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简案.doc_第1页
乡愁简案.doc_第2页
乡愁简案.doc_第3页
乡愁简案.doc_第4页
乡愁简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愁教学设计(简案)教学目标:1.了解余光中及其乡愁诗2.体会诗歌寓古典于现代的语言特点,及其“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3.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中国情结”重点:体会诗歌“托物寄情”的手法,理解作者选取典型意象表达独特感情的写法。难点:感受作者的“中国情结”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余光中“乡愁对于我是一种记忆”,由“忆”切入二、 读:(尊重学生原始感受)1思考:怎样读才能更好的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法指导:表面定基调、划节奏、标重音、控语速、投感情;实质情景再现,“我就是余光中”方法:自由散读为先、在讲解中加之以指名读、自读、范读、听读等。2思考:你在诵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寓古典于现代)预设:语言的音韵美、结构美、情感美、意境美等。(力求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师给以适当的指导和点评。)补充:乡愁诗人返乡说乡愁徐学、余光中的生平介绍三、 品:(细节摄影)启发:根据诗中四个典型意象,结合人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和四季景物特点,描绘其中的一个场景,注意意象的运用。方法:学生展开想象,写读展示。(注意意象的在诗歌中的地位及作用,体会“托物寄情”的手法)四、 小结及作业:承上启下1.整理自己的想象练笔,并试着写写其他的场景。2.收集有关“乡愁”的诗文,丰富素材3.查阅有关余光中的资料,了解其人其诗第二课时一、导入:1.检查收集诗词2.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温故知新、检查学情)思考:乡愁的四个场景有什么共同点?也可以说,作者为什么愁?愁的是什么?小结过渡:愁在一“别”。二、 拓:批注1.补充:当我死时、五陵少年、浪子回头、白玉苦瓜要求:在阅读时标出你认为好的句子并在旁边作批注。(全班交流心得感悟)2.思考:这些诗与乡愁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些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感情由单纯的家国之思转到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小我”到“大我”的过渡)3.启发:你在余光中的诗歌中还读出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个性解读,各抒己见,师与生交流阅读心得)三、 总结及作业:中华魂1.阅读余光中的诗文,全面了解其人2.试给余光中写封信板书:忆愁品愁“别”愁 中华魂(托物寄情)乡愁教学设计(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余光中及其乡愁诗2、体会诗歌寓古典于现代的语言特点,及其“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3、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中国情结”重点:体会诗歌“托物寄情”的手法,理解作者选取典型意象表达独特感情的写法。难点:感受作者的“中国情结”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乡愁四韵余光中自己曾说过:“乡愁对于我就是一种记忆。”可见在这一首小小的乡愁中不只是寄托了作者的故国情思,还蕴含着他一生的感悟。今天就让我们顺着这条记忆的小河,去追寻余先生走过的岁月,看看在这份不平凡的岁月中沉淀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二、读领略语言1、请大家自由读诗,并试着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生自读感受,师生交流诵读体会。)师小结:从诗歌的阅读技巧来说,首先要明确诗歌的基调,这首诗的基调是“淡淡的忧伤”,用孔子的话形容就是“哀而不伤”;其次是划分节奏、标示停顿和重音,例如幻灯片上的提示;再次要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在诵读时才会体现层次感和起伏感,例如本诗情绪起伏线索是轻、次轻、重、稍重。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情感的投入,只有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才能体会诗歌的真正内蕴。(生按指导方法试读,师指名读,学生互评。要求读出层次感。)师启发:然而,这只是从技巧方面来分析,其实诵读诗歌可以不用在乎那些所谓的技巧,有一种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能感受出诗歌的底蕴,那就是“情景再现”,什么叫“情景再现”,说白了,就是把自己当作余光中。我就是余光中,我在写诗、我在回忆、我在感叹,把自己幻化成作者,试着去体会作者在写每一个字、每一件事、每一份回忆时的心境,自然就找到了诵读的感觉,仿佛庄周梦蝶般,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是谁?余光中是谁?(学生冥思,默读感受。师范读,生听读,深入体会诗境。体会诗歌的音韵美)2、在刚才的想象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在灯下笔耕不辍而眼含热泪的余先生,而在反复的诵读中,同学们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些什么?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沉淀一下自己的心得,在你有感触的地方做点标注,待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生思索,师巡视。学生发言,师生交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大多关注的是作者的情感变化,在你们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你们已经真正的走近了余先生,成为了他的知音人。然而,这首诗作为余先生的“名片”,不只体现在他的这份浓浓的情愫,还表现了余先生写诗的一些特点,大家可以把诗歌四段中相同位置的词语加以对照,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思考,师生交流。体会诗歌的结构美、用词美)师小结:短短的一首小诗,在大家的品读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的亮点,真不愧是大家笔法,于平淡处见真情。可以说,本诗匠心独运,时间词为序,串联一生、伴随成长;数量词有意,以小物见大情;意象选取有心,质朴处见深情;方位词有别,距离之怅,一咏三叹,读罢,让人有意犹未尽,回味无限之感。其实,作者对自己的这首诗也有一番理解,让我们来看一看。(幻灯片播放乡愁诗人返乡说乡愁的片段,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三、品体会写法师启发:好诗,总是能激起读者的联想,并感同身受。而读诗,则要把自己当作诗人才能真正的读出诗歌所要传递的信息。在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穿越了时间隧道,看到了作者在写这首诗时脑海里的种种场景。就像余光中自己定义的“记忆说”,随着这首诗我们也一同回忆了他走过的一段人生历程。然而,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光靠这样的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那美丽的画面中飞翔。诗人在人生的四个时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意象,若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诗的四节就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请你根据诗人四个典型意象,结合人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和四季景物特点,选取一个场景,用你细腻的笔触描绘一幅作者的记忆之图,要注意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学生展开想象创作,写读展示。体会“托物寄情”的手法)四、小结及作业在大家的五彩华章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余先生那份穿越时空的眷恋。正如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何以堪?