了出来,这在神学统治的国度里,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可它的提出,就像一颗炸弹,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另外,周公还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它体现在尚书康诰里。尚书康诰是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诰命。其中说到:“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封是武王的弟弟,是成王的叔叔,受封于河南一带,赴任时周公下达了命令。他说:年轻的封呀,要知道天命无常,你可要记住啊)他又接着说:“天畏非忱,民情大可见。”(上天是威严的,他对诚信之人的佑助,可以通过民情明显地看出来。)回想周人走过的路,是贫穷落后让他们有了奋发的动力,是生活的挫折让他们有了思考的渴望,而不断地思维让他们有了思想的收获。天命不可信,天命不于常,民情大可见,这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是周人经过思考后的思想成果。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天命可以转移,是周人宗教思想的一个创新。殷人和周人虽然都认为统治权都是神给予的,但殷人认为一切依恃(shi)天命,忽视人为的努力。这种观念导致商纣王在灭亡前,还以为:“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是周文王灭掉商的属国黎以后,臣子祖伊向商纣王进谏的记录。其中祖伊规劝商纣王说:天子,看来上天已经决定结束我们殷商的命运了。无论是向深知天命的圣人请教,还是用大龟进行的占卜,都看不出一点吉利的征兆,这不是先王不肯帮助我们,而是大王过份地纵情酒色而自绝于先王,因此,上天决定抛弃我们。这种忠告,商纣王根本听不进去,反横蛮地说:“我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谁能把我怎么样呢?”。可天命并没有眷娈这位王子,是他自己燃起了鹿台上的火,将自己的生命付之一炬。也许,商纣王在临死前的一刻会有反省,可谁也无法知道他当时的想法。人们知道的是当在他决定放弃生命的时刻,他仍然没有放弃对财富的追求和享受,他还抱来了大量的珠宝,想供自己享用,但一切很快成空,生命的失去,这一切将会变得毫无意义。这个故事对周人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是他们目睹了一代王子的逝去,也震撼了周人的心。周人经过文王、武王的努力,取得了天下的统治权,那怎样能够让人们接受这个政权呢?他们认真总结了商国兴亡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天命可以转移的思想。尚书多方里的“天惟时求民主”就是一个体现。“天惟时求民主”,这里的民主一词,恐怕是世界上见之最早的民主,可它与现在的民主有着根本的不同。这里的民主,就是民之主的表达,就是民的主人,也即国君。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天随时都在寻找适合于作人民君主的人。天命可以转移在这里已经得到了体现。尚书多方是周公代替成王发布的诰命。成王亲政的第二年,淮夷和奄国发动叛乱,成王率兵亲征,灭掉奄国。当年五月成王返回镐京,诸侯朝会,周公面对各方邦国,发布了这篇诰文。整篇诰文有深情地说理,也有非常严厉的警告,其中“天惟时求民主”就是周人新提出的又一思想观念。在周人的观念中,最初人民选中了夏人,后来由于夏桀“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所以,天抛弃了他,命令商汤“代夏作民主”。但到商代晚期,殷纣王“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dan过乐酷嗜)乐之从”,天又简殷命,让周人取代殷王作民之主。这就在多方诸侯面前解释了周人政权的合理性,是天让其受命,他还要求周人要学习夏商英明的国王,还要把夏商昏庸国王的教训作为戒勉。同时,周公还提出了自己的另外一种见解,“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在这里,圣是明哲盛德之人,狂是狂妄无知之人。整体意思是聪明睿智的人,如果不把上天的旨意放在心上,就会变成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如果能把上天的旨意放在心上,就会变成聪明睿智的人。这种天命可以转移的思想表明,人也是可以转变的。思想的解放,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它让多少人产生了希望,对自己的前途有了设想,也说明周人已经从总结历史中有了自己的历史观念。他们在寻找历史因果关系时,虽然没有脱离宗教神学,但却注重人的因素,他们承认天意主宰人事,却又让人事制约着天意,从而在我国的历史上第一次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人类从神性走向人性的极其重要的一步,这也是周人对我们中华民族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重人于天,这是周人哲学思想上的一个飞跃周人对天命怀疑,是因为事实给了他们以教训,商未政权的颠覆,前徒倒戈使周人看到了人的力量。天命是渺茫的,民意是现实的,所谓“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正是周公告诫康叔天命不常在的肺腑之言。