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故乡故土就仿佛是风筝的那根线,总会萦绕在你的心田,你的根永远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而这份思乡之情,也是古往今来诗家的必写之题,因此,请同学们整理自己的想象练笔,并试着用相同的方法写写其他的场景,课下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文,丰富我们的素材库。同时查阅有关余光中的资料,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位给我们带来这么多感慨的前辈。好,下课。第二课时一、 导入:温故知新1、上节课,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乡愁”的诗歌,现在大家把自己收集到的认为最好的诗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最好在诵读后说点自己选择的理由。(生共享收集,交流收集心得,检查作业)2、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家在课下都认真的做了收集,这些美好而忧伤的诗句一定也丰富了你对“乡愁”的理解。半个世纪以来,乡愁早已成为一种美丽的流行病,深深地感染着台湾岛的每一个有识之士。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首乡愁诗,与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相比又有什么异同之处。补充:席慕容的乡愁(生欣赏评价,集中在写法上的异同,温故知新)师小结:一衣带水的海峡,割断了多少血脉联系,酿成了多少华夏子孙难耐的乡愁。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难怪,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人华侨时也无限感慨道:“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大愁。”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学习还是记忆犹新,老师也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两首诗的风格不一样,如果把余诗比作一杯陈年老酒,那席诗就是一杯温热的咖啡。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笔调表现的都是那份深藏心底的思乡之情。好,再让我们回顾一下那首触动我们心灵的乡愁,在心中默默的重温一遍、在齿间在默念一番,找回余先生的那份心境。(师生默背,进入情境)3、师引导:我们品味了那么多遍乡愁,大家有没有想过作者描写的这四个场景有没有什么共同点?也可以说作者为什么愁?他愁的根源是什么?(生思考,师点拨)师过渡:对,就是一个“别”字。就如江淹在别赋中所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个“别”字诱发了作者的万千愁思,小小的一首乡愁可以说是无处不写愁、无处不见别。例如:第一句母子别邮票晏殊“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句夫妻别船票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第三句生死别坟墓苏轼“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与母亲的死别,再联系到当时的两岸关系,作者不禁慨叹:难道20年前的离别也要化作今生的永别吗?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第四句故园别海峡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一别,使余光中变成了“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望乡的牧神;这一别,使余光中变成了“此生定向江湖老”的茱萸的孩子,而正是因为现实距离的无法超越,作者把这份愁绪寄托于作品中,在诗中喊魂,在歌中怀乡。二、 拓品味诗情1、师点拨:余光中曾经说过:“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村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也整不了容。不,乡愁并不限于地理,它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了时间。地理的乡愁要乘以时间的沧桑,才有深度,也才是宜于入诗的主题。”(幻灯片呈现)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写的“乡愁”好像并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些对人对国的思念,它的深层次里又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让我们到余光中先生的其他作品中去寻找答案。看看在他的“回忆录”中又暗含着怎样的情愫。补充:当我死时、五陵少年、浪子回头、白玉苦瓜要求:在阅读这些诗时标出你认为的好句子并在旁边作批注。(全班交流心得感悟)2、师启发:这些诗与乡愁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些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感情由单纯的家国之思转到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师小结:就像余光中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所说:“一个文人、一个读书人的乡愁就把时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加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比较立体。我们个人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整个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大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神话,变成历史,那些历史你走到哪会带到哪儿,所谓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体里。”(幻灯片呈现)看到这段话就让我想到胡有清教授在乡愁四韵一书的编后记中所引的那段话:“他(指余光中)认为,无论漂泊何处,只要坚持自我,不随流俗,心存故国,功在家乡,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中国人只要真正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民族,就可以像托马斯曼(德国作家流亡美国)那样豪语凡我所在,即为中国!”(幻灯片呈现)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皈依早已化为血液流入余光中的身体里,与他的生命相始终。就像他的好友流沙河评论他时所说:“余光中的诗作儒雅风流,具有强烈的大中华意识,余光中光大了中国诗,他对得起自己的名字。”这一评论也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当初他的父母为他取这样一个名字的时候是不是就有这样的寓意呢?3、师启发:除了对中华文化的皈依,你还在诗歌中读到了什么?或者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力求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师小结:通过对这些诗的分析,我们发现余光中“不仅怀古咏史,而且拥抱全民族的历史文化,把祖国的爱、后土的思、艺术的永恒和个人的期望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幕,一种历史归属感。”(幻灯片呈现)说到这,我不禁想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拥有了生理、安全、尊重的需求之后,追求的就是一种归属感。余光中先生一生可以说是不断的在搬家,先是小时候逃难的颠沛流离,然后是数次远赴他国的求学讲学,再后来就是在不同的学校间奔波,这样的生活让他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无根的感觉,就像他在填地址时的感慨一样,“我哪来什么永久地址呢?似乎该填阴府,那未免太沉重了。也可以填天国,却又乐观得不负责任。从中文大学到中山大学,24年来我住的都是不永久的宿舍”。正因为客观现实归属的无法捉摸,使得作者把希望转到了对主观精神归属的寻找,从精神上巩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角色,于是“中国情结”就成了作者吟之不倦、颂之不疲的主题。就像作者自己所说:“中国是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当然也是最广义最高义的中国诗人。”好,让我们再一次诵读一遍乡愁,全身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