重视人民的意愿,为人民做事,天才会降你好的命运。正因为有了这种观念,周人才有了重民于天的思想。“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人不能只用水作鉴,更要以民为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尚书皋陶谟(gaoyao)上天的聪明和睿智,都来自于我民的聪明和睿智。上天的光明和威严,也来自我民的光明和威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上天能看到的一切,都是来自我们的下民,上天所听到的一切,也都来自我们下民,也就是说,上天是通过下民来了解下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天作孽,犹可违(避免);自作孽,不可逭huan(逃避)。尚书太甲)把民放在天命之上,重人轻天,这是周人思想上的又一个飞跃,也是一次思想上的彻底解放。所以就有人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可以说,周人第一次举起了解放思想的大旗,演绎了我国文明史上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的大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明德慎罚”的新观念将引导西周政权开创一个文质彬彬的人文社会既然天命不可信,民情才重要,怎么办?周人提出了“明德慎罚”的又一新的观念。“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崇尚德教,慎用刑法),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尚书康诰)(你伟大的文王治理天下有方,他有崇高的德教,慎重地运用刑法,从不敢欺侮无依无靠的人,一向重用那些值得重用的人,尊敬那些值得尊敬的人,畏惧那些应当畏惧的人,并把这些显示给百姓,让他们知道。这样,才缔造出我们周国,并和我们几个友邦,共同治理我们西方。)“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我们不可不以夏代为鉴,也不可不以商代为鉴。我不敢妄断夏人的国运,不会长久。然而我却知道,由于不重视自己的德行他们就早早地丧失了天命。)“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召诰)(希望君王赶快敬修自己的德行,恭行德政,以祈求天命永长。)春秋时期,晋国为攻打虢国,晋王采纳大将荀息的建议,送晋王的玉石与宝马给虞王,向虞国借道攻虢,虞王不接受。而宫之奇认为邻国之间就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允许晋国借道攻虢,结果晋灭虢后三年就消灭虞国,夺回宝物。在宫之奇的论辩中说到: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鬼神不会亲近每个人,只是依据德行。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神所依据的,就只在于德行了。)周人第一次提出“明德”“敬德”的政治口号,在周书各篇中多次反复提及,就像乐曲中的主旋律那样,而且在讲的时候,并不讲空论,而是用历史上夏和商政权的颠覆事实作为鉴戒,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周人思维的特点。总之,以德配天是周人人文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殷人的思想观念中,有一个至上神,他们称其为上帝,而商王则是帝的儿子,这就多少还带有很浓的自然色彩,这些神保佑殷人也是因为那是其后裔,没有多少道理可讲,人们取得它欢心的办法只有奉献牺牲,供其歌舞,诚惶诚恐,顶礼膜拜。而周人却把这些神塑造成一个更有理性和无限关怀民众的冥冥主宰天,这位仁慈的天神总是选派那些德行好的人作为自己在下界的代理。正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样改造的结果,无形中便将人的因素推到了历史的最前台。道理很简单,既然皇天没有先天命定的偏袒对象,而是专门护佑那些有道德的人,那么是否得到天神的青睐,关键就看你自己的努力了。而周王正是得民心、善理财,才受到天神的青睐,以至于取代了殷商在中原的统治地位;而殷商统治者则因众叛亲离,遂失去了天命的保佑,失去了王的宝座。于是,这种天命观便成了周革殷命最好的理论说辞,这种天命观也就把人的修养提高到关系到自身命运的重要位置,这种观念也将以德治国提到一个至高的位置。2、周人新文化对社会的贡献1、鼎铭尊象是周人崇文尚实文化品质的真实写照 青铜是一种金属的名称,这个大家并不感到有什么特别,但当到我们了解了它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时,才会感到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词。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金属的名称,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人类所经历过的时代的名称。是它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将人类从蒙昧引上了文明,所以,我们不能不说它是一个神奇的词。青铜时代这个词,最初是丹麦国家博物馆保管员克.吉.汤姆森在17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将青铜时代定义为是以红铜或者青铜制成武器和切割器具的时代。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路程中,首先使用的是旧石器,就是没有经过打磨的石器,经过数万年的发展,人们才学会了磨制石器,这就是我们大家知道的新石器时代。而青铜这种金属和发现以及用来制作生产工具,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它作为一种工艺的价值,熔矿和采矿需要应用科学;与此相关的又有科技人员从社会的分工中独立了出来,使社会的分工进一步扩大;比较坚硬的生产工具被用于生产和生活,引起了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一个伟大的发现,可以改变一个社会,那么,青铜的发现和使用,与如今电脑的发现和使用一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工作的方式,所以青铜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古代的居民在很好久以前就有使用金属的历史。大家熟知的半坡遗址,距今已有6000余年,遗址中曾经发现过小片金属。姜寨遗址中也发现过小的金属片,经过成分分析,红铜占到65%,锌占到25%,这种合金的发现对我们确认我国使用金属的时代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这些仍然不能成为我国进入铜器时代的证据。后来,我国在甘肃齐家文化的遗址中又多次发现了红铜的装饰品和小件器物,正因为如此,有人提出我国曾经存在过一个红铜时代,但许多观点认为这一点并不牢靠,因为我们并没有充分的考古证据对这个问题加以严肃的讨论。我国金属器物出现的有力证据就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青铜礼器、兵器和工具,况且,这些铜器出土于二里头遗址,许多专家认为这个遗址就是我国夏朝的宫殿遗址。这个发现,将不同种类的金属器和一个社会的文化、社会的分化的差异,展现给了我们大家,也提供给了我们了解青铜在中国青铜时代里真正意义的第一条线索,也使我们可以认为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已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总之,中国金属器物的初现,无疑在青铜时代开始之前,但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进入青铜时代才成为不容置疑的事情。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开始不会晚于公元前2000年,而它的结束则是一个冗长而渐进的过程,它开始于春秋时代的早期,但一直到秦代才告完成。这样计算,中国青铜时代持续了至少有1500年之久,虽然在它的晚期与铁器时代有数百年的重叠。我们用青铜时代这个名词来指称中国公元前期2000-公元前500年这段时期,是我国历史进程的真实反映。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有人称之为奴隶社会,有人称这为中国文明的形成期,为足以说明青铜器有作为文化与社会界说的标准的资格。我国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南株洲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招聘中级雇员2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高层次招聘22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北京大学医学部总务处房地产管理中心宿舍管理员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理财产品居间标准合同范本
- 2025医院三基考试试题预测试卷(夺冠)附答案
- 2025年超市促销人员劳动合同
- 上海市西外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大马营中学七年级(上)月考数学试卷(9月份)(含答案)
- 龙门石窟名词讲解课件
- 2025年栖霞市属事业单位考试试卷
- 锅炉节能器施工方案
- 《食品厂员工绩效方案》
- 工程人员驻场服务方案
- 汽车智能技术与应用 教案全套 朱升高 项目1-10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介绍- 车载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
- 产品方案设计模板
- 企业合规经营规范手册
- 骨与关节运动学基础-运动链(康复护理技术)
- 2.2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课件八年级地理上学期
- GB/T 4706.74-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74部分:缝纫机的特殊要求
- 2024版民间借款抵押合同范本完整版
- T-GDACM 0110-2022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机煎煮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